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福建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一)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福建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一)歷史試題(含解析)

資源簡介

2025年福建省普通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模擬一
歷史
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有學者指出:“三星堆造型奇特的文物是古蜀人豐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業的完美結合。但其想象體現出的內心世界依然是中華文明‘天人合一、萬物共生’的和諧理念,與中華其他區域文明對世界的想象高度一致。”該學者意在強調中華文明
A.存在地域之間的差異
B.博采眾長,兼收并蓄
C.呈現出一體化的特征
D.崇尚天人合一理念
2.《漢書》記載:“漢興,改秦之敗,大收篇籍,廣開獻書之路。”到漢武帝時期,書籍散佚短缺、禮樂衰頹敗壞現象仍然存在,“于是建藏書之策,置寫書之官,下及諸子傳說,皆充秘府(宮廷保藏圖書秘記的地方)”。漢武帝此舉
A.意在維護傳統禮樂制度
B.延續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C.扭轉了書籍短缺的現狀
D.助推文化的恢復與發展
3.唐代傳奇小說思想性、藝術性最強的是反映婦女婚姻愛情生活的作品,如《李娃傳》和《霍小玉傳》等,作者把小說中的女主人公作為正面人物加以刻畫,充分肯定了她們對愛情堅貞不屈的追求。這體現了唐代
A.社會風氣的開放程度高
B.平等自由的社會審美情趣
C.市民文學的興起與發展
D.女性政治地位的顯著提高
4.南宋朱熹曾明確表述:“圣天子所以搜揚幽隱、付畀(授予)民社之意,固將使之宣明教化,寬恤民力……敦厚親族,和睦鄉鄰,有無相通,患難相恤,庶幾風俗之美不愧古人。”據此,朱熹推崇的是
A.政教結合的王道思想
B.寬嚴相濟的法治精神
C.體恤民生的安養理念
D.耕讀傳家的宗法倫理
5.明代貴州羅甸布依族土司編寫《黃氏宗譜》,首先論述“忠君愛國傳家之意”,如“祖訓八條,首以忠愛展其端”。云南白族理學家、文學家李元陽曾說:“西南之夷,酋長以百數,賴宗社之威靈,莫不向化(歸服)而勛臣。”這反映出,當時西南地區
A.社會經濟發展迅速
B.對中原王朝的認同
C.民族關系比較和諧
D.文化教育水平提高
6.早在甲午戰爭之后,美國就敏銳地察覺到了日本的野心,于是提出了“門戶開放”的對華政策。美國此舉的主要動機是
A.追求公平正義
B.抑制日本擴張
C.穩定東亞秩序
D.尋求遠東市場
7.20世紀初,清朝駐日公使楊樞奏稱:“現查各學校共有中國學生1300余人,其中學文科者1100余人。”法政、軍事尤為留日學生學習的熱門,1904年僅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就有中國留學生295人。這折射出
A.中日關系處于短暫的“蜜月期”
B.中國近代思想解放程度深化
C.中國近代教育發展較為迅速
D.日本軍事法政學科領先歐美
8.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召開的中共六大明確指出: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用一切力量發展工農群眾組織……要爭取群眾不僅需要“明確的階級路線”,還需要“充分的群眾工作”。這些認識
A.適應了鞏固中華蘇維埃政權的需要
B.體現了農民階級對革命發展的重要性
C.是基于爭取武裝斗爭勝利的考量
D.奠定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理論基礎
9.1954年1月,《重慶日報》刊文:(當地某工廠)宣傳訪問隊高舉的橫幅上寫著“向增產節約糧食支援工業建設的農民兄弟致敬”……為農民演出《把余糧賣給國家》和《訪問蘇聯集體農莊記》……晚上同農民兄弟擺擺龍門陣(聊天)。 該刊文旨在
A.宣傳推廣蘇聯經濟建設經驗
B.推進農村經濟恢復工作
C.營造社會主義建設良好環境
D.加快構建工農聯盟基礎
10.2014年以來,中國積極參加上海合作組織、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東亞峰會、中日韓合作、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等的活動。2017年中國與東盟達成“南海行為準則”框架。2019年中朝最高領導人在兩國建交70周年重要節點實現歷史性互訪。這表明新時代的中國
A.努力爭取和平發展的周邊環境
B.深化與發展中國家的友好合作
C.構建穩定均衡的大國伙伴關系
D.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的完善
11.古埃及雕塑家著重刻畫人物的頭部,其他部位則雕刻得十分粗獷、簡略,這通常使雕塑顯得僵直、呆板,沒有絲毫的感情流露,而古希臘的雕塑家時時刻刻考慮的是如何在人物姿態的優美與形象的自然之間找到平衡。這種不同
A.證明自然環境影響文化發展
B.說明人文主義傳播范圍狹窄
C.表明兩地不存在文明的交流
D.根源于兩地政治經濟的差異
12.1527年,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一世開展教會財產世俗化運動。下表所示為改革前后全國地產占有情況。這一改革
時間 自由農民 教會 世俗貴族 王室
1523年 52.4% 21.3% 20.7% 5.6%
1527年改革后 50% 0 22% 28%
A.從經濟上支持了世俗王權
B.使王權擺脫了宗教的影響
C.實現了社會階層間的團結
D.削弱了農民人身依附關系
13.17世紀后半葉,在英國,歐文·普賴斯發表的《發音器官》中附帶有發音器官圖,用以指導讀者通過觀察發音器官來學習拼寫和發音方法;威廉·霍爾德發表的《演講要素》則主張記錄發音字母的拼寫方式應該與自然發音高度吻合。這體現出
A.民族文化改革是必然趨勢
B.理性主義對民族語言的影響
C.教育內容服務于國家需要
D.英語在日常使用中的規范化
14.漫畫《山姆大叔半球》中的南北美洲造型基本一致,象征著拉丁美洲的圖像上寫著“南美洲合眾國”,漫畫底部寫著“這很適合我們——沒有人會比北方的山姆大叔對南方山姆大叔的到來更滿意地微笑了”。這幅漫畫
A.說明南北美洲文化具有一致性
B.肯定了美國獨立對拉美的影響
C.體現了美國對拉丁美洲的覬覦
D.表明南北美洲已結成鞏固聯盟
15.1972年5月,韓國中央情報部長官代表韓方訪問了平壤。6月,朝鮮勞動黨中央組織指導部部長應邀回訪了韓國,這是1948年后首次朝韓高級別官員互訪。在此基礎上,朝韓于1972年7月4日在平壤、漢城同時發布共同聲明。這一聲明的發布
A.折射出社會主義陣營已開始破裂
B.標志著朝韓雙邊關系實現正常化
C.與美國亞洲政策的調整密切相關
D.受益于中美外交關系的正式確立
16.2023年8月,金磚國家經貿部長共同發聲,一致表示積極參與世貿組織改革,重申支持和加強以世貿組織為核心的多邊貿易體制。金磚國家還在聯合國、二十國集團和世界銀行等多邊機制中加強協調,爭取用一個聲音說話。這說明金磚國家致力于
A.合作共贏促進全球發展
B.謀求區域經濟集團化
C.重構現行國際經濟體系
D.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
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摘編自豆建春《中國歷史上的人口增長——解釋因素及其長期效應分析》
  根據材料,概括中國古代人口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境外軍事基地作為重要戰略支點,是一國境外作戰,維護國家利益的最前沿。19世紀末至今,美國境外軍事基地經歷了西進太平洋——東拓大西洋——東西雙向擴展——全球廣泛布局——全面縮減和布局調整五個主要階段。圖1和圖2分別為不同時期美國境外軍事基地空間分布圖和數量統計圖。
圖1
圖2
——摘編自李緒茂、李弢等《美國境外軍事基地時空格局演變與動力機制》
結合美國境外新增軍事基地的空間分布特點和數量差異,任選兩個時期說明美國在海外部署軍事基地的理由。(8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美國向西部的擴張形成了巨大的地方治理需求。在美國西部開發早期,法律不完善,社會暴力泛濫,為了自衛、解決治安治理問題,自警團這類民間機構應運而生。在美國西部興起淘金熱之后,常有亡命之徒在新礦區拉幫結派、在荒野搶劫黃金、槍殺礦工、強占采礦點等。比較守法的西部人自發成立治安委員會,抓住并嚴懲最臭名昭著者,殺雞儆猴;還組織群眾大會選舉行政官員、針對自治事宜制定法律和制度。西北地區的土地政策被聯邦政府控制之后,擅自占住者沒有履行規定手續,冒著與投機商博弈可能失去土地的危險、修建房屋并開墾土地。占住者組織“權利俱樂部”來維護權利,迫使當局修改聯邦法律,繼通過部分先買權條款之后,于1841年通過普遍的先買權條款。
——摘編自曾輝方《論美國西部開發中的地方治理》
材料二 在太行山地區,會社是“鄉紳”利用族權和神權以及由族權和神權派生出的部分公權力,從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上全方位管控農民,進而管控鄉村社會的起主導作用的媒介組織。云平地區地處太行山腹地,自然條件惡劣,農民生活普遍貧困。會社加諸農民身上的負擔十分沉重。當時,中共領導下的抗日政府向當地農民征收新稅種,這個新稅種每年向農民攤款一次,分兩次征收,屬于合理負擔。但是,云平的農民每年要承受來自社會和政府的雙重負擔,使得原本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農民在心理上難以承受,對抗日民主政府產生了抵觸情緒。1942年8月,中共領導的抗日民主政權對云平地區的普通會社進行了徹底改造。
——摘編自于亞龍、馮小紅《奪取鄉村治理主導權:中共對抗日根據地鄉村普通會社的改造》
材料三 1942年8月初,一二九師宣傳隊協同政府人員,踏進云平鄉的門檻,他們和老百姓談話、開會。經過群眾多次討論,大家決定了這些辦法(部分):
家譜社里的資財,救濟本族的貧苦人民。
、天地社改為村俱樂部,由農會文化娛樂委員來領導。
……
、土地方面,除典押地由原主贖回外,剩余社地一律按四一減租,都租給抗屬與貧苦農民。
——摘編自宋真《“社”的秘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部擴張給美國帶來的問題,并說明美國西部治理特點。(9分)
(2)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共改造云平會社的原因與特色。(12分)
(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地方治理的認識。(3分)
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留養制度即犯人為服侍年老的親人而存留養親的制度,肇始于北魏,定型完善于唐代,一直延續到明清,經歷了千年之久。
史料一 存留養親最早出現于以孝治天下的兩晉時期,《太平御覽》記載,東晉咸和二年(327年),因句容令孔恢罪至棄市,詔“以其父年老止有一子,為惻然,可憫赦之”。
史料二 《魏書·刑法志》記載:“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年七十已上,無成人子孫,旁無期親者,具狀上請。流者鞭笞,留養其親,終則從流。不在原赦之例。”
史料三 《唐律疏議》中關于“留養制度”的內容
【律】“諸犯死罪非十惡,而祖父母、父母老疾應侍,家無期親成丁者,上請……犯流罪者,權留養親,謂非會赦猶流者……不在赦例,仍準同季流人未上道,限內會赦者,從赦原……課調依舊……若家有進丁及親終期年者,則從流。計程會赦者,依常例……即至配所應侍,合居作者,亦聽親終期年,然后居作。”
【疏】議曰:“非謂‘謀反’以下、‘內亂’以上死罪,而祖父母、父母,通曾、高祖以來,年八十以上及篤疾,據令應侍,戶內無期親年二十一以上、五十九以下者,皆申刑部,具狀上請,聽敕處分。若敕許允侍,家有期親進丁及親終,更奏;如元奉進止者,不奏。家無期親成丁者,律意屬在老疾人期親,其曾、高于曾、玄非期親,縱有,亦合上請。若有曾、玄數人,其中有一人犯死罪,則不上請。”
——摘編自徐慧娟《<唐律疏議>中的孝倫理思想》
根據材料,圍繞“留養制度”任選一個角度自擬標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釋。(要求:標題明確,闡釋清晰,史論結合。)(12分)
【參考答案】
1. 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特點,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是古蜀人豐富想象力和精湛手工業的完美結合”“與中華其他區域文明對世界的想象高度一致”可知,材料強調的是三星堆文明與中華其他區域文明呈現出的“一體”的特征,由此反映了中華文明的一體化特征,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與中華其他區域文明對世界的想象高度一致”可知,材料不是強調地域之間的差異,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華文明博采眾長,兼收并蓄,排除B項;材料的主旨是中華文明的一體化特征,而不是崇尚天人合一理念,排除D項。
2. 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秦漢時期的政策變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歷史理解等核心素養,突出綜合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書籍大量散佚,漢初統治改變了這一做法,廣收書籍,鼓勵百姓獻書,漢武帝時期又設置寫書之官,支持藏書建設,這些舉措有利于推動社會文化的恢復與發展,故選D項。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導致書籍大量散佚,漢武帝此舉是為了收集書籍,而不是為了維護禮樂制度,排除A項;B項與漢武帝尊崇儒術的做法不符,排除;由材料無法得知書籍短缺的現狀得到扭轉,排除C項。
3. 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唐朝開放包容的文化特征,意在考查學生獲取歷史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唐代傳奇小說充分肯定了女性對愛情堅貞不屈的追求,而特定時期的文學是特定時期政治和經濟的反映,所以唐代傳奇小說體現了當時社會風氣的開放程度較高,故A項正確。唐代社會依舊是一個等級社會,平等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市民文學興起于宋代,排除C項;盡管唐代社會風氣相對開放,但這不代表女性政治地位顯著提高,D項說法夸大,排除。
4. 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宋代優秀傳統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朱熹認為圣明的君主治理國家應該是體恤民生與道德教化相結合,故A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涉及法治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體恤民生”只能反映題干部分內容,未揭示材料主旨,排除C項;題干中未涉及家庭讀書與農耕相結合的觀念,排除D項。
5. 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明代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忠君愛國”“忠愛”“莫不向化(歸服)”可知,當時西南地區對中原王朝較認同,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社會經濟,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西南地區地方首領及學者對中原王朝的態度,不是當地民族關系,排除C項;材料沒有反映西南地區文化教育水平的變化,排除D項。
6. 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美國的對華政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有效信息、認識歷史事物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甲午戰爭后,西方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門戶開放”正是美國國力不斷提升并尋求遠東市場的一項國策,故D項正確,排除A、C兩項。抑制日本擴張不是美國此舉的主要動機,排除B項。
7. 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中國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歷史信息、認識和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20世紀初,中國留日學生學習文科的人數較多,特別是法政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近代思想解放已經從洋務運動時期的學習西方的“器物”到深入政治制度層面,B項正確。中國留學日本的人數增多并不能說明中日關系處于“蜜月期”,排除A項;此時期中國留學日本的人數增加不能說明中國近代教育發展較為迅速,排除C項;D項說法夸大,排除。
8. 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共六大和群眾路線的提出,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學科素養。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中共六大明確了群眾路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暴動大多因沒有發動廣大群眾而以失敗告終,這種客觀事實使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爭取群眾開展武裝暴動的重要性,C項正確。1928年,中華蘇維埃政權尚未建立,排除A項;B項說法片面,群眾的范疇不只是農民階級,排除;“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其理論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排除D項。
9. 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新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意在考查學生在特定的時空框架中,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對歷史事物進行分析和闡釋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工廠組織宣傳訪問隊下鄉慰問,《重慶日報》刊文對此進行大力宣傳,旨在鞏固工農聯盟,為正在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和工業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故C項正確。宣傳推廣蘇聯經濟建設經驗只是文章記述內容的一部分,且這只是該刊文目的的具體途徑,排除A項;1952年年底,新中國經濟恢復的任務基本完成,排除B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進程中,工農聯盟的基礎既已構建,排除D項。
10. 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外交,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滲透了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從題干中可看出,自2014年以來,中國積極參加的多邊組織活動、與東盟達成的“南海行為準則”框架,以及中朝領導人的歷史性互訪,均屬于中國積極處理與周邊國家的外交關系,目的是通過建立并發展友好合作關系來爭取建構和平發展的外交環境,故A項正確;題干中的日本、韓國不屬于發展中國家,排除B項;題干中的東盟國家與朝鮮等不屬于大國,排除C項;題干中涉及的國家和組織全部位于中國的周邊區域,因此題干強調的是區域性的而非全球性的合作,排除D項。
11. D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古代埃及與古希臘文化存在差異的原因,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綜合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埃及是奴隸制專制國家的典型代表,農耕經濟占社會經濟的主要地位,古埃及雕塑家是為法老和少數貴族服務的,他們創作雕塑作品是為了歌頌王權;古希臘有許多實行奴隸軍事民主制度的城邦國家,直接民主使每個公民都能夠以主人翁的態度去從事工作、參與國家事務,因此,古希臘雕塑家是自由的,他們是獨立的個體,不會像古埃及雕塑家那樣成為君主的工具,他們擁有十分豐富的想象力和隨心所欲創作雕塑作品的空間,D項正確。古埃及與古希臘雕塑存在差異主要是兩地政治經濟差異的結果,與自然環境關系不大,排除A項;B項說法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C 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12. 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宗教改革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有效信息、認識歷史現象的能力。
【解題分析】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瑞典國王主持下的教會財產世俗化運動,削弱了教會的經濟實力,增強了王室的經濟實力,故A項正確。由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改革只是使王權擺脫羅馬教會的控制,并非使王權擺脫宗教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未提及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由材料難以得出農民人身依附關系削弱的結論,排除D項。
13. B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近代歐洲文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17世紀后半葉,在啟蒙運動的影響下,英國語言學者開始從科學的角度來研究民族語言,這體現出理性主義對民族語言的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顯示民族文化改革的原因,由此不能推斷出民族文化改革是必然趨勢,排除A項;由材料無法推斷出此時的教育內容符合國家需要,排除C項;材料內容與英語的日常使用規范無關,排除D項。
14. 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門羅主義,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創新性等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南北美洲的造型基本一致,結合材料“沒有人會比北方的山姆大叔對南方山姆大叔的到來更滿意地微笑了”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幅漫畫體現了美國將拉美視為其勢力范圍的心態,C項正確。A項說法錯誤,拉美與北美的文化并不具有一致性,排除;美國獨立對拉美具有一定的影響,但在材料中體現不出,排除B項;D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
15. C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冷戰時期美國亞太政策調整的影響,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解釋歷史現象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核心素養,突出基礎性、應用性考查要求。
【解題分析】根據材料可知,1972年,朝韓雙方官員互訪,并發表了共同聲明,反映了朝韓關系的緩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期美國由于經濟實力相對衰退,調整了其在亞太地區的政策,這一調整影響了朝韓關系的發展,故C項正確。社會主義陣營早在中蘇關系惡化的時候就已經破裂,A項說法錯誤,排除;B項說法夸大了該共同聲明的作用,排除;中美外交關系的建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
16. A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當代國際關系的發展,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
【解題分析】由材料可知,金磚國家通過加強溝通合作,推動國際多邊合作機制發展完善,有利于全球發展,故A項正確。金磚國家不屬于區域集團化組織,排除B項;金磚國家旨在維護多邊機制,并不是要重構現行國際經濟體系,排除C項;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是金磚國家共同的利益訴求,排除D項。
17. 特點:人口總量波動劇烈;人口總量整體呈上升趨勢;南方人口整體呈增長趨勢,北方整體呈下降趨勢;唐宋之際南方人口增長速度超過北方。(4分,任答兩點即可)
原因:王朝興亡的影響;北方長期戰亂;江南經濟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北民南遷;賦稅制度的改革;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的推廣;中國傳統人口思想的影響;等等。(4分,任答兩點即可)
18. (1)一戰之前:西進太平洋。(1分)
美國境外軍事基地的建設,沿著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大西洋)—巴拿馬運河(中美地區)—夏威夷(太平洋)—菲律賓(東南亞)的西進路線逐步推進。基地數量較少,主要是島嶼型和沿海型。(1分)
理由:美國經歷南北戰爭;兩次工業革命,國內經濟快速發展;門羅主義的提出。(2分)
(2)一戰時期:東拓大西洋。(1分)
基地數量增多。新增基地主要分布在中美洲、歐洲西部、地中海一帶;太平洋也有新增,主要推進路線已經轉變為由本土東海岸—大西洋—西歐的戰時東拓路線。(1分)
理由:由于歐洲大陸戰火的蔓延及協約國的失利,美國意識到大西洋的天然防御作用較弱,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需加強軍事部署。(2分)
(3)二戰時期:東西雙向擴展。(1分)
基地數量進一步增多,內陸型基地出現。美國新增境外軍事基地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東西兩側,在太平洋和歐洲大陸均有分布。(1分)
理由:防止戰火蔓延至本土大陸,保證國土安全;實現對德、意、日法西斯的軍事打擊。(2分)
(4)冷戰時期:全球廣泛布局。(1分)
境外基地數量達到最高值。大量新增基地位于亞歐大陸及大陸沿海,部分基地深入中亞,在全球范圍內均有新增。(1分)
理由:二戰后,美國海洋強國地位進一步形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崛起;美蘇對峙。(2分)
(5)冷戰結束:全面縮減和布局調整。(1分)
美國境外軍事基地的數量全面下降,大量軍事基地被撤銷或合并,新增基地數量較少,主要分布在大洋洲、印度洋、紅海、波斯灣等美國過去境外基地建設過程中重視程度較弱的地區。(1分)
理由:蘇聯的解體,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冷戰期間,境外軍事基地的大范圍擴張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財政壓力。(2分)
(任選兩個時期,每個時期4分,共8分)
【解題分析】本題要求結合美國境外新增軍事基地的空間分布和數量差異特點,說明美國在境外部署軍事基地的理由。解題的關鍵是結合圖1歸納美國境外軍事基地的空間分布特點,并結合圖2中各類型基地的數量,分析不同時期美國部署境外軍事基地的原因,原因涉及國內外環境、國家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國際格局等方面。
19. (1)問題:地方治理需求急劇擴大;社會暴力泛濫;社會矛盾復雜多樣。(3分)
特點:自發組成的民間機構與社團承擔重要角色;具有顯著的民間民主自治色彩;自下而上地推動法律建設;政府管理缺位;法制建設滯后。(6分)
(2)原因:會社壓迫和剝削農民,農民負擔加重;會社阻礙革命組織對地方的治理;發動民眾支持和參與抗日的需要。(6分)
特色:軍政人員共同參與;依靠群眾,發揚民主;以服務農民為宗旨;與抗日斗爭相結合。(6分)
(3)認識:重視地方治理過程中的法制建設;管理和引導社會組織發揮積極作用;重視解決民眾現實問題;加強基層組織建設。(3分)
20. [示例]
標題:留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2分)
闡釋:由于宗法血緣觀念濃厚,中國自古重視孝道,隨著漢武帝時儒學正統地位的確立,以“孝”為重要內容的儒家思想逐漸滲透和影響立法和司法。存留養親現象作為“孝”的體現,也就出現在法律文獻和司法工作中。晉代時,皇帝就因受懲者需要贍養父親而“憫之”。(2分)到北魏時,政府從法律上明確了留養制度,對存留養親的條件作出了初步的法律規定。(2分)后經不斷修訂,至唐代時更加明確完整。在《唐律疏議》中,政府對犯人所犯之罪、犯人之父母、祖父母及曾高祖父的狀況、家中親丁狀況、存留養親的撤銷條件等作出了明確規定。(4分)總之,自魏至唐,留養制度走向了成熟、完善。(2分)
(“示例”僅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
【命題意圖】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社會對孝的重視,意在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信息、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描述和闡釋歷史事物、論證和探討歷史問題的能力,滲透了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
【解題分析】解答此題的關鍵在于讀懂材料,擬出標題。材料按照留養制度的產生、發展過程進行了介紹,可以將“留養制度的形成與發展”作為標題。在闡釋時,注意運用材料中的信息。作為開放性試題,也可以從儒學與法律的關系的角度擬出“留養制度——儒學對法律的影響”;也可以根據對孝道的重視所體現的法律中的血緣親情,擬出“留養制度使法律更具人性化”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寿光市| 红桥区| 西华县| 天长市| 大余县| 衡山县| 普格县| 元氏县| 泾川县| 陆丰市| 玉山县| 西昌市| 临西县| 武宁县| 安顺市| 武威市| 神池县| 高阳县| 上犹县| 南陵县| 金门县| 桂阳县| 兴山县| 驻马店市| 江川县| 呈贡县| 清丰县| 绥芬河市| 长岛县| 沁水县| 石台县| 班玛县| 太仓市| 昭通市| 房产| 高青县| 颍上县| 乡宁县| 阳曲县| 峨边| 商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