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麥積模擬)天水市有著8000多年的文化史,大地灣遺址具有最早的彩陶、農作物種子、度量器、原始水泥、原始地畫、宮殿式建筑、文字符號、消防設施8項“中國之最”,是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隴原第一村”。辨別以上“之最”真偽最可靠的是( )A.化石遺存 B.神話傳說 C.文字材料 D.考古發現2.(2025·麥積模擬)麥積區某校歷史社團在探究“唐宋城市變遷”時,對比了以下兩則材料。據此可知,宋代商業活動最突出的進步是( )材料一 “京都諸市令,拿市廛交易……以午時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散。” ——(唐六典) 材料二 “御街鋪店,連門俱是,即無虛空屋宇……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 ——(東京夢華錄)A.政府全面放棄對商業的監管 B.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C.貨幣經濟取代實物交易 D.城市娛樂消費成為主流3.(2025·麥積模擬)根據相應的內容歸納主題,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下面材料展示的內容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1)戰國時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戎狄逐漸融合,形成“華夏同源”觀念; (2)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改漢姓、行漢制; (3)西夏仿唐宋官制,尊儒崇佛; (4)元朝繼承中原政治制度,設行省、尊孔廟; (5)清朝土爾扈特部東歸,稱“與俄羅斯種類不同,衣冠言語皆中國風”。A.華夷之辨下的族群對立 B.華夏認同中的文化凝聚C.羈縻政策下的邊疆控制 D.朝貢體系下的等級秩序4.(2025·麥積模擬)麥積區某校歷史小組在研究洋務運動時,發現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企業不僅生產軍械和船舶,還翻譯出版了《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西方科技書籍。這一現象對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影響是( )A.徹底廢除了科舉制度,推動教育全面西化B.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C.傳播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識,促進思想啟蒙D.標志著中國完全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5.(2025·麥積模擬)立足革命傳統文化資源,麥積區某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城市,通過研學形式講述紅色故事,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一步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情懷。選定的以下城市與研學內容搭配正確的是( )①武昌——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 ②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③嘉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④遵義——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2025·麥積模擬)如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從比值變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1949 1953 1956文科學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業化起步的需要C.抗美援朝的需要 D.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7.(2025·麥積模擬)2025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二周年,回顧其發展歷程,已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我國作為發起國,其側重于對外輸出產品、技術、設備和資金;而40多年前,建立經濟特區,我們則主要是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一進一出”的翻轉得益于( )A.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C.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D.“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性8.(2025·麥積模擬)一位歷史學者在講座中描述某部法律文獻時提到:“它首次以成文形式將習慣法公開,規定審判需依據明文條款,貴族不得任意曲解法律;盡管仍保留部分不平等內容,但平民的財產與人身權利得到一定保障,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這部法律文獻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摩奴法典》9.(2025·麥積模擬)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價。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英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至上的原則,限制君主權力B.法國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現代民法體系,明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C.美國1862年頒布《宅地法》,規定公民繳納少量登記費可獲得西部土地D.沙俄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雖不徹底,但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進程10.(2025·麥積模擬)2024年,甘肅省天水市承辦“絲綢之路國際數字經濟論壇”,吸引了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等多國代表參會。會議期間,天水市與多國簽署跨境電商合作協議,并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貿易數據共享平臺。此舉主要體現了當今世界的哪些發展趨勢( )A.區域一體化、科技智能化、文化融合化B.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軍事合作化C.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D.經濟區域化、社會網絡化、外交單邊化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1題8分,第12題9分,第13題7分,共24分)11.(2025·麥積模擬)隨著我國古代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鞏固,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成為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摘編自丁祥(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兩大基本關系的剖析)材料二:較之于歷代,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政策最為積極。特別是西北戰事結束后,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更為有力的治邊政策,使邊疆出現了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摘編自保爾(談清朝邊疆治理,切忌在陷阱里比嗓門)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及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朝對我國邊疆的主要治理措施。(不得照抄材料)(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并談一談你對解決臺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認識。12.(2025·麥積模擬)交流互鑒,是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全面學習中華文化與唐制,通過大化改新在全球歷史上比西歐法、德、意、英等國更早地確立了封建制社會。中國傳統的對外思想是“協和萬邦”,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主要依靠思想和道德自身的力量,依靠華夏一整套的德教禮治,所以對日本一向毫無覬覦之心。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摘編自劉明翰、陳月清《論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對日本及東亞的影響》材料二:“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在《唯心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摘編自王壘《論“以俄為師”》材料三: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借鑒其成功經驗,資本主義起死回生。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職,實施“新政”,摒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在微觀層面上較大地調整產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運行體制。“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摘編自孔根紅(危機與變革、前途與命運——簡析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幾次反“危機”)材料四: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2)材料二中的“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時代背景。(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并簡要評價“新政”。(4)根據材料四,概況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文明交流互鑒的浪潮中,怎樣做才能使中華文明大放異彩?13.(2025·麥積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1年,英國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一名參觀者在日記中寫道:‘這些機器仿佛是鋼鐵鑄造的巨人,它們不知疲倦地運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53年,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正式投產,這是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西北地區重點建設項目。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摘編自《天水市志·工業卷》材料三:“2025年3月,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投產,園區采用工業機器人、5G物聯網和AI質量檢測系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該項目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的典范,預計帶動周邊20個配套產業發展。”——《甘肅日報》2025年3月16日頭版(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2)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國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建設有哪些特點。(需從技術來源、建設目標兩個角度作答)(3)綜合三則材料,談談你對“科技創新與工業化進程關系”的認識。三、探究題(共6分)14.(2025·麥積模擬)閱讀一下素材:以“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為主題,結合素材撰寫一篇小論文。(提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體現家國情懷)1978-2018年中國GDP增長趨勢圖 深圳特區成立初期與現在的對比照片 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情況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考古發現是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對遺址中的實物、遺跡等進行研究。通過對大地灣遺址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研究,可以直接獲取一手資料,從而最可靠地辨別這些 “中國之最” 的真偽,D項正確;化石遺存主要是古生物的遺體、遺跡等,僅靠化石遺存無法全面、準確判斷,排除A項;神話傳說多帶有虛構、夸張成分,在口口相傳過程中會發生演變,不能作為辨別這些 “中國之最” 真偽的可靠依據 ,排除B項;大地灣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當時尚未有成熟文字記載,缺少同時期文字材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起源的基礎的相關史實。2.【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午時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散”和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商業活動有固定的市,交易時間也有嚴格限制;根據材料“御街鋪店,連門俱是,即無虛空屋宇” 說明商業活動突破了空間限制,店鋪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打破了時間限制,出現了夜市和早市,B項正確;中國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業進行監管和控制,只是在不同時期監管的程度有所不同,排除A項;在宋代,貨幣經濟確實有了很大發展,但實物交易仍然存在,并沒有被貨幣經濟完全取代,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商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變化,沒有體現出城市娛樂消費成為主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的發展相關知識,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3.【答案】B【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戰國時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戎狄融合,形成“華夏同源”觀念——體現華夏文化的包容性和認同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改漢姓、行漢制——少數民族主動融入華夏文化。西夏:仿唐宋官制,尊儒崇佛——吸收中原文化和制度。元朝:繼承中原政治制度,設行省、尊孔廟——少數民族政權延續華夏傳統。清朝土爾扈特部:東歸并認同“中國風”——文化歸屬感和華夏認同。材料均體現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B項正確;材料強調融合與認同,而非對立,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中央政權對邊疆的管控手段,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朝貢關系或等級秩序,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4.【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在研究洋務運動時,發現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企業不僅生產軍械和船舶,還翻譯出版了《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西方科技書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反映了洋務運動不僅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還傳播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識,促進思想啟蒙,C項正確;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與材料所述史實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B項;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也沒有完全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事實,什么是歷史結論的相關史實。5.【答案】D【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毛澤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②正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③正確;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正確;②③④搭配正確,D項正確;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①搭配錯誤,排除含有①的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可知,從1949年至1956年,文科學生占比,不斷下降,說明理工科類學生占比上升,主要原因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經濟建設需要大量技術性人才,故選B項。土地改革,1950-1952年,與高校教育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抗美援朝,1950-1953年,與高校教育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文科學占比下降,與“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建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數據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經濟特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其側重于對外輸出產品、技術、設備和資金;而40多年前,建立經濟特區,我們則主要是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可知,“一帶一路” 倡議下對外輸出產品等,以及經濟特區建設時引進資金等,都體現了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使得這種 “一進一出” 的經濟交流模式得以順利開展,C項正確;我國雖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還未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是針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排除B項;“一國兩制” 構想主要是為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國改革開放的有關內容。8.【答案】B【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它首次以成文形式將習慣法公開,規定審判需依據明文條款,貴族不得任意曲解法律;盡管仍保留部分不平等內容,但平民的財產與人身權利得到一定保障,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A項;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編成《查士丁尼法典》,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C項;《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國家有關宗教、道德、哲學和法律匯編,這部法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十二銅表法》,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9.【答案】D【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雖不徹底,但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進程” 體現了對沙俄1861年廢除農奴制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和價值判斷,既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又肯定了其在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屬于歷史評價,D項正確;“英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至上的原則,限制君主權力”只是陳述了英國通過《權利法案》這一歷史事實以及其主要內容和作用,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屬于歷史敘述,排除A項;“法國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現代民法體系,明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同樣是在闡述法國頒布《拿破侖法典》這一史實以及法典的相關內容和意義,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敘述,排除B項;“美國1862年頒布《宅地法》,規定公民繳納少量登記費可獲得西部土地”只是在說明美國頒布《宅地法》的時間和具體內容,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呈現,屬于歷史敘述,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史實陳述,什么是歷史評價的概念。10.【答案】C【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吸引了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等多國代表參會”和所學知識可知,俄羅斯、印度、東盟等多國代表參會,表明國際事務由多個國家共同參與,隱含政治多極化的背景;“天水市與多國簽署跨境電商合作協議”體現了跨國經濟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趨勢;“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貿易數據共享平臺”屬于信息技術在貿易中的應用,反映社會信息化的發展,C項正確;“區域一體化”不準確,材料涉及多區域國家合作,而非單一區域整合,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經濟合作,與 軍事合作無關,排除B項;“外交單邊化”與材料“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不符; 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1.【答案】(1)郡縣制 推恩令(2)措施: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認識:①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制度:根據材料“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是郡縣制。措施:根據材料“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令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于是,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是推恩令。(2)措施:根據材料“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新疆、東北地區、西藏等邊疆地區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從軍事、設置機構、冊封、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作答。如: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根據材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等方面作答。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點評】本題考查推恩令、科舉制的發展、君主立憲制、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制度:根據材料“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是郡縣制。措施:根據材料“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令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于是,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是推恩令。(2)措施:根據材料“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新疆、東北地區、西藏等邊疆地區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從軍事、設置機構、冊封、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作答。如: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根據材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等方面作答。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12.【答案】(1)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國家干預經濟。評價: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要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羅斯福新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可得出,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是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根據材料“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可得出,“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根據材料“‘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背景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根據材料“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是國家干預經濟。評價:根據材料“‘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結合所學知識,從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作答。如: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根據材料“……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可得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堅持開放、相互學習、豐富中華文明等角度作答。如: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點評】本題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蘇聯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影響:根據材料“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可得出,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是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根據材料“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可得出,“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根據材料“‘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背景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根據材料“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是國家干預經濟。評價:根據材料“‘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結合所學知識,從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作答。如: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根據材料“……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可得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堅持開放、相互學習、豐富中華文明等角度作答。如: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13.【答案】(1)成果: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鐵路相關技術(鐵路模型體現了鐵路建設等相關技術 )。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英國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工人階級受到嚴重剝削,與資產階級矛盾逐漸尖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2)技術來源:依靠蘇聯技術援助。建設目標:注重民生保障與社會建設。(3)認識:當代智能技術引領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始終是工業化進程的核心動力。【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1)成果:據材料 “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 可知,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以及鐵路相關技術(通過鐵路模型體現 )是 19 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改良蒸汽機為各類工廠和交通工具提供動力,自動紡織機械提高了紡織生產效率,鐵路的發展便利了人員和貨物的運輸,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交通的便利也讓人們的出行和物資交流更為便捷,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于英國而言,工業革命使其率先實現了從手工工場向大機器生產的轉變,工廠制廣泛建立,各工業部門蓬勃發展,英國的工業產值大幅增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在全球貿易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市場,加緊對外擴張,侵略和掠奪亞非拉地區。在國內,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延長工人工作時間,降低工資,工人階級勞動強度大且生活條件惡劣,受到嚴重剝削,這使得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業革命中,大量工廠的建立和煤炭等能源的廣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等造成了嚴重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2)特點:據材料“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 可知,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像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這樣的項目,其技術主要來源于蘇聯的援助,與英國工業革命依靠本國自主研發形成鮮明對比。據材料 “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 —— 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 可知,中國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建設不僅關注工業生產本身,還注重工人的生活保障和社會建設,致力于為工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重民生保障的特點。(3)認識:材料三提到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采用工業機器人、5G 物聯網和 AI 質量檢測系統,這些當代智能技術的應用,使產業園的生產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和精準化,有助于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科技創新在當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從材料一英國工業革命中改良蒸汽機等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英國實現工業化,到材料三中國當代利用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發展,都表明在不同時期,科技創新都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生產力水平,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是工業化不斷前進和升級的核心動力。【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成果:據材料 “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 可知,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以及鐵路相關技術(通過鐵路模型體現 )是 19 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改良蒸汽機為各類工廠和交通工具提供動力,自動紡織機械提高了紡織生產效率,鐵路的發展便利了人員和貨物的運輸,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交通的便利也讓人們的出行和物資交流更為便捷,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于英國而言,工業革命使其率先實現了從手工工場向大機器生產的轉變,工廠制廣泛建立,各工業部門蓬勃發展,英國的工業產值大幅增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在全球貿易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市場,加緊對外擴張,侵略和掠奪亞非拉地區。在國內,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延長工人工作時間,降低工資,工人階級勞動強度大且生活條件惡劣,受到嚴重剝削,這使得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業革命中,大量工廠的建立和煤炭等能源的廣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等造成了嚴重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2)特點:據材料“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 可知,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像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這樣的項目,其技術主要來源于蘇聯的援助,與英國工業革命依靠本國自主研發形成鮮明對比。據材料 “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 —— 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 可知,中國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建設不僅關注工業生產本身,還注重工人的生活保障和社會建設,致力于為工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重民生保障的特點。(3)認識:材料三提到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采用工業機器人、5G 物聯網和 AI 質量檢測系統,這些當代智能技術的應用,使產業園的生產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和精準化,有助于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科技創新在當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從材料一英國工業革命中改良蒸汽機等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英國實現工業化,到材料三中國當代利用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發展,都表明在不同時期,科技創新都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生產力水平,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是工業化不斷前進和升級的核心動力。14.【答案】主題: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共生共榮之路。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全球化緊密相連。從經濟數據看,1978 - 2018 年中國 GDP 增長顯著。改革開放讓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分工,商品暢銷世界,經濟騰飛。深圳是典型例子。從特區成立初期到現在,它借助改革開放,引入全球資源,成長為國際化都市,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體現二者相互促進。“一帶一路” 倡議下,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借此推動全球化,與世界共享機遇,促進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中國也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未來將繼續攜手共進。【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時以“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為主題,結合素材撰寫一篇小論文。1978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始年份,圖一直觀呈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總量(GDP)的增長態勢,反映出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經濟發展是全球化進程中重要一環,中國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斷崛起;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政策成功實踐的典型范例。它見證了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實現城市騰飛,體現了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緊密相連;“一帶一路” 倡議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過程中提出的重要國際合作倡議,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參與其中,表明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積極推動全球化發展,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進一步凸顯了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緊密關系。綜合這三則素材,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城市變遷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與全球化的互動,由此得出主題: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共生共榮之路。論述時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和“一帶一路”倡議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論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全球化緊密相連。從經濟數據看,1978 - 2018 年中國 GDP 增長顯著。改革開放讓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分工,商品暢銷世界,經濟騰飛。深圳是典型例子。從特區成立初期到現在,它借助改革開放,引入全球資源,成長為國際化都市,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體現二者相互促進。“一帶一路” 倡議下,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參與。這是改革開放深化,中國借此推動全球化,與世界共享機遇,促進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中國也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未來將繼續攜手共進。【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基礎知識作答,做到準確無誤;思維發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1 / 1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麥積模擬)天水市有著8000多年的文化史,大地灣遺址具有最早的彩陶、農作物種子、度量器、原始水泥、原始地畫、宮殿式建筑、文字符號、消防設施8項“中國之最”,是新石器時代大型聚落遺址,被稱為“隴原第一村”。辨別以上“之最”真偽最可靠的是( )A.化石遺存 B.神話傳說 C.文字材料 D.考古發現【答案】D【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考古發現是通過科學的考古發掘,對遺址中的實物、遺跡等進行研究。通過對大地灣遺址進行系統考古發掘和研究,可以直接獲取一手資料,從而最可靠地辨別這些 “中國之最” 的真偽,D項正確;化石遺存主要是古生物的遺體、遺跡等,僅靠化石遺存無法全面、準確判斷,排除A項;神話傳說多帶有虛構、夸張成分,在口口相傳過程中會發生演變,不能作為辨別這些 “中國之最” 真偽的可靠依據 ,排除B項;大地灣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當時尚未有成熟文字記載,缺少同時期文字材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起源的基礎的相關史實。2.(2025·麥積模擬)麥積區某校歷史社團在探究“唐宋城市變遷”時,對比了以下兩則材料。據此可知,宋代商業活動最突出的進步是( )材料一 “京都諸市令,拿市廛交易……以午時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散。” ——(唐六典) 材料二 “御街鋪店,連門俱是,即無虛空屋宇……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 ——(東京夢華錄)A.政府全面放棄對商業的監管 B.打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C.貨幣經濟取代實物交易 D.城市娛樂消費成為主流【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午時擊鼓三百聲而眾會,日入前七刻擊鉦三百聲而眾散”和所學知識可知,唐代商業活動有固定的市,交易時間也有嚴格限制;根據材料“御街鋪店,連門俱是,即無虛空屋宇” 說明商業活動突破了空間限制,店鋪不再局限于固定的市;“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和所學知識可知,宋代打破了時間限制,出現了夜市和早市,B項正確;中國古代封建政府一直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對商業進行監管和控制,只是在不同時期監管的程度有所不同,排除A項;在宋代,貨幣經濟確實有了很大發展,但實物交易仍然存在,并沒有被貨幣經濟完全取代,排除C項;材料中主要強調的是商業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變化,沒有體現出城市娛樂消費成為主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代經濟的發展相關知識,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即可得出答案。3.(2025·麥積模擬)根據相應的內容歸納主題,是中學生學習歷史的必備能力之一。下面材料展示的內容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1)戰國時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戎狄逐漸融合,形成“華夏同源”觀念; (2)北魏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遷都洛陽,改漢姓、行漢制; (3)西夏仿唐宋官制,尊儒崇佛; (4)元朝繼承中原政治制度,設行省、尊孔廟; (5)清朝土爾扈特部東歸,稱“與俄羅斯種類不同,衣冠言語皆中國風”。A.華夷之辨下的族群對立 B.華夏認同中的文化凝聚C.羈縻政策下的邊疆控制 D.朝貢體系下的等級秩序【答案】B【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可知,戰國時期:中原諸侯與周邊戎狄融合,形成“華夏同源”觀念——體現華夏文化的包容性和認同感。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漢化,遷都洛陽,改漢姓、行漢制——少數民族主動融入華夏文化。西夏:仿唐宋官制,尊儒崇佛——吸收中原文化和制度。元朝:繼承中原政治制度,設行省、尊孔廟——少數民族政權延續華夏傳統。清朝土爾扈特部:東歸并認同“中國風”——文化歸屬感和華夏認同。材料均體現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B項正確;材料強調融合與認同,而非對立,排除A項;材料未提及中央政權對邊疆的管控手段,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朝貢關系或等級秩序,反映的是少數民族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和吸收,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文明的傳承與發展,側重于考查考生對知識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對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4.(2025·麥積模擬)麥積區某校歷史小組在研究洋務運動時,發現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企業不僅生產軍械和船舶,還翻譯出版了《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西方科技書籍。這一現象對中國近代社會的主要影響是( )A.徹底廢除了科舉制度,推動教育全面西化B.阻礙了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興起C.傳播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識,促進思想啟蒙D.標志著中國完全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在研究洋務運動時,發現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企業不僅生產軍械和船舶,還翻譯出版了《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西方科技書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汽機發軔》、《化學鑒原》等反映了洋務運動不僅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還傳播了西方近代科技知識,促進思想啟蒙,C項正確;1905年,清政府諭令一律停止科舉考試,存在約1300年的科舉制度至此壽終正寢,與材料所述史實不符,排除A項;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經過30多年的建設,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排除B項;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和鞏固清政府的統治,再加上其內部的腐敗和外國勢力的擠壓,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也沒有完全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歷史事實,什么是歷史結論的相關史實。5.(2025·麥積模擬)立足革命傳統文化資源,麥積區某學校組織學生參觀紅色城市,通過研學形式講述紅色故事,讓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進一步激發學生愛黨愛國情懷。選定的以下城市與研學內容搭配正確的是( )①武昌——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 ②井岡山——中國革命的搖籃③嘉興——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④遵義——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D【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毛澤東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領導工農紅軍在井岡山開展武裝斗爭,井岡山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②正確;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③正確;1935年,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形成,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④正確;②③④搭配正確,D項正確;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率領兩萬多人在南昌舉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①搭配錯誤,排除含有①的AB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新民主主義革命相關史實。6.(2025·麥積模擬)如表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從比值變化中,我們可以知道這一變化是由于( )時間 1949 1953 1956文科學生占比 33.10% 14.90% 9%A.土地改革的需要 B.工業化起步的需要C.抗美援朝的需要 D.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新中國成立后”“高校學習文、法、商、教育等文科學生在總學生中占比”可知,從1949年至1956年,文科學生占比,不斷下降,說明理工科類學生占比上升,主要原因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施,開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經濟建設需要大量技術性人才,故選B項。土地改革,1950-1952年,與高校教育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抗美援朝,1950-1953年,與高校教育調整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文科學占比下降,與“民主制度建設的需要”,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建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表格數據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7.(2025·麥積模擬)2025年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十二周年,回顧其發展歷程,已在多個領域取得顯著成果。我國作為發起國,其側重于對外輸出產品、技術、設備和資金;而40多年前,建立經濟特區,我們則主要是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一進一出”的翻轉得益于( )A.我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一強國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促進我國經濟發展C.對外開放政策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D.“一國兩制”構想的正確性【答案】C【知識點】經濟特區【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其側重于對外輸出產品、技術、設備和資金;而40多年前,建立經濟特區,我們則主要是引進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可知,“一帶一路” 倡議下對外輸出產品等,以及經濟特區建設時引進資金等,都體現了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加強了我國與世界的經濟聯系,促進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使得這種 “一進一出” 的經濟交流模式得以順利開展,C項正確;我國雖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還未成為世界第一強國,排除A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是針對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排除B項;“一國兩制” 構想主要是為解決臺灣、香港、澳門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國改革開放的有關內容。8.(2025·麥積模擬)一位歷史學者在講座中描述某部法律文獻時提到:“它首次以成文形式將習慣法公開,規定審判需依據明文條款,貴族不得任意曲解法律;盡管仍保留部分不平等內容,但平民的財產與人身權利得到一定保障,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這部法律文獻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摩奴法典》【答案】B【知識點】羅馬帝國的興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它首次以成文形式將習慣法公開,規定審判需依據明文條款,貴族不得任意曲解法律;盡管仍保留部分不平等內容,但平民的財產與人身權利得到一定保障,成為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十二銅表法》涉及訴訟程序、所有權和債務權、宗教法等內容,使定罪量刑有了文字依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貴族對法律的曲解和濫用。《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法制建設的第一步,是后世羅馬法典乃至歐洲法學的淵源,B項正確;《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A項;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編成《查士丁尼法典》,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C項;《摩奴法典》是古印度國家有關宗教、道德、哲學和法律匯編,這部法典內容豐富,涉及面廣,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資料,與材料所述內容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十二銅表法》,難度不大,熟練記憶基礎知識即可得出答案。9.(2025·麥積模擬)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價。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英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至上的原則,限制君主權力B.法國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現代民法體系,明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C.美國1862年頒布《宅地法》,規定公民繳納少量登記費可獲得西部土地D.沙俄1861年廢除農奴制,改革雖不徹底,但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進程【答案】D【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雖不徹底,但加速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進程” 體現了對沙俄1861年廢除農奴制這一歷史事件的態度和價值判斷,既指出了改革的局限性,又肯定了其在推動資本主義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屬于歷史評價,D項正確;“英國1689年通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至上的原則,限制君主權力”只是陳述了英國通過《權利法案》這一歷史事實以及其主要內容和作用,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屬于歷史敘述,排除A項;“法國1804年頒布《拿破侖法典》,確立現代民法體系,明確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同樣是在闡述法國頒布《拿破侖法典》這一史實以及法典的相關內容和意義,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敘述,屬于歷史敘述,排除B項;“美國1862年頒布《宅地法》,規定公民繳納少量登記費可獲得西部土地”只是在說明美國頒布《宅地法》的時間和具體內容,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呈現,屬于歷史敘述,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什么是史實陳述,什么是歷史評價的概念。10.(2025·麥積模擬)2024年,甘肅省天水市承辦“絲綢之路國際數字經濟論壇”,吸引了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等多國代表參會。會議期間,天水市與多國簽署跨境電商合作協議,并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貿易數據共享平臺。此舉主要體現了當今世界的哪些發展趨勢( )A.區域一體化、科技智能化、文化融合化B.政治多極化、文化多元化、軍事合作化C.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D.經濟區域化、社會網絡化、外交單邊化【答案】C【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吸引了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等多國代表參會”和所學知識可知,俄羅斯、印度、東盟等多國代表參會,表明國際事務由多個國家共同參與,隱含政治多極化的背景;“天水市與多國簽署跨境電商合作協議”體現了跨國經濟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趨勢;“利用區塊鏈技術搭建跨境貿易數據共享平臺”屬于信息技術在貿易中的應用,反映社會信息化的發展,C項正確;“區域一體化”不準確,材料涉及多區域國家合作,而非單一區域整合,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經濟合作,與 軍事合作無關,排除B項;“外交單邊化”與材料“俄羅斯、印度、東盟成員國”不符; 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 本題考查了經濟全球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1題8分,第12題9分,第13題7分,共24分)11.(2025·麥積模擬)隨著我國古代治理體系的不斷發展完善,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發展鞏固,統一成了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成為中華民族高于一切的理想追求和道德情感。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摘編自丁祥(提綱而眾目張振領而群毛理——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兩大基本關系的剖析)材料二:較之于歷代,清朝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政策最為積極。特別是西北戰事結束后,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更為有力的治邊政策,使邊疆出現了持續穩定、統一的政治局面,——摘編自保爾(談清朝邊疆治理,切忌在陷阱里比嗓門)材料三: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愿望。”——《反分裂國家法》(2005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及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述清朝對我國邊疆的主要治理措施。(不得照抄材料)(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解決臺灣問題的基本方針,并談一談你對解決臺灣問題,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認識。【答案】(1)郡縣制 推恩令(2)措施: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認識:①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言之有理即可得2分)【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1)制度:根據材料“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是郡縣制。措施:根據材料“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令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于是,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是推恩令。(2)措施:根據材料“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新疆、東北地區、西藏等邊疆地區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從軍事、設置機構、冊封、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作答。如: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根據材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等方面作答。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點評】本題考查推恩令、科舉制的發展、君主立憲制、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制度:根據材料“自秦朝中央集權體制建立以來,地方主要官員多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免,以實現中央對地方的垂直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全面廢除西周以來實行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實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秦朝為實現對地方的垂直管理而采用的制度是郡縣制。措施:根據材料“為防止地方權力坐大,漢武帝采取有效措施使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漢武帝采納主父偃的“推恩”建議,下令諸侯王可將封地分封給其子弟作為侯國,由皇帝制定封號,劃歸臨近的郡管轄。于是,侯國越來越多,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越來越小。導致漢代諸侯失去了地方治權的措施是推恩令。(2)措施:根據材料“清朝對邊疆的治理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轉變,超越了長久以來‘羈魔為治’的間接管理政策,轉而派遣官員、駐扎軍隊、整領地方,積極主動治理邊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新疆、東北地區、西藏等邊疆地區采取了多方面的治理措施,從軍事、設置機構、冊封、制定法律法規等方面作答。如:軍事方面:平定噶爾丹叛亂及大小和卓叛亂;反擊沙俄入侵東北(雅克薩之戰);設置機構:新疆——伊犁將軍;西藏——駐藏大臣;冊封制度:冊封“達賴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法律法規: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等。(3)基本方針:根據材料“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反對“臺獨”分裂活動等方面作答。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也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兩岸同胞前途命運息息相關。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需要兩岸同胞攜手努力。只有堅決反對“臺獨”分裂活動,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共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才能讓兩岸同胞共享民族復興的偉大榮光。12.(2025·麥積模擬)交流互鑒,是進步與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全面學習中華文化與唐制,通過大化改新在全球歷史上比西歐法、德、意、英等國更早地確立了封建制社會。中國傳統的對外思想是“協和萬邦”,對外部世界的影響主要依靠思想和道德自身的力量,依靠華夏一整套的德教禮治,所以對日本一向毫無覬覦之心。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摘編自劉明翰、陳月清《論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對日本及東亞的影響》材料二:“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在《唯心史觀的破產》一文中指出:“1917年的俄國革命喚醒了中國人,中國人學得了一樣新的東西,這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中國產生了共產黨,這是開天辟地的大事變。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摘編自王壘《論“以俄為師”》材料三: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借鑒其成功經驗,資本主義起死回生。1933年3月4日,羅斯福就職,實施“新政”,摒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在微觀層面上較大地調整產權關系,生產方式和生產運行體制。“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摘編自孔根紅(危機與變革、前途與命運——簡析社會主義、資本主義的幾次反“危機”)材料四:交流互鑒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我們應該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并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促進亞洲文明在交流互鑒中共同前進。——習近平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2)材料二中的“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什么?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時代背景。(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并簡要評價“新政”。(4)根據材料四,概況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文明交流互鑒的浪潮中,怎樣做才能使中華文明大放異彩?【答案】(1)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國家干預經濟。評價: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要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知識點】古代日本的建立與統一;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羅斯福新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解析】【分析】(1)影響:根據材料“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可得出,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是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根據材料“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可得出,“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根據材料“‘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背景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根據材料“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是國家干預經濟。評價:根據材料“‘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結合所學知識,從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作答。如: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根據材料“……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可得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堅持開放、相互學習、豐富中華文明等角度作答。如: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點評】本題考查了日本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羅斯福新政、蘇聯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影響:根據材料“因此接受儒教、‘以唐為師’的日本,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可得出,日本“以唐為師”的影響是封建社會得到迅速發展,中日之間的關系日益密切,中日人民長期友好地往來。(2)改換方向:根據材料“孫中山也提倡‘以俄為師’,主張‘聯俄聯共’。總之是從此以后,中國改換了方向”可得出,“中國改換了方向”指的是由學習西方轉為學習蘇俄。背景:根據材料“‘揖美追歐’的辛亥革命試驗西方式民主制度失敗之后,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時代背景是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得到廣泛的傳播。(3)相似之處:根據材料“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羅斯福“新政”與蘇聯經濟模式的相似之處是國家干預經濟。評價:根據材料“‘新政’是一場拯救資本主義制度的改革,是20世紀資本主義發展歷程中的重大事件,幫助美國及西方資本主義制度渡過了空前大災難”結合所學知識,從羅斯福新政的影響從積極和消極兩個角度作答。如:羅斯福新政使美國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新政是美國政府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調整,它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本質,無法解決美國社會的根本矛盾。(4)特點:根據材料“……文明交流互鑒應該是對等的、平等的,應該是多元的、多向的……”可得出,文明交流互鑒的主要特點是對等的、平等的、多元的、多向的。做法: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從堅持開放、相互學習、豐富中華文明等角度作答。如:堅持改革開放,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戰略,互學互鑒,取長補短,不斷豐富中華文明的內涵。13.(2025·麥積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51年,英國倫敦萬國工業博覽會上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一名參觀者在日記中寫道:‘這些機器仿佛是鋼鐵鑄造的巨人,它們不知疲倦地運轉,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二:“1953年,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正式投產,這是新中國‘一五計劃’期間西北地區重點建設項目。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摘編自《天水市志·工業卷》材料三:“2025年3月,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正式投產,園區采用工業機器人、5G物聯網和AI質量檢測系統。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該項目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與‘西部大開發’政策結合的典范,預計帶動周邊20個配套產業發展。”——《甘肅日報》2025年3月16日頭版(1)根據材料一,指出19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2)對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國20世紀50年代工業化建設有哪些特點。(需從技術來源、建設目標兩個角度作答)(3)綜合三則材料,談談你對“科技創新與工業化進程關系”的認識。【答案】(1)成果: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鐵路相關技術(鐵路模型體現了鐵路建設等相關技術 )。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英國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工人階級受到嚴重剝削,與資產階級矛盾逐漸尖銳;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2)技術來源:依靠蘇聯技術援助。建設目標:注重民生保障與社會建設。(3)認識:當代智能技術引領產業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始終是工業化進程的核心動力。【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1)成果:據材料 “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 可知,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以及鐵路相關技術(通過鐵路模型體現 )是 19 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改良蒸汽機為各類工廠和交通工具提供動力,自動紡織機械提高了紡織生產效率,鐵路的發展便利了人員和貨物的運輸,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交通的便利也讓人們的出行和物資交流更為便捷,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于英國而言,工業革命使其率先實現了從手工工場向大機器生產的轉變,工廠制廣泛建立,各工業部門蓬勃發展,英國的工業產值大幅增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在全球貿易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市場,加緊對外擴張,侵略和掠奪亞非拉地區。在國內,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延長工人工作時間,降低工資,工人階級勞動強度大且生活條件惡劣,受到嚴重剝削,這使得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業革命中,大量工廠的建立和煤炭等能源的廣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等造成了嚴重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2)特點:據材料“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 可知,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像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這樣的項目,其技術主要來源于蘇聯的援助,與英國工業革命依靠本國自主研發形成鮮明對比。據材料 “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 —— 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 可知,中國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建設不僅關注工業生產本身,還注重工人的生活保障和社會建設,致力于為工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重民生保障的特點。(3)認識:材料三提到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采用工業機器人、5G 物聯網和 AI 質量檢測系統,這些當代智能技術的應用,使產業園的生產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和精準化,有助于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科技創新在當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從材料一英國工業革命中改良蒸汽機等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英國實現工業化,到材料三中國當代利用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發展,都表明在不同時期,科技創新都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生產力水平,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是工業化不斷前進和升級的核心動力。【點評】本題考查了兩次工業革命,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成果:據材料 “展出了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和鐵路模型等工業革命成果” 可知,改良蒸汽機、自動紡織機械以及鐵路相關技術(通過鐵路模型體現 )是 19 世紀中期英國工業革命的代表性成果。影響:據所學知識可知,改良蒸汽機為各類工廠和交通工具提供動力,自動紡織機械提高了紡織生產效率,鐵路的發展便利了人員和貨物的運輸,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交通的便利也讓人們的出行和物資交流更為便捷,從而改善了人們的生活。對于英國而言,工業革命使其率先實現了從手工工場向大機器生產的轉變,工廠制廣泛建立,各工業部門蓬勃發展,英國的工業產值大幅增長,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在全球貿易和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工業革命后,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獲取更多資源和市場,加緊對外擴張,侵略和掠奪亞非拉地區。在國內,資本家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延長工人工作時間,降低工資,工人階級勞動強度大且生活條件惡劣,受到嚴重剝削,這使得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工人運動不斷興起。工業革命中,大量工廠的建立和煤炭等能源的廣泛使用,排放了大量的廢氣、廢水和廢渣,對空氣、水源和土壤等造成了嚴重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巨大破壞。(2)特點:據材料“工廠不僅配備蘇聯援建的紡織設備” 可知,在 20 世紀 50 年代中國工業化建設中,像甘肅省天水市第一國營紡織廠這樣的項目,其技術主要來源于蘇聯的援助,與英國工業革命依靠本國自主研發形成鮮明對比。據材料 “還建設了工人文化宮、職工子弟學校和職工醫院,形成了‘生產 —— 生活一體化’的新型社區” 可知,中國這一時期的工業化建設不僅關注工業生產本身,還注重工人的生活保障和社會建設,致力于為工人提供較為全面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工人的生活條件,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注重民生保障的特點。(3)認識:材料三提到天水新能源汽車產業園采用工業機器人、5G 物聯網和 AI 質量檢測系統,這些當代智能技術的應用,使產業園的生產更加智能化、自動化和精準化,有助于實現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體現了科技創新在當代工業化進程中的引領作用。從材料一英國工業革命中改良蒸汽機等科技創新成果推動英國實現工業化,到材料三中國當代利用先進技術推動產業發展,都表明在不同時期,科技創新都是推動工業化進程的關鍵因素。科技創新能夠帶來生產工具、生產方式的變革,提高生產力水平,開拓新的產業領域,是工業化不斷前進和升級的核心動力。三、探究題(共6分)14.(2025·麥積模擬)閱讀一下素材:以“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為主題,結合素材撰寫一篇小論文。(提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體現家國情懷)1978-2018年中國GDP增長趨勢圖 深圳特區成立初期與現在的對比照片 全球主要經濟體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參與情況【答案】主題: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共生共榮之路。論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全球化緊密相連。從經濟數據看,1978 - 2018 年中國 GDP 增長顯著。改革開放讓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分工,商品暢銷世界,經濟騰飛。深圳是典型例子。從特區成立初期到現在,它借助改革開放,引入全球資源,成長為國際化都市,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體現二者相互促進。“一帶一路” 倡議下,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參與。中國改革開放不斷深化,中國借此推動全球化,與世界共享機遇,促進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中國也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未來將繼續攜手共進。【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經濟特區;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時以“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為主題,結合素材撰寫一篇小論文。1978 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始年份,圖一直觀呈現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經濟總量(GDP)的增長態勢,反映出改革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而經濟發展是全球化進程中重要一環,中國經濟在全球化浪潮下不斷崛起;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是改革開放政策成功實踐的典型范例。它見證了中國通過對外開放、參與全球經濟合作實現城市騰飛,體現了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緊密相連;“一帶一路” 倡議是中國在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過程中提出的重要國際合作倡議,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參與其中,表明中國在改革開放進程中積極推動全球化發展,與世界共享發展機遇,進一步凸顯了改革開放與全球化的緊密關系。綜合這三則素材,它們從不同角度展現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在經濟發展、城市變遷以及國際合作等方面與全球化的互動,由此得出主題:改革開放與全球化:共生共榮之路。論述時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和“一帶一路”倡議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影響出發圍繞觀點進行論述,注意史論結合,表述清晰,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與全球化緊密相連。從經濟數據看,1978 - 2018 年中國 GDP 增長顯著。改革開放讓中國融入全球經濟,吸引外資,參與國際分工,商品暢銷世界,經濟騰飛。深圳是典型例子。從特區成立初期到現在,它借助改革開放,引入全球資源,成長為國際化都市,企業參與國際競爭,體現二者相互促進。“一帶一路” 倡議下,眾多全球主要經濟體積極參與。這是改革開放深化,中國借此推動全球化,與世界共享機遇,促進共同發展。綜上所述,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深度參與全球化,中國也為全球化貢獻力量,未來將繼續攜手共進。【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一帶一路戰略,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基礎知識作答,做到準確無誤;思維發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學生版).docx 甘肅省天水市麥積區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