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山東省泰安市中考歷史二模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5小題,共15分。1.《漢書 食貨志》記載:“壞井田,開阡陌……傾鄰國而雄諸侯。”這一變革( )A. 觸犯大地主的利益 B. 促進少數民族封建化C. 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D. 增加了諸侯國的數量2.翦伯贊在《中國史十五講》中寫道:“華夏民族大一統的國家偉業到了漢武帝時代,完成了從地理空間到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精神空間的整合與凝聚”是指漢武帝( )A. 北擊匈奴 B. 尊崇儒術 C. 實行鹽鐵官營 D. 建立刺史制度3.“科舉以詩賦文章作試題,并不是測試應試者的特殊文學天才,而是測試他們的一般文化素養。測試的目的不是尋找詩人而是尋找官吏。其意義首先不在文學史而在政治史。中國居然有那么長時間以文化素養來決定官吏,今天想來都不無溫暖。”材料主要說明了( )A. 科舉考試的目的是為了提升中國人的文化素養B. 科舉考試選拔官吏時注重其文化素養C. 科舉制度推動了中國詩賦文章的發展D. 用考試選拔官員彰顯了公平公正原則4.據《宋史 食貨志》記載:“蜀民以鐵錢重,私為券,謂之交子,以便貿易。”后來,官府在成都設“益州交子務”,正式發行官方交子,成為世界上最早的紙幣。最早的紙幣“交子”出現在( )A. 北宋四川地區 B. 南宋臨安地區 C. 元朝大都 D. 金朝中都5.“給出人物,AI寫詩”。下列詩句中,哪一句用來描述鄭和下西洋比較恰當( )A. 獨身西行去,真經東土歸 B. 孤帆穿海浪,佛法渡東洋C. 駝鈴穿大漠,絲路拓新天 D. 云帆破滄海,寶貨通異邦6.制作年代尺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年代尺反映的主題是( )A. 黨先進指導思想的確立、繼承和發展 B. 外交事業的不斷發展及取得的成就C. 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不斷奮斗 D. 改革開放后人們日常生活的大變化7.中國共產黨在實踐過程中形成了偉大的紅色精神,共同構成我們黨不斷奪取新勝利的強大精神力量和寶貴精神財富。下列時代精神,按照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紅船精神②特區精神③井岡山精神④延安精神A. ①②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③④② D. ③②①④8.中英談判的見證者羅賓 巴特勒回憶道:“在談判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一個關鍵構想,為談判的成功和香港主權的和平移交打開大門”。文中的“關鍵構想”是( )A. 政治協商制度 B.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 一國兩制9.伯里克利實行公職津貼制,即為包括陪審員等在內的政府官員在執行公務時給予膳食費,后來發展到參加公民大會也可以領取津貼,甚至出席觀看城邦組織的戲劇表演也可以領取“觀劇津貼”。這旨在( )A. 提高雅典消費水平 B. 確保司法審判的公正性C. 促進社會階層平等 D. 保證貧窮公民參政議政10.儒家思想中的“仁、義、禮、智、信”體現出了仁義、禮儀、誠信等各方面素養,一直是處理人與人之間交際的準則。當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文明”等內容恰好與其對應。這表明( )A. 儒家思想內容豐富 B. 獨尊儒術促進傳承 C. 儒家文化影響深遠 D. 諸子百家爭奇斗艷11.拉斐爾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杰出畫家,以擅畫圣母像而聞名于當時。與中世紀的圣母像(如圖1)相比,拉斐爾的代表作《西斯廷圣母》(圖2)筆觸細膩、形象感人,整體散發著濃厚的( )圖1《魯奇萊圣母》圖2《西斯廷圣母》A. 人文主義色彩 B. 理想主義色彩 C. 神權主義色彩 D. 世俗主義色彩12.如圖所示為美國取得獨立后所建立的國家政治體制。這一體制的確立是通過( )A. 《權利法案》 B. 《獨立宣言》 C. 1787年憲法 D. 《人權宣言》13.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判。下列選項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 1688年,英國發生政變,這次政變史稱“光榮革命”B. 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由杰斐遜起草的《獨立宣言》C. 1792年9月,法國宣布廢除君主制,成立法蘭西第一共和國D. 《拿破侖法典》體現了自由平等和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等原則,具有進步性14.“起來,饑寒交迫的奴隸!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這是1871年鮑狄埃滿懷悲憤創作的《國際歌》.鮑狄埃創作的背景是( )A. 法國在普法戰爭中法國戰敗 B. 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血腥鎮壓巴黎公社C. 拿破侖帝國的成立 D. 拿破侖帝國的垮臺15.通過抓關鍵詞了解和掌握知識,是學習歷史的有效辦法,與“兩極格局崩潰”“歐盟成立”“東方巨龍的騰飛”三個關鍵詞都相關的歷史現象是( )A. 歐洲國際地位的上升 B. 世界呈現多極化趨勢C. 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 D. 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35分。16.一部中國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秦漢統一多民族國家內,各民族有了很大的發展,民族間的交流呈現出明顯的區域特征。南方漢越在矛盾與沖突中交流和融合,西部貿易交流頻繁,北方邊境戰爭不斷。民族的分化、重組與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動力,并注入了新鮮血液。——摘編自王文光《秦漢時期民族關系互動述論》材料二如圖所示(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秦朝為解決“北方邊境戰爭不斷”而采取的措施。結合材料二,寫出一例,漢朝時期促進中原與“西部貿易交流”的史實。材料三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平西夏,滅女真……,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史》(2)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在元朝得到發展的原因。在此背景下,哪個民族開始形成?材料四元朝時期,蒙古人的西征和南下,產生了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大批東來的信仰伊斯蘭教的回回人因此來到中原定居,并與其他民族的人通婚繁衍,逐漸形成一些統稱為“回回”的穆斯林少數民族,使伊斯蘭教在中國的傳播獲得了可靠而廣泛的群眾基礎。——摘自劉杰《試析元朝時回族的社會地位及其形成原因》(3) 依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元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特點。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元朝對于西藏地區又是如何加強管轄的?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中國共產黨大事記時間 大事1921年 中共一大1927年 南昌起義1928年 井岡山會師1937年 紅軍接受國民黨改編,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1945年 中共七大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1948年 遼沈戰役打響1949年 開國大典1956年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 一五計劃超額完成1978年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農村改革開始1980年 建立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1992年 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997年 中共十五大鄧小平理論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寫入黨章(1) 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現代史開始的標志性事件分別是什么?(2) 請從材料中任選三個相互關聯的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8.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人類歷史上,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如下圖所示:第Ⅰ階段:多極,分離。第Ⅱ階段:網絡越來越集中在歐洲,但生產仍然分散。第Ⅲ階段:生產網絡集中在歐洲,一個多中心的棉花產業變成單極世界。——摘編自《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材料二:英國憑借政治統治權力、工業技術優勢……把印度的棉紡織品排擠出歐洲市場,接著把印度的棉花運到英國進行加工,然后再把制成品輸入印度。1814-1835年,英國輸入印度的棉織品增加到5100萬碼以上。千百萬手工業者破產,……社會動蕩。埃及(也)日益淪為英法等國的原料供應地,棉花等農產品被迫壓價出售。國家財政入不數出,不斷向西方國家借欠債務,逐漸淪為英法的半殖民地……英國資本控制了巴西的棉花……——摘編自《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冊請回答:(1) 根據材料一,概括“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變化的趨勢。結合所學,列舉影響這一變化趨勢的相關歷史事件及根本原因。(2) 根據材料二,說明材料一中第Ⅲ階段“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的空間關系”,歸納歐洲將“棉花產業變成單極世界”的方式。(3) 結合世界史中“棉花產業”發展的相關史實,選擇兩個角度解釋政治、經濟和社會的關系。1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美俄關系一直是世界大國關系中最重要的關系之一。曾經他們一度成為了同仇敵愾的盟者,當把敵人打敗后,他們卻又變成了勢均力敵的仇者。美洲的古巴、亞洲的阿富汗都留下他們爭霸的痕跡。蘇聯解體后,美國如愿以償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然而,俄羅斯作為前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也是一只不可輕視的力量。軍事實力的強大,仍使俄羅斯成為牽制美國的重要力量。材料二:當前烏克蘭危機持續發酵,地緣政治因素不僅拖累世界經濟復蘇進程,還給多國民眾帶來沖擊。烏克蘭危機外溢效應顯現,與美國不斷煽風點火密切相關。美國及其盟友還施壓其他國家選邊站隊,逼迫更多國家加入對俄制裁的行列,大有借烏克蘭危機在全球掀起一場陣營對立“新冷戰”的架勢。——摘編自《人民日報》海外版《美國無權讓世界為其戰略私利埋單》(1) 根據材料一,美俄(蘇)在歷史上有過怎樣不同的關系狀態?分別舉例說明。(2) 結合材料二,分析烏克蘭危機產生的影響有哪些?從美俄(蘇)關系的變化以及烏克蘭危機中,我們可以得到關于國際關系的哪些啟示?1.【答案】C2.【答案】B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A7.【答案】C8.【答案】D9.【答案】D10.【答案】C11.【答案】A12.【答案】C13.【答案】D14.【答案】B15.【答案】B16.【答案】【小題1】秦朝措施: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漢朝史實:絲綢之路的開辟【小題2】發展原因:元朝實現了全國大統一,疆域遼闊,為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和廣闊的空間;元朝推行行省制度,加強了對全國的有效管轄,促進了各地區之間的聯系;元朝時期,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頻繁,各民族雜居相處等。新形成民族:回族【小題3】交融特點:規模大、范圍廣;出現了新的民族。管轄西藏:元朝在西藏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17.【答案】【小題1】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中國現代史開始的標志:開國大典【小題2】示例:事件:中共一大;開國大典;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觀點: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闡述: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中國共產黨誕生后,領導人民經過28年的奮斗,終于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新中國的成立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廣闊的前景。1978年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中國正在不斷邁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帶領人民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努力奮斗,為實現中國夢貢獻自己的力量18.【答案】【小題1】變化趨勢:從多極、分離逐漸集中,最后形成單極世界。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奴隸貿易、工業革命等。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小題2】方式:英國憑借政治統治權力、工業技術優勢,排擠他國棉紡織品,掠奪原料,控制他國棉花產業【小題3】示例:經濟角度,工業革命推動棉花產業發展,促進經濟增長,體現生產力發展對經濟的推動作用;社會角度,棉花產業發展使國等國社會結構改變,無產階級壯大,反映經濟發展對社會結構的影響19.【答案】【小題1】關系狀態及舉例:盟友關系,如二戰期間,美蘇共同抗擊法西斯;敵對關系,如美蘇冷戰,在古巴、阿富汗等地爭霸【小題2】影響:拖累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給多國民眾帶來沖擊;引發陣營對立,有挑起“新冷戰”的架勢。啟示: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的決定性因素;大國之間應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問題,避免沖突;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