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彭山一中高2027屆半期考試歷史試題考試時間:75分鐘一、選擇題:以下有且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題3分,總分48分。1.人民勝利折實公債是新中國成立后發行的第一筆國債。上海作為近代中國金融中心是推銷公債的重要地區。截至1950年8月,上海廣大市民和社會各階層共計認購2996萬多分,承擔了預計發行數的近1/3份額,其中工商界購買占比86.35%。這一現象反映出當時A.城市居民經濟實力雄厚 B.私營工商業改造效果顯著C.人民政權贏得民眾認同 D.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明顯2.下圖為1978—2018年中國城鄉居民收入變遷圖。(注:城鄉收入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圖中1978至1990年城鄉收入比的變化反映出A.社會保障實現全覆蓋 B.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免征農業稅取得成效 D.經濟改革的漸次推進3.近年來,中非合作論壇已成功舉辦多次峰會,2006年北京峰會確立了中非新型戰略伙伴關系,2015年約翰內斯堡峰會確立了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2018年北京峰會確定要構建更加緊密的中非命運共同體。2024年北京峰會上宣布中非關系整體定位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這表明我國當前A.致力于發展新型大國關系 B.開始發展新型多邊外交C.踐行了特色大國外交戰略 D.對外開放領域不斷擴大4.考古發現古埃及第五王朝(約公元前25世紀)的官員墓室浮雕中,頻繁出現意為“法老賜予永生”的象形文字。蘇美爾文明早期的《吉爾伽美什史詩》則強調“凡人終有一死,唯有建不朽功業可留名”。這說明兩地早期文明A.王權合法性塑造方式存在差異 B.宗教觀念受地理環境影響較大C.埃及更注重現世物質生活保障 D.蘇美爾已形成理性主義生死觀5.有學者指出“西歐始終沒有建立起一個政治統一、法律劃一的集權國家。大小封建主各自割據獨立,各封建主都是擁有行政司法職能的獨立實體,城市援引此例,就像在某一領地取得特恩權一樣。這樣的城市既不會出現在東方,也不會出現在羅馬帝國時期?!睋送茢?,該學者旨在說明中世紀歐洲A.封建領主是推動城市興起的主要力量B.城市自治應得益于王權的削弱C.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產生過積極影響D.城市發展較東方呈現不同軌跡6.日本學者坂本太郎在《日本史》一書中將日本歷史劃分為以下階段:古代前期(前3世紀—7世紀初)、古代后期(7世紀初—12世紀末)、中世時期(12世紀末—16世紀末)、近世時期(17世紀初—19世紀中葉)、近代時期(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從該書中摘錄的下列內容要點,符合“近世時期”日本社會狀況的是A.在吸收中華文化的基礎上通過改革建立起中央集權體制B.幕府政治伴隨著莊園制的形成與武士階層的崛起而出現C.幕府的“鎖國政策”在維護國內穩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D.政府在西方制度移植與本國傳統文化保留之間尋求平衡7.根據統計,從1559年到1620年,英國占有40座莊園以上的土地顯貴由原來的39家銳減至19家。1600年時,大約2/3的英國舊貴族在財政上不僅入不敷出,甚至瀕臨破產。到都鐸王朝(1485~1603)末期,由舊貴族組成的上層結構似乎已接近解體的邊緣。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可能是A.大量美洲金銀的涌入 B.資本主義萌芽的興起C.西歐社會結構的變動 D.商業經營方式的變動8.啟蒙思想家伏爾泰寄希望于“開明”君主進行改革,建立君主立憲制;孟德斯鳩則強調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而盧梭主張主權在民。啟蒙思想家的分歧在于A.構建社會的方案 B.是否反對君主專制C.要不要追求理性 D.階級立場的不同9.下圖為創作于1806年的英國時事漫畫《法國姜餅大師》,圖中拿破侖被描繪成烤制姜餅的廚師,正把歐洲各國的君主送進烤爐,而爐底下涌出來的是被燒成炭灰的歐洲各國。該漫畫反映了A.拿破侖開始建立軍事獨裁統治 B.對拿破侖稱帝行為的諷刺C.對法國大革命民主理念的認同 D.英國對拿破侖擴張的恐懼10.17世紀90年代,英國議會根據《財政籌款特別法案》,批準成立英格蘭銀行。英王威廉三世與瑪麗二世成為其股東。該行宗旨“促進廣大公眾的利益”,規定軍費批文除需要議會通過,還需要國王印章。據此判斷,此時英國A.議會與英王矛盾尖銳 B.英王仍有較大的權力C.議會需要對英王負責 D.英國政體需要大變革11.馬克思指出:“公社建立了屬于人民的武裝力量,取消了舊的警察制度,還對舊的官僚機構進行了改造,讓權力掌握在人民手中,這是一個非常大膽和具有革命性的舉措。”這意在表明巴黎公社A.實現了社會主義的理想藍圖 B.遵循了生產力發展的規律C.推動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高漲 D.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12.18世紀中期以前,歐洲賽馬場的主要觀賽群體是紳士和貴族。而從19世紀初開始,越來越多的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前來消費,同時,一些民俗運動,如足球、拳擊等,也自下而上地滲透到上流社會。這些變化的出現主要是由于A.民主改革廢除了貴族特權 B.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C.啟蒙運動沖擊了封建制度 D.科技進步改變了賽馬形式13.1926年美國聯合果品公司董事長維克多·卡特撰文指出,該公司控制了拉丁美洲50%的香蕉產業,占有1834000英畝土地,土地投資達15730840美元,擁有1514英里鐵路和722英里礦車軌道。由此可見A.門羅主義加劇了拉美政治危機 B.拉美經濟獨立的道路任重道遠C.經濟危機改變了美國侵略方式 D.拉美實現民族獨立的迫切要求14.19世紀80年代法國政府頒布法令,強制在阿爾及利亞推行免費義務的世俗化教育體系,在中小學校推行法語教學,將所有行政機構仿照法國本土相關部門,并限制駐阿總督權力。這一法令A.促進當地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B.加強了宗主國的直接控制C.反映了殖民同化政策的推行 D.瓦解地方傳統治理體系15.下圖為1919年8月30日美國《芝加哥論壇報》專欄記者凱里·奧爾發表于該報的漫畫《后視圖》。漫畫意在揭示漫畫中威爾遜正在指揮合唱“持久和平”(Everlasting Peace),而合唱團成員的褲兜里都藏著左輪手槍,自左往右合唱團成員槍柄上分別寫有:日本覬覦亞太(Pacific Control);英國關注海權(British Fleet);法國重提美法同盟(Franco American Alliance);意大利期待領土擴張(Greaterlaly)A.美國主導了戰后秩序 B.凡爾賽體系不夠穩定C.戰后列強間矛盾加劇 D.國聯缺乏強大約束力16.1921年,正在蘇俄考察的瞿秋白在日記中寫道:“回憶二三月間,我到俄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飯唯一的食品……現在豐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錢不可……大多數勞動人民也受許多方便利益?!边@一變化是因為蘇俄實行A.社會主義工業化 B.戰時共產主義政策C.新經濟政策 D.農業集體化運動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從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的1978年到1984年,約占全體農業勞動力20%的剩余勞動力通過這一生產方式釋放出來。而且,原本用以限制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組織設置——人民公社在這一過程中解體……改革開放之后10年,鄉鎮企業得到歷史性的發展,它們在原有社隊集體經濟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當地農村富余勞動力,這種“離土不離鄉”的模式迅速在全國得以倡導……1982年之后,國家正式允許個體經濟雇傭工人,自此,個體私營經濟在廣泛吸收勞動力方面的優勢也逐漸體現出來。20世紀80年代中期,在城市糧食供給計劃性尚未消除之時,農民允許自帶口糧進城務工經商……整個20世紀80年代,中國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更多處于遷移方向分散的“盲流”狀態。材料二鄧小平南方談話之后,非公有制經濟得以迅速發展,城市經濟部門發展過程中巨大的勞動力需求凸顯出來……中國所擁有的規模巨大的勞動力在勞動密集型產業全球范圍轉移的過程中取得優勢,順利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帶,經濟發展也使東部沿海地區的勞動力出現短缺,用工需求迅速擴大。為此,東部地區相應降低了進入本地城市的標準。與此同時,在中國農村地區所實施的由實物稅向貨幣稅過渡的稅費改革,進一步降低了農村剩余勞動力遷移的成本。中國積累多年的人口遷移勢能終于得到充分的釋放機會。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后形成了全國范圍的大規?!懊窆こ薄保幠:甏蟮膭趧恿w移成為這一時期不可或缺的時代名片。——以上材料均摘編自邵岑、卜玉梅《南巡講話、經濟體制改革與“民工潮”》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20世紀80年代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的特點(5)(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20世紀90年代“民工潮”出現的原因及影響(10)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19世紀初開始,尤其是19世紀20年代中期后,技術學校遍布全國,規模不斷擴大。1823年,倫敦技術學校建立,人員從1824年的750人增加到1826年的1500人,到19世紀中期,整個英格蘭與威爾士有622所類似的學校,擁有60000個學生。非國教派還開辦了許多新型的大學學院,而在這些大學學院中,不分貴賤等級吸收學生,中產階級和工人是學院的成員。在這些學校中,以傳授自然科學知識為宗旨,輕視宗教教學,以及死板的文法教育,一切從功利的立場出發,著眼于學科的有用性。這些學校為許多工人創造了學文化的條件。——摘編自潘迎華《英國近代教育與工業化關系研究》材料二俾斯麥政府加強對教育的控制,頒布了一系列帝國教育法令。70年代完成了近代教育革命,實行強迫義務教育制。服兵役和受教育被視為公民的兩項基本義務。當其他國家的大學仍然瞧不起科學的時候,德國的大學已經允許科學獨立地發展,而且在其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不少有效的組織方法和形式,實驗室、研究生指導制度、研究生院、研究所、專業科技刊物的出版等,全都是德國首創的。德國成了世界教育界矚目的中心,當時有志于數理研究和深造的人中流行一句口號是:“背上行裝,上哥廷根!”……德國人在學習英美法等國先進科技的基礎上,完成了一項劃時代的轉變:把科學轉向應用于生產。德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工業的勃興,應當說主要是依靠“系統學習”和科技進步的力量。——摘編自尹朝安《19世紀德國的崛起與制度創新》(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前期英國教育發展的特點,分析其影響。(10)(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世紀中后期德國教育改革的成就,并分析取得這些成就的原因。(12分)(3)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近代英國和德國教育發展的啟示。(3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世界近代史上重要歷史人物及其貢獻(部分)人物 貢獻但丁 《神曲》馬丁·路德 《九十五條論綱》瓦特 改良蒸汽機康德 《純粹理論批判》圣馬丁 南美的解放者馬可尼 發明無線電報甘地 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萊特兄弟 發明飛機扎格魯爾 現代埃及之父從上表中任選三個相互關聯的歷史人物提煉一個主題,進行論述。(要求:歷史人物和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清晰)歷史答案1—5:CDCAC 6—10:CAADB 11—15:DBBCB 16:C1.【答案】C【解析】新中國成立初期發行人民勝利折實公債,上海市民及各階層踴躍認購,工商界購買占比高,這表明民眾積極支持新生的人民政權,反映出人民政權贏得民眾認同,故選C項;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經濟尚未完全恢復,材料中工商界高比例認購更多體現其政治態度而非經濟實力,排除A項;私營工商業改造始于1953年,與題干時間(1950年)不符,排除B項;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后,1950年仍處于新民主主義社會階段,排除D項。2.【答案】D【解析】1978至1990年城鄉收入比的變化趨勢:城鄉收入比先下降后上升并趨于穩定,同時城鄉收入差距同步增長。初期下降:農村改革初期,農民收入增長較快,城鄉收入比有所下降;隨后上升:隨著城市改革的逐步展開,城鎮居民收入增長加快,但農村改革帶來的增長效應逐漸減弱,城鄉收入比開始上升;趨于穩定:這一時期城鄉收入比整體上趨于穩定,但城鄉收入差距仍在擴大,反映了經濟改革的階段性特征,故選D項;社會保障全覆蓋是近年來的目標,1978—1990年期間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尚未完善,更未實現全覆蓋,排除A項;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之后逐步推進的,1978—2000年期間中國仍處于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階段,市場經濟體制尚未確立,排除B項;免征農業稅是2006年全面取消農業稅的政策,與1978—1990年期間無關,排除C項。3.【答案】C【解析】我國特色大國外交強調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在與非洲的合作歷程中,從確立新型戰略伙伴關系到逐漸升級,2024年提升至新時代全天候中非命運共同體,充分體現了這一戰略的踐行,故選C項;新型大國關系主要指與美俄等大國構建不沖突不對抗的新型關系,而題干聚焦中非合作,屬于與發展中國家的關系,排除A項;中非合作論壇自2000年成立以來持續深化,2018年后繼續推進,并非“開始”發展多邊外交,排除B項;對外開放擴大主要指經濟領域開放程度加深,而材料強調外交戰略定位提升,屬于政治合作層面,排除D項。4.【答案】A【解析】古埃及第五王朝官員墓室浮雕強調“法老賜予永生”,通過神化法老權威,將王權合法性直接與神明賜予的永生綁定,凸顯法老作為神與人中介的至高地位;而蘇美爾《吉爾伽美什史詩》主張通過凡人功業留名,王權合法性更多依賴世俗功績而非神授,兩者在構建權力合法性的方式上差異顯著,故選A項;材料未提及地理環境對宗教觀念的影響,僅對比兩種文明對生死與不朽的不同詮釋,屬于文化觀念差異,不能推斷其觀念的不同是地理環境造成的,排除B項;“法老賜予永生”體現埃及注重來世,并非現世物質生活保障,排除C項;“理性主義” 強調邏輯推理與經驗觀察,而蘇美爾通過 “建不朽功業留名” 追求不朽,本質是英雄主義傾向,并非理性主義,排除D項。5.【答案】C【解析】學者表明西歐政治上封建主割據獨立,城市借鑒此例自治,這體現了中世紀歐洲的政治傳統,對城市自治起到積極影響,故選C項;材料未強調封建領主主動推動城市興起,而是城市模仿領主權力爭取自治,且城市興起主因是商業復興而非領主推動,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王權強弱問題,西歐城市自治更多基于封建割據而非王權削弱的直接結果,排除B項;雖然材料對比了東西方差異,但學者核心觀點是解釋歐洲城市自治的成因,而非單純強調軌跡不同,排除D項。6.【答案】C【解析】近世時期(17世紀初—19世紀中葉)對應日本江戶時代,幕府在1630年代推行鎖國政策,僅允許荷蘭與中國在長崎貿易,限制外來宗教和思想傳播,鞏固了幕府統治,減少了因外來勢力引發的國內動蕩,故選C項;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權體制發生于7世紀,屬于古代后期,排除A項;莊園制與武士階層崛起推動幕府政治形成,是中世時期(12世紀末—16世紀末)鐮倉至室町幕府的特點,排除B項;明治維新后(19世紀中葉起)日本開始學習西方制度并調和傳統文化,屬于近代時期,排除D項。7.【答案】A【解析】1559—1620年,新航路開辟后大量美洲金銀涌入英國,引發價格革命,物價飛漲,依靠固定地租為生的舊貴族經濟地位下降,所以出現材料中舊貴族財政困境甚至瀕臨破產的現象,故選A項;資本主義萌芽雖在16世紀英國出現,但主要表現為手工工場和雇傭關系,其直接影響集中在工商業領域,與舊貴族土地經濟衰落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社會結構變動是舊貴族衰落的結果而非原因,題干現象恰是結構變動的具體表現,排除C項;商業經營方式如股份公司、壟斷貿易等變革主要推動商業資產階級崛起,但未直接沖擊舊貴族的地租經濟模式,排除D項。8.【答案】A【解析】伏爾泰主張君主立憲,強調通過開明君主推動改革;孟德斯鳩提出三權分立,注重權力制衡;盧梭則主張主權在民,倡導直接民主,三者均屬于啟蒙思想家,但具體政治構想不同,核心分歧在于構建理想社會的具體方案不同,故選A項;三人均反對君主專制,只是對君主制的存廢或限制方式存在差異,并非是否反對君主專制本身,排除B項;啟蒙運動的核心是理性主義,三者均以理性為思想武器,不存在是否追求理性的對立,排除C項;三人雖有具體主張差異,但本質上均代表新興資產階級利益,階級立場一致,排除D項。9.【答案】D【解析】1806年拿破侖對外擴張正盛,其軍事行動威脅到歐洲各國君主統治。漫畫中拿破侖將歐洲各國君主送進烤爐,歐洲各國被燒成炭灰,形象展現出拿破侖擴張的強大破壞力。英國出于自身利益及對歐洲均勢的考慮,對拿破侖擴張深感恐懼,此漫畫正是這種恐懼心理的體現,故選D項;拿破侖開始建立軍事獨裁統治是在1799年霧月政變后,A項時間不符,排除A項;1806年距拿破侖1804年稱帝已有兩年,此時漫畫更關注拿破侖當時的擴張行為對歐洲各國的影響,而非針對其稱帝行為進行諷刺,排除B項;漫畫中沒有關于法國大革命民主理念的元素體現。既沒有展現民主理念的傳播、實踐,也沒有涉及到對民主理念的態度傾向等內容,只是描繪了拿破侖與歐洲各國君主的關系以及歐洲各國的狀態,與法國大革命民主理念無關,排除C項。10.【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17世紀90年代英國議會通過法案設立英格蘭銀行,軍費批文需議會通過和國王印章,說明此時議會權力增強但英王仍參與重要決策,結合所學,光榮革命后《權利法案》確立議會主權,但國王仍保留行政權,如否決權,威廉三世作為股東并參與軍費批準,體現其仍有較大政治影響力,故選B項;材料中議會與國王共同批準軍費,體現合作而非矛盾尖銳,排除A項;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議會是權力中心,不對國王負責,排除C項;1689年《權利法案》頒布,英國已確立君主立憲政體,此時無需大變革,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巴黎公社建立人民武裝、改造官僚機構等舉措,在政權建設方面進行了大膽嘗試,為無產階級政權建設提供經驗,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無產階級專政的學說,故選D項;巴黎公社僅存在72天,未能建立完整的社會主義制度,且當時社會主義理論尚處于探索階段,未形成理想藍圖,排除A項;巴黎公社爆發具有偶然性,當時資本主義正處于上升階段,其建立并非遵循生產力發展規律,排除B項;巴黎公社雖鼓舞了國際工人運動,但材料側重理論貢獻而非實際影響,且公社失敗后歐洲工人運動一度轉入低潮,排除C項。12.【答案】B【解析】19世紀初英國工業革命深入開展,工業資產階級實力壯大,工人階級隊伍形成,社會結構發生變化,這使得富裕階層和中產階級得以進入賽馬場觀賽,民俗運動也能滲透到上流社會,故選B項;1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歐洲的民主改革并沒有完全廢除貴族特權,貴族在社會中仍有一定地位和影響力,排除A項;啟蒙運動在18世紀已對封建思想形成沖擊,但推動社會結構實質性變化的是工業革命帶來的經濟基礎變革,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觀賽群體的變化以及民俗運動的滲透,而不是賽馬形式的改變,科技進步改變賽馬形式與材料中現象的關聯性不大,排除D項。13.【答案】B【解析】1926年美國聯合果品公司在拉美占有大量土地、控制諸多產業,這表明美國對拉美經濟控制程度極深,拉美想要擺脫外部經濟掌控實現經濟獨立面臨重重困難,道路漫長,故選B項;門羅主義于1823年提出,主要針對歐洲列強干涉美洲事務,材料未體現美國對拉美的政治干涉或政治危機加劇,排除A項;1929年經濟危機尚未爆發,材料未涉及美國因經濟危機調整侵略方式,且美國對拉美的經濟控制屬于長期殖民擴張的延續,排除C項;拉美國家在19世紀20年代已基本實現民族獨立,材料反映的是獨立后的經濟依附問題而非獨立訴求,排除D項。14.【答案】C【解析】19世紀80年代法國在阿爾及利亞推行免費世俗教育、強制法語教學、仿法行政機構及限制總督權力,這些措施核心是通過文化滲透和制度移植消除當地傳統,將阿爾及利亞納入法國體系,符合殖民同化政策特征,故選C項;當地民族意識在此之前可能就有覺醒,“開始”表述不準確,且這一法令目的并非促進民族意識覺醒,排除A項;加強直接控制只是表面現象,本質是推行同化政策,排除B項;瓦解地方傳統治理體系是同化政策的一個方面,不夠全面準確,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 威爾遜指揮“持久和平”合唱,象征巴黎和會上美國倡導的和平理念,各國成員藏有左輪手槍且槍柄標明其野心(日本控制亞太、英國維持海權、法國拉攏美國、意大利擴張領土),揭示各國表面支持和平,實則暗藏軍事與利益訴求,可見凡爾賽體系建立在列強妥協之上,但各國未放棄自身擴張目標,導致體系內部隱含利益沖突與軍事對抗風險,預示其不穩定,故選B項;美國雖提出倡議,但最終未加入國聯,且英法實際掌控和會,主導性有限,排除A項;漫畫更強調體系結構性缺陷即潛在沖突,而非矛盾已激化,排除C項;國聯缺乏約束力雖符合史實,但漫畫未直接指向國聯機制,而是聚焦各國自身動機對和平的破壞,排除D項。16.【答案】C【解析】1921年蘇俄開始實行新經濟政策,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恢復商品貨幣關系,這使得物資逐漸豐富,與材料中“現在豐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錢不可”相符,故選C項;社會主義工業化是蘇聯1928年后的發展戰略,以重工業為核心,與材料中1921年的時間及經濟恢復措施不符,排除A項;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實施于1918—1921年初,實行余糧收集制和全面國有化,導致物資短缺,與材料中“豐富得多了”的改善現象矛盾,排除B項;農業集體化是斯大林1930年代推行的運動,通過合并個體農戶為集體農莊,與材料時間及市場恢復特征無關,排除D項。17.(1)以轉向鄉鎮企業為主,近距離轉移;遷移方向分散、規模較??;勞動力轉移仍受諸多條件限制。(5分,任答3點即可)(2)原因:鄧小平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國家政策的調整降低了城市準入標準;農村稅費改革降低了勞動力遷移成本。(6分,任答3點即可)影響:推動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了東部地區的經濟地位;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4分,任答2點即可)18.(1)(10分)特點:技術學校數量多、規模大;學習內容以自然科學知識為重點;具有平等性;具有功利色彩。(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影響:沖擊了英國傳統教育體制,促進了英國教育的發展;普通人也贏得了接受教育的權利,提高了民眾文化素質;培養了技術人才,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沖擊了等級觀念。(每點2分,任答2點共4分)(2)(12分)成就:強制推行義務教育制度;大學允許科學獨立發展;科學發展創新了許多新形式;引領各國大學發展的新方向。(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原因:德意志統一的實現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國家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德國成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中心之一;德國科學與技術的緊密結合;國家的高度重視等。(每點2分,任答三點共6分)(3)(3分)啟示:教育的發展需要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國家發展依賴于教育和人才的培養;教育發展要與科技發展同步(要培養適用性人才)等。(每點2分,任答兩點共3分)19.【答案】(12分)示例1人物:但丁、馬丁·路德、康德(1分)主題:近代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或人文主義的復興與發展)(1分)闡釋:14—18世紀,隨著歐洲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壯大,資產階級為擺脫天主教的精神束縛、反抗封建統治,構建符合自身需要的意識形態,在思想領域相繼發起一系列思想解放運動。但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代表,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在代表作《神曲》中大力抨擊天主教會,宣揚人性自由。1517年,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揭開了宗教改革的序幕,宗教改革沖擊了天主教的神學統治,使人們獲得精神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進一步解放了思想,發展了人文主義。康德是德國啟蒙運動的杰出代表,對啟蒙運動進行總結,道出了啟蒙運動的真諦。倡導理性,宣傳天賦人權、自由平等等思想主張,促進了人與社會的雙重覺醒。(8分)總之,歐洲近代三次思想解放運動,都促進了人文精神的發展和思想解放,為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道路。(2分)示例2人物:圣馬丁、甘地、扎格魯爾(1分)主題:亞非拉美的民族解放運動(1分)闡釋:新航路開辟以后,西方殖民者開始了早期的殖民擴張,隨著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世界殖民體系確立,亞非拉美逐漸淪為西方列強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歐洲殖民者的長期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激起亞非拉美人民的奮起反抗。隨著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經濟的發展、啟蒙思想的傳播、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19世紀初,獨立運動的浪潮席卷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在玻利瓦爾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西屬拉美殖民地基本獲得獨立。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印度的甘地提出了以愛、真理和非暴力爭取印度自治和獨立的思想,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具有印度特色的民族主義斗爭學說,在打擊英國的殖民統治和爭取印度獨立中發揮了巨大作用。一戰后,北非和東非國家的民族獨立意識已經覺醒,埃及人民在扎格魯爾為首的民族主義政黨華夫脫黨領導下,通過游行、示威、罷工、街壘戰等斗爭方式同英國殖民者作斗爭,最終迫使英國作出讓步,承認埃及為獨立主權國家。(8分)小結:亞非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動搖了世界殖民體系,對國際秩序產生了深刻影響。(2分)示例3人物:瓦特、馬可尼、萊特兄弟主題:兩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影響深遠闡釋:(言之有理即可)(閱卷參考標準:歷史人物1分、主題1分,闡釋部分8分,小結2分。其他人物組合,言之有理也可得分)【解析】首先,認真閱讀材料信息,讀懂材料中的觀點,任選三個相互關聯的歷史人物,并得出論題。例如人物選擇但丁、馬丁·路德、康德,并結合所學,可得觀點:近代歐洲的思想解放運動。其次,依據主題從材料及所學相關知識搜尋相關史實,論證主題,可以分別從三個人物所涉及的思想解放運動及思想主張方面論述,使論據更充分,更有條理。例如但丁是文藝復興時期的典型代表,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個性解放和個人自由,在代表作《神曲》中大力抨擊天主教會,宣揚人性自由。最后,論證表述成文并總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