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豐城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三期中考試試卷歷 史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下面的圖片所反映的先民所處的流域是( )A.長江流域 B.黃河流域 C.淮河流域 D.珠江流域2.下圖是甲骨文“男”字的構形及釋文。據此推測,古代“男”字的出現可能源于( )勞動生產 B.商業發展 C.政治狀況 D.祭祀禮儀3.墨子主張“官無常貴,民無終賤”,韓非強調“法不阿貴”。二者思想的共同出發點是( )A.構建君主集權理論 B.倡導以德治國理念C.維護小生產者利益 D.批判貴族享有特權4.里耶秦簡發現于提及: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達到所轄各縣的政令文書,由各縣負責傳達到有關官吏與部門,并予以執行。與之相關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郡縣制 C.世襲制 D.行省制5.下列漢代文獻文物關于“富商大賈”的內容中,史料價值最高的是( )A.《史記》——“周人既纖,而師史尤甚” B.《鹽鐵論》——“商賈之富,或累萬金”C.東漢畫像磚——市集場景與駱駝商隊 D.《漢書》——-“法律賤商人,而商人已富貴”6.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這反映了當時洛陽( )A.戰亂嚴重經濟蕭條 B.吸引南方士族北遷C.商業貿易空前繁盛 D.民族交融社會繁榮7.詩歌能夠體現社會風貌。以下能夠體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的是( )A.城頭山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B.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C.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D.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8.假如你是《清明上河圖》所描繪場景中的一位市民,你向能做的事情是( )A.欣賞蹴鞠表演 B.觀看京劇演出 C.購買《紅樓夢》 D.品嘗烤紅薯9.明太祖朱元璋立祖訓“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處以重刑”,其目的是( )A.監視官民 B.強化皇權 C.統一思想 D.控制言論10.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被歷代王朝奉為圭臬。據此,清朝對西藏地區采取的政策是( )A.文成公主入藏;設伊犁將軍 B.文成公主入藏;設西域都護府C.冊封達賴、班禪;設宣政院 D.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11.下圖為中國古代某朝代疆域圖(局部),圖中的行政制度出現于( )A.隋朝 B.唐朝 C.元朝 D.清朝12. 下面示意圖中,括號處應填入( )A.分封制 B.察舉制度 C.刺史制度 D.科舉制度13.“1842年,英軍進犯長江門戶吳淞。年近七旬的老將江南提督陳化成率眾抵抗,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仍揮旗督戰,力竭犧牲。”在材料描述的戰爭中,最終雙方簽訂的條約是( )A.《南京條約》 B.《天津條約》C.《北京條約》 D.《廣州條約》14.19世紀60年代,李鴻章與一批官僚開始“察吏、整軍、籌餉、輯夷”各事,《清史稿》將他看作“中興之臣”。與“中興之臣”評價相符的是( )A.領導禁煙運動 B.倡導自強求富 C.簽訂《馬關條約》 D.發起公車上書15.20世紀初,在日本東京創刊的《復報》,被譽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的“小衛星”。據此推知,《復報》宣揚的政治主張是( )自強求富 B.君主立憲 C.民主共和 D.民主與科學16. 下列兩張照片反映的歷史信息是( ) 張謇在江蘇南通創辦的大生紗廠 榮氏兄弟創辦的福新面粉公司A.近代社會生活的變遷 B.近代新聞出版業的發展C.近代新式教育的發展 D.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17. 在北京某博物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展中,其中一塊展板的內容包括“庶民的勝利”“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上海望志路106號”“嘉興南湖游船”等,通過這塊展板你可以了解( )A.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B.五四運動的爆發C.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遵義會議的召開18.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指出:“不但小塊紅色區域的長期存在沒有疑義,而且這些紅色區域將繼續發展,日漸接近于全國政權的取得。”這些“紅色區域”是指( )A.農村革命根據地 B.國統區 C.敵后抗日根據地 D.解放區19. 1937年9月25日,漫畫家蔡若虹的漫畫《我們沒有了家》(部分如右圖所示)在《救亡漫畫》上發表,引起較大反響。這一漫畫( )A.強調了“攘外必先安內”原則 B.呼吁人民同心合力保衛中華C.譴責了日本侵略者挑起戰爭 D.抒發了青年報國無門的無奈20. 下圖所示的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黑龍江璦琿縣填發給村民的土地執照。該史料可用于研究( )A.國共十年內戰時期的土地革命 B.抗日戰爭時期的土地政策C.東北解放區的土地改革 D.東北地區的社會主義改造二.材料題(共4題,21題12分,22題12分,23題10分,24題6分,共40分)21.宋元時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宋初統治者懲戒晚唐五代的教訓,“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成效堪稱卓著。……有意識地壓制武將,樞密院長官皆用文官;大力抬高文官士人地位,提倡“文治”,擴大科舉規模。大抵文臣多受儒家倫理熏陶,尊君敬上,而武將往往不讀詩書,跋扈無禮。久之舊弊雖防,新弊漸生。——據張帆《中國古代簡史》材料二 圖下為西漢至南宋北方和南方人口戶數的變化的示意圖。材料三:六朝至唐初流行四六駢文,唐中葉變為散文體的古文,詩文由重形式變為重自由表達;唐末興起的詞,宋元發達的曲,打破音律,表達更加自由,曾經屬于貴族的文學一變而為庶民之物。——摘編自年發松《“唐宋變革說”諸問題述評》(1)指出材料所示宋初統治者采取的“防弊之政”,并簡要說明其根本目的。(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中信息所反映的經濟現象。結合所學知識,解讀出現這一現象的原因。(6分)(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宋元發達的曲”的代表作品。(2分)江西——中國革命的精神坐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南昌起義(繪畫)材料二 1929—1932年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示意圖材料三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發行的銀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寫出南昌起義的歷史意義。(3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在江西燃起“星星之火”的地點,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中國革命道路進行了怎樣的新探索?(3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的知識,寫出銀幣設計中蘊含的歷史信息。(2分)(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江西被稱為“紅色搖籃”的原因。(4分)23.近代以來,中國人民不斷覺醒。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1912年中華民國的建立,為辛亥革命前已經萌生的中華民族觀念的廣泛流傳,提供了廣闊的舞臺。“中華民國”國號的使用本身,就極大地增強了國人對“中華”一詞所代表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內涵的認同感與自覺歸屬感。《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則以法律形式將人民平等規定下來,這使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繼續發展有了法律的保護,各民族至少實現了法律上平等的聯合。——摘編自李帆《以“中華”為族稱——辛亥革命前后的民族認同》材料二 民國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淪落、君主復辟運動、軍閥割據。明顯地,采取共和體制而帶來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國家,還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東西來喚醒國家及人民。于是受過西方教育或影響的新知識分子,掀起了一場激烈的社會變革。——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材料三 下午一時半,來自十幾個學校的學生齊聚天安門,人人手里拿著一面或兩面白旗,上面寫著“還我青島”“頭可斷青島不可失”……第三天,上街演講的學生達到5000多人,社會影響更加擴大。學生的愛國行動得到越來越多各界人士的同情和支持……這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摘編自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材料四 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空前覺醒,表現在民族獨立意識開始形成并賦予人民性、時代性的新內容……民族意識空前覺醒不僅是抗日戰爭勝利的一個因素,而且為中華民族的最終解放獨立奠定了基礎,同時對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仍有深遠的影響。——摘編自劉新華《論抗日戰爭時期民族意識的空前覺醒》(1)根據材料一,概括民國初期“中華民族觀念”廣泛流傳的原因。(2分)(2)根據材料二回答,“新知識分子”掀起的這場“社會變革”指哪一運動?該運動提出了什么口號來“喚醒國家及人民”?(3分)(3)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的核心精神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該事件是“真正偉大的歷史轉折點”?(3分)(4)根據材料四,概括民族覺醒與抗日戰爭之間存在的關系。(2分)2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 中國古代史大事記(部分)時間 事件公元前356年 商鞅變法公元前179-公元前141年 “文景之治”公元前138-公元前119年 張騫出使西域公元25--57年 “光武中興”公元105年 蔡倫改進造紙術約公元480年 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公元490年 北魏孝文帝漢化改革約533—544年 賈思勰《齊民要術》——摘編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中國歷史》等請你從材料中選出中國古代史兩個歷史事件,并結合其反映的史實,擬定一個主題并加以論述。(要求:價值觀正確,選取正確,主題明確,史論結合)豐城中學2024-2025學年下學期初三期中考試歷史參考答案1-5:BADBC 6-10:DCABD 11-15:CDABC 16-20:DCABC21.(1)“防弊之政”:重文輕武和文人治國(2分);目的:加強中央集權。(2分)(2)經濟現象:經濟重心南移;原因:北方戰亂較多,南方相對和平穩定; 北方農民大批南移,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并補充了江南的勞動力; 江南統治者為發展實力,比較重視發展經濟,采取了許多發展經濟的措施,興修水利。(6分)(3)《竇娥冤》。(2分)22.(1)歷史意義: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戰爭、創建人民軍隊和武裝奪取政權的開端。(3分)(2)地點:井岡山。(1分);探索: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2分)(3)歷史信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地球圖案);全世界無產者的聯合;工農聯盟(鐮刀錘子),工農民主專政;(任答1點,2分)(4)原因:南昌起義,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井岡山會師,紅軍的搖籃,井岡山精神誕生地;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在此建立,共和國的搖籃;等等。(任答兩點,4分)23. (1)原因:中華民國的建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以法律形式保障各民族平等聯合。(2分)(2)運動:新文化運動;口號:民主、科學。(3分)(3)核心精神:愛國主義精神。(1分)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展現了偉大的力量。(2分)(4)關系:民族意識空前覺醒是抗日戰爭勝利的因素之一,為中華民族最終解放獨立奠定基礎。(2分)24.【示例一】事件1:張騫出使西域;事件2:蔡倫改進造紙術(或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題:我國古代的杰出人物(我國古代杰出人物推動了歷史發展)論述:漢武帝時期,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同時,絲綢之路也成為古代東西方交往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東漢時期,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以樹皮、麻頭、破布、舊漁網等植物纖維為原料造紙,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便利了典籍的流傳,對世界文明作出了偉大貢獻。(北魏孝文帝通過遷都洛陽、穿漢服、改漢姓、講漢語等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人民的智慧勤勞推動了社會進步。【示例二】事件1:蔡倫改進造紙術;事件:2: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主題:中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我國古代的發明創造推動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論述:西漢時期,造紙術的發明引起了書寫材料的一場革命,特別是蔡倫改進造紙術,提高了質的質量和產量,使紙成為普遍的書寫材料。造紙術的對外傳播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教育的普及,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南朝時杰出科學家祖沖之運用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推動了數學領域的發展。結論:綜上所述,我國古代科技曾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對世界文明發展起重大的推動作用。【示例三】事件1:商鞅變法;事件2:北魏孝文帝改革主題:中國古代的改革(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社會進步;改革是強國之路;改革是實現國家富強的重要條件)論述:戰國時期,為富國強兵,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商鞅推行鼓勵耕織、獎勵軍功等改革措施,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439年,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了十六國以來分裂割據的局面,北魏孝文帝即位后,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從語言、服飾、姓氏等方面進行改革,這些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結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改革能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示例四】事件1:“蔡倫改進造紙術” ;事件2:“賈思勰《齊民要術》”(或祖沖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后第七位)主題:中國古代的科技創新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領先世界;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在傳承中不斷創新。)論述:西漢時期,人們已經懂得了造紙的基本方法。東漢時,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提高,且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是書寫材料的一次偉大的革命,便利了典籍的流傳;造紙術的外傳,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北朝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該書汲取了農民的生產經驗,總結了農、林、牧、副、漁等方面的生產技術,凸顯了中國古代科學家以民生為本的務實精神,對后世農學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南北朝時的祖沖之借助中國古代計算工具——算籌,并運用三國時數學家劉徽的方法,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數字,這項成果領先世界近千年。)結論:中國古代杰出的科學家注重總結與創新,推動我國古代科技文化不斷發展。論述:東漢時期,蔡倫進一步改進造紙術,蔡侯紙不僅價格便宜且易于書寫,到東晉末年逐步傳至周邊各國,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和文化的傳播,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南北朝時期賈思勰《齊民要術》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對后世農學的發展影響深遠,在世界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綜上可知,中國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新,創造了文明輝煌燦爛,對人類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示例五】事件1:“文景之治”;事件2:“光武中興”主題:中國古代的盛世局面(關注民生有利于國家繁榮昌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