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資源簡介

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1.(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朝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
A.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B.有利于南北經濟交流
C.有利于經濟重心南移 D.有利于隋朝的長治久安
【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可知,大運河開通后,漕運、商業貿易往來頻繁,有利于物資運輸,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B項符合題意;
A:隋朝滅亡主要是由于隋煬帝的暴政等原因,題干未涉及大運河開通與隋朝滅亡之間的關聯,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經濟重心南移,C項不符合題意;
D:隋朝二世而亡,大運河開通后并沒有實現隋朝的長治久安,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的影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為隋唐部分時期人口戶數數值,從該表中可得出最合理的歷史結論是(  )
時期 隋文帝時期 貞觀初年 唐高宗永微元年(650) 玄宗天寶年間(752)
戶數(萬) 891 300 380 962
A.隋代戶口數量夸大其詞 B.“貞觀之治”不是盛世
C.隋唐人口統計方法不同 D.戶口數量與繁榮程度相關
【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表格《隋唐部分時期人口戶數數值》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長,說明戶口數量與繁榮程度相關,D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隋代戶口數量夸大其詞,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貞觀之治”不是盛世,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隋唐人口統計方法不同,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通志·氏族略》記載:“隋唐以前,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自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币疬@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br/>A.社會地位人人平等 B.新興經濟發展迅速
C.社會階層流動增強 D.婚姻觀念發生變化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隋唐以前,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自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可知,隨著科舉制的發展等因素,社會階層流動增強。原本被世家大族壟斷的仕途,逐漸向更多階層開放,平民子弟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同時,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也使得不同階層的經濟實力等發生變化,婚姻不再局限于門閥之間。這種社會階層流動的增強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壟斷,使得取士不再看重家世,婚姻也不再看重閥閱,C項符合題意;
A:在古代封建社會,始終存在階級差異,社會地位不可能人人平等,“社會地位人人平等”說法過于絕對,A項不符合題意;
B:宋代新興經濟確實有所發展,但當時主要的社會變化并非由新興經濟迅速發展直接引發這種對家世門第觀念的轉變,B項不符合題意;
D:“婚姻觀念發生變化”是結果而非主要原因。婚姻觀念變化是因為背后社會階層流動等深層次原因導致的,而不是婚姻觀念自身的變化引起了取士和婚姻不問家世閥閱這種整體現象,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社會變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的經濟活動的生動畫面。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當時( ?。?br/>A.經濟重心的南移 B.開放的對外交往
C.開明的民族政策 D.農業生產的發展
【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的經濟活動的生動畫面”可知,《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包括農民在雨中耕種等畫面,這為研究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直觀的圖像資料,D項符合題意;
A: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涉及到南方地區經濟發展超過北方以及全國經濟格局的變化等內容,而該壁畫僅反映敦煌地區的情況,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開放的對外交往主要體現在與外國的貿易、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方面,題干未體現開放的對外交往,B項不符合題意;
C:開明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現在唐朝對各少數民族的管理、冊封、和親等方面,題干未體現開明的民族政策,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農業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糧食主要產區示意圖。該時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可知,這一時期主要的產糧區還是集中在中國北方。但是并不是在關中地區,而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是隋唐時期的特點,B項符合題意;
A: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在南方,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在南方,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經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 ?。?br/>A.社會局勢的動蕩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選官制度的變革 D.帝王個人的喜好
【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環境積極向上,詩人創作多豪放浪漫,充滿自信與豪情;后期安史之亂后,社會局勢動蕩,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詩人目睹社會的破敗和人民的苦難,詩風變得沉郁悲壯,多反映社會現實和百姓疾苦。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社會局勢的動蕩,A項符合題意;
B: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影響的是南北經濟格局,與唐詩詩風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B項不符合題意;
C:唐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在唐朝時期科舉制雖有發展完善,但它主要影響的是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與唐詩詩風的變化關聯不大,C項不符合題意;
D:帝王個人的喜好對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詩歌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所示為五代十國時期部分開國皇帝的信息。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
朝代 開國皇帝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職
后梁 朱溫 漢族 宜武節度使
后晉 石敬瑭 沙陀族 河東節度使
南唐 漢族 李昇 寧國節度使
A.門第觀念完全消除 B.藩鎮割據局面延續
C.少數民族勢力崛起 D.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答案】B
【知識點】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表格“五代十國時期部分開國皇帝的信息”可知,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它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觀察題干表格可知,五代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深刻反映了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延續,B項符合題意;
A:五代十國時期,門第觀念雖受沖擊,但并未完全消失,A項不符合題意;
C:僅從表格中沙陀族石敬瑭一例,不能得出少數民族勢力崛起的普遍結論,C項不符合題意;
D:表格信息主要體現開國皇帝身份背景,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五代十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2025七下·南山期中)貞觀年間,當突厥請求在內地安置時,群臣反對,但唐太宗同意并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边@表明當時( ?。?br/>A.唐太宗被尊奉為“天可汗” B.君主專制程度日益強化
C.君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突厥族漢化程度非常高
【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不顧群臣反對,同意突厥在內地安置,還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體現了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不歧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項符合題意;
A:“天可汗”是周邊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尊稱,體現其在民族事務中的威望,題干未涉及唐太宗被尊奉為“天可汗”,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圍繞唐太宗對突厥內遷的態度,體現民族關系方面內容,未涉及君主專制程度日益強化,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僅說突厥請求內遷,沒有關于突厥族漢化程度的相關表述,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2025七下·南山期中)陜西西安出士的唐代遺址中發現的錢幣,既有唐代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的和同開稱,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這一發現可用于說明唐朝( ?。?br/>A.對外交往頻繁 B.統治疆域遼闊
C.金融秩序混亂 D.開通絲綢之路
【答案】A
【知識點】遣唐使;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既有唐代流行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環,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和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何家村遺址出土了日本、波斯、東羅馬的貨幣,這說明唐朝與東亞、西亞、歐洲的經濟交往活躍,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統治疆域遼闊,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反映的國家間的交往,未反映金融秩序混亂,C項不符合題意;
D:絲綢之路開通于西漢漢武帝時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5七下·南山期中)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圖路線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br/>A.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B.玄奘西行取經求法
C.張騫開辟絲綢之路 D.鑒真東行日本傳經
【答案】B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可知,玄奘西行取經求法是從長安出發,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前往印度。圖中路線從中國長安出發,往西到達印度,因此符合玄奘西行取經求法的路線,B項符合題意;
A:文成公主入藏路線是從長安到吐蕃(今西藏地區),主要是加強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并沒有到達印度,A項不符合題意;
C:張騫開辟絲綢之路是在漢代,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經西域到達歐洲,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的路線是長安到印度,而鑒真東行日本是從揚州等地出發,渡海前往日本,方向是向東,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玄奘西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代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元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的結果。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柳宗元這一觀點( ?。?br/>A.與佛教思想殊途同歸 B.為反專制提供理論依據
C.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D.體現了其追尋精神自由態度
【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唐代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元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的結果。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可知,柳宗元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意志,以元氣為物質基礎解釋自然,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C項符合題意;
A:柳宗元是唐朝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佛教強調因果輪回與意志(如天命),與柳宗元的無意志物質觀相悖,A項不符合題意;
B:柳宗元的唯物思想并沒有直接涉及政治立場或反專制,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體現了柳宗元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追尋精神自由態度”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柳宗元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朝科舉考生被錄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師處謝恩。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稱作“天子門生”。據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 ?。?br/>A.統一錄取標準 B.強化崇文抑武
C.強化專制皇權 D.防止科舉舞弊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考生錄取后向考官和老師謝恩,存在考生與考官等形成私人關系、威脅皇權的可能;而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讓考生成為“天子門生”,只向皇帝感恩,將考生與皇帝緊密聯系起來,使皇權在科舉取士方面得到強化,加強了專制皇權,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涉及錄取標準相關內容,宋代改革殿試制度主要目的不是統一錄取標準,A項不符合題意;
B:崇文抑武是指重視文官、抑制武將,題干圍繞科舉殿試制度改革后考生感恩對象的變化,未體現強化崇文抑武,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防止科舉舞弊相關內容,改革殿試制度主要不是為防止科舉舞弊,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北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貿易場所,其中,遼國購買大量北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據史料記載,北宋每年從宋遼貿易中盈利80萬兩以上,遠多于給遼國的歲幣數量。從材料可推測出( ?。?br/>A.宋遼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B.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財源
C.北宋相比遼更具軍事優勢 D.遼是北宋唯一的貿易對象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貿易場所,其中,遼國購買大量北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據史料記載,北宋每年從宋遼貿易中盈利80萬兩以上,遠多于給遼國的歲幣數量”可知,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的貿易場所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財源,北宋通過白溝河貿易獲得的收益遠高于歲幣支出,經濟上占據優勢, B項符合題意;
A:題干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的貿易場所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財源,題干未體現宋遼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北宋相比遼更具軍事優勢,C項不符合題意;
D:“遼是北宋唯一的貿易對象”說法過于絕對,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財源,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2025七下·南山期中)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br/>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D.遼與南宋之間相對和平
【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表格信息可知,北宋建立后,與西夏和遼是并立的政權,還有南宋與金的對峙等,體現了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的特征,C項符合題意;
A:宋遼之間為了爭奪領土發生戰爭,后來簽訂和議,維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狀態,“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說法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所以北宋存在了167年,“北宋政權存在不超過一百年”說法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遼和南宋不是并立的政權,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兩宋時期民族政治并立與和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2025七下·南山期中)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來確定。元代行省區劃打破了這一做法。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元朝這種做法的最重要目的是( ?。?br/>A.擴展統治疆域 B.擴大行省權力
C.促進民族交融 D.加強中央集權
【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元代行省區劃打破了這一做法。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可知,秦漢以來依山川地形確定行政區劃,易使地方憑借險要地形形成割據勢力。元朝改變了以前的地方行政區劃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也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D項符合題意;
A:行省制度主要是對已統治區域的管理方式調整,并非為擴展統治疆域。元朝這種打破山川形便劃分行省的做法,和擴展疆域沒有直接關聯,A項不符合題意;
B:元代行省區劃打破傳統區劃的做法,是為了防止四川地區憑借山川險阻形成割據勢力,限制了地方權力,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并不是為了擴大行省權力,B項不符合題意;
C:元代行省區劃打破傳統區劃的做法,只是地方管理上的變化,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會影響民族交融,但不是元朝這種做法的最重要目的,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蘇軾所作《秧馬歌》中記載,“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秧馬的使用(  )
A.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業的繁榮
C.推動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和結合所學可知,秧馬是宋代出現的一種農業生產工具。使用秧馬插秧與傳統彎腰勞作相比,不僅速度快,而且能讓農民節省體力,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A項符合題意;
B:秧馬是農業生產工具,主要用于農業生產中的插秧環節,其使用主要影響的是農業生產,與手工業的繁榮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秧馬是專門為農業生產設計的工具,不是用于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不會推動出行方式的革新,C項不符合題意;
D:秧馬主要影響的是農業生產過程,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農業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2025七下·南山期中)北宋時,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區。到了南宋,政府發行了會子,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發行交鈔。據此可知,在南宋時期( ?。?br/>A.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 B.政府放棄抑商政策
C.宋、金治國理念相同 D.綜合國力超越北宋
【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C【分析】A:根據題干“到了南宋,政府發行了會子,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發行交鈔”可知,北宋時交子使用局限在四川地區,南宋政府發行會子并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還效仿南宋發行交鈔,這表明南宋在貨幣發行等經濟領域的舉措對周邊產生影響,反映出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A項符合題意;
B:中國古代封建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南宋也未放棄,B項不符合題意;
C:南宋和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治國理念不可能相同,僅發行紙幣這一點不能說明治國理念相同,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僅提及貨幣發行相關內容,無法據此得出南宋綜合國力超越北宋的結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2025七下·南山期中)政治領域的制度創新是推動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重要動力,請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品評人才、分等授官”。隋朝以來,則變為“非科舉毋得與官”“大小之官,悉聽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此后,“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br/>——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的創新之處,并概括其歷史作用。
(2)材料二
宋太祖從即位開始,規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縣。到宋太宗時,全國地方州郡都換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換的規定,使州縣長官頓頻調動;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創新措施。
(3)材料三
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決定了它只能為朝廷集權服務。而各地區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的地理條件。
—中國論文網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中的“該制度”是什么制度?并據材料三說明該制度為什么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4)科舉制于隋朝始創,唐宋兩代都有所發展。請根據所學,寫出科舉制在唐朝發生的創新。綜合本題所有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
【答案】(1)創新之處: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歷史作用: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④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⑤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定期輪換: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設通判分權: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唐朝科舉制創新: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認識: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隋朝以來,則變為‘非科舉毋得與官’‘大小之官,悉聽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和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它打破了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婆e制度的創立,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婆e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根據材料二“宋太祖從即位開始,規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縣”和結合所學可知,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根據材料二“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換的規定,使州縣長官頓頻調動”可知,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可知,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根據材料三“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和結合所學可知,“該制度”指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根據材料三“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根據材料三“而各地區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的地理條件”可知,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根據所學可知,隋朝時期開創了科舉制,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其中對科舉制完善作出突出貢獻的是唐太宗和武則天。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本小問是開放性試題,可圍繞政治制度的產生、其圍繞的中心、國情、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
(1)創新之處: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歷史作用: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④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⑤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定期輪換: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設通判分權: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唐朝科舉制創新: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認識: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以及作用、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采取的創新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9.(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唐時期可稱之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之一,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圖中A處缺失的是唐朝生產工具的進步,請列舉唐朝出現生產工具,以補充完整該表格。
(2)圖中唐代“江南的進一步開發”一直延續至宋代,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重大轉變。唐代“江南的進一步開發”最有可能在什么歷史事件后加速? “江南的進一步開發”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從上圖中任選若干條相互關聯的信息,根據所選信息及所學知識,自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1)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2)加速事件:安史之亂。重要原因: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3)論題: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推動了社會繁榮。論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安史之亂;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出現的生產工具是曲轅犁和簡車。曲轅犁改進了犁的構造,輕便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簡車則是一種灌溉工具,可利用水力自動灌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根據所學可知,安史之亂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南遷,為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加速了江南的開發。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唐朝后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許多北方農民南遷后,將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南方;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選擇材料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擬觀點,史論結合,進行條理清晰的論述。根據材料“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打破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使得社會階層流動更加順暢,吸引了廣大知識分子投身于學習和文化創作中,推動了唐代文化的繁榮。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高效的政治體制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江南地區得以進一步開發,制瓷業和絲織業等手工業能夠有序發展,商業中的市也能規范管理和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由此得出論題:“隋唐時期政治制度創新推動經濟文化繁榮”。論述時從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德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故答案為:
(1)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2)加速事件:安史之亂。重要原因: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3)論題: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推動了社會繁榮。論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點評】本題以一則材料為依托,考查隋唐時期的發展,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 / 1深圳市南山外國語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歷史試卷
1.(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朝大運河首次南北貫通,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由此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
A.加速了隋朝的滅亡 B.有利于南北經濟交流
C.有利于經濟重心南移 D.有利于隋朝的長治久安
2.(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為隋唐部分時期人口戶數數值,從該表中可得出最合理的歷史結論是( ?。?br/>時期 隋文帝時期 貞觀初年 唐高宗永微元年(650) 玄宗天寶年間(752)
戶數(萬) 891 300 380 962
A.隋代戶口數量夸大其詞 B.“貞觀之治”不是盛世
C.隋唐人口統計方法不同 D.戶口數量與繁榮程度相關
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通志·氏族略》記載:“隋唐以前,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自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币疬@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地位人人平等 B.新興經濟發展迅速
C.社會階層流動增強 D.婚姻觀念發生變化
4.(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圖為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的經濟活動的生動畫面。這一作品可以用于研究當時( ?。?br/>A.經濟重心的南移 B.開放的對外交往
C.開明的民族政策 D.農業生產的發展
5.(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圖是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糧食主要產區示意圖。該時期最有可能是(  )
A.秦漢時期 B.隋唐時期 C.宋元時期 D.明清時期
6.(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 ?。?br/>A.社會局勢的動蕩 B.經濟重心的南移
C.選官制度的變革 D.帝王個人的喜好
7.(2025七下·南山期中)下表所示為五代十國時期部分開國皇帝的信息。這在本質上反映了( ?。?br/>朝代 開國皇帝 民族 即位前的官職
后梁 朱溫 漢族 宜武節度使
后晉 石敬瑭 沙陀族 河東節度使
南唐 漢族 李昇 寧國節度使
A.門第觀念完全消除 B.藩鎮割據局面延續
C.少數民族勢力崛起 D.階級矛盾日趨尖銳
8.(2025七下·南山期中)貞觀年間,當突厥請求在內地安置時,群臣反對,但唐太宗同意并說:“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边@表明當時( ?。?br/>A.唐太宗被尊奉為“天可汗” B.君主專制程度日益強化
C.君主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 D.突厥族漢化程度非常高
9.(2025七下·南山期中)陜西西安出士的唐代遺址中發現的錢幣,既有唐代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的和同開稱,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這一發現可用于說明唐朝( ?。?br/>A.對外交往頻繁 B.統治疆域遼闊
C.金融秩序混亂 D.開通絲綢之路
10.(2025七下·南山期中)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之一。下圖路線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br/>A.文成公主入藏和親 B.玄奘西行取經求法
C.張騫開辟絲綢之路 D.鑒真東行日本傳經
11.(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代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元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的結果。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柳宗元這一觀點( ?。?br/>A.與佛教思想殊途同歸 B.為反專制提供理論依據
C.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 D.體現了其追尋精神自由態度
12.(2025七下·南山期中)唐朝科舉考生被錄取后要到考官和老師處謝恩。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稱作“天子門生”。據此可知,宋代改革殿試制度是為了( ?。?br/>A.統一錄取標準 B.強化崇文抑武
C.強化專制皇權 D.防止科舉舞弊
13.(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貿易場所,其中,遼國購買大量北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據史料記載,北宋每年從宋遼貿易中盈利80萬兩以上,遠多于給遼國的歲幣數量。從材料可推測出( ?。?br/>A.宋遼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 B.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財源
C.北宋相比遼更具軍事優勢 D.遼是北宋唯一的貿易對象
14.(2025七下·南山期中)對以下大事年表解讀正確的是( ?。?br/>960年 1005年 1044年 1125年 1127年 1140年
北宋建立 宋遼訂立澶淵之盟 宋夏和議 金滅遼 金滅北宋 南宋取得郾城大捷
A.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 B.北宋政權存在不超百年
C.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 D.遼與南宋之間相對和平
15.(2025七下·南山期中)秦漢以來,地方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來確定。元代行省區劃打破了這一做法。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元朝這種做法的最重要目的是(  )
A.擴展統治疆域 B.擴大行省權力
C.促進民族交融 D.加強中央集權
16.(2025七下·南山期中)宋代蘇軾所作《秧馬歌》中記載,“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毖眈R的使用( ?。?br/>A.推動了農業生產效率提升 B.有利于宋代手工業的繁榮
C.推動了出行方式的革新 D.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17.(2025七下·南山期中)北宋時,四川地區出現了交子,但它的使用主要局限在一定地區。到了南宋,政府發行了會子,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發行交鈔。據此可知,在南宋時期( ?。?br/>A.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 B.政府放棄抑商政策
C.宋、金治國理念相同 D.綜合國力超越北宋
18.(2025七下·南山期中)政治領域的制度創新是推動中華文明不斷演進的重要動力,請根據以下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一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是“品評人才、分等授官”。隋朝以來,則變為“非科舉毋得與官”“大小之官,悉聽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此后,“貧若子弟,類皆廉謹自勉,埋首窗下,即紈绔子弟,亦知苦讀,無分冬夏,幾于書聲遍野,夜靜三更,鉆研制義?!?br/>——鄧嗣禹《中國考試制度史》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科舉制的創新之處,并概括其歷史作用。
(2)材料二
宋太祖從即位開始,規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縣。到宋太宗時,全國地方州郡都換上了文官。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換的規定,使州縣長官頓頻調動;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隋唐遼宋金卷)》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采取了哪些創新措施。
(3)材料三
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決定了它只能為朝廷集權服務。而各地區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的地理條件。
—中國論文網
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中的“該制度”是什么制度?并據材料三說明該制度為什么能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4)科舉制于隋朝始創,唐宋兩代都有所發展。請根據所學,寫出科舉制在唐朝發生的創新。綜合本題所有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
19.(2025七下·南山期中)隋唐時期可稱之為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巔峰時期之一,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上圖中A處缺失的是唐朝生產工具的進步,請列舉唐朝出現生產工具,以補充完整該表格。
(2)圖中唐代“江南的進一步開發”一直延續至宋代,促成了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重大轉變。唐代“江南的進一步開發”最有可能在什么歷史事件后加速? “江南的進一步開發”的重要原因有哪些?
(3)從上圖中任選若干條相互關聯的信息,根據所選信息及所學知識,自擬論題,進行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史實準確,邏輯清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可知,大運河開通后,漕運、商業貿易往來頻繁,有利于物資運輸,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交流,B項符合題意;
A:隋朝滅亡主要是由于隋煬帝的暴政等原因,題干未涉及大運河開通與隋朝滅亡之間的關聯,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經濟重心南移,C項不符合題意;
D:隋朝二世而亡,大運河開通后并沒有實現隋朝的長治久安,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的影響,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答案】D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表格《隋唐部分時期人口戶數數值》可知,隋唐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人口不斷增長,說明戶口數量與繁榮程度相關,D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體現隋代戶口數量夸大其詞,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貞觀之治”不是盛世,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體現隋唐人口統計方法不同,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開元盛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3.【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生活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隋唐以前,官之選舉必由于簿狀,家之婚姻必由于譜系……自五代以來,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可知,隨著科舉制的發展等因素,社會階層流動增強。原本被世家大族壟斷的仕途,逐漸向更多階層開放,平民子弟可以通過科舉進入仕途。同時,社會經濟等方面的發展也使得不同階層的經濟實力等發生變化,婚姻不再局限于門閥之間。這種社會階層流動的增強打破了以往世家大族對政治和社會生活的壟斷,使得取士不再看重家世,婚姻也不再看重閥閱,C項符合題意;
A:在古代封建社會,始終存在階級差異,社會地位不可能人人平等,“社會地位人人平等”說法過于絕對,A項不符合題意;
B:宋代新興經濟確實有所發展,但當時主要的社會變化并非由新興經濟迅速發展直接引發這種對家世門第觀念的轉變,B項不符合題意;
D:“婚姻觀念發生變化”是結果而非主要原因?;橐鲇^念變化是因為背后社會階層流動等深層次原因導致的,而不是婚姻觀念自身的變化引起了取士和婚姻不問家世閥閱這種整體現象,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社會變化,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4.【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敦煌莫高窟第23窟壁畫《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的經濟活動的生動畫面”可知,《雨中耕作圖》反映了唐代敦煌地區農業生產的場景,包括農民在雨中耕種等畫面,這為研究當時農業生產的發展情況提供了直觀的圖像資料,D項符合題意;
A:經濟重心南移主要涉及到南方地區經濟發展超過北方以及全國經濟格局的變化等內容,而該壁畫僅反映敦煌地區的情況,與經濟重心南移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B:開放的對外交往主要體現在與外國的貿易、文化交流、人員往來等方面,題干未體現開放的對外交往,B項不符合題意;
C:開明的民族政策主要表現在唐朝對各少數民族的管理、冊封、和親等方面,題干未體現開明的民族政策,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農業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5.【答案】B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中國古代某一歷史時期主要產糧區示意圖”可知,這一時期主要的產糧區還是集中在中國北方。但是并不是在關中地區,而是在黃河中下游地區,這是隋唐時期的特點,B項符合題意;
A:秦漢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
C: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在南方,與題干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
D:明清時期經濟重心在南方,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經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6.【答案】A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環境積極向上,詩人創作多豪放浪漫,充滿自信與豪情;后期安史之亂后,社會局勢動蕩,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詩人目睹社會的破敗和人民的苦難,詩風變得沉郁悲壯,多反映社會現實和百姓疾苦。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社會局勢的動蕩,A項符合題意;
B: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影響的是南北經濟格局,與唐詩詩風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B項不符合題意;
C:唐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在唐朝時期科舉制雖有發展完善,但它主要影響的是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與唐詩詩風的變化關聯不大,C項不符合題意;
D:帝王個人的喜好對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詩歌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7.【答案】B
【知識點】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表格“五代十國時期部分開國皇帝的信息”可知,唐朝滅亡后,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它們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北方政權更迭,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觀察題干表格可知,五代的開國君主都是掌握兵權的武將,深刻反映了五代是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延續,B項符合題意;
A:五代十國時期,門第觀念雖受沖擊,但并未完全消失,A項不符合題意;
C:僅從表格中沙陀族石敬瑭一例,不能得出少數民族勢力崛起的普遍結論,C項不符合題意;
D:表格信息主要體現開國皇帝身份背景,階級矛盾日趨尖銳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五代十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8.【答案】C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不顧群臣反對,同意突厥在內地安置,還提出“夷狄亦人耳,其情與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體現了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不歧視,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C項符合題意;
A:“天可汗”是周邊少數民族對唐太宗的尊稱,體現其在民族事務中的威望,題干未涉及唐太宗被尊奉為“天可汗”,A項不符合題意;
B:題干主要圍繞唐太宗對突厥內遷的態度,體現民族關系方面內容,未涉及君主專制程度日益強化,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僅說突厥請求內遷,沒有關于突厥族漢化程度的相關表述,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民族交融,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9.【答案】A
【知識點】遣唐使;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既有唐代流行的開元通寶,又有日本元明天皇鑄造的和同開環,還有波斯的薩珊銀幣、東羅馬金幣等”和結合所學可知,唐代何家村遺址出土了日本、波斯、東羅馬的貨幣,這說明唐朝與東亞、西亞、歐洲的經濟交往活躍,A項符合題意;
B:題干未體現統治疆域遼闊,B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反映的國家間的交往,未反映金融秩序混亂,C項不符合題意;
D:絲綢之路開通于西漢漢武帝時期,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中外文化交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答案】B
【知識點】鑒真與玄奘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圖片可知,玄奘西行取經求法是從長安出發,經今新疆及中亞等地前往印度。圖中路線從中國長安出發,往西到達印度,因此符合玄奘西行取經求法的路線,B項符合題意;
A:文成公主入藏路線是從長安到吐蕃(今西藏地區),主要是加強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并沒有到達印度,A項不符合題意;
C:張騫開辟絲綢之路是在漢代,漢代陸上絲綢之路經西域到達歐洲,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的路線是長安到印度,而鑒真東行日本是從揚州等地出發,渡海前往日本,方向是向東,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玄奘西行,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1.【答案】C
【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唐代柳宗元認為宇宙是由混沌的、運動著的元氣構成的,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元氣‘自動自休,自峙自流’的結果。他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什么意志”可知,柳宗元認為天地、元氣、陰陽都是物質的,沒有意志,以元氣為物質基礎解釋自然,體現了樸素唯物主義思想,C項符合題意;
A:柳宗元是唐朝無神論和樸素唯物主義思想的杰出代表,佛教強調因果輪回與意志(如天命),與柳宗元的無意志物質觀相悖,A項不符合題意;
B:柳宗元的唯物思想并沒有直接涉及政治立場或反專制,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體現了柳宗元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追尋精神自由態度”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柳宗元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2.【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使錄取的考生只能向皇帝感恩戴德”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考生錄取后向考官和老師謝恩,存在考生與考官等形成私人關系、威脅皇權的可能;而宋太祖改革殿試制度,讓考生成為“天子門生”,只向皇帝感恩,將考生與皇帝緊密聯系起來,使皇權在科舉取士方面得到強化,加強了專制皇權,C項符合題意;
A:題干未涉及錄取標準相關內容,宋代改革殿試制度主要目的不是統一錄取標準,A項不符合題意;
B:崇文抑武是指重視文官、抑制武將,題干圍繞科舉殿試制度改革后考生感恩對象的變化,未體現強化崇文抑武,B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未涉及防止科舉舞弊相關內容,改革殿試制度主要不是為防止科舉舞弊,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北宋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3.【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貿易場所,其中,遼國購買大量北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據史料記載,北宋每年從宋遼貿易中盈利80萬兩以上,遠多于給遼國的歲幣數量”可知,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的貿易場所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財源,北宋通過白溝河貿易獲得的收益遠高于歲幣支出,經濟上占據優勢, B項符合題意;
A:題干宋遼兩國在白溝河兩岸互設的貿易場所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的財源,題干未體現宋遼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A項不符合題意;
C:題干未涉及北宋相比遼更具軍事優勢,C項不符合題意;
D:“遼是北宋唯一的貿易對象”說法過于絕對,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榷場收入是北宋最重要財源,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4.【答案】C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表格信息可知,北宋建立后,與西夏和遼是并立的政權,還有南宋與金的對峙等,體現了各民族政權并立與力量消長的特征,C項符合題意;
A:宋遼之間為了爭奪領土發生戰爭,后來簽訂和議,維持了百余年的和平狀態,“各民族政權始終處于戰爭狀態”說法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
B:960年北宋建立,1127年金滅北宋,所以北宋存在了167年,“北宋政權存在不超過一百年”說法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
D:遼和南宋不是并立的政權,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兩宋時期民族政治并立與和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5.【答案】D
【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元代行省區劃打破了這一做法。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陜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可知,秦漢以來依山川地形確定行政區劃,易使地方憑借險要地形形成割據勢力。元朝改變了以前的地方行政區劃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也使行省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從而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強化了中央集權,D項符合題意;
A:行省制度主要是對已統治區域的管理方式調整,并非為擴展統治疆域。元朝這種打破山川形便劃分行省的做法,和擴展疆域沒有直接關聯,A項不符合題意;
B:元代行省區劃打破傳統區劃的做法,是為了防止四川地區憑借山川險阻形成割據勢力,限制了地方權力,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并不是為了擴大行省權力,B項不符合題意;
C:元代行省區劃打破傳統區劃的做法,只是地方管理上的變化,目的是加強中央集權,會影響民族交融,但不是元朝這種做法的最重要目的,C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和結合所學可知,秧馬是宋代出現的一種農業生產工具。使用秧馬插秧與傳統彎腰勞作相比,不僅速度快,而且能讓農民節省體力,這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A項符合題意;
B:秧馬是農業生產工具,主要用于農業生產中的插秧環節,其使用主要影響的是農業生產,與手工業的繁榮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
C:秧馬是專門為農業生產設計的工具,不是用于日常出行的交通工具,不會推動出行方式的革新,C項不符合題意;
D:秧馬主要影響的是農業生產過程,對商品經濟的發展沒有直接的促進作用,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代農業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答案】A
【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C【分析】A:根據題干“到了南宋,政府發行了會子,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也仿效南宋政府,發行交鈔”可知,北宋時交子使用局限在四川地區,南宋政府發行會子并與銅錢并行流通,金統治者還效仿南宋發行交鈔,這表明南宋在貨幣發行等經濟領域的舉措對周邊產生影響,反映出南方經濟影響力上升,A項符合題意;
B:中國古代封建政府長期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南宋也未放棄,B項不符合題意;
C:南宋和金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存在差異,治國理念不可能相同,僅發行紙幣這一點不能說明治國理念相同,C項不符合題意;
D:題干僅提及貨幣發行相關內容,無法據此得出南宋綜合國力超越北宋的結論,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宋朝時期南方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8.【答案】(1)創新之處: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歷史作用: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④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⑤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定期輪換: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設通判分權: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唐朝科舉制創新: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認識: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行省制度及其影響
【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隋朝以來,則變為‘非科舉毋得與官’‘大小之官,悉聽吏部;纖介之跡,皆屬考功’”和結合所學可知,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的選拔權由上層權貴壟斷,選官看重門第,不太注重才能,世家大族的子弟通過門第即可進入仕途。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士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它打破了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婆e制度的創立,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婆e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根據材料二“宋太祖從即位開始,規定由中央政府派遣的文臣出任知州、知縣”和結合所學可知,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根據材料二“宋太祖又怕知州的權力過大難以控制,一方面提出三年一換的規定,使州縣長官頓頻調動”可知,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根據材料二“另一方面又在各州府設置通判,以分知州之權”可知,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根據材料三“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和結合所學可知,“該制度”指行省制,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根據材料三“該制度下,地方雖然擁有經濟、軍事、行政等權力,但這些權力都是元廷讓渡給地方的,最終的決定權還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可知,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根據材料三“而各地區行政區劃中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又從客觀上瓦解了地方割據的地理條件”可知,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根據所學可知,隋朝時期開創了科舉制,唐朝時期進一步完善,其中對科舉制完善作出突出貢獻的是唐太宗和武則天。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本小問是開放性試題,可圍繞政治制度的產生、其圍繞的中心、國情、作用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故答案為:
(1)創新之處:科舉制打破門第限制,以考試成績作為選官主要依據,改變了魏晉時期九品中正制以門第取士的方式。歷史作用: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③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社會階層的流動;④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⑤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一直延續了1300年。
(2)文官任知州:任用文臣擔任地方知州、知縣,削弱武將在地方的權力,防止武將擁兵自重。定期輪換:規定知州三年一換,使州縣長官頻繁調動,防止地方官員在一地長期經營形成勢力。設通判分權:在各州府設置通判,分知州之權,起到監督和制衡知州的作用。
(3)制度:行省制度。原因:地方權力雖大,但權力來源于朝廷,決定權在中央,地方權力受到中央制約;行政區劃采取犬牙交錯原則,破壞了地方憑借山川險阻割據的地理條件,使地方難以形成獨立的政治、軍事勢力。
(4)唐朝科舉制創新:唐太宗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科目;武則天創立殿試和武舉。認識:政治制度創新是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產物,不同朝代的政治制度創新推動了中國古代政治文明的發展;政治制度創新多圍繞加強中央集權、維護統治展開;創新要依據國情,合理的政治制度創新能促進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反之則可能阻礙社會進步。
【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科舉制度的創立、完善以及作用、宋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采取的創新措施、元朝的行省制度以及作用、對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創新的認識,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9.【答案】(1)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2)加速事件:安史之亂。重要原因: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3)論題: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推動了社會繁榮。論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安史之亂;宋代的經濟發展
【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唐朝出現的生產工具是曲轅犁和簡車。曲轅犁改進了犁的構造,輕便省力,提高了耕作效率:簡車則是一種灌溉工具,可利用水力自動灌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
(2)根據所學可知,安史之亂使北方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南遷,為江南地區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技術,加速了江南的開發。結合所學可知,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如唐朝后期北方戰亂頻繁,而南方受戰亂影響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例如,許多北方農民南遷后,將北方先進的農耕技術帶到南方;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氣候溫暖濕潤,土地肥沃,有利于農業、手工業的發展。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選擇材料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自擬觀點,史論結合,進行條理清晰的論述。根據材料“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結合所學可知,科舉制打破了魏晉以來世家大族對仕途的壟斷,使得社會階層流動更加順暢,吸引了廣大知識分子投身于學習和文化創作中,推動了唐代文化的繁榮。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相互制約又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穩定高效的政治體制為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江南地區得以進一步開發,制瓷業和絲織業等手工業能夠有序發展,商業中的市也能規范管理和發展,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由此得出論題:“隋唐時期政治制度創新推動經濟文化繁榮”。論述時從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德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表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婆e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故答案為:
(1)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2)加速事件:安史之亂。重要原因: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北方人口大量南遷,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3)論題:隋唐時期的制度創新推動了社會繁榮。論述: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科舉制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打破了門第限制,為寒門子弟提供了入仕途徑,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文化素質。同時,三省六部制的設立,使中央機構分工明確,相互合作與牽制,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創新為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創造了穩定的政治環境。
【點評】本題以一則材料為依托,考查隋唐時期的發展,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理市| 雅安市| 韶关市| 上蔡县| 白沙| 望江县| 凤城市| 台中市| 广汉市| 南召县| 家居| 乐平市| 万荣县| 丹江口市| 南开区| 汉源县| 开阳县| 图木舒克市| 华安县| 明溪县| 兰考县| 祁阳县| 长兴县| 上饶市| 博罗县| 遂川县| 龙泉市| 大兴区| 合江县| 新巴尔虎左旗| 老河口市| 闽侯县| 乃东县| 淅川县| 库尔勒市| 鄂伦春自治旗| 丹江口市| 凤山县| 会泽县| 营山县| 广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