資源簡介 上饒市高一年級上饒一中上饒二中廣信中學天佑中學余干中學玉山仁中六校第一次聯合考試高一歷史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陜西石峁遺址出土的玉器與良渚文化(位于長江流域)風格相似,青銅器技術則與三星堆(位于四川盆地)存在聯系,印證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新石器時代晚期,不同區域文明通過技術、禮制、物質的交流,共同推動了中華文明的形成,C項正確:中原的核心地位是逐步形成的,材料尚不能證明中原的文化核心地位,排除A項;B項與史實不符,排除;石峁文化與商周的關系尚在研究中,D項缺乏直接證據,排除。2.【答案】A【解析】材料中《雙十綱領》通過包容性政策(如三三制、減租減息)最大限度動員農民、地主、知識分子等群體參與抗戰,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政治動員的基礎,A項正確;“民主聯合政府”的提出時間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維持了國內各階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國共兩黨雖然能夠聯合抗戰,但意識形態分歧并未消除,依然是代表兩個不同階級利益的政黨,排除D項。3.【答案】C【解析】由表格數據可知,工農業總產值增長77.5%、糧食增產44.9%,這體現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得到恢復,鋼產量激增754.4%,反映重工業起步,鐵路里程僅增長5.0%,說明工業化基礎仍薄弱,國民經濟的恢復為國家的工業化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1949一1952年為國民經濟恢復階段,1953年“一五”計劃才開啟工業化,排除A項;計劃經濟體制基本形成于1956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1965年,調整國民經濟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排除D項。4.【答案】C【解析】材料強調不同文明在技術、經濟形態上的獨立創新(如哈拉帕的標淮化生產、卡拉爾的漁業-紡織聚落),這直接體現早期世界文明的多元性,C項正確:早期世界文明并非都以城市為中心,有些文明起源于非城市聚落,排除A項;“決定”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文明跨區域交流,排除D項。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在共和體制下,法案的公布具有民主性和公開性,D項正確;共和政體由貴族寡頭掌握實權,不會形成多數人暴政,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共和政體的民主性,而非貴族政治,排除B項:材料與萬民法無關,排除C項。6.【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判斷,這一帝國是亞歷山大帝國,A項正確;B項是波斯帝國,C項是亞述帝國,D項是羅馬帝國,均排除。7.【答案】A【解析】材料顯示,莊園領主通過“不輸不入權”擺脫朝廷控制,導致律令制下的土地國有制(班田制)和稅收體系崩潰。莊園成為獨立于中央的經濟軍事單元,直接削弱了集權統治的物質基礎,A項正確;日本武士集團崛起是12世紀后的現象,且材料也未提及武士集團問題,排除B項;日本進入幕府將軍統治時期是在12世紀末,排除C項:材料雖提及寺院的經濟特權問題,但沒有涉及寺院的文化教育權力問題,排除D項。8.【答案】D【解析】英王亨利二世通過設立巡回法官和強制陪審制度,將土地訴訟管轄權從領主法庭收歸王室,直接削弱封建領主的司法特權,從而加強王權,D項正確:題干法令明確針對領主法庭,而非教會法庭,材料也不能表明教會法庭仍主導英格蘭司法體系,排除A項;材料表明國王的司法權得到加強,而不是受到限制,排除B項;材料表明市民參與的是司法審判,而不是行政管理,市民參與行政管理是在13世紀《大憲章》頒布后,排除C項。上饒·高一歷史第1頁(共4頁)絕密★啟用前上饒一中上饒二中廣信中學上饒市高一年級夫俗中學余年中學玉中串六校第一次聯合考試高一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占20%,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一單元至第六單元占80%。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在陜西石峁遺址發現了距今約4000年的高等級建筑基址、玉器和青銅器殘片,其中部分玉器的形制與良渚文化玉器高度相似,青銅器冶煉技術則與四川三星堆文化存在關聯。這最能說明A.中原地區已成為中華文明的核心B.新石器時代晚期已形成統一王朝C.早期文明存在區域性交流與互動D.商周文明直接繼承西北地區文化2.1940年晉察冀邊區通過《雙十綱領》,提出“保障一切抗日人民的人權、政權、財權及言論自由”,同時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政策。據此可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最突出地體現在A.為全民族抗戰提供了政治動員的基礎B.建立了穩固的民主聯合政府制度框架C.維持了國內各階級根本利益的一致性D.基本消除了國共兩黨的意識形態分歧3.下表所示為1949一1952年中國主要經濟指標情況。經濟指標1949年1952年增長率工農業總產值(億元)46682777.5%糧食產量(萬噸)113181639244.9%鋼產量(萬噸)15.8135754.4%鐵路里程(萬公里)2.182.295.0%上饒·高一歷史第1頁(共6頁)據上表可知,這一時期我國經濟建設的突出成就是A.基本實現國家工業化目標B.基本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C.為國家工業化奠定了基礎D.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已完成4.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遺址中,出土了大量標準化生產的陶器、砝碼及印章,其形制與兩河流域的烏魯克文化存在顯著差異。在安第斯山脈的卡拉爾遺址中,考古學家發現了以棉花紡織和漁業為基礎的聚落形態,這與同時期歐亞大陸的農業文明形成鮮明對比。這說明A.古代文明均以城市為中心向外輻射B.地理環境決定文明發展路徑C.世界早期文明發展具有多元化特征D.亞歐早期文明之間存在交流5.羅馬共和國時期規定,任何立法都必須提前3個集市日公布在廣場的顯眼之處供人們討論。從此時開始到對法案的正式表決之間,有關官員無論他是贊成還是反對該法案的內容都可以通過召集預備會的形式討論法案的有關內容,向羅馬當局施加壓力。這反映了當時的羅馬政治A.易滑向多數人暴政B.實質是貴族政治C.推動萬民法的誕生D.具有民主公開性6.古代某一帝國繼承波斯帝國的基本制度,宣揚君權神授,將政治、軍事等大權集于君主一身,在地方實行行省制,任用馬其頓人和希臘人擔任主要職務,推廣希臘文化。這一帝國是拉的拉ABCD7.9世紀后期,日本朝廷多次頒布“莊園整理令”,規定“凡莊園須有官符(朝廷許可文書),無官符者一律取締”,但貴族與寺院仍通過“不輸不入權”(免稅和拒絕官吏進人莊園的特權)不斷擴大莊園規模。由此可見A.莊園經濟削弱集權統治基礎B.武士集團已對皇權構成威脅C.日本進人幕府將軍統治時期D.佛教寺院壟斷文化教育權力上饒·高一歷史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 5月上饒高一聯考·歷史答案.pdf 歷史 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