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期育賢中學高一年級期中考試歷史科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2、本試卷主要考試內容:《中外歷史綱要》(下)前六單元。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種植植物能養活的人口要比采集食物所能養活的人口多得多。......農業生產率增長使食物有了剩余,能夠供養新產生的祭司階級、士兵和官吏。......文字就是祭司們出于記事的需要而做出的大發明。”這說明(B)A.文字的產生是進入文明社會的唯一標志 B.農耕經濟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的前提C.古代文明產生于祭司對神靈的真誠的崇拜D.私有制的產生是人類邁向文明進步的結果2.世界多個民族均有關于大洪水的傳說,但細節卻不盡相同。古埃及是水神發怒,被神選中之人幸存;古巴比倫是諸神以洪水消滅人類,水神通知建造大船;古希伯來人是諾亞方舟;古中國是大禹治水。這反映出古代文明(D)A.發展水平基本同步 B.跨區域往來交流頻繁C.僅誕生于大河流域 D.兼具多樣性與統一性3.腓尼基字母、希臘字母和拉丁字母均將A(a)作為首字母。下表為它們的各自呈現方式。由此可推知,腓尼基字母(B)4 Aa Aa腓尼基字母 希臘字母 拉丁字母A.在傳承與創新中延續 B.對歐洲文明產生重要影響C.使區域語言得到統一 D.是歐洲最古老的字母文字4.中世紀歐洲的一個封建誓約中記載:“我,封君(領主),愿以我的權力和尊嚴,將這片土地(領地)授予你,封臣,作為我對你的保護和你對我的效忠的象征。......我們之間的這種關系將由神明見證,并受到教會和世俗法律的保護。”下列對材料解讀正確的是(C)A.教會在權力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B.封臣對所屬領地擁有絕對所有權C.封地是維系封君封臣關系的紐帶 D.封君封臣制度是始終穩固的政體5.12、13世紀時,西歐越來越多的城市與國王結成同盟,即國王授予城市具有法律意義的“特許狀”。通過特許狀,城市的市民不再負擔封建義務,他們擁有自己立法、司法和征稅、鑄幣等權利,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國王。這表明,西歐城市自治(B)A.促進了封君封臣制度的產生 B.符合國王權力加強的需要C.得益于近代民族國家的支持 D.源于新型生產方式的推動6.634年,哈里發曾寫信給麥加等地的阿拉伯人,號召他們參加戰斗,而且煽動他們從希臘人手中奪取戰利品的欲望。反抗阿拉伯人入侵的波斯統帥曾對阿拉伯使節說“你們是由于生計困難和窮困,沒有別的辦法,才來干這種勾當的。”這可以佐證(D)A.不同區域文明間存在互動 B.波斯帝國行省分離現象嚴重C.伊斯蘭教創立的歷史背景 D.阿拉伯帝國崛起的經濟動因7.美國學者麥克尼爾指出,七世紀日本“從中國唐朝全盤輸入政體和文明的優雅”“大約在1300年以后,他們的水手對中國領先的航海技術進行重大改進使其船只得以跨海航行到達中國、東南亞”。這意在說明,中世紀日本(D)A.模仿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國家 B.學習并超越了唐朝的發展C.借助中國移民推進社會的發展 D.社會發展受中國影響深遠8.印第安時期的美洲人生產方式的最大特點是“粗放”,如阿茲特克人的“浮動園地”。而印第安人并不需要努力改進工具和施肥手段,即使采用簡單的手工勞動形式也能憑借水利、地廣人稀等因素滿足數萬人口的土著帝國的生存需要。據此可知,印第安時期美洲(C)A.漁獵采集業與定居農業并存 B.生產耕作方式以集體勞作為主C.原始農業依賴于優越的資源 D.農業發展有效緩解了人地矛盾9.1565年,西班牙侵入菲律賓后開辟了菲律賓與墨西哥之間的商業航線,史稱“馬尼拉大帆船貿易”,形成了繁榮的“太平洋絲綢之路”。此后中國的絲綢、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斷地輸入拉丁美洲各地,美洲的白銀至少有半數輸往中國。“馬尼拉大帆船貿易”(B)A.引起了菲律賓的“價格革命”B .促進了中國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進一步拉大中國與西班牙的貿易逆差 D.將中國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10.美國學者杰里認為“歐洲水手探索世界海洋并建立起遠洋貿易的航線,引起了商業革命全球貿易和物種交流。糧食作物、牲畜品種、病菌與人類移民也隨之漂洋過海,極大地影響了全世界....增加了東半球的人口,加速了世界人民的交融。”杰里的言論意在說明(D)A.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歐洲的商業革命B.新航路的開辟引起了歐洲的價格革命C.人類移民是全球化貿易中的主要載體D.新航路開辟推動了全球一體化的進程11.下圖是選自《意大利詩選》中彼特拉克寫的一首詩(部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A)我象往常一樣在悲思中寫作,鳥兒的輕訴和樹葉的微語在我耳邊繚繞,一條小河,傍依著兩岸鮮花在和風細浪中暢懷歡笑......A.人文主義者對現實人生的肯定和贊美 B.文藝復興時期詩人對教權的猛烈批判C.當時人們對“理性王國”的不懈追求 D.浪漫主義是知識分子感情抒發的方式12.下表為近代世界發生的部分重大歷史事件。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A)時間 事件 主要內容1689年 英國議會通過《權利法案》 擴大議會權力,限制王權1787年 美國制定憲法 確定“三權分立”、聯邦制原則1871年 德國制定《德意志帝國憲法》 實行君主立憲制1875年 法國頒布《第三共和國憲法》 確立共和制度A.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 B.民族獨立的完成C.君主專制統治的結束 D.國家統一的實現13.據學者研究1347~1348年,英國一年出口呢絨4442匹,出口羊毛30000多袋。到1392~1395年間,英國年均出口呢絨達43000匹,羊毛出口則降至每年19000袋。到15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一個呢絨出口國,毛紡織業已成為英國炙手可熱的行業。這一時期英國毛紡織業的迅速發展(D)A.推動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 B.促使英國加緊對美洲的掠奪C.為資產階級革命創造了條件 D.成為圈地運動興起的催化劑14.馬克思在被譽為“工人階級的圣經”的著作中明確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恩格斯對它的評價是: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該著作(B)A.第一次較為完整系統地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理B.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和資本家剝削的秘密C.鮮明地提出了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巨大作用D.闡明了共產黨的性質、目的和策略原則15.1884年柏林會議后,列強制定了各自的侵略計劃:英國企圖建立從開羅到開普敦的縱貫非洲的帝國;法國打算建立從塞內加爾到索馬里的橫跨非洲的帝國;德國制定一套沿赤道從大西洋沿岸到印度洋沿岸的侵略計劃。據此可推斷出(B)A.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形成 B.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競爭加劇C.非洲大陸全部淪為列強的殖民地 D.歐美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16.提拉克認為,印度要實現自治,必須喚起民眾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并利用印度教發動群眾參與民族獨立斗爭。為此,他重新解釋印度教經典《薄伽梵歌》,強調克里希那大神為真理和正義積極行動的思想。這些做法(A)A.推動了印度反英斗爭的高漲 B.消除了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間的矛盾C.使印度教成為印度的主導宗教 D.啟發了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在這條道路(御道)的任何地方都有國王的驛館和極其完備的旅舍······再沒有人比這些使者傳信傳得更快了,原來波斯人是這樣巧妙地想出了辦法的。據說在全程當中要走多少天,在道上便設置多少人和馬,每隔一天的路程便設置一匹馬和一個人。雪、雨、暑熱、黑夜都不能阻止他們及時地全速到達那被指定的目的地。第一名騎手把命令交給第二名,第二名交給第三名,這個命令依次從一個人被傳給另一個人。-摘編自[古希臘]希羅多德《歷史》材料二地中海周邊是遙遠而寬廣的大陸,它們將無盡的商品流向你(羅馬人)處。每一塊陸地,每一片海洋,無論有何出產,都會在各個季節給你送來每塊土地、每條河流及其他國家的手工產品。因此,任何希望看到所有這些產品的人,要么環游世界去觀看這些產品,要么就到這座城市來。所有的貨物,所有現存的和曾經存在的東西,貿易、航海、農業、金屬加工,任何曾經創造出來或生長出來的東西,都在這里(羅馬)-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教師教學(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波斯帝國修建御道的主要作用。(8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古羅馬經濟發展的原因。(8分)(1)作用:加強了帝國的統一和穩定;推動了帝國內部的經濟交流與發展;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人員的往來和文化的交流。(8分,答出四點即可)(2)原因:地理位置優越;疆域廣闊;交通便利;農業、手工業等技術的進步;羅馬商貿繁榮;政治上相對穩定;羅馬法不斷完善,為經濟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8分,答出四點即可)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原產于美洲的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和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各洲。美洲作物外傳的同時,也有很多歐亞作物傳入美洲,主要有:糧食類的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的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的黃瓜、甜瓜、豌豆;經濟類的甘蔗等。除農作物外,歐洲移民還把牛、驢、騾、馬、豬、羊、雞等畜禽傳入了美洲,或用作役畜,或用于食用。-摘編自《普通高中歷史教科書·經濟與社會生活》材料二明代的疆域,大于宋代,至少增加了西南、河北大部分與東北地區。但是,僅以這些地區生產的食糧,猶不足維持明代中葉以后增加的人口。明代開始,有許多新的食糧作物引進中國,最為重要者為甘薯與玉米。甘薯“畝可得數千斤,勝五谷幾倍”,初入中國時,地方官員當作歉收時的救荒糧,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兩者皆富于淀粉,可充主食,以補稻米與麥類之不足。且不拘土壤與地形,或可在山地種植,或可在沙地栽培,將過去認為無法使用的土地,一變為農田。......因為土地使用的方式改變,邊緣土地的植被改變,也嚴重地改變了地貌與生態。-摘編自許倬云著《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并說明16世紀以來物種傳播的特點。(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玉米、甘薯在明代傳入中國并得以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其對明清社會經濟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6分)材料一 15世紀末至17世紀上半葉世界形勢與貿易圖-據中國地圖出版社·歷史地圖冊材料二殖民者們的活動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并且在真正的意義上建立起全球貿易體系。在此之前,全世界的商業貿易都是區域性的,但歐洲國家的海上擴張卻把全世界鏈接在同一個貿易體系里了。通過建立全球貿易體系“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拉開了序幕。-摘自錢乘旦主編《新世界史綱要》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參考答案1-16 BDBCBDDCBDAADBBA17.用書18.【答案】(1)特點:①種類多:糧食類、果蔬類、經濟作物類、畜禽類②范圍廣:涉及歐亞非美③以食物為主:糧食類、果蔬類、經濟類、水果類、畜禽類④雙向交流:既有美洲物種的外傳,也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12分)(2)原因:①新航路的開辟;②早期殖民擴張;③中國人地矛盾突出;④高產且不拘土壤與地形(8分)19.【答案】主題: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論述:15世紀以前,世界各地處于相對孤立的發展狀態,亞、歐、非等洲之間的直接交往和了解不多。15世紀末到16世紀,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歐洲誕生資本主義萌芽,為了尋求財富進行資本積累,歐洲商人開辟新航路,進行海外殖民,開始打破文明圈之間的閉塞狀態,初步建立全球貿易體系,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拉開了世界歷史的序幕7-19世紀,西方國家陸續開展工業革命,大機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蒸汽機車、輪船等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原有國家、地域及文明圈的界限被突破,人類歷史變成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史。20世紀前期,西方憑借第二次工業革命確立全球霸權,把世界瓜分完畢,彼此激烈爭奪,引發兩次世界大戰;20世紀后期,西方殖民體系瓦解,兩極對峙終結,經濟全球化使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度劇增,人類社會的交往與聯系也發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社會信息化使世界各國更加相互依存、相互影響,人類步入全球化時代。綜上所述,世界歷史從區域史走向世界史加強了世界各地間的聯系和交往,將人類命運緊密聯系在一起。著眼未來,沒有哪個國家可以僅靠自己取得成功,單邊主義注定沒有出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帶一路”倡議等中國理念和方案,已經為全球合作提供強大動力、積累寶貴經驗,將持續為增進全人類福祉發揮重要作用。【解析】本題是評論解說題,時空是近現代世界。“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是指世界各地區從相互孤立、分散的狀態逐漸走向緊密聯系、相互依存的過程。材料一反映新航路開辟后的殖民擴張、世界貿易和世界市場擴展,材料二反映殖民擴張促進全球貿易體系建立。兩者都推動了“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故可圍繞“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歷程擬定主題:歷史由各地區間的相互閉塞到逐步開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聯系密切,終于發展成為整體的世界歷史。進而分15世紀以前,15世紀末到16世紀,17-19世紀,20世紀以來幾個階段,論述“歷史向世界歷史的轉變”的過程,說明推動這一進程的因素和力量。最后作總結升華: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世界各國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系日益緊密,要高舉人類命運共同體旗幟,攜手建設更加美好世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