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東省廣州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東省廣州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廣東省廣州市第五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
一、選擇題
1.“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這是唐代詩人胡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中“千里長河”的中心是( )
A.余杭 B.長安 C.涿郡 D.洛陽
2.歸納法是非常有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下圖為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其中階段③的特征是( )
A.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D.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3.2023年國產動畫片《長安三萬里》風靡全國,動畫情節中李白與高適相逢于前往長安求取功名的路上。唐朝時,國家施行的哪一選官制度為平民提供了求取功名的途徑( )
A.世官制 B.九品中正制 C.察舉制 D.科舉制
4.從下面兩首詩中,可以看出漢唐時期和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最大不同是( )
邊城暮雨雁飛低,蘆筍初生漸欲齊。 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 ——[唐]張籍《涼州詞》 泉州人稠山谷瘠,雖欲就耕無處辟。 州南有海浩無窮,每歲造舟通異域。 ——[宋]謝履《泉南歌》
A.對外貿易的路線 B.對外貿易的政策
C.出口貨物的種類 D.科技發展的水平
5.“萬國盡征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這首《垂老別》描繪了這場動亂造成的慘狀,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 這場動亂是
A.七國之亂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黃巢起義
6.下圖兩位歷史人物的活動路線圖反映了( )
A.文明交流互鑒 B.民族關系和睦
C.海外貿易繁榮 D.邊疆管理加強
7.唐朝時期,書法、繪畫、音樂、雕刻等藝術創作成就斐然。下列人物屬于杰出畫家的是
①顏真卿 ②閻立本 ③柳公權 ④吳道子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8.“一帶一路”一端連著中國,一端連著世界。早在宋朝時期,我國的海外貿易范圍很廣,東到朝鮮、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當時政府為了管理海外貿易而設置的機構是( )
A.錦衣衛 B.宣政院 C.驛站 D.市舶司
9.岳飛在《滿江紅》中寫道:“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其中的“胡虜”“匈奴”實際上指的是( )
A.黨項族 B.女真族 C.匈奴族 D.契丹族
10.《千年風云第一人》摘錄了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名人有關成吉思汗的精辟論述以及各國媒體的報道,全書內容豐富,資料詳實,展現了“千年風云第一人”的傳奇一生。下列各項中,與他相關的史實是( )
A.統一蒙古 B.建立元朝 C.滅完北宋 D.統一全國
11.《東京夢華錄》中記述:“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駭人聞見。”上述內容反映了北宋( )
A.人身控制逐漸松弛 B.坊市界限分明
C.商業的繁榮與發展 D.資本主義萌芽
12.祖沖之創制當時最先進的歷法《大明歷》,后由朝廷正式頒行;唐玄宗征召僧 一行入宮,制定了《大衍歷》,并將之通行天下。這說明我國古代( )
A.經濟重心南移
B.官員素養提高
C.歷法源遠流長
D.政府關注民生
13.為了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隱瞞土地、逃避賦稅,增加政府收入,王安石采取“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的做法。這是王安石變法中的哪一項措施( )
A.保甲法 B.方田均稅法 C.青苗法 D.募役法
14.對下圖文學家南北分布演變趨勢的原因解釋合理的是( )
A.南方完全沒有戰亂 B.北方廢除科舉取士
C.經濟重心逐漸南移 D.歷代堅持重文輕武
15.“與秦朝統一六國的公元前221年、隋朝滅陳的589年一樣,1279年是中國步入大一統時代的第三個關鍵性時間節點。”這里的“第三個關鍵性時間節點”指的是( )
A.朱溫建立后梁政權 B.金軍攻破北宋都城
C.元軍攻入南宋都城 D.元軍攻滅南宋殘部
16.如圖是某同學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展”設計的幻燈片,其中關漢卿代表的是( )
A.元曲 B.宋詞 C.唐詩 D.明清小說
二、材料題
17.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漢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
——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
(1)根據材料,寫出唐代在中央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稱。
材料二 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大臣趙普針對“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的狀況,提出“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齊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2)請概括宋太祖為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在軍事、行政、財政方面所采取的主要舉措。
材料三
元朝形勢圖(1330年)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為了實行有效的統治,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重要的創新?列舉出元朝為了加強對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分別設置了什么機構?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趨勢。
18.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1)根據材料一,寫出圖中的生產工具名稱。
材料二
朝代 南方 北方
朝代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人口\戶 占全國戶口數比例%
西漢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朝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2)根據材料二中的數據分析,從西漢到北宋期間,我國人口數量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對我國古代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材料三
東南之郡……蠶女勤苦,罔(罔:不)畏饑渴……非貴非驕,靡(靡:沒有)不務此,是絲非不多也。——【北宋】李覯《直講李先生文集》
(江南婺州)城中民以織作為生,號稱衣被天下,故尤富。——【北宋】劉敞《公是集》
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南宋】陸游《渭南文集》
(3)材料三反映了中國古代經濟格局發生了什么變化?這一變化是什么時候最終完成的?
材料四 北宋初,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商品貿易活動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以致宋王朝從一建國便面臨著貨幣供給不足,鐵錢既笨重難攜以致遠,又因私鑄多而流通受阻……當地一些既有信用又有大量財富的巨富豪商,為……紙幣在成都的最初發行提供了信用基礎。
(4)根據材料四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北宋發行紙幣的名稱和最早流通的地區。簡析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
(5)綜上所述,你認為我國古代經濟發展應該具備哪些條件?
19.民族之間的交融與碰撞,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發展。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請婚。641年,□□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也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
(1)材料一中的“□□公主”指的是哪位公主?根據材料一說說,這次和親對唐蕃之間有什么影響?
材料二 某七年級歷史 興趣小組圍繞“民族政權并立”主題進行的探究性學習。
政權 民族 民族關系
遼 契丹 宋真宗時,北宋打敗遼,雙方簽訂①
北宋 漢 宋真宗時,北宋打敗遼,雙方簽訂①
西夏 黨項 宋夏和議
金 女真 南宋在②大敗金軍主力,后來與金達成和議
南宋 漢 南宋在②大敗金軍主力,后來與金達成和議
(2)根據材料二,寫出序號①②歷史事件,從中華民族的角度評價①歷史事件。
材料三 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于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
(3)根據材料三,概括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在元朝得到發展的原因。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逐漸交融,形成了新的民族叫什么?
(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的認識。
20.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 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比較表
科技發明
北宋 是印刷史上一次偉大的技術革命,為書籍的傳抄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為書籍及時有效地傳播提供了便利條件。印刷術傳到歐洲后,為歐洲的科學從中世紀漫長黑夜之后突飛猛進發展以及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質條件。
北宋 對航海等探索大陸的行為影響很大,這令貿易探險等范圍得到很大的擴充,對軍事、經濟、航海意義重大,推動近代的地理大發現。
唐朝 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歐洲,動搖了西歐的封建統治,昔日靠冷兵器耀武揚威的騎士階層日漸衰落了;也令戰爭模式得以發生質的改變,由冷兵器時代變為熱兵器時代;是歐洲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的重要支柱之一。
(1)根據材料,指出我國古代四大發明。
(2)閱讀以上材料,請以“中國的科技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為論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參考答案
1.【答案】D
【詳解】據題干“‘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這是唐代詩人胡曾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和所學知識可知,“千里長河”是指隋朝開鑿的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連接了海河、 黃河、淮河、長江和錢 塘江五大水系,全長 2700多千米,D項正確;余杭是大運河南端,排除A項;大運河的中心是洛陽不是長安,排除B項;涿郡是大運河的北端,排除C項。故選D項。
2.【答案】C
【詳解】依據“中國古代時間軸圖”可知其中階段③的時間段是581年到907年,是中國歷史上的隋唐時期。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項正確;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排除A項;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是秦朝建立時期,排除B項;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與發展是明清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
3.【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科舉制始于隋朝,在唐朝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它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員,考試科目有明經、進士等。科舉制打破了門第限制,不論出身貴賤,只要有學識,都可以報名參加考試。平民子弟可以通過刻苦讀書,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后獲得功名,入朝為官。所以科舉制為唐朝平民提供了求取功名的重要途徑,D項正確;世官制主要實行于先秦時期,不可能為唐朝平民提供求取功名途徑,排除A項;九品中正制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選官制度,到了唐朝,這一制度已不適用,所以無法為唐朝平民求取功名服務,排除B項;察舉制是漢朝的主要選官制度,到唐朝時,察舉制已被新的選官制度取代,排除C項。故選D項。
4.【答案】A
【詳解】據題干兩首詩內容可知,張籍詩的意思是低飛的雁群在傍晚時分出現在邊城,蘆葦正在努力地成長。一群駱駝滿載著貨物伴著叮咚的駝鈴聲緩緩前進,西去的駝隊應當還是馱運白練經由這條大道遠去安西。這首詩反映的社會現象是絲綢之路開通后,絲和絲織品大量西運。謝履詩的意思是泉州人口稠密而山谷貧瘠,即使想要去耕地也沒有地方可開墾。泉州的南邊有浩瀚無垠的大海,每年都制造船只與異域相通。詩句描繪了泉州地區的地理和人口狀況,以及人們利用海洋資源發展對外貿易的情景。從詩中可以看出,漢唐時期主要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進行貿易,而宋元時期泉州等地通過海路與異域通商,對外貿易的路線有明顯不同,A 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對外貿易的路線,并沒有直接體現出對外貿易政策的差異,排除 B 項;題干主要描述了貿易的場景和方式,對于出口貨物的種類并沒有明確提及,排除C項;題干強調的是對外貿易的路線有明顯不同,科技發展水平在詩中并沒有直接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5.【答案】C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開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牽,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李林甫,朝政日趨腐敗,終于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爆發,持續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從此由盛轉衰,故C符合題意;七國之亂、八王之亂、黃巢起義與題干無關,故ABD不合題意。故此題選C。
【點睛】抓住題干關鍵詞“唐朝也由盛世走向衰落”是解題的關鍵,考查安史之亂。
6.【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可得出從長安出發,最后到達天竺,這是玄奘西行印度,前往求取佛法,是文明交流互鑒,A項正確;民族關系和睦、海外貿易繁榮、邊疆管理加強與材料不符,排除BCD項。故選A項。
7.【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顏真卿是唐代杰出的書法家,而不是畫家,①錯誤;閻立本是唐代杰出的畫家,符合題意,②正確;柳公權是唐代著名的書法家,不符合題意,③錯誤;吳道子是唐代著名畫家,畫史尊稱畫圣,又名道玄,④正確;綜上所述,②④正確,D項正確;排除A、B、C項。故選D。
8.【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為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海外貿易,包括對海外貿易船只的出入港管理、貨物抽稅、外商接待等事務,D項正確;錦衣衛是明朝設立的由皇帝直接管轄的軍事特務機構,主要職責是掌管侍衛、緝捕、刑獄等,與宋朝海外貿易管理無關,排除A項;宣政院是元朝設立的中央機構,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排除B項;驛站在古代主要是供傳遞軍事情報的官員途中食宿、換馬的場所,主要功能是保障交通和信息傳遞,和海外貿易管理不相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岳飛是南宋時期著名的抗金將領,金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因此“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中的“胡虜”“匈奴”是指女真族。B項正確;黨項族建立了西夏,排除A項;匈奴族與南宋無關,排除C項;契丹族建立的是遼,排除D項。故選B項。
10.【答案】A
【詳解】據所學可知,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主要功績是統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1206年),A項正確;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建立的(1271年),并非成吉思汗本人,排除B項;北宋是被金國所滅(1127年),而成吉思汗活躍于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主要對手是金國和西夏,并未參與滅北宋,排除C項;統一全國說法錯誤,成吉思汗統一了蒙古草原,但并未完成對中原及南宋的統一,全國的統一是由忽必烈完成的,排除D項。故選A項。
11.【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駭人聞見”可知當時東京的商業活動規模巨大,說明商業貿易繁榮發達,C項正確;人身控制逐漸松弛,依附關系減弱,但材料體現的是商業貿易,排除A項;坊市界限分明不符合題意,且宋朝打破坊市界限,排除B項;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于明清,材料是北宋,且資本主義萌芽表現為雇傭關系等,排除D項。故選C項。
12.【答案】D
13.【答案】B
【詳解】根據材料“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神宗時期,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其中方田均稅法的施行消除了隱田逃稅現象,丈量出大量隱瞞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減經了農民的負擔,在短時間內大幅增加了國家賦稅收入,B項正確;保甲法主要是關于鄉村住戶的組織和管理,目的是防止農民的反抗,并節省軍費,排除A項;青苗法主要是關于農業貸款和利息的改革,旨在幫助農民在青黃不接時獲得貸款,并在收獲后償還。它與土地核查和賦稅征收無關,排除C項;募役法的頒布使得原來必須輪流充役的農民可以選擇以交錢代替服徭役,由官府出錢雇人充役,排除D項。故選B項。
14.【答案】C
【詳解】據表格看出,南方文學家數量從隋唐到南宋持續增長,北方文學家數量明顯減少。結合所學可知,從唐朝中期開始,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繁榮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為南方文學家的增長提供了物質基礎,C項正確;“南方完全沒有戰亂”過于絕對,與史實不符,排除A項;1905年,晚清政府廢除科舉取士制度,排除B項;重文輕武是宋朝的基本國策,隋唐、遼、金沒有堅持重文輕武,排除D項。故選C項。
15.【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1279年是中國步入大一統時代的第三個關鍵性時間節點”結合所學可知,1279年,元軍攻滅南宋殘部,完成了全國的統一,D項正確;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排除A項;1127年,金軍攻破北宋都城,北宋滅亡,排除B項;元軍攻入南宋都城在1276年,排除C項。故選D項。
16.【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關漢卿是元代戲曲作家,代表作有《竇娥冤》等,A項正確;蘇軾是宋詞的代表人物,排除B項;李白是唐詩的代表人物,排除C項;曹雪芹是明清小說的代表人物,排除D項。故選A項。
17.【答案】(1)三省六部制。
(2)在軍事上(“兵”):①采取杯酒釋兵權方法,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②任用文臣管理軍務,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③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切斷將領與士兵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在政治上(“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在宰相之下設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地方:①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②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
在經濟上(“錢”):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
(3)行省制度。宣慰使司都元帥府,澎湖巡檢司。
(4)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或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
【詳解】(1)名稱:根據材料一“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結合所學可知,唐代在中央實行的政治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2)舉措:根據材料二“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太祖為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在軍事、行政、財政方面所采取的主要舉措包括:軍事上:采取杯酒釋兵權的方法,解除禁軍高級將領的兵權;任用文臣管理軍務,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切斷將領與士兵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行政上: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在宰相之下設副宰相若干人,分割宰相的權力;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并實施三年任期制;設置通判,以分知州權力 。財政上:加強對地方稅收的控制,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
(3)創新;根據材料三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重要創新是行省制度。
機構:結合所學可知,元朝為了加強對西藏、臺灣地區的管轄,分別設置了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和澎湖巡檢司。
(4)趨勢:綜合上述材料和結合所學知識,我國古代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趨勢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地方權力不斷削弱。或者說,皇權不斷強化,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這一趨勢體現在各個朝代通過不同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逐步削弱地方勢力,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和管理,以維護國家的統一和穩定。
18.【答案】(1)曲轅犁,秧馬
(2)變化:南方人口占全國戶口數比例大幅度提高,超過北方。
影響:人口大量南遷,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3)變化:經濟重心南移,南宋
(4)交子,四川地區,根本原因:商品貿易活動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
(5)①先進的生產技術。②政府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③高素質的勞動力。④安定的社會環境。(任意答2點,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1)名稱:據材料一第一幅圖可知,這是曲轅犁,曲轅犁由11個部件構成,設計精妙,輕便靈巧,操作時可自如地控制入土深淺,回轉省力,適于精耕細作,大大提 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據材料一第二幅圖可知,這是秧馬。秧馬是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的一種拔秧工具。拔秧的人跨坐秧馬,前后滑行自如,能降低勞動強度,提高勞動效率。
(2)變化:據材料二“南方”“占全國戶口數比例%”“62.9”“北方”“占全國戶口數比例%”“37.1”可知,南方人口占全國戶口數比例大幅度提高,超過北方。
影響:據所學可知,人口大量南遷,南方人口增加,促進了南方地區經濟的發展,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3)變化:據材料三“衣被天下”“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又為東南根根柢。語曰‘蘇湖熟,天下足’”可知,南方經濟發展起來,國家根本仰給東南,經濟重心南移。
時間:據所學可知,南宋時期,江南地區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水平領先,南方人口在總量和增長速度方面都超過了北方, 社會經濟長期穩定,政府的財政收入和糧食供應都依靠江南地區。至此,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
(4)名稱及地區:據所學可知,四川地區,商業的繁榮促進了貨幣交易量的增長,但長期以來市場上流通的是金屬貨幣,攜帶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 “交子”,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根本原因:據材料四“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商品貿易活動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可知,商品貿易活動日益繁榮,市場對錢幣的需求量驟增。
(5)條件:據材料一生產工具可知,先進的生產技術。據材料二人口數據可知,高素質的勞動力。據所學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原因可知,政府制定恰當的經濟政策。安定的社會環境。
19.【答案】(1)文成公主,影響: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2)①澶淵之盟②郾城
評價:①有利于維持遼宋邊境的長期穩定。②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③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任意兩點,言之有理即可)
(3)原因:元朝統治區域遼闊,國家統一。民族:回回
(4)認識: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有利于促進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言之有理即可)
【詳解】(1)公主:據材料一“641年,□□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并結合所學可知,松贊干布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去唐朝請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 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帶去了蔬菜種子、 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 醫藥、歷法、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
影響:據材料一“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生產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也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并結合所學可知,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唐蕃的友好關系。
(2)①:據材料二“宋真宗時,北宋打敗遼,雙方簽訂”并結合所學可知,1004年,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率兵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1005年,北宋與遼議和,雙方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錢物,稱為“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
②:據材料二“南宋在②大敗金軍主力,后來與金達成和議”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初年,金軍幾次大舉南下,南宋軍民奮起抵抗。岳飛等抗金將領率軍北伐,從金軍手中收復許多失地。岳飛統率的“岳家軍”在郾城大敗金軍主力,并乘勝追擊,迫使金軍后撤到黃河以北。
評價:據所學可知,澶淵之盟后,宋遼間保持著和平局面。設立榷場互市,邊境貿易的往來,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的溝通與了解。因此,有利于維持遼宋邊境的長期穩定;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3)原因:據材料三“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可知,元朝統治區域遼闊,據材料三“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并結合所學可知,國家統一。
民族:據所學可知,來自中亞、西亞的人移居中國,同漢、蒙 古、畏兀兒等人,長期雜居相處,互通婚姻, 逐漸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回。它是我國回族的前身。
(4)認識:開放性回答,言之有理即可,據材料唐元時期國家統一、民族融合的角度可知,唐朝和元朝使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進一步發展,因此,國家統一、民族融合有利于促進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
20.【答案】(1)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
(2)標題:中國的科技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
論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元時期,印刷術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沿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和歐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時期發明指南針,南宋時廣泛應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將指南針傳入歐洲,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唐朝時,中國人就發明了火藥,后來應用于戰爭,隨著火藥經阿拉伯地區傳到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
綜上所述,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詳解】(1)四大發明:根據材料“中國古代科技發明比較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包括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這些發明不僅是古代中國人民智慧的結晶,更深刻影響了世界文明進程。
(2)小論文: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解答本題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并從材料獲取有效信息,題目要求以“中國的科技發明推動了世界文明的發展”為論點,再結合所學知識,從四大發明的出現、傳播、作用等角度加以論述: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在生活生產實踐中發明了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等。北宋時期,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宋元時期,印刷術傳入朝鮮、日本及東南亞地區,又沿絲綢之路傳入西亞和歐洲,大大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北宋時期發明指南針,南宋時廣泛應用于航海,阿拉伯人又將指南針傳入歐洲,對世界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和實現環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條件。唐朝時,中國人就發明了火藥,后來應用于戰爭,隨著火藥經阿拉伯地區傳到歐洲,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重要影響。最后進行總結提升:綜上所述,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發展的重大貢獻。
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
第 page number 頁,共 number of pages 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大连池市| 泗阳县| 高密市| 蓝田县| 云和县| 九龙县| 桃园县| 班玛县| 元阳县| 越西县| 五指山市| 万源市| 凤山县| 海城市| 游戏| 花垣县| 保亭| 临邑县| 内江市| 内丘县| 芮城县| 蓬安县| 吐鲁番市| 汽车| 高尔夫| 分宜县| 抚宁县| 原平市| 神木县| 花垣县| 灵石县| 屏东市| 布拖县| 锦州市| 宜良县| 台湾省| 昔阳县| 乌鲁木齐县| 平远县| 南召县| 大渡口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