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安徽名校大聯考三歷 史(試題卷)注意事項:1.歷史試卷滿分 70 分,歷史、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間共 120 分鐘。2.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卷”兩部分,“試題卷”共 4頁,“答題卷”共 2 頁。 請務必在“答題卷”上答題,在“試題卷”上答題無效。3.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4.考試結束后,請將“試題卷”和“答題卷”一并交回。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30分)1.周桓王逝世后,因財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安葬。周頃王曾派人去魯國求喪葬費、“告饑”、“求車”。上述現象反映了( )A.賦稅沉重 B.王室衰微 C.政治腐敗 D.禮崩樂壞2.如果有機會讓你穿越到秦朝,在都城咸陽生活,你寫的通用文字是( )A.小篆 B.隸書 C.草書 D.楷書3.“絲綢往來擁江海,珠寶流轉喚繁華。茶葉茶馬煙云路,港口繁忙笑聲嘩。”以上詩句反映唐朝( )A.開放的社會風氣 B.發達的商業貿易C.多彩的文學藝術 D.政治制度的創新4.“名義上雖然元朝同宋朝一樣,把地方分為路、府、州、縣,但實際上地方政權不在地方,而是由中央派行中書省管理。在當時,不是說把全國分為多少個行政區域,而是各個地區駐有中央宰相,行省即中央宰相府的派出機構。”這主要說明 ( )A.元朝與宋朝對地方的管理制度相同 B.行省制推動民族交融C.元朝將全國劃分為不同的行政區域 D.行省制更有利于集權5.“清朝開荒執照”(見右圖)現被收藏于國家博物館,它由管理云南地方民政事務的機關布政使司發給所轄麗江府魯甸人沙立目,執照上寫明了沙立目一家開墾干地八畝。它說明清朝 ( )A.商業市鎮興盛B.邊境貿易繁榮C.重視農業生產D.鼓勵農村集市6.1880 年,洋務派劉銘傳建議修鐵路,遭頑固派的強烈反對,他們說:“自強之道,在于修道德、明政刑,非鐵路火輪。火輪一開,震動龍脈,害我國體。”這反映出( )A.甲午戰敗刺激國人覺醒 B.鐵路不適合中國國情C.鐵路建設面臨人才短缺 D.封建觀念阻礙近代化7.臺兒莊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及山東、河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工人武裝有力地支援了臺兒莊作戰。經過激烈戰斗,中國軍隊擊潰日軍兩個師團,殲敵 1 萬余人,這是抗戰以來國民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重大的勝利。臺兒莊戰役反映了 ( )A.中日兩國軍事實力對比懸殊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作用C.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被打破 D.持久戰戰略產生積極效果8.1945 年 8 月,《大公報》社評《毛澤東先生來了!》:“毛澤東先生來了! 中國人聽了高興,世界人聽了高興,無疑問的,大家都認為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毛澤東此行( )A.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 B.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9.造成下圖中農民生活水平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B.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C.實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D.推廣農業生產合作社運動10.1962 年,第一屆百花獎評選活動由《大眾電影》舉辦,共收到 117939 張選票,花了將近一個星期的時間才把選票統計完畢。這反映出當時( )A.電視走進千家萬戶 B.電影制作水平迅速提高C.社會面貌煥然一新 D.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11.下面為某班級同學繪制的歷史小報(部分),橫線處最恰當的內容,應該是( )A.中世紀西歐城市復興 B.不平等的種姓制度C.龐大的亞歷山大帝國 D.思想家亞里士多德12.1817 年,詹姆斯·穆勒在《英屬印度史》中猛烈抨擊印度的文化、社會、政治等,認為印度從未擁有“高度文明”,社會道德敗壞,宣揚英國的殖民統治是用“善政”取代“東方專制主義”。他的言論( )A.為英國的殖民統治辯護 B.否定了印度人民的反抗精神C.批判了英國殖民當局的統治 D.推動了印度政治文明的進步13.恩格斯說:“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到 19 世紀,資本主義因素不斷增長,但農奴制卻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嚴重障礙。為了使俄國能夠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關系。”他認為俄國“必須改變現有的生產關系”目的是 ( )A.調動農奴生產積極性 B.擴大統治基礎的需要C.維護沙皇專制的需要 D.工業革命發展的需要14.下圖所示侵略行為( )A.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B.使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C.標志著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D.加速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15.回顧《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在近 10 年中的落實情況,成效不如人意。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明確表態迄今為止《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考試不及格,其中最為關鍵的反饑餓指標遠未實現,全球每天仍有近 8億人處于饑餓之中。材料表明,當今世界( )A.聯合國已缺乏機制調節 B.環境惡化導致沖突加劇C.和平與發展面臨著挑戰 D.貧富差距造成社會動蕩二、辨析改錯(8 分)16.人民是推動歷史發展的真正動力。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前的括號內正確的打“ ”;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他認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2)解放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大力推動根據地建設,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3)1954 年 9 月,第一屆全國人大通過了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憲法》。(4)為緩和社會矛盾,蘇聯解體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調整政策,建立起社會保障制度。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 2 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時間 事件1653 年 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封號17 世紀后期 康熙帝三次親征,平定蒙古族準噶爾叛亂勢力1713 年 康熙帝冊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727 年 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8 世紀中期 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地區1793 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 條,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兩岸同胞期盼的時刻終于來臨:2015 年 11 月 7 日下午 3時,海峽兩岸領導人習近平、馬英九雙手緊握……習近平在會面中再次傳遞了這樣的信息:臺灣無論哪個黨派、團體,無論其過去主張過什么,只要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我們都愿意同其交往。——摘編自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2015 年 11 月 8 日(1)根據材料一,請歸納出清朝對邊疆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它們的共同作用是什么 (4 分)(2)今年(2025 年)是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多少周年 材料二中我們“愿意同其交往”的前提條件是什么 (4 分)(3)綜上所述,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角度,你想對廣大臺灣同胞說哪些心里話 (2 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工業化過程不可避免地帶動了城市化,英國城市人口飛速增長,隨之而來的還有英國城市環境的惡化。這個“自由國度”的環境觀念普遍歪曲甚至空白,中等階層不顧城市環境和大眾的生存,盲目放肆地開發,貪婪地消耗著地球上不可再生資源和人們寶貴的生命。——摘編自湯艷梅《工業革命時期的英國城市環境觀念及其影響》材料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快速發展,但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 為此,國家提出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的規劃。“十一五”期間,中央采取新建重大節能環保工程等舉措,全國單位 GDP 能耗累計下降 15.61%。——摘編自劉國新《中國共產黨治國社會方略研究》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 19 世紀英國城市環境惡化的原因。(4 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為解決環境問題所采取的措施,并歸納其成效。(4 分)(3)綜合上述材料,說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2 分)四、活動與探究(12 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探究活動。材料一材料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了絲綢之路、國際劇院、博物館、美術館聯盟,成員單位達到 539 家。“歡樂春節”活動連續舉辦,年均在 130余個國家舉辦約 2000 場活動,成為我國與世界人民共享傳統節日的重要橋梁。 “美麗中國”“發現中國之旅”等活動深入開展,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游客親身體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摘編自辛聞《中國這十年:中外文明交流互鑒蓬勃發展 更多外國游客愛上中華文化》(1)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等,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分別屬于什么類型史料 請仿照下列解說詞示例,從圖 2、圖 3中任選一個為其撰寫一段解說詞。(8 分)示例:都江堰解說詞:都江堰灌溉系統始建于公元前 3 世紀,這一大型綜合水利樞紐科學地解決了岷江的分流和排沙等難題,至今仍造福成都平原,充分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2)根據材料二,概括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外文化交流取得的成就。(4 分)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 15 小題,每小題 2分,共 30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D C D B A C D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A D B C1. B解析:提取材料中關鍵信息“財政枯竭,七年后才得以安葬”“求喪葬費、‘告饑’、‘求車’”分析可知,當時的周王室陷入經濟困境,反映了周王室的衰弱。故選B。2. 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廢除六國的文字,將小篆作為通用文字頒行全國,A 項字體為小篆。故選A。3. B解析:“絲綢往來擁江海,珠寶流轉喚繁華。茶葉茶馬煙云路,港口繁忙笑聲嘩”描繪了一幅古代貿易繁榮昌盛的畫卷,展現了通過江海港口進行的各類商品貿易活動及其帶來的繁華景象。故選 B。4. 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各個地區駐有中央宰相,行省即中央宰相府的派出機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更利于權力集中到中央,防止地方割據勢力的出現。故選 D。5. C解析:清初,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頒發“開荒執照”正說明了這一點。故選 C。6. D解析:據題干信息“洋務派劉銘傳建議修鐵路,遭頑固派的強烈反對”,反對派的理由是“火輪一開,震動龍脈,害我國體”,這反映出封建愚昧觀念阻礙中國的近代化。故選 D。7. 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以及山東、河北人民抗日游擊隊和工人武裝有力地支援了臺兒莊作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兒莊戰役的勝利體現出全民族共同抗戰的結果,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結果。故選 B。8. 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1945 年 8 月”“毛澤東先生來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 8 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瞻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所以,毛澤東此行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故選A。9. C解析:根據材料中的開始時間點“1978 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78 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和國家首先從農村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即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調動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故選 C。10. 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第一屆百花獎評選活動”“共收到 117939 張選票”可知,人民群眾積極參與文化生活。故選 D。11. 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埃及文明、古代印度文明和兩河流域文明都屬于“古代亞非文明”這一主題。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不平等是其核心特征之一。故選 B。12. A解析:根據題干信息“猛烈抨擊印度的文化、社會、政治等,認為印度從未擁有‘高度文明’,社會道德敗壞,宣揚英國的殖民統治是用‘善政’取代‘東方專制主義’可知,此言論掩蓋了英國侵略印度的事實,是為英國的殖民統治辯護。故選 A。13. D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農奴成為無產階級分子,給俄國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勞動力,促進了俄國工業革命的開展。故選 D。14. B解析:提取圖中關鍵信息“珍珠港”“美海軍基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侵略行為應為日本偷襲珍珠港,這一事件發生后,第二次世界大戰達到最大規模。故選 B。15. 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的實施落后于計劃,成效不如人意。說明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面臨著挑戰。故選 C。二、辨析改錯(8 分)16.(1)×;(1 分)改正:將“荀子”改為“孟子”。 (1 分)(2)×;(1 分)改正:將“解放戰爭”改為“抗日戰爭”。(1 分)(3) 。 (2 分)(4)×;(1 分)改正:將“蘇聯解體”改為“第二次世界大戰”。(1 分)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 2小題,每小題 10 分,共 20 分)17.(1)主要方式:冊封宗教領袖;武力平叛;設置管理機構;制定法律章程。(任意三點,3分)共同作用:鞏固邊疆,維護國家統一。(1 分)(2)26 周年。(2 分)前提條件:承認“九二共識”的歷史事實,認同其核心意涵。(2分)(3)心里話: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臺灣任何黨派、團體都應該承認“九二共識”;“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是實現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對兩岸同胞和中華民族最有利;祖國實現完全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兩岸統一有利于振興中華,有利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企圖依靠任何外部勢力進行“臺獨”分裂活動,都必定要失敗等。(任意一點,2分;符合題意即可)18.(1)原因:工業化推動城市化帶來的環境污染;環保觀念缺乏(環境觀念歪曲);資產階級盲目開發,消耗不可再生資源。(任意二點,4分)(2)措施:調整發展規劃,采取新建重大節能環保工程等舉措。(2 分)成效:全國單位GDP 能耗下降;國內生產總值提高。(2 分)(3)關系: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并重;經濟建設可以為環境保護提供有利條件,環境保護可以促進經濟建設健康發展等。(任意一點,2分;符合題意即可)四、活動與探究(12 分)19.(1)實物史料:圖 1;文獻史料:圖 2、圖 3。(3 分)示例 1:選擇圖 2《蘭亭集序》,解說詞:《蘭亭集序》是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代表作品,達到收放自如、渾然天成的境界,它是中國書法藝術史上的經典之作,影響至今,被稱為“天下第一行書”。(5 分;解說詞符合題意即可)示例 2:選擇圖 3《大唐西域記》,解說詞:根據玄奘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 10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5 分;解說詞符合題意即可)(2)成就:“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迅速;舉辦大量對外文化交流活動;深入開展國內文化活動,吸引越來越多外國游客了解中華文化。(任意二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年安徽省淮北市部分學校中考三模歷史試卷(PDF版,含答案).pdf 歷史答案1.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