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5張PPT)第四章 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課程標準&學習目標“結合實例,說明運輸方式和交通布局與區域發展的關系”1.結合資料,理解交通運輸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2.結合實地案例,分析影響聚落的空間形態和城鎮分布。3.結合資料,交通運輸條件的變化發展對區域發展的興衰影響。學習目標至近代,揚州的繁華地位逐漸被上海、蘇州等城市所取代。導入新課:(1)揚州從未成為國家的行政中心,為何能“二分明月”達1000多年 (2)歷史進入近代,是什么改變了揚州的發展條件,而使其“二分明月”的繁華不再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唐.徐凝CONTENT0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02影響聚落發展01-促進區域經濟發展Promo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1.優化資源配置交通運輸使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資源、產品、設備、勞動力等要素合理流動,實現空間上的優化配置。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北京—天津:137公里北京—唐山:177公里北京—石家莊:290公里【課堂探究】右圖為我國重大的資源調配工程,西氣東輸,為什么我們國家要修建該工程?我國天然氣在空間上存在分布不均勻的問題,資源賦存與市場空間錯位。利用管道運輸,可以實現天然氣在空間上的流動,從而優化天然氣的空間配置,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思考:據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憑祥,縣級市,沿邊對外開放城市,是我國通往越南及東南亞最大和最便捷的陸路通道,憑祥以進口東南亞木材及生產木制家具聞名。1.憑祥成為我國重要陸路口岸的支撐條件是什么 便捷的交通運輸條件。2.哪些因素促使憑祥成為我國著名的木制家具產地 ①便捷的交通;②近木材原料產地;③廣闊的市場;④廉價的勞動力;⑤國家政策等。北部灣珠三角海峽西岸長三角天津濱海新區遼寧沿海經濟帶(研究中)我國東部沿海經濟帶隴海---蘭新經濟帶交通沿線經濟帶3.拉動經濟增長交通運輸是經濟拉動效應明顯的產業。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交通運輸可帶動的產業原材料建筑旅游能源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等3.拉動經濟增長一、促進區域經濟發展重大交通運輸工程全國高速公路網西氣東輸村村通全國高速鐵路網經濟長期高速發展貧困地區脫貧致富是國家一個系統工程,其包涵有: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等。西氣東輸村村通“村村通”是國家一個系統工程,其包涵有: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等。2.武功縣為什么發展交通可以脫貧致富?1.武功縣發展交通對經濟發展產生哪些具體影響?(經濟結構、規模)發展特色農業:原生態蔬菜、優質農產品農產品加工業:特色食品、紡織品旅游業:鄉村旅游線路經濟規模不斷擴大,城鄉面貌煥然一新。①交通運輸使區域間的資源、產品、勞動力等要素加速流動,實現空間上的優化配置;②縮短了時空距離,使武功縣的經濟活動可以輻射到其他區域,擴大了農產品的市場范圍,轉化為市場優勢;③交通拉動了當地旅游業發展,增加就業,增加收入。案例:陜西省武功縣發展交通脫貧致富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2013年,我國提出“一帶一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共建“一帶一路”致力于沿線各國的互聯互通,構建全方位、多層次、復合型的互聯互通網絡,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推動一帶一路,加強區域間的聯系一帶一路取得的項目成果2016年1月,印尼雅萬高鐵開工儀式舉行。這將是印尼乃至東南亞地區的首條高鐵。印尼雅萬高鐵一帶一路取得的項目成果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覆蓋國內25個省市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的用戶,造福5億多人中亞天然氣管線項目活動Activity分析交通線、站布局與運輸需求的關系1.從地區(東部、中部、西部)和地形(平原、山區)兩方面,歸納鐵路提速線路的時空分布特點。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客貨運輸量急劇增長。我國地域遼闊,鐵路運輸承擔了我國長途運輸的主要任務。但是,當時鐵路運輸能力難以適應運輸需求,尤其是春運期間一票難求。自1997年至2007年,我國鐵路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提速,對我國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我國高速鐵路的研究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先東部經濟發達地區,再中西部地區;先平原地區,后山區。活動Activity分析交通線、站布局與運輸需求的關系2.簡析上述特點形成的原因。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客貨運輸量急劇增長。我國地域遼闊,鐵路運輸承擔了我國長途運輸的主要任務。但是,當時鐵路運輸能力難以適應運輸需求,尤其是春運期間一票難求。自1997年至2007年,我國鐵路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提速,對我國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我國高速鐵路的研究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①東部經濟較為發達,客貨運輸需求較大;②平原地區鐵路,提速較為容易;而山區鐵路,提速較為困難,需要投入更多的技術改造。①活動Activity分析交通線、站布局與運輸需求的關系3.簡述鐵路提速對客貨運輸的作用,由此討論其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大量農民工外出務工,客貨運輸量急劇增長。我國地域遼闊,鐵路運輸承擔了我國長途運輸的主要任務。但是,當時鐵路運輸能力難以適應運輸需求,尤其是春運期間一票難求。自1997年至2007年,我國鐵路經過不斷的技術改造,進行了六次大規模的提速,對我國及各地區的經濟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并為我國高速鐵路的研究和建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鐵路提速,①可以節省運轉時間,提高運轉效率;②同條線路可以加開班列,增大運力。小結促進各要素合理流通縮短時空距離,促進區際聯系,擴大輻射范圍拉動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必修二 第四章 交通運輸布局與區域發展 第二節 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課堂檢測京廣高鐵是世界上運營里程最長的高速鐵路之一。讀圖完成1~2題。1.京廣高速鐵路沿線( )A.地勢平坦,無須修筑隧道B.跨越江河,施工難度較大C.城市眾多,選線時需繞行D.干旱影響大,洪澇影響小2. 京廣高鐵的建設,最有可能促進沿線( )A.人口的大規模南北遷移B.大城市地價、房價下降C.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開發D.商業、旅游業迅速發展BD交通運輸線建設的意義交通意義:1.完善交通運輸網 2.緩解交通運輸壓力經濟意義:1.帶動沿線經濟的發展;2.實現經濟要素(資源,產品,勞動力)在空間上的優化配置;3. 縮短了區域間的時空距離,加強區際聯系,擴大輻射(市場)范圍;4.拉動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相關行業的發展;5.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6.資源豐富的地區一促進資源的開發,將資源優勢轉化成經濟優勢;7.沿線有旅游資源一促進當地旅游業的發展;8.沿海或邊境地區一促進對外貿易;社會意義:1.增加就業機會2.經過少數民族地區一促進民族團結3.到達邊境一鞏固國防02-影響聚落發展Impact on settlement development 聚落,尤其是城市,是區域發展的中心,也是區域交通運輸網絡的節點。交通運輸布局及其變化對區域發展的影響,突出表現在對聚落發展的影響。1.交通樞紐處形成大規模城市交通樞紐---旅客、貨物集散周轉----餐飲、旅館、裝卸、包裝、批發和零售等行業集聚----規模較大的城市二、影響聚落發展中國南方內河航運線及主要河港城市分布1949年以前株洲城市用地(布局)規模小,主要沿著河流呈帶狀分布,規模小。株洲市現有街區主要沿鐵路呈團塊狀分布,規模大。鄭州被稱作“火車拉來的城市”,隴海鐵路、京廣鐵路兩大干線十字交匯,讓鄭州一直處于全國鐵路交通樞紐地位,素有中國鐵路心臟之稱。北鄭南株案例等高線地形圖、數字地形圖石家莊城區范圍變遷及地理位置示意石家莊只是正定縣的一個小村莊。20世紀初京廣、石太、石德鐵路分別建成通車,并接軌運行,石家莊逐步取代了正定縣城的地位,成為方圓百里的政治、經濟中心。1949年之前1954年石家莊建成滿足工業運輸的火車站,開通京石、石安復線。隨著“高鐵時代”的來臨,石家莊已成為縱貫南北、橫穿東西的重要鐵路樞紐,人口超過100萬(2016年城區人口445萬),成為河北省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現在1968年1968年,石家莊成為河北省省會。案例分析:石家莊案例分析:新加坡新加坡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新加坡推行出口導向型工業戰略,依托港口優勢,重點發展與石油運輸和港口服務相關的煉油、石油化工、修造船、鉆井平臺制造等工業。工業的迅速發展還帶動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發展。新加坡由此成為馬六甲海峽最重要的港口,是聯系亞、歐、非、大洋洲的航海樞紐。城市區位 區位優勢 舉例河運的起點和終點 河流上游河道較窄,貨物在此轉運 江西贛州河流交匯處 具有三個方向的水運優勢,有大量的人流、物流在此中轉 宜賓、重慶、武漢河口處 河海聯運便利 上海、廣州扼守運河 人流、物流集中,有利于發展商貿活動 新加坡、巴拿馬交通運輸方式:內河航運;交通運輸線路:京杭大運河;沿線主要商業網點:揚州、濟寧等2.交通運輸變化引起城市變化重要交通運輸線路或運輸方式的變化----會引起區域內客、貨運輸方向和集散地的變化----促使商業網點甚至商業中心城市的變化。古代近代交通運輸方式:鐵路運輸或海運;交通運輸線路:津浦鐵路、沿海航線大運河沿線部分原有商業城市衰落現代?二、影響聚落發展思考揚州從未成為國家的行政中心,為何能“二分明月”達1000多年?歷史進入近代,是什么改變了揚州的發展條件,而使其“二分明月”的繁華不再?圖4.10 京杭運河與揚州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便利海運的興起、津蒲鐵路修通,使得京杭運河交通地位下降,加之運河堵塞,沿線城市衰落。傳統鄉村聚落一般較為分散,有的位置偏遠,交通不便傳統鄉村聚落3.交通運輸布局對鄉村聚落的影響一般臨近區域主要公路新建鄉村聚落貴州興義萬峰林喀斯特地貌區鄉道與聚落Township Road and settlement in Wanfenglin karst landform area, Xingyi, Guizhou而一些交通不便的分散的鄉村聚落會逐漸消失小結影響聚落發展鄉村聚落一般沿交通路線分布交通樞紐處往往會發展為城市交通運輸線路或方式的變化會引起城市的變化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本節小結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影響聚落發展促進要素流動縮短時空距離拉動經濟增長加強區域間聯系交通運輸布局對聚落發展的影響交通運輸布局變化對聚落發展的影響鄉村聚落一般沿交通路線分布活動探究: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學程P94)梧州是嶺南古都,有著 2 000 多年的歷史,曾是廣西最大的城市。梧州地勢四周高、 中間低,丘 陵占總面積的80%以上,故有“ 山城 ”之稱;梧州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廣西 各地,直通云貴,順流而下可直達廣州,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 ”;古時的梧州,更處于南北水 陸交通要道,特別是處在靈渠與桂江南下西江的轉折點上,享有“綠城水都 ”“百年商埠 ”等美譽。 但自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各地鐵路、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的連通,梧州作為廣西及西南地區與粵港澳的水運中轉港的地位一去不復返,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也越拉越大。(1)結合圖文材料,說明舊時梧州交通位置的重要性。(6分)南方地區多山地丘陵,陸路交通不便;但河網稠密,因此水運便捷;梧州位于潯江、桂江交匯處(或地處三江總匯處),可以通過運河和其他支流聯系我國西南、華南和長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或處于南方廣大地區的水運交通樞紐的位置),交通位置十分重要。活動探究:交通運輸布局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學程P94)梧州是嶺南古都,有著 2 000 多年的歷史,曾是廣西最大的城市。梧州地勢四周高、 中間低,丘 陵占總面積的80%以上,故有“ 山城 ”之稱;梧州扼潯江、桂江、西江總匯,乘船溯江而上可到廣西 各地,直通云貴,順流而下可直達廣州,自古以來便被稱作“三江總匯 ”;古時的梧州,更處于南北水 陸交通要道,特別是處在靈渠與桂江南下西江的轉折點上,享有“綠城水都 ”“百年商埠 ”等美譽。 但自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隨著各地鐵路、公路,特別是高速公路的連通,梧州作為廣西及西南地區與粵港澳的水運中轉港的地位一去不復返,其經濟發展水平與其他地區的差距也越拉越大。(2)結合材料及課本第二節內容,分析梧州西江河段近幾十年來通航量大大減少的原因。(6分)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運輸的發展,使梧州水運交通樞紐的地位下降;丘陵面積廣,限制了梧州鐵路和(高速)公路的發展,使得城市經濟發展緩慢,同時城市發展空問受限;沿海地區的發展,導致人才外流。(3)請你為梧州如何重新“煥發活力 ”,提出寶貴意見。(6分)可從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環境質量優化產業結構發展新興產業加強社會管理弘揚歷史文化、加強科技創新、國際合作1.從能源利用的角度看,“一帶”和“一路”所經之處,共同且最具優勢的能源資源是( )A.風能 B.太陽能C.煤炭 D.石油、天然氣2.“一帶一路”能給諸多行業帶來發展機遇,下列受益不明顯的行業是( )A.文化旅游產業 B.信息產業C.種植業 D.交通運輸業2019年4月25日至27日,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來自150多個國家和90多個國際組織的近5 000名外賓應約而來。“一帶一路”是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讀圖,完成1~2題。DC新加坡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經濟迅速發展。讀圖,回答3~4題。3.新加坡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是( )A.領土狹小,人口稠密 B.位置優越,港口優良C.資源貧乏,位置重要 D.糧食和淡水靠進口4.新加坡不宜發展的經濟部門是( )A.航運業 B.出口加工工業C.旅游業 D.農業BD下圖為“某城市空間布局變化圖”,圖中Ⅰ、Ⅱ、Ⅲ為該城市三個發展階段的空間布局。據此回答5~6題。5.影響該城市形成的主導因素是( )A.地形 B.氣候 C.河流 D.礦產6.該城市空間布局從Ⅰ到Ⅲ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交通運輸的發展 B.國家政策的扶持C.礦產資源的開發 D.城市人口的增加CA課 堂 檢 測2015年12月30日海南環島高鐵建成,游客乘高鐵環游海南島的愿望成為現實。海南島將形成“環島三小時交通圈”,實現全島同城。據此完成3~4題。3.海南環島高鐵在運行過程中常遇到的不利自然因素有( )A.臺風、泥石流 B.臺風、高溫 C.泥石流、寒潮 D.寒潮、高溫4.海南環島高鐵的修建( )A.有利于大宗農產品的運輸B.促進沿線礦產資源的開發C.促進沿線旅游業的發展D.有利于大宗工業原料的運輸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