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理綱要記要點1.秦漢時期,鐵犁牛耕與精耕細作的模式進一步完善。2.秦漢時期,賦役除田賦外,還有人頭稅、徭役等。3.漢武帝時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4.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1.秦漢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農業 ①秦國修建的都江堰、西漢修建的龍首渠等,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 ②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 對其進行革新【選擇性必修2·P4、P20】 手工業 漢朝的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當時,人們使用提花機織出精美的絲織品【選擇性必修2·P21】貨幣 ①秦朝: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 ,后世長期沿用。 ②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銅錢,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選擇性必修1·P87、88】賦役制度 ①田賦:秦朝稅率極高;漢初稅率大大降低。 ②人頭稅:秦朝有口賦或戶賦;漢代按不同年齡,征收口賦和算賦,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加倍。 ③財產稅:(漢代)車船稅、商人“算緡錢”、財產“稅民資”、牲畜稅等。 ④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選擇性必修1·P93】戶籍制度 ①秦朝:實行分類登記制度。 ②漢朝: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戶是政府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編戶入籍,形成了封建國家的“ ”【選擇性必修1·P99】 社會救濟 漢朝設常平倉制度,調節糧價【選擇性必修1·P102】2.秦漢時期的交通和對外交往(1)水陸交通 【選擇性必修2·P69—71】秦朝 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 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 漢代 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2)對外交往①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 【選擇性必修1·P66】③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④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在漢字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 【選擇性必修3·P10】3.兩漢的思想文化思想 大一統 尊崇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學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數學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醫學 《黃帝內經》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 的基礎 《神農本草經》 成書于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華佗 創制麻醉藥“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戲”【選擇性必修2·P84】張仲景 提出辨證施治原則,《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臨床學基礎【選擇性必修2·P84】四大發明 造紙術 105年,東漢 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黃老之學:黃帝之學與老子之學的合稱。其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應輕徭薄賦,勿奪農時,無為而治。黃老思想是漢初治國的指導思想,為漢初經濟發展,“文景之治”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后來黃老思想由經世之學蛻變為“自然長生之道”,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祀等方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道教。2.編戶齊民:齊,即平,齊民就是平民。戶籍制度規定,凡是政府控制的戶口,不論貧富貴賤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載入戶籍。這種戶籍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3.莊園經濟:在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基礎上,以人身強制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為剝削形態,以嚴密的生產管理體系建立起來的一種組織形式和經濟實體。這種經濟形態的雛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之,勃興于西漢年間,并在東漢時期大大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巔峰。|以|圖|證|史|[解讀] 西漢形勢圖信息量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點:西漢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西漢對西域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匈奴是西漢北部最主要的威脅;西漢的治理范圍已經達到了南海等。|辯|證|看|待| 在張騫之前,中國與西域的交往早已存在,考古提供的證明所在多有。那么,為什么今天的絲綢之路依然從張騫開始 因為張騫代表漢朝,代表中國文明,盡管此前的交往確實存在,但不是以國家身份進行的,所以張騫的“鑿空”意義無法取代。張騫之前的中西交往歷史,是“絲綢之路前史”,是張騫鑿空的歷史基礎,而絲綢之路的開通當然歸功于張騫,絲綢之路的開端,只能從張騫開始計算。絲綢之路的開通,作為張騫“鑿空”的具體內容,歷史貢獻正在于世界性。張騫出使前后的人類歷史,長期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大航海以后發現的世界尚未進入人類的視野,在事實上形同虛無。因為自然條件的阻隔,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長期缺乏聯系,相互了解有限。張騫出使之前,中國與西域的貿易聯系是存在的,但短途販運的貿易方式,影響了文化上的相知,以至于歷史記載也長期處于空白狀態。張騫出使,在世界整體性的拼圖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因為中國的加入,世界主要文明體終于聯結起來。絲綢之路的開通,世界文明獲得了空前的交流渠道,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任何文明的發展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歐亞地區主要文明的交往與相知,其實質就是人類文明的一體化,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歷史,進入了新的互動發展階段,人類的整體性獲得空前的提升。——摘編自孟憲實《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之路讀 從張騫到馬可·波羅 》|群|英|圖|譜| 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人,西漢思想家、學者。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主張并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史|學|研|究|教材表述由“獨尊儒術”到“尊崇儒術”的轉變有不少學者指出,漢武帝尊崇儒術而非獨尊儒術。一方面,董仲舒并沒有明確提出“罷黜百家”這個名詞,而且儒家已經吸納各派學說,各派學說也吸收了儒學養分,無法真正“罷黜”;另一方面,漢武帝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尊儒學為指導思想,同時也兼采各派,特別突出了法治,即所謂“外儒內法”。所以現行的統編教材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述為“尊崇儒術”。主題(一) 獨具特色的兩漢經濟[史料探究]1.從漢武帝的統制經濟政策看材料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采納賈誼的建議實行幣制改革,將鑄幣權從各郡國收歸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對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武帝一朝還創設“國家企業”,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國營專利的實業,政府將鹽鐵和酒的經營權收歸國家。酒的專利辦法是由政府開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鹽、鐵的專利是由政府置“鹽官”“鐵官”負責鹽、鐵的采冶和售賣。其二是推行國營非專利的商業政策。將以前郡國每年對皇帝貢獻的土產,不再直運京師,而是專門設官經理,運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賣,得錢歸公,這叫做“均輸”。在長安設了一所可以叫做“國立貿易局”的機構,網羅天下貨物,“賤則買,貴則賣”,這叫做“平準”。此措施終西漢之世不變。——摘編自張蔭麟、呂思勉《國史十六講》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經濟改革的措施,并評價漢武帝的經濟改革。2.從漢代田莊經濟形式看 材料二 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特別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與整個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從本質上說,田莊具有相當的自給自足性,它有明顯地游離于社會之外的傾向性。這是由田莊綜合經營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它能夠“閉門成市”,自給自足。但是,田莊綜合經營的豐富產品和田莊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漢代的政策又把它與整個社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摘編自杜慶余《漢代田莊研究》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田莊經濟的特點,并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史論形成] 漢武帝經濟改革的特點(1)體現了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本質。(2)客觀上為商賈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改革內容具有兼顧性和可行性。鹽鐵專賣和幣制改革,是針對經濟資源中必須由國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加強中央財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均輸平準”僅僅是國家參與商品流通、利潤分配,并未禁止商人從事商品的販運貿易。主題(二) 氣勢恢弘的秦漢思想文化[史料探究]1.從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看 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貫通了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的內容。孟子早已說過,他相信孔子在編訂這部編年史時把支配萬物的上天的準則運用于人類歷史的進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處于歷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從這些不變的準則出發,以微而婉的方式簡潔地表達了對人們的行為的褒貶。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的結合關乎對他們的品質的評判,這一點很可能給當時的統治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摘編自費正清等《劍橋中國秦漢史》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成因。2.從秦漢時期的文化融合看 材料二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摘編自張士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結果。3.從秦漢文化特征看材料三 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秦漢時期的最高統治者,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并構筑了統一的制度文化。秦漢時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揚:“《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探究3 根據材料三,指出秦漢文化蘊涵的時代精神及其歷史價值。[史論形成]1.董仲舒的治國思想治理權力的“合法來源” “君權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陰陽五行的學說與儒家的天命、天道結合起來,以“天人感應”說確立了“君權神授”觀,為君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哲學及神學上的論證制約機制的設計 “伸君,伸天”。強調“屈民而伸君”,民要服從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眾的治理者。但君權要受到天的制約,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須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則辦事,以此對君權進行約束和規范意識形態的專制統治 “尊崇儒術”。統治者治理國家,要有統一的法度,必須實現意識形態上的統一,人民才能有統一的行為準則,才能去遵守這個法度國家治理的基本范式 “大德而小刑”。國家治理的實踐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為重要。在德教與刑罰的關系上,主張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強調以德教為主要手段,輔以刑罰2.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1)特點統一性 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尊崇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多樣性 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先進性 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改進等開放性 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2)影響: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這是一個融合了多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系統,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范,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具有自己獨特的、鮮明的個性。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顯示出文化的廣泛性和適用性。主題(三) 絲綢之路[史料探究]1.從絲綢之路的路線和特點看 材料一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特點,并概括絲綢之路的路線。2.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看材料二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在絲路沿線相繼興起的中國古代諸王朝……通過不斷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展中,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等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史論形成] 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世界交往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了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筑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貿易互惠、物種傳播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藥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中國科技交流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傳播,廣泛而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技術進步乃至社會變革。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冶鐵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宗教文化傳播之路 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1.3 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 題組(一) 秦漢的經濟發展與鞏固統一1.(2024·湖北高考)《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3·福建高考)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 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 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3.(2023·全國甲卷)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題組(二)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4.(2023·廣東高考)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價值發掘]1.命題分析:高考對秦漢經濟的考查,往往都落腳在漢武帝時期鞏固統一的經濟措施上。但近年高考有意回避這一內容,注重從歷史前后聯系的視角來進行命題。第1題從經濟政策傳承的視角命題;第2題、第3題的創新之處在于從前后聯系的角度考查古代經濟格局及其演變。尤其是第2、3兩題,皆以地圖創設情境命題,把具體的變化定位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上,讓考生通過直觀的數據,理解歷史背后的原因,可謂獨具匠心。2.易錯點撥:第4題的情境中命題者有意強調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從而引導對材料信息內涵不甚理解的考生誤選C項。這也警示考生在做題時一定要把題干讀完再作答,切忌斷章取義。(2024·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江南經濟區”的變遷——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二、析題要“透”本題在獲取信息時,主要著眼點是兩個地圖的圖例部分,要根據圖例提供的角度進行“比較”。如范圍、商業中心分布、交通主干道的變化等。在比較范圍時,容易回答擴大或縮小,其實從大范圍看,并沒有明顯的擴大或縮小,而是“重心”向長江中下游轉移;在回答交通變化時,不能僅僅回答水路或陸路,無法概括其變化。要從更概括性的角度回答主次干道更加密集或水陸交通更為發達;在回答南方商業城市增多時,不要被圖2圖例“據點”所迷惑,因為圖1中沒有這一圖例,因而無法通過比較得出“變化”的結論。從組織答案角度看,容易回答成小論文的形式。本題實質上是一個“偽開放性”試題,按常規題組織答案即可。第二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融通教材1.馬鈞 圓形方孔錢 編戶齊民 2.(1)咸陽 3.中醫理論 東漢 蔡倫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措施:統一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評價: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打擊了富商大賈和地方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收入,為社會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對后世王朝的經濟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活力,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探究2 提示:特點:自給自足性;與外部市場有一定的交換。歷史解釋:漢代莊園采用多種經營方式,基本可以滿足內部的絕大部分需求,“閉門成市”,使其具有鮮明的自給自足的特點。一方面,漢代實行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具有比較多的剩余產品;另一方面,漢代往往采取貨幣租稅形式,加之莊園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這就使得莊園里的產品與市場發生較為頻繁的聯系。莊園的這些特點,使豪強地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增強了他們的實力,給東漢末年的割據埋下了隱患。主題(二)探究1 提示:特點:重視傳承與借鑒孔孟之道;思想體系具有雜糅性;辯證分析人的行為;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將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學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維護專制統治;迎合漢武帝大一統,提升君主地位的需要。探究2 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佛教與儒家融合是純粹的民間文化運動。結果: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與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探究3 提示:精神:“大一統”。價值:建立與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題(三)探究1 提示:特點:連續性、繼承性。路線: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探究2 提示: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三大洲國家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系的全球史。對“標”訓練1.B 2.D 3.D 4.A大題增分變化:①由漢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2分)。②漢代江南經濟區內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少,唐代江南經濟區內經濟中心城市數量增多,并呈現多中心、多層級的特點(2分)。③漢代江南經濟區交通干道較少,水陸欠發達,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與大運河、海路通道構成水陸交通網(2分)。體現趨勢:①唐代南方地區經濟地位提高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2分)。②唐代南方地區經濟發展 (經濟繁榮或城市經濟發展或商業發展或商品經濟發展)(2分)。③唐代江南經濟區內(或南北或中外)經濟聯系增強(2分)。1 / 12(共96張PPT)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第二講理綱要記要點1.秦漢時期,鐵犁牛耕與精耕細作的模式進一步完善。2.秦漢時期,賦役除田賦外,還有人頭稅、徭役等。3.漢武帝時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尊崇儒術。兩漢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成就斐然。4.絲綢之路是經由中國西北和中亞連通古代東西方的重要商路。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1.秦漢的經濟與社會生活農業 ①秦國修建的都江堰、西漢修建的龍首渠等,體現了國家對水利工程的重視。②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______對其進行革新【選擇性必修2·P4、P20】馬鈞手工業 漢朝的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當時,人們使用提花機織出精美的絲織品【選擇性必修2·P21】貨幣 ①秦朝:在圜錢基礎上將貨幣統一為_____________,后世長期沿用。②漢武帝:開始鑄造“五銖”銅錢,并將鑄幣權收歸中央【選擇性必修1·P87、88】圓形方孔錢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編戶齊民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2.秦漢時期的交通和對外交往(1)水陸交通 【選擇性必修2·P69—71】秦朝 修筑馳道、直道和五尺道,構成了以______為中心的全國性道路網。開鑿連接湘水和離水的靈渠漢代 海上絲綢之路初步形成東、南兩條航線,東線通向朝鮮半島和日本,南線通向印度洋咸陽(2)對外交往①97年,甘英奉西域都護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達波斯灣一帶。②東漢時期,倭國派使臣來朝,光武帝劉秀賜“漢委(倭)奴國王”金印。 【選擇性必修1·P66】③兩漢之際,來自古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4世紀以后,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④公元前4世紀—公元3世紀,漢字傳入朝鮮半島、日本列島和東南亞地區。在漢字基礎上,朝鮮創造出諺文,日本創造出假名,越南創造出喃字。 【選擇性必修3·P10】3.兩漢的思想文化思想 大一統 尊崇儒術,儒學成為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文學 漢賦 介于韻文和散文之間的文體,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數學 《九章算術》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續表醫學 《黃帝內經》 成書于戰國至西漢間,奠定了__________的基礎《神農本草經》 成書于______,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華佗 創制麻醉藥“麻沸散”、健身方法“五禽戲”【選擇性必修2·P84】張仲景 提出辨證施治原則,《傷寒雜病論》奠定中醫臨床學基礎【選擇性必修2·P84】四大發明 造紙術 105年,東漢______改進造紙術;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中醫理論東漢蔡倫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黃老之學:黃帝之學與老子之學的合稱。其認為“貴清靜而民自定”,主張君主治國應輕徭薄賦,勿奪農時,無為而治。黃老思想是漢初治國的指導思想,為漢初經濟發展,“文景之治”的出現創造了條件。后來黃老思想由經世之學蛻變為“自然長生之道”,與神仙長生、鬼神祭祀等方術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原始道教。2.編戶齊民:齊,即平,齊民就是平民。戶籍制度規定,凡是政府控制的戶口,不論貧富貴賤都必須按姓名、年齡、籍貫、身份、相貌、財富情況等項目載入戶籍。這種戶籍制度,既是行政管理制度,又是賦稅制度。3.莊園經濟:在地主大土地所有制基礎上,以人身強制的勞役地租或實物地租為剝削形態,以嚴密的生產管理體系建立起來的一種組織形式和經濟實體。這種經濟形態的雛形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之,勃興于西漢年間,并在東漢時期大大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發展到巔峰。|以|圖|證|史|[解讀] 西漢形勢圖信息量非常豐富,主要有以下幾點:西漢是一個統一多民族國家;西漢對西域地區進行了有效的管轄;匈奴是西漢北部最主要的威脅;西漢的治理范圍已經達到了南海等。|辯|證|看|待|在張騫之前,中國與西域的交往早已存在,考古提供的證明所在多有。那么,為什么今天的絲綢之路依然從張騫開始 因為張騫代表漢朝,代表中國文明,盡管此前的交往確實存在,但不是以國家身份進行的,所以張騫的“鑿空”意義無法取代。張騫之前的中西交往歷史,是“絲綢之路前史”,是張騫鑿空的歷史基礎,而絲綢之路的開通當然歸功于張騫,絲綢之路的開端,只能從張騫開始計算。絲綢之路的開通,作為張騫“鑿空”的具體內容,歷史貢獻正在于世界性。張騫出使前后的人類歷史,長期以歐亞大陸為中心,大航海以后發現的世界尚未進入人類的視野,在事實上形同虛無。因為自然條件的阻隔,中國與中亞、西亞和歐洲長期缺乏聯系,相互了解有限。張騫出使之前,中國與西域的貿易聯系是存在的,但短途販運的貿易方式,影響了文化上的相知,以至于歷史記載也長期處于空白狀態。張騫出使,在世界整體性的拼圖上完成了最后的填充。因為中國的加入,世界主要文明體終于聯結起來。絲綢之路的開通,世界文明獲得了空前的交流渠道,中國、印度、西亞和希臘羅馬四大古代文明有了直接的交流和影響——任何文明的發展不再是相對孤立地進行了。歐亞地區主要文明的交往與相知,其實質就是人類文明的一體化,以國家為單位的世界歷史,進入了新的互動發展階段,人類的整體性獲得空前的提升。——摘編自孟憲實《絲綢之路:文明交流互鑒之路讀?從張騫到馬可·波羅?》|群|英|圖|譜|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年),廣川(河北省景縣)人,西漢思想家、學者。漢景帝時任博士,講授《公羊春秋》。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漢武帝下詔征求治國方略,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了其他學派的理論,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深得漢武帝的贊賞,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的主張并被漢武帝所采納,使儒學成為中國社會正統思想,影響長達兩千多年。其學以儒家宗法思想為中心,雜以陰陽五行說,把神權、君權、父權、夫權貫穿在一起,形成帝制神學體系。董仲舒一生歷經三朝,度過了西漢王朝的極盛時期,公元前104年病故,享年75歲。死后得武帝眷顧,被賜葬于長安下馬陵。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教材表述由“獨尊儒術”到“尊崇儒術”的轉變有不少學者指出,漢武帝尊崇儒術而非獨尊儒術。一方面,董仲舒并沒有明確提出“罷黜百家”這個名詞,而且儒家已經吸納各派學說,各派學說也吸收了儒學養分,無法真正“罷黜”;另一方面,漢武帝在治國理政過程中尊儒學為指導思想,同時也兼采各派,特別突出了法治,即所謂“外儒內法”。所以現行的統編教材汲取最新的研究成果,表述為“尊崇儒術”。|史|學|研|究|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獨具特色的兩漢經濟1.從漢武帝的統制經濟政策看材料一 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漢武帝采納賈誼的建議實行幣制改革,將鑄幣權從各郡國收歸中央政府,使中央政府對五銖錢進行統一鑄造和發行。武帝一朝還創設“國家企業”,可分為兩類:其一是國營專利的實業,政府將鹽鐵和酒的經營權收歸國家。酒的專利辦法是由政府開店制造出售,叫做“榷酤”。鹽、鐵的專利是由政府置“鹽官”“鐵官”負責鹽、鐵的采冶和售賣。其二是推行國營非專利的商業政策。將以前郡國每年對皇帝貢獻的土產,不再直運京師,而是專門設官經理,運去行市最高的地方售賣,得錢歸公,這叫做“均輸”。在長安設了一所可以叫做“國立貿易局”的機構,網羅天下貨物,“賤則買,貴則賣”,這叫做“平準”。此措施終西漢之世不變。——摘編自張蔭麟、呂思勉《國史十六講》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武帝經濟改革的措施,并評價漢武帝的經濟改革。提示:措施:統一貨幣的鑄造和發行;鹽鐵酒官營;均輸平準。評價: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打擊了富商大賈和地方勢力,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增加政府收入,為社會發展奠定經濟基礎;對后世王朝的經濟政策產生深遠影響;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業活力,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2.從漢代田莊經濟形式看材料二 漢代田莊的經營方式,特別是漢代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與整個社會緊密地結合起來。從本質上說,田莊具有相當的自給自足性,它有明顯地游離于社會之外的傾向性。這是由田莊綜合經營的特性決定的,因為它能夠“閉門成市”,自給自足。但是,田莊綜合經營的豐富產品和田莊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以及漢代的政策又把它與整個社會緊緊地拴在了一起,使它不能游離于社會之外。——摘編自杜慶余《漢代田莊研究》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漢代田莊經濟的特點,并作出合理的歷史解釋。提示:特點:自給自足性;與外部市場有一定的交換。歷史解釋:漢代莊園采用多種經營方式,基本可以滿足內部的絕大部分需求,“閉門成市”,使其具有鮮明的自給自足的特點。一方面,漢代實行重人輕地的賦役政策,使田莊具有比較多的剩余產品;另一方面,漢代往往采取貨幣租稅形式,加之莊園主對財富增值的追求,這就使得莊園里的產品與市場發生較為頻繁的聯系。莊園的這些特點,使豪強地主積累了大量的財富,增強了他們的實力,給東漢末年的割據埋下了隱患。史論形成漢武帝經濟改革的特點(1)體現了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本質。(2)客觀上為商賈勢力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3)改革內容具有兼顧性和可行性。鹽鐵專賣和幣制改革,是針對經濟資源中必須由國家管制的部分采取的,主要是加強中央財權,掌握國家經濟命脈;“均輸平準”僅僅是國家參與商品流通、利潤分配,并未禁止商人從事商品的販運貿易。史料探究主題(二)氣勢恢弘的秦漢思想文化1.從董仲舒新儒學的特點看材料一 《春秋》卓越地貫通了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的內容。孟子早已說過,他相信孔子在編訂這部編年史時把支配萬物的上天的準則運用于人類歷史的進程。由于董仲舒,孔子博得了處于歷史中心的圣人——素王的位置。他(董仲舒)從這些不變的準則出發,以微而婉的方式簡潔地表達了對人們的行為的褒貶。倫理學和形而上學的結合關乎對他們的品質的評判,這一點很可能給當時的統治者留下了強烈的印象。——摘編自費正清等《劍橋中國秦漢史》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董仲舒思想的特點及其成因。提示:特點:重視傳承與借鑒孔孟之道;思想體系具有雜糅性;辯證分析人的行為;神化君主。成因:董仲舒將道家、法家、陰陽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學思想之中;孔孟思想有利于維護專制統治;迎合漢武帝大一統,提升君主地位的需要。2.從秦漢時期的文化融合看材料二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摘編自張士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結果。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佛教與儒家融合是純粹的民間文化運動。結果: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與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3.從秦漢文化特征看材料三 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造成中華文明這一鮮明個性特征的重要因素,是中國歷史上歷經數千年而不衰的“大一統”思想的潛移默化,而秦漢時期正是這種理念完全定型的關鍵階段。秦漢時期的最高統治者,都對統治思想進行了選擇,用以規范、整齊全國上下的思想,并構筑了統一的制度文化。秦漢時期的思想家也全力以赴地弘揚:“《春秋》所以大一統者,六合同風,九州共貫也。”——摘編自黃樸民《論秦漢文化的時代精神》探究3 根據材料三,指出秦漢文化蘊涵的時代精神及其歷史價值。提示:精神:“大一統”。價值:建立與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史論形成1.董仲舒的治國思想治理權力的“合法來源” “君權神授”。董仲舒把源于陰陽五行的學說與儒家的天命、天道結合起來,以“天人感應”說確立了“君權神授”觀,為君權的合法性進行了哲學及神學上的論證制約機制的設計 “伸君,伸天”。強調“屈民而伸君”,民要服從于君,即民受制于君。君主是民眾的治理者。但君權要受到天的制約,即“屈君而伸天”,君主必須秉承天意,依上天的原則辦事,以此對君權進行約束和規范意識形態的專制統治 “尊崇儒術”。統治者治理國家,要有統一的法度,必須實現意識形態上的統一,人民才能有統一的行為準則,才能去遵守這個法度國家治理的基本范式 “大德而小刑”。國家治理的實踐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為重要。在德教與刑罰的關系上,主張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強調以德教為主要手段,輔以刑罰續表2.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及影響(1)特點統一性 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尊崇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多樣性 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先進性 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改進等開放性 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2)影響:作為華夏民族“核心文化”的兩漢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征,這是一個融合了多類型文化精髓的“大一統”文化系統,是使民族統一、國家統一、多元文化走向一元文化的光輝典范,對家族觀念、倫理道德影響深遠,具有自己獨特的、鮮明的個性。它凝聚著中華民族奮發向上、自強不息的斗爭精神,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心理,顯示出文化的廣泛性和適用性。史料探究主題(三)絲綢之路1.從絲綢之路的路線和特點看材料一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約于前5世紀形成的草原絲綢之路,中古初年形成、在宋代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與西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宋初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陸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絲綢之路的形成有何特點,并概括絲綢之路的路線。提示:特點:連續性、繼承性。路線:陸上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西南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2.從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看材料二 絲綢之路是一條古代連接歐、亞、非三大洲的商貿之路,它溝通了舊大陸上興起的諸種文明。在絲綢之路正式開通之后,東西方之間的交流更趨頻繁。在絲路沿線相繼興起的中國古代諸王朝……通過不斷擴張、征服,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的全球化進程的到來。在絲綢之路多元文明的發展中,東方與西方、中國與外國、陸地與海洋、人類與自然等領域,互動幾乎無處不在。——摘編自王永平《全球史視野下的古代絲綢之路》等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古代絲綢之路開通的意義。提示:加強了中國與歐、亞、非三大洲國家的往來;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推動了古代世界從分散逐漸走向整合;絲綢之路的開通擴大了人類交往的范圍,促進了全球文明的發展;古代絲綢之路的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文明交往與聯系的全球史。史論形成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價值(1)世界交往之路:古代絲綢之路開創性地打通了東西方大通道,首次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古代絲綢之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堪稱世界道路交通史上的奇跡。大大小小、難以勝數的中外交通線路,構成古代絲綢之路的“血脈經絡”,構筑了古代絲綢之路的基本格局,建構了古代東西方世界相互連通的交通網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成為亞歐大陸之間最為便捷的通道。(2)貿易互惠、物種傳播之路:古代絲綢之路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商貿往來的生命線,通過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綢、茶葉、瓷器、漆器等商品源源不斷輸出到沿線國家;來自中亞、西亞以及歐洲的珠寶、藥材、香料以及葡萄、胡麻、胡桃、胡蘿卜、胡瓜等各類農作物絡繹不絕進入中國。(3)科技交流之路:古代絲綢之路推動了科學技術的交流傳播,廣泛而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技術進步乃至社會變革。絲綢之路是我國與沿線各國科學技術交流的重要平臺。在歐洲近代工業革命之前,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以及冶鐵等技術,通過絲綢之路相繼傳入西方,成為推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變革的重要因素。(4)宗教文化傳播之路:古代絲綢之路助推了多樣性文化交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通過了解秦朝的統一業績和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及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1.3 秦漢大一統國家的建立與鞏固”課標要求√題組(一) 秦漢的經濟發展與鞏固統一1.(2024·湖北高考)《岳麓書院藏秦簡》記載:“丞相其以制明告郡縣……毋令吏以苛徭奪黔首春夏時。令皆明焉,以為恒。不從令者,貲(處罰)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發弩各二甲(甲胄)。”這表明秦朝( )A.相權挑戰皇權 B.延續秦國耕戰國策C.統治殘暴嚴苛 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2.(2023·福建高考)東漢前期,許慎在編撰《說文解字》時,征引全國各地的政區地名資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義。其中提及次數較多的郡、國(如圖所示)。這反映了該時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調整B.豪強勢力的地方割據C.儒家思想的主導地位D.經濟發展的南北差異3.(2023·全國甲卷)在中國古代,自然環境、社會生產狀況、國家政策、災害以及戰亂,都會對人口的區域布局產生影響。下圖顯示了兩漢間江浙一帶與湘江流域人口增長的巨大差異,能夠解釋這種差異的主要因素是 ( )√A.土地兼并程度 B.經濟發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長 D.移民流入數量1.命題分析:高考對秦漢經濟的考查,往往都落腳在漢武帝時期鞏固統一的經濟措施上。但近年高考有意回避這一內容,注重從歷史前后聯系的視角來進行命題。第1題從經濟政策傳承的視角命題;第2題、第3題的創新之處在于從前后聯系的角度考查古代經濟格局及其演變。尤其是第2、3兩題,皆以地圖創設情境命題,把具體的變化定位在具體的歷史時空上,讓考生通過直觀的數據,理解歷史背后的原因,可謂獨具匠心。價值發掘√題組(二) 秦漢時期的思想文化4.(2023·廣東高考)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的《新語》云:“昔舜治天下也,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寂若無治國之意,漠若無憂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無為者乃有為也。”陸賈的上述思想( )A.適應了休養生息的政治需要 B.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國理念C.為尊崇儒術提供依據 D.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2.易錯點撥:第4題的情境中命題者有意強調漢初儒家代表人物陸賈,從而引導對材料信息內涵不甚理解的考生誤選C項。這也警示考生在做題時一定要把題干讀完再作答,切忌斷章取義。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4·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江南經濟區”的變遷——據賀業鉅《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史》概括說明“江南經濟區”的變化體現了漢唐時期怎樣的經濟發展趨勢。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二、析題要“透”本題在獲取信息時,主要著眼點是兩個地圖的圖例部分,要根據圖例提供的角度進行“比較”。如范圍、商業中心分布、交通主干道的變化等。在比較范圍時,容易回答擴大或縮小,其實從大范圍看,并沒有明顯的擴大或縮小,而是“重心”向長江中下游轉移;在回答交通變化時,不能僅僅回答水路或陸路,無法概括其變化。要從更概括性的角度回答主次干道更加密集或水陸交通更為發達;在回答南方商業城市增多時,不要被圖2圖例“據點”所迷惑,因為圖1中沒有這一圖例,因而無法通過比較得出“變化”的結論。從組織答案角度看,容易回答成小論文的形式。本題實質上是一個“偽開放性”試題,按常規題組織答案即可。三、答題要“范”變化:①由漢代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到唐代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游地區(2分)。②漢代江南經濟區內商業中心城市數量少,唐代江南經濟區內經濟中心城市數量增多,并呈現多中心、多層級的特點(2分)。③漢代江南經濟區交通干道較少,水陸欠發達,唐代主次干道增多,并與大運河、海路通道構成水陸交通網(2分)。體現趨勢:①唐代南方地區經濟地位提高 (經濟重心開始南移)(2分)。②唐代南方地區經濟發展 (經濟繁榮或城市經濟發展或商業發展或商品經濟發展)(2分)。③唐代江南經濟區內(或南北或中外)經濟聯系增強(2分)。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一、選擇題1.漢初約有60萬將士因賜爵而獲得田宅,軍爵的受益面為300萬人,約占當時人口的1/5上下。軍功受益階層被授予了3億畝耕地和1 500萬畝的住宅地,這一數量相當于全國耕地的40%。這種做法( )A.妨礙了自耕農經濟發展 B.為解決邊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 D.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漢初大量土地被少數軍功受益階層所占有,擠壓了自耕農土地的數量,不利于自耕農經濟發展,故選A項;材料中的做法是漢初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并不是為解決邊患問題,排除B項;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需要通過土地的耕種技術和方式等精耕細作的措施,且僅憑材料無法得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結論,排除C項;軍功賞賜的官僚占有大量土地,若監管措施不利極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2.(2024·長沙二模)據《史記》記載,有漢一代“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武帝)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張湯、黃老學派汲黯以及縱橫家主父偃。這反映出漢代 ( )A.學術領域的爭斗與動蕩 B.治國理念的并蓄和包容C.官學延續了諸子的學說 D.儒學尊崇地位遭受沖擊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史記》中提到了漢武帝時期,各種學術流派和學說都得到了重視和發揮,如法家、黃老學派和縱橫家等,這表明漢武帝在治國上并不只依賴某一種學說或流派,而是對各種學說都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故選B項;從材料中并沒有看到學術領域之間的激烈爭斗或動蕩,反而看到了一種和諧共存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特別指出官學是如何延續或采納諸子學說的,只是提到了漢武帝對各種學術流派的重視,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遭受沖擊”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3.(2024·內江三模)兩漢時期,我國傳統節日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數量逐漸增多,節俗內容逐漸增加的發展過程。東漢,傳統節日初步定型,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這反映了兩漢 ( )A.中央集權程度較低 B.全國經濟平衡發展C.社會精神生活豐富 D.形成了文化共同體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可知,中國傳統節日基本定型于兩漢時期,此時國家統一,社會出現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條件,即形成了文化共同體,故選D項;A、B、C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4.(2024·石家莊三模)“頭會箕斂”在現代漢語中是形容賦稅繁重的成語。史書記載:“吏到其家,以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下列賦稅制度與其記載最為接近的是 ( )A.口賦 B.“稅民資”C.租調 D.“科差”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頭會箕斂”意思是按人數征稅,稅吏到每戶人家按人頭數收谷物,用簸箕來收聚,口賦是按人頭征收賦稅,與“頭會箕斂”較為接近,故選A項;“稅民資”主要是對民眾資產進行征稅,與按人頭征稅不太一致,排除B項;租調是包括田租和戶調,并非單純按人頭,排除C項;“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料和銀兩,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5.(2024·昆明三模)兩漢時期,武帝好《公羊》,昭帝傳《孝經》《論語》《尚書》,明帝通《春秋》《尚書》。不少皇帝還親自講經,參與諸儒的學術論辯。“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成為武帝以后兩漢政治中較有特色的現象。這表明兩漢 ( )A.主流思想影響政治 B.制度設計源于儒家經典C.學術論辯氛圍濃厚 D.統治集團重視文化保護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武帝好《公羊》……參與諸儒的學術論辯”可知,這是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體現,而材料“‘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成為武帝以后兩漢政治中較有特色的現象”則說明由于尊崇儒術,導致主流思想影響了政治領域,故選A項;漢代的制度設計是繼承秦制的結果,主要源于法家思想,排除B項;學術論辯氛圍濃厚只是表象,背后反映出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對政治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表明統治集團利用儒家思想來維護統治,而不是重視文化保護,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6.(2024·龍巖三模)劉邦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而“(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阨(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蕭何此舉 ( )A.提供了賦役征發依據B.完善了國家的治理體系C.開啟了郡國并行制度D.旨在繼承秦朝文書律令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蕭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圖書中,包含了關于賦稅和勞役的詳細規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數據,這些數據為劉邦后來征發賦稅和勞役提供了重要依據,故選A項;B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郡國并行制與收集秦朝律令圖書無關,排除C項;漢朝并不是直接繼承秦朝文書律令,而是對其有所調整,D項說法不準確,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7.(2024·鄭州三模)西漢中期以前的墓葬多隨葬鼎、壺等禮器;東漢中晚期,墓葬中則更多的是倉、灶、井、罐等生活實用器,雞、鴨、犬、豬等家禽家畜俑。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統治者生活奢靡 B.等級制度弱化C.儒學影響力增強 D.社會經濟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西漢中期以前的墓葬中隨葬品多為禮器,東漢中晚期的墓葬則主要為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反映出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墓葬風俗發生變化,故選D項;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主要體現出經濟的發展,與“生活奢靡”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是述及東漢中晚期的隨葬品主要為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并沒有述及“社會等級”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儒學與材料變化無關,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8.下表為《史記》中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刻畫。據此可知,司馬遷的史學寫作 (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A.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 B.體現了作者不滿現實政治C.顛覆了傳統的正統觀念 D.開創了全新的史學的體例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沛公不好儒……未可以儒生說也”描述了劉邦(沛公)對儒生的態度和行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劉邦的描寫包含了批評的成分,反映了劉邦對儒生的不尊重和輕視;“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描述了項羽在垓下之戰前夕的悲壯情景,司馬遷通過這樣的描寫,不僅展現了項羽的英勇和悲劇色彩,也表達了自己對這位悲劇英雄的同情,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刻畫存在明顯的“揚項抑劉”傾向,這體現了他的個人情感,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司馬遷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排除B項;“顛覆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史學體例的創新,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9.下圖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漢代炭精制橋紐方印,印文為篆文“司禾府印”。同一遺址還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等漢字銘文蜀錦。這表明漢代 ( )A.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密切B.擴大了郡國并行制度的范圍C.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了漢代方印和漢字銘文蜀錦,說明漢代時中原王朝實現了對西域的控制,兩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故選A項;郡國并行制度并未推廣到西域,排除B項;“司禾府印”涉及的是農業官員,并不能直觀體現因俗而治,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0.(2024·福州四模)下表展示了從史前時期到漢代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來源。這一變化反映了 ( )時期 來源史前 采集天然礦物顏料、動物鮮血、植物顏料商周 提煉銅錫鉛鐵、鉛白鐵黃等漢朝 制作合成硅酸銅鋇A.審美情趣的提升 B.剩余產品的出現C.墓葬規格的提高 D.生產技術的進步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從史前到漢朝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經歷了從采集純天然的顏料到逐漸提煉合成顏料,表明生產技術逐漸進步,故選D項;審美情趣是指對美的感知、欣賞和追求,以及體現出的審美態度,材料只是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來源的變化,未涉及審美情趣,排除A項;墓葬葬具、壁畫顏料來源的發展變化與剩余產品的出現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墓葬規格的信息,排除C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1.(2024·濰坊二模)《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據此可知,西漢 ( )A.民族政策較為靈活 B.華夏認同觀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風備受推崇 D.宮廷生活追求奢靡享樂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材料體現了西漢時期對巴渝人勇猛特質的欣賞,對巴渝舞軍事寓意的肯定,及對這種舞蹈在宮廷與民間的推廣,這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選C項;材料未直接提到西漢對巴渝地區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據材料“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可知,巴渝舞傳入中原地區,而非強調巴渝地區人民對華夏文化的深度認同或主動融入,排除B項;巴渝舞的流行體現的是一種精神的號召力,而非奢靡享樂,排除D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2.《漢書·食貨志》載,武帝時,在京城設立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賤買貴賣;因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漢武帝派人督辦鹽鐵事務,在產鹽地置鹽官,產鐵地置鐵官。這體現出漢武帝時期 ( )A.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C.商業資本集聚效應比較顯著D.民生問題受到官府重視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由材料“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在產鹽地置鹽官,產鐵地置鐵官”可知,漢武帝時期設立大司農從事商品貿易,實行鹽鐵官營,這體現出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B項;“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強調了政府資本的聚集,排除C項;據材料“黎民重困”可知,民生問題是材料中的現象,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3.劉邦曾下詔禁止商人及其子弟為官。漢武帝則不顧漢初以來的傳統,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員為其理財,由中央統一調度商業營運,使國家成為市場最大的商業主體。這表明漢武帝時期 ( )A.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國家B.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D.商人社會地位大幅提升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員為其理財,由中央控制商業營運,主要是政府為了加強對經濟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這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國家,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推恩令的實行有利于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排除C項;漢代嚴格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整體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排除D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4.(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樣性 D.連續性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借鑒該技術制作出建筑用的大土坯“胡墼”,至今北方地區仍然保留這種叫法,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故選B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5.武帝即位后,鑒于市面上因流通“半兩”“四銖”“榆莢”等幣量不一的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收回封國的鑄幣權,并嚴禁民間私鑄。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鑄造新的五銖錢,“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五銖錢的鑄造 ( )A.降低了鑄造貨幣的成本B.加強了君主的專制統治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抑制了民間貿易的發展√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根據材料“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改革幣制前,幣量不一的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不良影響,漢武帝統一貨幣的重量與式樣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故選C項;據“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可知,沒有降低鑄造貨幣的成本,排除A項;材料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的幣制改革統一了貨幣的重量與式樣,有利于民間貿易的發展,排除D項。16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2024·南昌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漢代五口之家農戶稅賦負擔簡表財產稅 人頭稅土地 (畝) 產量 (石) 稅率 糧價 (錢/石) 土地稅 (錢) 芻稿 (錢) 更賦 (錢) 算賦 (錢) 口賦(錢)70 150 1/30 約80 約400 小于50 約3 450 最多60 至少240——摘編自張敬群《中國稅制演進規律初探——三條脈絡、四個節點、五個階段》156789101112234131415材料二 東漢田租以產量為標準,實行三十稅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東號稱“百姓勸農,家家豐實”,冀州號稱“戶口最多,田多墾辟”。 ——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曹魏的租調制對漢代賦稅所做的調整。(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曹魏的租調制。(10分)16156789101112234131415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漢代五口之家農戶稅賦負擔簡表”、材料二“以產量為標準……‘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得出,曹魏以定額田租取代漢代的定率田租;以戶稅取代漢代的人頭稅;戶口稅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實物取代漢代的征收錢幣。第(2)問,首先,正面評價租調制,據材料二“百姓勸農,家家豐實”得出,曹魏的租調制適應于戰后社會生產凋敝、物資匱乏的經濟環境,有利于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材料二“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得出,減輕了百姓負擔,刺激人口增長;16156789101112234131415據材料二“曹操始制新科”可知,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權賦稅收入;據所學知識可知,租調制實施的基礎是均田制,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強勢力,鞏固了曹魏政權;為后世的賦稅制度建設提供了經驗。其次,分析租調制的局限性,據材料二“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可知,強化了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強化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流動;據所學知識得出,本質上是一種剝削和壓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眾負擔沒有真正減輕。16156789101112234131415答案:(1)調整:曹魏以定額田租取代漢代的定率田租;以戶稅取代漢代的人頭稅;戶口稅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實物取代漢代的征收錢幣。(2)評析:曹魏的租調制適應于戰后社會生產凋敝、物資匱乏的經濟環境,有利于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減輕了百姓負擔,刺激人口增長;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權賦稅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強勢力,鞏固了曹魏政權;為后世的賦稅制度建設提供了經驗。但是它強化了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強化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流動;本質上是一種剝削和壓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眾負擔沒有真正減輕。16課時跟蹤檢測(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一、選擇題1.漢初約有60萬將士因賜爵而獲得田宅,軍爵的受益面為300萬人,約占當時人口的1/5上下。軍功受益階層被授予了3億畝耕地和1 500萬畝的住宅地,這一數量相當于全國耕地的40%。這種做法 ( )A.妨礙了自耕農經濟發展B.為解決邊患集聚了力量C.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效率D.有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2.(2024·長沙二模)據《史記》記載,有漢一代“諸子傳說,皆充秘府”“(武帝)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咸得自效”,重用法家張湯、黃老學派汲黯以及縱橫家主父偃。這反映出漢代 ( )A.學術領域的爭斗與動蕩B.治國理念的并蓄和包容C.官學延續了諸子的學說D.儒學尊崇地位遭受沖擊3.(2024·內江三模)兩漢時期,我國傳統節日經歷了規模由小到大,數量逐漸增多,節俗內容逐漸增加的發展過程。東漢,傳統節日初步定型,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這反映了兩漢 ( )A.中央集權程度較低 B.全國經濟平衡發展C.社會精神生活豐富 D.形成了文化共同體4.(2024·石家莊三模)“頭會箕斂”在現代漢語中是形容賦稅繁重的成語。史書記載:“吏到其家,以人頭數出谷,以箕斂之。”下列賦稅制度與其記載最為接近的是 ( )A.口賦 B.“稅民資”C.租調 D.“科差”5.(2024·昆明三模)兩漢時期,武帝好《公羊》,昭帝傳《孝經》《論語》《尚書》,明帝通《春秋》《尚書》。不少皇帝還親自講經,參與諸儒的學術論辯。“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成為武帝以后兩漢政治中較有特色的現象。這表明兩漢 ( )A.主流思想影響政治B.制度設計源于儒家經典C.學術論辯氛圍濃厚D.統治集團重視文化保護6.(2024·龍巖三模)劉邦攻克咸陽后,諸將皆爭奪金帛財物,而“(蕭)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漢王(劉邦)所以具知天下阨(è)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蕭何此舉 ( )A.提供了賦役征發依據B.完善了國家的治理體系C.開啟了郡國并行制度D.旨在繼承秦朝文書律令7.(2024·鄭州三模)西漢中期以前的墓葬多隨葬鼎、壺等禮器;東漢中晚期,墓葬中則更多的是倉、灶、井、罐等生活實用器,雞、鴨、犬、豬等家禽家畜俑。這一變化反映了 ( )A.統治者生活奢靡 B.等級制度弱化C.儒學影響力增強 D.社會經濟發展8.下表為《史記》中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刻畫。據此可知,司馬遷的史學寫作 ( )沛公不好儒,諸客冠儒冠來者,沛公輒解其冠,溲溺其中。與人言,常大罵。未可以儒生說也于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A.表達了作者的個人情感B.體現了作者不滿現實政治C.顛覆了傳統的正統觀念D.開創了全新的史學的體例9.下圖為出土于新疆和田尼雅遺址的漢代炭精制橋紐方印,印文為篆文“司禾府印”。同一遺址還出土了“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王侯合昏(婚)千秋萬歲宜子孫”等漢字銘文蜀錦。這表明漢代 ( )A.與西域經濟文化交流密切B.擴大了郡國并行制度的范圍C.實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D.已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10.(2024·福州四模)下表展示了從史前時期到漢代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來源。這一變化反映了 ( )時期 來源史前 采集天然礦物顏料、動物鮮血、植物顏料商周 提煉銅錫鉛鐵、鉛白鐵黃等漢朝 制作合成硅酸銅鋇A.審美情趣的提升 B.剩余產品的出現C.墓葬規格的提高 D.生產技術的進步11.(2024·濰坊二模)《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載,“閬中有渝水,其人多居水左右,天性勁勇,初為漢前鋒,數陷陳。俗喜歌舞,高祖觀之,曰:‘此武王伐紂之歌也。’乃命樂人習之,所謂《巴渝舞》也”。此后,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據此可知,西漢 ( )A.民族政策較為靈活B.華夏認同觀念深入人心C.尚武之風備受推崇D.宮廷生活追求奢靡享樂12.《漢書·食貨志》載,武帝時,在京城設立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賤買貴賣;因富商大賈“冶鑄煮鹽,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漢武帝派人督辦鹽鐵事務,在產鹽地置鹽官,產鐵地置鐵官。這體現出漢武帝時期 ( )A.政府對社會經濟活動的干預B.商人政治地位得以提高C.商業資本集聚效應比較顯著D.民生問題受到官府重視13.劉邦曾下詔禁止商人及其子弟為官。漢武帝則不顧漢初以來的傳統,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員為其理財,由中央統一調度商業營運,使國家成為市場最大的商業主體。這表明漢武帝時期 ( )A.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國家B.重農抑商政策有所松動C.成功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D.商人社會地位大幅提升14.(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漢代,人們將土木建筑中使用的土坯稱為“土墼(jī)”。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把借鑒該技術制作出的大土坯稱為“胡墼”。在中國北方,許多地方的方言至今仍將這種土坯叫作“胡墼”。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的 ( )A.凝聚性 B.包容性C.多樣性 D.連續性15.武帝即位后,鑒于市面上因流通“半兩”“四銖”“榆莢”等幣量不一的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的不良影響,收回封國的鑄幣權,并嚴禁民間私鑄。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鑄造新的五銖錢,“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五銖錢的鑄造 ( )A.降低了鑄造貨幣的成本B.加強了君主的專制統治C.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D.抑制了民間貿易的發展二、非選擇題16.(2024·南昌三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漢代五口之家農戶稅賦負擔簡表財產稅 人頭稅土地 (畝) 產量 (石) 稅率 糧價 (錢/石) 土地稅 (錢) 芻稿 (錢) 更賦 (錢) 算賦 (錢) 口賦 (錢)70 150 1/30 約80 約400 小于 50 約 3 450 最多 60 至少 240——摘編自張敬群《中國稅制演進規律初探——三條脈絡、四個節點、五個階段》材料二 東漢田租以產量為標準,實行三十稅一之制。至建安五年,“曹操始制新科”,“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曹魏“制新科”后,河東號稱“百姓勸農,家家豐實”,冀州號稱“戶口最多,田多墾辟”。——摘編自白壽彝《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曹魏的租調制對漢代賦稅所做的調整。(5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析曹魏的租調制。(10分)課時跟蹤檢測(四)1.選A 據材料可知,漢初大量土地被少數軍功受益階層所占有,擠壓了自耕農土地的數量,不利于自耕農經濟發展,故選A項;材料中的做法是漢初統治者鞏固統治的手段,并不是為解決邊患問題,排除B項;土地利用效率提高需要通過土地的耕種技術和方式等精耕細作的措施,且僅憑材料無法得出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的結論,排除C項;軍功賞賜的官僚占有大量土地,若監管措施不利極易發展成地方割據勢力,排除D項。2.選B 《史記》中提到了漢武帝時期,各種學術流派和學說都得到了重視和發揮,如法家、黃老學派和縱橫家等,這表明漢武帝在治國上并不只依賴某一種學說或流派,而是對各種學說都持開放和包容的態度,故選B項;從材料中并沒有看到學術領域之間的激烈爭斗或動蕩,反而看到了一種和諧共存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特別指出官學是如何延續或采納諸子學說的,只是提到了漢武帝對各種學術流派的重視,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尊崇儒學,“遭受沖擊”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3.選D 根據材料“部分節日延續兩千多年都沒有很大的變更”可知,中國傳統節日基本定型于兩漢時期,此時國家統一,社會出現了各種節日風俗得以定型的土壤和條件,即形成了文化共同體,故選D項;A、B、C三項與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4.選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頭會箕斂”意思是按人數征稅,稅吏到每戶人家按人頭數收谷物,用簸箕來收聚,口賦是按人頭征收賦稅,與“頭會箕斂”較為接近,故選A項;“稅民資”主要是對民眾資產進行征稅,與按人頭征稅不太一致,排除B項;租調是包括田租和戶調,并非單純按人頭,排除C項;“科差”按戶之上下征收絲料和銀兩,排除D項。5.選A 據材料“武帝好《公羊》……參與諸儒的學術論辯”可知,這是儒家思想成為主流思想的體現,而材料“‘議禮、制度、考文,皆以經義為本’,成為武帝以后兩漢政治中較有特色的現象”則說明由于尊崇儒術,導致主流思想影響了政治領域,故選A項;漢代的制度設計是繼承秦制的結果,主要源于法家思想,排除B項;學術論辯氛圍濃厚只是表象,背后反映出儒家思想作為主流思想對政治的影響,排除C項;材料表明統治集團利用儒家思想來維護統治,而不是重視文化保護,二者不是同一范疇,排除D項。6.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蕭何收集的秦朝律令圖書中,包含了關于賦稅和勞役的詳細規定以及人口、土地等數據,這些數據為劉邦后來征發賦稅和勞役提供了重要依據,故選A項;B項表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郡國并行制與收集秦朝律令圖書無關,排除C項;漢朝并不是直接繼承秦朝文書律令,而是對其有所調整,D項說法不準確,排除。7.選D 據材料可知,西漢中期以前的墓葬中隨葬品多為禮器,東漢中晚期的墓葬則主要為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反映出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墓葬風俗發生變化,故選D項;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主要體現出經濟的發展,與“生活奢靡”無關,排除A項;材料僅是述及東漢中晚期的隨葬品主要為生活實用器和家禽家畜俑,并沒有述及“社會等級”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儒學與材料變化無關,排除C項。8.選A “沛公不好儒……未可以儒生說也”描述了劉邦(沛公)對儒生的態度和行為,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對劉邦的描寫包含了批評的成分,反映了劉邦對儒生的不尊重和輕視;“力拔山兮氣蓋世……虞兮虞兮奈若何”描述了項羽在垓下之戰前夕的悲壯情景,司馬遷通過這樣的描寫,不僅展現了項羽的英勇和悲劇色彩,也表達了自己對這位悲劇英雄的同情,司馬遷對劉邦和項羽的人物刻畫存在明顯的“揚項抑劉”傾向,這體現了他的個人情感,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司馬遷對現實政治的不滿,排除B項;“顛覆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史學體例的創新,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9.選A 據材料可知,新疆和田尼雅遺址出土了漢代方印和漢字銘文蜀錦,說明漢代時中原王朝實現了對西域的控制,兩地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故選A項;郡國并行制度并未推廣到西域,排除B項;“司禾府印”涉及的是農業官員,并不能直觀體現因俗而治,排除C項;材料并未體現儒家思想正統地位的確立,排除D項。10.選D 從史前到漢朝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經歷了從采集純天然的顏料到逐漸提煉合成顏料,表明生產技術逐漸進步,故選D項;審美情趣是指對美的感知、欣賞和追求,以及體現出的審美態度,材料只是墓葬葬具、壁畫上使用的主要顏料來源的變化,未涉及審美情趣,排除A項;墓葬葬具、壁畫顏料來源的發展變化與剩余產品的出現沒有必然的聯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墓葬規格的信息,排除C項。11.選C 材料體現了西漢時期對巴渝人勇猛特質的欣賞,對巴渝舞軍事寓意的肯定,及對這種舞蹈在宮廷與民間的推廣,這體現了當時社會對尚武精神的推崇,故選C項;材料未直接提到西漢對巴渝地區的民族政策,排除A項;據材料“巴渝舞流行于宮廷與民間”可知,巴渝舞傳入中原地區,而非強調巴渝地區人民對華夏文化的深度認同或主動融入,排除B項;巴渝舞的流行體現的是一種精神的號召力,而非奢靡享樂,排除D項。12.選A 由材料“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在產鹽地置鹽官,產鐵地置鐵官”可知,漢武帝時期設立大司農從事商品貿易,實行鹽鐵官營,這體現出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干預,故選A項;漢武帝時期實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商人政治地位低下,排除B項;“大司農‘籠天下之貨物’”強調了政府資本的聚集,排除C項;據材料“黎民重困”可知,民生問題是材料中的現象,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3.選A 根據材料可知,漢武帝任命大量商人出身的官員為其理財,由中央控制商業營運,主要是政府為了加強對經濟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這進一步鞏固了大一統國家,故選A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代強化了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推恩令的實行有利于削弱諸侯王的勢力,排除C項;漢代嚴格執行重農抑商的政策,商人整體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得到大幅提升,排除D項。14.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張騫通西域后,西亞、中亞的土坯制作技術傳入內地,中原工匠借鑒該技術制作出建筑用的大土坯“胡墼”,至今北方地區仍然保留這種叫法,這體現了中華文化強大的包容性,故選B項。15.選C 根據材料“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改革幣制前,幣量不一的貨幣給社會經濟帶來不良影響,漢武帝統一貨幣的重量與式樣有利于推動社會經濟發展,進而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故選C項;據“式樣劃一,幣重如其文,且不易被盜磨”可知,沒有降低鑄造貨幣的成本,排除A項;材料與君主專制無關,排除B項;漢武帝的幣制改革統一了貨幣的重量與式樣,有利于民間貿易的發展,排除D項。16.解析:第(1)問,據材料一“漢代五口之家農戶稅賦負擔簡表”、材料二“以產量為標準……‘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得出,曹魏以定額田租取代漢代的定率田租;以戶稅取代漢代的人頭稅;戶口稅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實物取代漢代的征收錢幣。第(2)問,首先,正面評價租調制,據材料二“百姓勸農,家家豐實”得出,曹魏的租調制適應于戰后社會生產凋敝、物資匱乏的經濟環境,有利于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據材料二“戶口最多,田多墾辟”得出,減輕了百姓負擔,刺激人口增長;據材料二“曹操始制新科”可知,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權賦稅收入;據所學知識可知,租調制實施的基礎是均田制,這有利于抑制土地兼并,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強勢力,鞏固了曹魏政權;為后世的賦稅制度建設提供了經驗。其次,分析租調制的局限性,據材料二“戶出絹二匹,綿二斤”可知,強化了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強化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流動;據所學知識得出,本質上是一種剝削和壓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眾負擔沒有真正減輕。答案:(1)調整:曹魏以定額田租取代漢代的定率田租;以戶稅取代漢代的人頭稅;戶口稅的征收形式由征收實物取代漢代的征收錢幣。(2)評析:曹魏的租調制適應于戰后社會生產凋敝、物資匱乏的經濟環境,有利于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減輕了百姓負擔,刺激人口增長;有利于保障曹魏政權賦稅收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士族豪強勢力,鞏固了曹魏政權;為后世的賦稅制度建設提供了經驗。但是它強化了自然經濟的生產方式,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強化了封建人身依附關系,不利于人口流動;本質上是一種剝削和壓迫人民的重要手段,民眾負擔沒有真正減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二單元 第二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pptx 第二單元 第二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docx 課時跟蹤檢測(四) 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與對外交流.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