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商代甲骨文中指代農作物的文字,被釋為黍字者最為常見(如下圖)。有學者推測,黍在商代是釀酒的主要原料,商人好飲,故重黍而輕粟。孔子指出“黍可為酒,故從禾入水也”。這可以解釋,商代( )A.小農經濟得到發展 B.農產品商品化明顯C.糧食產量有所提高 D.人們飲食習慣改變2.據《漢書》載,西漢時斷獄最少的文帝,年“斷獄四百”;武帝時斷獄次數大增,年“天下斷獄萬數”。同時,武帝時“赦天下”“赦徒”,特別赦免某特定地區、某一事件中罪人的次數較多。據此推知,這一時期( )A.施政方針發生變化 B.律令已實現儒家化C.社會矛盾漸趨激化 D.社會控制日益松弛3.下面是十六國時期部分政權勢力范圍及生產方式表。這反映出,這一時期( )國號 興亡年代 民族 統治區域 生產方式前趙 304—329年 匈奴 今山西、陜西、河南、河北部分地區 半農半牧后趙 319—351年 羯 今河北、山西、陜西、河南、山東及江蘇、安徽、甘肅、遼寧的一部分 重視農業前燕 337—370年 鮮卑 今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遼寧的一部分 半農半牧后燕 384—407年 鮮卑 今河北、山東及遼寧、山西、河南的大部分 半農半牧A.華夏認同觀念發展 B.經濟重心向南轉移C.民族交融趨勢顯現 D.南北對峙局面形成4.唐代的科舉,有制舉(也稱詔舉,一般在朝廷進行)與貢舉之分。貢舉進士登科以后,不立即授官,必須經過吏部選拔或再登制舉諸科,然后授官。唐代許多名臣賢相都是先登進士或明經科,后又制舉及第的。這表明,唐代( )A.社會階層流動放緩 B.官員管理注重德才兼備C.官員選拔程序規范 D.官僚行政能力得到提升5.元朝至元年間(1264—1294年),江西行省賦稅征收開始折納木棉。大德四年(1300年),王禎“知(江西)永豐縣事”,即“常買桑苗及木棉子導民分藝”,并刊刻散布《農器圖譜》《農桑通訣》諸書,勸導農桑,推廣木棉之利。這表明,當時( )A.農民稅收負擔減輕 B.傳統種植結構發生變化C.農業勞作方式改變 D.植棉技術開始傳入中國6.跟隨鄭和遠航的隨從人員馬歡和費信、鞏珍等人,回國后分別寫下《瀛涯勝覽》《星槎(舟船)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明人還依據鄭和下西洋的路徑,繪制了《自寶船廠開船從龍江關出水直抵外國諸番圖》。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提升了中華文化影響力 B.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C.推動了西學東漸的發展 D.沖擊了傳統華夷觀念7.下圖為1872—1912年輪船招商局在《申報》中顯現頻度變化趨勢圖。對其解讀正確的是,這一時期( )A.新的商業經營方式受到推崇 B.民眾日常生活除舊布新C.民族航運業近代化艱難起步 D.社會經濟轉型備受關注8.1918年10月,李大釗在文章中問道:“這次勝利是誰的勝利?我們的慶祝是為誰慶祝?”并且回答道:這次勝利,政治的結果,是民主主義的勝利;“社會的結果,是資本主義失敗,勞工主義戰勝。”在此,李大釗意在( )A.探索社會改造道路 B.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C.促進國人全面覺醒 D.推進新民主主義革命9.1949年2月,《人民日報》專門刊文指出,為防止春季瘟疫在華北解放區流行,提倡搞好家庭衛生和公共衛生,建議制定家庭衛生公約(涉及井臺、街道、廁所、家具、衣服等)。《人民日報》此舉( )A.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優勢 B.改變了民眾的衛生意識C.有利于鞏固民主革命成果 D.助推醫療保障體系建設10.1953年,政務院《關于建立電影放映網與電影工業的決定》明確“首先面向工礦地區,然后面向農村”的方針。1957年,河北省電影放映單位比1952年增長12.65倍,農村放映隊由22個增至454個。《白毛女》《董存瑞》等電影深受百姓喜愛。這一時期電影放映事業的發展( )A.表明國家重視人民的思想政治教育B.助力了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C.得益于”科教興國”發展戰略的實施D.適應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需要11.1988年初,《企業法(草案)》規定“企業建立以廠長為首的生產經營管理體系”。《人民日報》全文公布,并征求全國各界意見。全國人大共收到千余封有價值的修改意見來信,經全國人大常委會討論修改后,該法案由七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這一過程體現了( )A.國營企業活力增強 B.人民民主發展創新C.深化改革符合民心 D.現代企業制度完善12.下圖為埃及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575—約公元前1308年)底比斯殿廟壁畫。其描繪了人們測量土地與記錄收成的情景。據此可知,當時埃及( )A.官府掌管地租征收 B.封建莊園經濟發展C.神廟控制全國土地 D.農業生產受到重視13.下圖為美第奇宮,由佛羅倫薩統治者美第奇(1389—1464年)委托建筑師設計建造。它既保持了傳統宮殿建筑的“堅固性”,又著意追求“華貴性”。此后,越來越多的城市顯貴效仿美第奇宮修建府邸。據此可知,這一時期的佛羅倫薩( )A.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B.人文主義影響擴大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城市自治權利擴展14.明治時期,日本憲法起草者井上毅認為,憲法基本原則在于限制君權、賦予人民立法權,若憲法不明此義,“(民眾)怨恨憤懣,結果或致法國大革命時民眾擁立國憲之騷亂”。進而,他標榜“我國憲法非歐洲憲法之臨摹,而是皇祖之不文憲法在今日之發展”。其意在( )A.廢除封建等級制度 B.扼制國內人民革命運動的發展C.創造現代東方文化 D.使西方憲政與日本傳統相融合15.二月革命前夕,布爾什維克只有2.4萬黨員。1917年4月底,已擁有10萬名黨員,到七八月間,其黨員達到24萬人。到8月底9月初,彼得格勒和莫斯科蘇維埃的領導權相繼轉到布爾什維克手中。十月革命時,布爾什維克黨員已激增至35萬人。其重要原因在于( )A.君主專制不得人心 B.列寧主義影響力擴大C.工農聯盟的建立 D.革命形勢的日益高漲16.1967年12月,美國一份備忘錄中提到:美國若要為平衡阿拉伯國家從蘇聯獲得武器而直接向以色列輸送武器將是不明智的,美國應在不斷重申以色列安全對美國的重要性的同時,促使以色列在解決阿以沖突中讓步,鼓勵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談判。這主要反映出( )A.中東地區成為冷戰中心 B.國際力量對比發生變動C.美蘇之間關系走向緩和 D.美國竭力維護霸權地位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自宣德(皇宮正門)東去,東角樓乃皇城東南角也。十字街南去,姜行。高頭街北去,從紗行至東華門街、晨暉門、寶箓宮,直至舊酸棗門,最是鋪席要鬧……東去乃潘樓街,街南曰鷹店,只下販鷹鶻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藥鋪席。南通一巷……并是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即千萬,駭人聞見。以東街北曰潘樓酒店。其下每日自五更市合,買賣衣物書畫,珍玩犀玉……向晚,賣何婁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瓦中多有貨藥、賣卦、喝故衣、探搏、飲食、剃剪紙畫、令曲之類。終日居此,不覺抵暮。——摘自孟元老撰《東京夢華錄》(1)根據材料,概括北宋東京城經濟文化生活的特點。(6分)(2)任選上述某個特點,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其形成原因。(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在近代中國面前擺著兩個問題:(一)如何擺脫帝國主義的統治和壓迫,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二)如何使中國近代化(現代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一切工業救國、教育救國,以合法的途徑實現民主化、近代化(現代化)的主張都不能成功。致力于振興工業、振興教育的好心人雖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并不能達到中國近代化(現代化)的目的,不能使中國獨立自強。……首先解決民族獨立的問題,是很艱難的。要在十分落后的社會基礎上,戰勝已經在中國居于統治地位的帝國主義勢力,當然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但歷史經驗證明……只有先爭取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才能談得到近代化(現代化)的政治、經濟、文化的建設。——摘編自胡繩《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圍繞材料,自擬論題,并結合中國近現代史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19世紀50年代初到20世紀初,一批地方政治家、實業家與學者在英格蘭各重要城市陸續創辦了十余所新式高等院校,統稱“城市學院”。1872年,利茲學院籌委會擬訂的辦學目標是:“提供可以將之應用于工業技藝的科學教學,特別是那些可以歸入工程、制造、農業、采礦與冶金的科學教學……(使學生)將來能勝任工長、經理、企業主等職位。”利物浦學院章程中提到“直接服務于職業和商業生活”。伯明翰學院最初的課程以化學、植物學、生理學、比較解剖學、物理學為主,兼設文學等人文課程。在其應用學科中,工程學、采礦學與商業課程實力不俗。——摘編自鄧云清《新大學運動與英國高等教育的近代化》材料二據統計,19世紀70年代初,德國綜合性大學在校學生人數為15227人,1914年時達到60000人以上。神學曾經是德國各大學中最大的學科,1914年時學生人數下降到9%。在各專業中變化最大的是哲學學科(包括人文和自然科學各門專業)。到1914年,該專業學生人數已經占到學生總數的近一半。一些新創立的綜合性大學,如1901年建立的法蘭克福大學等,新設了自然科學、經濟學等學科。1856年,漢諾威綜合科技學校校長提出將技術學校轉變為“技術大學”的設想。到1879年,德國九所綜合科技學校中有六所獲得高等學校資格。1870—1914年,技術類高校的學生人數由2242人增加到了11451人,增長了400%以上。——摘編自邢來順、吳友法《近代德國工業化過程中教育事業的發展》(1)根據材料,指出英德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相同之處。(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英德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意義。(6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英德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認識。(4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67年8月、印尼、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5國外長在曼谷發表《東南亞國家聯盟成立宣言》。宣稱聯盟的宗旨是:本著平等和合作的精神,加速地區的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文化發展,促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1971年11月,東盟外長在吉隆坡發表《東南亞中立化宣言》,宣布建立不受外部強國干涉的“和平、自由和中立區”。東盟建立了制定和協調區域經濟合作政策的20個常設委員會。1991年7月,中國外長首次應邀出席東盟外長會議。此后,中國由東盟的磋商伙伴國升為對話伙伴國,加入東盟地區論壇。1993年被稱為中國外交的“東盟年”,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越南等國領導人先后訪華。另外,通過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盟——中國首腦會晤等,中國與東盟首腦接觸頻繁。1987—1996年,雙方貿易額從45.46億美元增至203.95億美元。2003年,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現代史編》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東盟成立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東盟與中國合作的特點。(6分)2025屆河北省張家口市高三下學期第三次模擬考試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C B B D A C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B D B 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特點:店鋪眾多,自由開設;行業齊全,分區設置;市民文化繁榮;商貿和文娛活動不受時間限制。(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2)特點:商貿和文娛活動不受時間限制。(2分)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宋朝政府適當放松了對社會的控制;城市坊市分區制度瓦解。(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18.【答案】示例:論題:民族獨立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前提。(3分)闡述: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不斷加緊侵華,中國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面對內憂外患,先進中國人不斷探索國家出路,致力于各領域的現代化嘗試。洋務派引進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創辦近代工業、新式學校、新式軍隊,爭取“自強”“求富”,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宣告其破產。20世紀初,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廢除君主專制制度,但革命成果最終落到列強支持的袁世凱手中。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取得迅速發展,但一戰后帝國主義重新加強對華侵略,民族工業發展放緩。此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和解放。新中國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開展了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并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結論:綜上,近代中國受制于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奴役,現代化探索屢遭失敗;現代中國實現民族獨立,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保障。(9分)19.【答案】(1)相同之處:與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緊密結合;高等學校和學生數量迅速增長;課程設置以科技類為主。(6分,每點2分)(2)意義:培養了大量實用型人才;促進了近代科學研究事業發展;加速了工業革命進程(加快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對其他國家和后世高等教育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3)認識:科技是助推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教育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途徑;科教事業要與時俱進,適應時代需要。(4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2點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20.【答案】(1)歷史背景: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高漲(或不結盟運動發展);美蘇冷戰對峙;經濟區域集團化發展。(6分,每點2分)(2)特點:合作領域廣泛;合作內容不斷豐富;外交層次提升;合作成果顯著;關注地區穩定;存在多種互動機制。(6分,每點2分,答出其中3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