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上饒市高二年級夫糖中率本鋅師零位中等六校第一次聯合考試高二歷史試卷試卷共6頁,20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考查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下;選擇性必修1;選擇性必修2;選擇性必修3第一單元至第三單元。2.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等填寫在答題卡指定位置上。3.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4.考生必須保持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江西新干木梓山遺址,出土了磨制石斧、石錛等工具及夾砂紅陶片,陶器紋飾以繩紋(如圖1)、刻劃紋為主。遺址中發現有炭化稻谷及植物種子,伴出獸骨、魚骨。這可以佐證該時期的江西地區圖1夾砂繩紋紅陶A.社會分工明確B.形成定居生活C.處在漁獵時代D.出現社會分化2.秦廷派兵北逐匈奴、南平百越,設典客掌管歸附的少數民族,以軍事威懾與郡縣管控為基。漢承秦制,增置大鴻臚統屬國,開互市、遣使節,置護羌校尉、西域都護以羈縻四方。這表明秦漢時期民族關系處理的演變趨勢是A.軍事征伐轉向文化同化B.分封制度逐步取代郡縣體系C.單一機構轉向層級管理D.傾向經濟交流主導政治聯姻上饒·高二歷史第1頁(共6頁)3.東晉時期,江南政權曾推行“土斷”政策,將僑居人口納入本地戶籍,按戶征收定額租調。南朝劉宋時期進一步調整稅制,令“畝稅米二升”,同時規定對墾荒者“蠲(juān,免除)其稅調”。這些舉措有利于A.抑制士族勢力膨脹B.緩解人口壓力C.推廣農業耕作技術D.推動民族交融4.宋代以降,銅鐵錢并行致流通中的貨幣滯重,蜀地交子初為民間信用憑證,至天圣元年(1023年)官辦交子務始行紙幣。民間契約文書自唐末漸興,至宋元已涵蓋田宅買賣、租佃雇傭諸事,官府設“紅契”以確權。據此可知,宋元時期A.民間資本主導幣制改革B.抑商政策日益嚴密C.金屬貨幣出現嚴重短缺D.商業貿易發展迅速5.明清時期贛地民間戲班常用地方腔調表演《琵琶記》《荊釵記》等劇目。地方志記載,士紳常捐資組建“勸善班”,每逢節慶便在宗祠戲臺演出,并借說白唱詞宣講鄉約規范。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時期江西地方戲劇改革A.有助于儒家教化發展B.旨在迎合市民階層文化需求C.開創基層治理新模式D.促進了區域間民間文化交流6.奕 在奏請增設天文算學館時稱:“欲求制勝,必求之忠信之人,欲求自強,必謀之禮義之士,然二者均需以算學為基。”1866年同文館增設天文算學館,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將數學列為各級學堂必修課。這折射出近代中國A.儒家思想與科學精神的融合B.科舉制度的廢除推動教育轉型C.知識分子盲目崇拜西方技術D.經世思想助推近代科學的傳播7.圖2所示是1896一1904年杭州關進出口貨物總值(單位:關平兩)的變化趨勢。這反映了當時中國1896一1904年杭州關進出口貨物總值20000000150000001151690810000000T224558143250221562176L776076876730767996464946357350000002273960189618971898189919001901190219031904(年)圖2A.民族工業在沿海地區初步發展B.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方式的轉型C.經濟半殖民地化程度日益加深D.地方政府自主開放政策的成效8.1931一1937年,中國抗戰電影受政府限制,多以隱喻表達抗日主張;1937年后,國民政府支持直接服務抗戰的影片,樣式豐富;1946年后,電影轉向“回顧抗戰”,呼吁生命價值。該時期中國電影發展的階段性變化表明A.國民政府戰時文化政策的動態調整B.國共合作與決裂主導文藝創作方向C.主要矛盾變化驅動文藝主題的轉向D.電影藝術主動適應時代的多元訴求上饒·高二歷史第2頁(共6頁)上饒市高二年級上饒一中上饒二中廣信中學天佑中學余干中學玉山二串六校第一次聯合考試高二歷史參考答案1.【答案】B【解析】陶器制作需要穩定的環境和資源,如黏土、水源和高溫燒制,這些條件在定居生活中更易滿足;定居生活對儲存和烹飪器具的需求更大,陶器因其耐用性和多功能性成為理想選擇:稻谷和植物種子的發現通常表明存在農業活動,而農業需要長期的土地管理和穩定的居住環境,以支撐定居生活,故選B項;社會分工通常指由不同群體承擔不同類型的社會勞動,材料只提及不同類型的勞動(種植與漁獵),沒有說是由不同群體承擔,排除A項;漁獵時代是指人類主要依靠捕魚、狩獵和采集為生的歷史階段,通常指農業出現之前的時代,由材料只能看出漁獵,不能看出以漁獵為主,排除C項:社會分化是指社會成員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逐漸分化為不同群體或階層的過程,這些群體或階層在資源占有、社會地位和權力分配上存在差異,材料不能體現這種差異,排除D項。2.【答案】C【解析】材料中秦代僅設“典客”管理歸附民族,而漢代增設“大鴻臚”總領,并分化出護羌校尉、西域都護等專門官職或機構,形成中央統屬、分級管理的體系,體現出從單一機構到“中央一屬國一專項職官”的層級化演變,故選C項:“文化同化”一定程度上違背材料中的懷柔政策,漢代允許屬國保留民族習俗,排除A項:“分封制度”與秦漢推行郡縣制、邊疆設直屬機構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經濟交流主導”曲解互市、使節往來等政策,這些均為層級管理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D項。3.【答案】A【解析】政府“將僑居人口納入本地戶籍,實行按戶征收定額租調”,使土族在人口控制、經濟收入、社會影響等方面受到打擊;“畝稅米二升”會增加占有龐大數量土地的士族的經濟負擔;據“對墾荒者‘蠲其稅調'”可以推知,政府鼓勵流民開墾荒地并保障流民對土地的使用權,這就進一步減少了流民對士族的依靠,抑制了士族圈占土地與隱匿人口的行為,故選A項;當時社會動亂(南方也有政權更替,只是相對穩定),封建政府需要人口來增加農業勞動力并保障賦役的征派,材料中的措施恰是為了吸納、挽留流民,排除B項;既是“僑居”人口,說明政策的對象在當地居住、生產已有一定時間,“技術推廣”與“民族交融”已經發生,排除C、D兩項。4.【答案】D【解析】材料中的交子與民契都是商業貿易發展的表現,兩個“民間信用憑證”開始得到官方承認,凸顯了商貿發展的程度,故選D項:材料對兩個現象都強調了官方的認可,中國古代重農抑商,貨幣基本官鑄,排除A項:中國古代抑商政策的總體趨勢是松弛化,且材料強調了官方對民間信用憑證的認可,實際上體現了社會控制的松弛,排除B項;交子的出現是因為銅鐵錢并行“致流通滯重”而非短缺,民間契約與支付手段沒有直接關聯,排除C項。5.【答案】A【解析】“地方腔調”使地方民眾更樂于接受,助力劇目中的思想更好地向基層傳播;“捐資”“節慶”“宗祠戲臺”“說白唱詞”都可以體現“助力”的作用;“勸善班”“鄉約規范”可以體現“理學”要素,故選A項;“地方腔調”與“迎合市民階層”有一定的關聯,但不符合“旨在”(一般是指根本目的),且材料的第二句與“迎合市民階層”無關,排除B項:這種以演代講的地方教化方式在當地可以說是一種治理創新,但由此不能得出籠統的“開創”(意味著從時間上和空間上都是史無前例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區域文化交流,排除D項。6.【答案】D【解析】奕 將算學作為“自強”的工具,這與明清之際顧炎武等思想家倡導的“經世致用”一脈相承,故選D項;材料未體現儒家思想與科學精神的融合,而是強調算學是工具,科學為自強制勝服務,排除A項;科舉廢除是在190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奕折的主張體現選擇性學習,而非盲目崇拜,C項過度解讀,排除。上饒·高二歷史第1頁(共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5屆5月上饒高二聯考·歷史5.12.pdf 5月上饒高二聯考·歷史答案.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