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A;良渚遺址展現東亞史前稻作文明和早期城市文明,位于圖中①處2.B;秦始皇認為分封導致戰亂,推行郡縣制加強中央集權3.C;北魏孝文帝改革后皇帝親祭華夏禮制,促進民族融合4.A;755-760 年戶籍、人口、納稅人口銳減主因安史之亂與藩鎮割據5.C;習近平強調鄭和船隊調節糾紛,是和平使者6.D;清初耕地增加因素:墾荒政策、人口增長、作物引進、疆域擴大7.B;《資政新篇》主張學習西方,比《天朝田畝制度》具進步性8.D;四川機器局不用洋人,保障企業獨立自主發展9.A;1915 年漫畫《覆鼓之影響》鼓下“學堂”等被壓,諷刺袁世凱復辟帝制倒行逆施10.B;1937-1941 年陜甘寧邊區救國公糧增長與減租減息政策激發農民支持有關11.D;1947 年躍進大別山為“品字形突破”,170 萬人南下作戰指1949 年渡江戰役12.C;1954 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人民行使國家權力13.B;公私合營孔雀幻燈機廠廣告適于研究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14.C;1984 年農村專業戶體現經濟市場化趨勢,未改變土地所有制15.C;尼克松強調共同利益與周恩來萬隆會議“求同存異”一致16.D;東南亞種姓制度受印度文明影響17.A;9世紀西歐誓詞反映封君封臣制度下附庸效忠關系18.A;新航路開辟推動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貿易并行19.B;1653 年克倫威爾發動政變,任“護國主”20.A;歐文創建“新和諧公社”探索理想社會,屬空想社會主義實踐21.D;郵票“1917-1952”紀念十月革命勝利 35周年22.D;西方福利制度本質是資本家維護統治,“給工人幾根香腸”體現階級差異23.B;1958-1963 年聯合國會員國激增與“非洲年”(1960 年 17 國獨立)相關24.D;中國 AI 大模型開源策略體現合作共贏理念25.(1)隋朝:南北交通;余杭。元朝:南糧北運。(2)海運;黃河改道威脅。(3)啟示:水利工程需兼顧生態與社會需求,重視長期維護26.(1)香港:1842 年《南京條約》割讓;臺灣:1895 年《馬關條約》割讓。(2)事件:淞滬會戰、南京大屠殺等。(3)原因: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建立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與改革開放增強國力27.(1)新變化:無產階級領導;受馬克思主義影響。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2)表現:五四運動、國民大革命、土地革命等28.(1)表現:反法西斯同盟成立、雅爾塔會議等。(2)成就:聯合國成立;設想:建立世界聯邦政府。(3)因素:美蘇冷戰(柏林危機、朝鮮戰爭體現對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