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月考試題(歷史)測試時長: 75 分鐘總分: 100 分一、選擇題(每題3分,共48分)1.某一遺址發現了稻作栽培的痕跡、豬狗等家畜的遺骸、石鏟及石鋤等石制農具、薄如蛋殼的彩陶以及大量的陶紡輪、以隔墻分間的大房舍,外圍則有不規則形狀的夯土城垣及護城河,而墓葬中多有四到八件陪葬品,其中三座的陪葬品甚至高達數十件。有學者推論此處遺址文化可能逐漸走向國家形成的階段。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A.蛋殼彩陶及陶紡輪 B.隔壁分間的大房舍C.陪葬品的數量差距 D.夯土城垣及護城河2.商周時期的方伯是區域邦族之長。商朝方伯是由區域邦族通過征服、聯姻和公共事務治理自然成長起來的,而周人建立的封建方伯則以親戚故舊為主,且被納入國家臣僚體系并掌握地方政權。這一變化說明()A.貴族等級秩序逐步瓦解 B.松散聯盟向中央集權過渡C.國家政權組織趨向嚴密 D.權力分配由血緣親疏決定3.婦好墓是一座未經盜掘的商代墓穴,墓主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該墓出土了大量陪葬品,其中青銅器468件,包括禮器210件,武器134件,其余為工具、雜器等。這從一個側面體現出中國青銅文明的重點在于()A.社會生產 B.日常生活 C.軍事擴張 D.權力秩序4.王家范在《中國歷史通論》中寫道:周王將自己家族子弟、親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區做諸侯,由這些人所率領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區的土著氏族,組成新的族體,改變了過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領擔任領導的格局。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緣的壁壘,造就了按地區劃分居民的前提條件。由此可知,周王的舉措()A.客觀上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直接管轄C.直接導致了國家走向分裂 D.促使地緣關系取代了血緣關系5.相比于商和西周,春秋戰國時期青銅鼎的裝飾性動物形態更加生活化;一些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青銅鼎裝飾紋,如宴樂、射獵、戰爭等元素逐漸出現。這些裝飾素材大都采用模印法制作而成,制作更加簡便、簡潔。這折射出春秋戰國時期()A.民眾生活日益豐富 B.禮器功能發生質變C.政治秩序出現變動 D.禮樂制度得到維護6.《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則故事:“魯人身善織屨(鞋),妻善織縞(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勸他,越人“跣行”“被發”“子必窮矣”。該故事反映出這一時期()A.夷夏觀念得到強化 B.法家反對民眾遷徙C.工商食官制度松動 D.南方地區尚末開發7.史籍中的“秦夏”原指“西方之秦”。商鞅變法之后,過去以華夏正統自居的禮樂舊邦,不能同新近崛起的“秦夏”相抗衡,秦人更將此“夏”解釋成為“華夏”。“秦夏”釋義之變()A.緣于顛覆周代基本制度 B.旨在構建集權統治基礎C.催生了華夏認同的觀念 D.伴隨中原文化向東擴展8.荀子在《天論》中指出:日月之蝕、星墜木鳴等現象是“天地之變,陰陽之化,物之罕至者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下列言論中與之最相近的是()A.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也B.履霜以知堅冰必至,天之道也C.人病則憂懼,憂懼見鬼出 D.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9.先秦有學者反對統治者的苛暴,認為“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提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同時主張“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該學者()A.反對制度束縛 B.代表下層平民C.強調隆禮重法 D.要求為政以德10.“故法法而不議,則法之所不至者必廢。職而不通,則職之所不及者必墜。故法而議,職而通,無隱謀,無遺善,而百事無過,非君子莫能。....故有良法而亂者有之矣;有君子而亂者,自古及今,未嘗聞也。”據此判斷,材料認為理想的國家治理模式是()A.人法兼重 B.德法并用 C.無為而治 D.君臣共治11.墨學曾在近代迎來一次小的復興。黃遵憲推斷,西方的科技之發展,得益于很好地應用了墨子的學說;梁啟超曾大力宣傳墨子思想,倡導“墨學救國”;孫中山也認為古代最講愛字的莫過于墨子,他的“兼愛”與耶穌的“博愛”是一樣的。這一現象表明()A.西方科技沖擊促進了墨家的復興 B.資產階級認同“中體西用”思想C.國人在傳統文化中尋找救國思路 D.墨家學說更加適合當時的國情12.秦統一后在全國設立縣道廟,由地方官員主持祭祀,一改先秦宗廟設于諸侯國國都、由國君主持宗廟祭祀的做法,從而使官僚代祭常規化、制度化。這一變化()A.有利于國家公權的強化 B.推動宗法制度的瓦解C.體現基層治理因俗而治 D.埋下了秦滅亡的隱患13.下表為漢初農民賦稅負擔狀況表。對表中數據解讀正確的是()家庭糧食總收入(石) 賦稅負擔(石) 賦稅支出占農業總收入的比例田畝稅 人頭稅 更賦 總計100 3-4 <4 <6 約13 13%A.減輕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B.注重保護農業生產C.政府收入增加國力強盛 D.中央集權得到加強14.如圖為《漢書·陳湯》中的相關記載。陳湯的經歷反映出漢代()陳湯,字子公,山陽瑕丘人也。少好書,博達善屬文...富平侯張勃與湯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詔列侯舉茂才,勃舉湯。湯待遷,父死不奔喪,司隸奏湯無循行,勃選舉故不以實,坐削戶二百。A.重視封建倫理道德B.選官入仕漸趨規范C.積極加強中央集權 D.官員考核細密嚴苛15.“皇后”稱號最早出現于西漢高祖之時,但作為一種制度建立,是在武帝時期。昭帝駕崩后,雖然霍光作出迎立劉賀為帝及后廢劉賀帝位、迎立宣帝等舉動,但他都抬出年僅十四五歲的昭帝皇后,以她的名義下詔而行。據此可知,皇后制度的確立()A.有助于宗法制度的完善 B.依賴于外戚集團的支持C.反映了宮廷禮儀的規范 D.得益于君主制度的發展16.據統計,《史記從漢書》所載西漢前期酷吏,籍貫屬于今陜西省、山西省的最多,河南省的次之,而屬于今山東省的則較少。這一現象()A.體現歷史文化傳統的影響 B.緣于治國理念的調整C.與中央集權的強化相適應 D.源于經濟發展的差異二、非選擇題(共52分)17.(20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三星堆遺址發現于 1929年,位于四川省境內,距今有3000-5000年歷史,是古蜀文化的重要遺址,也是西南地區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以前人們都認為中國的古文明主要起源于黃河流域,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標志著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一樣,都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在三星堆遺址中,考古工作者發掘出了許多形態各異的青銅器,還有大量的青銅人像、人面像、獸面像等。這些青銅器和人物像風格獨特,例如,黃金權杖和黃金面具等,在我們已知的商代和以前的中華文明中從沒有發現過,卻常見于埃及和西亞的出土文物中,如漢謨拉比法典石碑,刻畫了太陽神沙馬什授予漢謨拉比權杖的形象。除此之外,三星堆遺址出土的青銅神樹,也有人認為與兩河流域發現的生命神樹雕像有親緣關系。正是因為這些出土文物形態如此奇特,并且與西亞、埃及等地似乎有著很多聯系,圍繞“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謎”,學術界產生了諸多爭論,主要代表觀點有以下三種:一是,三星堆文明是華夏文明的亞文明,是中原文明的重要分支;二是,三星堆文明來源于埃及和兩河流域;三是,三星堆文明是受多元文明影響生成的文明。2022年6月,三星堆考古發掘最新成果揭秘,共出土文物近13000件。在這次出土的文物里面,有些種類在中原地區也曾經出現過,例如,玉璧、玉璋、玉戈,在河南、陜西、山東以及廣大的華南地區都有發現,而神樹、頂尊跪坐人像與大量龍形象器物則表明三星堆遺址的使用者在自身認同、禮儀宗教以及對于天地自然的認識與國內其他地區人群相近,無疑確切表明三星堆遺址所屬的古蜀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一員。-摘編自楊曉鄔《揭秘三星堆“上新”背后的故事》(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三星堆文明的特點及其產生的影響。(12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學術界對“三星堆文明起源之謎”的爭論說明了什么問題。(4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考古發掘在史學研究中的作用。(4分)18.(20分)【社會轉型】材料一先秦時期歷史編纂者將夏商周三代當作一個歷史的整體來看待,力圖從歷史文化積累和傳承方面來展現三代文明的一脈相承性。孔子曾對三代禮制的沿革情況進行總結:“殷因與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所損益,可知也。”《竹書紀年》作為戰國時期魏國的官史,作者基于魏國的現實政治地位,有意編排了“夏-殷-周-晉-魏”這樣的歷史序列,創造了獨特的“五代”史觀。這一古史觀把晉、魏凌駕于列國之上,使之與三代統續對接,反映出魏國嘗試繼承三代中原王朝的政治權力與地位,為自己的霸業張本。-摘編自劉承《先秦史學的時代精神與中華文明的連續性》材料二齊國的稷下學派,實質是各派學說爭鳴辯論的產物。田齊政權以優厚待遇,吸引各國談說之士,會聚于稷下學宮。稷下之學不以一家一派學說為主,而是讓各派學說自由辯論,彼此爭鳴。這樣的做法,有利于各派思想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進一步交融。呂不韋著《呂氏春秋》,則采取了思想整合的策略,期望糅合諸家觀點,整合成一種新的學說。-摘編自于凱《戰國史》(1)根據材料一概述春秋戰國時期史書編撰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影響。(12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戰國時期各派學說出現交融趨勢和整合現象的原因。(8分)19.(12分)海昏侯劉賀,漢武帝劉徹孫子。劉賀繼承父位,被立為昌邑王。曾經當過二十七天的皇帝,宣帝時降封為海昏侯,移居豫章郡(今南昌)。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自2011年開始考古發掘至今,地處江西南昌的海昏侯墓,已經出土了2萬多件文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金絲玉劍、馬蹄金、金餅、麒麟金等;二是10余噸五銖錢、青銅器、漆木器等。其中漆木器紋飾精美,數量繁多;三是編鐘、編磬、排簫、笙和樂俑等;四是孔子屏風(描繪有孔子畫像)成堆。“如此完整的西漢列侯等級墓葬,在中國考古學史上屬首次發現,對于研究西漢列侯政治、經濟等情況價值巨大。”-引自新浪財經《海昏侯墓:穿越2000年的石破天驚》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出土文物入手,解讀西漢時期海昏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信息。(要求:任選兩個角度,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C D A C C B B A A題號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A B B D A17.(1)特點:內容豐富;源遠流長;地域特色鮮明。(6分)影響:豐富了人們對我國西南地區古文明的認識;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見證;證明了長江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6分)(2)由于立場、史料等差異,對于同一個歷史事實,學術界往往會給出不同的解釋或評價;歷史結論包含有若干主觀性的認識;古老文明的誕生與發展遠遠超出人們的認知和想象。(4分)(3)作用:拓展史料形態與來源;填補文字記錄空白;提供歷史事實考辯與實物依據;豐富史學研究手段、方法與思維。(4分)(2)本題是特點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歷史研究由于立場、史料等差異,對于同一個歷史事實,學術界往往會給出不同的解釋或評價;歷史結論包含有若干主觀性的認識;古老文明的誕生與發展遠遠超出人們的認知和想象。(3)本題是影響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作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考古發掘的作用如下,拓展史料形態與來源;填補文字記錄空白;提供歷史事實考辯與實物依據;豐富史學研究手段、方法與思維。18.(1)特點:將夏商周三代當作一個歷史的整體來看待,體現了通史意識和大歷史觀;基于國家現實編撰史書,體現了史書的時代性;服務于爭霸,反映了史書編撰的政治目的突出。(6分)影響:有利于文明的傳承;宣揚了制度和政權的正統性;適應了爭霸戰爭的需要;有利于大一統觀念的發展;有利于中國史學發展。(6分)(2)原因:①戰國兼并戰爭的推動,國家統一趨勢日益明顯;②封建經濟的發展和交流,促進了文化的交流和認同;③百家爭鳴的推進,客觀上促進了各學術的相互影響、取長補短;④戰國中后期,統一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8分)19.海昏侯墓的發現,為研究漢代海昏侯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政治上,高等級墓葬規格和金絲玉劍、馬蹄金、金餅、麒麟金等體現了海昏侯尊貴的政治地位。漢武帝頒布的“推恩令”雖然削弱了王國勢力,但仍保留了王侯的尊貴等級地位,政治上王侯們仍然享有諸多特權。經濟上,10余噸五銖錢,說明了西漢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經過幾代的休養生息,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雖然實施“重農抑商”政策,但貨幣經濟和商品經濟還是得到了發展。青銅器、漆木器等證明了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技術高超,質量上乘。文化上,編鐘、編磬、排簫、笙和樂俑,從中可以看到西漢音樂的文化傳承、樂器鑄造技藝和禮樂制度。孔子屏風、成堆的簡牘等,反映了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奠定了儒學的正統地位,尊儒學經蔚然成風。社會生活方面,雁魚燈、蟲草、銅火鍋和釀酒所用的蒸餾器,既體現了經濟的發展,也反映了王侯貴族生活的豐富多彩,豪華奢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