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宏揚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精品解析】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宏揚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

資源簡介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宏揚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
1.(2025七下·龍崗期中)有學者指出:“自永嘉風暴到隋的統一,是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互相沖突、采借文化的時期。這種調適的結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終的表現則為隋唐帝國光輝的漢胡混合文化。”該學者的觀點是(  )
A.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 B.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
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這種調適的結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終的表現則為隋唐帝國光輝的漢胡混合文化 ”,可以看出,該學著認為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 ,題干中沒有顯示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不符合題意;
B. 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 ,題干中沒有顯示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不符合題意;
D. 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 題干中沒有顯示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2025七下·龍崗期中)自大運河修通之后,揚州作為運河、長江碼頭,在軍事地理與區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隋代設置的江都郡轄境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江都郡的設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響 B.利于市鎮經濟興起
C.遵循山川形便原則 D.意在防范分裂割據
【答案】D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隋代設置的江都郡轄境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樣的設置,可以有效的降低長江天險, 防范分裂割據 ,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受行省制度的影響 ,行省制度是元朝開始實行的,江都郡設置于隋朝,不符合史實;
B. 利于市鎮經濟興起 ,題干中顯示的是大運河天險作用,沒有顯示市鎮經濟興起,不符合題意;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則 , 題干中的“ 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 ”,完全不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的作用回答。
3.(2025七下·龍崗期中)《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運輸征遼東的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C.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D.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是為了運輸征遼東的兵馬物資 ”“ 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 ”“ 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 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不同時期,不同立場對大運河的開通認識不同,這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 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 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 不是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不符合題意;
D. 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不能說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圖為唐代長安城宮城中三省官署位置示意圖,宮城正中的太極宮是皇帝起居和辦公地。該圖說明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B.中書、門下地位提高
C.皇權中心的地位突出 D.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
【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宮城正中的太極宮是皇帝起居和辦公地 ,太極宮位于正中,這說明唐朝時期皇權中心的地位突出,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從題干中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不符合題意;
B. 中書、門下地位提高 ,題干中只顯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沒有顯示中書、門下地位提高,不符合題意;
D. 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 , 題干中只顯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沒有顯示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包括示意圖和文字,緊貼這些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
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
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2025七下·龍崗期中)杜佑《通典》記載:“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五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文。”這種社會狀況的出現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陳出新 B.隋煬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勵精圖治 D.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開元十三年,全天下的米價比較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這一時期,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隋文帝的革陳出新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隋文帝時期年號開皇,不符合題意;
B. 隋煬帝的好大喜功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隋文帝時期年號大業,不符合題意;
D. 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唐高祖建立唐朝年號武德,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開元”等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唐玄宗統治前期,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回答。
7.(2025七下·龍崗期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可推測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繁榮商品貿易 D.邊疆地區發展
【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顯示的是唐朝時期,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關系較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原王朝與邊境民族關系較好,邊疆得到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故選項D符合題意;
A.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針對統治集團內部,不符合題意;
B. 消除割據勢力 ,割據勢力往往是王朝內部出現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屬于割據勢力,不符合題意;
C.繁榮商品貿易,題干中顯示的是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與商品貿易幾乎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實行這些措施帶來的有利的影響回答。
8.(2025七下·龍崗期中)唐都長安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
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
【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唐都長安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可以看出,唐朝時期的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唐朝政治制度完備,不符合題意;
B. 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 ,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不符合題意;
C. 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 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表是不同史籍關于唐朝的記載,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信息是唐朝時期(  )
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東南亞土著)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 ——《舊唐書 卷八十九》
(廣州)江中有婆羅門(印度)、波斯(伊朗)、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 ——《唐大和上東征傳》
A.廣州海外貿易繁榮 B.唐蕃交往日益頻繁
C.東南亞為唯一客源 D.貿易范圍遠達東非
【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舊唐書記載廣州每年有東南亞人乘船,與中國人進行貿易; 《唐大和上東征傳》 記載廣州有印度等地的大量船只,運載大量貨物,這些都表明 廣州海外貿易繁榮 ,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唐蕃交往日益頻繁 ,題干中顯示的是廣州有大量外國商人貿易,沒有顯示唐蕃交往日益頻繁,不符合題意;
C. 東南亞為唯一客源 ,題干中除了東南亞商人,還有伊朗等人商人,不符合題意;
D. 貿易范圍遠達東非 ,題干中顯示的是東南亞和西亞等地,沒有顯示與東非的往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2025七下·龍崗期中)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下表是部分唐詩的摘錄,由此可推斷出(  )
李白 《南奔書懷》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
杜甫 《哀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戴叔倫 《撫州對事后送外生宋垓歸饒州覲侍呈上姊夫》 骨肉無半在,鄉園猶未旋。
A.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B.詩歌能夠反映社會現實
C.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D.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 ,這些唐詩反映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現實,即安史之亂帶來的動亂,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不準確,不符合題意;
C. 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因此唐詩往往不能真實再現社會全景 ,不符合題意;
D. 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題干中顯示的是戰亂帶來的動亂,沒有顯示其他風格、類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這就需要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分析。
11.(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表是五代十國開國君主的基本情況,據表可知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
政權名稱 建立者 身份
后梁 朱溫 唐朝宣武節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
后晉 石敬瑭 后唐節度使
后漢 劉知遠 后晉節度使
后周 郭威 后漢節度使、樞密使
吳 楊行密 唐朝淮南節度使
吳越 錢镠 唐朝鎮海、鎮東節度使
閩 王潮 唐朝威武軍節度使(治福州)
南漢 劉龔 唐朝靜海、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
南平 高季興 后梁荊南節度使
北漢 劉崇 后漢河東節度使
A.節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B.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C.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 D.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答案】D
【知識點】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十國開國君主,往往都是地方節度使,由此可知,五代十國的實質就是以往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節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節度使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題意;
B. 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不符合題意;
C. 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沒有顯示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開國君主的身份,再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實質。
12.(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圖是北宋時期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結合該圖我們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中央政治機構(  )
A.嚴重威脅君權 B.權力過分集中
C.分散臃腫復雜 D.辦事效率極高
【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御前會議、三司使、財政、行政、軍政、監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 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但是最終導致中央政治機構分散臃腫復雜,C項正確;
題干反映的是分散宰相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并沒有體現出嚴重威脅君權,排除A項;
題干反映的是權力過分分散,而不是過分集中,排除B項;
題干分化事權的措施,導致辦事效率低下,排除D項。
故選C項。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政治及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北宋中央結構的設置特點及實質。
13.(2025七下·龍崗期中)考古學家在遼墓中發現了遼代瑪瑙雙陸棋。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記載:“(遼人)夏月以布易氈帳,籍(jiè,墊著)草圍棋雙陸……”據此可知(  )
A.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
C.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D.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
【答案】D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遼墓中出土了漢族的雙陸棋,南宋人記載,遼人也墊草下雙陸棋,這說明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不符合題意;
B. 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 ,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不符合題意;
C. 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2025七下·龍崗期中)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稱為“榷場”。榷場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  )
A.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B.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
C.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并且數量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沒有顯示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
C. 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積貧積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題意;
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與北宋的軍事實力提升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回答。
15.(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面是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之間的關系示意圖,由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資本主義萌芽 B.民族政權并立
C.榷場貿易繁榮 D.國家疆域擴張
【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和遼、西夏同時存在,它們之間有戰有和;后來,金滅遼和北宋,金與南宋對峙,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故選項B符合題意;
B.資本主義萌芽,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資本主義萌芽,不符合題意;
C. 榷場貿易繁榮 , 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榷場貿易繁榮,不符合題意;
D. 國家疆域擴張 ,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國家疆域擴張,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5七下·龍崗期中)元朝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像內地一樣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來管轄吐蕃,對有些地處邊遠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這表明元朝(  )
A.在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元朝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像內地一樣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來管轄吐蕃,對有些地處邊遠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 ”,可以看出,元朝因地制宜,有效治理,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在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不是完全實行自治,不符合題意;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沒有顯示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不符合題意;
C. 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沒有顯示民族交融,互通有無,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2025七下·龍崗期中)忽必烈曾派專使探察黃河源頭,并指出:“(河源之地)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所出。”專使一行對黃河源頭進行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對地貌、氣候、動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詳盡記錄。這表明元代統治者(  )
A.延續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B.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C.因疆域擴大更新了地理認知 D.重視科學技術發展
【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所出 ”“ 對黃河源頭進行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對地貌、氣候、動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詳盡記錄 ”,可以看出,元朝統治者因疆域擴大更新了地理認知,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延續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崇文抑武 ,不符合題意;
B. 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水利工程建設,不符合題意;
D. 重視科學技術發展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科技發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
18.(2025七下·龍崗期中)通過文物鑒賞,可以直觀理解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據此,探究如下問題。
(1)【品字辨史】
材料一: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文字中,唯有中國的漢字一直被沿用至今且未曾中斷。我國早在商代就開始重視文字的形象美。書法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大力提倡。西周時,書法成了“六藝”中一門專門的學科。魏晉南北朝統治者酷愛書法,如宋武帝、齊高帝等,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齊敬之《淺談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
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等類型,據此指出材料一所示書法作品對應的史料類型。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
(2)【賞圖析史】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局部)
這是初唐時期的敦煌佛教壁畫,圖示中間有一榜題,榜題右側為一帝王騎在馬上,后隨臣屬八人,或持曲柄華蓋,或引馬于前,或隨從于后,榜題左側,一人雙手持笏跪拜辭別帝王,其后有二從者,持雙節立于后,再后為四匹馬及一馬夫,馬背上馱著行裝物品及絲質物等。
用序號標出材料二的圖片“帝王”所處的位置,并提取出材料二中的歷史信息。
(3)【觀石探史】
材料三: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所乘六匹戰馬的石刻像,這六匹馬都參與了關鍵戰役。昭陵六駿石刻采用了高浮雕手法,刀工精細、圓潤,造型渾厚古樸,線條流暢自然。
根據材料三并聯系所學知識,簡述昭陵六駿石刻的史料價值。
(4)綜上所述,列出鑒賞歷史文物的相關角度。
【答案】(1)史料類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
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回答兩點即可)
(2)位置:③。
歷史信息: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回答兩點即可)
(3)史料價值:①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②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回答兩項即可)
(4)角度:①歷史價值。②藝術價值。(回答兩項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樣得分)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是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這是摹本,屬于第二手史料;依據材料一信息“ 我國早在商代就開始重視文字的形象美。書法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大力提倡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有:
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
(2)依據材料二信息“ 張騫出使西域圖 ”“ 圖示中間有一榜題,榜題右側為一帝王騎在馬上 ”,可以看出,材料二的圖片“帝王”所處的位置是榜題右側的馬上,即③處;依據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
(3)依據材料三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昭陵六駿石刻 , 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由這些駿馬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這些石刻精美,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
(4)綜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鑒賞歷史文物,可以從歷史價值,也可以從藝術價值角度等;
故答案為:(1) 史料類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
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回答兩點即可)
(2) 位置:③。
歷史信息: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回答兩點即可)
(3) 史料價值:①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②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回答兩項即可)
(4) 角度:①歷史價值。②藝術價值。(回答兩項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樣得分)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的類型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之后再進行概括回答;
(2)本題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圖片的含義,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回答;第二問要緊貼所給的材料信息即文字信息回答,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
(3)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回答;
(4)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綜合上述材料,再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鑒賞文物的角度回答。
19.(2025七下·龍崗期中)和諧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請圍繞“和諧”這一主題,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1)【任務一】打造經濟和諧
材料一:宋朝南北方賦稅對比表
時期 南方賦稅/貫 北方賦稅/貫 南北之比
北宋(1045年)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1196年) 60 000 000 14319000(金朝) 81:19
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
(2)【任務二】創造政治和諧
材料二:
朕今天選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一個武臣為害之大。
根據材料二,宋太祖的治國政策是什么?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政策對北宋統治產生的積極影響。
(3)【任務三】營造民族和諧
材料三:
認真觀察材料三的兩幅圖,請從圖1至圖2的民族政權關系發展趨勢中提煉一個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
【答案】(1)變化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回答兩點即可)
(2)治國政策:重文輕式。
積極影響:①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②有效防止武將政變。③鞏固了北宋政權。④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回答兩點即可)
(3)(以下示例僅供參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南方和北方的賦稅比是 44:56 ,到了南宋時期,南方和北方的賦稅比變為 81:19 ,這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等;
(2)依據材料二信息“ 朕今天選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一個武臣為害之大”,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宋太祖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文輕武政策, 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有效防止武將政變;鞏固了北宋政權;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3)本題屬于開放性題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故答案為:(1) 變化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回答兩點即可)
(2) 治國政策:重文輕式。
積極影響:①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②有效防止武將政變。③鞏固了北宋政權。④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回答兩點即可)
(3)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南北方數據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進行歸納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基礎上,結合對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理解識記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
(2)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讀懂材料含義,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識記,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基礎上,結合對積極影響的理解識記回答;
(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從材料中提煉出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
1 / 1廣東省深圳市龍崗區宏揚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意。請你選出正確選項(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
1.(2025七下·龍崗期中)有學者指出:“自永嘉風暴到隋的統一,是游牧民族與農業民族互相沖突、采借文化的時期。這種調適的結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終的表現則為隋唐帝國光輝的漢胡混合文化。”該學者的觀點是(  )
A.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 B.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
C.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 D.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2.(2025七下·龍崗期中)自大運河修通之后,揚州作為運河、長江碼頭,在軍事地理與區位特征上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隋代設置的江都郡轄境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江都郡的設置(  )
A.受行省制度的影響 B.利于市鎮經濟興起
C.遵循山川形便原則 D.意在防范分裂割據
3.(2025七下·龍崗期中)《隋書》認為,隋朝開通大運河,是為了運輸征遼東的兵馬物資:后世學者認為,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據此可知,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
A.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B.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C.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D.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4.(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圖為唐代長安城宮城中三省官署位置示意圖,宮城正中的太極宮是皇帝起居和辦公地。該圖說明唐代(  )
A.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B.中書、門下地位提高
C.皇權中心的地位突出 D.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
5.(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6.(2025七下·龍崗期中)杜佑《通典》記載:“至(開元)十三年,封泰山,米斗至十五文,青、齊谷斗至五文,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至二十文,面三十二文,絹一疋二百一十文。”這種社會狀況的出現得益于(  )
A.隋文帝的革陳出新 B.隋煬帝的好大喜功
C.唐玄宗的勵精圖治 D.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7.(2025七下·龍崗期中)“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入藏;景龍四年,金城公主入藏;此后,唐蕃之間還數次會盟。南詔的13個王中有10人經唐朝加封,南詔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學習。”可推測材料中的措施有利于(  )
A.加強中央集權 B.消除割據勢力
C.繁榮商品貿易 D.邊疆地區發展
8.(2025七下·龍崗期中)唐都長安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這反映出(  )
A.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B.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
C.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D.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
9.(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表是不同史籍關于唐朝的記載,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信息是唐朝時期(  )
廣州地際南海,每歲有昆侖(東南亞土著)乘舶,以珍物與中國交市。 ——《舊唐書 卷八十九》
(廣州)江中有婆羅門(印度)、波斯(伊朗)、昆侖等舶,不知其數,并載香藥、珍寶,積載如山。 ——《唐大和上東征傳》
A.廣州海外貿易繁榮 B.唐蕃交往日益頻繁
C.東南亞為唯一客源 D.貿易范圍遠達東非
10.(2025七下·龍崗期中)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下表是部分唐詩的摘錄,由此可推斷出(  )
李白 《南奔書懷》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
杜甫 《哀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
戴叔倫 《撫州對事后送外生宋垓歸饒州覲侍呈上姊夫》 骨肉無半在,鄉園猶未旋。
A.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B.詩歌能夠反映社會現實
C.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D.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11.(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表是五代十國開國君主的基本情況,據表可知五代十國的實質是(  )
政權名稱 建立者 身份
后梁 朱溫 唐朝宣武節度使
后唐 李存勖 唐朝河東節度使李克用之子
后晉 石敬瑭 后唐節度使
后漢 劉知遠 后晉節度使
后周 郭威 后漢節度使、樞密使
吳 楊行密 唐朝淮南節度使
吳越 錢镠 唐朝鎮海、鎮東節度使
閩 王潮 唐朝威武軍節度使(治福州)
南漢 劉龔 唐朝靜海、清海軍節度使劉隱之弟
南平 高季興 后梁荊南節度使
北漢 劉崇 后漢河東節度使
A.節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B.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C.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 D.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12.(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圖是北宋時期中央權力分配示意圖,結合該圖我們可以了解到北宋時期中央政治機構(  )
A.嚴重威脅君權 B.權力過分集中
C.分散臃腫復雜 D.辦事效率極高
13.(2025七下·龍崗期中)考古學家在遼墓中發現了遼代瑪瑙雙陸棋。南宋葉隆禮《契丹國志》記載:“(遼人)夏月以布易氈帳,籍(jiè,墊著)草圍棋雙陸……”據此可知(  )
A.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 B.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
C.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D.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
14.(2025七下·龍崗期中)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稱為“榷場”。榷場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  )
A.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B.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
C.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15.(2025七下·龍崗期中)下面是遼宋夏金時期各政權之間的關系示意圖,由此可推知,這一時期(  )
A.資本主義萌芽 B.民族政權并立
C.榷場貿易繁榮 D.國家疆域擴張
16.(2025七下·龍崗期中)元朝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像內地一樣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來管轄吐蕃,對有些地處邊遠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這表明元朝(  )
A.在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
C.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D.因地制宜,有效治理
17.(2025七下·龍崗期中)忽必烈曾派專使探察黃河源頭,并指出:“(河源之地)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所出。”專使一行對黃河源頭進行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對地貌、氣候、動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詳盡記錄。這表明元代統治者(  )
A.延續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B.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C.因疆域擴大更新了地理認知 D.重視科學技術發展
二、非選擇題(2大題,共36分)
18.(2025七下·龍崗期中)通過文物鑒賞,可以直觀理解歷史背景、文化內涵及藝術價值。據此,探究如下問題。
(1)【品字辨史】
材料一: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世界上最古老的幾種文字中,唯有中國的漢字一直被沿用至今且未曾中斷。我國早在商代就開始重視文字的形象美。書法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大力提倡。西周時,書法成了“六藝”中一門專門的學科。魏晉南北朝統治者酷愛書法,如宋武帝、齊高帝等,為我國書法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摘編自齊敬之《淺談我國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
史料可分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等類型,據此指出材料一所示書法作品對應的史料類型。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
(2)【賞圖析史】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第323窟:張騫出使西域圖(局部)
這是初唐時期的敦煌佛教壁畫,圖示中間有一榜題,榜題右側為一帝王騎在馬上,后隨臣屬八人,或持曲柄華蓋,或引馬于前,或隨從于后,榜題左側,一人雙手持笏跪拜辭別帝王,其后有二從者,持雙節立于后,再后為四匹馬及一馬夫,馬背上馱著行裝物品及絲質物等。
用序號標出材料二的圖片“帝王”所處的位置,并提取出材料二中的歷史信息。
(3)【觀石探史】
材料三:
昭陵六駿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建立唐朝和統一全國過程中所乘六匹戰馬的石刻像,這六匹馬都參與了關鍵戰役。昭陵六駿石刻采用了高浮雕手法,刀工精細、圓潤,造型渾厚古樸,線條流暢自然。
根據材料三并聯系所學知識,簡述昭陵六駿石刻的史料價值。
(4)綜上所述,列出鑒賞歷史文物的相關角度。
19.(2025七下·龍崗期中)和諧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理念。請圍繞“和諧”這一主題,完成下列學習任務。
(1)【任務一】打造經濟和諧
材料一:宋朝南北方賦稅對比表
時期 南方賦稅/貫 北方賦稅/貫 南北之比
北宋(1045年) 35 811 000 45 095 000 44:56
南宋(1196年) 60 000 000 14319000(金朝) 81:19
根據材料一,歸納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的變化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種變化趨勢的原因。
(2)【任務二】創造政治和諧
材料二:
朕今天選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一個武臣為害之大。
根據材料二,宋太祖的治國政策是什么?聯系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政策對北宋統治產生的積極影響。
(3)【任務三】營造民族和諧
材料三:
認真觀察材料三的兩幅圖,請從圖1至圖2的民族政權關系發展趨勢中提煉一個觀點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這種調適的結果形成了文化整合,其最終的表現則為隋唐帝國光輝的漢胡混合文化 ”,可以看出,該學著認為民族交流交融奠定隋唐盛世,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 ,題干中沒有顯示游牧民族政權造成分裂割據,不符合題意;
B. 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 ,題干中沒有顯示北方流民南遷,開發江南地區,不符合題意;
D. 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 題干中沒有顯示隋唐政治開明,促進國家統一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2.【答案】D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隋代設置的江都郡轄境以揚州為中心,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樣的設置,可以有效的降低長江天險, 防范分裂割據 ,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受行省制度的影響 ,行省制度是元朝開始實行的,江都郡設置于隋朝,不符合史實;
B. 利于市鎮經濟興起 ,題干中顯示的是大運河天險作用,沒有顯示市鎮經濟興起,不符合題意;
C. 遵循山川形便原則 , 題干中的“ 包括長江南北的兩片土地,將長江天險包容在同一政區之內 ”,完全不是遵循山川形便原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的作用回答。
3.【答案】B
【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是為了運輸征遼東的兵馬物資 ”“ 其主要是為了滿足隋煬帝巡幸江南的娛樂需求 ”“ 當代史學家認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是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 關于隋朝大運河開鑿原因的認識 ,不同時期,不同立場對大運河的開通認識不同,這反映了歷史的復雜性、多面性 ,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 只能有一種正確合理的觀點不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 說明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 不是立場不同影響歷史解釋 ,不符合題意;
D. 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 ,題干中顯示的是不同時期,不同的人認識不同,不能說后世學者研究比古代觀點可信,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4.【答案】C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宮城正中的太極宮是皇帝起居和辦公地 ,太極宮位于正中,這說明唐朝時期皇權中心的地位突出,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 ,從題干中看不出三省六部制已然完善,不符合題意;
B. 中書、門下地位提高 ,題干中只顯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沒有顯示中書、門下地位提高,不符合題意;
D. 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 , 題干中只顯示了三省官署位置 ,沒有顯示尚書省掌握了行政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包括示意圖和文字,緊貼這些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5.【答案】B
【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
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
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6.【答案】C
【知識點】“開元盛世”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開元十三年,全天下的米價比較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元是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這一時期,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隋文帝的革陳出新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隋文帝時期年號開皇,不符合題意;
B. 隋煬帝的好大喜功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隋文帝時期年號大業,不符合題意;
D. 唐高祖建立唐王朝 ,題干中顯示的是開元時期,唐高祖建立唐朝年號武德,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開元”等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判斷出這是唐玄宗統治前期,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原因回答。
7.【答案】D
【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這里顯示的是唐朝時期,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之間關系較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的實施,使得中原王朝與邊境民族關系較好,邊疆得到發展,有利于邊疆的穩定,故選項D符合題意;
A.加強中央集權,加強中央集權主要是針對統治集團內部,不符合題意;
B. 消除割據勢力 ,割據勢力往往是王朝內部出現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不屬于割據勢力,不符合題意;
C.繁榮商品貿易,題干中顯示的是唐朝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關系,與商品貿易幾乎沒有關聯,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實行這些措施帶來的有利的影響回答。
8.【答案】D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唐都長安有百萬人口,其中有來自中亞、波斯、大食、新羅等地的商人、使節、留學生數千人。很多外商在西市開設貨棧,買賣貨物”,可以看出,唐朝時期的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唐朝政治制度完備 ,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唐朝政治制度完備,不符合題意;
B. 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 ,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長安城布局嚴整對稱,不符合題意;
C. 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題干中顯示的是長安是國際性大都市,沒有顯示 唐朝民族關系和睦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9.【答案】A
【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舊唐書記載廣州每年有東南亞人乘船,與中國人進行貿易; 《唐大和上東征傳》 記載廣州有印度等地的大量船只,運載大量貨物,這些都表明 廣州海外貿易繁榮 ,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唐蕃交往日益頻繁 ,題干中顯示的是廣州有大量外國商人貿易,沒有顯示唐蕃交往日益頻繁,不符合題意;
C. 東南亞為唯一客源 ,題干中除了東南亞商人,還有伊朗等人商人,不符合題意;
D. 貿易范圍遠達東非 ,題干中顯示的是東南亞和西亞等地,沒有顯示與東非的往來,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0.【答案】B
【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 ,這些唐詩反映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現實,即安史之亂帶來的動亂,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不準確,不符合題意;
C. 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因此唐詩往往不能真實再現社會全景 ,不符合題意;
D. 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題干中顯示的是戰亂帶來的動亂,沒有顯示其他風格、類型,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這就需要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分析。
11.【答案】D
【知識點】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五代十國開國君主,往往都是地方節度使,由此可知,五代十國的實質就是以往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 ,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節度使制度得到完善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節度使制度的完善,不符合題意;
B. 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看不出社會經濟的繼續發展 ,不符合題意;
C. 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 ,從題干中看出的是開國君主的身份,沒有顯示宦官與武將輪番專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這些開國君主的身份,再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是實質。
12.【答案】C
【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御前會議、三司使、財政、行政、軍政、監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時期,宋太祖為防止宰相權力過大,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宋朝的宰相往往不止一 人,在宰相之下又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 財政大權,但是最終導致中央政治機構分散臃腫復雜,C項正確;
題干反映的是分散宰相的權力,加強中央集權,并沒有體現出嚴重威脅君權,排除A項;
題干反映的是權力過分分散,而不是過分集中,排除B項;
題干分化事權的措施,導致辦事效率低下,排除D項。
故選C項。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北宋政治及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和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重點掌握北宋中央結構的設置特點及實質。
13.【答案】D
【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遼墓中出土了漢族的雙陸棋,南宋人記載,遼人也墊草下雙陸棋,這說明契丹族受漢文化影響,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黨項族仿效唐宋制度,不符合題意;
B. 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 ,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女真族學習中原文化,不符合題意;
C. 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 ,題干中顯示的是遼人下漢族的雙陸棋,沒有顯示契丹習俗受漢人喜愛,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4.【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并且數量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選項B符合題意;
A. 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沒有顯示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
C. 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積貧積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題意;
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與北宋的軍事實力提升無關,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回答。
15.【答案】B
【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和遼、西夏同時存在,它們之間有戰有和;后來,金滅遼和北宋,金與南宋對峙,由此可知,這一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故選項B符合題意;
B.資本主義萌芽,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資本主義萌芽,不符合題意;
C. 榷場貿易繁榮 , 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榷場貿易繁榮,不符合題意;
D. 國家疆域擴張 ,題干中顯示的是民族政權并立,沒有顯示國家疆域擴張,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答案】D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元朝時,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不像內地一樣置行省,而設置符合該地區民族特點的管理機構。例如,設置政教合一的宣政院來管轄吐蕃,對有些地處邊遠的民族,在政治上從其本俗,在經濟上也聽任其固有形式繼續存在 ”,可以看出,元朝因地制宜,有效治理,故選項D符合題意;
A. 在邊疆地區實行自治 ,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不是完全實行自治,不符合題意;
B.疆域遼闊,民族眾多,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并沒有顯示疆域遼闊,民族眾多,不符合題意;
C. 民族交融,互通有無 ,題干中顯示的是元朝因地制宜,沒有顯示民族交融,互通有無,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7.【答案】C
【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
【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漢唐所不能悉其源,今為吾地,朕欲極其源所出 ”“ 對黃河源頭進行全面的國土資源調查,對地貌、氣候、動植物、人口聚落等都作了詳盡記錄 ”,可以看出,元朝統治者因疆域擴大更新了地理認知,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延續了前代崇文抑武的理念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崇文抑武 ,不符合題意;
B. 重視水利工程建設 ,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水利工程建設,不符合題意;
D. 重視科學技術發展 ,題干中顯示的是探索黃河源頭,沒有顯示科技發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8.【答案】(1)史料類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
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回答兩點即可)
(2)位置:③。
歷史信息: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回答兩點即可)
(3)史料價值:①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②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回答兩項即可)
(4)角度:①歷史價值。②藝術價值。(回答兩項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樣得分)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魏晉南北朝的文化——書法、繪畫與雕塑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是 《蘭亭集序》(摹本·局部) ,這是摹本,屬于第二手史料;依據材料一信息“ 我國早在商代就開始重視文字的形象美。書法一直受到歷代王朝的重視和大力提倡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古代書法藝術發展的原因有:
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
(2)依據材料二信息“ 張騫出使西域圖 ”“ 圖示中間有一榜題,榜題右側為一帝王騎在馬上 ”,可以看出,材料二的圖片“帝王”所處的位置是榜題右側的馬上,即③處;依據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
(3)依據材料三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昭陵六駿石刻 , 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由這些駿馬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這些石刻精美,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
(4)綜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鑒賞歷史文物,可以從歷史價值,也可以從藝術價值角度等;
故答案為:(1) 史料類型:第二手史料。
原因:①漢字重視形象美。②國家的重視和提倡。③書寫工具、材料的不斷改進。④
書法愛好者的努力等。(回答兩點即可)
(2) 位置:③。
歷史信息:①張騫奉命出使西域。②用藝術手法描繪漢朝官員的服飾、使節出使的規制。③佛教的傳入豐富了中國文化。④張騫出使西域意義重大,影響深遠。5敦煌壁畫繪畫技藝高超。⑥敦煌地區氣候干旱,適合石窟開鑿和壁畫留存等。(回答兩點即可)
(3) 史料價值:①見證唐朝建立與統一。②彰顯李世民個人魅力及政治軍事成就。③反映唐代石刻藝術水平等。(回答兩項即可)
(4) 角度:①歷史價值。②藝術價值。(回答兩項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樣得分)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史料的類型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概括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之后再進行概括回答;
(2)本題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第一問依據材料信息,看懂材料圖片的含義,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回答;第二問要緊貼所給的材料信息即文字信息回答,從材料中找出相關句子回答;
(3)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回答,注意要理解時代背景和人物的經歷回答;
(4)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綜合上述材料,再結合所學知識理解鑒賞文物的角度回答。
19.【答案】(1)變化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回答兩點即可)
(2)治國政策:重文輕式。
積極影響:①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②有效防止武將政變。③鞏固了北宋政權。④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回答兩點即可)
(3)(以下示例僅供參考,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知識點】重文輕武的政策;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宋代的經濟發展;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解析】【分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可以看出,北宋時期,南方和北方的賦稅比是 44:56 ,到了南宋時期,南方和北方的賦稅比變為 81:19 ,這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有: 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等;
(2)依據材料二信息“ 朕今天選用百余名能干的人,分治州郡,即使他們都貪濁,也不及一個武臣為害之大”,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宋太祖實行的重文輕武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重文輕武政策, 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有效防止武將政變;鞏固了北宋政權;有利于社會的安定;
(3)本題屬于開放性題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如:
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故答案為:(1) 變化趨勢:經濟重心南移。
原因:①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③南方自然條件相對優越。④統治者的重視。(回答兩點即可)
(2) 治國政策:重文輕式。
積極影響:①促進了文教事業的發展。②有效防止武將政變。③鞏固了北宋政權。④有利于社會的安定。(回答兩點即可)
(3)
【示例】觀點: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論述:①戰則兩傷,和則兩利。兩宋時期,宋遼、宋夏、宋金之間戰爭不斷,導致雙方人民飽受戰亂之苦,社會經濟遭受破壞。而元朝統一后,各民族間的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經濟的繁榮發展。
②各民族之間雖時戰時和,但和是主流。在兩宋與周邊民族的交往中,和平時期的文化交融和經濟互補遠多于戰爭時期的破壞。兩宋時期,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交流為元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
結論: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不僅有利于各民族的共同繁榮,還能促進文化
的交流與融合,使中華民族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一起。
【點評】(1)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看出南北方數據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進行歸納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基礎上,結合對經濟重心南移原因的理解識記回答,注意從多方面思考;
(2)本題的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讀懂材料含義,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理解識記,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基礎上,結合對積極影響的理解識記回答;
(3)本題是開放性題目,按照要求回答即可,注意從材料中提煉出觀點,再結合所學知識進行論述,注意做到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原县| 湖州市| 从化市| 平塘县| 惠州市| 临夏县| 东城区| 土默特右旗| 辽阳县| 稷山县| 鸡泽县| 崇州市| 洞头县| 鹿泉市| 平远县| 宜君县| 东海县| 鹤峰县| 昭苏县| 肥乡县| 九台市| 黑龙江省| 涿鹿县| 抚宁县| 行唐县| 太谷县| 大化| 拜泉县| 新巴尔虎左旗| 隆安县| 长垣县| 鄂托克前旗| 泰安市| 南宁市| 临泉县| 城固县| 安图县| 上犹县| 黄平县| 若尔盖县| 额敏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