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C;材料指出華夏族由多族錯居交融而成,體現通過不斷交融形成的特點2.B;甲處到乙處(春秋戰國到秦漢)儒家思想認可程度上升主因是漢武帝確立儒家正統地位3.B;拓跋氏改姓“元”并葬于中原,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政策直接相關4.D;科舉制為中小地主和平民開辟入仕途徑,反映其打破壟斷的影響5.C;《夢溪筆談》描述的“膠泥刻字”是活字印刷術的特征6.A;從秦到明中央機構變革,丞相權力削弱直至廢除,體現專制皇權不斷加強7.B;1841 年英國通過鴉片戰爭侵占香港島,1997 年香港回歸,對應事件為鴉片戰爭與香港回歸8.A;洪秀全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的體現是《天朝田畝制度》的平均主義方案9.D;“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反映南京解放,對應渡江戰役10.C;清末學堂課程既有經學又有西學,體現新舊交織的教育狀況11.B;對鄧小平的評價屬于歷史評價,其余為史實敘述12.A;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孕育的文明成果是《漢謨拉比法典》13.C;貝多芬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背叛共和而去掉其名字,反映對專制的不滿14.D;政府建立工廠后轉讓給民間,體現殖產興業中官營示范、民營跟進的歷程15.D;巴拿馬收回運河主權屬于二戰后拉美國家新發展,與亞非拉主題相符16.A;材料強調聯合國通過預防性外交等措施減少沖突,體現其維護全球安全的作用17.(1)趨勢:從多樣到統一;從金屬貨幣到紙幣。(2)A:孫中山。背景:貨幣(1)為紀念中華民國成立;貨幣(2)為袁世凱復辟帝制;貨幣(3)為段祺瑞執政。(3)事件:一五計劃。意義: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因素:科技發展;國家政策支持;經濟實力提升18.(1)價值:激發歷史學習興趣,轉化知識為故事,促進主動探究。(2)俄國:城市武裝起義;中國:農村包圍城市。(3)事件:抗美援朝戰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影評示例:《志愿軍》展現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背景是美國侵略威脅中國安全,內容體現志愿軍英勇,意義是維護和平,價值在于傳承愛國主義精神19.(1)事件:新航路開辟。方向:多極化。(2)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領先;南北戰爭維護統一;壟斷組織發展。(3)目的:遏制中國高端制造業發展。違背趨勢:經濟全球化。(4)擔當:堅持開放合作,共解全球難題,反對單邊主義20.示例:觀點:國共合作是抗戰勝利的基礎。闡述:西安事變和平解決促成國共合作初步形成,七七事變后國共正式合作,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共同進行淞滬、臺兒莊等戰役,體現國共合作凝聚抗戰力量,推動抗戰進程,是勝利重要保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