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四)一、選擇題1.(2024七下·順德期末)由表可見,唐朝走向興盛最主要緣于(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虛心納諫,薄賦尚儉武則天 破格用人,廣開入仕之舉,重視發展生產唐玄宗 整頓吏治,改革稅制,注重文教A.知識分子重視教育 B.統治者勵精圖治C.人民群眾獻言獻策 D.唐王朝革新制度【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唐朝統治者都采用各種措施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最終促成了唐朝前期的繁盛景象,所以材料共同說明的是唐朝興盛的原因是統治者勵精圖治,B項正確;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屬于統治者,與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無關,排除AC項;材料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唐王朝革新制度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秉持著這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3.(2025七下·龍崗期中)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下表是部分唐詩的摘錄,由此可推斷出( )李白 《南奔書懷》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杜甫 《哀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戴叔倫 《撫州對事后送外生宋垓歸饒州覲侍呈上姊夫》 骨肉無半在,鄉園猶未旋。A.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B.詩歌能夠反映社會現實C.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D.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 ,這些唐詩反映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現實,即安史之亂帶來的動亂,故選項B符合題意;A. 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不準確,不符合題意;C. 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因此唐詩往往不能真實再現社會全景 ,不符合題意;D. 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題干中顯示的是戰亂帶來的動亂,沒有顯示其他風格、類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這就需要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分析。4.(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 )A.社會局勢的動蕩 B.經濟重心的南移C.選官制度的變革 D.帝王個人的喜好【答案】A【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環境積極向上,詩人創作多豪放浪漫,充滿自信與豪情;后期安史之亂后,社會局勢動蕩,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詩人目睹社會的破敗和人民的苦難,詩風變得沉郁悲壯,多反映社會現實和百姓疾苦。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社會局勢的動蕩,A項符合題意;B: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影響的是南北經濟格局,與唐詩詩風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B項不符合題意;C:唐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在唐朝時期科舉制雖有發展完善,但它主要影響的是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與唐詩詩風的變化關聯不大,C項不符合題意;D:帝王個人的喜好對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詩歌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 第2課 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唐太宗的做法( )A.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B.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C.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D.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大力發展科舉制,擴大了官員的選拔范圍,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B項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正確,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唐太宗的做法鞏固了統治,未體現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A項不符合題意;“開元盛世”標志著唐朝進入鼎盛時期,C項不符合題意;進士科的確立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注重任用賢才。解答本題要把握唐太宗注重任用賢才和納諫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7.(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巖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唐朝時期,一些胡人貴族曾掌握著唐朝的大權,對唐朝的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胡人在唐朝時期也出現了許多使用漢字的文獻,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學藝術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這些現象( )A.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B.反映了民族政權的建立C.有利于鞏固政權的統一 D.體現了民族交往與交融【答案】D【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胡人貴族參與唐朝政治軍事、胡人使用漢字文獻以及文學藝術反映胡人生活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D正確;材料中胡人貴族掌握唐朝大權、出現用漢字的胡人文獻以及文學藝術反映胡人生活等現象,主要體現的是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中央集權的強化沒有直接關系,A錯誤;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民族之間在唐朝內部的交流融合,并非民族政權的建立,B錯誤;材料主要圍繞民族交往與交融展開,沒有直接表明對政權統一鞏固的作用,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民族交融。解題方法:結合唐朝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8.(2024七下·高州月考)《舊唐書·李密傳》中這樣描述隋末的社會狀況:“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材料表明( )A.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頻繁 B.三國時期戰亂不斷C.隋朝末年自然災害嚴重 D.隋朝末年民不聊生【答案】D【知識點】隋朝的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隋朝末年農民戰爭造成的悲慘景象,民不聊生。隋朝末年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D符合題意;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頻繁與隋末不符,排除A;三國時期戰亂不斷與隋末不符,排除B;隋朝末年自然災害嚴重,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得出,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滅亡。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煬帝的暴政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即可作答。9.(2024七下·陽江期中)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C.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結合所學可知,文天祥和岳飛都具有為國犧牲的精神,具有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B符合題意;材料與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無關,排除A;材料與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無關,排除C;材料體現不出樂觀閑適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文天祥的知。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岳飛、文天祥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10.(2020七下·高郵期中)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人們休養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發老邁的人,都不識打仗的武器了)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B.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D.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人們休養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發老邁的人,都不識打仗的武器了”說明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因此:A項材料中未體現;B項符合題意;C項材料中未體現;D項材料中未說明;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影響。難度不大,理解題意即可作答。11.(2025七下·龍崗期中)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稱為“榷場”。榷場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 )A.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B.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C.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并且數量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沒有顯示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C. 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積貧積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題意;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與北宋的軍事實力提升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回答。12.(2025七下·寶安期中)下表為唐宋時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項目統計圖,材料說明( )朝代 地區江蘇 浙江 福建 陜西 河南 山西唐 18 44 29 32 11 32北宋 43 86 45 12 7 25金及局時期的南宋 73 185 63 4 2 14A.經濟重心南移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D.農業生產技術革新【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時期南方地區的公共水利工程項目大幅增加,而北方地區的公共水利工程項目大幅減少,這表明南方地區的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故選項A符合題意;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不符合題意;C. 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 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南北經濟交流頻繁,不符合題意;D. 農業生產技術革新 ,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農業生產技術革新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數據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含義。13.(2025七下·寶安期中)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大都市商業繁榮 D.城市規劃井然有序【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開封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臨安 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開封、臨安這些大都市商業繁榮,故選項C符合題意;A.建筑布局有特色,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題意;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市民生活豐富多彩,不符合題意;D. 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 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城市規劃井然有序,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4.(2025七下·柯橋期中)歸納主題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請為下表中的史料歸納一個主題,恰當的是( )相關史料 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 《史記》“(南方)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晉書》“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A.經濟重心南移 B.城市商業繁榮C.農業生產發展 D.對外交流頻繁【答案】A【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西漢時期,江南地區地廣人稀;到了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已經衣食無憂,到了宋朝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這顯示的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故選項A符合題意;B.城市商業繁榮,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城市商業繁榮,不符合題意;C.農業生產發展,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農業生產發展,不符合題意;D.對外交流頻繁,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對外交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讀懂史料的含義,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5.(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巖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 下表為王安石變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財政收支表,從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進行變法的背景是( )年代 收入(單位:貫) 支出(單位:貫)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萬余 12677萬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萬余 12625萬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萬余 13186萬余A.中央集權加強 B.財政危機加重C.提倡“崇文抑武” D.對外戰爭失利【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從表格數據來看,真宗天禧五年收入大于支出,仁宗皇佑元年收支相等,到英宗治平二年支出大于收入,財政狀況逐漸惡化,反映出財政危機加重,這正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背景之一,B正確;材料中主要呈現的是北宋不同年份的財政收支數據,并未涉及中央集權加強相關內容,A錯誤;表格中沒有任何信息體現提倡“崇文抑武”,C錯誤;表格數據中沒有關于對外戰爭的內容,無法得出對外戰爭失利的結論,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王安石變法。解題方法: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信息,然后與選項杜比即可。16.(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王兵同學在閱讀了《契丹國志》、《細說宋朝》、《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等相關書籍后,完成了歷 史老師布置的探究性作業。該作業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封建國家的統一時代C.軍閥割據混戰時代 D.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答案】D【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916年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1005年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議,北宋與遼、西夏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建立南宋,南宋抗戰派將領岳飛堅持抗金,1141年南宋與金達成和議,南未與金對峙局面形成。因此關于遼宋夏金時期的歷史小論文,可以確定的最合適的論文主題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D項符合題意;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A項不符合題意;B:遼宋夏金時期國家沒有統一,B項不符合題意;C: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遼宋夏金時期沒有地方軍閥割據現象,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遼宋夏元時期的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2023七下·無棣期末)”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這是一位軍機大臣對工作的描述。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與皇帝”共治國事”B.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C.皇帝的權力受到了限制D.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答案】B【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反映了軍機大臣的工作沒有自主決斷權,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大臣輔助皇帝處理國政,不可能與皇帝“共治國事”,排除A項。B項:根據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依樣畫葫蘆”“葫蘆仔細看”反映了軍機大臣只能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行事,不能有自己的意見,故B項正確。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的設立,使得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所以皇帝權力受限制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大臣只是上傳下達,不能替皇帝處理政事,排除D項。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軍機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軍機處的相關歷史知識。18.(廣東省肇慶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達爾文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后,稱之為“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這表明( )A.明代中國科技領先世界 B.中國科技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C.《天工開物》是養蠶專著 D.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源自中國【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19.(2024七下·衡南期末)年代尺有助于歷史記憶。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處應填入( )A.蒙古滅金 B.南宋滅亡C.朱元璋稱帝 D.鄭成功收復臺灣【答案】C【知識點】明朝的建立20.(2024七下·衡陽期末)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搜集了以下相關材料“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設置駐藏大臣”“平定準噶爾叛亂”“反擊沙俄”。其探究主題可能是( )A.制度的成熟與穩定 B.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D.外交的開放與危機【答案】B【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1.(2024七下·普洱期末)明朝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在地方上設置三司,清朝設置軍機處……這些措施集中體現了( )A.加強君主專制 B.加強思想上的統一C.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答案】A【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22.(2024七下·于洪期末)以下一組文物的主題是( )A.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B.西北邊疆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D.清政府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答案】C【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3.(2024七下·新撫期末)近些年來最受人們喜愛的歷史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中寫道“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這就是明代醫生的覺悟,以及他拋棄榮華富貴,歷經困苦三十年著書救人的唯一動機與目的。”這位明代醫生是( )A.扁鵲 B.華佗 C.李時珍 D.張仲景【答案】C【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24.(2024七下·鄂倫春期末)明清傳世著作頗多,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也有《徐霞客游記》和《天下郡國利弊書》;還有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與《紅樓夢》。這些著作體現了( )A.君主專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進入總結階段C.儒學滲透社會各個方面 D.明清社會的繁榮與危機【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25.(2024七下·九臺期末)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以下示意圖中①處可填( )A.設置宣政院 B.設置伊犁將軍C.平定噶爾丹叛亂 D.設置駐藏大臣【答案】D【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二、材料分析題26.(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唐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 止和改正錯誤,因此他提倡和鼓勵諍諫使貞觀年間政治生活 趨向健康、和諧。——《中國古代歷史》材料二 唐初統治者在隋制基礎上,完善了該制度。這樣的機構設置,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 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 被削弱,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這一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 沿襲。——摘編自袁剛《隋唐三省體制祈論》材料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唐】杜甫《憶昔》材料四 盛世的實現,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為前提。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養,對于 盛世有決定作用 ……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 ……盛世的出現,還需要整個 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 ……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的時間。 一般來說,需要幾 代人的努力。——《中國歷史》(1)材料一中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什么?由此出現了哪些名臣?(列舉一例)在他統治時期出現 了哪一盛世局面?(2)材料二中的圖是唐代實行的什么制度?依據材料說說該制度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3)杜甫的詩描寫了唐朝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這一盛世景象歷史上稱之為什么?出現在哪位 皇帝統治時期?(4)依據材料四、概括中國古代盛世得以實現所需要具備的條件。【答案】(1)關鍵: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名臣:魏征。盛世局面:貞觀之治。(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盛世景象:開元盛世。皇帝:唐玄宗。(4)條件:開明君主的出現;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可知,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當時朝中人才濟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朝政,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二圖片是唐朝三省六部制。根據材料二“這樣的機構設置,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被削弱,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這一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沿襲”可知,三省六部制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根據材料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和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為“開元”,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注重文教,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4)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實現,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為前提。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養,對于盛世有決定作用”可知,開明君主的出現。根據材料四“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可知,有一大批清官廉吏。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出現,還需要整個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可知,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的時間。一般來說,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可知,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故答案為:(1)關鍵: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名臣:魏征。盛世局面:貞觀之治。(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盛世景象:開元盛世。皇帝:唐玄宗。(4)條件:開明君主的出現;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民族自信在于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且不說秦漢雄風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錦繡兩宋,大元一統,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盛世大唐】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 ……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 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 “吸納”和“遠播”兩方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2)【錦繡兩宋】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海外貿易高度 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 諸國發展商貿,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 結合所學,概括宋朝 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3)【大元一統】材料三 若元(元朝), 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 為一 ,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 難以里數限者矣。——摘編自宋濂 《元史》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統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哪一機構管轄澎湖和琉球 (4)綜上信息,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堅定民族自信。【答案】(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機構:澎湖巡檢司。(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和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玄奘到達天竺后,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其弟子學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有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有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2)根據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可知,宋朝時期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故答案為:(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機構:澎湖巡檢司。(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海外貿易、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唐朝對外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2024七下·防城期末)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各民族不斷交融,歷代王朝不斷加強中央集 權和邊疆管理,共同推動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閱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 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普曰:“此 非他收,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 谷,收其精兵,到天下自安矣。”——摘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民族交融】材料二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 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 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有效的邊疆管理】材料三地區措施 朝代 對新疆地區 對西藏地區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 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 地區。 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求娶 A 。唐穆 宗時期,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元朝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 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 B 直 轄 ,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 的扳亂;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 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 扈特部。 中央政府對歷代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 1727年,設置0,監腎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飲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管理西藏。——改編自人民救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制其錢谷”的經濟舉措。并指出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全國性治理政治創新制度。(2)根據材料二,指出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舉出元朝時體現 民族交融的一個史實。(3)完成材料三表格,在A、B、C 三處填上適當內容。根據表格史實歸納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4)根據上述材料,選取任意角度,提煉一個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有關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1)舉措: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制度:行省制度(2)特點:相互吸收史實:回族的形成。(3)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方式: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 【示例一】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每1史實論述1分,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每1史實論述1分,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到天下自安矣。”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今山東、山西、河北直屬于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2)根據材料二“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可知,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是相互吸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3)根據材料三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了書籍、種子、工藝品等,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根據根據材料三表格可知,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是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本題為歷史小論文,根據上述材料,選取任意角度,【示例一】自擬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自擬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自擬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故答案為:(1)舉措: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制度:行省制度。(2)特點:相互吸收。史實:回族的形成。(3)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方式: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示例一】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行省制度、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唐元清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從材料中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四)一、選擇題1.(2024七下·順德期末)由表可見,唐朝走向興盛最主要緣于(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虛心納諫,薄賦尚儉武則天 破格用人,廣開入仕之舉,重視發展生產唐玄宗 整頓吏治,改革稅制,注重文教A.知識分子重視教育 B.統治者勵精圖治C.人民群眾獻言獻策 D.唐王朝革新制度2.(四川省榮縣中學校2024-2025學年七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秉持著這樣的治國思想開創出盛世局面,這一局面是( )A.開皇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貞觀遺風3.(2025七下·龍崗期中)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下表是部分唐詩的摘錄,由此可推斷出( )李白 《南奔書懷》 秦趙興天兵,茫茫九州亂。杜甫 《哀王孫》 腰下寶玦青珊瑚,可憐王孫泣路隅戴叔倫 《撫州對事后送外生宋垓歸饒州覲侍呈上姊夫》 骨肉無半在,鄉園猶未旋。A.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B.詩歌能夠反映社會現實C.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D.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4.(2025七下·龍崗期中)古代諫議制度自產生伊始,就與國家興亡密切相關。據《隋書》統計,文、煬兩朝有諫議記載的共61次,其中,文帝朝納諫率為84%。唐朝時期,諫議制度逐步規范化,諫議形式走向多樣。“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這一現象說明( )A.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B.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C.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D.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5.(2025七下·南山期中)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 )A.社會局勢的動蕩 B.經濟重心的南移C.選官制度的變革 D.帝王個人的喜好6.(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2025) 第2課 唐朝建立與“貞觀之治”)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唐太宗的做法( )A.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 B.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C.使唐朝進入鼎盛時期 D.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7.(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巖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唐朝時期,一些胡人貴族曾掌握著唐朝的大權,對唐朝的政治和軍事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胡人在唐朝時期也出現了許多使用漢字的文獻,如女真族的《女真文字》和突厥人的《突厥文字》等。唐朝的文學藝術中也有很多反映胡人生活和文化的作品。這些現象( )A.推動了中央集權的強化 B.反映了民族政權的建立C.有利于鞏固政權的統一 D.體現了民族交往與交融8.(2024七下·高州月考)《舊唐書·李密傳》中這樣描述隋末的社會狀況:“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材料表明( )A.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頻繁 B.三國時期戰亂不斷C.隋朝末年自然災害嚴重 D.隋朝末年民不聊生9.(2024七下·陽江期中)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 )A.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 B.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C.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 D.閑適自由的樂觀精神10.(2020七下·高郵期中)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人們休養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發老邁的人,都不識打仗的武器了)這說明( )A.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的削弱B.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C.北方社會經濟出現了繁榮的局面D.宋遼雙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關系11.(2025七下·龍崗期中)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當時在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稱為“榷場”。榷場貿易量很大,如北宋每年從遼購買數萬只羊:有一年遼發生旱災,購買了北宋官倉兩萬石粟。這種現象( )A.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B.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C.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D.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12.(2025七下·寶安期中)下表為唐宋時期南北方主要省份公共水利工程項目統計圖,材料說明( )朝代 地區江蘇 浙江 福建 陜西 河南 山西唐 18 44 29 32 11 32北宋 43 86 45 12 7 25金及局時期的南宋 73 185 63 4 2 14A.經濟重心南移 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C.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D.農業生產技術革新13.(2025七下·寶安期中)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開封“屋宇雄壯,門面廣闊,望之森然, 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夢粱錄》記載南宋臨安“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由此可以看出宋朝( )A.建筑布局有特色 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C.大都市商業繁榮 D.城市規劃井然有序14.(2025七下·柯橋期中)歸納主題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請為下表中的史料歸納一個主題,恰當的是( )相關史料 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 《史記》“(南方)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晉書》“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A.經濟重心南移 B.城市商業繁榮C.農業生產發展 D.對外交流頻繁15.(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玉巖集團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 下表為王安石變法前北宋三位皇帝部分年份的財政收支表,從下表可以反映出王安石在1069年進行變法的背景是( )年代 收入(單位:貫) 支出(單位:貫)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 15085萬余 12677萬余仁宗皇佑元年(1049年) 12625萬余 12625萬余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 11613萬余 13186萬余A.中央集權加強 B.財政危機加重C.提倡“崇文抑武” D.對外戰爭失利16.(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王兵同學在閱讀了《契丹國志》、《細說宋朝》、《遼宋西夏金社會生活史》等相關書籍后,完成了歷 史老師布置的探究性作業。該作業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封建國家的統一時代C.軍閥割據混戰時代 D.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17.(2023七下·無棣期末)”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這是一位軍機大臣對工作的描述。該詩直接說明了( )A.軍機大臣與皇帝”共治國事”B.軍機大臣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C.皇帝的權力受到了限制D.軍機大臣接替丞相職權,替皇帝處理政事18.(廣東省肇慶市2023-2024學年部編版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題)達爾文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后,稱之為“權威著作”。他把中國古代養蠶技術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這表明( )A.明代中國科技領先世界 B.中國科技為世界文明作出貢獻C.《天工開物》是養蠶專著 D.達爾文的進化理論源自中國19.(2024七下·衡南期末)年代尺有助于歷史記憶。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處應填入( )A.蒙古滅金 B.南宋滅亡C.朱元璋稱帝 D.鄭成功收復臺灣20.(2024七下·衡陽期末)某校歷史興趣小組在一次探究活動中,搜集了以下相關材料“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設置駐藏大臣”“平定準噶爾叛亂”“反擊沙俄”。其探究主題可能是( )A.制度的成熟與穩定 B.國家的鞏固和發展C.文化的碰撞與交流 D.外交的開放與危機21.(2024七下·普洱期末)明朝廢除了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在地方上設置三司,清朝設置軍機處……這些措施集中體現了( )A.加強君主專制 B.加強思想上的統一C.加強對軍隊的控制 D.加強對地方的控制22.(2024七下·于洪期末)以下一組文物的主題是( )A.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 B.西北邊疆治理體系的不斷完善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D.清政府加強對臺灣的有效管轄23.(2024七下·新撫期末)近些年來最受人們喜愛的歷史書籍《明朝那些事兒》中寫道“他只是一個醫生,他知道,生命很珍貴,也很柔弱,作為一個醫生,有責任和義務去維護生命的存在。這就是明代醫生的覺悟,以及他拋棄榮華富貴,歷經困苦三十年著書救人的唯一動機與目的。”這位明代醫生是( )A.扁鵲 B.華佗 C.李時珍 D.張仲景24.(2024七下·鄂倫春期末)明清傳世著作頗多,有《本草綱目》《農政全書》和《天工開物》;也有《徐霞客游記》和《天下郡國利弊書》;還有文學名著《三國演義》與《紅樓夢》。這些著作體現了( )A.君主專制制度走向衰落 B.封建文明進入總結階段C.儒學滲透社會各個方面 D.明清社會的繁榮與危機25.(2024七下·九臺期末)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以下示意圖中①處可填( )A.設置宣政院 B.設置伊犁將軍C.平定噶爾丹叛亂 D.設置駐藏大臣二、材料分析題26.(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唐朝時期,中國封建社會達到了頂峰,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朝代之一、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 止和改正錯誤,因此他提倡和鼓勵諍諫使貞觀年間政治生活 趨向健康、和諧。——《中國古代歷史》材料二 唐初統治者在隋制基礎上,完善了該制度。這樣的機構設置,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 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 被削弱,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這一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 沿襲。——摘編自袁剛《隋唐三省體制祈論》材料三“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 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唐】杜甫《憶昔》材料四 盛世的實現,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為前提。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養,對于 盛世有決定作用 ……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 ……盛世的出現,還需要整個 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 ……另外,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的時間。 一般來說,需要幾 代人的努力。——《中國歷史》(1)材料一中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什么?由此出現了哪些名臣?(列舉一例)在他統治時期出現 了哪一盛世局面?(2)材料二中的圖是唐代實行的什么制度?依據材料說說該制度在當時起到什么作用?(3)杜甫的詩描寫了唐朝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盛世景象,這一盛世景象歷史上稱之為什么?出現在哪位 皇帝統治時期?(4)依據材料四、概括中國古代盛世得以實現所需要具備的條件。27.(甘肅省張掖市臨澤縣第二中學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中試卷)民族自信在于一個民族認識到自己對整個人類發展的崇高價值。且不說秦漢雄風單是大唐氣象就讓多少人蕩氣回腸。錦繡兩宋,大元一統,猶如一幅幅流光溢彩的畫卷,溶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 凝固成人類的精神家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盛世大唐】材料一 唐代中國,是世界文化的重心,是世界歷史演進的總動脈。融合域外文化的唐文化成了世界性文化,深為當時世界各國人民所向往 ……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 中外文化大交流。——摘編自王介南《中外文化交流史》繁榮富庶、天下太平的唐朝不僅有吸納世界文化精華的魄力,也有遠播中華文化的氣度與能力。試從 “吸納”和“遠播”兩方面各舉一例加以說明。(2)【錦繡兩宋】材料二 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海外貿易高度 繁華,當時整個大宋國的海岸線,北至膠州灣,南至廣州灣,再到瓊州海峽,都對外開放,與西洋南洋 諸國發展商貿,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摘編自吳鉤《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宋朝海外貿易發達,為鼓勵海外貿易,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什么機構加以管理 結合所學,概括宋朝 海外貿易發達的原因。(3)【大元一統】材料三 若元(元朝), 則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 為一 ,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 難以里數限者矣。——摘編自宋濂 《元史》元朝疆域遼闊,為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統治者因地制宜,設置了哪一機構管轄澎湖和琉球 (4)綜上信息,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如何堅定民族自信。28.(2024七下·防城期末)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的國家,通過各民族不斷交融,歷代王朝不斷加強中央集 權和邊疆管理,共同推動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形成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格局。閱 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中央集權的加強】材料一 (宋太祖)一日召趙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 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 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 ”普曰:“此 非他收,方鎮(藩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 谷,收其精兵,到天下自安矣。”——摘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民族交融】材料二 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在遼朝,契丹族上 自皇帝下至臣僚百姓,大都向往漢文化。西夏王室同樣重視吸收漢族文化。雖然宋朝自以為是 文化大國,但仍然吸收了遼夏的某些文化成分。——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有效的邊疆管理】材料三地區措施 朝代 對新疆地區 對西藏地區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 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 地區。 唐太宗時期,松贊干布求娶 A 。唐穆 宗時期,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元朝 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 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 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 B 直 轄 ,掌管西藏軍民各項事務。清朝 平定大、小和卓分裂祖國 的扳亂;設置伊犁將軍進行管 轄;妥善安置回歸祖國的土爾 扈特部。 中央政府對歷代達賴和班禪進行冊封; 1727年,設置0,監腎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飲定藏內善后章程》規范管理西藏。——改編自人民救育出版社《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上“制其錢谷”的經濟舉措。并指出元朝為加強中央集權而實行的全國性治理政治創新制度。(2)根據材料二,指出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舉出元朝時體現 民族交融的一個史實。(3)完成材料三表格,在A、B、C 三處填上適當內容。根據表格史實歸納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4)根據上述材料,選取任意角度,提煉一個與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有關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知識進行論述。(要求:圍繞主題,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唐朝統治者都采用各種措施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最終促成了唐朝前期的繁盛景象,所以材料共同說明的是唐朝興盛的原因是統治者勵精圖治,B項正確;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屬于統治者,與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無關,排除AC項;材料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唐王朝革新制度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3.【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 詩歌是詩人表達自身情感、記錄心情的載體,從詩中可以體會到詩人的情懷 ,這些唐詩反映了唐朝時期的社會現實,即安史之亂帶來的動亂,故選項B符合題意;A. 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文學作品可以直接證史不準確,不符合題意;C. 唐詩真實再現了社會全景 ,文學作品往往經過了文人的加工,與史實有出入,因此唐詩往往不能真實再現社會全景 ,不符合題意;D. 唐詩風格各異,類型眾多 ,題干中顯示的是戰亂帶來的動亂,沒有顯示其他風格、類型,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這就需要讀懂題干信息的含義分析。4.【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局面都與統治者積極納諫有密切聯系”,可以看出, 諫議可彌補君主專制的缺陷 ,成就盛世局面,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君主權力的行使得以規范化,不符合題意;C. 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 ,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虛懷納諫是國家治理的根本,不符合題意;D. 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題干中顯示的是納諫,沒有顯示諫議有濃厚的原始民主色彩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看出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5.【答案】A【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社會環境和歷史變遷是影響文學創作的重要因素。以唐詩創作為例,前期豪放浪漫,引人注目,后期則沉郁悲壯,讓人扼腕”可知,唐朝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力強盛,社會環境積極向上,詩人創作多豪放浪漫,充滿自信與豪情;后期安史之亂后,社會局勢動蕩,戰亂頻繁,民不聊生,詩人目睹社會的破敗和人民的苦難,詩風變得沉郁悲壯,多反映社會現實和百姓疾苦。造成詩風前后變化的原因是社會局勢的動蕩,A項符合題意;B:經濟重心的南移主要影響的是南北經濟格局,與唐詩詩風變化沒有直接的因果聯系,B項不符合題意;C:唐朝主要的選官制度是科舉制,在唐朝時期科舉制雖有發展完善,但它主要影響的是人才選拔和社會階層流動等方面,與唐詩詩風的變化關聯不大,C項不符合題意;D:帝王個人的喜好對詩歌創作有一定影響,但不是主要原因,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詩歌的特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唐太宗在位23年間,任用宰相共28人,除高祖時的舊臣6人外,他親自任命的22人出身各異,有一半甚至來自庶族寒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大力發展科舉制,擴大了官員的選拔范圍,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B項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正確,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唐太宗的做法鞏固了統治,未體現造成了官僚機構臃腫,A項不符合題意;“開元盛世”標志著唐朝進入鼎盛時期,C項不符合題意;進士科的確立標志著科舉制的創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唐太宗注重任用賢才。解答本題要把握唐太宗注重任用賢才和納諫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7.【答案】D【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胡人貴族參與唐朝政治軍事、胡人使用漢字文獻以及文學藝術反映胡人生活等,這些都充分體現了唐朝時期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融,D正確;材料中胡人貴族掌握唐朝大權、出現用漢字的胡人文獻以及文學藝術反映胡人生活等現象,主要體現的是民族之間的交流,和中央集權的強化沒有直接關系,A錯誤;材料重點強調的是民族之間在唐朝內部的交流融合,并非民族政權的建立,B錯誤;材料主要圍繞民族交往與交融展開,沒有直接表明對政權統一鞏固的作用,C錯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民族交融。解題方法:結合唐朝時期的民族交往與交融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8.【答案】D【知識點】隋朝的滅亡【解析】【分析】根據題干“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結合所學可知,題干反映的是隋朝末年農民戰爭造成的悲慘景象,民不聊生。隋朝末年農民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隋煬帝的殘暴統治,D符合題意;西漢末年農民起義頻繁與隋末不符,排除A;三國時期戰亂不斷與隋末不符,排除B;隋朝末年自然災害嚴重,僅從題干信息無法得出,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隋朝的滅亡。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煬帝的暴政是導致隋朝滅亡的主要原因即可作答。9.【答案】B【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岳飛的‘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結合所學可知,文天祥和岳飛都具有為國犧牲的精神,具有英勇不屈的報國情懷,B符合題意;材料與未雨綢繆的憂患意識無關,排除A;材料與飄逸灑脫的浪漫風格無關,排除C;材料體現不出樂觀閑適的精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岳飛、文天祥的知。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岳飛、文天祥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10.【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材料“人們休養生息,牛羊遍布田野,白發老邁的人,都不識打仗的武器了”說明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因此:A項材料中未體現;B項符合題意;C項材料中未體現;D項材料中未說明;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的影響。難度不大,理解題意即可作答。11.【答案】B【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商業往來一直進行,并且數量較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種現象擴大了民族間的往來與互動,有利于民族融合,故選項B符合題意;A. 加強了北宋中央集權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沒有顯示中央集權,不符合題意;C. 改變了積貧積弱局面 ,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積貧積弱局面是北宋,不符合題意;D. 大大提升了北宋的軍事實力 ,題干中顯示的是北宋與邊疆少數民族政權的交往,與北宋的軍事實力提升無關,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出現的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理解這種現象帶來的影響回答。12.【答案】A【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唐宋時期南方地區的公共水利工程項目大幅增加,而北方地區的公共水利工程項目大幅減少,這表明南方地區的經濟超過北方,經濟重心南移,故選項A符合題意;B.南方自然條件優越,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南方自然條件優越,不符合題意;C. 南北經濟交流頻繁 , 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南北經濟交流頻繁,不符合題意;D. 農業生產技術革新 ,題干中顯示的是南北方公共水利工程項目數量的變化,沒有提及農業生產技術革新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數據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要理解經濟重心南移的含義。13.【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 開封每一交易, 動即千萬, 駭人聞見”“臨安 萬物所聚, 諸行百市 ”,可以看出,宋朝時期開封、臨安這些大都市商業繁榮,故選項C符合題意;A.建筑布局有特色,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建筑布局,不符合題意;B.市民生活豐富多彩,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市民生活豐富多彩,不符合題意;D. 城市規劃井然有序 , 題干中顯示的是商品貿易,沒有提及城市規劃井然有序,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4.【答案】A【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西漢時期,江南地區地廣人稀;到了魏晉時期,江南地區已經衣食無憂,到了宋朝時期,國家的財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區,這顯示的是我國經濟重心南移,故選項A符合題意;B.城市商業繁榮,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城市商業繁榮,不符合題意;C.農業生產發展,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農業生產發展,不符合題意;D.對外交流頻繁,題干中只顯示了江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沒有具體顯示對外交流,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讀懂史料的含義,緊貼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15.【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從表格數據來看,真宗天禧五年收入大于支出,仁宗皇佑元年收支相等,到英宗治平二年支出大于收入,財政狀況逐漸惡化,反映出財政危機加重,這正是王安石變法的重要背景之一,B正確;材料中主要呈現的是北宋不同年份的財政收支數據,并未涉及中央集權加強相關內容,A錯誤;表格中沒有任何信息體現提倡“崇文抑武”,C錯誤;表格數據中沒有關于對外戰爭的內容,無法得出對外戰爭失利的結論,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王安石變法。解題方法: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相關知識分析表格信息,然后與選項杜比即可。16.【答案】D【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解析】【分析】D:根據所學可知,916年契丹阿保機統一各部,建立契丹國(遼),960年趙匡胤建立北宋,1005年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1044年,北宋與西夏達成和議,北宋與遼、西夏并立。1127年金滅北宋,同年趙構建立南宋,南宋抗戰派將領岳飛堅持抗金,1141年南宋與金達成和議,南未與金對峙局面形成。因此關于遼宋夏金時期的歷史小論文,可以確定的最合適的論文主題是民族政權并立的時代,D項符合題意;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A項不符合題意;B:遼宋夏金時期國家沒有統一,B項不符合題意;C:東漢末年軍閥割據,遼宋夏金時期沒有地方軍閥割據現象,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遼宋夏元時期的特征,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B【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答題關鍵信息“依樣葫蘆畫不難,葫蘆變化有千端。畫成依樣舊葫蘆,要把葫蘆仔細看”,反映了軍機大臣的工作沒有自主決斷權,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大臣輔助皇帝處理國政,不可能與皇帝“共治國事”,排除A項。B項:根據信息,結合所學可知,“依樣畫葫蘆”“葫蘆仔細看”反映了軍機大臣只能根據皇帝的旨意擬發諭旨行事,不能有自己的意見,故B項正確。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處的設立,使得清朝君主專制達到了頂峰,所以皇帝權力受限制的說法錯誤,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軍機大臣只是上傳下達,不能替皇帝處理政事,排除D項。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軍機處。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軍機處的相關歷史知識。18.【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19.【答案】C【知識點】明朝的建立20.【答案】B【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1.【答案】A【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軍機處的設立22.【答案】C【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3.【答案】C【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24.【答案】B【知識點】中國古代四大名著及明清小說的繁榮景象;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25.【答案】D【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26.【答案】(1)關鍵: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名臣:魏征。盛世局面:貞觀之治。(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盛世景象:開元盛世。皇帝:唐玄宗。(4)條件:開明君主的出現;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在于是否能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可知,李世民認為國家興衰的關鍵是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當時朝中人才濟濟。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房玄齡善于謀略,杜如晦敢于決斷,他們都是貞觀時期著名的宰相。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朝政,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在位期間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使得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貞觀之治”。(2)根據材料二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進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的職權分工明確,又彼此制約。中書省負責草擬和頒發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有不妥者駁回;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長官共議國事,執宰相之職,提高行政效率,材料二圖片是唐朝三省六部制。根據材料二“這樣的機構設置,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相權被削弱,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這一制度為以后的朝代所沿襲”可知,三省六部制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根據材料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和結合所學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的年號為“開元”,唐玄宗勵精圖治,重用賢能,整頓吏治,注重文教,開創了“開元盛世”的繁榮局面。(4)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實現,首先以開明君主的出現為前提。縱觀歷史可以看出,君主的品德修養,對于盛世有決定作用”可知,開明君主的出現。根據材料四“歷史上任何朝代的任何盛世,都需要一大批清官廉吏”可知,有一大批清官廉吏。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出現,還需要整個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可知,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根據材料四“盛世的形成,需要有相當的時間。一般來說,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可知,需要幾代人的努力。故答案為:(1)關鍵:通過納諫防止和改正錯誤。名臣:魏征。盛世局面:貞觀之治。(2)制度:三省六部制。作用:既可集思廣益,減少政策失誤;又可提高行政效率,保障中央集權的正常運轉,加強中央的統治力量;削弱了相權,有利于加強和鞏固皇權。(3)盛世景象:開元盛世。皇帝:唐玄宗。(4)條件:開明君主的出現;有一大批清官廉吏;統治集團善于吸取前代教訓,居安思危;需要幾代人的努力。【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貞觀之治、開元盛世,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7.【答案】(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機構:澎湖巡檢司。(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知識點】鑒真與玄奘;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他們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又把唐文化傳播四方,促進了中外文化大交流”和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年間,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天竺,求取佛法。玄奘到達天竺后,在那爛陀寺學習佛法,其弟子學成了《大唐西域記》一書,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把域外文化帶入唐土”的史實有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唐玄宗時期,鑒真應日本僧人邀請東渡日本講學,六次出行,五次失敗,歷盡千辛萬苦,以致雙目失明,終于到達日本。鑒真在日本堅持不懈地傳播佛學和唐朝文化,他幫助日本設計的唐招提寺,至今猶存,被日本視為藝術明珠,他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貢獻。“把唐文化傳播四方”的史實有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2)根據材料二“宋代的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可知,宋朝時期在主要港口設置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結合所學可知,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如: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故答案為:(1)“吸納”:玄奘西行天竺取經,學習佛教文化。“遠播”: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朝文化(包括建筑、醫學、文學等)。(2)機構:市舶司。原因:宋朝經濟繁榮,商業發達;政府鼓勵海外貿易;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進步;北方少數民族政權阻斷了陸上貿易通道,促使宋朝發展海上貿易。(3)機構:澎湖巡檢司。(4)作為新時代青年,應學習和傳承優秀的民族文化,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成就,增強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提升自身素質,為國家發展貢獻力量,以實際行動展現民族自信。【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海外貿易、元朝對邊疆地區的管理、唐朝對外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答案】(1)舉措: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制度:行省制度(2)特點:相互吸收史實:回族的形成。(3)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方式: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 【示例一】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每1史實論述1分,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每1史實論述1分,共2分,言之有理即可。)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到天下自安矣。”和結合所學可知,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在中央由中書省掌管全國的行政事務,今山東、山西、河北直屬于中書省。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之下,設置路、府、州、縣。元朝實行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鞏固了元朝的統治。(2)根據材料二“遼宋西夏時期各民族之間的文化交往,呈現出相互吸收的特點。”可知,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是相互吸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來自波斯、阿拉伯的人,同漢、蒙、畏兀兒等族,長期雜居,互通婚姻,逐漸融合,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3)根據材料三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帶去了書籍、種子、工藝品等,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事務。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根據根據材料三表格可知,歷代王朝處理邊疆問題的有效方式是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本題為歷史小論文,根據上述材料,選取任意角度,【示例一】自擬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自擬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自擬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結合所學論述,史論結合,言之有理即可。如: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故答案為:(1)舉措:在地方設置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創新制度:行省制度。(2)特點:相互吸收。史實:回族的形成。(3)A:文成公主;B:宣政院;C:駐藏大臣。方式:與少數民族和親;設置管理機構;對少數民族首領進行冊封;制定法律。(4)【示例一】觀點:中央集權的強化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北宋時期,宋太祖不斷加強中央集權,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大大降低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弊端,有利于國家的安定和統一;元朝時,采取行省制度,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中央集權的強化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加強中央對地方的管理,維護國家統一,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二】觀點:民族交融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遼宋西夏時期,民族政權并立,有戰有和,以和為主流,遼與北宋之間簽訂澶淵之盟,使兩族人民獲得長時間的和平,開設邊境貿易榷場,進行經濟文化的往來,民族間聯系更加緊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民族交融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應該堅持民族團結,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示例三】觀點:有效的邊疆管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論述:唐朝時期,在西域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對新疆地區進行有效的管轄,維護了國家統一:元朝時期,在西藏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西藏政教事務,在臺灣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中央政府對西藏和臺灣正式行使行政管轄,這些地區從此成為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綜上所述,有效的邊疆管理可以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我們要因地制宜,創新管理制度和方式,強化疆域管理,共同締造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行省制度、遼宋西夏時期的民族文化交往呈現出的特點、唐元清對邊疆地區的管理,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題干中的關鍵,從材料中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四)(學生版).docx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四)(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