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理綱要記要點1.在東晉和南朝相繼統治下,南方經濟有了明顯發展。2.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活躍,文學藝術成就突出,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就。3.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1.江南的開發背景 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 ,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表現 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 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江南的開發促進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2.經濟發展與賦役制度生產工具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 制作的農具;三國時期馬鈞改造的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南朝時,工匠把陶瓷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選擇性必修2·P20、21】 賦役制度 ①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 ②孝文帝改革頒布 ,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 莊園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選擇性必修2·P23】寺院經濟 隨著佛教的傳入,統治階級為了麻痹人民,對寺院進行了大量的扶植,形成了寺院經濟,尤其是南朝最為明顯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思想 儒學、佛教、道教與玄學 ①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 ”和“尊道”。 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 。 ③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 ④玄學:魏晉時期,為了逃避現實,崇尚老莊的玄學興盛反佛斗爭 背景 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內容 ①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 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統治者幾度滅佛結果 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文學 多元發展 出現了建安文學、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藝術 書法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 ” 繪畫 東晉顧愷之提出“ ”,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 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 科技 數學 南朝 精確地算出圓周率 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 》,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 地理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醫學 東晉葛洪所著《 》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選擇性必修2·P83】 中外交流 佛教 文化 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交流,如中亞、天竺高僧來華,東晉法顯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魏晉玄學:魏晉時期糅合儒、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具體表現在:崇尚自身價值,追求容顏俊美和長生不老;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追求張揚放縱與高談闊論的清談。基本價值取向是叛離儒教,順其自然。玄學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思想相對自由的現狀促進了文化的新發展。|史|學|研|究|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不少學者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候變遷是導致少數民族內遷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的重要原因,也迫使傳統農業區改革生產方式,江南經濟得到開發。氣候問題引發的糧食歉收也是引發社會動蕩的誘因之一。|群|英|圖|譜| 王羲之是書法大師,至今為世人尊崇,并有“書圣”之譽。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于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特的王派書法。王羲之的主要貢獻,其一是開創了草、楷結合的書法形式。這種形式既符合書法發展的規律,又便捷易識,在繼承前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求變,這是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并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其二是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王羲之在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對傳統的筆法進行大膽地改革,使其多彩而絢麗。他采用不斷變化的書態,以及表現不同的手法,不俗于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書后品》中驚嘆,“羲之萬字不同”,確實點出了其書法變化多端的特點。主題(一) 多元并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史料探究]1.從江南經濟的開發看 材料一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淝水之戰、劉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北來的民眾大多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等。……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期來看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分析其影響。2.從農業經營方式看 材料二 魏晉時期的莊園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期,一方面是社會的動蕩加快了地方豪強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顯赫,擁有了大規模的土地和數量龐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莊園把大量的流民招攬進來,使他們成為佃農,在莊園的土地上從事生產。與此同時,流民南遷,將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方,莊園主為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推廣了水利興修,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摘編自《鄉村振興:從魏晉時期士族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中尋找啟示》探究2 根據材料二,指出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發展到頂峰的原因和歷史作用。3.從南北經濟差異看 材料三 總體來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十分迅速。凡是淮河以北地區,以萬匹布帛為交易單位;長江以南地區,以千斛糧食為交易貨物,也不用擔心交易難以進行。這既體現了南方的發展,也反映出南北經濟的差異。可以說,此時南方的糧食生產已經顯現出優勢,但紡織業仍然落后于北方,在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也不如北方。南方的建康、揚州成為東晉三吳地區最為富庶、商旅活動最為活躍的地方。——摘編自蔣福亞《六朝時期南方經濟開發估價》探究3 根據材料三,圍繞“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史論形成]1.江南經濟初步開發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②南方戰亂相對較少,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③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有利于生產的措施,促進了南方的發展。④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地貌及氣候條件優越,而黃河流域因過度開墾,生態環境惡化。⑤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共同開發。(2)影響經濟發展 促進了南方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重心轉移 使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轉移奠定了基礎民族交融 推動了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國家統一 為隋唐實現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2.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1)江南經濟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規模較大、破壞性較強的動亂多發生在北方,而且戰亂局面持續時間很長,南方則相對安定。江南經濟迅速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的突出特點。(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權,佛教盛行,士族莊園經濟、寺院經濟膨脹。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社會精壯勞動力的損失極大。莊園經濟惡性膨脹,大量隱匿農戶,封建國家與地主、寺院對土地和勞動力的爭奪非常劇烈。(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戰亂、分裂、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并逐漸交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能量,又為下一時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臺階。主題(二) 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史料探究]1.從服飾反映的時代特征看 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追求飄逸的魏晉風度的形成;二是胡漢服飾的雙向互動。從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領袖們都穿著十分寬大的衣衫,敞著衣領,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視名教、輕蔑法度、崇尚虛無、放達不羈的神情。探究1 材料一反映了魏晉時期怎樣的社會現實 2.從儒學危機看 材料二 東漢末年至兩晉,儒學信仰日漸失效。據《漢書》載:“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同時,五經博士解釋經文,讖緯附會,各家弟子只能嚴守家法。而且身處亂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謂“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而從教;貧則危鄉輕家,相聚而犯上”。隨著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一些儒者開始逾越儒家禮度和經學家法,雜采老、莊之說,魏晉玄學興起。其仍奉孔子為圣人,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編自胡紹軍《魏晉玄學研究三十年》等探究2 根據材料二,說明漢晉之際儒學信仰危機出現的原因。3.從包容異質的藝術成就看 材料三 北魏時期在山西大同開鑿的云岡石窟造像比較粗獷,在服飾方面是貼體透肌,衣服短而窄,雙腳外露,表情較嚴峻。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釋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寬大下垂,面相略長而清秀,表情厚重,溫和并作微笑狀,右腳壓在膝下。——摘編自何養明《洛陽龍門北魏石窟藝術的特點》探究3 根據材料三,分析龍門石窟與云岡石窟相比呈現的不同特點并分析原因。[史論形成] 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特點(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人民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了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為隋唐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 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題組(一) 經濟往來與民族交融1.(2024·安徽高考)《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 (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 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 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2.(2024·甘肅適應性測試)《隋書·經籍志》載,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于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對“借書于齊”解讀正確的是 ( )A.南北朝間文化交流加強 B.孝文帝的儒學修養深厚C.北魏傾慕南朝蕭齊玄學 D.文化融合奠定統一基礎題組(二) 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3.(2024·江蘇高考)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 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 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4.(2024·黑吉遼高考)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表格反映了當時 ( )人物 內容將軍馮邕之妻元氏 母義三恪,道著二王,肅穆閨闈,見重君子長樂長公主元瑛 六行允備,四德無違,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樂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節茂于公宮,婦道顯于邦國A.門第觀念得到強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廣C.禮儀規范得到傳承 D.儒家倫理道德得到認同[價值發掘]1.題型技法:巧用歷史時空排除錯誤選項。第1題的時間為東晉南朝時期,而A、B、D三項結論對應的時間為兩宋、明清和北宋,排除。2.命題分析:在現行中學教材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強調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盛行,儒學地位受到嚴峻挑戰。第3、4題在命題上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提供新情境,讓考生認識到這一時期儒學仍然在上層社會占據著重要地位,從而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3.拓展發掘:根據第3題“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經學世家”可知,士族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第4題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可知,當時北魏“漢化”程度較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2023·北京高考)[南學與北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 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 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1)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4分)(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一的過程及意義。(6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命題立意:本題以南學、北學分立到儒學走向統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魏晉至隋唐時期,從國家分裂、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交流到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和思想統一這一宏觀歷史進程的理解與把握。以小見大,用微觀的儒家思想嬗變來折射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二、析題要“透”第(1)問據材料“南北朝時期……之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據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名儒‘兼……異同悉舉’……考校儒學”得出,南北朝時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據材料“隋滅陳后……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朝完成統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據材料“孔穎達兼采南北……官方經學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一。第二小問,據材料“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局面等角度入手。第二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融通教材一、1.技術 農作物 2.灌鋼法 均田令二、貴儒 本土化 書圣 以形寫神 莫高窟 祖沖之 齊民要術 肘后備急方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特點:由北向南遷徙;遷徙規模大,參與人口多;遷徙活動范圍廣;遷徒涉及階層廣,民族成分復雜。影響:促進了江南地區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轉移;推動了民族間的經濟交流;推動工商業發展及江南城市發展,江南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探究2 提示:原因:社會動蕩,豪強聚族而居;士族政治地位顯赫,占有大量土地;流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莊園主興修水利,便利了農業生產。作用: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社會生產,使江南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探究3 提示:論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差異的形成有其客觀因素。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凡是淮河以北地區,以萬匹布帛為交易單位;長江以南地區,以千斛糧食為交易貨物,說明北方在紡織業方面具有優勢,而南方則在糧食生產上更突出。北方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南遷,使得其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受到影響。而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南北自然環境的不同也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北方氣候相對干燥,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紡織業;南方氣候濕潤,水系發達,更利于農業和水上貿易的發展。此外,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視,北方政權更迭頻繁,難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南方則相對穩定,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紡織業優勢明顯,南方糧食生產占優勢,戰亂、自然環境和政治等多種客觀因素導致南北經濟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影響了后世的經濟發展格局。主題(二)探究1 提示:民族交融加強;士人階層興起,消極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探究2 提示:儒學的煩瑣化、封閉化導致自身活力喪失和影響力下降;社會動蕩侵蝕了儒學信仰的政治、物質基礎;佛道思想對普通民眾和知識階層具有較大的吸引力。探究3 提示:特點:龍門石窟佛像與云岡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點,衣袖寬大,面目表情慈祥。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改變鮮卑舊俗;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大力學習中原文化,在語言、服飾等生活習俗等方面向漢族學習。對“標”訓練1.C 2.A 3.C 4.D大題增分(1)背景: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江南經濟開發,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是一個創新得分點)(2)①過程:南北朝時南學與北學各偏重不同的經書注本,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統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一。(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南北經濟趨于平衡是一個創新得分點)②意義: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局面。1 / 9(共90張PPT)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第二講理綱要記要點1.在東晉和南朝相繼統治下,南方經濟有了明顯發展。2.魏晉南北朝時期,思想活躍,文學藝術成就突出,科學技術在諸多領域取得新成就。3.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深遠影響。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1.江南的開發背景 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______,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表現 農業方面:南方土地大量開墾,________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進步影響 江南的開發促進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與漢族逐步交融技術農作物2.經濟發展與賦役制度生產工具 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________制作的農具;三國時期馬鈞改造的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南朝時,工匠把陶瓷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選擇性必修2·P20、21】賦役制度 ①魏晉時期,開始實行租調制,按戶征收糧和絹帛。②孝文帝改革頒布________,規定一夫一婦每年納粟為租,納帛或布為調,受田農民承擔定額租調,成年男子負擔一定的徭役灌鋼法均田令續表莊園經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選擇性必修2·P23】寺院經濟 隨著佛教的傳入,統治階級為了麻痹人民,對寺院進行了大量的扶植,形成了寺院經濟,尤其是南朝最為明顯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思想 儒學、佛教、道教與玄學 ①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______”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的思想,漸趨________。③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④玄學:魏晉時期,為了逃避現實,崇尚老莊的玄學興盛反佛 斗爭 背景 佛教盛行,廣修寺廟,耗費了大量的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內容 ①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的統治者幾度滅佛結果 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貴儒本土化續表文學 多元發展 出現了建安文學、陶淵明的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藝術 書法 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東晉王羲之博采眾長,諸體兼精,世稱“______”繪畫 東晉顧愷之提出“__________”,代表作是《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雕塑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________書圣以形寫神莫高窟續表科技 數學 南朝________精確地算出圓周率農學 北朝賈思勰著述的《__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地理 西晉裴秀繪制出《禹貢地域圖》,提出繪制地圖的方法醫學 東晉葛洪所著《_____________》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選擇性必修2·P83】中外 交流 佛教文化 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交流,如中亞、天竺高僧來華,東晉法顯天竺取經。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對中國產生了深遠影響祖沖之齊民要術肘后備急方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魏晉玄學:魏晉時期糅合儒、道而形成的一種新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具體表現在:崇尚自身價值,追求容顏俊美和長生不老;追求個性解放和自我的生活方式;追求張揚放縱與高談闊論的清談。基本價值取向是叛離儒教,順其自然。玄學對個人價值的追求和思想相對自由的現狀促進了文化的新發展。|史|學|研|究|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不少學者指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氣候變遷是導致少數民族內遷和中原人口大量南遷的重要原因,也迫使傳統農業區改革生產方式,江南經濟得到開發。氣候問題引發的糧食歉收也是引發社會動蕩的誘因之一。|群|英|圖|譜|王羲之是書法大師,至今為世人尊崇,并有“書圣”之譽。王羲之的書法成就,不僅在于他能備精諸體,集當時書法之大成,更在于他自成一家,開創了獨特的王派書法。王羲之的主要貢獻,其一是開創了草、楷結合的書法形式。這種形式既符合書法發展的規律,又便捷易識,在繼承前人書法精華的基礎上,大膽求變,這是書法的實用性和藝術的完美結合,并成為隋唐以來書法發展的主流;其二是創造了富有表現力的書寫方法。王羲之在前人書法的基礎上,對傳統的筆法進行大膽地改革,使其多彩而絢麗。他采用不斷變化的書態,以及表現不同的手法,不俗于千篇一律。唐人李嗣真在《書后品》中驚嘆,“羲之萬字不同”,確實點出了其書法變化多端的特點。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多元并存——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1.從江南經濟的開發看材料一 西晉末年永嘉之亂,中原人民在階級和民族的雙重壓迫下,紛紛越淮渡江,相率南下。此后中原每一次較大的政治變動,如淝水之戰、劉裕北伐等,都有一次較大規模的人口南徙。北來的民眾大多集中在長江上游的成都平原,江漢流域的襄陽、江陵、武昌以及長江下游的今江蘇省境內等。……波瀾壯闊的人口大流動,從短期來看加劇了社會動亂,但它也為社會的久遠進步,開辟了道路。——摘編自鄒逸麟《中國歷史地理概述》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兩晉南北朝時期人口遷徙的主要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經濟角度分析其影響。提示:特點:由北向南遷徙;遷徙規模大,參與人口多;遷徙活動范圍廣;遷徒涉及階層廣,民族成分復雜。影響:促進了江南地區開發,推動了經濟重心轉移;推動了民族間的經濟交流;推動工商業發展及江南城市發展,江南地區影響力日益增強。2.從農業經營方式看材料二 魏晉時期的莊園經濟發展達到了一個高峰期,一方面是社會的動蕩加快了地方豪強聚族而居……另一方面是士族渡江之后,在政治上的地位日益顯赫,擁有了大規模的土地和數量龐大的依附人口。……士族地主建立的莊園把大量的流民招攬進來,使他們成為佃農,在莊園的土地上從事生產。與此同時,流民南遷,將北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南方,莊園主為滿足生產經營的需要,推廣了水利興修,促進了南方地區的經濟發展。——摘編自《鄉村振興:從魏晉時期士族莊園與中世紀西歐莊園中尋找啟示》探究2 根據材料二,指出魏晉時期莊園經濟發展到頂峰的原因和歷史作用。提示:原因:社會動蕩,豪強聚族而居;士族政治地位顯赫,占有大量土地;流民南遷,帶來了先進生產技術;莊園主興修水利,便利了農業生產。作用:穩定了社會秩序,發展了社會生產,使江南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開發。3.從南北經濟差異看材料三 總體來看,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開發和發展十分迅速。凡是淮河以北地區,以萬匹布帛為交易單位;長江以南地區,以千斛糧食為交易貨物,也不用擔心交易難以進行。這既體現了南方的發展,也反映出南北經濟的差異。可以說,此時南方的糧食生產已經顯現出優勢,但紡織業仍然落后于北方,在技術和產品質量方面也不如北方。南方的建康、揚州成為東晉三吳地區最為富庶、商旅活動最為活躍的地方。——摘編自蔣福亞《六朝時期南方經濟開發估價》探究3 根據材料三,圍繞“魏晉南北朝時期經濟”這一主題,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論證充分,邏輯清晰)提示:論題: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差異的形成有其客觀因素。闡述:魏晉南北朝時期,南北經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凡是淮河以北地區,以萬匹布帛為交易單位;長江以南地區,以千斛糧食為交易貨物,說明北方在紡織業方面具有優勢,而南方則在糧食生產上更突出。北方長期戰亂,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大量人口南遷,使得其勞動力減少,農業生產受到影響。而南方相對穩定,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同時,南北自然環境的不同也對經濟發展產生了影響。北方氣候相對干燥,適宜發展畜牧業和紡織業;南方氣候濕潤,水系發達,更利于農業和水上貿易的發展。此外,政治因素也不可忽視,北方政權更迭頻繁,難以集中精力發展經濟;南方則相對穩定,有利于經濟的持續發展。總之,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紡織業優勢明顯,南方糧食生產占優勢,戰亂、自然環境和政治等多種客觀因素導致南北經濟顯著差異,這種差異也影響了后世的經濟發展格局。史論形成1.江南經濟初步開發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②南方戰亂相對較少,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③南方一些統治者實行了有利于生產的措施,促進了南方的發展。④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地理位置好,交通發達,地貌及氣候條件優越,而黃河流域因過度開墾,生態環境惡化。⑤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共同開發。(2)影響經濟發展 促進了南方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重心轉移 使落后的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轉移奠定了基礎民族交融 推動了南方山區少數民族與漢族交融國家統一 為隋唐實現統一奠定了物質基礎2.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經濟的主要特點(1)江南經濟迅速開發,中原發展相對緩慢。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魏晉南北朝時期,規模較大、破壞性較強的動亂多發生在北方,而且戰亂局面持續時間很長,南方則相對安定。江南經濟迅速發展是這一時期經濟的突出特點。(2)士族莊園經濟和寺院經濟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士族享有特權,佛教盛行,士族莊園經濟、寺院經濟膨脹。這一時期,戰亂頻仍,社會精壯勞動力的損失極大。莊園經濟惡性膨脹,大量隱匿農戶,封建國家與地主、寺院對土地和勞動力的爭奪非常劇烈。(3)商品經濟總體水平較低。戰亂、分裂、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阻礙商品經濟的發展。(4)各民族經濟交流加強。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密切,并逐漸交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從民族交融中汲取了新的能量,又為下一時期,即隋唐的繁盛提供了新的臺階。史料探究主題(二)魏晉風度——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與社會生活1.從服飾反映的時代特征看材料一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呈現出兩個特點:一是追求飄逸的魏晉風度的形成;二是胡漢服飾的雙向互動。從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賢”畫像磚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領袖們都穿著十分寬大的衣衫,敞著衣領,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視名教、輕蔑法度、崇尚虛無、放達不羈的神情。探究1 材料一反映了魏晉時期怎樣的社會現實 提示:民族交融加強;士人階層興起,消極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2.從儒學危機看材料二 東漢末年至兩晉,儒學信仰日漸失效。據《漢書》載:“一經說至百余萬言,大師眾至千余人,蓋祿利之路然也。”同時,五經博士解釋經文,讖緯附會,各家弟子只能嚴守家法。而且身處亂世,人的生命有如草芥,所謂“民富則安鄉重家,敬上而從教;貧則危鄉輕家,相聚而犯上”。隨著東漢王朝的分崩離析,一些儒者開始逾越儒家禮度和經學家法,雜采老、莊之說,魏晉玄學興起。其仍奉孔子為圣人,力圖用道家語言解釋儒家經典,并開始為儒學體系探求本體論基礎,即“名教出于自然”。——摘編自胡紹軍《魏晉玄學研究三十年》等探究2 根據材料二,說明漢晉之際儒學信仰危機出現的原因。提示:儒學的煩瑣化、封閉化導致自身活力喪失和影響力下降;社會動蕩侵蝕了儒學信仰的政治、物質基礎;佛道思想對普通民眾和知識階層具有較大的吸引力。3.從包容異質的藝術成就看材料三 北魏時期在山西大同開鑿的云岡石窟造像比較粗獷,在服飾方面是貼體透肌,衣服短而窄,雙腳外露,表情較嚴峻。龍門石窟賓陽中洞后壁中央的本尊是釋迦牟尼的坐像,衣服垂于方座前面,衣袖寬大下垂,面相略長而清秀,表情厚重,溫和并作微笑狀,右腳壓在膝下。——摘編自何養明《洛陽龍門北魏石窟藝術的特點》探究3 根據材料三,分析龍門石窟與云岡石窟相比呈現的不同特點并分析原因。提示:特點:龍門石窟佛像與云岡石窟相比具有典型的中原文化特點,衣袖寬大,面目表情慈祥。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改變鮮卑舊俗;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大力學習中原文化,在語言、服飾等生活習俗等方面向漢族學習。史論形成魏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特點(1)帶有分裂割據的烙印。如南北民歌風格的迥異;外來佛教及其藝術存在南北差異,南方重佛理,北方重形跡,南方佛教藝術多由寺院完成,北方佛教藝術多由信徒制作等。(2)體現民族交融的特色。重要的文化成就來自不同民族人民的創造;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體現了不同民族的風格。(3)思想領域異常活躍。佞佛與反佛斗爭激烈,玄學一度盛行,儒道佛三教開始出現合流的跡象。尤其是佛教,經歷了傳入中國后迅速發展的時期,在南北方的政治、經濟領域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文學藝術的各個門類無不打上了佛教的烙印。(4)科技成就突出。如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計算、賈思勰的《齊民要術》、酈道元的《水經注》等。(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文化的發展,具有承前啟后的意義,為隋唐文化的繁榮昌盛奠定了基礎。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區域開發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題組(一) 經濟往來與民族交融1.(2024·安徽高考)《晉書·陶侃傳》記載,陶侃為武昌太守時“立夷市于郡東,大收其利”。《梁書·張稷傳》亦載:“郁州(今屬連云港市)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此類記載所反映的現象表明,這一時期( )A.海外貿易增加財政收入 B.市鎮興起維護了時局穩定C.互市交易促進民族交往 D.榷場的設立帶動民間交流1.題型技法:巧用歷史時空排除錯誤選項。第1題的時間為東晉南朝時期,而A、B、D三項結論對應的時間為兩宋、明清和北宋,排除。價值發掘√2.(2024·甘肅適應性測試)《隋書·經籍志》載,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經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書于齊,秘府之中,稍以充實”。對“借書于齊”解讀正確的是 ( )A.南北朝間文化交流加強 B.孝文帝的儒學修養深厚C.北魏傾慕南朝蕭齊玄學 D.文化融合奠定統一基礎√題組(二) 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3.(2024·江蘇高考)魏晉南北朝時期,傳統儒學受到佛教、道教的挑戰,但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以南朝會稽賀氏、北朝范陽盧氏為代表的經學世家。這一時期經學世家的形成( )A.源于北方士族南遷 B.影響南北方政權頻繁更替C.有利于儒學的復興 D.導致“三教合歸儒”的局面√4.(2024·黑吉遼高考)下表是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表格反映了當時 ( )人物 內容將軍馮邕之妻元氏 母義三恪,道著二王,肅穆閨闈,見重君子長樂長公主元瑛 六行允備,四德無違,孝友出于自然,柔恭表于天性樂安郡公主元仲英 女節茂于公宮,婦道顯于邦國A.門第觀念得到強化 B.因俗而治政策得到推廣C.禮儀規范得到傳承 D.儒家倫理道德得到認同2.命題分析:在現行中學教材中,魏晉南北朝時期大多強調隨著佛教傳入和道教盛行,儒學地位受到嚴峻挑戰。第3、4題在命題上則反其道而行之,通過提供新情境,讓考生認識到這一時期儒學仍然在上層社會占據著重要地位,從而起到一定的“糾偏”作用。價值發掘3.拓展發掘:根據第3題“世家大族依然尊奉儒家思想,并以儒家經學為家學的核心內容,形成了……經學世家”可知,士族在傳承傳統文化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根據第4題北魏皇族女性墓志的部分內容可知,當時北魏“漢化”程度較深,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3·北京高考)[南學與北學]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南北朝時期,儒學有南學與北學之分。“南北所治,章句好尚,互有不同”。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注重探尋玄學義理;北學嚴守漢儒傳統,注重名物訓詁。南、北儒士研習經書,偏重不同的注本(對儒家經典的注釋本)。以《左傳》為例,南朝流行“杜預注本”,北朝流行“服虔注本”。然而,南梁崔靈恩常引用“服虔注本”來詰難“杜預注本”,引領論辯之風。北魏有名儒“兼讀杜、服,隱括(修訂)兩家,異同悉舉”。這一時期,南北政權常互派使節,他們也往往借機相互考校儒學。隋滅陳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隋煬帝大舉征召儒生,“使相與講論得失于東都(洛陽)之下”,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其后他們大多在北方活動和授徒。唐初,“四方儒士,多抱負典籍,云會京師”。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和注釋。孔穎達兼采南北,撰成《五經正義》,高宗時頒行全國,成為官方經學定本。(1)指出南北朝時期南學與北學分立的時代背景。(4分)(2)概述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儒學走向統一的過程及意義。(6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命題立意:本題以南學、北學分立到儒學走向統一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魏晉至隋唐時期,從國家分裂、區域經濟發展和民族交流到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和思想統一這一宏觀歷史進程的理解與把握。以小見大,用微觀的儒家思想嬗變來折射這一時期的歷史特征。二、析題要“透”第(1)問據材料“南北朝時期……之分”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據材料“南方儒士大多濡染玄風”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第(2)問第一小問,據材料“名儒‘兼……異同悉舉’……考校儒學”得出,南北朝時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據材料“隋滅陳后……勝出者多為南方儒士”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隋朝完成統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據材料“孔穎達兼采南北……官方經學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一。第二小問,據材料“唐太宗下詔統一五經文本……定本”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從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局面等角度入手。三、答題要“范”(1)背景:國家分裂,南北朝政權對峙,南北文化交流受阻;南方儒學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發展。(江南經濟開發,北方經濟遭到破壞是一個創新得分點)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2)①過程:南北朝時南學與北學各偏重不同的經書注本,有名儒兼采異同,南北儒學互相交流、考校;隋朝完成統一后,將大量士人遷至北方,南學得到廣泛傳播;唐朝時期,孔穎達兼采南北,撰寫《五經正義》并成為官方定本,南北儒學統一。(隋唐時期,國家統一,南北經濟趨于平衡是一個創新得分點)②意義:擴大了儒學的影響力,進一步鞏固了其主流地位;為唐中期儒學復興運動奠基;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的政治局面。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一、選擇題1.中國傳統禮儀強調避諱,到東晉時,世家大族瑯邪王氏“世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王獻之、王靖之祖孫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天師道徒的標志“之”字,不重家諱。除此之外,帶有宗教性質的“道”“僧”“菩薩”等,也逐漸成為起名的熱字。這一現象(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響B.證明道教的社會基礎廣泛C.反映出正統觀念受到沖擊D.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影響到社會的許多方面,沖擊了儒家正統思想,故選C項;材料僅述及了“東晉世家大族瑯邪王氏”,其名字是受到道教的影響,但并不能說明材料中現象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僅述及了道教,還有佛教,排除B項;“之”“道”等字是受到道教影響,“僧”“菩薩”等字是受到佛教影響,材料并沒有對比道教與佛教地位,無法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2.(2024·北京東城區二模)南朝時期,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與古錢(漢五銖錢等)等價使用,但民間紛紛盜鑄二銖錢,引發混亂。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改革。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 ( )A.滿足了“土斷”政策的需要B.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發展C.有利于結束南北分裂局面D.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材料中提到南朝時期的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并且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的鑄幣改革,這些改革雖然引發了民間盜鑄和混亂,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由于經濟活動的增加,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增長,導致原有的貨幣供應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出現了“錢荒”,故選B項;“土斷”政策與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北方的信息,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紙幣最早是在北宋時期發行的,二者相距較為久遠,該改革并不能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3.下表為南朝時期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兩則關于女性的故事。這可用來說明當時 (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恒聽之王公淵娶諸葛誕女,入室,言語始交,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諸葛誕)。”婦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彥云(廣父王凌,魏晉時代的重臣),而令婦人比蹤英杰 ”A.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 B.社會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C.社會主流思想出現異變 D.部分女性崇尚率真注重自我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兩個故事都體現了當時的女子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不太受禮教習俗的約束,體現出部分女性率真注重自我的特點,故選D項;材料只是兩個女子對丈夫說的話,不屬于公開性言論,不能體現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體現出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特征,排除B項;材料中兩位婦女在家中與丈夫的談話屬于個例,不能體現社會主流思想的異變,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4.(2024·北京海淀區二模)北魏占領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間南北貿易頻繁。北魏邊緣州郡官員“皆無防寇御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南朝梁“郁洲(江蘇連云港)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的影響是 ( )A.苻堅統一黃河流域促進南北交流B.北魏實行俸祿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D.南北方之間經濟溝通有利于統一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占領淮河流域后,與南朝在江淮地區的貿易頻繁,這種經濟上的交流加強了南北之間的聯系,從而有利于加強南北之間的交融和統一,故選D項;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早于北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俸祿制,排除B項;北魏作為北方政權,占領淮河后促進了南北方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交往進一步頻繁,而非僅南方民族,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5.據記載,東晉政權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糧倉,并在沿江各州廣置倉儲,以時轉運。都城建康糧貲所需皆漕自外地。東晉安帝時,建康已是“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的繁華都市,而且是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南方中心城市。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 ( )A.商品經濟發展助推時局變化B.全國經濟重心已南移C.戰亂使北方的商業逐漸衰落D.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東晉政權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糧倉,并在沿江各州廣置倉儲”“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江南地區農業和商業有所發展,可以佐證當時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東晉時期經濟發展,但沒有體現時局變化,排除A項;東晉時期,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南方經濟發展,沒有提及北方商業的發展狀況,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6.東晉時期租調制下的戶調征收品常為紡織品,到南朝時,南齊推出按比例折納貨幣的制度,準許揚州、南徐州將當年戶租的2/3納布,1/3折換為錢。上述變化 ( )A.減輕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B.說明南方商品經濟有所發展C.推動了政府賦稅收入的增加D.表明經濟重心正在逐漸南移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東晉時期戶調征收紡織品,體現以實物為主的賦稅制度,到南朝時,南齊推出戶租按比例折納貨幣的制度,即賦稅征收一部分錢幣,這與商品經濟發展促進貨幣流通有關,B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征稅內容的變化而非標準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賦稅征收的內容,而非數額,排除C項;僅憑賦稅制度情況不足以斷定南北經濟實力情況,據此不能斷定經濟重心正在逐漸南移,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7.三國時期,孫吳有支謙、康僧會等人專門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他們在東漢末年支婁迦讖譯的《般若道行品經》的基礎上,譯出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模仿《老子》《莊子》的文體。據此推知 ( )A.佛教自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B.三國時期佛教在孫吳發展最快C.佛教已經在中國社會廣泛普及D.佛教傳播時吸收中國本土思想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在翻譯佛經過程中,借鑒了《老子》《莊子》的文體,體現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吸收了中國本土思想,D項正確;材料雖然涉及東漢時期有翻譯佛經的行為,但僅據此不能判斷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排除A項;沒有比較,不能判斷孫吳佛教發展最快,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孫吳翻譯佛經的一些情況,不能確定佛教在中國社會是否廣泛普及,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8.(2024·贛州二模)東晉政權依靠士族勢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對國家的貧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還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這些做法有利于 ( )A.控制士族勢力發展 B.推動江南地區開發C.增強政府經濟實力 D.穩定南遷僑民人心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東晉政府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可以增加稅收;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北方南渡的民眾土著化,讓他們同本土人一樣承擔賦役,這有利于增強政府經濟實力,故選C項。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江南地區的開發與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統治者的輕徭薄賦有關,排除B項。要求南渡人口與當地人口一樣承擔賦役不利于“穩定南遷僑民人心”,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9.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名稱相比三國時期更加具有生產生活氣息,軍事色彩明顯減弱,這說明當時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局勢更加穩定,故選A項;士族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田莊經濟的漸趨穩定有利于增強士族勢力,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田莊經濟的規模、生產能力進行說明,無法體現大土地所有制的繼續發展,排除C項;材料只介紹了田莊經濟的發展情況,并未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進行介紹,且江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0.哲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藝境》中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下列表述屬于該時代“藝術精神”的是 ( )A.古代戲曲走向成熟已有完整故事情節B.文人山水畫盛行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C.隸、草、行、楷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D.關注市民生活狀態和思想的小說興盛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門藝術,到魏晉南北朝時,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C項正確;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排除A項;宋元兩朝,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排除B項;明清時期,小說興盛,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1.古代中國歷來重視農業,關于農業的書籍很多。有一部農書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該著作是 ( )A.《氾勝之書》 B.《四民月令》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公元6世紀以前先民所累積的先進先產技術和經驗,強調農業生產中要重視“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C項正確;《氾勝之書》是西漢時期的農學著作,排除A項;《四民月令》是東漢時期的農學著作,排除B項;《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的農學著作,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2.南北朝時期,佛教中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其源頭可追溯至漢代以來的各種神樹圖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扇形闊葉菩提圣樹是以求仙問道的玉樹崇拜貫穿主線。這體現出南北朝時期 ( )A.佛道文化交融互鑒 B.農耕生態環境良好C.佛教社會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趨勢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受到了漢代神樹圖樣的影響,這體現了佛教本土化的趨勢,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道家對佛教文化的借鑒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南北朝時期生態環境狀況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佛教社會地位變化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3.秦漢時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數集中在北方地區(成都除外)。魏晉南北朝以后,北方長安、洛陽等城市經歷一定時期的衰落。與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數量、規模和職能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六朝都城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城市群。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轉移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會職能分工C.北方長期戰亂和經濟衰退D.北民南遷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北城市的發展是受到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北方由于一定時期的戰亂導致北方城市的破壞和北民大量南遷,同時由于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南方城市的大發展,D項正確;古代政治中心轉移并非導致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南北城市的不同職能分工,排除B項;北方只是一定時期內的戰亂,而且經濟也有恢復和發展,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4.下表是南朝時期揚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該表可用于說明,當時 ( )產業 經濟發展情況農業 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取得進步,勞動力數量增加,大量興修水利和圍墾湖田手工業 造紙業、煉鋼業迅速發展;“三吳”地區成為青瓷主要產地商業 內河和海外貿易得到發展,城市商品經濟日漸繁榮A.勞作方式發生變化 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南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發展,說明當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故選D項;勞作方式主要指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所采取的勞動組織形式,包括分工協作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南朝時期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宋元時期,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說:“魏晉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政治最混亂、戰爭最頻集的時代,而在黃河史上的魏晉十六國時代,卻偏偏是一個最平靜的時代。”這一時期黃河的“最平靜”得益于 ( )A.北方人民南遷導致農田大量拋荒B.少數民族內遷改變土地利用情況C.孝文帝改革促進經濟恢復與發展D.北方政局相對穩定推動黃河治理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他們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重新恢復草地和森林,明顯改善了黃河的水土流失情況,水患得以減輕,因此這一時期黃河相對安穩,即少數民族內遷改變土地利用情況,故選B項;北民南遷導致農田荒蕪并不是黃河水患得以改善的原因,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并沒有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黃河安穩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相對穩定”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于曹丕廢漢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滅陳(公元589年),歷時將近400年。就其時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幾點:①政治方面:長期分裂割據。②南北經濟:此消彼長。③民族關系:在沖突中走向交融。④國家制度:承秦漢啟隋唐;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后的過渡性。15678910111223413141516⑤士族政治:在盛極而衰的過程中顯示其特色與能量。⑥思想文化:包容異質和張揚個性。——據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請從上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征②③中任選一點,結合該時期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明確題目要求:選擇魏晉南北朝時期階段特征中的南北經濟或者民族關系特征,以此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考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相關領域的熟悉程度,選擇經濟方面的特征或者民族關系的特征。然后,圍繞自己選擇的階段特征,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實來說明。最后,總結陳詞。答案:示例一 特征②南北經濟:此消彼長。15678910111223413141516記述: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規模較大、破壞性較強的動亂大多發生在北方,而且戰亂局面持續時間很長。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北朝時,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發展,在江南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經濟也得到發展。總之,此時期北方發展相對緩慢,江南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此消彼長的經濟發展形勢,是這一時期經濟的突出特點。15678910111223413141516示例二 特征③民族關系:在沖突中走向交融。記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沖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趨向交融。在游牧民族力圖征服中原的時候,民族矛盾沖突一般很激烈,但當他們在中原建立起政權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都推行“漢化”政策。主要表現有:大部分內遷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15678910111223413141516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將民族交融推向了高峰,他遷都洛陽,改籍貫為洛陽籍,推行漢族的服飾、語言、姓氏和風俗文化,實行胡漢之間的通婚,把漢化推向心理、血緣的層面。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這一方面是最為徹底的。總之,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發展在沖突中不斷交融,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把華夏文明推向新的輝煌奠定了基礎。課時跟蹤檢測(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一、選擇題1.中國傳統禮儀強調避諱,到東晉時,世家大族瑯邪王氏“世奉五斗米道”,王羲之、王獻之、王靖之祖孫父子三代名字中都有天師道徒的標志“之”字,不重家諱。除此之外,帶有宗教性質的“道”“僧”“菩薩”等,也逐漸成為起名的熱字。這一現象 ( )A.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響B.證明道教的社會基礎廣泛C.反映出正統觀念受到沖擊D.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2.(2024·北京東城區二模)南朝時期,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與古錢(漢五銖錢等)等價使用,但民間紛紛盜鑄二銖錢,引發混亂。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改革。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 ( )A.滿足了“土斷”政策的需要B.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發展C.有利于結束南北分裂局面D.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3.下表為南朝時期文學作品《世說新語》中兩則關于女性的故事。這可用來說明當時 ( )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于禮為不敬,后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恒聽之王公淵娶諸葛誕女,入室,言語始交,王謂婦曰:“新婦神色卑下,殊不似公休(諸葛誕)。”婦曰:“大丈夫不能仿佛彥云(廣父王凌,魏晉時代的重臣),而令婦人比蹤英杰 ”A.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B.社會價值觀念呈現出多元化C.社會主流思想出現異變D.部分女性崇尚率真注重自我4.(2024·北京海淀區二模)北魏占領淮河流域以后,江淮間南北貿易頻繁。北魏邊緣州郡官員“皆無防寇御賊之心,唯有通商聚斂之意”。南朝梁“郁洲(江蘇連云港)接邊陲,民俗多與魏人交市”。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的影響是 ( )A.苻堅統一黃河流域促進南北交流B.北魏實行俸祿制有利于吏治清明C.南方民族交融促進商品經濟發展D.南北方之間經濟溝通有利于統一5.據記載,東晉政權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糧倉,并在沿江各州廣置倉儲,以時轉運。都城建康糧貲所需皆漕自外地。東晉安帝時,建康已是“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的繁華都市,而且是第一個有文獻記載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南方中心城市。這可以用來佐證,當時 ( )A.商品經濟發展助推時局變化B.全國經濟重心已南移C.戰亂使北方的商業逐漸衰落D.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6.東晉時期租調制下的戶調征收品常為紡織品,到南朝時,南齊推出按比例折納貨幣的制度,準許揚州、南徐州將當年戶租的2/3納布,1/3折換為錢。上述變化 ( )A.減輕了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B.說明南方商品經濟有所發展C.推動了政府賦稅收入的增加D.表明經濟重心正在逐漸南移7.三國時期,孫吳有支謙、康僧會等人專門從事佛經的翻譯工作,他們在東漢末年支婁迦讖譯的《般若道行品經》的基礎上,譯出了《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文模仿《老子》《莊子》的文體。據此推知 ( )A.佛教自東漢末年開始傳入中國B.三國時期佛教在孫吳發展最快C.佛教已經在中國社會廣泛普及D.佛教傳播時吸收中國本土思想8.(2024·贛州二模)東晉政權依靠士族勢力的支持而建立,然而面對國家的貧弱,政府曾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還不時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這些做法有利于 ( )A.控制士族勢力發展 B.推動江南地區開發C.增強政府經濟實力 D.穩定南遷僑民人心9.三國時期的田莊,多以屯、營等編制單位或堡、寨等建筑外觀來命名;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則多稱為別墅、田園。這一變化客觀上反映出 ( )A.政局的穩定性有所加強B.士族勢力受到削弱C.大土地所有制繼續發展D.商品經濟發展遲滯10.哲學家宗白華先生在《藝境》中曾指出:“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下列表述屬于該時代“藝術精神”的是 ( )A.古代戲曲走向成熟已有完整故事情節B.文人山水畫盛行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C.隸、草、行、楷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D.關注市民生活狀態和思想的小說興盛11.古代中國歷來重視農業,關于農業的書籍很多。有一部農書作為中國現存最早的完整的農書,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該著作是 ( )A.《氾勝之書》 B.《四民月令》C.《齊民要術》 D.《農政全書》12.南北朝時期,佛教中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其源頭可追溯至漢代以來的各種神樹圖樣。其中最為常見的扇形闊葉菩提圣樹是以求仙問道的玉樹崇拜貫穿主線。這體現出南北朝時期 ( )A.佛道文化交融互鑒 B.農耕生態環境良好C.佛教社會地位低下 D.佛教本土化的趨勢13.秦漢時期,南北城市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名都大邑多數集中在北方地區(成都除外)。魏晉南北朝以后,北方長安、洛陽等城市經歷一定時期的衰落。與此相反,南方城市在數量、規模和職能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以六朝都城建康為中心的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形成頗具規模的城市群。導致這一現象發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古代政治重心的逐步轉移B.南北城市的不同社會職能分工C.北方長期戰亂和經濟衰退D.北民南遷和南方經濟迅速發展14.下表是南朝時期揚州地區經濟發展情況,該表可用于說明,當時 ( )產業 經濟發展情況農業 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取得進步,勞動力數量增加,大量興修水利和圍墾湖田手工業 造紙業、煉鋼業迅速發展;“三吳”地區成為青瓷主要產地商業 內河和海外貿易得到發展,城市商品經濟日漸繁榮A.勞作方式發生變化 B.重農抑商政策松動C.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區得到開發15.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說:“魏晉十六國時期是一個政治最混亂、戰爭最頻集的時代,而在黃河史上的魏晉十六國時代,卻偏偏是一個最平靜的時代。”這一時期黃河的“最平靜”得益于 ( )A.北方人民南遷導致農田大量拋荒B.少數民族內遷改變土地利用情況C.孝文帝改革促進經濟恢復與發展D.北方政局相對穩定推動黃河治理二、非選擇題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魏晉南北朝時期起于曹丕廢漢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滅陳(公元589年),歷時將近400年。就其時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幾點:①政治方面:長期分裂割據。②南北經濟:此消彼長。③民族關系:在沖突中走向交融。④國家制度:承秦漢啟隋唐;這一時期的許多制度,表現出承前啟后的過渡性。⑤士族政治:在盛極而衰的過程中顯示其特色與能量。⑥思想文化:包容異質和張揚個性。——據劉芃、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請從上述魏晉南北朝時代特征②③中任選一點,結合該時期相關史實,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要求:立論正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成文。)課時跟蹤檢測(六)1.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時期,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佛教在中國盛行,社會影響力不斷擴大,影響到社會的許多方面,沖擊了儒家正統思想,故選C項;材料僅述及了“東晉世家大族瑯邪王氏”,其名字是受到道教的影響,但并不能說明材料中現象受到世家大族示范的影響,排除A項;材料不僅述及了道教,還有佛教,排除B項;“之”“道”等字是受到道教影響,“僧”“菩薩”等字是受到佛教影響,材料并沒有對比道教與佛教地位,無法體現“佛教后來居上的趨勢”,排除D項。2.選B 材料中提到南朝時期的劉宋政權為彌補“錢荒”而鑄造二銖錢,并且齊、梁、陳政權也都進行過類似的鑄幣改革,這些改革雖然引發了民間盜鑄和混亂,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由于經濟活動的增加,市場上對貨幣的需求增長,導致原有的貨幣供應不足以滿足市場需求,從而出現了“錢荒”,故選B項;“土斷”政策與南朝時期的鑄幣改革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北方的信息,C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紙幣最早是在北宋時期發行的,二者相距較為久遠,該改革并不能為紙幣的發行提供有利條件,排除D項。3.選D 兩個故事都體現了當時的女子心里想什么就說什么,不太受禮教習俗的約束,體現出部分女性率真注重自我的特點,故選D項;材料只是兩個女子對丈夫說的話,不屬于公開性言論,不能體現女性社會地位得到提高,排除A項;材料并不能體現出社會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特征,排除B項;材料中兩位婦女在家中與丈夫的談話屬于個例,不能體現社會主流思想的異變,排除C項。4.選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占領淮河流域后,與南朝在江淮地區的貿易頻繁,這種經濟上的交流加強了南北之間的聯系,從而有利于加強南北之間的交融和統一,故選D項;苻堅是十六國時期前秦的君主,早于北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俸祿制,排除B項;北魏作為北方政權,占領淮河后促進了南北方民族交融,南北方的交流交往進一步頻繁,而非僅南方民族,排除C項。5.選D 根據材料“東晉政權先后在建康建立了10座糧倉,并在沿江各州廣置倉儲”“貢使商旅,方舟萬計”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晉時期江南地區農業和商業有所發展,可以佐證當時江南經濟得到了開發,D項正確;材料只涉及東晉時期經濟發展,但沒有體現時局變化,排除A項;東晉時期,經濟重心尚未南移,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南方經濟發展,沒有提及北方商業的發展狀況,排除C項。6.選B 東晉時期戶調征收紡織品,體現以實物為主的賦稅制度,到南朝時,南齊推出戶租按比例折納貨幣的制度,即賦稅征收一部分錢幣,這與商品經濟發展促進貨幣流通有關,B項正確;材料所述為征稅內容的變化而非標準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反映賦稅征收的內容,而非數額,排除C項;僅憑賦稅制度情況不足以斷定南北經濟實力情況,據此不能斷定經濟重心正在逐漸南移,排除D項。7.選D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三國時期,在翻譯佛經過程中,借鑒了《老子》《莊子》的文體,體現了佛教在傳播過程中吸收了中國本土思想,D項正確;材料雖然涉及東漢時期有翻譯佛經的行為,但僅據此不能判斷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排除A項;沒有比較,不能判斷孫吳佛教發展最快,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孫吳翻譯佛經的一些情況,不能確定佛教在中國社會是否廣泛普及,排除C項。8.選C 根據材料可知,東晉政府多次清查豪強占有的隱戶,可以增加稅收;將僑居戶口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稱作“土斷”),使北方南渡的民眾土著化,讓他們同本土人一樣承擔賦役,這有利于增強政府經濟實力,故選C項。A項表述與史實不符,且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江南地區的開發與北方人口大量南遷、統治者的輕徭薄賦有關,排除B項。要求南渡人口與當地人口一樣承擔賦役不利于“穩定南遷僑民人心”,排除D項。9.選A 據材料可知,東晉南朝時期的田莊名稱相比三國時期更加具有生產生活氣息,軍事色彩明顯減弱,這說明當時南方地區的社會政治局勢更加穩定,故選A項;士族以莊園經濟為基礎,田莊經濟的漸趨穩定有利于增強士族勢力,排除B項;材料并未對田莊經濟的規模、生產能力進行說明,無法體現大土地所有制的繼續發展,排除C項;材料只介紹了田莊經濟的發展情況,并未對商品經濟發展的程度進行介紹,且江南地區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排除D項。10.選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門藝術,到魏晉南北朝時,隸書、草書、楷書和行書等各種書體均已完備,C項正確;元雜劇標志著中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排除A項;宋元兩朝,繪畫成就以山水畫最為突出,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排除B項;明清時期,小說興盛,排除D項。11.選C 據材料“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齊民要術》詳細而系統地介紹了我國公元6世紀以前先民所累積的先進先產技術和經驗,強調農業生產中要重視“天時、地利、人和”,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C項正確;《氾勝之書》是西漢時期的農學著作,排除A項;《四民月令》是東漢時期的農學著作,排除B項;《農政全書》是明代徐光啟的農學著作,排除D項。12.選D 根據材料可知,南北朝時期,佛教的菩提樹形象類型豐富、形態多樣,受到了漢代神樹圖樣的影響,這體現了佛教本土化的趨勢,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道家對佛教文化的借鑒信息,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南北朝時期生態環境狀況的相關信息,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佛教社會地位變化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13.選D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南北城市的發展是受到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北方由于一定時期的戰亂導致北方城市的破壞和北民大量南遷,同時由于南方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南方城市的大發展,D項正確;古代政治中心轉移并非導致材料現象的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并未涉及南北城市的不同職能分工,排除B項;北方只是一定時期內的戰亂,而且經濟也有恢復和發展,排除C項。14.選D 據材料可知,南朝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都得到了發展,說明當時江南地區得到開發,故選D項;勞作方式主要指在勞動過程中,勞動者所采取的勞動組織形式,包括分工協作等,材料未涉及,排除A項;南朝時期政府實行重農抑商政策,“松動”表述不符合史實,排除B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宋元時期,排除C項。15.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內遷,他們以畜牧業為主要生產方式,重新恢復草地和森林,明顯改善了黃河的水土流失情況,水患得以減輕,因此這一時期黃河相對安穩,即少數民族內遷改變土地利用情況,故選B項;北民南遷導致農田荒蕪并不是黃河水患得以改善的原因,排除A項;孝文帝改革并沒有對黃河進行治理,與黃河安穩期沒有必然聯系,排除C項;“相對穩定”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16.解析:首先,閱讀材料和設問,明確題目要求:選擇魏晉南北朝時期階段特征中的南北經濟或者民族關系特征,以此為主題寫一篇歷史小論文。考生可以根據自己對相關領域的熟悉程度,選擇經濟方面的特征或者民族關系的特征。然后,圍繞自己選擇的階段特征,結合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史實來說明。最后,總結陳詞。答案:示例一 特征②南北經濟:此消彼長。記述:秦漢時期,南方經濟明顯落后于黃河流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規模較大、破壞性較強的動亂大多發生在北方,而且戰亂局面持續時間很長。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東晉南北朝時,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手工業方面,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都有明顯發展,在江南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經濟也得到發展。總之,此時期北方發展相對緩慢,江南經濟迅速發展,出現此消彼長的經濟發展形勢,是這一時期經濟的突出特點。示例二 特征③民族關系:在沖突中走向交融。記述:魏晉南北朝時期,民族沖突激烈,不同文化互相交流并趨向交融。在游牧民族力圖征服中原的時候,民族矛盾沖突一般很激烈,但當他們在中原建立起政權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又都推行“漢化”政策。主要表現有:大部分內遷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北魏孝文帝改革更是將民族交融推向了高峰,他遷都洛陽,改籍貫為洛陽籍,推行漢族的服飾、語言、姓氏和風俗文化,實行胡漢之間的通婚,把漢化推向心理、血緣的層面。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政策,在這一方面是最為徹底的。總之,魏晉南北朝的民族發展在沖突中不斷交融,為隋唐統一多民族國家把華夏文明推向新的輝煌奠定了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二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pptx 第三單元 第二講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docx 課時跟蹤檢測(六)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與文化.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