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古代改革變法一.材料題(共13小題)1.(2024 內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宗室貴族,凡無軍功,不得入宗室屬;一般百姓立有軍功,也可受爵。軍功二十級,據軍功大小,授不同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勞役的“庶子”等。軍功爵制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加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培植了大批軍功地主。——摘編自《商鞅變法》材料二: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進士科加試帖經若干條和雜文二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贊之類,測試文學才華。開元年間,雜文明確定為詩、賦各一首。詩賦考試要求有相當的文化知識,是為官從政的基本條件,這使中下層讀書人通過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摘編自《科舉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的變革內容,指出這一變革出現于哪一諸侯國?其推行有什么重要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考試”制度創立于哪一朝代?概括這一制度考查“詩賦”的重要意義。2.(2024 重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這種變化,各諸侯國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兩次進行變法。變法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開阡陌封疆”,允許土地買賣,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從法律上承認井田制的崩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實力大為增強。公元前230年,正式啟動統一戰爭,秦軍勢如破竹,僅用十年時間攻滅六國,統一全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等整編(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橫線上填“×”: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〇”。A.商鞅變法通過法律手段廢除了土地私有制。 B.商鞅變法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C.秦滅六國后,秦始皇派兵統一了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材料二 美國不僅引進英國的機器,而且不斷地改進和發明新的機器。這是美國工業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美國較早實行專利制度,鼓勵發明創造。1790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就通過了《專利法案》。1790﹣1800年,正式注冊的發明專利有276項,1850﹣1860年達到2.52萬項。除了一些機械發明外,還值得注意的是,軋棉機的發明人惠特尼還發明了滑膛槍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此后,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得到推廣,降低了機器的生產成本,大大推動了美國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摘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3)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推動工業革命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影響。材料三 2015年和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4)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加快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并指出實施這些舉措所取得的成就。3.(2023 寧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目錄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稱第三章第一節1.王室衰微 大國爭霸2.鐵犁牛耕的出現 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 工商業的發展3.老子孔子第二節1.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封建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2.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 商業的活躍 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3.合縱連橫的斗爭 長平之戰與趙的削弱4.諸子百家——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2)請你為“第三章”確定一個主題名稱。4.(2021 南京)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代,國家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方國聯盟,是一個松散的聯盟。西周,新封的諸侯多是王室至親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并通過宗法禮制,確定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系,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中國歷史》材料二 東周是中國古代國家形態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回答:(1)“商”的建立者是誰?據材料一,商、西周時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分別是什么?(2)據材料二,列舉“國家形態”轉折的表現,并結合商鞅變法的一項措施予以說明。(3)對比材料一、二,歸納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展。(4)綜上所述,概括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5.(2021 常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商鞅變法集變革之大成,推行自由的土地制度,把諸侯國內部的舊貴族一掃而空,血統不再是地位的保障,事功才是上升的階梯。大一統成為未來中國不可逆轉的方向。——摘編自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材料二:自唐之后,北方政治、軍事運轉仰賴南方經濟。加強對南方的控制成為中央政府施政的當然方針。而要有效的控制南方,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權力盡可能地收歸中央,以獲得居重馭輕的效果。——摘編自甘霖《變局》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2)據材料二,指出中國經濟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現的變化。結合所學,說明北宋是如何“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的。(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6.(2021 柳州)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材料一 公元前4世紀,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①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統一度量衡。⑤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⑥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1)商鞅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請從材料一中選出屬于政治方面的措施。(只寫序號)材料二 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有詩贊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宋朝的商業空前發達,市場上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客商往來絡繹不絕,對外貿易港口有20多處,與宋朝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超過了60個。政府為了管理對外貿易,在廣州、泉州、明州等城市設立了市舶司。隨著經濟的繁榮,出現了像長安、開封、臨安這樣的大城市,市民生活豐富多彩。唐宋時期,文化興盛。詩歌成為唐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文人士子多以唱和吟誦的方式抒發情懷。詞作為一種新體詩歌,在唐朝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成為主要的文學形式。(2)根據材料二,對以下表述做出判斷:直接從材料中得出的打“√”;違背材料以及材料沒有提及的打“×”。①唐朝開元時期,糧食豐盈,國庫充實。 ②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③宋代設有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 ④詩歌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 ⑤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源于宋朝 (3)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宋時期文化興盛的原因。7.(2024 煙臺)變革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它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重大改革(部分)事件 措施 影響① 在戰爭中殺敵一人賜爵一級,或授予50石俸祿的官職;殺敵軍官一人,賞爵一級,田一頃,宅地9畝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朝廷禁止穿胡服,改穿漢服;禁止說鮮卑語,改說漢語;改繁復的鮮卑姓為漢姓;提倡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聯姻 ② 王安石變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 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整理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上表。材料二:——整理自劉松柏何成剛 梁曉東《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2)根據材料二,判斷這是我國古代哪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創立的歷史意義。材料三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戰后改革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由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制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而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孫立祥《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日本三次社會轉型都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治維新為例加以佐證。材料四 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4)根據材料四,概括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8.(2022 淮安)尋訪歷史古跡,可以提升歷史素養。下面是某學習小組設計的游學活動路線圖,請你一起參與。第一站:江蘇淮安 青蓮崗遺址(1)青蓮崗遺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之一。列舉兩例同一時期的代表性古人類遺址。第二站: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2)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寫出建立北魏政權的民族,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第三站:陜西咸陽 昭陵(3)昭陵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唐太宗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指出當時的民族政策。第四站:甘肅 嘉峪關(4)嘉峪關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位于明長城的西端。指出明長城修筑的目的,談一談其發揮的作用。第五站:西藏拉薩 布達拉宮(5)布達拉宮在清朝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1793年,清廷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請寫出與此相關的章程。(6)請你為此次游學活動擬定一個合適的歷史主題。9.(2022 內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摘編自《孝文帝改革》材料二: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的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10.(2022 江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小宋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七個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筆記一 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時代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內容: 1.赤壁之戰 2.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方地區民族交融 筆記二 時期: 時代特征: 內容: 1. 2. 3. 4.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夏朝的建立、開通大運河、遼與北宋的和戰、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貞觀之治” 諸侯爭霸、鑒真東渡、宋詞元曲、戰國七雄、開放的社會風氣11.(2020 東營)各民族間的不斷交融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遷都后,孝文帝下詔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選種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的作用。材料二 如表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 胡麻餅樣學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 嘗看得似輔興無。 ﹣﹣(唐)白居易 《寄胡餅與楊萬州》(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怎樣的社會風氣?材料三 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粉碎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摘編自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近代史編》(上卷)(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康熙帝為“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西藏分別做了哪些“努力”?(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12.(2025 叢臺區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以后,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為了走出內亂的陰影,與三晉抗衡,在當時激烈的爭霸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擴充勢力,變法圖強成為秦孝公即位后的必然選擇。秦孝公即位后,發布“求賢令”,商鞅攜李悝的《法經》入秦,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人物登場。——摘編自徐秀梅、趙金科《商鞅變法的歷史評析及現實反思》材料二 四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拓跋部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閉塞,糧食供應困難;那里又是鮮卑族保守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而洛陽是著名古都,且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樞紐。494年,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人口達到50萬左右。(1)據材料一,指出秦孝公發布“求賢令”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為實現這一目的高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所采取的舉措。(2)據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歸納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因素。13.(2024 永昌縣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史記 秦始皇本紀》材料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譯意:凡是不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內,不是孔子所傳下來的學問的,都要斷絕他們的進身之道,不要使他們的學說發展。邪僻學說不流行于世,則統治的法度就可以統一明了,百姓就知道應該怎么做了。)——《漢書 董仲舒傳》材料三: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譯意:北魏孝文帝說:“我國興起于北方,定都于平城,雖然富有四海,但是各地文化習俗不同。平城是軍事用武的地方,卻是不適宜文治久安。如果繼續在平城,要學習漢族比較先進的文化習俗,是比較困難的”)——《魏書》(1)依據材料一,秦始皇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根據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政策鞏固統一?(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為維護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中國古代改革變法參考答案與試題解析一.材料題(共13小題)1.(2024 內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宗室貴族,凡無軍功,不得入宗室屬;一般百姓立有軍功,也可受爵。軍功二十級,據軍功大小,授不同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勞役的“庶子”等。軍功爵制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加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培植了大批軍功地主。——摘編自《商鞅變法》材料二: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進士科加試帖經若干條和雜文二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贊之類,測試文學才華。開元年間,雜文明確定為詩、賦各一首。詩賦考試要求有相當的文化知識,是為官從政的基本條件,這使中下層讀書人通過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摘編自《科舉制度》(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中的變革內容,指出這一變革出現于哪一諸侯國?其推行有什么重要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中的“考試”制度創立于哪一朝代?概括這一制度考查“詩賦”的重要意義。【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科舉制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1)根據材料“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規定宗室貴族,凡無軍功,不得入宗室屬;一般百姓立有軍功,也可受爵。軍功二十級,據軍功大小,授不同爵位、官位、田地和服勞役的‘庶子’等。”及所學可得出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是指戰國時期秦國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的一次較為徹底的封建化變法改革運動。根據材料“軍功爵制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加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培植了大批軍功地主。”及所學可得出軍功爵制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加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培植了大批軍功地主。經過商鞅商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日后兼并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根據材料“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進士科加試帖經若干條和雜文二首,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贊之類,測試文學才華。”及所學可知,隋煬帝正式設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誕生。根據材料“詩賦考試要求有相當的文化知識,是為官從政的基本條件,這使中下層讀書人通過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及所學可知,科舉制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發展;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故答案為:(1)商鞅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秦國。軍功爵制推行,提高了士兵作戰積極性,加強了秦國軍事力量,打擊了舊貴族勢力,廢除了貴族世襲特權,培植了大批軍功地主。經過商鞅商法,秦國的封建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加強,逐步成為戰國后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為日后兼并六國統一全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隋朝。科舉制促進了唐代詩歌的繁榮發展;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加強了中央集權。【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理解商鞅變法的相關內容,理解科舉制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2.(2024 重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戰國時期,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新興地主階級的勢力增強。為適應這種變化,各諸侯國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兩次進行變法。變法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開阡陌封疆”,允許土地買賣,打破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建立名田制,從法律上承認井田制的崩潰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實力大為增強。公元前230年,正式啟動統一戰爭,秦軍勢如破竹,僅用十年時間攻滅六國,統一全國。——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編《簡明中國歷史讀本》等整編(1)以下表述是從材料一中得出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違背了材料一所表述的意思,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橫線上填“×”:是材料一沒有涉及的,請在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〇”。A.商鞅變法通過法律手段廢除了土地私有制。 × B.商鞅變法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 C.秦滅六國后,秦始皇派兵統一了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 〇 (2)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材料二 美國不僅引進英國的機器,而且不斷地改進和發明新的機器。這是美國工業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現象。美國較早實行專利制度,鼓勵發明創造。1790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就通過了《專利法案》。1790﹣1800年,正式注冊的發明專利有276項,1850﹣1860年達到2.52萬項。除了一些機械發明外,還值得注意的是,軋棉機的發明人惠特尼還發明了滑膛槍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此后,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得到推廣,降低了機器的生產成本,大大推動了美國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摘自齊世榮主編《世界史》(3)根據材料二,概括美國推動工業革命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影響。材料三 2015年和2016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印發《關于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主編《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4)根據材料三,概括我國加快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并指出實施這些舉措所取得的成就。【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美國工業革命、我國加快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要求學生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作出回答。【解答】(1)根據材料“變法的其中一項重要措施是‘開阡陌封疆’,允許土地買賣”可知,廢除土地私有制是變法措施之一,因此,商鞅變法通過變法改革(指對國家的法令制度做重大的變革)的手段廢除了土地私有制,A表述錯誤;根據材料“為適應這種變化,各諸侯國實行變法。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兩次進行變法。……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實力大為增強”可知,商鞅變法適應了歷史發展的趨勢,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B表述正確;材料未涉及“秦始皇派兵統一了嶺南及東南沿海地區”,C對應未涉及。(2)影響:根據材料“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國實力大為增強。公元前230年,正式啟動統一戰爭,秦軍勢如破竹,僅用十年時間攻滅六國,統一全國”及所學知識可知,使秦國實力大增,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措施:根據材料“美國不僅引進英國的機器,而且不斷地改進和發明新的機器。這是美國工業革命中的一個重要現象。”概括得出,引進英國機器,改進發明新機器;根據材料“美國較早實行專利制度,鼓勵發明創造。1790年美國第一屆國會就通過了《專利法案》。1790﹣1800年,正式注冊的發明專利有276項,1850﹣1860年達到2.52萬項”概括得出,實行專利制度,頒布法案保護專利;根據材料“還發明了滑膛槍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此后,機器零部件的標準化生產方法得到推廣,降低了機器的生產成本,大大推動了美國機器制造業的發展”概括得出,采用推廣標準化生產方法。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從促進生產力發展,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美國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推動美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等方面歸納。(4)舉措:根據材料“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概括得出,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根據材料“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1.03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2.79萬億元。”概括得出,增加研發投入。成就:根據材料“中國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概括得出,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故答案為:(1)×;√;O。(2)影響:使秦國實力大增,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3)措施:引進英國機器,改進發明新機器:實行專利制度,頒布法案保護專利;采用推廣標準化生產方法。影響:促進生產力發展,極大改善人們的生活;美國取得跨越式發展,成為工業化強國;推動美國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資本主義對外擴張增強。(任答1點)(4)舉措:加強應用基礎研究,拓展實施國家重大科技項目;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加研發投入。成就: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美國工業革命、我國加快創新發展的重大舉措,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2023 寧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下面是《中國古代史(上)》目錄中第三章的子目名稱第三章第一節1.王室衰微 大國爭霸2.鐵犁牛耕的出現 井田制的逐漸瓦解和封建生產關系的出現 工商業的發展3.老子孔子第二節1.李悝變法吳起變法 商鞅變法 封建集權制度的初步形成2.農業的發展 手工業的進步 商業的活躍 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3.合縱連橫的斗爭 長平之戰與趙的削弱4.諸子百家——摘編自詹子慶《中國古代史(上)》(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歸納“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2)請你為“第三章”確定一個主題名稱。【分析】本題考查春秋爭霸、戰國紛爭、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三章”所述歷史時期是春秋戰國時期,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變化有經濟方面,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爭,各國變法,中央集權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種學說興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2)可以為“第三章”確定主題為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故答案為:(1)經濟方面:生產力水平提高,封建生產關系出現并形成。政治方面:周王室衰微,諸侯進行爭霸兼并戰爭,各國變法,中央集權初步形成。思想文化方面:各種學說興起,形成思想文化的繁榮局面。(2)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春秋爭霸、戰國紛爭、商鞅變法、百家爭鳴等相關史實。4.(2021 南京)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代,國家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方國聯盟,是一個松散的聯盟。西周,新封的諸侯多是王室至親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并通過宗法禮制,確定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系,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中國歷史》材料二 東周是中國古代國家形態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簡明中國歷史讀本》請回答:(1)“商”的建立者是誰?據材料一,商、西周時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分別是什么?(2)據材料二,列舉“國家形態”轉折的表現,并結合商鞅變法的一項措施予以說明。(3)對比材料一、二,歸納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展。(4)綜上所述,概括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分析】本題以二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的建立者、商、西周時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列舉“國家形態”轉折的表現、商鞅變法的措施、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展、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依據所學知識,湯滅掉夏朝,建立商朝。據材料一“商代,國家的外部形式表現為方國聯盟,是一個松散的聯盟”可知商朝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是松散的方國聯盟;據材料一“西周,新封的諸侯多是王室至親或功臣,分布在天下各地,代表周天子行使對地方的統治權,并通過宗法禮制,確定天子與諸侯的君臣關系,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可知西周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是通過分封制和宗法制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2)依據材料二“東周是中國古代國家形態發展的重要轉折時期,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可知“國家形態“轉折的表現是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結合商鞅變法的所學知識,商鞅變法中在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依據材料二“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歸納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展是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4)據材料“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得出確立并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據材料“……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得出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據材料“形成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得出形成了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再結合所學知識,秦漢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統時期。故答案為:(1)湯。松散的方國聯盟;通過分封制和宗法禮制形成眾星拱月的政治格局。(2)國家的治理方式由分封制向直接行政管理過渡,復合制國家開始向單一制國家轉變。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3)秦朝開創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官僚制度三位一體的封建國家政治體制,兩漢進一步完善。(4)確立并完善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古代中國遼闊版圖的基本輪廓;形成了以“漢”命名的民族共同體;是中國古代第一次封建大一統時期。【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的建立者、商、西周時國家外部形式的特點、列舉“國家形態”轉折的表現、商鞅變法的措施、秦漢時期國家治理的新發展、秦漢時期的歷史地位等知識。5.(2021 常州)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代。商鞅變法集變革之大成,推行自由的土地制度,把諸侯國內部的舊貴族一掃而空,血統不再是地位的保障,事功才是上升的階梯。大一統成為未來中國不可逆轉的方向。——摘編自施展《樞紐——3000年的中國》材料二:自唐之后,北方政治、軍事運轉仰賴南方經濟。加強對南方的控制成為中央政府施政的當然方針。而要有效的控制南方,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權力盡可能地收歸中央,以獲得居重馭輕的效果。——摘編自甘霖《變局》請回答:(1)據材料一,概括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2)據材料二,指出中國經濟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現的變化。結合所學,說明北宋是如何“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的。(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分析】本題以二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中國經濟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現的變化、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一“商鞅變法集變革之大成,推行自由的土地制度,把諸侯國內部的舊貴族一掃而空,血統不再是地位的保障,事功才是上升的階梯。大一統成為未來中國不可逆轉的方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有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2)據材料二“自唐之后,北方政治、軍事運轉仰賴南方經濟。加強對南方的控制成為中央政府施政的當然方針。而要有效的控制南方,就必須加強中央集權,將地方的權力盡可能地收歸中央,以獲得居重馭輕的效果”可知,中國經濟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現的變化是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取消地方節度使的收稅權,稅收由中央掌控;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實現了“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是鞏固大一統國家的發展。故答案為:(1)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獎勵軍功;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2)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取消地方節度使的收稅權,稅收由中央掌控;設置轉運使,將地方財賦收歸中央。(3)鞏固大一統國家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的主要措施、中國經濟格局在唐朝之后出現的變化、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春秋戰國和唐宋時期的社會變革所起到的共同作用等知識。6.(2021 柳州)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任務。材料一 公元前4世紀,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進行變法。變法的內容包括:①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③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統一度量衡。⑤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⑥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1)商鞅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請從材料一中選出屬于政治方面的措施。(只寫序號)材料二 唐朝前期,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有詩贊道“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宋朝的商業空前發達,市場上各類商品琳瑯滿目、客商往來絡繹不絕,對外貿易港口有20多處,與宋朝有貿易往來的國家超過了60個。政府為了管理對外貿易,在廣州、泉州、明州等城市設立了市舶司。隨著經濟的繁榮,出現了像長安、開封、臨安這樣的大城市,市民生活豐富多彩。唐宋時期,文化興盛。詩歌成為唐朝的主要文學形式,文人士子多以唱和吟誦的方式抒發情懷。詞作為一種新體詩歌,在唐朝已經出現,經五代到兩宋,成為主要的文學形式。(2)根據材料二,對以下表述做出判斷:直接從材料中得出的打“√”;違背材料以及材料沒有提及的打“×”。①唐朝開元時期,糧食豐盈,國庫充實。 √ ②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 ③宋代設有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 √ ④詩歌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 √ ⑤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源于宋朝 × (3)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宋時期文化興盛的原因。【分析】本題以二則文字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了商鞅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宋朝的經濟發展、宋詞、唐宋時期文化興盛的原因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商鞅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從材料一中選出屬于政治方面的措施為①③。(2)根據材料二,直接從材料中得出的打“√”;違背材料以及材料沒有提及的打“×”。①唐朝開元時期,糧食豐盈,國庫充實,可以直接從材料中得出;②宋代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違背材料。③宋代設有專門管理對外貿易的機構,可以直接從材料中得出;④詩歌是唐朝時期的主要文學形式,可以直接從材料中得出;⑤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源于宋朝,違背材料。(3)根據材料二分析可知,唐宋時期文化興盛的原因有經濟繁榮為唐朝文化興盛奠定物質基礎;唐宋時期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市民階層發展壯大推動文化發展。故答案為:(1)①③。(2)①√;②×;③√;④√;⑤×。(3)經濟繁榮為唐朝文化興盛奠定物質基礎;唐宋時期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市民階層發展壯大推動文化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包括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內容、宋朝的經濟發展、宋詞、唐宋時期文化興盛的原因等知識。7.(2024 煙臺)變革與社會進步相伴而生,它是歷史前進的動力,是社會演進的重要方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古代重大改革(部分)事件 措施 影響① 商鞅變法 在戰爭中殺敵一人賜爵一級,或授予50石俸祿的官職;殺敵軍官一人,賞爵一級,田一頃,宅地9畝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為以后秦國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北魏孝文帝改革 在朝廷禁止穿胡服,改穿漢服;禁止說鮮卑語,改說漢語;改繁復的鮮卑姓為漢姓;提倡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聯姻 ② 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 王安石變法 征收役錢,用來雇人到官府服役;原先不服役的官僚等,也要交納役錢 政府的財政收入有所增加——整理自晁福林《中國古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上表。材料二:——整理自劉松柏何成剛 梁曉東《歷史課標解析與史料研習——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2)根據材料二,判斷這是我國古代哪一制度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創立的歷史意義。材料三 日本通過大化改新、明治維新、戰后改革三次“開國”,成功實現了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由封建社會向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由天皇制資本主義社會向民主制資本主義社會的全面轉型。而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孫立祥《日本三次社會轉型及其歷史啟示》(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日本三次社會轉型都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以明治維新為例加以佐證。材料四 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錢乘旦許潔明《英國通史》(4)根據材料四,概括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分析】本題考查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規定,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是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根據材料二“改變魏晉以來看重門第的風氣,以考試為核心,分科設目……”并結合所學可知,這是我國古代科舉制的基本特征,其創立的歷史意義是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材料三中作者認為日本三次社會轉型都產生了兩方面的結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這說明“其每次社會轉型的結果,一方面跨越式前移了本國的國際‘站位’,另一方面也潛伏下禍國殃鄰之隱患。”(4)根據材料四“光榮革命留下的最深刻遺產是:制度變遷可以用非革命的手段完成,從此后,英國歷史上不再出現重大的暴力沖突,和平和漸進的改革成為英國歷史發展的特色。到光榮革命為止,合適的政治和社會環境已經在英國形成了,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英國率先走向工業革命,也就從一個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并開創了一種新的文明”可知,推動英國從“文明邊緣的小國走向了世界的中心”的因素有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等。故答案為:(1)①商鞅變法;②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科舉制;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3)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但是,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4)英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君主立憲制,最早完成工業革命等。【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變法、科舉制的創立及其影響、日本明治維新等相關史實。8.(2022 淮安)尋訪歷史古跡,可以提升歷史素養。下面是某學習小組設計的游學活動路線圖,請你一起參與。第一站:江蘇淮安 青蓮崗遺址(1)青蓮崗遺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之一。列舉兩例同一時期的代表性古人類遺址。第二站:河南洛陽 龍門石窟(2)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寫出建立北魏政權的民族,簡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產生的影響。第三站:陜西咸陽 昭陵(3)昭陵是唐太宗和長孫皇后的合葬墓。唐太宗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指出當時的民族政策。第四站:甘肅 嘉峪關(4)嘉峪關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位于明長城的西端。指出明長城修筑的目的,談一談其發揮的作用。第五站:西藏拉薩 布達拉宮(5)布達拉宮在清朝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1793年,清廷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請寫出與此相關的章程。(6)請你為此次游學活動擬定一個合適的歷史主題。【分析】本題考查河姆渡遺址的相關內容,半坡遺址的相關內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明長城修筑的目的及其作用,清朝治理西藏的措施。【解答】(1)根據材料“青蓮崗遺址位于江蘇省淮安市,是淮河下游新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址之一。”及所學可知,新石器時代的代表性遺址包括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河姆渡遺址距今約7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屬于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半坡原始居民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2)根據材料“龍門石窟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及所學可知,鮮卑族建立了北魏政權;結合所學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根據材料“唐太宗時期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及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實行了開明的民族政策。(4)根據材料“嘉峪關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間,位于明長城的西端”及所學可知,明代為防御元朝殘余勢力和韃靼、瓦剌諸部侵擾,在隋長城的基礎上大規模修筑長城,所以明長城修筑的目的是防止北方蒙古族南下侵擾;結合所學可知,明長城是明朝在北部地區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對蒙古族南下侵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長城沿線建立起農牧貿易場所,長城又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5)根據材料“1793年,清廷規范了西藏地方行政體制和法規”及所學可知,1793年,清政府頒布了《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了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6)根據材料信息可得出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故答案為:(1)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2)民族:鮮卑族。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3)開明的民族政策。(4)目的:防止北方蒙古族南下侵擾。作用:對蒙古族南下侵擾起到一定的防御作用;長城沿線建立起農牧貿易場所,長城又成為各民族交往的紐帶。(5)《欽定藏內善后章程》。(6)主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河姆渡遺址的相關內容,識記半坡遺址的相關內容,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響,理解明長城修筑的目的及其作用,識記清朝治理西藏的措施,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9.(2022 內江)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北魏孝文帝力排眾議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改革措施,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嚴厲鎮壓反對改革的守舊貴族。其一系列舉動推動了北魏發展,有效地緩解了民族隔閡,促進了文明進步和民族交融。——摘編自《孝文帝改革》材料二:雍正五年,清朝設立駐藏大臣。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摘編自《清代駐藏大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孝文帝“遷都洛陽”是哪一年?概括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其變化帶來了什么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駐藏大臣設立于哪一年?概括駐藏大臣的職能。其設置有什么重大影響?【分析】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駐藏大臣的職責和設置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北魏孝文帝即位后,他力排眾議,494年遷都洛陽,把百余萬包括鮮卑族在內的北方各族人民遷到中原。根據材料“規定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可知,鮮卑族的社會習俗變化包括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彼此影響,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2)1727年,雍正帝設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加強了清朝對西藏的管理,有利于維護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根據材料“駐藏大臣代表中央,長期駐藏,會同西藏最高統治者監理西藏事務,諸如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可知,駐藏大臣的職能包括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駐藏大臣的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故答案為:(1)494年;以漢語代替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改鮮卑姓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參照南朝典章改革北魏政治制度;影響: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使少數民族在語言、服飾、風俗習慣上逐漸與漢族趨同;同時,也使中原文化得到了豐富和發展,漢族和各少數民族彼此影響,少數民族的生活習慣、文化等,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之中。(2)1727年;職能:高級僧俗官員任免,財政收支稽核,地方軍隊指揮,涉外事務處理,司法、戶口、差役等政務的督察;影響:駐藏大臣的設置確保了清廷在西藏的主權行使,有力維護了西藏社會的安定與發展。【點評】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內容和影響、駐藏大臣的職責和設置影響。10.(2022 江西)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小宋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七個主題單元知識進行了整理,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筆記一 時期: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時代特征: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內容: 1.赤壁之戰 2. 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 3.北魏孝文帝改革 4.北方地區民族交融 筆記二 時期: 隋唐時期 時代特征: 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內容: 1. 開通大運河 2. “貞觀之治” 3. 鑒真東渡 4. 開放的社會風氣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夏朝的建立、開通大運河、遼與北宋的和戰、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元朝的建立與統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貞觀之治” 諸侯爭霸、鑒真東渡、宋詞元曲、戰國七雄、開放的社會風氣【分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筆記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可得出這一時期相關史實如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等。(2)時期:如從圖片中選擇《隋唐時期》,結合所學隋唐時期的史實得出其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結合所學隋唐時期的經濟發展和外交史實得出內容:開通大運河,出現“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當時有開放的社會風氣,對外有鑒真東渡日本。故答案為:(1)三國鼎立;江南地區的開發。(2)時期:《隋唐時期》;時代特征:繁榮與開放的時代;內容:升通大運河、“貞觀之治”、鑒真東渡、開放的社會風氣。【點評】注意對材料的解讀,掌握中國古代不同時期的時代特征。11.(2020 東營)各民族間的不斷交融以及歷代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使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以鞏固和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遷都后,孝文帝下詔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選種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中。﹣﹣摘編自白壽彝主編《中國通史》(1)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哪一措施?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措施的作用。材料二 如表唐戴帷帽女子騎馬雕塑 胡麻餅樣學京都, 面脆油香新出爐。 寄與饑饞楊大使, 嘗看得似輔興無。 ﹣﹣(唐)白居易 《寄胡餅與楊萬州》(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怎樣的社會風氣?材料三 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粉碎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摘編自吳于廑 齊世榮主編《世界史 近代史編》(上卷)(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康熙帝為“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西藏分別做了哪些“努力”?(4)綜合以上材料,概括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分析】本題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關系、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據材料一“遷都后,孝文帝下詔改用漢姓,改穿漢服,改說漢話,推行漢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選種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漸融入漢族人民的生活中”可知,材料一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或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3)據材料三“清軍入關后,雖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但還沒有完成全國真正統一的任務。康熙皇帝經過極大的努力,平定“三藩”,統一臺灣,粉碎準噶爾部的分裂活動,終于建立起一個幅員遼闊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帝為“建立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在新疆三次率軍親征,平定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的局勢;在西藏1713年,冊封格魯派一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4)綜合以上材料可知,民族交融對中華民族發展的意義是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故答案為:(1)漢化措施;這一措施促進了民族交融,也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開放或兼容并包。(3)新疆:三次率軍親征,平定準噶爾部首領噶爾丹叛亂,穩定了西北部邊疆的局勢;西藏:1713年,冊封格魯派一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4)為中華民族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豐富了中華民族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繁榮與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北魏孝文帝改革、唐朝的民族關系、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等相關史實。12.(2025 叢臺區校級一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孝公即位以后,深感“諸侯卑秦,丑莫大焉”。為了走出內亂的陰影,與三晉抗衡,在當時激烈的爭霸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擴充勢力,變法圖強成為秦孝公即位后的必然選擇。秦孝公即位后,發布“求賢令”,商鞅攜李悝的《法經》入秦,商鞅變法最重要的人物登場。——摘編自徐秀梅、趙金科《商鞅變法的歷史評析及現實反思》材料二 四世紀后期,我國東北地區鮮卑族的拓跋部強大起來,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閉塞,糧食供應困難;那里又是鮮卑族保守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而洛陽是著名古都,且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樞紐。494年,孝文帝正式遷都洛陽,洛陽迅速發展成為一座宏偉壯觀的城市,人口達到50萬左右。(1)據材料一,指出秦孝公發布“求賢令”的目的。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為實現這一目的高鞅變法在經濟和軍事方面所采取的舉措。(2)據材料二,概括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問題和所學知識,歸納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取得重大成就的共同因素。【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1)目的:根據材料一“為了走出內亂的陰影,與三晉抗衡,在當時激烈的爭霸斗爭中占據有利地位,保全自身,擴充勢力”可知,秦孝公發布“求賢令”的目的是富國強兵,在爭霸戰爭中取勝。舉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在經濟方面的措施有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旨在提高農業生產積極性,促進經濟發展,增強國家經濟實力;在軍事方面的舉措有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獎勵軍功打破了舊貴族世襲的特權,激發了士兵作戰的積極性,提升了軍隊戰斗力。(2)原因:根據材料二“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閉塞,糧食供應圖難;那里又是鮮卑族保守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而洛陽是著名古都,且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樞紐。”可知,北魏孝文帝遷都的原因是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閉塞,糧食供應困難;平城是鮮卑族保守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洛陽是著名古都,且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樞紐。(3)共同因素: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支持商鞅變法,北魏孝文帝自身主導改革,都體現了統治者的支持;商鞅變法適應了戰國時期新興地主階級發展和諸侯爭霸的時代需求,孝文帝改革順應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潮流,二者都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商鞅變法在經濟、政治、軍事等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孝文帝改革在遷都、漢化等方面舉措得當,都推動了改革取得重大成就。故答案為:(1)目的:富國強兵,在爭霸戰爭中取勝。舉措:經濟方面,廢除舊的土地制度;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度量衡。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2)原因:平城位置偏北,交通閉塞,糧食供應困難;平城是鮮卑族保守勢力比較集中的地方,不利于改革;洛陽是著名古都,且為中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又是水利樞紐。(3)共同因素:統治者的支持;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改革措施得當等。【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商鞅變法和孝文帝改革,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3.(2024 永昌縣三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史記 秦始皇本紀》材料二:“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后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譯意:凡是不在“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內,不是孔子所傳下來的學問的,都要斷絕他們的進身之道,不要使他們的學說發展。邪僻學說不流行于世,則統治的法度就可以統一明了,百姓就知道應該怎么做了。)——《漢書 董仲舒傳》材料三:魏主曰:“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譯意:北魏孝文帝說:“我國興起于北方,定都于平城,雖然富有四海,但是各地文化習俗不同。平城是軍事用武的地方,卻是不適宜文治久安。如果繼續在平城,要學習漢族比較先進的文化習俗,是比較困難的”)——《魏書》(1)依據材料一,秦始皇為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2)依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根據董仲舒的建議,漢武帝在思想上采取了什么政策鞏固統一?(3)依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北魏孝文帝為維護統治采取了哪些措施?【分析】本題以三則材料為背景依托,考查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北魏孝文帝改革。【解答】(1)措施:根據材料“一法度衡石丈尺”和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統一度量衡;根據材料“車同軌”和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根據材料“書同文”和所學可知,反映的是統一文字。(2)政策:根據材料“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并進。”和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在思想上采取了“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政策,使儒學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也促進了大一統王朝的鞏固。(3)措施:根據材料“國家興自北土,徙居平城,雖富有四海,文軌未一。此間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風易俗,信甚為難。”和所學知識可知,北魏孝文帝為維護統治采取的措施有:494年遷都洛陽,進一步推行漢化措施:官員在朝廷中必須使用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將鮮卑族的姓氏改為漢姓;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貴族聯姻;采用漢族的官制、律令;學習漢族的禮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國。故答案為:(1)措施: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文字。(2)政策:罷黜百家,尊崇儒術。(3)措施:遷都洛陽;推行漢語,禁用鮮卑語;以漢服代替鮮卑服等。【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熟記清朝鞏固統一的措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北魏孝文帝改革相關知識。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