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紙的發明》課型 新授課 章/單元復習課□ 專題復習課□ 習題/試卷講評課□ 學科實踐活動課□ 其他□教學內容分析《紙的發明》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課文,介紹了沒有紙之前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以及紙的發明過程,說明中國的造紙術極大地促進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文化的發展,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課文開門見山,第1自然段直接點明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第2自然段簡述了幾千年前由于沒有紙,人們用文字記錄事件的不便。第3-4自然段介紹了紙的發明經過,從西漢時期的“用麻來造紙”到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用樹皮、麻頭、破布等原料來造紙,極大地降低了紙的價格,滿足了多數人的需要。第5自然段介紹了造紙術的傳播路徑,說明其具有世界性的影響,回應了開頭。基于教材特點,從本單元的人文主題“深厚的傳統文化”為來看,課文介紹的造紙術,能夠讓學生充分感受古代科技的力量,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從“了解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語文要素來看,本課是本單元真正的第一篇課文,課后題引導學生借助提示的時間線,提取關鍵信息,梳理紙的發明的過程。第4自然段,圍繞“蔡倫改進了造紙術”這個意思,用一連串的動詞寫了蔡倫造紙術的過程,并且說明了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能夠讓學生在提取關鍵信息的基礎上,再次感受“課文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清楚的”表達方法。學習者分析一、學習經驗與知識儲備 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文學習能力,能夠閱讀簡單的課文,并理解其中的基本內容。能夠提取關鍵信息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在以往的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中知道“關鍵句”以及文字如何記錄等。 二、學科能力水平 在語文學科能力方面,三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閱讀理解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他們能夠閱讀并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能夠用自己的話說一說故事情節,并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思考和推理。 三、學生興趣與需求分析 三年級學生對于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對于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紙怎么來尤其感興趣。因此,他們對于《紙的發明》這一課有一定的求知欲。希望通過學習了解紙的發明過程、造紙術的原理豐富自己的知識。 四、學生發展需求與發展路徑分析 在《紙的發明》這一課的學習中,學生需要發展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通過學習紙的發明過程,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文化自信心。 信息處理能力:學生需要學習如何提取課文中的關鍵信息,理解并整合這些信息,以便更好地回答問題和完成任務。 為了實現這些發展目標,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路徑進行引導: 情境創設: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相關“爭當造紙博物館宣講員”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好奇心。 問題引導:設計一系列有層次、有深度的問題,引導學生在思考交流中深入課文,理解其中的內容。 合作學習: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他們在互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學習本課時可能碰到的困難 信息提取:學生可能無法準確提取課文中的關鍵信息,不能夠有效整合信息,導致回答問題不夠簡潔。教師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關注課文中的重點信息。 情感投入:由于古法造紙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距離較遠,學生沒有親歷過,可能難以產生情感共鳴。教師可以通過分享視頻等方式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學習目標確定文化自信: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集結了古人的智慧,了解紙的發明過程,既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又能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 語言運用:能解釋蔡倫改進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 思維能力: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 審美創造: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感受中國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學習重點難點1.能夠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 2.通過梳理改進前書寫材料的不足,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學習評價設計項目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自評同學評師評認真積極認真聽講,認真完成課堂學習單,積極主動參與討論。認真聽講,按時完成課堂學習單,參與討論。聽課不專注,不能完成課堂學習單,極少參與討論。基礎字詞正確、流利朗讀課文,正確認讀并能正確書寫本課生字。正確朗讀課文,能夠認識會寫本課生字詞,但有極少數出錯。課文朗讀有些磕巴,不能正確認讀和書寫本課個別生字。提取信息能夠借助時間詞語提取關鍵信息,讀懂課文,梳理紙的發明過程。能夠借助時間找到關鍵句子,讀懂課文,梳理紙的發明過程,但是不是能整理出關鍵信息。借助時間找到關鍵句子,不太明白課文內容,不能用關鍵句梳理紙的發明過程。能夠根據要求和提示,提取關鍵信息,說清楚紙的發明過程。 能夠根據要求和提示,找到關鍵句子,但是關鍵信息會有個別遺漏,能夠說出造紙的過程。能夠根據提示和要求,找不準關鍵信息,不能說出造紙的過程。思維邏輯能夠梳理改進前書寫材料的不足,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感受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能夠梳理改進前書寫材料的不足,不能結合之前內容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不太能感受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能夠梳理改進前書寫材料的不足,但是個別信息提取不準備,不能結合之前內容理解蔡倫改進后的造紙術能夠傳承下來的原因,無法感受造紙術對人類社會進步的促進作用。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一:創設情境,導入課文教師活動1 我們大中華悠悠五千年文化,為世界文化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很多文化傳承至今。(播放優秀傳統文化視頻)今天就讓我們繼續走進“中華傳統文化”長廊。學習和了解——讀:紙的發明。 發布任務:中華造紙文化博物館要招募小小宣講員! 3.成為宣講員要闖三關,闖關成功可以持證上崗。學生活動1 學生觀看視頻,感受中華傳統文化魅力。 學生朗讀任務,思考:什么是“宣講員” 理解宣講員就是博物館的解說員。活動意圖說明: 首先利用視頻這一直觀的教學工具,展示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然后通過發布招募小小宣講員的任務,創設學習情境,學生以小小宣講員的身份參與學習,這種角色扮演的學習情境能夠使學生更加投入和專注。 接著學生自己理解“宣講員”就是解說員,更好的明確學習內容的目的。最后設置 闖三關挑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能會有學生對造紙術的歷史和工藝了解不多, 部分學生可能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等障礙。環節二:識文斷字教師活動2 小小宣講員做解說得口齒清楚,字音準確! 發布任務: 自由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度的地方多讀幾遍。 出示字詞檢測 積累 切斷 便宜 朝鮮 薄片 3.相機提問“累、切、鮮”不同讀音的意思。 (2)記錄 鑄刻 一冊書 帛 麻 4.詞語和相關圖片一起出示,引導學生借助詞語和圖片簡單說說紙的發明的過程。學生活動2 小老師領讀詞語,其他學生跟讀 指名學生帶領大家學習多音字“切、累、鮮、便” 學生通過不同意思再給多音字組詞。 根據老師引導和提示,簡單說說紙的發明的過程。活動意圖說明: 本環節通過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對課文有整體的感知。找到本課所學字詞的內在聯系,分組呈現,在不同的詞組中落實不同的知識點。多音字學習,能夠讓學生說說意思,明白要據義定音。抓住關鍵詞和圖片去初步感知發展過程。可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用明確的語言表達多音字中漢字的意思。環節三:懂歷史教師活動3 紙的發明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文章中出現了表示時間的詞語,默讀課文圈出詞語。 默讀2-4段,想想每個時間段紙的發明有哪些新進步,圈畫關鍵信息,同桌討論填寫表格。 教師點撥,明確表格信息。 用上“時間+事件”的句式說一說,紙的發明的過程。 排排序:請把“造紙術發明以前,人們文中記錄的地方”按照發展順序排序。 辨一辨:在帛上寫字不能普及的原因是太輕便了。 說一說:為什么把一個人學問高說成學富五車。學生活動3 學生默讀課文,圈畫時間詞語,分享交流。 學生找到對應時間段的相關段落,讀課文,找到和紙的發明相關內容,圈出關鍵詞。 討論表格內容怎樣填 學生回顧表格內容,把時間和事件一一對應,把表格內容連起來說一說。 學生根據課文內容,梳理造紙術發明之前文字記錄在哪里。根據課文內容明白用帛記錄文字的優缺點。根據課文內容,明白竹片、木片記錄文字的缺點,從而理解“學富五車”活動意圖說明: 本活動主要借助課后表格梳理紙的發明的過程,通過圈畫時間詞,找到關鍵信息,同桌討論的方式,一步一步完成紙的發明的過程梳理,接著把表格內容連接起來說發明的過程。整個活動有方法,有梯度,先易后難,讓學生能夠充分參與課堂學習。最后通過“排排序、辨一辨、說一說”三個小問題檢查孩子對所學內容的掌握。能夠讓學生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再思考,再表達,是對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綜合訓練。但是在梳理表格信息的時候,學生可能不能概括關鍵信息,會直接摘錄課文原句。環節四:會研究教師活動4 在紙的發明的過程中,蔡倫的貢獻最大。 讀讀第4自然段,想想是圍繞哪一個意思來介紹的?畫出相關語句。 蔡倫怎樣造紙?默讀相關句子,提取關鍵信息,完成表格。 出示現在造紙視頻,觀察那個步驟和蔡倫一樣? 蔡倫造紙的方法傳承下來,我們用他的名字給紙命名叫“蔡侯紙”,這么厲害,為什么不說蔡倫“發明”了造紙術呢? 6.先自己默讀第3、4段,提取信息,完成表格; 7.說說蔡倫解決了哪些問題,改進了造紙術。 學生活動4 讀課文根據學習經驗找出段落提示關鍵信息的句子。 找到寫造紙過程的句子,提取關鍵動詞,梳理造紙過程。借助表格和圖片,說一說蔡倫造紙的過程。 輕便又好用的紙 在理解造紙過程的基礎上,找到今天造紙仍然用的方法,明白這就是傳承。 讀懂課文的基礎上,能夠明白蔡倫之前已經有了造紙的方法,蔡倫只是改進。 學生能夠根據課文內容完成表格。 演變歷程優缺點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帛麻蔡倫造紙術學生要梳理之前造紙的缺點,能夠明白蔡倫用什么方法改進缺點,從而使造紙術傳承下來。活動意圖說明: 本環節的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文章意思,提取關鍵信息。再借助流程圖說一說造紙的過程,訓練學生口頭表達能力。聯系上下文結合生活實際,理解“改進”和“傳承”。引導學生能夠有清晰的思維邏輯,表達清楚改進和創造的區別。用表格的方式梳理優缺點,能夠引導學生整理信息,對比來看,為怎么改進造紙術打下基礎。本環節學生可能不能用造紙過程和傳承原因這樣的語言,準確概括。環節五:我是小小宣講員教師活動5: 發布任務: 大家經過學習,都通關啦!我們可以持證上崗做宣講啦!請同學們四人小組,合作分工介紹造紙藝術博物館。 開場白 通史主題館。介紹紙的發明的過程。 工藝主題館,介紹蔡倫造紙的過程。 蔡倫成就館,介紹蔡倫造紙術傳承下來的原因。學生活動5: 1.學生先明白有哪些任務,每個任務要介紹什么內容,再分工介紹,先借助課后表格和學習單的內容在組內完成介紹。然后上臺展示。活動意圖說明: 本環節設計主要是完成創設情境的閉環,讓孩子們化身小小宣講員,用宣講的語言去內化課堂上所學到的知識。如此設計有真實情境,給孩子們帶上小小工作牌,鏈接生活,激發學生表達欲望。同時表達時候同表格、圖片等作為支架,降低難度,讓學生更愿意參與,更愿意表達。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在鍛煉學生的溝通交往能力,讓不同程度學生都參與課堂活動,也讓學生更有團體意識。板書設計10.紙的發明 切碎原料 造紙過程 搗爛成漿 改進 撈出曬干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 輕便好用的紙 傳承 傳承原因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讀蔡倫造紙過程,完成圖示。 2.讀2-4自然段,梳理完成表格。 演變歷程優缺點龜甲、獸骨、青銅器、竹片、木片帛麻蔡倫造紙術3.閱讀下面的材料,抓住關鍵句梳理文本資料。 “宣紙”知多少 如今,紙的家族越來越壯大,我們的生活時時處處都離不開紙。宣紙作為中國造紙業工藝之一,是中國傳統的古典書畫用紙,2006年被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相傳,在宣紙之鄉的安徽省宣城市涇縣,流傳著一個美妙動人的故事。東漢造紙家蔡倫去世后,他的徒弟孔丹一直想造一種好紙為老師畫像,但是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造紙材料。有一天,他在皖南溪谷,看見一株倒臥在溪流中的老青檀,樹皮已腐爛發白,露出絲絲縷縷修長的纖維。他心中一動,覺得這是造紙的好材料,于是取來反復試驗,終于造出一種質地絕妙的紙來,這便是有名的宣紙,是文房四寶中的至寶。據《新唐書》記載,宣紙在唐代已被列入貢品,距近已經有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了。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本課教學過程中需要播放一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視頻和現代造紙工藝的視頻,以及小小宣講員介紹時候的展館的背景圖,讓學生更有代入感。教學反思與改進在課前,我預設了三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可能存在的難點。實際教學中,我發現學生對于課文的閱讀和生字詞的認讀整體表現良好,但在信息提取和口語表達上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尤其是作為小小宣講員的時候,孩子們的表達比較生硬,部分學生能夠迅速準確地提取關鍵信息,并清晰地復述紙的發明過程;而部分學生則顯得較為吃力,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才能完成。 本課整體教學上對于“蔡倫造紙術為什么能夠傳承下來”這個問題,通過梳理演變歷程的優缺點,學生能夠理解蔡倫改進造紙術的方法,這個點通過學生探究能夠解決。但是本課對提取信息這一能力訓練過多,應該去滲透“圍繞一個意思寫”這個語文要素。讓學生發現第四段圍繞哪個意思來寫?寫了幾方面的內容,這樣學生對段落布局會更清楚。雖然本課這一語文要素體現的不是很明顯,但是我們也應該有挖掘文本的能力,能夠把要素落實在每一課。接下來的課文教學中則中點引導學生落實語文要素,同時引導學生繼續去提取關鍵信息讀懂課文。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