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下學期歷史人教統編版期末達標測試卷A卷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下表是《左傳》中關于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子產的部分記載。與子產思想相似的是( )時間 事件 語錄襄公八年 (公元前565年) 鄭國的子國、子耳侵犯蔡國,俘獲了蔡司馬公子燮,鄭國人都欣喜不已 子產曰:“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br/>襄公二十五年 (公元前548年) 子產執政,問然明如何為政,并對然明的觀點贊賞不已 然明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鹯之逐鳥雀也?!?br/>昭公二十年 (公元前522年) 子產臨死前對子太叔的遺囑 子產曰:“我死,子必為政。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其次莫如猛?!?br/>A.民貴君輕 B.兼愛非攻 C.依法治國 D.為政以德2.據農史專家石聲漢研究,秦漢和魏晉引進的異域事物命名多冠以“胡”字,南北朝以后,則多用“海”字,宋元及明清時期傳入中國的域外作物多冠以“番”字,晚清從海路傳入的作物則多用“洋”字。據此,歷史上中國引進異域事物( )A.呈現一定階段性和地域特色 B.彰顯中華文明兼收并蓄特征C.體現中國農業生產的先進性 D.凸顯古代中外交流的單向性3.下表是中國部分古典詩詞。其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內涵是( )作者 詩歌名稱 詩歌內容蘇軾 《江城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陸游 《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文天祥 《揚子江》 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A.厚德載物 B.自強不息 C.以人為本 D.家國情懷4.1236年,蒙古窩闊臺汗將所籍的中原民戶分賜諸王、貴戚、斡魯朵和軍將作為采邑,史稱“投下分封”;同時,窩闊臺汗接受耶律楚材建議,在漢地實行“五戶絲制”,規定每二戶出絲一斤納于國家,每五戶出絲一斤納于封主,皆由官府統一征收,再將應得份額分給封主。該制度( )A.有利于促進漢蒙民族的融合 B.有利于封主完全壟斷地方資源C.一定程度限制了封主的權力 D.推動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化5.1855年10月,在廈門的街道上到處粘貼著紳商所寫的揭帖,揭露了外國殖民者在廈門成為通商口岸之后,雇傭一些心術不正的人,使用各種手段,誘騙老實的人民,然后通過海運把這些受騙的人賣到外國進行強迫勞動的事情。這反映出( )A.清政府意識到覺醒民眾的重要性 B.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C.勞務輸出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徑 D.資本原始積累階段列強掠奪的方式6.近代碑學書法大師于右任認為,北朝碑刻蘊含尚武精神,中國自宋以后,正缺乏尚武精神,所以提倡人們學習。《時務報》《清議報》《革命軍》《民報》紛紛采用豪邁威武的魏碑體。近代魏碑體的復興( )A.迎合中體西用的救亡主張 B.折射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C.體現文學革命的進步思想 D.鑄就社會革命的銳利武器7.1951年政務院頒布了《關于改革學制的決定》。根據這一《決定》,新學制中將面向工人、農民的工農速成初等學校、工農速成中學和業余初等學校、業余中學劃入正式的教育體系中。這一《決定》( )A.推動了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 B.縮小了區域間教育水平差異C.適應了恢復國民經濟的需要 D.助推了“左”傾思想的蔓延8.據考古發掘顯示,青金石、滾印、雕刻藝術中的特定圖案等兩河流域文化元素在距今約6000年前已經出現在埃及。考古學家們還在距今約5000年左右的埃及壁畫上,看到了具有美索不達米亞風格的船只。這可以用來說明( )A.東西方古國交往增多 B.埃及文化受到西亞影響C.西亞文化曾長期鼎盛 D.西亞影響埃及歷史進程9.柏拉圖強調審美教育第一步從只愛某一個形體開始,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綜合,掌握美的普遍性,進而學會“把心靈的美看得比形體的美更為珍貴”,并更深層次領悟由“行為和制度的美”到“各科學問知識的美”,最后達到美的境界。他意在強調( )A.科學是美育的基礎 B.美育體現的理性精神C.學科綜合的重要性 D.直接民主的發展完善10.希臘人最初通過神話和傳說敘述他們過去的經歷,以《荷馬史詩》為代表。而希羅多德首創“歷史”一詞,用敘事的散文體對人類經歷加以描繪與探究。他在《歷史》開篇指出:“在這里發表出來的,乃是哈利卡爾那索斯人希羅多德的研究成果。”下列最符合“歷史”內涵的是( )A.描述波斯的風俗習慣 B.搜集材料考證巴比倫人是否富強C.記錄埃及海岸線長度 D.認為神的憤怒使奧德賽返程艱難11.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在亞歷山大所有的政令和法令中,他都自稱為“太陽神阿蒙神之子亞歷山大國王”。這說明( )A.羅馬帝國時期不同文明間的交融 B.首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帝國形成C.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的反向滲透 D.埃及文明的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12.12-13世紀,阿拉伯哲學家的著作傳入歐洲,對歐洲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被西方稱為阿維羅伊的伊本·魯世德影響最大,他的著作被規定為巴黎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教科書。這表明中世紀( )A.阿拉伯文化促進文藝復興的到來 B.阿拉伯文化的傳入推動歐洲社會發展C.阿拉伯哲學比歐洲哲學更加先進 D.西方教育發展取決于阿拉伯文化傳入13.有學者指出:“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痹搶W者意在說明,西方國家的商品輸出( )A.助推了西方文化擴展傳播 B.改變了輸入區的意識形態C.服務于資本主義文化擴張 D.不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發展14.1951年,美國在結束對日本占領之時,秘密資助日本當地書籍和雜志刊載有利于美國觀點的文章;滲透日本電臺,制作“免費”的日語廣播,這些節目表面上以生活、娛樂等為主,卻在其中搭配政治新聞和帶有傾向性的評論。這反映出( )A.西方陣營逐漸出現分化 B.雅爾塔體系已受到沖擊C.美國文化侵略的隱蔽性 D.日本民眾認同美國文化15.20世紀70年代末,新加坡發起了全國范圍的“文化再生”運動,在新加坡文化中融合東方的儒家理念、馬來西亞人的風俗以及西方的理性精神等,使得國內各民族的文化傳統都能夠在新加坡文化中有所體現。此舉意在( )A.抵制外來文化侵襲 B.維系移民社會穩定C.消除不同民族差異 D.確立儒家正統地位16.2017—2020年,中國開辦了“阿富汗珍寶展”;亞洲文明對話大會期間成功舉辦“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并積極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用好國際文化遺產領域制度性權利,與各國共搭共建文物返還與追索新秩序;截至2022年,我國已在亞洲、非洲、歐洲、美洲20多個國家開展了40余項聯合考古項目。這體現了( )A.世界遺產保護達成了共識 B.中國作為文明大國的擔當C.世界遺產面臨巨大的挑戰 D.中國引領了世界遺產保護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據古籍記載,戰國時期,燕國就與朝鮮、日本有了交往。秦統一六國及其后的楚漢相爭,舊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亂逃到朝鮮半島,有些人渡海進入日本?!度毡緯o》中把這些來自中國的移民稱為漢人或新漢人等,他們被稱為華夏文明的傳播機。公元57年,位于日本的一個名為“奴國”的部落國家,派遣使者攜帶禮物前來中國朝貢,并獲賜“倭奴國王”金印。此時還有不少日本列島上的部落國家主動遣使,與中原王朝尋求交往。隋唐時期,東北方向前往朝鮮的路線是從營州入安東道經河北、遼東到達朝鮮半島。8—9世紀,“廣州通海夷道”貫穿南海諸國、印度洋至波斯灣和東非海域,并與航向日本、朝鮮半島的東北亞海路相連接,對東亞各國的發展影響巨大。——摘編自李慶新《海洋貿易、貨幣流通與經濟社會變遷——東亞海域沉船發現古代貨幣及相關問題思考》(1)根據材料,概括古代中國和東亞鄰國交往的特征。(4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三個不同的角度說明華夏文明的傳播影響了東亞的發展。(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1世紀末,希臘化文化異常繁榮,亞歷山大里亞成為地中海區域文化中心。亞歷山大對波斯進行了長達10年的征服戰爭,大軍轉戰于多地,打破了此前歐亞非大陸各文化地區間的相對閉塞和阻隔的局面,再加上大量希臘人移居東方,使希臘文化迅速傳向東方。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逝世后,托勒密在文明發達的埃及建立了托勒密王國,以亞歷山大里亞為首都,王室把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扶植文化事業,它優越的學術環境和完善的科研設施吸引了地中海周圍地區的學者云集此地。托勒密二世時,埃及的進出口貿易加強,經濟的強大是亞歷山大里亞文化取得矚目成就的物質保證。由于羅馬對埃及征服較晚,其文化成果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摘編自張麗霞《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地位的確立及原因》材料二在俄、英、普、瑞共同參與下,俄國軍隊于1814年渡過萊茵河,開進法國首都巴黎,受到法國普通民眾的熱烈歡迎,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法國以及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方面俄國起著主導作用。俄國雖然站上了歐洲權力的頂峰,亞歷山大一世也獲得了“解放者”的殊榮,但此時他的思想也隨之發生了徹底的轉變。曾信奉自由主義改革的他在對內的政治改革中放緩了腳步,對內對外政策逐漸趨于保守。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貴族青年軍官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歡欣鼓舞,由于見識到了歐洲的先進,開始反思俄國的落后,在遠征回來后,他們便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先后成立了救國協會、幸福協會、南方協會和北方協會,并于1825年12月趁亞歷山大一世去世時發動了起義。——摘編自程杰《試析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亞歷山大里亞文化中心地位確立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812年衛國戰爭對俄國的影響。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戰爭與文化關系的認識。(8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實際上,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主權的性質。1815年前,一國君主去世后,該國簽訂的所有國際條約就會被視為無效。如果不想讓這些條約失效,就必須馬上請新君主重新簽署續約。1815年后,這一規則不再適用。如今締結條約的是國家,而不是君主,在1814—1815年簽署的一系列條約就是這樣。條約始終有效,除非一方有意毀約。一國君主或統治者實際上成了由具有法律效力的國際協議擔保的民族或國家主權的執行者。同樣,軍隊現在效忠于國家,而不效忠于某一位君主。——摘編自【英】理查德·埃文斯《競逐權力:1815—1914》材料二 秘魯獨立后,“護國公”圣馬丁和“解放者”玻利瓦爾均頒布了保護土著人的法令,但根深蒂固的寡頭統治秩序依舊主宰著土著居民。硝石戰爭期間,安第斯山區的土著人參與了抵抗智利軍隊的戰斗,其行動不僅沒有獲得官方部門的認可,反而成為戰敗的“替罪羊”。戰后重建階段,以岡薩雷斯·普拉達為首的開明知識分子率先反思秘魯戰敗原因,批判執政者因長期忽視土著人而削弱國家整體實力,提出改變土著人邊緣化地位、維護土著人權益的土著主義。秘魯國立圣馬科斯大學的知識精英受新實證主義熏陶,亦摒棄種族主義,呼吁通過強有力的國家干預同化和吸收土著居民?!?900年一代”接續這一思想,深入探究印加帝國時期的優秀文明成果,普及印第安歷史文化,力圖重構民族認同。19世紀末20世紀初,土著主義已發展為一支重要的社會意識流脈,對秘魯產生深遠影響。——摘編自王迪《秘魯土著主義思想的發軔與演變——從硝石戰爭到“1900年一代”》(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拿破侖戰爭對歐洲政治文化重構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秘魯是如何重構民族認同的。指出材料一、二給我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啟示。(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藏品140余萬件(套),涵蓋了中國從遠古時期到當代各個歷史階段社會發展變化不同方面的內容。展覽是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各類展覽57個,充分發揮了國家文化客廳的作用。下表2023年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一覽表(部分)展覽名稱古代中國一二部分(遠古時期+夏商西周時期)古代中國三四部分(春秋戰國時期+秦漢時期)古代中國五六部分(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隋唐五代時期)古代中國七八部分(遼宋夏金元時期+明清時期)復興之路中國古代錢幣展中國古代書畫展——摘編自中國國家博物館官網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史的相關知識,以“中國國家博物館與中華文明”為主題,自擬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小國無文德,而有武功,禍莫大焉”“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唯有德者能以寬服民”可知,子產不崇尚武力,秉持愛民如子、以寬服民的思想,與之相似的思想是“為政以德”,D項正確;“民貴君輕”屬于孟子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兼愛非攻”屬于墨子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依法治國”屬于法家學派的思想主張,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秦漢魏晉時期,陸上絲綢之路興盛,大量域外事物傳入中國,故多以“胡”字命名;南北朝以后,大量外來事物經由海路進入中國,故多以“?!弊置凰卧院?,中國對外交往的范圍大為擴展,傳入的域外作物多以“番”字命名;晚清以后,隨著西方列強對中國侵略的加深,傳入的作物多以“洋”字命名,綜上可知,中國引進外來作物與特定時期的政治局勢等相關,呈現一定階段性且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外來事物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命名情況,并非強調中華文明對待外來文明的態度,排除B項?!跋冗M性”無從得出,排除C項。中外交流是雙向的,“單向性”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D項。3.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蘇軾的“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達了作者渴望報效國家,抵御外敵入侵的決心和壯志豪情。陸游的“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盡管詩人年老體衰,臥病在床,但心中仍想著為國家戍守邊疆,體現了其對國家的深深眷戀和忠誠。文天祥的“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以磁針石比喻自己對國家的一片忠心,無論歷經何種艱難險阻,都始終堅定不移,展現了其高尚的愛國情懷和民族氣節。由此可見,這些詩詞都體現了詩人對國家的熱愛、對國家命運的關切以及愿意為國家奉獻一切的精神,蘊含著濃厚的家國情懷,D項正確;“厚德載物”強調以深厚的德行來承載萬物,倡導人們要有寬容、善良、包容的品德,排除A項;自強不息指自己努力上進,永不懈??;形容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排除B項;“以人為本”強調以人的需求、利益、價值和發展為核心和根本出發點,排除C項。故選D項。4.答案:C解析:“五戶絲制”通過中央統一征收賦稅,再按比例分配給封主,實質上限制了封主對地方資源的直接控制權,防止其濫用權力,體現了中央對分封勢力的約束,故C項正確;材料與民族融合無關,A項錯誤;封主無法“完全壟斷”地方資源,因賦稅征收權已收歸中央,封主僅能被動接受分配,壟斷被削弱,B項錯誤;“五戶絲制”是對中原農耕經濟的適應,但未推動蒙古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轉化,D項錯誤。5.答案:B解析:選擇B:材料反映外國殖民者在廈門通商口岸誘騙華工的史實,體現了西方資本主義擴張掠奪的本質屬性。排除A:材料信息沒有涉及清政府對民眾的態度。排除C:材料中的勞務輸出是通過誘騙等手段使華工出國并進行強迫勞動,不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途徑。排除D:根據材料“1855年10月”并結合所學可知,英國當時已經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當時列強的主要侵略方式是商品輸出。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魏碑體的復興實際上反映了當時中國社會在面對內外壓力時,渴望通過復興傳統文化中的尚武精神來激發民族的自強意識和斗爭精神,即“折射自強不息的時代精神”,故選B項;中體西用是清末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主張在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的基礎上,采用西方科學技術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體辦法來挽救統治危機。而題目中提到的魏碑體復興與這一主張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文學革命主要指的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針對文言文進行的白話文改革,與魏碑體的復興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時務報》是一份在晚清維新運動時期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報紙,維新運動并不主張革命,排除D項。7.答案:C解析:選擇C:材料信息表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重視工人、農民的教育問題,這有利于提升工農的文化水平,可以更好地為恢復國民經濟服務。排除A:義務教育的全面普及在改革開放后才逐漸實現。排除B:材料信息沒有涉及區域間教育水平的差異問題。排除D:提升工農的文化水平,不會助推“左”傾思想的蔓延。8.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石、滾印、雕刻藝術中的特定圖案等兩河流域文化元素”“美索不達米亞風格的船只”可知,埃及文化受到西亞影響,故B項正確。材料未見東西方文明古國交往增多、西亞文化長期鼎盛,排除A、C兩項。材料看不出西亞影響埃及歷史發展進程,排除D項。故選B項。9.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關鍵信息“審美教育第一步從只愛某一個形體開始,在此基礎上通過比較、綜合,掌握美的普遍性,……最后達到理念美的境界”可知,審美教育的整個過程需要比較、綜合,最后才能達到美的教育,這個過程充滿理性精神,B項正確;材料沒有強調科學對美育的重要性,排除A項;材料強調美育,并未強調學科綜合的重要性,排除C項;此時雅典城邦統治的直接民主弊端日益凸顯,排除D項。故選B項。10.答案:B解析:希羅多德強調對人類的經歷加以描繪與探究,《歷史》便是其研究成果,這說明希羅多德研究歷史更側重于考證,如實研究,搜集材料考證巴比倫人是否富強符合“歷史”內涵,B項正確;“描述”不等于研究,排除A項;“記錄”也沒有體現研究與考證,排除C項;認為神的憤怒使奧德賽返程艱難,符合希臘人最初用神話敘述他們的過去,不符合希羅多德歷史內涵,排除D項。11.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公元前332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在埃及阿蒙神廟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時,大祭司宣布亞歷山大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埃及法老的合法繼承人;此后亞歷山大自稱是“太陽神阿蒙神之子”,這反映了埃及文明對希臘文化產生一定的影響,C項正確;亞歷山大(前356年—前323年)生活的時代與羅馬帝國(公元前27年—公元1453年)不在一個時期,A項錯誤,排除A項;首個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是波斯帝國,B項錯誤,排除B項;從題干中無法推知埃及文明影響力超過希臘文明,故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12.答案:B解析:根據“對歐洲經院哲學產生了重大影響,尤其被西方稱為阿維羅伊的伊本·魯世德影響最大,他的著作被規定為巴黎大學和其他高等學校的教科書?!笨傻贸霭⒗幕瘋魅霘W洲,被歐洲人重視及使用,促進了歐洲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歐洲社會的進步,B項正確;文藝復興是14世紀,材料沒有涉及文藝復興,排除A項;材料沒有比較誰的更先進,排除C項;D項太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1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一件有利于理解文化全球化性質的新奇事物,即資本主義賣的不僅僅是商品和貨物,它還賣標識、聲音、圖像和聯系;不僅僅將房間塞滿,而且還統治著想象領域,占據著想象空間”可知,該學者的觀點認為,西方商品蘊含了相應的文化屬性,其銷路的擴大也意味著西方文化影響力的擴大,A項正確;B項夸大了商品輸出的影響,排除;商品輸出不屬于文化擴張,排除C項;商品輸出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有利于世界文化整體的轉型,排除D項。故選A項。14.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中“秘密資助”“滲透”“帶有傾向性的評論”等信息可知,美國對日本結束占領之后,仍然進行隱蔽的文化侵略,C項正確。西方陣營出現分化是在20世紀60年末,排除A項;美國對日本的文化滲透與雅爾塔體系無關,排除B項;根據材料可知,當時日本民眾并不完全認同美國文化,排除D項。15.答案:B解析:第一步,明確材料中的舉措是什么 新加坡發起“文化再生”運動,融合不同民族的文化第二步,結合所學對材料中的舉措進行解讀 新加坡是一個民族文化多元的移民國家,“文化再生”運動符合新加坡文化多元的國情,體現了對各民族文化傳統的尊重,其目的在于增強不同民族對新加坡的國家認同,維系新加坡移民社會的穩定,故選B項材料強調的是新加坡多元文化的融合,A、C兩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據材料可知,儒家理念只是新加坡倡導的文化之一,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開辦了‘阿富汗珍寶展’”“成功舉辦‘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并積極推進‘亞洲文化遺產保護行動’”“開展了40余項聯合考古項目”可知,中國在國際文物保護方面發揮著文明大國的責任擔當,B項正確?!靶纬闪斯沧R”表述絕對化,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中國在國際文物保護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與世界遺產面臨巨大挑戰不符,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的“引領”地位,排除D項。17.答案:(1)特征:起源早(歷史悠久);海陸路線兼備;伴隨著大規模移民;交往方式多樣;中國的文化輻射作用和文化中介作用對東亞各國影響較大。(2)例如:政治:朝鮮的政治制度模仿中國;日本大化改新借鑒了中國的中央集權制度;學習中國的科舉制度。經濟:日本大化改新學習唐朝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文化:漢字對朝鮮、日本文字的影響;儒學對朝鮮、日本的影響;佛教經中國傳入朝鮮、日本等國。建筑:魏晉南北朝時期建筑風格對日本法隆寺的影響;中國皇宮對韓國首爾王宮的影響。社會生活:茶文化、服裝、體育活動對東亞的影響。解析:中國古代與東亞國家的交往及華夏文明的傳播(1)根據材料“據古籍記載,戰國時期,燕國就與朝鮮、日本有了交往”“舊燕國和齊國民眾為逃避戰亂逃到朝鮮半島,有些人渡海進入日本”“派遣使者攜帶禮物前來中國朝貢”“還有不少日本列島上的部落國家主動遣使”“他們被稱為華夏文明的傳播機”等從歷史悠久、海陸路線兼備、交往方式多樣、中國文化影響巨大等角度進行概括即可。(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華夏文明對東亞的影響體現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建筑藝術等多個方面。可任選三個角度進行闡述,符合史實即可。18.答案:(1)原因: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接觸與交匯;托勒密王室對科學文化事業的扶持;托勒密王國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強大;位于文明發達的古埃及,文化和學術環境優越吸引了大量學者。(任答三點即可)(2)影響:提升了俄國的國際地位和歐洲事務的話語權;使亞歷山大一世執政思想由自由轉向保守;推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促進自由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任答兩點即可)認識:戰爭對文化發展具有雙重作用;文化侵略和戰爭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徑;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解析:(1)據材料一亞歷山大對波斯進行了長達10年的“征服戰爭”,大軍轉戰于多地,“打破了”此前歐亞非大陸各文化地區間的“相對閉塞和阻隔的局面”可知,亞歷山大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接觸與交匯;據材料一“托勒密王國”以亞歷山大里亞為首都,王室把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部分用于“扶植文化事業”可知,托勒密王室對科學文化事業的扶持;據材料一托勒密二世時,“經濟的強大”是亞歷山大里亞文化取得矚目成就的物質保證,由于“羅馬對埃及征服較晚”,其文化成果得以保持并繼續發展可知,托勒密王國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強大;據材料一優越的學術環境和完善的科研設施吸引了“地中海周圍地區的學者云集此地”??芍?,位于文明發達的古埃及,文化和學術環境優越吸引了大量學者。(2)第一小問影響,據材料二戰后在處理戰敗國法國以及召開維也納國際會議方面俄國起著“主導作用”可知,提升了俄國的國際地位和歐洲事務的話語權;據材料二亞歷山大一世在對內的政治改革中放緩了腳步,對內對外政策“逐漸趨于保守”可知,使亞歷山大一世執政思想由自由轉向保守;據材料二“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貴族青年軍官并沒有因為勝利而歡欣鼓舞,在遠征回來后,他們便成為俄國歷史上“最早一代革命者”及所學知識可知,推動十二月黨人起義;促進自由主義思想的進一步傳播。第二小問認識,據材料二信息可知,拿破侖戰爭一方面對歐洲國家造成了破壞,同時也推動了歐洲政治文化重構,反映了戰爭對文化發展具有雙重作用;也反映了戰爭在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與重構提供了契機。同時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文化侵略和戰爭侵略都是侵略的方式和途徑,兩者也存在一定的聯系。19.答案:(1)影響:傳播了民主、自由等啟蒙思想,沖擊了歐洲封建專制統治;促進歐洲國家民族意識的覺醒;促進歐洲民族國家的建立,影響了歐洲的政治格局;推動了維也納體系的建立,促進了國際法的進一步發展。(2)經過:頒布保護土著人的法令;改變土著人邊緣化地位,通過國家干預同化和吸收土著居民;普及印第安歷史文化。啟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加強文化建設,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20.答案:論題: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了解中華民族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窗口。闡述:秦漢時期,統治者通過統一六國、開疆拓土,之后統一貨幣、度量衡、文字,實施郡縣制,獨尊儒術等措施,推動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形成。到明清時期,統治者通過改土歸流、平定西北叛亂、設置駐藏辦事大臣等措施,推動現代中國版圖逐漸定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中國國家博物館擁有豐富的文獻、實物史料,這些史料涵蓋中國古代社會發展變化的各方面內容,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系統、全面地展示中國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演進的歷程,能有效提升民眾對中國歷史的理解與認知。總之,中國國家博物館是中華文明發展史的典藏寶庫,凝結著中華各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記憶,是了解民族歷史和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