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三)一、選擇題1.(2025八下·龍崗期中)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展了穩定物價、剿匪反腐等運動,和平解放西藏,進行抗美援朝。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A.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D.實現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答案】C【知識點】抗美援朝;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西藏和平解放【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建國初期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進行的斗爭有穩定物價、剿匪反腐等運動;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原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抗擊美國侵略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C項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A項不符合題意;B: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B項不符合題意;D: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某班表演歷史短劇《上甘嶺戰役》,小剛在劇中扮演舍身堵槍眼的志愿軍戰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黃繼光 D.左權【答案】C【知識點】抗美援朝3.(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到1952年,全國約3億農民分到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這說明,土地改革后( )A.地主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B.脫貧攻堅取得新進展C.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D.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到1952年,全國約3億農民分到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可知,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了土地、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并且免除了地租,這樣農民就獲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D符合題意;土地改革后,地主已經不再存在了,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農民的解放,“脫貧攻堅”提出的時間是2015年,不符合題意,排除B;題干主要強調農民的解放,未涉及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幾十年后,英國學者羅伯特·奧內爾在他的書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作者意在強調這次戰爭( )A.實現了中國民族振興 B.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改變了中國落后面貌 D.增強了中國軍事實力【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和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的安全,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強大力量,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B符合題意;中國民族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只是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并沒有實現民族振興,排除A;抗美援朝戰爭主要是在軍事和國際影響力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而改變中國落后面貌是通過國內的經濟建設、工業化進程等一系列努力來實現的,排除C;抗美援朝戰爭確實使中國軍隊在戰爭中得到了鍛煉,積累了經驗,提升了一定的軍事能力,但這不是戰爭的主要意義,也不是作者強調的重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農村的變化是組織和心理上的。捐稅和地租的重擔從窮人的背上移開了,擁有土地不再意味著擁有支配別人的權力。”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是( )A.新中國的建立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土地改革的完成【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6.(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從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國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基層人大代表選舉。據統計,全國登記選民總數為3.2381億,占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投票率為85.88%,此次選舉共選出近570萬名基層人大代表。以下對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 )A.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B.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反映了多黨合作特點 D.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答案】D【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全國登記選民總數為3.2381億,占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投票率為85.88%,此次選舉共選出近570萬名基層人大代表”可知,題干反映出我國民主權利在基層得到了實現,說明我國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使得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表達,D項符合題意;A:社會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現,A項不符合題意;B: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B項不符合題意;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反映了多黨合作特點,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人民當家作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1959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反右傾,鼓干勁,為在今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指標而斗爭》的社論。這篇社論反映當時( )A.經濟建設忽視了客觀規律 B.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C.開始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 D.“大躍進”運動就此開啟【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8.(2025八下·陸河月考)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道:“現在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為此我國開始( )A.進行土地改革 B.工業化建設C.發展國防工業 D.引進蘇聯技術【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9.(2025八下·漣源月考)《荒山欠我萬擔糧》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某一時期經濟建設的狀況。你認為這一時期指的是( )A.三大改造時期B.“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C.改革開放后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荒山欠我萬擔糧》這幅畫作及標題透露出人們忽視客觀經濟規律,追求浮夸的信息,這與“大躍進 ”時期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計劃指標,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相吻合,B符合題意;三大改造、改革開放都從國情實際出發、尊重經濟規律的決策,排除AC;確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經濟建設也沒有浮夸的現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八下·龍崗期中)末代皇帝溥儀回憶自己的前半生,“心里總是對‘中國人’三個字充滿自卑感”,直到聽到美國在華企業被中國政府管制接受,看到中國從無到有的汽車、輪船、拖拉機、水庫,才“重新想起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據此可知,國家的發展進步有助于( )A.重塑集體觀念 B.提高外交地位C.增強民族自信 D.改善國際形象【答案】C【知識點】“中國夢”【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心里總是對‘中國人’三個字充滿自卑感”,直到聽到美國在華企業被中國政府管制接受,看到中國從無到有的汽車、輪船、拖拉機、水庫,才“重新想起了我是一個中國人”可知,隨著國家的發展,溥儀由自卑到重新挺起脊梁,說明國家的發展進步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C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重塑集體觀念,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提高外交地位,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改善國際形象,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增強民族自信,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下圖所示變化主要緣于( )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答案】B【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B: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B項符合題意;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糾正“文革”以來的極“左”錯誤,反對“兩個凡是”,A項不符合題意;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項不符合題意;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5八下·江門月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寫道:“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為這一問題,我國(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C.推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實行三大改造【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3.(2025八下·江門月考)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群體。在農村,出現了“蔬菜大王”“蘋果大王”“養豬大王”等名噪一時的專業戶;在城鎮,出現了工商個體戶,僅1980年,就有10多萬戶工商個體戶開業。這些“新的社會群體”的出現( )A.加快了對外開放進程 B.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C.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 D.激發了國有企業活力【答案】B【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4.(2024八下·競秀期末)“一國兩制”的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又充分考慮到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材料表明“一國兩制”構想( )A.成為港澳回歸的根本原因 B.妥善解決了民族矛盾C.具有高度的科學性靈活性 D.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答案】C【知識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5.(2023八下·安順期末)“中國共產黨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正確的民族工作方針和政策。”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一國兩制”構想【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實際情況出發,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故選項A符合題意;B.政治協商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不屬于民族政策,不符合題意;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屬于民族政策,不符合題意;D.“一國兩制”構想,“一國兩制”構想是針對港澳臺問題提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16.(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穩定和良性互動的基礎。正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才實現了2005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歷史性會談。“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 )A.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B.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C.海峽兩岸盡快實現“三通”D.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答案】B【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17.(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黨中央作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決策。與世界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趨于一個獨特的“中國模式”。這種“中國模式”指的是( )A.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 B.“一國兩制”下的合作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D.“一帶一路”下的和平發展【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8.(2024八下·安慶期末)有學者指出:這種國家戰略思維……將和平統一與國家現代化有機結合,將國家統一過程與鄧小平判斷的世界主題即“和平”與“發展”兼容起來,實現了與統一有關的國家多層次目標的協調一致……。“這種國家戰略思維”指的是( )A.一國兩制 B.可持續發展 C.科教興國 D.兩個一百年【答案】A【知識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2024八下·濟南期末)中華民族大團結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據此可知,我國( )A.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B.開展“脫貧攻堅”行動C.推進“一帶一路”建設D.實行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答案】D【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可知,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必需要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實現共同繁榮,據所學知識可知,各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共同開拓了祖國的疆土,共同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和文化,共同捍衛了祖國的獨立和尊嚴,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在新型的民族關系中,我們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D項正確;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脫貧攻堅”行動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排除AB項;“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有利于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與民族發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識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0.(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體育外交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1963年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1965年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等,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這些活動( )A.有利于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B.有利于促進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C.有利于“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D.有利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答案】A【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21.(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華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周恩來訪緬后,緬甸人逐漸消除了“這種恐懼”,主要是因為中國A.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捍衛社會主義陣營B.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關系C.倡導多邊外交,建立新興區域國際合作組織D.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同亞非各國的聯系【答案】B【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2.(2024八下·博羅期末)1972年,尼克松在周恩來總理舉行的歡迎會宴會上說:“使我們走到一起的,使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雖然我們不能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我們卻能夠設法搭一座橋,以便我們能夠跨過它進行會談。”這說明( )A.美國放棄了霸權主義思想 B.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無法逾越C.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D.國家利益推動中美關系的改善【答案】D【知識點】中美建交23.(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2024年5月8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這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體現( )①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展現新時代強軍之路②解放軍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不斷加快③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④中國航母建造技術獲得突破,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關鍵標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B【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這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并結合所學可知,福建艦的成功首航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展現新時代強軍之路,①符合題意;反映了解放軍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不斷加快,②符合題意;福建艦的成功首航無法說明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③說法錯誤;福建艦的成功首航體現了中國航母建造技術獲得突破,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關鍵標志,④符合題意;故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B正確;福建艦的成功首航無法說明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③說法錯誤,ACD項含有③,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現代國防國防建設。解題方法:結合現代國防建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4.(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 ②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③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是在1970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是在1973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由此可知,時間先后順序是④②①③,C項正確;ABD項排序錯誤,AB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建國后的偉大成就。解題方法:結合建國后的偉大成就分析題干中各項成就的時間,然后進行排序即可。25.(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如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決定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20世紀70年代末 “三轉一響” 20世紀80年代末 “四大件” 20世紀90年代末 “三金” 2000—2010年 “一動不動”A.經濟結構優化 B.經濟持續增長C.就業觀念變化 D.科技水平提高【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二、材料分析題26.(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鋼鐵等基礎工業發展了,機器制造業的原料增多了,輕工業的裝備才能保證……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急需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材料二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經濟的地位項目 公有經濟 私有經濟工業總產值 100% 0商業零售額 95.8% 4.2%材料三1958年,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深耕細作產量高,一棵玉米沖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嚇得月亮彎了腰。”材料四1958年10月25日,山東范縣縣委書記作報告:“人人進入新樂國,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的什么狀況?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提出了什么措施?據材料一,分析制定這種措施的必要性。(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經濟成分有何特點?這與哪一事件有關?(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發生的現象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怎樣的危害?后來是怎樣解決的(4)材料四中“新樂園”在當時指什么?【答案】(1)狀況:我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方針:“一五”計劃.必要性:①我國工業基礎落后,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②嚴峻的國際環境也需要我國通過發展重工業來增強國防力量。(2)特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事件:三大改造。(3)危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解決:實行調整“八字方針”使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4)“新樂園”是指人民公社.。【知識點】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第一個五年計劃27.(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某歷史學習小組策劃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展覽,該展覽分為以下兩個篇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篇章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歷史階段 概況第一階段: 1921—1949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第二階段:· 1949—1978年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三階段: 1978—201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第四階段: 2012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篇章二 評說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現代化,各個國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效破解了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不僅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摘編自李樂、孫江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演進、核心要義及價值意蘊》(1)根據篇章一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特點。(2)根據篇章二的材料,歸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以及深遠影響。(3)綜合上述展覽活動,請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寫下你的感言。【答案】(1)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感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1978—2012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有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根據材料“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現代化,各個國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前提是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可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室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根據材料“不僅推動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可知,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材料信息從探索歷程和評說出發,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性和意義,如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故答案為:(1)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感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外交事業的發展,“朋友圈”在不斷拓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1954年6月28日《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材料二:周恩來說:“沒有想到投票結果會是這樣,但是我當然很高興。”中國重返聯合國連中國人自己都感到“意外”……然而,這并不表示中國是“無心插柳”,她為爭取在聯合國的“名分”已經做了20多年的努力。128個聯合國會員國中有76個國家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只有17票反對。——摘編自《周恩來六上<時代封面>》材料三:新中國建交示意圖材料四:(1)依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中“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外交原則?“這些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外交史上哪一個歷史成果?請你寫出這一成果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新局面的第一次高峰出現時我國取得的兩項外交成就。(4)材料四反映了新時期我國怎樣的外交布局?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答案】(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成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事件: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3)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4)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布局。根本原因: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5)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大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往,密切雙邊關系,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1 / 1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三)一、選擇題1.(2025八下·龍崗期中)新中國成立后,國家開展了穩定物價、剿匪反腐等運動,和平解放西藏,進行抗美援朝。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 )A.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 B.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C.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 D.實現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2.(四川省內江市第一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3月月考歷史試題)某班表演歷史短劇《上甘嶺戰役》,小剛在劇中扮演舍身堵槍眼的志愿軍戰士,他扮演的是( )A.董存瑞 B.邱少云 C.黃繼光 D.左權3.(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到1952年,全國約3億農民分到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這說明,土地改革后( )A.地主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B.脫貧攻堅取得新進展C.生產力水平大幅度提高 D.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4.(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中歷史試題)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幾十年后,英國學者羅伯特·奧內爾在他的書中寫道: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作者意在強調這次戰爭( )A.實現了中國民族振興 B.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C.改變了中國落后面貌 D.增強了中國軍事實力5.(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農村的變化是組織和心理上的。捐稅和地租的重擔從窮人的背上移開了,擁有土地不再意味著擁有支配別人的權力。”這種變化出現的原因是( )A.新中國的建立 B.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已經完成C.人民公社的成立 D.土地改革的完成6.(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從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我國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基層人大代表選舉。據統計,全國登記選民總數為3.2381億,占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投票率為85.88%,此次選舉共選出近570萬名基層人大代表。以下對材料的解讀正確的是( )A.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B.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C.反映了多黨合作特點 D.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7.(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1959年8月,《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反右傾,鼓干勁,為在今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的主要指標而斗爭》的社論。這篇社論反映當時( )A.經濟建設忽視了客觀規律 B.國民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C.開始實施第二個五年計劃 D.“大躍進”運動就此開啟8.(2025八下·陸河月考)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感慨道:“現在我們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為此我國開始( )A.進行土地改革 B.工業化建設C.發展國防工業 D.引進蘇聯技術9.(2025八下·漣源月考)《荒山欠我萬擔糧》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某一時期經濟建設的狀況。你認為這一時期指的是( )A.三大改造時期B.“大躍進 ”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C.改革開放后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10.(2025八下·龍崗期中)末代皇帝溥儀回憶自己的前半生,“心里總是對‘中國人’三個字充滿自卑感”,直到聽到美國在華企業被中國政府管制接受,看到中國從無到有的汽車、輪船、拖拉機、水庫,才“重新想起了我是一個中國人”。據此可知,國家的發展進步有助于( )A.重塑集體觀念 B.提高外交地位C.增強民族自信 D.改善國際形象11.(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下圖所示變化主要緣于( )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12.(2025八下·江門月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中寫道:“我國建國三十五年來所發生的深刻變化。已經初步顯示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但是必須指出,這種優越性還沒有得到應有的發揮。”為這一問題,我國( )A.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B.加快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步伐C.推廣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實行三大改造13.(2025八下·江門月考)20世紀80年代,我國出現了一些新的社會群體。在農村,出現了“蔬菜大王”“蘋果大王”“養豬大王”等名噪一時的專業戶;在城鎮,出現了工商個體戶,僅1980年,就有10多萬戶工商個體戶開業。這些“新的社會群體”的出現( )A.加快了對外開放進程 B.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C.確立了市場經濟體制 D.激發了國有企業活力14.(2024八下·競秀期末)“一國兩制”的構想既體現了實現祖國統一、維護國家主權的原則,又充分考慮到臺灣、香港、澳門的歷史和現實。材料表明“一國兩制”構想( )A.成為港澳回歸的根本原因 B.妥善解決了民族矛盾C.具有高度的科學性靈活性 D.提高了中國國際地位15.(2023八下·安順期末)“中國共產黨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實際情況出發,制定了正確的民族工作方針和政策。”我國實行的民族政策是( )A.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協商制度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一國兩制”構想16.(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九二共識”是兩岸關系保持和平穩定和良性互動的基礎。正是以“九二共識”為基礎,才實現了2005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國共兩黨領導人歷史性會談。“九二共識”的核心內容是( )A.反對“臺獨”,主張臺海和平穩定B.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C.海峽兩岸盡快實現“三通”D.雙方領導人以適當身份互訪17.(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在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黨中央作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的戰略決策。與世界一流灣區相比,粵港澳大灣區趨于一個獨特的“中國模式”。這種“中國模式”指的是( )A.改革開放設立經濟特區 B.“一國兩制”下的合作發展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D.“一帶一路”下的和平發展18.(2024八下·安慶期末)有學者指出:這種國家戰略思維……將和平統一與國家現代化有機結合,將國家統一過程與鄧小平判斷的世界主題即“和平”與“發展”兼容起來,實現了與統一有關的國家多層次目標的協調一致……。“這種國家戰略思維”指的是( )A.一國兩制 B.可持續發展 C.科教興國 D.兩個一百年19.(2024八下·濟南期末)中華民族大團結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提和基礎。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進程,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據此可知,我國( )A.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B.開展“脫貧攻堅”行動C.推進“一帶一路”建設D.實行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發展的政策20.(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體育外交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1963年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1965年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等,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這些活動( )A.有利于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B.有利于促進亞非會議的圓滿成功C.有利于“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D.有利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21.(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1954年12月,緬甸總理吳努訪華時表示:“中國好比大象,緬甸好比羔羊,大象會發怒,無疑會使羔羊常常提心吊膽。”周恩來訪緬后,緬甸人逐漸消除了“這種恐懼”,主要是因為中國A.奉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捍衛社會主義陣營B.確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展與新興民族獨立國家的關系C.倡導多邊外交,建立新興區域國際合作組織D.提出“求同存異”方針,加強同亞非各國的聯系22.(2024八下·博羅期末)1972年,尼克松在周恩來總理舉行的歡迎會宴會上說:“使我們走到一起的,使我們有超過這些分歧的共同利益……雖然我們不能彌合我們之間的鴻溝,我們卻能夠設法搭一座橋,以便我們能夠跨過它進行會談。”這說明( )A.美國放棄了霸權主義思想 B.中美兩國之間的分歧無法逾越C.中美兩國關系走向正常化 D.國家利益推動中美關系的改善23.(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2024年5月8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這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體現( )①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展現新時代強軍之路②解放軍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不斷加快③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④中國航母建造技術獲得突破,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關鍵標志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24.(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2023-2024學年部編版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歷史試卷)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技領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 ②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③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 ④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④②①③ D.③①④②25.(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第一中學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5月月考歷史試題)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家庭財富標志。如圖是改革開放以來家庭財富標志的變化,決定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 )20世紀70年代末 “三轉一響” 20世紀80年代末 “四大件” 20世紀90年代末 “三金” 2000—2010年 “一動不動”A.經濟結構優化 B.經濟持續增長C.就業觀念變化 D.科技水平提高二、材料分析題26.(廣東省普寧市勤建學校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第一次月考歷史試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的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這種落后的經濟狀況只能靠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改變,只有鋼鐵等基礎工業發展了,機器制造業的原料增多了,輕工業的裝備才能保證……同時,當時的國際環境也急需我們盡快建立強大的軍事工業,以增強國防力量。材料二1956年我國國民經濟中公私經濟的地位項目 公有經濟 私有經濟工業總產值 100% 0商業零售額 95.8% 4.2%材料三1958年,一首打油詩這樣寫道:“深耕細作產量高,一棵玉米沖云霄;彩云拴住玉米腰,嚇得月亮彎了腰。”材料四1958年10月25日,山東范縣縣委書記作報告:“人人進入新樂國,吃喝穿用不要錢;雞鴨魚肉味道鮮,頓頓可吃四個盤;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樣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說天堂好,天堂不如新樂園。”(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經濟的什么狀況?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國提出了什么措施?據材料一,分析制定這種措施的必要性。(2)材料二反映了我國經濟成分有何特點?這與哪一事件有關?(3)材料三反映了1958年發生的現象對農業生產造成了怎樣的危害?后來是怎樣解決的(4)材料四中“新樂園”在當時指什么?27.( 廣東省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4月期中試卷)某歷史學習小組策劃了“中國式現代化”主題展覽,該展覽分為以下兩個篇章。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篇章一 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歷程歷史階段 概況第一階段: 1921—1949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為中國實現現代化創造了根本社會條件。第二階段:· 1949—1978年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三階段: 1978—2012年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第四階段: 2012年至今 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辟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境界。—摘編自《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之路》篇章二 評說中國式現代化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現代化,各個國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有效破解了將現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迷思,不僅推動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摘編自李樂、孫江北《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歷史演進、核心要義及價值意蘊》(1)根據篇章一的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第三階段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概括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的特點。(2)根據篇章二的材料,歸納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以及深遠影響。(3)綜合上述展覽活動,請圍繞“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寫下你的感言。28.(廣東省惠州市惠陽區2023-2024年初中學業水平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測試歷史試題)新中國成立后,隨著外交事業的發展,“朋友圈”在不斷拓展。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兩國總理重申這些原則,并且感到在他們與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關系中,也應該適用這些原則。如果些原則不僅適用于各國之間,而且適用于一般國際關系中,它們將形成和平和安全的堅固基礎。——1954年6月28日《中印兩國總理聯合聲明》材料二:周恩來說:“沒有想到投票結果會是這樣,但是我當然很高興。”中國重返聯合國連中國人自己都感到“意外”……然而,這并不表示中國是“無心插柳”,她為爭取在聯合國的“名分”已經做了20多年的努力。128個聯合國會員國中有76個國家支持中國重返聯合國,只有17票反對。——摘編自《周恩來六上<時代封面>》材料三:新中國建交示意圖材料四:(1)依據材料一和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材料中“這些原則”指的是什么外交原則?“這些原則”在國際上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材料二反映了中國外交史上哪一個歷史成果?請你寫出這一成果的歷史意義。(3)根據材料三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外交新局面的第一次高峰出現時我國取得的兩項外交成就。(4)材料四反映了新時期我國怎樣的外交布局?中國的“朋友圈”不斷擴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5)結合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你認為在對外交往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更好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識點】抗美援朝;過渡時期的時代主題;西藏和平解放【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建國初期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而進行的斗爭有穩定物價、剿匪反腐等運動;1950年10月,中國人民志原軍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開赴朝鮮戰場,抗擊美國侵略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標志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這些舉措的共同作用是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C項符合題意;A:新中國成立開辟中國歷史的新紀元,A項不符合題意;B: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B項不符合題意;D:民族復興和祖國統一與題干無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新生人民政權的鞏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C【知識點】抗美援朝3.【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到1952年,全國約3億農民分到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每年需向地主繳納的300多億千克糧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可知,土地改革后農民獲得了土地、大量農具、牲畜和房屋,并且免除了地租,這樣農民就獲得了真正的解放,真正成為“土地的主人”,D符合題意;土地改革后,地主已經不再存在了,排除A;題干主要強調農民的解放,“脫貧攻堅”提出的時間是2015年,不符合題意,排除B;題干主要強調農民的解放,未涉及生產力水平極大提高的情況,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從他們的勝利中一躍而成為一個不能再被人輕視的世界大國”和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打破了美國不可戰勝的神話,保衛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的安全,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強大力量,極大地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威望,B符合題意;中國民族振興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只是為中國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外部環境,并沒有實現民族振興,排除A;抗美援朝戰爭主要是在軍事和國際影響力方面產生重大影響,而改變中國落后面貌是通過國內的經濟建設、工業化進程等一系列努力來實現的,排除C;抗美援朝戰爭確實使中國軍隊在戰爭中得到了鍛煉,積累了經驗,提升了一定的軍事能力,但這不是戰爭的主要意義,也不是作者強調的重點,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抗美援朝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美援朝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D【知識點】土地改革6.【答案】D【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全國登記選民總數為3.2381億,占18周歲以上人口總數的97.18%,投票率為85.88%,此次選舉共選出近570萬名基層人大代表”可知,題干反映出我國民主權利在基層得到了實現,說明我國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使得人民的意見和建議得到充分表達,D項符合題意;A:社會主義原則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體現,A項不符合題意;B: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B項不符合題意;C: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反映了多黨合作特點,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人民當家作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8.【答案】B【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9.【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荒山欠我萬擔糧》這幅畫作及標題透露出人們忽視客觀經濟規律,追求浮夸的信息,這與“大躍進 ”時期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片面追求工農業生產和建設的高速度,大幅度地提高計劃指標,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相吻合,B符合題意;三大改造、改革開放都從國情實際出發、尊重經濟規律的決策,排除AC;確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后,我國經濟建設也沒有浮夸的現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識點】“中國夢”【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心里總是對‘中國人’三個字充滿自卑感”,直到聽到美國在華企業被中國政府管制接受,看到中國從無到有的汽車、輪船、拖拉機、水庫,才“重新想起了我是一個中國人”可知,隨著國家的發展,溥儀由自卑到重新挺起脊梁,說明國家的發展進步有助于增強民族自信,C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重塑集體觀念,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體現提高外交地位,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改善國際形象,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增強民族自信,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B【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B: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B項符合題意;A: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的開展糾正“文革”以來的極“左”錯誤,反對“兩個凡是”,A項不符合題意;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把原來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發展為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對國有企業實行政企分開,逐步擴大企業的生產經營自主權,實行經營責任制;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C項不符合題意;D: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 ,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A【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3.【答案】B【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4.【答案】C【知識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5.【答案】A【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從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經濟政治實際情況出發,實行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對維護民族團結、鞏固祖國統一和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故選項A符合題意;B.政治協商制度,政治協商制度不屬于民族政策,不符合題意;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不屬于民族政策,不符合題意;D.“一國兩制”構想,“一國兩制”構想是針對港澳臺問題提出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16.【答案】B【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17.【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8.【答案】A【知識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19.【答案】D【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必然是各民族廣泛交往交流交融的過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過程”可知,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必需要加強各民族的團結,實現共同繁榮,據所學知識可知,各民族共同締造了我們偉大的祖國,共同開拓了祖國的疆土,共同發展了祖國的經濟和文化,共同捍衛了祖國的獨立和尊嚴,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這是我國重要的國情之一。在新型的民族關系中,我們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為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各民族共同繁榮,D項正確;西部大開發戰略、開展“脫貧攻堅”行動是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的措施,排除AB項;“一帶一路”戰略有利于我國擴大對外開放,增強經濟實力,提高綜合國力,有利于擴大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文化交流,提升中華文化軟實力,與民族發展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識記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相關史實。20.【答案】A【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21.【答案】B【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22.【答案】D【知識點】中美建交23.【答案】B【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福建艦順利完成首次航行試驗,這是我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的首艘彈射型航空母艦”并結合所學可知,福建艦的成功首航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展現新時代強軍之路,①符合題意;反映了解放軍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國防現代化建設不斷加快,②符合題意;福建艦的成功首航無法說明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③說法錯誤;福建艦的成功首航體現了中國航母建造技術獲得突破,是中國海軍戰略轉型的關鍵標志,④符合題意;故①②④說法符合題意,B正確;福建艦的成功首航無法說明中國海軍實力超越歐美各國,終結了美國的海上霸權,③說法錯誤,ACD項含有③,AC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現代國防國防建設。解題方法:結合現代國防建設的相關知識分析題干內容,然后與選項對比即可。24.【答案】C【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東方紅一號的成功發射是在1970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是在1967年,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是在1973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是在1964年。由此可知,時間先后順序是④②①③,C項正確;ABD項排序錯誤,AB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點是建國后的偉大成就。解題方法:結合建國后的偉大成就分析題干中各項成就的時間,然后進行排序即可。25.【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26.【答案】(1)狀況:我國工業基礎,特別是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方針:“一五”計劃.必要性:①我國工業基礎落后,只有優先發展重工業才能奠定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礎;②嚴峻的國際環境也需要我國通過發展重工業來增強國防力量。(2)特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占主體地位;事件:三大改造。(3)危害:使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解決:實行調整“八字方針”使國民經濟得到了恢復和發展(4)“新樂園”是指人民公社.。【知識點】三大改造;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第一個五年計劃27.【答案】(1)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感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外開放【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1978—2012年中國共產黨帶領人民大膽探索,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體制保證和物質條件”和結合所學可知,中國共產黨在經濟建設中進行的大膽探索有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根據材料“通過何種方式實現現代化,各個國家有不同的道路。但是無論選擇什么樣的道路,前提是必須和本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是成功實現現代化的關鍵所在”可知,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能夠成功推進的關鍵因素室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根據材料“不僅推動現代化建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也給更多發展中國家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借鑒和參考,拓寬了人類走向現代化的途徑”可知,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綜合材料信息從探索歷程和評說出發,強調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重要性和意義,如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故答案為:(1)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特區、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等。(2)關鍵因素:結合國情(本國的具體實際)。深遠影響:推動中國現代化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給發展中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拓寬了現代化的途徑)。(3)感言:中國式現代化推動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為之自豪,并聯系自身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是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中國式現代化道路要尊重國情(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民族獨立是實現現代化的前提;中國式現代化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符合人民意愿);中國式現代化要與時俱進;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給其他國家提供借鑒和參考,具有深遠的世界意義。【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程,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28.【答案】(1)原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影響:成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事件:中國恢復聯合國席位。意義: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中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發揮了重要作用。(3)1972年,尼克松訪華,中美簽署《聯合公報》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4)外交布局: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外交布局。根本原因:我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5)大力發展經濟,提高綜合國力,大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往,密切雙邊關系,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全方位外交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三)(學生版).docx 部編版初中歷史2024-2025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模擬卷(三)(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