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湖北省新八校協作體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壯行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湖北省新八校協作體2025屆高三下學期5月壯行考試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2025年高三5月壯行考試
歷史
本試卷共6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
★祝考試順利★
注意事項:
1.答題前,先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證號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
2.請按題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區域均無效。
3.選擇題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把對應題目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直接答在答題卡上對應的答題區域內。
4.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
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1.安徽凌家灘遺址出土一件大型玉豬(如下圖),是在玉料的自然形態基礎上雕刻而成的野豬。玉豬身下是一座大型墓葬,隨葬玉、石器300余件。據此推之,凌家灘玉豬
A.表明其王器加工處于領先水平
B.揭示了區域文明間的交流互動
C.可能具有財富象征或祭祀功能
D.展示了安前畜牧業的發展水平
2.西漢高在劉邦將都城命名為“長安”,城內宮城名為“長樂宮”“未央宮”,其陵墓名為“長陵”,國家建筑上也頻頻出現“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吉語。這體現出西漢時期
A.富貴追求成為普遍價值取向 B.長治久安是重要治國理念
C.鄉土觀念在民眾中表現強烈 D.國家意識鞏固大一統局面
3.漢代的郡在京師的辦事處稱為邸,郡縣官員進京入住郡邸。南朝時期,部分官員利用邸運輸和儲存貨物以假公濟私牟利,導致南北政府競相向邸店課稅。唐代以后,邸店徹底失去特權地位,逐漸淪為一般商鋪,邸店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 B.士族特權的失去
C.中央集權的衰落 D.等級制度的瓦解
4.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創作《正統論》。他在文中完全否定天命正閏、五德終始之說,以崇高仁義的政治道德水平和統一天下的實際歷史功業作為正統標準,即“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統矣”。歐陽修的論述
A.反映了北宋統一的政治現實 B.標志著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
C.植根于“大一統”文化傳統 D.體現了“華夷同風”的觀念
5.明朝設閘壩官管理運河及江南地區的航運閘壩。明朝法律規定:緊急公務和達官權貴的船只路過閘壩有優先權;如果水深不足兩米,閘壩官可以依律拒絕其通行,公務人員改走陸路;如果船只超載,違規夾帶私貨,違規闖閘壩,閘壩官有稽查的權力。這折射出,明朝時期
A.水利與經濟關系很緊密 B.南北貿易聯系加強
C.政府高度重視水利開發 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6.晚清以來,部分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報刊傳媒是“開民智”的重要工具。1898年后各地閱報社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報所數量占全國63.8%。下表是清末閱報所參與者身份統計表(單位百分比),該表可以用來說明
官吏 政府機構 士紳 民間社團 市民
18.93 16.57 38.46 18.93 7.10
A.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 B.政府倡導輿論宣傳
C.民主革命的時代要求 D.士紳階層傾向立憲
7. 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某近代學者走水路從紹興經上海去南京,對沿途航船有生動記載:“普通船只,通稱為“烏蓬船”······航船中乘客眾多,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而且夜長岑寂,大家便以談天消遣,就是自己不曾插嘴,單是聽聽也是很有興趣的。”這則材料從側面反映了
A.晚清民眾的思想啟蒙 B.近代新式交通的發展
C.傳統中國的社會風貌 D.區域經濟聯系的增強
8.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明確提出“建軍、建黨、建政”。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在涉縣正式成立,三個行政區下轄115個縣。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據此可知,這一調整
A.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旨在統一根據地的黨政領導
C.增強了對基層的動員能力 D.適應了西北抗戰形勢的發展
9.1954年12月至1955年1月,國務院有關部門召開擴展公私合營工業計劃會議,決定采取“統籌安排、歸口安排、按行業改造”的方針,由國營企業讓出一部分原料和生產任務給私營企業:除實行個別合營外,可按行業采取以大帶小、以先進帶落后的辦法實行合營。據此可知,國家制定這一政策的目的是
A.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B.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發展
C.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 D.加快改造私營工業的步伐
10.1978年1月《人民文學》第1期發表著名作家徐遲所寫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講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家陳景潤在艱苦條件下堅持研究,攻克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1+2”難題的故事。文章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激發全國人民特別是年輕人對科學的熱情。這一事件凸顯的時代主題是
A.時代楷模引領價值重塑 B.民眾對恢復高考的渴求
C.科技競爭激發愛國情懷 D.改革開放推動思想解放
11.埃及古王國時期國王專用的《金字塔銘文》,在中王國時期擴散到了貴族階層;金字塔鼎盛期的古埃及,王室之外的人無權放置完整的墓室雕像,到了中王國時期,地方顯貴的雕像也可以在神廟里供奉。據此推之,上述現象折射出古代埃及
A.文明交流的密切 B.建筑與雕塑技術的進步
C.社會經濟的發展 D.中央與地方關系的變化
12.文藝復興代表人物達·芬奇在筆記本中記錄了他所設計的各種金屬機械的操作流程。從今天的眼光看,他設計的器械都無法正常運轉,但是他給學術界留下了“自然界的種種操作可用機械來闡明”的觀念。達·芬奇的探索
A.標志著理性主義思想的萌發 B.奠定了近代物理學體系的基礎
C.折射出人文學者的觀念局限 D.反映了對近代科學的有益嘗試
13.1872年,美國畫家約翰·加斯特創作了油畫《美國的進步》:一位戴著美國之星的女性,手中拉著不斷延伸的電報線,背后是轟鳴的火車以及遠方的汽船,白人農民正驅趕著耕牛進行勞作,她帶領著開發西部的先遣隊向西挺進。與此同時,印第安人和野牛群在她面前不斷地退卻。畫作揭示的主題是
A.美國南北矛盾的不斷激化 B.科技推動美國向西部的擴張
C.“西進運動”催生女權思想 D.工業革命改變美國經濟結構
14.19世紀70~80年代,德國首相俾斯麥精心設計了“五球雜耍”體系(如下表)。這一體系
德奧俄三國同盟 德意志帝國皇帝與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兩國皇帝結成同盟。
德意奧地中海協議 英國、意大利和奧匈帝國以互換照會的形式訂立的兩次旨在維持地中海現狀的協定。
柏林會議機制 西方列強劃分了在非洲中部的勢力范圍,確定了在非洲拓展殖民地的共同準則。
A.維持了歐洲大陸長期穩定 B.激化了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
C.旨在構建歐洲的均勢格局 D.有效延緩了德國的擴張步伐
15.米里亞姆·瑪卡芭是著名的南非黑人女歌手。她將祖魯語和科薩語融入歌曲中,以高亢的嗓音和對種族隔離的抗議而聞名于世,被譽為“非洲媽媽”。她直言不諱地批評種族隔離制度和白人少數政府,成為南非傳統文化的象征性人物。在此,瑪卡芭的文化意義在于
A.促進非洲民權意識覺醒 B.帶動非洲文化多元化發展
C.推動非洲一體化的進程 D.反抗西方的殖民主義霸權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4小題,共55分。
16.【貨幣國際化與海外貿易】(14分)
材料一
北宋初年,銅幣的外流即已引起人們的注意,所謂“兩蕃南海貿易,有去無還”。銅錢流于“兩蕃”之一的契丹遼國地區的數量最為可觀:“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沿邊禁錢條法雖極深重,而利之所在,勢無由止。本朝每歲鑄錢以百萬計,而所在常患錢少。蓋散入四夷,勢當爾也”。針對這種外流,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禁”。也許是禁止不住,熙寧七年在大力鑄造銅幣的同時,廢除了這項禁令,攜帶銅錢外出的僅征收商稅。“錢乃中國寶貨,今乃與四夷共用”,銅錢外流的現象延續到南宋也沒有改變。
--摘編自漆俠主編《宋代經濟史》
材料二
元朝版圖遼闊,橫貫歐亞,由于紙幣本身輕便,攜之可“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東,南越海表”。這使當時的歐洲人覺得不可思議。商旅貨運,極稱方便。純紙幣流通空前興盛。由于中統鈔的信譽昭著,它的流通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曾經羨慕地主動與元代紙鈔建立了兌換比率關系,不少海外貿易發達的異邦,對于中統鈔和本地貨幣均定有一定的比值,將其作為現金使用,暢通無阻,如高麗和東南亞的一些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
--摘編自包玉瑞《略說元代紙幣對于中國和世界的影響》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述北宋時期銅錢外流的時代背景。(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宋元時期貨幣國際化的影響。(6分)
17.【士紳與近代社會變遷】(14分)
材料
山西太原舉人劉大鵬(1857-1942)所著《退想齋日記》,重點記述了1900年前后的社會面貌。茲摘錄部分如下:
“近代吾鄉風氣大壞,視讀書甚輕,視為商甚重。才華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門為商,而讀書者寥寥無幾;甚且有既游庠序,竟棄儒而就商者。”“余見讀書之士,往往羨慕商人,以為吾等讀書,皆窮困無聊,不能得志以行其道,每至歸咎讀書。”
“當此之時,中國之人竟以洋務為先,士子學西學以求勝人。”“國家取士以通洋務、西學者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學不聞鄭重焉。”“近年來為學之人竟分兩途,一曰守舊,一曰維新。守舊則違于時而為時人所惡,維新則合于時而為時人所喜,所以維新者日益多,守舊者日漸少也。”
“子之幼時,即有萬里封侯之志,既冠而讀兵書;及至中年,被困場屋,屢戰屢殞,乃嘆自己志大而才疏,不堪以肩大任。年垂四十,身雖登科,終無際會風云,不得已而舌耕度日。光緒季年,國家變法維新,吾道將就漸滅;迄宣統三年,革命黨起,紛擾中華,國遂淪亡,予即無舌耕之地,困厄于鄉已數年矣。”
--摘自羅志田著《權勢轉移: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晚清舉人劉大鵬思想變動折射的時代變遷。(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對廢科舉前后劉大鵬的思想展開評述。(6分)
18.【戰后德國對歐政策的演變】(15分)
材料一
自聯邦德國建立以來,對歐洲一體化的追求就成為其國家利益的根本因素之一,對歐政策構成了聯邦德國對外政策的基本支柱。1949年聯邦議會就已經把融入統一的歐洲寫入了德國基本法的前言中,并在基本法的第24條中規定了將部分國家主權轉讓給國際機構的可能性。1950年這一基本決議在大多數聯邦議院成員的支持下得以順利通過。聯邦德國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對歐洲一體化的追求,主要在于二戰后聯邦德國面臨的特殊形勢和在兩極分化的國際格局下特殊的國家利益。二戰結束,德國被四大戰勝國分區管制,國家被分裂為兩個意識形態、安全相悖的地區,在占領國的影響下相互之間處于敵對狀態,國家主權受制于戰勝國,如何改善這種形勢和地位成為當時政府的重要任務,“鑒于德國被分區占領,魯爾區的經濟狀況以及馬歇爾計劃等等,德國比任何時候都與其他國家緊密相連”。
材料二
德國重新統一后,德國政治家紛紛強調德國的外交安全政策將保持連續性,不會發生重大改變。“我們的國家利益要求我們要繼續走歐洲的道路!”但1990年德國剛剛統一之際,德國領導人還使用“歐洲合眾國”的基本術語,到了1992年,德國領導人明確表示不再使用這一提法。從1998年開始,新執政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就明確指出,德國在歐盟中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它不可能脫離歐盟自主發展;就地理位置、人口數量、經濟實力和政治影響,德國都應在歐盟建設中發揮特殊作用,德國要成為歐洲的大腦和心臟。默克爾當選德國總理后,在其“施政聲明”中提出“德國的外交政策與歐洲的外交政策”的提法,賦予德國的歐洲政策以獨立特殊的地位,進而開啟了“正常化”國家奉行以利益為導向的“正常化”外交的新階段。
--以上材料摘自吳志成《戰后德國歐洲政策的歷史演變》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戰后初期德國外交政策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概括說明戰后以來德國對歐洲外交政策的不變與變。(7分)
19.【現代化與人類文明】(12分)
材料
現代化指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文明所發生的一種革命性變化。從18-21世紀,現代化過程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階段 內涵 特點
第一次現代化 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 工業化、城市化、福利化、民主化、理性化、社會流動、大眾傳播和普及初等教育等
第二次現代化 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 知識化、信息化、網絡化、全球化、個性化、多樣化、綠色化、普及高等教育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選取某次現代化并圍繞其影響,擬定論題,進行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邏輯嚴謹,表述清晰)
2025年高三五月壯行考試
高三歷史試卷答案解析
一、選擇題
1 2 3 4 5 6 7 8
C B A C A A C B
9 10 11 12 13 14 15
D A D D B C A
1.【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玉豬用料精貴且重量大并伴隨著大量隨葬品出品,可以判斷該墓葬主人財富情況或玉豬的隨葬功能,故選C;材料并不是強調玉器的加工水平和畜牧業的發展水平,而是聚焦玉豬的價值象征,排除A、D;材料只涉及安徽凌家灘遺址,未提及區域之間的交流,排除B。
2.【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時期皇帝命名都城、宮城、陵墓均帶有“長”“安”等字樣,表明了其長治久安的治國理念,故選B;A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A;材料未涉及鄉土觀念,排除C;國家意識無法體現,排除D。
3.【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邸店地位經歷了從朝宿之舍到一般商鋪的變化,使用者利用官方渠道與機構免費運送貨物謀求利益,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故選A;郡縣官員不等同于士族,排除B;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C;D選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
4.【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歐陽修將政治道德和國家統一的歷史業績作為正統的評價標準,這是由于“大一統”的文化傳統,故選C;北宋未完成統一,不符合史實,排除A;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時間不符,排除B:材料與華夷同風無關,排除D。
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在閘壩用于執行公務的管理上非常嚴格,這是為了盡量避免政治公務影響漕運這一重大的經濟運輸,表明水利與經濟關系密切,故選A;B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材料不涉及水利開發,排除C;經濟中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已經完成,時間不符,排除D。
6.【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時期閱報參與群體多元且發展較快,可以用來說明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A;B選項不是材料表達的重點。排除B;C選項與民主革命時間不符,排除C;材料無法體現士紳階層的政治立場,排除D。
7.【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時期,內河航運依然以傳統的烏篷船為主,并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故選C;材料無法反映思想的啟蒙,排除A;烏篷船并非新式交通,排除B;材料未反映區域經濟聯系的增強,排除D。
8.【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中央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加強對下轄行政區的管理,是為了統一根據地的黨政領導,故選B;材料提及的是中共中央的行政措施調整,與統一戰線和基層動員無關,排除A、C;D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
9.【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化三改期間,政府將國營企業的原料和生產任務撥給私營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是為了加快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D;1952年底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間不符,排除A;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時間不符,排除B;C選項是影響不是目的,排除C。
10.【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陳景潤引起了社會層面廣泛關注,年輕人對科學充滿熱情和崇敬,這體現了時代楷模引領價值重塑,故選A;B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材料談及科技成果未涉及科技競爭,排除C;《哥德巴赫猜想》發表于1978年1月,時間不符,排除D。
11.【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代埃及《金字塔銘文》從國王專用到擴散到貴族階層,神廟墓室雕像擺放人群從王室到地方顯貴,這體現了中央與地方關系逐漸密切,故選D;材料不涉及文明交流和經濟發展,排除A、C;B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
1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運動。根據材料可知,達·芬奇對近代金屬和機械的探索,反映了對近代科學的有益嘗試,故選B;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并非理性主義,排除A;牛頓的學說奠定了近代物理學體系的基礎,排除B;材料無法體現人文學者的觀念局限。
13.【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使得美國“西進運動”進程加快,故選B;南北矛盾在1861年-1865年的南北戰爭中解決,排除A;材料與女權思想無關,排除C;材料無法體現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D。
14.【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俾斯麥的“五球雜耍”體系,體現了俾斯麥聯合俄奧,拉攏英國,遏制法國,構建歐洲均勢格局的戰略意圖;柏林會議中德國以非洲殖民妥協轉移矛盾,鞏固在歐洲的主導權,沒有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A、D不符合史實,19世紀末歐洲形成兩大對立軍事集團,誘發一戰,柏林會議后列強加快侵略非洲的步伐。
15.【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非黑人瑪卡芭借用歌曲對種族隔離發出抗議而被譽為“非洲媽媽”,體現了非洲人對于種族歧視政策的不滿,促進非洲民權意識覺醒,故選A;B、C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B、C;D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
二、非選擇題
16.【答案】(1)宋代商品經濟繁榮;邊境貿易與海外貿易繁榮;民族政權和周邊國家貨幣體系不完善,具有強烈的貨幣需求;北宋政府實行“銅禁”政策,但效果有限。(8分,任答4點即可)
(2)影響:積極:促進國際貿易,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宋的銅錢和元朝紙幣被周邊國家廣泛接受);貨幣國際化提升宋元王朝國際影響力;推動金融創新(發行紙幣);消極:加劇國內貨幣短缺;加大外部市場風險(紙幣貶值波及海外)(積極兩點,消極1點,每點2分,共6分)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兩蕃南海貿易,有去無還”“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等”“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外部環境、民族關系等角度答題。
第(2)問,抓住材料“它的流通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等詞句作答,言之有理即可。
17.(1)時代變遷:傳統儒家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傳統重農抑商觀念的淡化;知識分子反思科舉制度的弊端;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和并存;社會轉型中舊知識分子面對困境。(8分,任答4點即可)
(2)評述:晚清時期,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的推行,舊知識分子劉大鵬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沖擊。他從科舉前的胸懷“萬里封侯之志”,到科舉登第后的無奈(仍無機遇),從對時代變革的抵觸(批評重商輕儒、西學盛行)到無奈接受現實,反映了社會轉型中傳統知識分子的困境。辛亥革命后,他陷入生計困境,思想保守使其無法融入新時代,成為舊制度消亡的典型犧牲者。劉大鵬的思想變遷是晚清社會轉型的縮影,其個人經歷反映了傳統士人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掙扎與無奈。(6分)
【解析】第(1)問,結合山西太原舉人劉大鵬所處時代,根據材料“甚且有既游庠序,竟棄儒而就商者”得出傳統儒家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以及傳統重農抑商觀念的淡化;“中國之人竟以洋務為先,士子學西學以求勝人”得出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國家取士以通洋務、西學者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學不聞鄭重焉”得出知識分子普遍反思科舉制度的弊端;“近年來為學之人竟分兩途,一曰守舊,一曰維新”得出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和并存。
第(2)問,根據材料可知,對廢科舉前后劉大鵬的思想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從堅持傳統的儒家理想到逐漸接受西方文化。結合廢科舉的背景2分,對思想變化過程2分,對其思想變化的評價兩分。
18.【答案】(1)把融入歐洲作為國家外交政策的基礎;受到美蘇兩極格局的影響和制約;在冷戰中謀求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經濟復興與政治安全緊密結合;主權讓渡與多邊合作相結合。(8分)
(2)不變:始終追求歐洲一體化;堅持和平發展;維護國家利益;堅持多邊合作傳統。(3分)變:戰后初期,德國對歐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恢復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統一后,德國政策重心轉向鞏固經濟優勢,提升國際地位。統一前的德國注重發揮歐洲共同體的作用;統一后的德國強調要在歐共體和歐盟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4分)
【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對歐洲一體化的追求就成為其國家利益的根本因素之一”“在于二戰后聯邦德國面臨的特殊形勢和在兩極分化的國際格局下特殊的國家利益”“鑒于德國被分區占領,魯爾區的經濟狀況以及馬歇爾計劃等等,德國比任何時候都與其他國家緊密相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傳統、國際背景、外交政策、國家利益等角度答題。
第(2)問,抓住材料“德國政治家紛紛強調德國的外交安全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得出德國對歐洲外交政策始終追求歐洲一體化和堅持和平發展;“德國都應在歐盟建設中發揮特殊作用,德國要成為歐洲的大腦和心臟”等詞句得出統一后的德國強調要在歐共體和歐盟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
19.【示例】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
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社會生活城市化的過程。
工業革命經歷了長時期的積累,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多種因素的合力推動下首先在英國發生,之后輻射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世紀初,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1825年,蒸汽機車試行成功,標志著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便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力成為新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世界進入“電氣時代”。經過階段式的持續發展,由技術變革、生產組織形式變革帶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并引發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方式、階級結構、政治局勢、國家治理方式、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同時西方工業國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殖民擴張擴展到世界,推動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
總之,兩次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使得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
【解析】根據材料“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可知,人類社會經歷的兩次現代化: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和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轉變。學生答題過程中可任選某次現代化擬定論題。論題2分。論題闡釋2分,應為論述做鋪墊。論述6分。結論2分,應有升華論點或論題的色彩。
10~12分 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緊密,材料充分,論證嚴謹,表述準確
7~9分 觀點比較明確,史論結合比較緊密,材料比較充分,論證比較嚴謹,表述比較準確
4~6分 觀點不夠明確,史論結合不夠緊密,材料不夠充分,論證不夠嚴謹,表述不夠準確
0~3分 觀點不明確,史論結合不緊密,材料不充分,論證不嚴謹,表述不準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如东县| 彭阳县| 紫金县| 海原县| 淳化县| 冕宁县| 梅河口市| 定陶县| 宜兰县| 常山县| 广宁县| 大同市| 武平县| 潜江市| 五寨县| 凤山县| 金沙县| 电白县| 醴陵市| 龙州县| 连江县| 昌黎县| 屏边| 新疆| 乌拉特中旗| 嘉善县| 黎川县| 葵青区| 陆河县| 墨玉县| 新民市| 防城港市| 侯马市| 土默特右旗| 河南省| 遂川县| 九寨沟县| 兴海县| 马龙县| 云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