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近現代改革與革命一.材料題(共15小題)1.(2023 鄂州)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于1721年頒布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維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材料二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發動戰爭開始,而以徹底失敗為止。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據材料一,概括俄國農奴制對俄國發展資本主義造成的兩大障礙。(2)材料二指出日本當時領導人“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兩點即可)(3)材料三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證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話是錯誤的?2.(2022 巴中)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運動中,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其口號。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摘自臧運祐《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2)根據材料二,指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該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材料三: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這次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意義是劃時代的。——摘編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綱》(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拉開該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材料四:事件 主要內容俄國農奴制改革 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② 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日本明治維新 政治上,廢藩置縣;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4)結合所學知識,補充②處的內容,材料四中三個事件的共同影響是什么?(5)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3.(2022 宿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1870﹣1871年,西方服飾、太陽歷法,以及星期天休假日就已經被采用了。1872年11月,一項法令確定西方服飾作為官方禮服,西服于是成為政府官員的規定服飾。1876年又頒布法令,規定及排扣長禮服為正式場合的標準盛裝。1803年時,日本只有550個學校。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已經有了超過1.1萬所學校,用以滿足大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1872年,一份國民教育計劃要求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三級公共學校網絡。——馬里烏斯 B.詹森主編《劍橋日本史(第5卷)19世紀》材料二:由于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成為主導力量。至18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等也是武士出身。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后,很快就對東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東條英機一上臺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法西斯統治到達了頂點。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加速了其軍事擴張走向了終結,日本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摘編自朱東來《大國崛起》(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治維新改革措施。(2)據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從日本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分別是什么?4.(2021 東營)主題學習是常用的歷史學習方法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宅地法》規定,凡支持、擁護共和國的成年公民,從1863年6月1日起,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從國有土地中領取160英畝土地,耕種5年后,成為私有財產。﹣﹣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卷(1)材料一中的文獻是在哪一歷史事件中頒布的?材料二 戰爭是在克里米亞(克里木)半島上進行的,不過,俄國被打敗了,不得不接受恥辱的《巴黎條約》……實際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三 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便是通過向西方學習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明治維新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的成功典范。﹣﹣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卷(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治維新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的成功典范”。(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提煉一個學習主題。5.(2022 福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有:農奴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然而,過高的贖金和贖金貸款利息,使得這次改革成為一場新的對農民的掠奪過程。但改革確實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了解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寫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2)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6.(2021 玉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9年,17歲的彼得宣布親政,是為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親自率領俄國大使團出訪歐洲18個月。回國后,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會習俗改革;創辦俄國科學院、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紙等;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海軍;改革國家機構,設立樞密院等。彼得一世意志堅強、身體力行,改革前后持續了26年,促進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材料二:進入19世紀后,俄國農奴制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1856年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俄國專制制度的統治危機。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還推行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等。農奴制的廢除是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里程碑,為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以上均摘編自張建華《俄國史》(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的是俄國的哪兩場重要改革?(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這兩場改革的相同點,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內容與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處。(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一場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7.(2020 吉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工業革命中,“工廠化”是一個重大變化,沒有工廠化,工業革命就不會那么徹底。材料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工人運動逐漸興起,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材料三:19世紀中期,美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迅速壯大。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寫出材料一中“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一例。“‘工廠化’是一個重大變化”、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確立的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的標志是什么?寫出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3)寫出材料三中“19世紀中期”美國廢除“奴隸制”的歷史事件。在同一時期,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是什么?(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8.(2024 西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們……積極認真地學習歐美的長處,實行一系列重大有效決策—堅決摧毀了幕藩封建體制,大力殖產興業和扶植私人資本,重視開發民智和發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強之中有隱憂、有陰影。(摘自齊世榮《日本:速興驟亡的帝國》)材料二 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們聰明而勇敢地予以對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政府本身直接幕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摘自《羅斯福就職演說》1933年3月4日)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準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改革水遠在路上。應該認識到,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10日)(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并概括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寫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寫出開啟改革開放的會議名稱,并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改革與創新的認識。9.(2020 湖北)【變革創新引領時代】材料一:(英國)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不得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等。﹣﹣摘編自部編《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材料一的內容源自英國的哪個文件?該文件頒布后,英國逐漸確立了什么政治體制?材料二:第一條,本憲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權屬于合眾國國會;第二條,行政權屬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任期4年,由選舉產生:總統是合眾國陸軍、海軍及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總統有權締結條約;總統有權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及合眾國其他官員;第三條,合眾國的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摘編自美國1787年憲法(2)材料二的內容體現了什么原則?(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指出英國和美國的國家權力中心在哪里?材料三:羅斯福新政中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尊重企業界的感情,沒有向私人利潤制度發起決定性的挑戰。﹣﹣摘編自何順果《美國歷史十五講》(4)材料三中,作者是如何看待羅斯福新政的?10.(2025 西安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世紀的歐洲經歷了一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個體的價值被重新置于認知體系的核心。學者們通過對古典文本的批判性復原,將希臘羅馬時代的理性傳統與實驗精神相結合,催生出一種強調人類創造力的世界觀。印刷技術的革新打破了知識壟斷,使世俗化思潮得以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中產階級中廣泛傳播。這種思潮不僅重新定義了藝術創作中透視法與解剖學的科學基礎,更在政治哲學領域催生了以“國家能力取代神權秩序”的論述。 ——摘譯自《STARTOFTHEJOURNEY——Renaissance.MuseudelLeida》圖A理性的啟迪、運用與批判是哲學家的重要任務,在理性的引導下摧毀神權、王權和特權,追求與實現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是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也是啟蒙的內在精神,同時也成了18世紀的時代精神。 ——摘自王斯德、李宏圖等著《世界通史》圖B材料二:大事年表1789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1861年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7年 杜魯門主義出臺1991年 蘇聯解體1993年 歐盟成立(1)依據材料一圖A,概括這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依據圖B,指出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2)從材料二的大事年表中找出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制度變革的嘗試。(3)請從下列兩個觀點中任選一個(用序號表示),并從材料二的大事年表中選擇相互關聯的史事對所選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規范)觀點:①改革與革命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國家間的力量對比變化推動國際格局演變 我選擇的觀點: 選擇史事: 闡述或說明: 11.(2025 商河縣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相繼在歐美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在此期間,以牛頓、達爾文等為代表的科學巨匠的產生,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自然知識,為工業革命和其他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從18世紀中葉開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開始或完成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摘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材料二:1949年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1949﹣1978年 中國式現代化的工業化建設之路,雖然發展道路曲折,但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1978﹣199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探索適合我國人民的富裕之路。1992年至今 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重點轉向共同富裕,以扎實推進從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摘編自張洪為《中國式現代化何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依據材料一,歸納推動西方資本主義走向現代化的因素都有哪些?(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1949年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區別于西方道路的特點。12.(2025 甘井子區一模)某歷史小組以“創新 發展”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完成。【思想變革 引領時代潮流】材料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摘編自高文兵《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1)材料一中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熠熠生輝”局面的名稱是什么?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節選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思潮?這一思潮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技術創新 推動社會進步】人物名片一 人物:瓦特 貢獻:改良蒸汽機 研究成果影響: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 人物名片二 人物: 貢獻: 研究成果影響 (3)請你仿照人物名片一,從蔡倫和愛迪生兩位人物中任選一位,完成人物名片二的制作。【重大史事 見證國家發展】(4)請你從以下史實中,任選兩項,論證“契合國情的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要求:運用史實,論證觀點,條理清楚)13.(2025 如皋市校級模擬)強力的改革影響歷史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 事 件1869年 鹿兒島、山口、高知、佐賀四藩聯名上書奉還版籍,撤去各鎮干道間的關卡1871年 逐步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并重金聘請歐美教授在大學任教1873年 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美國家建立常備軍1876年 天皇視察勸業試驗所和福島縣二本松制絲會社的工廠設備等1883年 修建“鹿鳴館”,館內有18個西洋式活動廳室,成為推廣歐式生活的場所——摘編自《講談社 日本的歷史》材料二 祝捷會會場飄滿彩旗,處處都是帶有“帝國萬歲”“陸海軍萬歲”字眼的裝飾,顯示了普通民眾對戰爭的熱情和支持。而作為國家后備軍的學生們高唱軍歌,高喊“萬歲”。——摘自夏目漱石《哥兒》材料三 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借鑒其成功經驗資本主義起死回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新政”首次大規模嘗試實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危機”的方法,它摒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成功“結束了大蕭條噩夢”。——摘編自孔根紅《危機與變革、前途與命運》(1)指出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明治維新相關措施。(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明治維新。(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斯福新政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的“取”與“舍”并簡述新政的積極影響。14.(2025 湖南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改革,即深刻的改變與革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深刻變革和重塑。改革,是適應時代變遷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改革,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繁榮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國家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摘編自李志民《什么是改革,為什么要改革?》(1)列舉兩個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2)材料從兩個方面概括了改革的作用,請你任選一個方面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5.(2025 菏澤一模)治國思想和政策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1783年獨立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新國家的建成,因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從未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邦聯條例控制下的脆弱的中央政府,甚至缺乏滿足國家最低需要的權力支持……直至1789年——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這一中央政府凌駕于各州之上,它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并維持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摘編自詹姆斯 柯比 馬丁《美國史》等材料三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戰后改革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由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制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而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孫立祥《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材料四(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2)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據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國憲法實施的意義。(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日本三次社會轉型都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治維新為例加以佐證。(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一和圖二之間的內在聯系。圖二措施能體現出美國經濟政策有什么特點?(5)以史為鑒,我們可以從上述國家治理的史實中得到哪些啟示?世界近現代改革與革命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材料題(共15小題)1.(2023 鄂州)在國家和社會面臨重大轉型的歷史關頭,是否進行改革以及如何選擇改革路線,是一個重大的歷史課題。材料一 為解決勞動力問題,彼得一世于1721年頒布準許商人將整個村莊連同農奴一起買去,但農奴和土地不準分開買賣,以維護農奴制度不可侵犯。……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到19世紀中葉,農奴制已成為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材料二 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他們現在提出了一個非凡的改革方案,宗旨在于建立一個強大的日本,而不是完全模仿西方國家。……講究實際的日本領導人得出了這一明確結論: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以發動戰爭開始,而以徹底失敗為止。它想以爭奪世界與萬國對峙,結果卻被萬國所不齒。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錢乘旦:《論明治維新的失誤》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據材料一,概括俄國農奴制對俄國發展資本主義造成的兩大障礙。(2)材料二指出日本當時領導人“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日本學習西方的主要措施。(回答兩點即可)(3)材料三的核心觀點是什么?材料三可以證明材料二中哪一句話是錯誤的?【分析】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內容,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掌握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無法滿足工業對自由勞動力的需求。”可得出缺乏自由勞動力;根據材料“廣大農民一貧如洗,無力購買工業品,嚴重地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可得出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2)根據材料“日本新領導人(注:指明治維新的領導者)不贊成這種不加區別地奉承所有西方的做法,他們并不對西方文明本身感興趣,而僅僅對其中增強了民族力量的那些組成成分感興趣。”及所學可知,明治維新時期,日本在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3)根據材料“明治維新作為日本現代化的早期努力,其一切失誤均在戰爭中暴露無遺。我們現在回過頭去看,可以知道那是一次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可得出明治維新是一場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根據材料“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可知,材料三可以證明材料二中“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是錯誤的。故答案為:(1)障礙:缺乏自由勞動力;限制了國內市場的擴大。(2)主要措施: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3)核心觀點:明治維新是一場不徹底的現代化努力。錯誤:“每個民族必須為自己去掠奪,軟弱和膽小將一無所獲。”【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內容,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內容,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2 巴中)人類歷史的進程反復證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面對社會轉型,能否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事關興衰命運。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運動中,不僅創辦了近代工礦企業、交通運輸業、電信業,而且編練軍隊,籌設海防,興辦教育。——摘自人教版八年級上冊(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什么?根據所學知識,寫出其口號。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辛亥革命一度成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建立后,孫中山認為民族、民權兩主義已經實現,唯有民生主義尚未著手。——摘自臧運祐《20世紀的中國與世界》(2)根據材料二,指出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該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材料三: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這次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的道路,其意義是劃時代的。——摘編自董小燕著《西方文明史綱》(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寫出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拉開該革命序幕的事件是什么?材料四:事件 主要內容俄國農奴制改革 頒布廢除農奴制法令② 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日本明治維新 政治上,廢藩置縣;經濟上,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4)結合所學知識,補充②處的內容,材料四中三個事件的共同影響是什么?(5)綜合上述四則材料,談談你的認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權利法案》、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中外歷史上的社會轉型的相關史實。【解答】(1)據材料一“它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它開啟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據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的口號是自強、求富。19世紀60年﹣﹣90年代,地主階級洋務派領導了洋務運動,利用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維護清朝統治,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后期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一批民用工業。(2)據材料二“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可知,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開展革命的目的為眾生謀幸福。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3)據材料三“從根本上說,英國革命所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國王和議會,誰掌握國家主權?”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有關。據材料三“通過革命,英國以①對國王的權力進行制約,標志著人類社會由專制轉向民主,由人治轉向法治。”及所學知識可知,①處法律文獻的名稱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的1689年頒布的《權利法案》。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后的1689年,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以《權利法案》為基礎,英國確立了議會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漸形成了君主立憲制。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議員們不斷抨擊國王專權,揭開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序幕。(4)據材料四“頒布《宅地法》、發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及所學知識可知,這是美國內戰中頒布的文件。美國內戰中,1862年,聯邦政府審時度勢,通過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頒布了《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和日本明治維新三者都與資本主義的發展有關,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5)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綜合上述四則材料可知,面對社會轉型,我們要積極應對,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通過改革或革命,順應時代潮流,促進社會發展;善于學習先進的制度與文化。故答案為:(1)洋務運動;口號:自強、求富。(2)目的:為眾生謀幸福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或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現了民族、民權兩主義)。(3)名稱:《權利法案》;事件:議會重新召開。(4)內容:美國內戰(或美國南北戰爭);影響: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5)認識:面對社會轉型,我們要積極應對,順應時代潮流,抓住機遇;通過改革或革命,順應時代潮流,促進社會發展;善于學習先進的制度與文化。(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洋務運動、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權利法案》、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史實。3.(2022 宿遷)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1870﹣1871年,西方服飾、太陽歷法,以及星期天休假日就已經被采用了。1872年11月,一項法令確定西方服飾作為官方禮服,西服于是成為政府官員的規定服飾。1876年又頒布法令,規定及排扣長禮服為正式場合的標準盛裝。1803年時,日本只有550個學校。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已經有了超過1.1萬所學校,用以滿足大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1872年,一份國民教育計劃要求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三級公共學校網絡。——馬里烏斯 B.詹森主編《劍橋日本史(第5卷)19世紀》材料二:由于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成為主導力量。至18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等也是武士出身。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后,很快就對東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東條英機一上臺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法西斯統治到達了頂點。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加速了其軍事擴張走向了終結,日本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摘編自朱東來《大國崛起》(1)據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治維新改革措施。(2)據材料二,概括日本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從日本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經驗和教訓分別是什么?【分析】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一“在1870﹣1871年,西方服飾、太陽歷法,以及星期天休假日就已經被采用了。1872年11月,一項法令確定西方服飾作為官方禮服,西服于是成為政府官員的規定服飾。1876年又頒布法令,規定及排扣長禮服為正式場合的標準盛裝。1803年時,日本只有550個學校。到了明治維新時期已經有了超過1.1萬所學校,用以滿足大部分人口的教育需求。1872年,一份國民教育計劃要求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三級公共學校網絡”可知,明治維新改革措施有學習西方生活方式,重視發展教育。(2)據材料二“由于明治維新的不徹底性,政治上掌握統治大權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繼承和發展,一批資產階級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躍在各領域且成為主導力量。至1880年代,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昭和時代軍部法西斯魁首東條英機等也是武士出身。日本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機后,很快就對東亞弱小鄰國進行領土擴張。正是將自己迅速轉化為壓迫民族才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東條英機一上臺就發動了太平洋戰爭,日本法西斯統治到達了頂點。也正是太平洋戰爭加速了其軍事擴張走向了終結,日本法西斯最終走向了滅亡”可知,日本明治維新的積極影響有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民族危機,迅速崛起。消極影響有保留大量封建軍事殘余,走上侵略擴張道路,給東亞弱國乃至世界帶來災難。(3)綜合上述材料,從日本的發展中,我們得到的經驗是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改革,重視教育。得到的教訓是改革要徹底,走和平崛起之路。故答案為:(1)改革措施:學習西方生活方式,重視發展教育。(2)積極影響:實現民族獨立,擺脫民族危機,迅速崛起。消極影響:保留大量封建軍事殘余,走上侵略擴張道路,給東亞弱國乃至世界帶來災難。(3)經驗:順應歷史潮流,勇于改革,重視教育。教訓:改革要徹底,走和平崛起之路。【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4.(2021 東營)主題學習是常用的歷史學習方法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宅地法》規定,凡支持、擁護共和國的成年公民,從1863年6月1日起,只要交納10美元登記費,就可從國有土地中領取160英畝土地,耕種5年后,成為私有財產。﹣﹣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卷(1)材料一中的文獻是在哪一歷史事件中頒布的?材料二 戰爭是在克里米亞(克里木)半島上進行的,不過,俄國被打敗了,不得不接受恥辱的《巴黎條約》……實際上,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2)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原因。材料三 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便是通過向西方學習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明治維新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的成功典范。﹣﹣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 近代史編》下卷(3)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明治維新是東方向西方學習的成功典范”。(4)綜合上述材料,請你提煉一個學習主題。【分析】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鞏固和擴大了資本主義制度。【解答】(1)美國獨立戰爭中,1862 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場被動局面。據材料“《宅地法》”可知是美國的南北戰爭。(2)俄國農奴制改革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依據材料“克里來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舊制度的腐敗和落后。”可得出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沙皇統治的腐敗和農奴制下俄國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以及農奴制嚴重制約著俄國的經濟發展。(3)依據材料三“明治維新的指導思想便是通過向西方學習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和所學可知,日本向西方學習,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4)依據材料中美國內戰、俄國農奴制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可得出材料的主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故答案為:(1)美國內戰(南北戰爭)。(2)原因: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暴露了沙皇統治的腐敗和農奴制下俄國的落后,同時加劇了俄國國內的社會矛盾;農奴制嚴重制約著俄國的經濟發展。(3)理由:日本向西方學習,通過明治維新,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4)主題: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俄國、美國、日本走上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點評】掌握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5.(2022 福建)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其主要內容有:農奴在獲得人身解放的同時,可以通過贖買方式得到一塊份地和宅旁園地。然而,過高的贖金和贖金貸款利息,使得這次改革成為一場新的對農民的掠奪過程。但改革確實使2100多萬農奴獲得了解放。——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1)根據材料,以世紀、年代的呈現方式,寫出俄國農奴制改革的時間。(2)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分析】本題考查俄國1861年改革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可知,俄國農奴制改革發生在1861年,屬于19世紀60年代。(2)小歷同學認為,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普通民眾的悲慘命運,對俄國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有限。我不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解放了農奴,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軍事、教育近代化。故答案為:(1)19世紀60年代。(2)不同意;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解放了農奴,有利于政治民主化,促進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推動軍事、教育近代化。【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1861年改革等相關史實。6.(2021 玉林)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689年,17歲的彼得宣布親政,是為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于1697年親自率領俄國大使團出訪歐洲18個月。回國后,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會習俗改革;創辦俄國科學院、學校、博物館、圖書館、報紙等;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海軍;改革國家機構,設立樞密院等。彼得一世意志堅強、身體力行,改革前后持續了26年,促進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材料二:進入19世紀后,俄國農奴制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1856年克里木戰爭的失敗加劇了俄國專制制度的統治危機。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還推行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等。農奴制的廢除是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里程碑,為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以上均摘編自張建華《俄國史》(1)材料一、二分別反映的是俄國的哪兩場重要改革?(2)根據材料一、二,概括這兩場改革的相同點,并指出材料二改革的內容與材料一的最大不同之處。(3)綜合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一場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備什么條件?【分析】本題以二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俄國的兩場重要改革、以及兩場改革的異同點、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備的條件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在上層社會和普通百姓中推行社會習俗改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俄國的彼得一世改革。根據材料二“進入19世紀后,俄國農奴制的種種弊端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1861年俄國改革。(2)根據材料一“1689年,……是為彼得一世。他為了改變俄國內憂外患的局面……,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和材料二“為了擺脫內外交困的局面,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可得出這兩場改革的相同點:為了擺脫內外交困;根據材料一“彼得一世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實行義務兵役制,建立海軍;改革國家機構,設立樞密院等。”和材料二“亞歷山大二世于1857年1月開始秘密組織人員草擬改革措施,并于1861年2月頒布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還推行國家機關改革、軍事改革等。”可得出改革的內容都涉及政治、軍事改革;根據材料一“改革前后持續了26年,促進了俄國經濟、軍事實力的大大增強。”和材料二“為俄國資本主義工業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可得出兩次改革的相同點: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據所學知識,材料二反映的1861年俄國改革和材料一反映的彼得一世改革在內容上最大的不同是農奴制。彼得一世改革是強化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廢除農奴制。(3)本問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環境等。故答案為:(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廢除農奴制改革)。(2)目的相同:為了擺脫內外交困;內容:都涉及政治、軍事改革;不同點:彼得一世改革是強化農奴制。1861年農奴制改革是廢除農奴制。(3)改革要符合人民群眾的利益;改革要順應社會發展潮流,緊跟時代步伐;改革要有良好的環境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的兩場重要改革、以及兩場改革的異同點、改革要取得成功需要具備的條件等知識。7.(2020 吉林)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在工業革命中,“工廠化”是一個重大變化,沒有工廠化,工業革命就不會那么徹底。材料二:隨著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逐漸暴露……工人運動逐漸興起,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創立提供了必要的條件。材料三:19世紀中期,美國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資產階級的力量迅速壯大。奴隸制嚴重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1)寫出材料一中“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一例。“‘工廠化’是一個重大變化”、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確立的制度是什么?(2)材料二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的標志是什么?寫出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及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3)寫出材料三中“19世紀中期”美國廢除“奴隸制”的歷史事件。在同一時期,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是什么?(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談談你的認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第一次工業革命、《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史實。準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先進理論指導革命實踐、革命或改革促進社會的發展的相關史實。【解答】(1)據材料一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工業革命”的發明成果有珍妮機、瓦特蒸汽機(瓦特改進的蒸汽機)和蒸汽機車(火車)。18世紀60年代,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機,珍妮機的發明,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的一系列的發明,其他如冶金、采礦等生產部門也紛紛發明、制造機器,有力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標志著英國工業革命開始。英國機械師瓦特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經過多年鉆研,改進了蒸汽機。1785年以后,瓦特改進的蒸汽機首先在紡織部門投入使用,受到廣泛歡迎。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極大地推動了大工廠生產的發展,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1825年,英國工程師斯蒂芬森以蒸汽機為動力發明了蒸汽機車,載著450名乘客正式試車成功,標志著鐵路時代的開始。“‘工廠化’是一個重大變化”、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確立的制度是現代工廠制度。19世紀上半期,工業革命完成,傳統的手工工場逐漸被大工廠替代,現代工廠制度最終確立。(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誕生的標志是《共產黨宣言》發表。在這一“理論”的指導下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是巴黎公社,第一次取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十月革命。1848年,《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無產階級的斗爭有了科學理論的指導,社會主義運動更加蓬勃地發展起來。1871年的巴黎公社運動,是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俄國十月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推動了國際無產階級革命運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爭。(3)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19世紀中期”美國廢除“奴隸制”的歷史事件是美國南北戰爭。在同一時期,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改革是1861年農奴制改革。19世紀中期圍繞著奴隸制的廢存問題,美國南方和北方之間的矛盾再也無法調和。1861年4月,南方軍隊挑起內戰,南北戰爭爆發。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障礙,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由于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緩慢,落后于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面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1861年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4)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大力發展科技;先進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科學理論促進社會進步;革命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等。故答案為:(1)珍妮機;瓦特蒸汽機(瓦特改進的蒸汽機);蒸汽機車(火車)。(答出其中之一即可)現代工廠制度。(2)《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3)美國內戰(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農奴制改革。(4)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發展推動社會進步;大力發展科技;先進理論指導革命實踐;科學理論促進社會進步;革命或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等。(答出其中之一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第一次工業革命、《共產黨宣言》的發表、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美國南北戰爭、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史實。8.(2024 西藏)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在明治改革年代,他們……積極認真地學習歐美的長處,實行一系列重大有效決策—堅決摧毀了幕藩封建體制,大力殖產興業和扶植私人資本,重視開發民智和發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強之中有隱憂、有陰影。(摘自齊世榮《日本:速興驟亡的帝國》)材料二 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們聰明而勇敢地予以對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政府本身直接幕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摘自《羅斯福就職演說》1933年3月4日)材料三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強調:“實現新時代新征程的目標任務,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作為穩大局、應變局、開新局的重要抓手,把準方向、守正創新、真抓實干,在新征程上譜寫改革開放新篇章。”……改革水遠在路上。應該認識到,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摘編自《人民日報》2023年5月10日)(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并概括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2)根據材料二,概括羅斯福新政的內容,寫出羅斯福新政的特點。(3)根據材料三,寫出開啟改革開放的會議名稱,并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4)綜合上述材料,說說你對改革與創新的認識。【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明治維新以及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以及特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對改革與創新的認識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在明治改革年代,他們……積極認真地學習歐美的長處,實行一系列重大有效決策—堅決摧毀了幕藩封建體制,大力殖產興業和扶植私人資本,重視開發民智和發展近代教育……但明治年代的富強之中有隱憂、有陰影。”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歷史事件是明治維新;此次改革的主要內容是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2)根據材料二“我們最重大的首要任務,是使人民有工作可做。如果我們聰明而勇敢地予以對待,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由政府本身直接幕工,可以部分地完成這一任務,政府對待這項任務就像對待戰爭的緊急狀態一樣。”概括可知,羅斯福新政的內容是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羅斯福新政的特點是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開啟改革開放的會議名稱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作出了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偉大征程。根據”……改革水遠在路上。應該認識到,隨著我國邁入新發展階段,改革也面臨新的任務,必須拿出更大的勇氣、更多的舉措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個探索性事業,還有許多未知領域,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去大膽探索,通過改革創新來推動事業發展”可知,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是改革創新。(4)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創新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要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等。故答案為:(1)明治維新;內容: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2)內容:推行“以工代賑”,通過投資興建大量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3)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根本動力:改革創新。(4)改革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改革創新可以促進經濟發展;要加大改革創新的力度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治維新以及主要內容、羅斯福新政的措施以及特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對改革與創新的認識等知識。9.(2020 湖北)【變革創新引領時代】材料一:(英國)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不得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等。﹣﹣摘編自部編《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1)材料一的內容源自英國的哪個文件?該文件頒布后,英國逐漸確立了什么政治體制?材料二:第一條,本憲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權屬于合眾國國會;第二條,行政權屬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任期4年,由選舉產生:總統是合眾國陸軍、海軍及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總統有權締結條約;總統有權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及合眾國其他官員;第三條,合眾國的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摘編自美國1787年憲法(2)材料二的內容體現了什么原則?(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別指出英國和美國的國家權力中心在哪里?材料三:羅斯福新政中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尊重企業界的感情,沒有向私人利潤制度發起決定性的挑戰。﹣﹣摘編自何順果《美國歷史十五講》(4)材料三中,作者是如何看待羅斯福新政的?【分析】本題考查《權利法案》、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羅斯福新政等,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一“(英國)國王不經議會許可,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不得征收捐稅,不得征募或維持常備軍等”可知,材料一的內容源自英國的《權利法案》,該文件頒布后,英國逐漸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2)據材料二“第一條,本憲法授予的全部立法權屬于合眾國國會;第二條,行政權屬于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任期4年,由選舉產生:總統是合眾國陸軍、海軍及各州民兵的總司令:總統有權締結條約;總統有權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及合眾國其他官員;第三條,合眾國的司法權屬于最高法院”可知,材料二的內容體現了三權分立原則。(3)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可知,英國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美國國家權力中心在總統。(4)據材料三“羅斯福新政中那些最打破前例的‘新政計劃’,反映了資本主義思想,尊重企業界的感情,沒有向私人利潤制度發起決定性的挑戰”可知,作者認為羅斯福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故答案為:(1)《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2)三權分立原則。(3)英國的國家權力中心在議會。美國的國家權力中心在總統。(4)新政是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調整。【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權利法案》、英國君主立憲制、美國1787年憲法、羅斯福新政等相關史實。10.(2025 西安一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5世紀的歐洲經歷了一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個體的價值被重新置于認知體系的核心。學者們通過對古典文本的批判性復原,將希臘羅馬時代的理性傳統與實驗精神相結合,催生出一種強調人類創造力的世界觀。印刷技術的革新打破了知識壟斷,使世俗化思潮得以在佛羅倫薩、威尼斯等城市中產階級中廣泛傳播。這種思潮不僅重新定義了藝術創作中透視法與解剖學的科學基礎,更在政治哲學領域催生了以“國家能力取代神權秩序”的論述。 ——摘譯自《STARTOFTHEJOURNEY——Renaissance.MuseudelLeida》圖A理性的啟迪、運用與批判是哲學家的重要任務,在理性的引導下摧毀神權、王權和特權,追求與實現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是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也是啟蒙的內在精神,同時也成了18世紀的時代精神。 ——摘自王斯德、李宏圖等著《世界通史》圖B材料二:大事年表1789年 法國大革命爆發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1861年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914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1945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7年 杜魯門主義出臺1991年 蘇聯解體1993年 歐盟成立(1)依據材料一圖A,概括這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產生了怎樣的影響?依據圖B,指出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2)從材料二的大事年表中找出標志著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歷史事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次制度變革的嘗試。(3)請從下列兩個觀點中任選一個(用序號表示),并從材料二的大事年表中選擇相互關聯的史事對所選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表述規范)觀點:①改革與革命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②國家間的力量對比變化推動國際格局演變 我選擇的觀點: ① 選擇史事: 法國大革命爆發、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闡述或說明: 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為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推動了歐洲歷史進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見,改革與革命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 【分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戊戌變法、十月革命、蘇聯解體,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影響:根據材料一圖B“15世紀的歐洲經歷了一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催生出一種強調人類創造力的世界觀”“更在政治哲學領域催生了以‘國家能力取代神權秩序’的論述”可知,這場“根本性的知識轉向”是文藝復興運動,強調人類創造力,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基礎,催生新的政治哲學論述。核心精神:根據材料一圖B“理性的啟迪、運用與批判是哲學家的重要任務,在理性的引導下摧毀神權、王權和特權,追求與實現人的權利、自由和平等,是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啟蒙運動的核心思想是理性主義。(2)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二大事年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十月革命。嘗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首次制度變革嘗試為1898年戊戌變法,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制,雖然失敗,但是推動了思想啟蒙。(3)示例:選擇觀點①。選擇史事:法國大革命爆發、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闡述或說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為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推動了法國的社會轉型,推動了歐洲歷史進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緩解了俄國的社會矛盾并推動經濟變革,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兩者通過暴力革命與溫和改革的不同方式,共同促進社會進步。綜上可知,改革與革命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故答案為:(1)影響:強調人類創造力,重新定義藝術創作基礎,催生新的政治哲學論述。核心思想:理性主義。(2)歷史事件:俄國十月革命。嘗試:戊戌變法。(3)示例:選擇觀點①。選擇史事:法國大革命爆發、亞歷山大二世改革。闡述或說明:法國大革命推翻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為法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推動了歐洲歷史進程;亞歷山大二世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可見,改革與革命都推動了社會的發展,是歷史發展的重要動力。【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戊戌變法、十月革命、蘇聯解體,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11.(2025 商河縣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相繼在歐美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在此期間,以牛頓、達爾文等為代表的科學巨匠的產生,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自然知識,為工業革命和其他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從18世紀中葉開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開始或完成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摘自《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2022年版)》材料二:1949年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發展歷程時期 概況1949﹣1978年 中國式現代化的工業化建設之路,雖然發展道路曲折,但為改革開放奠定了基礎。1978﹣199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探索適合我國人民的富裕之路。1992年至今 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重點轉向共同富裕,以扎實推進從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摘編自張洪為《中國式現代化何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依據材料一,歸納推動西方資本主義走向現代化的因素都有哪些?(2)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1949年以來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區別于西方道路的特點。【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比較,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1)因素:根據材料“從17世紀到19世紀,資產階級通過革命或改革,相繼在歐美主要國家和亞洲的日本取得了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得以確立”可得出,資本主義制度確立;根據材料“在此期間,以牛頓、達爾文等為代表的科學巨匠的產生,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自然知識,為工業革命和其他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前提”可得出,自然科學的發展;根據材料“從18世紀中葉開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開始或完成的工業革命,使生產力獲得迅猛發展”可得出,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任意三點,意思相近即可)(2)特點:根據材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走改革開放之路,不斷探索適合我國人民的富裕之路”概括得出,領導現代化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探索堅持適合中國人民的富裕之路;根據材料“中國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先富帶后富,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發展的重點轉向共同富裕,以扎實推進從部分到整體的逐步富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概括得出,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任意四點,意思相近即可)故答案為:(1)因素:資本主義制度確立;自然科學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動;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任意三點,意思相近即可)(2)特點:領導現代化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立足國情,探索堅持適合中國人民的富裕之路;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任意四點,意思相近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西方現代化道路的比較,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2.(2025 甘井子區一模)某歷史小組以“創新 發展”為主題開展探究學習,請你參與完成。【思想變革 引領時代潮流】材料一 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毫不夸張地說,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摘編自高文兵《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的精神力量》(1)材料一中戰國時期思想領域“熠熠生輝”局面的名稱是什么?材料二 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節選自莎士比亞《哈姆雷特》(2)材料二反映了哪一思潮?這一思潮對歐洲資本主義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技術創新 推動社會進步】人物名片一 人物:瓦特 貢獻:改良蒸汽機 研究成果影響: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是生產領域的一次意義重大的飛躍,它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得以更快地向縱深發展。 人物名片二 人物: 蔡倫 貢獻: 改進造紙工藝 研究成果影響 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 (3)請你仿照人物名片一,從蔡倫和愛迪生兩位人物中任選一位,完成人物名片二的制作。【重大史事 見證國家發展】(4)請你從以下史實中,任選兩項,論證“契合國情的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要求:運用史實,論證觀點,條理清楚)【分析】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文藝復興運動、蔡倫和愛迪生的貢獻、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蘇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思想文化繁榮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2)結合所學知識,莎士比亞是文藝復興運動的代表人物,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是人文主義,即要求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提倡發揚人的個性,追求人在現實生活中的幸福。文藝復興運動是一次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推動了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和科學的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3)結合所學知識,蔡倫總結前人經驗,改進造紙工藝,使紙的質量大大提高,改進后的紙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便利了典籍的流傳。造紙術的發明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4)任選兩個史實進行論述即可。示例一:選擇“1950—1952年土地改革”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進步。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主人。這一改革契合中國農村實際,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條件,推動了新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進步。改革開放前,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1978年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承包給農戶自主經營,契合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這一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大幅提升,農村經濟活躍,為農村現代化和改革開放奠定基礎,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示例二:選擇“蘇俄新經濟政策”與“羅斯福新政”。論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蘇俄經濟困難與社會矛盾。1921年新經濟政策實施,允許私有制經濟存在,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恢復經濟。這一改革契合蘇俄戰后經濟恢復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恢復,鞏固蘇維埃政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美國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失效。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推行工業復興、社會保障等措施。改革契合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需求,緩解經濟危機,恢復生產,開創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推動美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故答案為:(1)百家爭鳴。(2)人文主義。推動了歐洲思想文化領域的繁榮和科學的發展;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3)人物:蔡倫。貢獻:改進造紙工藝。研究成果影響:此后紙的使用日益普遍,紙逐漸取代簡帛,成為人們廣泛使用的書寫材料,便利了典籍的流傳。(4)示例一:觀點:契合國情的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論述:新中國成立初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嚴重束縛農村生產力發展,阻礙社會進步。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主人。這一改革契合中國農村實際,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為國家工業化建設準備條件,推動了新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進步。改革開放前,人民公社體制下農民缺乏生產積極性,農業發展緩慢。1978年后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土地承包給農戶自主經營,契合中國農村生產力水平。這一改革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大幅提升,農村經濟活躍,為農村現代化和改革開放奠定基礎,推動中國社會發展。綜上,國家治理必須契合國情,從實際出發,因時而變。示例二:觀點:契合國情的改革推動社會發展和進步。論述: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引發蘇俄經濟困難與社會矛盾。1921年新經濟政策實施,允許私有制經濟存在,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恢復經濟。這一改革契合蘇俄戰后經濟恢復需求,促進國民經濟恢復,鞏固蘇維埃政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有益探索。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下,美國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失效。羅斯福新政通過國家干預經濟,推行工業復興、社會保障等措施。改革契合美國應對經濟危機的需求,緩解經濟危機,恢復生產,開創國家干預經濟新模式,推動美國社會經濟穩定發展。綜上,國家治理必須契合國情,從實際出發,因時而變。【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百家爭鳴、文藝復興運動、蔡倫和愛迪生的貢獻、1950﹣1952年土地改革、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蘇俄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歸納和綜合運用歷史史實的能力。13.(2025 如皋市校級模擬)強力的改革影響歷史的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時間 事 件1869年 鹿兒島、山口、高知、佐賀四藩聯名上書奉還版籍,撤去各鎮干道間的關卡1871年 逐步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并重金聘請歐美教授在大學任教1873年 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美國家建立常備軍1876年 天皇視察勸業試驗所和福島縣二本松制絲會社的工廠設備等1883年 修建“鹿鳴館”,館內有18個西洋式活動廳室,成為推廣歐式生活的場所——摘編自《講談社 日本的歷史》材料二 祝捷會會場飄滿彩旗,處處都是帶有“帝國萬歲”“陸海軍萬歲”字眼的裝飾,顯示了普通民眾對戰爭的熱情和支持。而作為國家后備軍的學生們高唱軍歌,高喊“萬歲”。——摘自夏目漱石《哥兒》材料三 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借鑒其成功經驗資本主義起死回生。在資本主義發展史上,“新政”首次大規模嘗試實行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反“危機”的方法,它摒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成功“結束了大蕭條噩夢”。——摘編自孔根紅《危機與變革、前途與命運》(1)指出材料一中所涉及的明治維新相關措施。(2)綜合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明治維新。(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羅斯福新政對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的“取”與“舍”并簡述新政的積極影響。【分析】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和美國羅斯福新政等知識點,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措施:根據材料一“鹿兒島、山口、高知、佐賀四藩聯名上書奉還版籍,撤去各鎮干道間的關卡”可知措施是加強中央集權;根據材料一“逐步建立小學、中學、大學三級教育體制,并重金聘請歐美教授在大學任教”和“館內有18個西洋式活動廳室,成為推廣歐式生活的場所”可知措施是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根據材料一“開始實行義務兵役制,仿照歐美國家建立常備軍”可知措施是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根據材料一“天皇視察勸業試驗所和福島縣二本松制絲會社的工廠設備等”可知措施是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等。(2)評價:根據材料一涉及的明治維新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根據材料二“祝捷會會場飄滿彩旗,處處都是帶有‘帝國萬歲’‘陸海軍萬歲’字眼的裝飾,顯示了普通民眾對戰爭的熱情和支持。而作為國家后備軍的學生們高唱軍歌,高喊‘萬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3)“取”:根據材料三“正是蘇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為羅斯福新政提供了參照系。借鑒其成功經驗資本主義起死回生”和“在宏觀層次上運用國家政權干預經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取”是指借鑒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舍”:根據材料三“它摒棄古典自由主義的傳統原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舍”是指拋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經濟方式,開創國家干預經濟發展新模式,促進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積極影響: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故答案為:(1)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大力發展近代經濟等。(2)評價: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于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很快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3)“取”:借鑒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舍”:拋棄傳統的自由放任經濟方式。積極影響:美國實行羅斯福新政,經濟開始緩慢復蘇,工業生產有所恢復,就業人數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深遠影響。【點評】本題以日本明治維新和美國羅斯福新政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4.(2025 湖南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改革,即深刻的改變與革新,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個領域,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深刻變革和重塑。改革,是適應時代變遷的必然選擇,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改革,是推動國家發展和繁榮的重要途徑,是提升國家在全球舞臺上的地位和影響力的重要手段。——摘編自李志民《什么是改革,為什么要改革?》(1)列舉兩個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2)材料從兩個方面概括了改革的作用,請你任選一個方面作為觀點,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分析】本題以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對改革的認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舉例:回憶世界歷史中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典型國家。在世界近代史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俄國通過1861年農奴制改革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所以列舉這兩個國家即可。(2)小論文:材料從兩個方面概括了改革作用,一是對現有秩序的深刻變革和重塑,二是推動社會進步,從中任選一個觀點進行闡述即可。可選擇“改革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深刻變革和重塑”觀點,闡述時可以以日本明治維新為例,列舉明治維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對封建制度的變革。具體示例如下:日本明治維新,在政治上,日本推翻了幕府統治,建立起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實行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這改變了原有的封建割據的政治秩序。在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政策,大力發展近代工業,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改變了傳統的封建自然經濟秩序,走上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道路。在文化上,倡導“文明開化”,學習西方文化、思想、科技等,改變了原有的封建文化秩序。所以明治維新是對日本原有封建秩序的一種深刻變革和重塑。故答案為:(1)日本、俄國。(2)觀點:改革是對現有秩序的一種深刻變革和重塑。論述:日本明治維新,政治上推翻幕府統治,建立天皇為首的新政府,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改變封建割據政治秩序;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發展近代工業,改變封建自然經濟秩序;文化上倡導“文明開化”,學習西方文化等,改變封建文化秩序,是對日本原有封建秩序的深刻變革和重塑。【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通過改革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國家、對改革的認識。15.(2025 菏澤一模)治國思想和政策直接關系著國家的興衰。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材料二 1783年獨立戰爭的勝利,并不意味著新國家的建成,因為在北美這片土地上從未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國家。在邦聯條例控制下的脆弱的中央政府,甚至缺乏滿足國家最低需要的權力支持……直至1789年——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這一中央政府凌駕于各州之上,它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并維持國家的統一與穩定。——摘編自詹姆斯 柯比 馬丁《美國史》等材料三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戰后改革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由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制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而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孫立祥《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材料四(1)根據材料一,概括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2)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確立了怎樣的政治體制?據材料二,概括1787年美國憲法實施的意義。(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日本三次社會轉型都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治維新為例加以佐證。(4)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圖一和圖二之間的內在聯系。圖二措施能體現出美國經濟政策有什么特點?(5)以史為鑒,我們可以從上述國家治理的史實中得到哪些啟示?【分析】本題考查了治國思想和政策,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1)因素:根據材料一“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可得出,光榮革命后,英國通過和平漸進改革的方式推動制度變遷,形成了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根據材料一“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可得出,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故因素:光榮革命后,英國通過和平漸進改革的方式推動制度變遷,形成了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2)政治體制:結合所學1787年憲法的知識可知,1787年,各州派出代表齊聚費城,由華盛頓主持召開了制憲會議,經過爭論和妥協,最終制定出美國憲法。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故政治體制:聯邦制共和政體。意義:根據材料二“根據1787年美國憲法產生了聯邦政府,這一中央政府凌駕于各州之上”可得出,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根據材料二“它有足夠的力量建立并維持國家的統一與穩定”可得出,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等。故意義: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等。(3)佐證:結合所學明治維新的知識,可從其積極和消極的角度進行分析,例如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4)聯系:根據材料四圖一“1913—1918年美國失業”和圖二“新政期間,美國政府投資建設田納西水利工程”可知,經濟大危機導致失業率激增,為此美國政府推行“以工代賑”,以投資興建 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特點:根據材料四圖二“新政期間,美國政府投資建設田納西水利工程”并結合所學羅斯福新政的知識可知,體現出的特點是:采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5)啟示:本題是開放性試題,根據上述材料反映的英國崛起、1787年美國憲法、明治維新和羅斯福新政,可從民本、深化改革開放、經濟建設等角度進行分析,例如要以民為本;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故答案為:(1)因素:光榮革命后,英國通過和平漸進改革的方式推動制度變遷,形成了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率先開展工業革命,促進經濟發展。(2)政治體制:聯邦制共和政體。意義:確立了聯邦政府的權威;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穩定,促進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等。(3)佐證: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4)聯系:經濟大危機導致失業率激增,為此美國政府推行“以工代賑”,以投資興建 公共設施,為失業者提供就業機會。特點:采用國家干預的手段來扭轉經濟形勢。(5)啟示:要以民為本;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等。【點評】本題考查了治國思想和政策,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