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歷史二模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歷史二模試卷

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歷史二模試卷
1.(2025·寶安模擬)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早在10萬年前便已存在野生稻,該地古人類約2.4萬年前開始利用野生稻,約1.3萬年前開始野生稻馴化前栽培,約1.1萬年前實現水稻馴化。該考古發現實證了中國(  )
A.稻作農業的起源 B.農業聚落的形成
C.貧富分化的出現 D.早期國家的產生
【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材料中詳細說明了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從存在野生稻,到古人類利用野生稻,再到野生稻馴化前栽培以及實現水稻馴化的過程。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完整地展現了稻作從自然存在到被人類逐步培育馴化的歷程,有力地實證了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A正確;
農業聚落形成主要強調的是人們因農業生產而聚集形成村落等居住形態,材料中并未提及相關內容,B錯誤;
貧富分化的出現通常與社會階層差異、財富占有不均等現象相關,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貧富分化的線索,C錯誤;
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一般包括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軍隊和法律等國家機器的建立等,材料與此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原始農業。解題方法:結合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概括大意,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2.(2025·寶安模擬)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以諸侯的身份召集周天子前來相見。孔子在《春秋》中將此事記載為:“某天,晉文公會見了很多諸侯。周天子剛好在這里狩獵。”孔子此舉意在(  )
A.實錄歷史事實 B.維護周王權威
C.強調以德治國 D.打破教育壟斷
【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勢力崛起,晉文公以諸侯身份召集周天子相見這種行為是對周王權威的挑戰。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他在《春秋》中這樣記載,將周天子描述為剛好在此狩獵,而不是被召集來的,是為了維護周王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避免直接記錄損害周王權威的事件。所以B選項符合孔子的意圖,B正確;
實際上真實情況是晉文公召集周天子相見,而孔子記載為周天子剛好在這里狩獵,這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所以A選項不符合孔子的意圖,A錯誤;
題干中孔子的記載方式主要體現的是對周王權威的維護,并沒有涉及到以德治國的相關內容。C項不符合題意,C錯誤;
孔子打破教育壟斷主要體現在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讓更多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與題干中孔子對該事件的記載意圖毫無關系。所以D選項不符合題意,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孔子思想。解題方法:結合孔子思想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3.(2025·寶安模擬)“8世紀,日本的律令大體采用唐律,根據日本國情稍加修訂。新羅統一朝鮮后,仿照唐朝尚書省設立了執事省,下設六部。也是在唐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了中亞、西亞各國,繼而傳入歐洲。”材料體現了(  )
A.東亞的政治一體化 B.明治維新的全過程
C.亞洲的繁榮與開放 D.唐朝的國際影響力
【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日本采用唐律、新羅仿照唐朝設立機構,以及中國造紙術的傳播,都充分體現了唐朝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D正確;
材料中日本、新羅對唐朝制度的學習以及造紙術的傳播,不能說明東亞實現了政治一體化,東亞各國仍有各自的政治獨立性,A錯誤;
明治維新是 19 世紀日本的改革,與材料中 8 世紀唐朝時期的內容無關,B錯誤;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唐朝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而非亞洲整體的繁榮與開放,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解題方法:結合唐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4.(2025·寶安模擬)“隨著契丹人與漢人的相互交往,契丹服飾不僅影響了轄境內的漢人,還傳到了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服飾也影響到契丹人的穿著—契丹人袍服的長度逐漸加長至腳踝處。”材料反映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答案】C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材料中契丹服飾影響漢人,漢族服飾也影響契丹人,體現了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在民族交融過程中的變化,C正確;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主要指夏商周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是國家的形成和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階段,與遼宋夏金元時期不符,A錯誤;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指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B錯誤;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指明清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對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如抗擊外來侵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等,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解題方法:結合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5.(2025·寶安模擬)林老師在講授《清朝的邊疆治理》時,板書如圖所示,圖中?處可填寫的內容是(  )
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
B.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C.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
D.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題目以板書形式呈現清朝邊疆治理相關史實,圖中“?”處對應方向為南方,需要選擇符合清朝在南方邊疆治理的史實。A項中,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屬于南方邊疆地區 。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符合南方邊疆治理這一要求,A正確;
1727 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西藏位于中國西南方向,但從板書整體布局看,西南方向已有“清朝冊封達賴和班禪”相關內容,且駐藏大臣設置主要對應西南邊疆西藏地區管理,并非南方,不符合題意,B錯誤;
1762 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新疆位于中國西北方向,是清朝對西北邊疆的管理措施,不符合南方邊疆這一指向,C錯誤;
1793 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同樣是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措施,西藏屬于西南邊疆,并非南方,不符合題意,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疆域。解題方法:結合清朝的疆域管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6.(2025·寶安模擬)某校“圖說歷史”活動中,同學們對下圖相關史事的影響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A.西方侵略勢力逐步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B.帝國主義列強自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D.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動蕩時期
【答案】C
【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圖中“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出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于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C正確;
西方侵略勢力逐步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與圖示不符,A錯誤;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于19世紀末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與圖示不符,B錯誤;
袁世凱死后,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動蕩時期,與圖示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辛丑條約》。解題方法:結合《辛丑條約》的相關知識分析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7.(2025·寶安模擬)下圖是《黨史可以這樣講》的部分目錄,其中第二講的標題是(  )
目錄 第一講 黨的創建與紅船精神 第二講? 第三講 紅軍長征與長征精神 ……
A.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 B.延安歲月與延安精神
C.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 D.解放戰爭與西柏坡精神
【答案】A
【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解析】【分析】題目給出了《黨史可以這樣講》的部分目錄,第一講是“黨的創建與紅船精神”,第三講是“紅軍長征與長征精神” ,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第二講標題。這就要求我們依據黨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來進行判斷。
中國共產黨創建于1921年,之后在革命道路探索中,毛澤東領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中國革命由城市轉入農村,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端。而紅軍長征是在1934 - 1936年期間,是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進行的戰略轉移。
從黨史時間順序看,黨的創建之后,緊接著就是在井岡山開展革命斗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等一系列斗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時間上處于黨的創建之后、紅軍長征之前,符合目錄邏輯,所以A選項正確,A正確;
延安時期主要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時間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該目錄在黨的創建和紅軍長征之間的邏輯順序,B錯誤;
抗日戰爭爆發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全面抗戰開始于1937年七七事變,時間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目錄順序,C錯誤;
解放戰爭開始于1946年,時間遠遠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該目錄在此處的時間邏輯,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土地革命。解題方法:結合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8.(2025·寶安模擬)1937年8月國民政府頒行《救國公債條例》,擬發行公債5億元。該筆公債數額巨大,年息遠低于之前政府發行的大部分公債,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得以募齊。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  )
A.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形成 B.民眾抗日救亡熱情高漲
C.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D.民族資本主義畸形發展
【答案】B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此時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條例》,雖然公債數額巨大且年息低,但在不到一年時間募齊。這是因為廣大民眾出于抗日救亡的熱情,積極購買公債,希望為抗戰貢獻力量,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募齊公債,B選項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材料所反映的情況,B正確;
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題干時間是1937年8月,且材料內容主要圍繞公債募齊情況,與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無關,A錯誤;
20世紀30年代,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尤其是日本的侵略不斷加劇,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并沒有得到根本好轉。而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公債募齊情況與民眾抗日熱情的關系,并非國民經濟狀況,C錯誤;
民族資本主義畸形發展主要體現在抗戰時期或解放戰爭時期,受到官僚資本主義壓迫、戰爭破壞等因素,在產業結構、發展環境等方面呈現不合理狀態。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相關內容,與公債募齊這一現象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抗日戰爭。解題方法:結合抗日戰爭時期的民眾對于抗日救國的變化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9.(2025·寶安模擬)下表為1946年10月上海《文匯報》發起的一次關于時局問題民意測驗的結果統計。該統計結果表明(  )
問題 關于內戰
選項 A.贊成 B.停戰 C.無關
人數 246 18597 64
比重 1.30% 98.36% 0.34%
A.重慶談判取得歷史性的成果 B.和平建國成為國共兩黨共識
C.國共兩黨內戰已經不可避免 D.國民政府內戰方針不得人心
【答案】D
【知識點】內戰爆發
【解析】【分析】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到,贊成內戰的人數僅246人,比重為1.30% ,而贊成停戰的人數高達18597人,比重達到98.36% 。這充分說明民眾強烈反對內戰,而此時發動內戰是國民政府的方針,所以反映出國民政府內戰方針不得人心,D正確;
重慶談判取得的成果是簽署了《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等內容。但材料展示的是1946年10月關于內戰民意測驗的結果,重點體現民眾對內戰的態度,并非重慶談判成果,所以A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A錯誤;
雖然和平建國在理論上是一個目標,但在實際行動中,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積極準備內戰,和平建國并未成為國共兩黨共識。從材料中民眾對內戰的態度也無法得出和平建國成為國共兩黨共識這一結論,所以B選項錯誤,B錯誤;
材料主要呈現的是民眾對內戰的態度,即絕大多數人贊成停戰,而非強調國共兩黨內戰是否不可避免。C選項偏離了材料所表達的民意這一重點,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解放戰爭。解題方法:結合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0.(2025·寶安模擬)“貧雇農得地開心,中農有利放心,富農不動定心,地主勞動回心”描繪的是(  )
A.土地改革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義
【解析】【分析】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貧雇農獲得土地,所以“得地開心”;中農的利益不受損害,因此“有利放心”;采取了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富農“不動定心”;地主被剝奪土地,需要參加勞動改造,從而“勞動回心”,A正確;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與題目中所描述的各階層狀態不符,B錯誤;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強調集體化程度高,規模大,并非是使各階層呈現題目中的狀態,C錯誤;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對國有企業等城市經濟領域進行改革,與農村各階層這種土地相關的狀態毫無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土地改革。解題方法:結合中共建國前的農業改革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1.(2025·寶安模擬)1981年1月18日,成立5個月的深圳經濟特區,發出了中國“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該舉措在士定程度上印證了(  )
A.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中 B.對外開放呈現多元化的格局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答案】D
【知識點】對外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經濟特區的設立目的之一就是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發出中國“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表明深圳經濟特區在吸引外資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很好地體現了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窗口的作用,D正確;
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是1984年開始的。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而題干時間是1981年,所以深圳發出“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這一舉措不能印證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A錯誤;
對外開放呈現多元化格局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 - 沿海開放城市 - 沿海經濟開放區 - 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1981年還遠未形成多元化格局,深圳發出“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主要體現的是吸引外資,不能體現對外開放多元化格局,B錯誤;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1年還沒有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該舉措無法印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改革開放。解題方法:將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帶入到題干中去進行分析概括,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2.(2025·寶安模擬)根據以下材料可知,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  )
毛澤東:“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鄧小平:“我們真正發展起來了,就要用相當的財力來援助第三世界。”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A.堅持人民至上 B.堅持自我革命
C.堅持胸懷天下 D.堅持敢于斗爭
【答案】C
【知識點】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援助第三世界”“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毛澤東提出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到鄧小平說發展起來要援助第三世界,再到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彰顯了堅持胸懷天下的理念,C正確;
材料中未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利等相關內容,A錯誤;
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國共產黨自身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方面的表述,B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內外各種困難、挑戰、敵人時進行堅決斗爭的相關內容,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外交理念。解題方法:結合新中國建立后對外的外交理念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3.(2025·寶安模擬)自14世紀初起,西歐經濟變化劇烈,莊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人身自由。這導致了(  )
A.勞役制莊園趨于瓦解 B.西歐城市開始復蘇
C.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 D.市民階層逐漸形成
【答案】A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 在勞役制莊園中,農奴要在領主的自營地服勞役。而材料中莊園主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貨幣地租流行,農奴又獲得人身自由,這一系列變化使得勞役制莊園失去了其原有的經濟運作基礎和勞動力基礎,所以勞役制莊園趨于瓦解,A正確;
西歐城市開始復蘇是在10 - 11世紀左右,時間上與題干中14世紀初不符,并且題干描述的是莊園經濟的變化,與城市復蘇沒有直接關聯,B錯誤;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莊園主改變經營方式等,這些都沖擊了封建莊園經濟基礎,不利于封建統治的鞏固,而不是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C錯誤;
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主要是由于城市的興起、工商業的發展,與題干中莊園經濟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經濟。解題方法:結合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經濟的發展歷程分析 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4.(2025·寶安模擬)小歷同學根據以下事件及意義得出了3條結論。如果對1條得1分,小歷同學可以得(  )
事件 意義 小歷的結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1、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 的直接動力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3、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
法國大革命 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都屬于階級斗爭的范疇,它們都推動了本國歷史的發展,所以“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一結論正確;在這些革命中,人民群眾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人民群眾的支持,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多次起義等,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結論正確;這些革命中也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如英國的克倫威爾、法國的拿破侖、中國的孫中山等,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這一結論正確。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D正確;A選項0分,A錯誤;
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B選項1分錯誤,B錯誤;
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C選項2分錯誤,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解題方法: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信息,然后判斷結論,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5.(2025·寶安模擬)1930年,美國將整個關稅的平均稅率由33%增加為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個資本主義國家做出回應,也提高了進口稅率。這一時期的關稅戰導致(  )
A.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美國爆發經濟危機
C.帝國主義矛盾激化 D.壟斷組織開始形成
【答案】C
【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
【解析】【分析】1929 - 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后,美國提高關稅,企圖通過限制進口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其他25個資本主義國家也提高進口稅率作為回應。這種關稅戰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市場等資源,矛盾進一步激化 ,C正確;
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而題干材料描述的是1930 - 1931年的關稅戰,時間不符,A錯誤;
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是在1929年,材料中1930 - 1931年的關稅戰是經濟危機爆發后的舉措,不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因果關系錯誤,B錯誤;
壟斷組織開始形成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與題干1930 - 1931年的時間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解題方法:結合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6.(2025·寶安模擬)下圖漫畫發表于1941年1月,漫畫中oblivion的意思是“被毀滅、被摧毀、被夷平”這幅漫畫(  )
A.控訴了英法對侵略者的縱容 B.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信心
C.決定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命運 D.預言了戰后世界格局的走向
【答案】B
【知識點】《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
【解析】【分析】 1941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嚴峻,法西斯勢力猖獗。漫畫中“oblivion(被毀滅、被摧毀、被夷平)”結合畫面和信息中的時間和主題推測,應該是傳達出法西斯勢力將被摧毀的信念。這種表達能夠鼓舞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預示著反法西斯戰爭最終會取得勝利,所以B選項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漫畫想要傳達的精神,B正確;
英法對侵略者的縱容主要體現在二戰爆發前的綏靖政策,如慕尼黑陰謀等。而漫畫發表于1941年1月,此時綏靖政策已經破產,且漫畫畫面未體現英法對侵略者縱容相關內容,所以A選項不符合漫畫主旨,A錯誤;
決定德意日法西斯命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聯合力量以及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等多種因素,一幅漫畫不可能決定法西斯的命運,這夸大了漫畫的作用,所以C選項錯誤,C錯誤;
漫畫中沒有任何關于戰后世界格局走向的信息,其主題圍繞對法西斯勢力的態度,而非戰后世界格局,所以D選項不符合漫畫內容,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二戰。解題方法:結合二戰中1941年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中的漫畫和信息,概括大意,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7.(2025·寶安模擬)林老師上課的時候展示了下圖,他正在講的內容是(  )
A.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B.殖民體系的瓦解
C.非洲逐漸淪為殖民地 D.西方文明的崛起
【答案】B
【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解析】【分析】殖民體系瓦解符合數據趨勢:二戰后(尤其是1971年后)西方控制比例驟降,非洲比例顯著上升,反映殖民地獨立浪潮,B正確;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主要發生在19世紀早期,與圖表時間跨度不符;A錯誤;
非洲淪為殖民地主要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但圖表顯示非洲控制比例在上升,反映的是獨立而非被殖民,B錯誤;
西方文明崛起應表現為控制比例上升,但圖表顯示其比例大幅下降,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解題方法:結合殖民體系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中的數據信息,然后與選項杜比即可。
18.(2025·寶安模擬)某校九年級學生正在進行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主題的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
(1)小寶同學以食物為切入點,搜集資料整理成表1:
表1
食物品種 原產地 傳入
葡萄 西域 漢使張騫帶回
首蓿 西域 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
占城稻 中南半島 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
番薯 美洲 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
———整理自《史記·大宛列傳》《宋書·食貨志》《中國通史》等
根據表1,食物通過哪些方式傳入中國/中原?這些食物品種的傳入,對中國/中原有什么影響?
(2)小安同學以服飾的樣式為切入點,她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章后摘抄了下列筆記:
材料一:14-16世紀,(歐洲)服飾行業和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
——摘編自溫美婷《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
——摘編自王傳銘《中國近代服裝材料、品類、技術綜述》
分析材料一、二的時代背景。服飾變化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風氣?
(3)小歷同學從人們居住的城市和房屋著手,收集了以下資料:
材料三:工業革命期間,在工人住宅區,房屋簡陋,天空濃煙密布,街道狹窄擁擠。……蘭開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間又濕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兩把舊椅子、一張三條腿的圓桌,一只箱子,沒有床,只是墻角有一堆陳麥秸,上面蓋有兩條臟床單。”
———改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
材料四:19世紀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經有了煤氣燈。電燈發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徹底改善。隨著排污管道的鋪設,以往街道上污水橫流的現象越來越少。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根據材料三、四,你如何評價兩次工業革命?
(4)小史同學從人們乘坐的交通工具著手,收集整理了
表2:
交通工具 時速 動力
轎子 約3-5千米/時 人力
馬匹 約8-50千米/時 畜力
“旅行者號”蒸汽機車 約24千米/時 機械動力
“和諧號”動車組列車 約160-380千米/時 機械動力
中國大飛機C919 約960千米/時 機械動力
根據表2,人類乘坐的交通工具呈現了哪些變化?不斷更新的交通工具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
(5)請你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改變生活”為論題,將觀點補充完整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價值觀正確。
【答案】(1)方式:商業貿易等經濟活動;政府派遣使者尋求;民間人士/商人帶回。(主要分為經濟、政治、個人行為三類,答任2點)
影響:促進了物種傳播,豐富了我國的作物品種;糧食產量增加;使人們的飲食更加豐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答任2點)
(2)時代背景:
材料一: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流行。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任答一點)
時代風氣:彰顯人的個性,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等級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彰顯個性體現思想解放兩個層面。)
(3)評價: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人居住環境惡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評價)
(4)變化:速度變快;動力由人力到畜力到機械動力(動力變為機械動力)
影響:出行方式多樣,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了世界的聯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本題主旨】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學生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橫線處內容補充完整,對相關史事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評述;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閱卷可對學生答卷從整體上進行分層評價。
橫線處可填寫:物種交流、對外交流、思想解放、科技進步、交通發展等
第一層,學生能緊扣主旨,圍繞改變生活的要素進行論述;
第二層,學生僅能從一個角度(史事)進行論述;
第三層,完全偏離題目主旨。
在評述時,要注意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文藝復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1)傳入中原方式:依據表格中“漢使張騫帶回”“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結合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外交流的發展歷程分析史料信息可知,食物主要通過商業貿易等經濟活動;政府派遣使者尋求;民間人士/商人帶回。
影響:傳入中國的食物是中國不曾有過的,它的傳入促進了物種的傳播,豐富了我國的作物品種;葡萄、苜蓿、占城稻、番薯等食物屬于高產量作物,高產量作物傳入中國,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和經濟等發展。
(2)背景:材料一:依據材料一時間“14-16世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依據14——16世紀西歐等社會發展情況分析可知,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流行。
材料二:依據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結合20世紀初的中國的發展歷程分析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時代風氣:依據材料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和材料二“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結合文藝復興和辛亥革命的影響分析兩則材料信息可知,彰顯人的個性,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等級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彰顯個性體現思想解放兩個層面。)
(3)評價:依據材料三“工業革命期間,在工人住宅區,房屋簡陋,天空濃煙密布,街道狹窄擁擠”和材料四“19世紀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經有了煤氣燈。電燈發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徹底改善。隨著排污管道的鋪設,以往街道上污水橫流的現象越來越少”,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信息可知,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人居住環境惡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
(4)變化:結合所學分析表格的時速可知,速度變快;結合所學分析表格中的動力可知,動力由人力到畜力到機械動力(動力變為機械動力)。
影響:結合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相館知識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出行方式多樣,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了世界的聯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觀點:科技改變生活
論述:在歷史長河中,科技是變革生活的關鍵力量。古代,指南針助航海遠行,造紙術促知識傳播。近代,蒸汽動力開啟工業時代,火車輪船重塑交通格局。現代,互聯網讓信息瞬間通達,智能設備融入日常。科技不斷打破局限,從拓展視野到便捷起居,持續革新人類生活,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核心引擎。
【點評】本題考點是封建社會中外交流、文藝復興、辛亥革命、兩次工業革命。解題方法:(1):傳入中原方式: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漢使張騫帶回”“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結合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外交流的發展歷程分析關鍵信息即可。
影響:結合中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中的食物對中國的影響即可得出答案。
(2)背景: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材料一時間“14-16世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和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再結合材料一的時間和文藝復興的相關知識、20世紀初中國的發展歷程的相關知識分析關鍵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時代風氣: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材料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和材料二‘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再結合文藝復興和辛亥革命的影響分析關鍵信息即可。
(3)評價: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的影響分析兩則史料信息然后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即可。
(4)變化:結合所學分析表格中的時速即可。影響:結合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相館知識分析表格信息即可。
(5)觀點:結合所學把橫線內容填寫完整即可,示例:科技進步改變生活。
論述:首先,簡述科技的重要性;其次,結合所學詳細論述古代、近代、現代科技改變生活的示例;最后,總結升華、照應主題。
1 / 1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歷史二模試卷
1.(2025·寶安模擬)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早在10萬年前便已存在野生稻,該地古人類約2.4萬年前開始利用野生稻,約1.3萬年前開始野生稻馴化前栽培,約1.1萬年前實現水稻馴化。該考古發現實證了中國(  )
A.稻作農業的起源 B.農業聚落的形成
C.貧富分化的出現 D.早期國家的產生
2.(2025·寶安模擬)公元前632年,晉文公以諸侯的身份召集周天子前來相見。孔子在《春秋》中將此事記載為:“某天,晉文公會見了很多諸侯。周天子剛好在這里狩獵。”孔子此舉意在(  )
A.實錄歷史事實 B.維護周王權威
C.強調以德治國 D.打破教育壟斷
3.(2025·寶安模擬)“8世紀,日本的律令大體采用唐律,根據日本國情稍加修訂。新羅統一朝鮮后,仿照唐朝尚書省設立了執事省,下設六部。也是在唐朝時期,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了中亞、西亞各國,繼而傳入歐洲。”材料體現了(  )
A.東亞的政治一體化 B.明治維新的全過程
C.亞洲的繁榮與開放 D.唐朝的國際影響力
4.(2025·寶安模擬)“隨著契丹人與漢人的相互交往,契丹服飾不僅影響了轄境內的漢人,還傳到了中原地區。漢族的傳統服飾也影響到契丹人的穿著—契丹人袍服的長度逐漸加長至腳踝處。”材料反映了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C.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5.(2025·寶安模擬)林老師在講授《清朝的邊疆治理》時,板書如圖所示,圖中?處可填寫的內容是(  )
A.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
B.1727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
C.1762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
D.1793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6.(2025·寶安模擬)某校“圖說歷史”活動中,同學們對下圖相關史事的影響進行解讀。正確的是(  )
A.西方侵略勢力逐步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B.帝國主義列強自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C.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D.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動蕩時期
7.(2025·寶安模擬)下圖是《黨史可以這樣講》的部分目錄,其中第二講的標題是(  )
目錄 第一講 黨的創建與紅船精神 第二講? 第三講 紅軍長征與長征精神 ……
A.井岡山斗爭與井岡山精神 B.延安歲月與延安精神
C.抗日戰爭與民族精神 D.解放戰爭與西柏坡精神
8.(2025·寶安模擬)1937年8月國民政府頒行《救國公債條例》,擬發行公債5億元。該筆公債數額巨大,年息遠低于之前政府發行的大部分公債,卻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得以募齊。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當時(  )
A.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形成 B.民眾抗日救亡熱情高漲
C.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 D.民族資本主義畸形發展
9.(2025·寶安模擬)下表為1946年10月上海《文匯報》發起的一次關于時局問題民意測驗的結果統計。該統計結果表明(  )
問題 關于內戰
選項 A.贊成 B.停戰 C.無關
人數 246 18597 64
比重 1.30% 98.36% 0.34%
A.重慶談判取得歷史性的成果 B.和平建國成為國共兩黨共識
C.國共兩黨內戰已經不可避免 D.國民政府內戰方針不得人心
10.(2025·寶安模擬)“貧雇農得地開心,中農有利放心,富農不動定心,地主勞動回心”描繪的是(  )
A.土地改革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
C.人民公社化運動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1.(2025·寶安模擬)1981年1月18日,成立5個月的深圳經濟特區,發出了中國“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該舉措在士定程度上印證了(  )
A.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中 B.對外開放呈現多元化的格局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D.經濟特區是對外開放的窗口
12.(2025·寶安模擬)根據以下材料可知,在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  )
毛澤東:“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 鄧小平:“我們真正發展起來了,就要用相當的財力來援助第三世界。” 習近平:“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A.堅持人民至上 B.堅持自我革命
C.堅持胸懷天下 D.堅持敢于斗爭
13.(2025·寶安模擬)自14世紀初起,西歐經濟變化劇烈,莊園主紛紛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貨幣地租流行,農奴也通過各種途徑獲得人身自由。這導致了(  )
A.勞役制莊園趨于瓦解 B.西歐城市開始復蘇
C.封建統治進一步鞏固 D.市民階層逐漸形成
14.(2025·寶安模擬)小歷同學根據以下事件及意義得出了3條結論。如果對1條得1分,小歷同學可以得(  )
事件 意義 小歷的結論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推翻了英國的封建君主專制,為英國的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1、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 的直接動力 2、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3、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
法國大革命 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A.0分 B.1分 C.2分 D.3分
15.(2025·寶安模擬)1930年,美國將整個關稅的平均稅率由33%增加為40%。到1931年底,先后有25個資本主義國家做出回應,也提高了進口稅率。這一時期的關稅戰導致(  )
A.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B.美國爆發經濟危機
C.帝國主義矛盾激化 D.壟斷組織開始形成
16.(2025·寶安模擬)下圖漫畫發表于1941年1月,漫畫中oblivion的意思是“被毀滅、被摧毀、被夷平”這幅漫畫(  )
A.控訴了英法對侵略者的縱容 B.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的信心
C.決定了德意日法西斯的命運 D.預言了戰后世界格局的走向
17.(2025·寶安模擬)林老師上課的時候展示了下圖,他正在講的內容是(  )
A.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 B.殖民體系的瓦解
C.非洲逐漸淪為殖民地 D.西方文明的崛起
18.(2025·寶安模擬)某校九年級學生正在進行以“社會生活的變遷”為主題的學習活動,請你一起參與。
(1)小寶同學以食物為切入點,搜集資料整理成表1:
表1
食物品種 原產地 傳入
葡萄 西域 漢使張騫帶回
首蓿 西域 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
占城稻 中南半島 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
番薯 美洲 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
———整理自《史記·大宛列傳》《宋書·食貨志》《中國通史》等
根據表1,食物通過哪些方式傳入中國/中原?這些食物品種的傳入,對中國/中原有什么影響?
(2)小安同學以服飾的樣式為切入點,她在廣泛閱讀相關文章后摘抄了下列筆記:
材料一:14-16世紀,(歐洲)服飾行業和之前已經有了很大的不同,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
——摘編自溫美婷《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
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
——摘編自王傳銘《中國近代服裝材料、品類、技術綜述》
分析材料一、二的時代背景。服飾變化反映了怎樣的時代風氣?
(3)小歷同學從人們居住的城市和房屋著手,收集了以下資料:
材料三:工業革命期間,在工人住宅區,房屋簡陋,天空濃煙密布,街道狹窄擁擠。……蘭開夏有的工人家“是一間又濕又低的地下室,家具就只有兩把舊椅子、一張三條腿的圓桌,一只箱子,沒有床,只是墻角有一堆陳麥秸,上面蓋有兩條臟床單。”
———改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卷》
材料四:19世紀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經有了煤氣燈。電燈發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徹底改善。隨著排污管道的鋪設,以往街道上污水橫流的現象越來越少。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根據材料三、四,你如何評價兩次工業革命?
(4)小史同學從人們乘坐的交通工具著手,收集整理了
表2:
交通工具 時速 動力
轎子 約3-5千米/時 人力
馬匹 約8-50千米/時 畜力
“旅行者號”蒸汽機車 約24千米/時 機械動力
“和諧號”動車組列車 約160-380千米/時 機械動力
中國大飛機C919 約960千米/時 機械動力
根據表2,人類乘坐的交通工具呈現了哪些變化?不斷更新的交通工具給世界帶來了哪些影響?
(5)請你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改變生活”為論題,將觀點補充完整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價值觀正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
【解析】【分析】材料中詳細說明了浙江上山文化遺址群從存在野生稻,到古人類利用野生稻,再到野生稻馴化前栽培以及實現水稻馴化的過程。這一系列的考古發現完整地展現了稻作從自然存在到被人類逐步培育馴化的歷程,有力地實證了中國稻作農業的起源,A正確;
農業聚落形成主要強調的是人們因農業生產而聚集形成村落等居住形態,材料中并未提及相關內容,B錯誤;
貧富分化的出現通常與社會階層差異、財富占有不均等現象相關,材料中沒有任何關于貧富分化的線索,C錯誤;
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一般包括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軍隊和法律等國家機器的建立等,材料與此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原始農業。解題方法:結合原始農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概括大意,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2.【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分析】在西周時期,周王是天下共主,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到了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勢力崛起,晉文公以諸侯身份召集周天子相見這種行為是對周王權威的挑戰。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希望恢復西周的禮樂制度。他在《春秋》中這樣記載,將周天子描述為剛好在此狩獵,而不是被召集來的,是為了維護周王作為天下共主的權威,避免直接記錄損害周王權威的事件。所以B選項符合孔子的意圖,B正確;
實際上真實情況是晉文公召集周天子相見,而孔子記載為周天子剛好在這里狩獵,這并非實錄歷史事實。所以A選項不符合孔子的意圖,A錯誤;
題干中孔子的記載方式主要體現的是對周王權威的維護,并沒有涉及到以德治國的相關內容。C項不符合題意,C錯誤;
孔子打破教育壟斷主要體現在他創辦私學,主張“有教無類”,讓更多人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這與題干中孔子對該事件的記載意圖毫無關系。所以D選項不符合題意,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孔子思想。解題方法:結合孔子思想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3.【答案】D
【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
【解析】【分析】日本采用唐律、新羅仿照唐朝設立機構,以及中國造紙術的傳播,都充分體現了唐朝在國際上具有廣泛的影響力,D正確;
材料中日本、新羅對唐朝制度的學習以及造紙術的傳播,不能說明東亞實現了政治一體化,東亞各國仍有各自的政治獨立性,A錯誤;
明治維新是 19 世紀日本的改革,與材料中 8 世紀唐朝時期的內容無關,B錯誤;
材料重點強調的是唐朝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影響,而非亞洲整體的繁榮與開放,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解題方法:結合唐朝對周邊國家的影響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4.【答案】C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材料中契丹服飾影響漢人,漢族服飾也影響契丹人,體現了民族之間的相互影響,反映了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社會在民族交融過程中的變化,C正確;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主要指夏商周時期以及春秋戰國時期,這一時期是國家的形成和社會制度的大變革階段,與遼宋夏金元時期不符,A錯誤;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指隋唐時期,這一時期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B錯誤;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是指明清時期,這一時期主要是對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如抗擊外來侵略、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等,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時代特征。解題方法:結合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5.【答案】A
【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
【解析】【分析】題目以板書形式呈現清朝邊疆治理相關史實,圖中“?”處對應方向為南方,需要選擇符合清朝在南方邊疆治理的史實。A項中,1684 年,清朝設置臺灣府。臺灣位于中國東南沿海,屬于南方邊疆地區 。清朝設置臺灣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符合南方邊疆治理這一要求,A正確;
1727 年,清朝設置駐藏大臣。西藏位于中國西南方向,但從板書整體布局看,西南方向已有“清朝冊封達賴和班禪”相關內容,且駐藏大臣設置主要對應西南邊疆西藏地區管理,并非南方,不符合題意,B錯誤;
1762 年,清朝設置伊犁將軍。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新疆位于中國西北方向,是清朝對西北邊疆的管理措施,不符合南方邊疆這一指向,C錯誤;
1793 年,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同樣是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措施,西藏屬于西南邊疆,并非南方,不符合題意,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清朝疆域。解題方法:結合清朝的疆域管理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6.【答案】C
【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近代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圖中“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出自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于1901年簽訂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C正確;
西方侵略勢力逐步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與第二次鴉片戰爭有關,與圖示不符,A錯誤;
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于19世紀末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與圖示不符,B錯誤;
袁世凱死后,中國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不休的動蕩時期,與圖示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辛丑條約》。解題方法:結合《辛丑條約》的相關知識分析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得出答案。
7.【答案】A
【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解析】【分析】題目給出了《黨史可以這樣講》的部分目錄,第一講是“黨的創建與紅船精神”,第三講是“紅軍長征與長征精神” ,需要我們選擇合適的第二講標題。這就要求我們依據黨史發展的時間順序來進行判斷。
中國共產黨創建于1921年,之后在革命道路探索中,毛澤東領導創建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是中國革命由城市轉入農村,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的開端。而紅軍長征是在1934 - 1936年期間,是由于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進行的戰略轉移。
從黨史時間順序看,黨的創建之后,緊接著就是在井岡山開展革命斗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等一系列斗爭形成了井岡山精神,時間上處于黨的創建之后、紅軍長征之前,符合目錄邏輯,所以A選項正確,A正確;
延安時期主要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前期,時間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該目錄在黨的創建和紅軍長征之間的邏輯順序,B錯誤;
抗日戰爭爆發于1931年九一八事變,全面抗戰開始于1937年七七事變,時間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目錄順序,C錯誤;
解放戰爭開始于1946年,時間遠遠晚于紅軍長征,不符合該目錄在此處的時間邏輯,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土地革命。解題方法:結合土地革命時期中共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8.【答案】B
【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抗日戰爭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此時國民政府發行《救國公債條例》,雖然公債數額巨大且年息低,但在不到一年時間募齊。這是因為廣大民眾出于抗日救亡的熱情,積極購買公債,希望為抗戰貢獻力量,所以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募齊公債,B選項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材料所反映的情況,B正確;
國共兩黨合作正式形成的標志是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布國共合作宣言》和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共產黨的合法地位 。題干時間是1937年8月,且材料內容主要圍繞公債募齊情況,與國共合作正式形成無關,A錯誤;
20世紀30年代,中國面臨內憂外患,尤其是日本的侵略不斷加劇,國民經濟受到嚴重破壞,并沒有得到根本好轉。而且材料主要強調的是公債募齊情況與民眾抗日熱情的關系,并非國民經濟狀況,C錯誤;
民族資本主義畸形發展主要體現在抗戰時期或解放戰爭時期,受到官僚資本主義壓迫、戰爭破壞等因素,在產業結構、發展環境等方面呈現不合理狀態。材料中并未涉及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相關內容,與公債募齊這一現象無關,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抗日戰爭。解題方法:結合抗日戰爭時期的民眾對于抗日救國的變化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9.【答案】D
【知識點】內戰爆發
【解析】【分析】 從表格數據可以看到,贊成內戰的人數僅246人,比重為1.30% ,而贊成停戰的人數高達18597人,比重達到98.36% 。這充分說明民眾強烈反對內戰,而此時發動內戰是國民政府的方針,所以反映出國民政府內戰方針不得人心,D正確;
重慶談判取得的成果是簽署了《雙十協定》,協定規定和平建國、堅決避免內戰等內容。但材料展示的是1946年10月關于內戰民意測驗的結果,重點體現民眾對內戰的態度,并非重慶談判成果,所以A選項不符合材料主旨,A錯誤;
雖然和平建國在理論上是一個目標,但在實際行動中,國民黨在美國支持下積極準備內戰,和平建國并未成為國共兩黨共識。從材料中民眾對內戰的態度也無法得出和平建國成為國共兩黨共識這一結論,所以B選項錯誤,B錯誤;
材料主要呈現的是民眾對內戰的態度,即絕大多數人贊成停戰,而非強調國共兩黨內戰是否不可避免。C選項偏離了材料所表達的民意這一重點,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解放戰爭。解題方法:結合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0.【答案】A
【知識點】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意義
【解析】【分析】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貧雇農獲得土地,所以“得地開心”;中農的利益不受損害,因此“有利放心”;采取了保存富農經濟的政策,富農“不動定心”;地主被剝奪土地,需要參加勞動改造,從而“勞動回心”,A正確;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與題目中所描述的各階層狀態不符,B錯誤;
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強調集體化程度高,規模大,并非是使各階層呈現題目中的狀態,C錯誤;
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是對國有企業等城市經濟領域進行改革,與農村各階層這種土地相關的狀態毫無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土地改革。解題方法:結合中共建國前的農業改革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1.【答案】D
【知識點】對外開放;經濟特區
【解析】【分析】經濟特區的設立目的之一就是作為對外開放的窗口,吸引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等。1981年深圳經濟特區發出中國“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表明深圳經濟特區在吸引外資方面邁出重要一步,很好地體現了經濟特區作為對外開放窗口的作用,D正確;
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是1984年開始的。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 。而題干時間是1981年,所以深圳發出“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這一舉措不能印證經濟體制改革以城市為中心,A錯誤;
對外開放呈現多元化格局是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逐步形成的。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形成了經濟特區 - 沿海開放城市 - 沿海經濟開放區 - 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1981年還遠未形成多元化格局,深圳發出“第一張外資企業營業執照”主要體現的是吸引外資,不能體現對外開放多元化格局,B錯誤;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十四大明確提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981年還沒有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所以該舉措無法印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改革開放。解題方法:將改革開放的相關知識帶入到題干中去進行分析概括,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2.【答案】C
【知識點】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應當對于人類有較大的貢獻”“援助第三世界”“攜手構建合作共贏新伙伴,同心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和所學知識可知,從毛澤東提出中國應對人類有較大貢獻,到鄧小平說發展起來要援助第三世界,再到習近平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都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放眼世界,關注人類前途命運,為世界和平與發展作出貢獻,彰顯了堅持胸懷天下的理念,C正確;
材料中未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維護人民利益,保障人民權利等相關內容,A錯誤;
材料中沒有涉及中國共產黨自身進行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方面的表述,B錯誤;
材料中沒有提及中國共產黨在面對國內外各種困難、挑戰、敵人時進行堅決斗爭的相關內容,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外交理念。解題方法:結合新中國建立后對外的外交理念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3.【答案】A
【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
【解析】【分析】 在勞役制莊園中,農奴要在領主的自營地服勞役。而材料中莊園主放棄自營地,改為出租經營,貨幣地租流行,農奴又獲得人身自由,這一系列變化使得勞役制莊園失去了其原有的經濟運作基礎和勞動力基礎,所以勞役制莊園趨于瓦解,A正確;
西歐城市開始復蘇是在10 - 11世紀左右,時間上與題干中14世紀初不符,并且題干描述的是莊園經濟的變化,與城市復蘇沒有直接關聯,B錯誤;
農奴獲得人身自由、莊園主改變經營方式等,這些都沖擊了封建莊園經濟基礎,不利于封建統治的鞏固,而不是進一步鞏固封建統治,C錯誤;
市民階層逐漸形成主要是由于城市的興起、工商業的發展,與題干中莊園經濟的變化沒有直接關系,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點是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經濟。解題方法:結合中世紀西歐莊園制經濟的發展歷程分析 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4.【答案】D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都屬于階級斗爭的范疇,它們都推動了本國歷史的發展,所以“階級斗爭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直接動力”這一結論正確;在這些革命中,人民群眾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比如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中人民群眾的支持,法國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多次起義等,所以“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這一結論正確;這些革命中也涌現出了許多英雄人物,如英國的克倫威爾、法國的拿破侖、中國的孫中山等,他們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所以“英雄人物推動歷史的發展”這一結論正確。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D正確;A選項0分,A錯誤;
由上述分析可知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B選項1分錯誤,B錯誤;
小歷的三條結論都正確,應得3分,C選項2分錯誤,C錯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點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解題方法:結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法國大革命、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信息,然后判斷結論,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5.【答案】C
【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
【解析】【分析】1929 - 1933年經濟危機爆發后,美國提高關稅,企圖通過限制進口來緩解國內經濟危機。其他25個資本主義國家也提高進口稅率作為回應。這種關稅戰使得各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帝國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市場等資源,矛盾進一步激化 ,C正確;
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而題干材料描述的是1930 - 1931年的關稅戰,時間不符,A錯誤;
美國爆發經濟危機是在1929年,材料中1930 - 1931年的關稅戰是經濟危機爆發后的舉措,不是經濟危機爆發的原因,因果關系錯誤,B錯誤;
壟斷組織開始形成也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與題干1930 - 1931年的時間不符,D錯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點是1929——1933年經濟危機。解題方法:結合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6.【答案】B
【知識點】《聯合國宣言》與二戰的轉折
【解析】【分析】 1941年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形勢嚴峻,法西斯勢力猖獗。漫畫中“oblivion(被毀滅、被摧毀、被夷平)”結合畫面和信息中的時間和主題推測,應該是傳達出法西斯勢力將被摧毀的信念。這種表達能夠鼓舞反法西斯力量的信心,預示著反法西斯戰爭最終會取得勝利,所以B選項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漫畫想要傳達的精神,B正確;
英法對侵略者的縱容主要體現在二戰爆發前的綏靖政策,如慕尼黑陰謀等。而漫畫發表于1941年1月,此時綏靖政策已經破產,且漫畫畫面未體現英法對侵略者縱容相關內容,所以A選項不符合漫畫主旨,A錯誤;
決定德意日法西斯命運的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聯合力量以及一系列重大戰役的勝利等多種因素,一幅漫畫不可能決定法西斯的命運,這夸大了漫畫的作用,所以C選項錯誤,C錯誤;
漫畫中沒有任何關于戰后世界格局走向的信息,其主題圍繞對法西斯勢力的態度,而非戰后世界格局,所以D選項不符合漫畫內容,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二戰。解題方法:結合二戰中1941年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中的漫畫和信息,概括大意,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
17.【答案】B
【知識點】非洲獨立運動與“非洲年”;拉美人民維護國家主權的斗爭
【解析】【分析】殖民體系瓦解符合數據趨勢:二戰后(尤其是1971年后)西方控制比例驟降,非洲比例顯著上升,反映殖民地獨立浪潮,B正確;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主要發生在19世紀早期,與圖表時間跨度不符;A錯誤;
非洲淪為殖民地主要發生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但圖表顯示非洲控制比例在上升,反映的是獨立而非被殖民,B錯誤;
西方文明崛起應表現為控制比例上升,但圖表顯示其比例大幅下降,D錯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點是二戰后殖民體系瓦解。解題方法:結合殖民體系的發展歷程分析題干中的數據信息,然后與選項杜比即可。
18.【答案】(1)方式:商業貿易等經濟活動;政府派遣使者尋求;民間人士/商人帶回。(主要分為經濟、政治、個人行為三類,答任2點)
影響:促進了物種傳播,豐富了我國的作物品種;糧食產量增加;使人們的飲食更加豐富;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答任2點)
(2)時代背景:
材料一: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流行。
材料二:1911年,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任答一點)
時代風氣:彰顯人的個性,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等級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彰顯個性體現思想解放兩個層面。)
(3)評價: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人居住環境惡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從正反兩個角度進行評價)
(4)變化:速度變快;動力由人力到畜力到機械動力(動力變為機械動力)
影響:出行方式多樣,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了世界的聯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本題主旨】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學生需以唯物史觀為指導,將橫線處內容補充完整,對相關史事之間的關系進行合理的解釋和評述;堅持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原則;閱卷可對學生答卷從整體上進行分層評價。
橫線處可填寫:物種交流、對外交流、思想解放、科技進步、交通發展等
第一層,學生能緊扣主旨,圍繞改變生活的要素進行論述;
第二層,學生僅能從一個角度(史事)進行論述;
第三層,完全偏離題目主旨。
在評述時,要注意堅持正確的價值引領。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文藝復興;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分析】(1)傳入中原方式:依據表格中“漢使張騫帶回”“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結合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外交流的發展歷程分析史料信息可知,食物主要通過商業貿易等經濟活動;政府派遣使者尋求;民間人士/商人帶回。
影響:傳入中國的食物是中國不曾有過的,它的傳入促進了物種的傳播,豐富了我國的作物品種;葡萄、苜蓿、占城稻、番薯等食物屬于高產量作物,高產量作物傳入中國,增加了糧食產量,促進了農業和經濟等發展。
(2)背景:材料一:依據材料一時間“14-16世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依據14——16世紀西歐等社會發展情況分析可知,14世紀,歐洲文藝復興運動興起,人文主義思潮流行。
材料二:依據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結合20世紀初的中國的發展歷程分析可知,:1911年,辛亥革命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法令,使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時代風氣:依據材料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和材料二“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結合文藝復興和辛亥革命的影響分析兩則材料信息可知,彰顯人的個性,追求個性解放:反對等級制度,追求自由平等。(彰顯個性體現思想解放兩個層面。)
(3)評價:依據材料三“工業革命期間,在工人住宅區,房屋簡陋,天空濃煙密布,街道狹窄擁擠”和材料四“19世紀70年代,大城市的街道已經有了煤氣燈。電燈發明后,城市照明才得到徹底改善。隨著排污管道的鋪設,以往街道上污水橫流的現象越來越少”,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材料三和材料四的信息可知,工業革命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工人居住環境惡劣;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城市的環境得到改善。
(4)變化:結合所學分析表格的時速可知,速度變快;結合所學分析表格中的動力可知,動力由人力到畜力到機械動力(動力變為機械動力)。
影響:結合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相館知識分析表格信息可知,出行方式多樣,方便人們的出行;加強了世界的聯系,使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5)觀點:科技改變生活
論述:在歷史長河中,科技是變革生活的關鍵力量。古代,指南針助航海遠行,造紙術促知識傳播。近代,蒸汽動力開啟工業時代,火車輪船重塑交通格局。現代,互聯網讓信息瞬間通達,智能設備融入日常。科技不斷打破局限,從拓展視野到便捷起居,持續革新人類生活,是推動歷史進步的核心引擎。
【點評】本題考點是封建社會中外交流、文藝復興、辛亥革命、兩次工業革命。解題方法:(1):傳入中原方式: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漢使張騫帶回”“漢朝時通過絲綢之路傳入”“宋真宗派遣使臣前往占城國尋求良種”“明朝由福建商人從菲律賓(西班牙殖民地)帶回”,結合古代封建社會的中外交流的發展歷程分析關鍵信息即可。
影響:結合中外交流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中的食物對中國的影響即可得出答案。
(2)背景: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材料一時間“14-16世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服裝風格非常奢華以及夸張”、“《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對現代服裝設計的影響》”和材料二“西式服裝、中山裝、改良的旗袍,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再結合材料一的時間和文藝復興的相關知識、20世紀初中國的發展歷程的相關知識分析關鍵信息即可得出答案。
時代風氣:閱讀史料,找出關鍵信息“材料一‘那個時期的服飾體現出一個明顯的特點那就是對個人意識的追求非常強烈’”和材料二‘充分體現了那個時代穿著的個性化和自由化理念。中國服裝由等級制度的束縛到追求個性解放,這是我國近代服飾文化的一個飛躍’”,再結合文藝復興和辛亥革命的影響分析關鍵信息即可。
(3)評價:結合兩次工業革命的相關的影響分析兩則史料信息然后進行對比分析總結即可。
(4)變化:結合所學分析表格中的時速即可。影響:結合工業革命和世界市場的相館知識分析表格信息即可。
(5)觀點:結合所學把橫線內容填寫完整即可,示例:科技進步改變生活。
論述:首先,簡述科技的重要性;其次,結合所學詳細論述古代、近代、現代科技改變生活的示例;最后,總結升華、照應主題。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唐县| 鸡西市| 行唐县| 正宁县| 安新县| 太仆寺旗| 太和县| 龙南县| 涞源县| 水富县| 当涂县| 玉溪市| 东光县| 伊川县| 宾阳县| 朔州市| 舒城县| 古丈县| 胶南市| 漳州市| 米林县| 双峰县| 丽水市| 襄汾县| 扎兰屯市| 北京市| 九龙县| 淮安市| 米脂县| 万载县| 都安| 清丰县| 玉田县| 聂拉木县| 包头市| 嘉善县| 凉城县| 武山县| 娱乐| 特克斯县| 永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