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八校聯盟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教學質量監測(二)高二歷史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的相應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題卡上完成,答在本試題卷上無效。4.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5.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在山西襄汾的陶寺遺址中,考古人員發現了黃河下游地區大汶口文化晚期特點的陶制酒器、最早出現于長江下游地區良渚文化的玉琮和玉璧、與長江中游石家河文化出土物相同的雙翼形玉飾、來自西亞經黃河上游地區傳入的小麥栽培、黃牛和綿羊的飼養及冶銅術等。這些現象A.加速了社會分化進程 B.豐富了中原文明內涵C.凸顯了多元一體格局 D.彰顯了中外交流盛況2.與商代相比,下表中西周時期“天下觀”的變化主要反映了天下觀 商代 西周維度 空間結構 四方十中商 九州五服制政治認同 神權中心 天命+德治族群認知 多方、羌方等異族稱“方” 華夏夷狄分野禮制表達 祭祀四方神 郊祀天地制度A.專制統治的強化 B.治國理念的進步C.華夏認同的形成 D.宗法血緣的削弱3.西周分封制規定,諸侯國“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其君”。這反映出周王室A.掌握封國所有官吏的任免權 B.建立起了嚴密的選官制度C.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 D.重在加強對諸侯國的控制4.墨子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韓非子提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兩則材料共同反映戰國時期A.社會流動渠道的多元化 B.法家思想成為主流學說C.軍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祿 D.君主專制理論的系統化5.有學者認為,周公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神權退場,這讓中國的文化過于“早熟”;戰國時代變革的最大結果,是貴族退場,這讓中國的政治過于“早熟”。而其他人類文明中,神權和貴族的退場,都發生在1500年之后的所謂近現代時期。材料中兩個“早熟”的結果分別表現為A.分封制度和郡縣制度的建立 B.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的實施C.周公禮制和官僚政治的形成 D.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的創建6.秦統一后,對新納入版圖的六國遺民實行差序化戶籍政策。這一舉措第一層次 “新黔首戶” “新地”六國遺民符合條件可重新登記戶籍者第二層次 “從戶” 需集中監督的,具有編戶資格的士伍、庶人和被釋放者第三層次 不具有編制戶籍者 帶刑具的囚徒,人身歸屬官府者A.使賦役征收的范圍迅速縮小 B.有利于實現新興王朝的社會安定C.使基層社會控制體系更完備 D.激起六國遺民對秦政的普遍抵制7.下圖為某學者繪制的漢代敦煌郡郵驛示意圖。這反映出漢代A.加強了對河西走廊的有效管轄 B.建立了全國性的信息傳播系統C.西域地區已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D.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較為頻繁8.西漢潁川太守韓延壽欲改易婚喪之風,先與地方長老商定,后由官府頒行,民眾遂聽令遵循。這可說明當時A.社會道德倫理水平提高 B.政府注重禮法并施原則C.民間力量增強政令效能 D.社會風氣影響政治走向9.下圖所示為山東嘉祥洪山村東漢畫像石(局部)圖中左側男子跪地執斧砍制木料,面前有一輛即將制成的推車;其背后婦人,背負小兒,手拿一段輞(車輪外周);右側一人呈操作狀,另一人佩刀而立,呈監督狀。這一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東漢A.家庭手工業的進步 B.地主莊園的生產模式C.商品經濟發展繁榮 D.浪漫主義的繪畫潮流10.西晉時期在九品中正制外,還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門第等“資”為限制,而是以鄉論、清議的方式對候選者進行德、才評定,中正官全程參與并主導對“寒素”的選拔。“拔寒素”的實行A.打破了士族對選官的壟斷 B.彌補了九品中正制的不足C.為科舉制形成創造了條件 D.利于消除士族與寒門差異11.亞歷山大目睹了波斯波利斯、巴比倫、尼尼微等地的王室圖書館,在埃及建立“世界圖書館”。亞歷山大還贈給其老師亞里士多德巨資,用于擴建圖書館。亞歷山大此舉A.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B.維系了帝國統治的穩定C.獲得了各族民眾的認同與支持 D.擴大了希臘化世界范圍12.中世紀后期,城市的興起和繁榮產生了市民日常需要的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文化教育不再為教士所壟斷。11世紀末,意大利首先出現了第一所世俗大學-博洛尼亞大學。13世紀,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維也納大學等相繼在歐洲成立。這一現象A.伴隨著城市興起產生 B.有利于歐洲社會轉型C.體現了人文主義復興 D.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13.下圖為海地獨立前夕(1789年)的人口結構示意圖。據此,對海地獨立前夕社會狀況解讀正確的是黑人奴隸比重89%A.黑奴貿易影響了海地族群 B.形成等級分明的混血社會C.非洲文化占據著主導地位 D.西屬殖民地人民斗爭高漲14.有學者指出:“數百萬人在短時間內的大規模遷徙是最近兩個世紀才出現的現象。現在居住在西半球的10億人中有80%是公元1500年后到達那里的移民的后裔。在歐洲、非洲和亞洲,相應的人口比例只有5%。”這反映出A.國際勞動分工基本格局形成 B.殖民擴張重塑了世界格局C.美洲人口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D.移民文化呈現出多元特征15.恩格斯指出“拿破侖在德國是革命的代表,是革命原理的傳播者,是舊的封建社會的摧毀人。他把法典帶到被他征服的國家,這個法典比歷來的法典都優越,它原則上承認平等。”據此,恩格斯旨在強調拿破侖戰爭A.推動了德國啟蒙運動產生 B.開啟了歐洲地區的法治進程C.激發被征服地的民族意識 D.促進了歐洲政治文化的重構16.“沒有所謂的亞洲模式,但是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自由放任的社會,有著根本的差異。····新加坡依賴家庭的凝聚力、影響力來維持社會秩序,傳承節儉、刻苦、孝順、敬老、尊賢、求知等美德。這些因素造就了有生產力的人民,推動了經濟增長。”李光耀的這段論述重在說明A.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性質 B.東亞儒家社會同西方社會存在的差異C.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影響 D.新加坡的經濟增長與儒家文化的關系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2025年的乙巳蛇年春節,是“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之后的首個農歷新年。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春節源自遠古的年文化。“年”本義即為五谷成熟,慶祝五谷豐收并向先祖祭獻的周期性儀式活動就成為年度轉換的標志。從文獻來看,先秦時期十月的“大飲烝”“冬至后三戌臘祭百神”、新年“諸侯朝正于王”、正月“天子乃以元日祈谷于上帝”,以及“庭燎”等禮儀與習俗,可為春節的早期形態。西漢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官方將正月初一定為歲首,此后兩千余年慶祝傳統新年的時間由此確立。——摘編自季中揚《春節:中華文明的活態傳承方式》材料二 魏晉以后,春節民俗日漸豐富。唐開元《假寧令》規定:“元日、冬至各給假七日。”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民間則闔家守歲,設宴歡慶,晚輩給長輩磕頭拜年,長輩回禮表關愛之情。宋元時期,年節出游寺廟宮觀的風氣很甚,“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雜耍百戲“奇巧百端,日新耳目”。明清時期,鞭春牛、祭灶神、貼年畫、吃春餅、猜燈謎等活動更加興盛。——摘編自童彥婷《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中國傳統春節圖形符號研究》等材料三 春節申遺工作歷時兩年多,涉及文本撰寫、社區調研、影像采集等環節。春節申遺成功后,全球近200個國家和地區以“點亮中國紅”“非遺體驗”等形式慶祝,20余國將其定為法定假日。如新加坡濱海灣金沙酒店亮燈、東京塔放飛2025個文化主題氣球,形成跨文化共鳴。——摘編自《中國新聞網》,2025年1月29日(1)根據材料一,概括先秦至秦漢春節禮儀的特點。(4分)(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中國古代春節的演變趨勢。(6分)(3)結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簡析春節申遺成功的意義。(4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 曾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的江西南昌海昏侯劉賀墓,迄今出土文物一萬余件,以下是其中部分文物:木牘約200版,竹簡約5000枚,包括《論語》《易經》《禮記》《孝經》《詩經》《春秋》等。還有一封劉賀給對漢宣帝的信,用語恭敬,表示自己愿為人臣。<《孔子徒人圖》漆衣鏡,鏡匣背面彩繪漆書孔子及其弟子畫傳,這也是目前已知最早孔子形像。水稻、粟、麻、甜瓜、梅等植物遺存;還有來自青藏東部邊緣地帶的蟲草。種類繁多的金器就有478件,重量約115公斤;金餅上有“海昏侯臣賀元康三年酎金一斤”字樣;約200萬枚十余噸五銖銅錢,堆高1.35米。玉器500余件,多為和田玉,雕刻工藝精湛。其中劉賀玉印被有的學者解讀為“鴟鈕”或“鷹紐”,是猛禽象征,表達效忠朝廷、做國之屏藩之態度。各種金銀技法加工的車馬器,包括具有典型北方和西北風格的銀質車馬器“大角羊銀當盧”。作為編鐘架構件的鎏金青銅鉤取駱駝,是長江流域較早出現的駱駝形象的文物。(1)根據材料所展示出的文物,指出劉賀墓所反映的時代特征。(6分)(2)海昏侯劉賀做過皇帝,在位27天。史載因其荒淫不孝、失帝王禮儀、罪過千余,最終被廢為庶人。據以上考古發現,你是否認同上述記載?說明理由。(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古者公田為井,方一里,九夫耕之,各授私田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田有封油,廬井有伍,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則百姓親睦。-孟子《孟子·滕文公上》殷商卜辭中載:“王令眾人曰協田,其受年。”(商王命眾人合力耕作,祈求豐收)西周金文銘刻亦見“錫田”“錫臣”之錄,王以田土、人口分封諸侯,諸侯復以井田制授民,以“徹法”征賦,十取其一。-王國維《觀堂集林·殷周制度論》材料二 魏孝文帝太和九年詔曰:“均給天下之田,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畝,婦人二十畝······諸土廣民稀之處,隨力所及,官借民種蒔。諸地狹之處,有進丁受田而不樂遷者,則以其家桑田為正田分。”-魏收《魏書·食貨志》東晉以降,北民南遷,豪族廣占山澤,筑塢立堡,部曲佃客附之。南朝士族莊園“封山錮澤”,蓄奴耕織,自給自足。《宋書》載:“豪強兼并,田池布千里,奴婢千群,徒附萬計。”-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篇》(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夏商周時期土地政策的經濟與社會功能。(4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土地政策相較于夏商周時期的主要變化,并簡述其變化原因。(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歷史學家錢乘旦指出,自文明形成到資本主義出現,人類經歷了“點”“面”“片”“圈”的文明發展。“文化圈”的形成過程中需要有兩個必備因素,一個是龐大的國家體系-帝國,另一個是占主導地位的統一的價值體系-某種特定的宗教或意識形態。4世紀后,世界上逐漸形成四個文化圈,即“東亞文化圈”“印度文化圈”“西亞-北非文化圈”“歐洲文化圈”。資本主義的作用則是把“圈”進一步擴大,引導出一個“世界文明”“工業文明”,這就是“現代化”的過程。-摘編自錢乘旦《關于開展“世界史”研究的幾點思考》請就材料整體或部分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史實加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史實充分,表述清晰,邏輯嚴密)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B D A C B A C B B A B A C D D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2分。17.(1)特點:①起源早,歷史悠久;②農耕色彩明顯(或“與農業聯系密切”);③與祭祀活動相關;④突出政治性。(一點1分,答4點得4分)(2)趨勢:①從以官方為主到民間參與增多;②從強調君臣政治倫理到強調家庭倫理;③從神秘化到世俗化、生活化;④民俗活動(節俗表現)多樣化、豐富化。(一點2分,任意3點得6分)(3)意義:①有利于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②增進了文化認同,增強了文化自信;③有益于傳播中華文化,提升國際影響力;④推進全球文化多樣性。(一點2分,任意2點可得4分)18.(1)時代特征:①政治上,實行郡國并行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②經濟上,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社會經濟發展;③思想上,“尊崇儒術”,儒學地位的上升,儒家思想的影響滲透到貴族日常生活;④民族關系上,農耕文明和北方游牧文明的交流和融合;⑤對外關系上,絲綢之路溝通與外國的聯系。(1點2分,任答3個角度)(2)可以選擇認同或者不認同(要寫出,但不賦分),并給出對應的理由。(能準確引用到相關考古文物發現,給2分,呈現兩個及兩個以上理由且言之有理的,給6分)示例:不認同。理由:儒家經典和孔子畫像,說明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給宣帝的信、金餅上的文字表明他能謹守臣節;而玉印鷹鈕表達了效忠朝廷,藩衛國家的態度;被廢可能源于權力斗爭。示例:認同。理由:隨葬品豐富,極盡奢華,說明其荒淫無度;藏地蟲草、和田玉器,窮奢極欲,勞民傷財;鴟鈕恰恰暴露了他的政治野心;表面上的恭順和儒家經典只是裝點門面。19.(1)經濟功能:穩定農業生產,保障賦稅征收。(2分)社會功能:強化宗法血緣紐帶,維護等級秩序。(2分)(2)主要變化:①從井田公有制轉向均田制與莊園私有制并存;②從宗族貴族主導向國家干預與豪族自治雙重模式轉變。(任答1點得2分)變化原因:①鐵器牛耕普及,個體家庭耕作能力增強;②戰亂導致人口流徙,國家為穩定賦稅推行均田(或“為保證賦稅,北魏孝文帝改革頒布均田令”);③北民南遷促進南方開發;④南方豪強兼并土地,促進莊園經濟擴張。(1點2分,共答3點得6分)20.論題 (0~2分) 論題圍繞材料觀點且清晰明確,得2分;無論題或不能圍繞材料觀點,得0分。論述 (0~8分) 有兩個以上史實,邏輯嚴謹,論證充分,得8分;有兩個以上史實,邏輯較嚴謹,論證較充分,得6分:有一個史實,邏輯較嚴謹,論證較充分,得4分:有一個史實,邏輯不嚴謹,論證欠充分,得2分:無史實,得0分。結論 (0~2分) 結論有升華,符合論題和論證,得2分;無結論或結論重復論題,得0分。示例一:論題:人類早期文明由分散孤立走向聯系擴展。論述:受自然地理環境和生產力水平限制,早期文明各自獨立發展。尼羅河流域誕生了古埃及文明,出現了象形文字、金字塔等文化成就。印度河流域誕生了古印度文明,產生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等文化成就。古希臘產生了哲學。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各文明區不斷擴展并逐漸相互連接,促進了帝國的興起。崛起于西亞的波斯帝國建立起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促進西亞、北非和希臘文明的交流。亞歷山大東征滅亡了波斯帝國,將希臘的文化傳播到埃及和西亞。人類文明之間的聯系不斷增強,文明之間相互吸收借鑒。綜上所述,人類文明在擴展中不斷交流,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示例二:論題:帝國的建立和統一的思想(宗教)促進了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論述:中國自秦漢起建立了龐大的帝國,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了儒學的正統地位。此后,中國歷史雖然出現過政權并立,但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主要趨勢。伴隨著國力強盛,中國的社會制度和思想文化傳播到朝鮮、日本等地,這些國家也將儒學作為官學。中華文化深刻影響東亞各國,東亞文化圈不斷發展。7世紀初,阿拉伯半島處于混戰狀態。穆罕默德創立了伊斯蘭教,依靠傳教和軍事征服基本統一了阿拉伯半島。后經過不斷對外擴張,建立起地跨亞歐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國,伊斯蘭教和阿拉伯文化也在被征服地區廣泛傳播,西亞-北非文化圈不斷發展。綜上所述,力量強大的帝國在擴張過程中會通過多種方式傳播其文化,輻射帶動周邊文化,促進文化圈的形成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