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屆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三下學期高考押題(一)歷史試題2025.05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陶寺遺址和良渚遺址都發現有貴族墓地,規格高,隨葬品豐富,許多用于祭祀的物品出現在墓葬中,在大型的聚落和貴族墓地中都出現成組的精美禮器。這反映出,當時( )A.區域文化交流頻繁 B.中原文化確立核心地位C.社會階層分化顯現 D.社會經濟的發展速度快2.考古學者在新疆樓蘭、尼雅等地相繼發現多批漢代簡牘,多用漢隸書寫,內容涵蓋官吏任免、賦稅記錄及《論語》殘篇。敦煌漢簡中亦有“西域都護移書烏孫諸國,皆以漢文書之”的記載。據此可知,絲綢之路開通后( )A.邊疆內地風俗政令趨于一致 B.漢朝行政體系助力漢字的推廣應用C.儒家思想通過西域廣泛傳播 D.商貿活動成為漢字傳播的主要途徑3.唐德宗貞元年間,某地縣令在給皇帝的上疏中寫道:“近歲推行兩稅,貧者產以充賦,而富室占田累萬,輸賦反輕。民多棄鄉逃徙,恐非長久之安。”據此推知,兩稅法在實施過程中( )A.戶等評定不實加劇土地兼并 B.以貨幣折算稅額引發了貨幣危機C.分次征稅增加基層行政成本 D.以人丁為征稅標準導致農民逃亡4.南宋學者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記述,“(臨安)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即無虛空之屋……每日交四更,諸山寺觀已鳴鐘,御街鋪店聞鐘而起,賣早市點心”“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這體現了宋代( )A.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完善 B.取消國家專賣制度C.市民成為城市消費主力 D.城市經濟活力增強5.清代的邊疆政策在繼承中又有創新,既可以從歷史上的羈縻政策、和親政策中找到清代軍府制、盟旗制、滿蒙聯姻等政策措施產生、發展的歷史軌跡,又可以發現康熙一改歷代固守長城、消極北防政策的雄才大略。據此可知,這一政策( )A.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 B.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C.推動了對外貿易開放繁榮 D.有利于消除民族和階級壓迫6.下表為1865—1895年上海直接對外貿易貨值表(單位:千海關兩)。據此可知,這一時期上海( )年份 洋貨輸入 土貨出洋 合計 占全國對外貲晶貨償比重(%)1865 34,584 26,630 61.214 551870 46,355 31,753 78.108 661875 45,862 30,808 76,670 561880 56,046 36,179 92,225 591885 59,416 27,655 87,071 671890 66,251 32,742 98,993 461895 98,640 70,200 168,840 64A.日益融入世界市場 B.關稅自主權逐漸喪失C.社會生活漸趨西化 D.民族資本主義占主導7.1921年,浙江紹興一位鄉紳抱怨說:“省城學生來鄉演說,斥祖宗牌位為奴隸標識,強拆祠堂匾額。族老與之爭辯,反被譏為‘老朽物’。吾等敬天法祖千年,今竟成新青年眼中之仇寇!”該現象反映了新文化運動過程中( )A.思想解放與傳統禮俗的沖突 B.激進革命與緩進改良的分歧C.政治壓迫與文化反抗的對立 D.工業經濟與農耕文明的矛盾8.1931年2月10日的《鄂豫皖特委報告》上說:“赤區的工農生活的確改善了,肅清了苛捐雜稅,得到了土地,一切政治上自由平等都確定了,他們熱烈起來擁護蘇維埃與紅軍,精神上物質上農民都能自愿來幫助紅軍與政權。”這有利于( )A.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B.黨的工作重心轉移C.優化黨員隊伍結構 D.鞏固工農聯盟基礎9.下圖漫畫封面創作于1938年1月1日,塑造了一位頭戴鋼盔,肩負鋼槍,時刻準備上前線殺敵的威武戰士。其創刊詞說:“我們決以漫畫宣傳隊為中心,集合留武漢同志,培養一個新的生命,和敵人作殊死之戰。”該漫畫刊物旨在( )A.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B.鼓舞全民族抗戰的斗志信心C.傳達共產黨的抗戰理念 D.擴大中國戰場的國際影響力10.20世紀80年代初,廣東省部分城市試點推行“自理口糧落戶”政策,允許進城務工的農民在繳納一定費用后登記為城鎮常住戶口,但須自行解決口糧供應問題。這一政策反映出當時( )A.土地承包制加速農村勞動力的轉移 B.市場經濟體制下城鄉壁壘消除C.政府調整戶籍制度以適應經濟發展 D.戶籍改革打破傳統的城鄉觀念11.下面是亞述帝國時期的貿易路線圖。該圖可用于說明( )A.商貿推動區域文明交流 B.紡織業最早興起于西亞C.古代西亞文明興衰交替 D.亞述通過貿易擴張領土12.15世紀中后期,法國國王路易十一將獨立傾向日益加強的領地國家整合進他的王國,并對各領地國家的首府城市進行改造,削弱其特權,監督其活動。這些做法( )A.瓦解了封建莊園經濟基礎 B.奠定了民族國家統一的基礎C.促進了人文主義思想傳播 D.推動了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3.在16世紀的歐洲,醫學界普遍將疾病視為上帝對罪孽的懲罰,治療手段常伴有祈禱和懺悔儀式。但到18世紀,醫生們開始系統研究病菌傳播規律,政府建立起傳染病隔離制度,學者主張通過改善衛生環境預防疾病。這反映了( )A.工業革命加劇了公共衛生危機 B.宗教改革淡化了民眾信仰C.民族國家助推了防疫體系形成 D.科學革命改變了認知范式14.19世紀中期,英國殖民當局在印度大力推廣種植棉花、黃麻等經濟作物,同時通過稅收政策迫使農民放棄糧食生產。這一做法的直接后果是( )A.加速印度傳統手工業的復興 B.引發了印度與他國的貿易競爭C.導致印度農業經濟結構失衡 D.促進了印度經濟實現自給自足15.1923年,蘇俄政府與英國企業家達成協議,允許其租賃頓巴斯地區的煤礦,條件是利潤的30%上繳蘇俄政府。黨內激進派抨擊這是“向資本家投降”,列寧則強調這是“用資本家的磚頭建設社會主義”。最終討論決定,限定租讓制僅適用于資源開采領域,且租期不得超過10年。這一事件說明蘇俄( )A.新經濟政策消除黨內路線分歧 B.主動融入全球資本主義市場體系C.高度集中的經濟體制初步形成 D.經濟政策調整中存在矛盾與妥協16.20世紀60年代,法國外交部通過法語聯盟在全球設立文化中心,資助“巴黎春季藝術節”邀請各國劇團演出,支持戛納電影節設立“世界電影單元”,同時在海外推廣法式擊劍和馬術運動,并定期舉辦“法蘭西美食周”。法國這些舉措的主要意圖是( )A.構建歐洲文化共同體 B.推動全球文化融合發展C.增強民族文化影響力 D.應對美蘇意識形態對抗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露布原是中國古代軍事勝利后用以傳告四方的捷報文書。漢代已有露布雛形,至唐代成為軍情傳遞的正式制度。露布通常以大幅絹帛書寫,內容包含戰役經過、俘獲物資及宣揚皇威的文字。唐代規定:凡大捷必作露布,由驛馬晝夜兼程傳遞至京城,沿途州縣需將露布張貼于城門示眾。長安城內則由兵部主持“獻俘告廟”儀式,當眾誦讀露布全文。宋代進一步完善制度,要求露布須經樞密院審核后方可頒布。值得注意的是,露布內容逐漸從簡略戰報發展為兼具政治宣傳功能的文書,常借軍事勝利強調“天命所歸”的統治合法性。明清時期,露布制度雖存,但實際使用頻次大幅減少。——摘編自孫繼民《唐代行軍制度研究》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露布的主要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露布制度對維護古代王朝統治的作用。(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鴉片戰爭后,外國銀圓大量流入中國。墨西哥鷹洋、英國站洋等憑借成色統一、便于計算的優勢,逐漸占據通商口岸市場。傳統銀兩與制錢并行的貨幣體系陷入混亂,各省平砝(銀兩計量標準)差異達百余種。1887年,張之洞奏請設立廣東錢局,仿鑄重七錢二分的外國銀圓(即“龍洋”),開啟晚清自鑄銀圓之先河。1905年,戶部統計顯示,各省鑄造銀圓成色參差,湖北“龍洋”含銀僅64%,且銅圓濫鑄導致“銀貴錢賤”。1910年,《幣制則例》雖確立“銀本位”,但終清之世未能統一幣制。——摘編自張寧《論晚清貨幣制度的誘致性變遷》材料二民國初年,幣制紊亂更甚。1914年《國幣條例》規定鑄造袁世凱頭像銀圓(俗稱“袁大頭”),每枚重26.6克、含銀89%。然各省軍閥為籌措軍費,競相設立造幣廠:四川“漢字銀圓”含銀量驟降至30%,云南“雙旗銀圓”重量縮水15%。1923年海關報告稱,全國流通銀圓達11億枚,其中劣質私鑄幣占四成。1928年財政部調查顯示,僅銅圓就有800余種,天津“當二十文”銅圓實際價值不足面值三分之一。幣制混亂使工商業者不得不建立“虛銀兩”記賬單位,實際交易仍依賴外國銀行發行的銀圓券。——摘編自賈士救《民國財政史、民國續財政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晚清貨幣體系陷入混亂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民國初期幣制混亂的影響。(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6—19世紀拉丁美洲咖啡文化的演變時間 概況16世紀前 原住民以可可、玉米飲料為主,部分部落將可可豆作為宗教儀式和交易的媒介18世紀初期 歐洲殖民者在巴西、哥倫比亞等地推廣咖啡種植18世紀中期 非洲奴隸被強迫參與咖啡種植,結合非洲傳統烘焙技藝,形成獨特加工方式19世紀中期 咖啡取代蔗糖成為拉丁美洲核心出口商品19世紀后期 咖啡貿易推動鐵路建設,勞工階級在咖啡種植園中發起多次反抗剝削的運動材料二咖啡種植園的擴張加劇了拉丁美洲的社會矛盾。非洲奴隸和原住民勞工在種植園中保留了自己的飲食傳統,并通過集體勞作時的歌謠傳遞反抗思想。例如,1835年巴西巴伊亞奴隸起義,咖啡種植園的勞工以傳統鼓樂為信號發動暴動。19世紀后期,咖啡貿易利潤催生了本土資產階級,他們以咖啡文化沙龍為據點,推動廢除奴隸制和民主改革,甚至影響獨立運動領袖的決策。——摘編自【美】西敏司《甜與權力》(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6—19世紀拉丁美洲咖啡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咖啡文化對拉丁美洲社會變革的推動作用。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時代變遷中的科技攻關運動1956年,國務院制定《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組織全國科研力量開展“向科學進軍”運動,將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等列為重點,至1962年建成12個國家級科研院所。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鄧小平提出“科學技術是生產力”的論斷,此后,國家啟動“863計劃”“星火計劃”,聚焦生物技術、航天等7大領域。“七五”期間(1986—1990)完成國家級科技攻關項目384項。1999年242個部屬院所轉制為企業。進入21世紀,科技部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立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2015年“雙創”政策實施后,年均舉辦創新創業大賽3000余場,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0萬家。2021年“揭榜掛帥”機制在量子計算、芯片制造等領域試點,首批發布52項技術榜單。——摘編自張明遠《新中國科技發展史綱》等根據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圍繞“新中國的科技發展”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主題鮮明,觀點正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2025屆河南省豫南名校高三下學期高考押題(一)歷史試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B A D B A A D B C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B D C D C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共52分。17.【答案】(12分)(1)特征:傳遞時效性強;傳播范圍廣;儀式化公開;中央審核制度嚴密;兼具軍事性與政治性功能。(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作用:強化統治合法性;加強中央對軍權的控制,鞏固中央集權;凝聚社會共識,激發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維護軍政秩序,提升統治效率。(6分,每點2分,出三點即可)18.【答案】(14分)(1)原因:列強經濟侵略沖擊傳統貨幣體系;地方分權,標準混亂,缺乏中央統一監管;清政府財政危機,加劇市場信任危機。(6分,每點2分)(2)影響:引發經濟秩序持續混亂;導致交易成本上升,阻礙工商業發展;影響中央權威,加劇了地方割據:金融主權進一步喪失,加強了列強對中國金融體系的控制;加劇社會信任危機,為后續法幣改革埋下伏筆。(8分,每點2分,答出四點即可)19.【答案】(14分)(1)背景:殖民統治與種植園經濟發展;不同種族和文化交流融合;殖民擴張推動物種傳播;奴隸貿易提供種植園勞動力;工業革命促進全球貿易發展;拉美經濟依附于歐洲市場。(6分,每點2分,答出三點即可)(2)作用:種植園經濟激化階級矛盾,引發勞工反抗運動;勞工文化成為反抗殖民統治的媒介:咖啡貿易催生本土資產階級,推動政治改革:咖啡沙龍促進啟蒙思想傳播,助力獨立運動:咖啡出口強化拉美與全球經濟的聯系,加速傳統社會轉型。(8分,每點2分,答出四點即可)20.【答案】(12分)示例:論題: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實現了從技術追趕到自主創新的跨越。(2分)闡述:計劃經濟時期,為應對國際封鎖,新中國與蘇聯合作,以蘇聯援助的156個工業項目為起點構建科技體系。實施科技“重點突破”戰略,1956年《十二年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將電子計算機,半導體等列為優先領域,建立12個國家級科研院所。通過“大協作”模式,集中資源完成“兩彈一星”等里程碑,奠定國防與工業基礎。實施改革開放后,經濟轉型推動科技政策轉向市場與經濟,1986年啟動“863計劃”,聚焦生物、航天等七大領域,強化自主研發能力。袁隆平雜交水稻輸出全球,展現自主創新潛力。1999年242個部屬院所轉制為企業,通過“以市場換技術”,加速產業升級。進入新時代,面對技術遏制和全球化競爭加劇,中國將創新驅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大研發投入,在高精尖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北斗導航系統實現全球組網,突破 GPS技術封鎖。這一時期,企業成為創新主體,我國的科技發展實現從“跟跑到“并跑”的轉變。綜上所述,中國科技創新始終服務于國家戰略,從計劃經濟時期的獨立攻堅,到改革開放的市場化探索,再到新時代的制度化突破,其演進既是國際環境倒逼的結果,更是制度優勢的體現。(10分)【評分細則】本題論題2分,闡述說明部分10分。一等(9—12分):論題明確;要素分解全面、科學,論證充分;邏輯嚴密,表述清楚。二等(5—8分):論題明確;要素分解較全面,論證較充分;表述清楚。三等(0—4分):論題不明確或偏離材料主題;論證欠缺說服力;表述不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