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五月聯(lián)考八年級歷史試卷一、選擇題(共12小題,每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1.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式上,毛澤東說:“諸位代表先生們,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感覺,這就是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表明 ( )A.貧苦的農民階級從此成為領導階級 B.新中國從此是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C.新中國從此是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 D.中國人民從此翻身解放,當家作主2.閱讀歷史書籍需要關注章節(jié)標題,從而把握內容的主旨。根據圖中的內容,你認為最適當的標題是 ( )第一節(jié)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第二節(jié) 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 第三節(jié) 土地改革A.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 D.民族團結與祖國統(tǒng)一3.“在1952年、1953年,甚至把建設急需的理工科大學生,提前一年畢業(yè)分配。1953年寒假重點分配到重工業(yè)、國防工業(yè)各部門的畢業(yè)生,占畢業(yè)生總數的43%。”這是因為( )A.社會主義改造急需人才 B.“一五”計劃建設迫切需要C.土地改革的成果需鞏固 D.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4.有同學整理學習筆記“a實施一五計劃提高生產力水平,b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頒布憲法確立根本政治制度,d三大改造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化”,依此制作的結構圖符合史實的是( )A. B. C. D.5.某歷史老師用以下詞語建構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的知識框架體系,下列排序最貼近史實的是( )A.建立制度——恢復經濟——鞏固政權——偉大轉折——探索道路——曲折發(fā)展B.鞏固政權——恢復經濟——建立制度——探索道路——曲折發(fā)展——偉大轉折C.鞏固政權——探索道路——恢復經濟——建立制度——偉大轉折——曲折發(fā)展D.恢復經濟——建立制度——探索道路——鞏固政權——曲折發(fā)展——偉大轉折6.圖片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觀察下列圖片,其相同的理論依據是 ( )A.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B.全面推進城鄉(xiāng)工業(yè)化C.全面推進科技創(chuàng)新 D.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7.時間軸(下圖)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時期是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8.小李同學進行某歷史研究性學習,他搜集了“十一屆三中全會”“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深圳、珠海經濟特區(qū)的發(fā)展”“鄧小平畫像”的相關資料。由此推斷,他研究的課題應該是( )A.民族團結和國家統(tǒng)一 B.外交舞臺的失誤與成功C.現代中國農村的巨變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9.“1980年,有證個體商業(yè)零售額543萬元,僅占(臺州)全區(qū)商業(yè)零售總額的7.4%。1990年個體商業(yè)零售額111717萬元,比重升至39.88%。”造成這一變化的政策因素在于(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 B.我國順利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C.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推廣 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大力實施10.“一國兩制”構想既體現了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原則性,又充分考慮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體現了高度靈活性。材料描述的是“一國兩制”的 ( )A.背景 B.內容 C.影響 D.特點11.太原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地處山西省會城市太原,從建廠開始,太鋼渣場逐漸形成一座體積達1000萬立方米的“龐然大物”,對太原市的環(huán)境造成了嚴重污染。太鋼人依靠創(chuàng)新驅動和產品結構的優(yōu)化,不僅使得渣山變青山,而且其產品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家電等各個領域及三峽、奧運等國家重點工程。據此可知,太鋼遵循的發(fā)展理念是 ( )A.進行科技創(chuàng)新,實現綠色發(fā)展 B.堅持以人為本,實現共享發(fā)展C.進行體制改革,實現協(xié)調發(fā)展 D.堅持對外開放,強化國際合作12.20世紀以來,先進的中國共產黨人把世界文化的優(yōu)秀文化成果同振興中華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重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fā)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這些重大理論成果在本質上具有一致性,對這些重大理論成果“一致性”的理解正確的是 ( )A.都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B.都是20世紀助推中國發(fā)展的思想武器C.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產物 D.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一部分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36分)13.(7分)農業(yè)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wěn)則社會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材料一反映了建國初期我國農村社會變革中的什么事件?(1分)材料二 《中共中央關于農業(yè)生產互助合作的決議(草案)》指出:“……必須提倡組織起來,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則發(fā)展農民的勞動互助積極性”。1953年到1955年,農業(yè)互助合作社繼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這時期建立起來的合作社,80%以上增產增收,15%持平,5%減產減收。——林志堅《新中國要事述評》(2)材料二反映當時我國農村開展的運動中,對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革發(fā)生了什么變化?(2分)材料三 1957~1961年我國糧食人均產量數據圖(3)據上圖指出,1957﹣1961年,我國糧食人均產量有何變化?依據所學知識,指出發(fā)生變化的主要原因。(3分)(4)綜合上述有關農業(yè)發(fā)展的材料及相關問題,你得到哪些啟示?(1分)14.(9分)分裂違背歷史潮流,統(tǒng)一是人心所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國之痛——心酸的歷史】材料一 1553年,一支葡萄牙船隊來到了廣東沿海,這些人聲稱是進京的特使,要求登陸此地晾曬船艙里的貨物,同時用重金收買廣東地方官,騙取信任,得到同意后登陸澳門。鴉片戰(zhàn)爭后,葡萄牙趁火打劫,在1887年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葡和好通商條約》,使中國喪失對澳門的管理權。——摘編自《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說明造成澳門與祖國分離的原因有哪些。(2分)【國之策——偉人的智慧】材料二 第一條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離的部分。第五條 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不實行社會主義的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五十年不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qū)基本法》(2)材料二反映了解決澳門問題的基本方針是什么?(2分)澳門特別行政區(qū)“特別”在哪里?(2分)【國之榮——成功的實踐】材料三 回歸祖國以來的20多年,是澳門歷史上經濟發(fā)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特別行政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深明,偉大祖國是澳門發(fā)展的堅強后盾,緊緊把握共建“一帶一路”和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等重大機遇,充分用好中央支持政策,把“國家所需、澳門所長”和“澳門所需、國家所長”有機結合起來,為澳門發(fā)展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力。(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澳門迎來“歷史上經濟發(fā)展最快、民生改善最大的時期”的原因。(3分)15.(10分)材料一 1978﹣2012年國內生產總值表(單元:億元)年份 1978 1980 1985 1995 2000 2005 2010 2012國內生產總值 3645 4546 9016 60794 99215 187319 142119 538580(1)據材料一指出1978﹣201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呈現什么變化趨勢(1分)。這種趨勢出現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材料二 鄧小平為中國經濟奇跡奠定基礎已經過去40年了,他允許中國農民自主生產,在南方沿海設立了經濟特區(qū),也讓外國人在那里投資。這很快帶來了成果——4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經濟繁榮有很多方面讓人難以置信。——德國2018《時代》周報網站刊登《更高,更遠,更快,中國》(2)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采取了哪些具體措施使經濟取得了“讓人難以置信”的奇跡。(2分)材料三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為實現這個目標,……必須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以提高企業(yè)活力,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yè)制度……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重慶鋼鐵公司等地方國營工業(yè)企業(yè)率先進行“擴大企業(yè)自主權”試點改革。——摘編自《中國共產黨關于國有企業(yè)發(fā)展與改革的探索》(3)據材料三指出國有企業(yè)改革的主要手段和基本方向分別是什么。(2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是什么?(1分)材料四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以敢闖敢干的勇氣和自我革新的擔當,闖出了一條新路、好路,實現了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偉大跨越。今天,我們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xù)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開新局于偉大的社會革命,強體魄于偉大的自我革命,在我們廣袤的國土上繼續(xù)書寫13億多中國人民偉大奮斗的歷史新篇章。——習近平在2018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4)材料四中“一條新路、好路”是指什么道路?(1分)這條道路的探索主要得益于哪次會議?(2分)16.論述題。閱讀下面材料,從中圍繞“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煉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 (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10分)材料: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1956年,通過贖買政策,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80年,中央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興辦深圳、珠海、汕頭、廈門4個經濟特區(qū)1983年,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全國推開,解放了農村生產力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997年,香港特別行政區(qū)正式成立2017年,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2024-2025學年度下學期五月聯(lián)考八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4分)1—5 D A B B B 6—10 D D D D D 11—12 A A二、非選擇題(共36分)13.(7分)(1)時間:土地改革。(1分)(2)變化: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2分)(3)變化:逐年下降。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影響。(3分)(4)啟示:要與時俱進,不斷改革,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遵循客觀經濟規(guī)律,實事求是;經濟建設要立足本國國情發(fā)展等。(1分)14.(9分)(1)侵略者的欺騙、兇殘;清政府的軟弱;地方官員的腐敗等。(2分)(2)基本方針:“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2分)特別: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保持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2分)(3)積極融入國家發(fā)展大局;國家的統(tǒng)一領導;偉大祖國作后盾;堅持了“一國兩制”;把握住了重大發(fā)展機遇,充分利用好了中央的支持政策等。(3分)15.(10分)(1)趨勢:持續(xù)快速發(fā)展、增長。(1分)主要原因:改革開放。(1分)(2)措施: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包產到戶),設立經濟特區(qū),引進外資。(2分)(3)手段:擴大企業(yè)自主權。方向:建立現代化企業(yè)制度。(2分)最終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分)(4)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分)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2分)16.(10分)觀點: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發(fā)展。闡述: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中國拉開了改革開放的序幕。改革先從農村開始,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導下,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逐步在全國推廣,激發(fā)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改變了農村的貧困面貌。改革在農村取得成功后,改革的浪潮從農村涌向城市。國家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和市場經濟結合起來,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中國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由此可見,改革推動社會進步,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不斷發(fā)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