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5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第八課 法治中國建設第三框 法治社會A組必備知識基礎練1.(2024山西太原期末)法治社會建設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共中央印發的《法治社會建設實施綱要(2020—2025年)》提出,到2025年要實現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征、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以下關于建設法治社會的舉措正確的是( )①實行律師駐基層制度,能夠解決基層治理中的各種問題 ②搭建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及時化解矛盾,促進和諧 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強化道德在解紛中的權威地位 ④發揮社會規范的積極作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管理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重慶永川區期末)河南省司法廳在全省開展“鄉村振興 法治同行”活動,集中力量妥善辦理一批農民工追索勞動報酬、農村宅基地流轉、贍養撫養等涉農糾紛案件,強化民生領域法律援助工作,切實保障農村居民合法權益。這一做法( )①是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的體現 ②有利于化解鄉村的矛盾糾紛 ③意味著法治監督和保障體系已健全 ④提升了基層法治建設的水平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江蘇無錫期末)近年來,無錫市司法局將婚姻家庭、贍養撫養、勞務糾紛等與婦女權益保護緊密相關的事項納入法律援助事項范圍,為陷入困境的婦女搭建起法治“避風港”。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旨在 ( )A.擴大政府工作的影響力B.維護社會公平正義C.確立人民當家作主地位D.增強全民法治觀念4.(2024浙江溫州期末)近日,某市組織村(居)法律顧問、“法律明白人”通過“樟樹下話法”“庭院中釋法”等方式,走村入戶開展反詐專題普法宣傳。這些做法( )①增強了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 ②有助于完善基層法律援助制度 ③有利于建設和諧有序的社會 ④健全了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4山東日照模擬)涉旅糾紛如何解決 北海市海城區潿洲鎮“楓橋式工作法”備受好評:設置“格—站—庭”三級聯調機制,簡單糾紛由村(社區)治保部門、網格隊伍等力量進行一級調解,復雜糾紛由當事人“點單”選擇“景中有警”工作站或鎮司法所進行二級調解,疑難糾紛由潿洲人民法庭的干警和法官進行庭前、訴中三級調解;開通“12345服務熱線+投訴二維碼+值班應急+云端解紛”多種報事渠道;建立十余個“潿洲義警”和法官網格聯絡點。潿洲鎮“楓橋式工作法”旨在( )①構建多元治理格局,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 ②整合線上線下資源,合理控制糾紛的發生 ③擴大有序政治參與,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 ④優化糾紛解決機制,助力法治社會的建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2024山東期末)實施鄉村(社區)“法律明白人”培養工程,是全國“八五”普法規劃4個專項工程之一。“法律明白人”通常具有較好法治素養和一定法律知識,經過法治培訓,能夠積極開展法治宣傳,帶頭參與鄉村治理。“法律明白人”( )①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 ②能夠帶動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 ③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 ④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2024河北模擬)2024年4月是新疆第二十一個“憲法法律宣傳月”,活動主題為“堅定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大力弘揚憲法精神和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新疆各地各部門積極履行社會普法責任,主動作為、創新形式、豐富載體,充分運用各類普法平臺、載體、渠道,使憲法法律宣傳走入日常生活、走進人民群眾。此次活動有助于( )①維護憲法權威,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②增強群眾法治意識,推動構建法治社會 ③依法行使自治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2024河北唐山月考)杭州交警自推出“優駕容錯”以來,通過“有限度的寬容”,讓守法者在“不得已”或“無心之失”的時候,獲得“被原諒”的機會。截至2024年1月,已有1 010.4萬人被免罰教育。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①轉變執法理念,嚴格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 ②讓群眾感受到了法治溫度與人文關懷 ③可以有效化解大量執法爭議和矛盾 ④增強公民權利意識,促進法治社會建設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9.(2024湖南永州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公共法律服務是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對法治社會建設意義重大。N市在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上進行了有益探索(見下表)。有益探索 具體措施“一站式”服務 打造公共法律服務實體平臺,建設商務樓宇公共法律服務站,為樓宇內的企業和員工提供法律咨詢、普法宣傳、法治體檢等便捷的“一站式”法律服務律師駐村擔顧問 實行律師駐村制度,律師等法律服務工作者駐村委會擔任法律顧問,為基層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村民起草和修訂村規民約和其他管理規定,協助處理換屆選舉中的法律問題等信息化引領法律服務建設 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與公共法律服務建設深度融合。建設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為居民提供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糾紛解決途徑;開設線上“法律援助”“律師服務”等欄目,為群眾打造“指尖上的公共法律服務”結合材料,運用《政治與法治》的有關知識,分析N市構建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對建設法治社會的作用。B組能力素養提升練10.(2024重慶北碚區期中)重慶市黔江區司法局積極構建“1+8+30”法律援助平臺體系,即1個法律援助中心、8個部門法律援助工作站(第四中級人民法院、檢察四分院、區人民法院、區人民檢察院、信訪辦、看所守、武警總隊第五支隊、武陵監獄)、30個鄉鎮街道法律援助工作點的平臺架構,實現法律援助網絡全區域、重點領域覆蓋。這有利于( )①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增強群眾的獲得感 ②堅持嚴格規范執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③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增強群眾法治意識 ④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為基層治理保駕護航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1.(2024浙江杭州上城區期中)法治社會是指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的社會。下列觀點和行為體現這一要求的是( )①某交警大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 ②因航班延誤部分乘客以維權為由大鬧機場 ③某行業協會運用行業規章自我約束 ④某私營企業老板每年按時足額主動納稅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2.(2024廣東佛山期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法律要發揮作用,需要全社會信仰法律。”“只有內心尊崇法治,才能行為遵守法律。只有銘刻在人們心中的法治,才是真正牢不可破的法治。”從中我們可以感悟到( )①培養法治意識是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 ②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 ③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④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3.(2024江蘇常州期末)目前,我國法治社會建設仍是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短板,一部分人信權不信法、信訪不信法,遇事仍然習慣于找門路、托關系,或者認為“法不責眾”等。解決這些問題需要( )A.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B.引導形成憲法法律至上的良好氛圍,確保司法公正C.切實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主動適應新時代立法的新要求D.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全力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14.(2024河北滄州獻縣期末)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貴州省畢節市積極探索社會治理服務新思路,多措并舉,不斷提升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畢節市按照“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要求,整合各類新媒體資源,圍繞社會治安重點工作制作推送抖音、短視頻、微電影200余部,累計播放量突破10億余次,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畢節市以開展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試點為統領,以激活基層自治能力為抓手,構建“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探索“警務兩會+十戶聯防”“七人議事”等基層自治模式,完善自治章程,促進群眾提高法治意識和法治觀念。畢節市常態化開展“法律明白人”、人民調解員、網格員、聯戶長、農村學法用法示范戶等“五員”培訓,提升其法律知識素養,提高公共法律服務專業化水平,實現法律服務就在群眾身邊。畢節市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楓橋經驗”貫徹在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通過建立“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綜合運行體系,通過網格化服務解決民事糾紛。結合材料,運用建設法治社會的知識,談談畢節市的基層治理模式對于建設法治社會的啟示。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為更好推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落實落地,D縣籌措資金建設了集“普法、便民、休閑”于一體的黃河流域法治文化宣傳教育基地。在沿湖、沿運、沿黃流域建設多處法治文化宣傳場所和法治文化長廊。聚焦生態保護和修復等多個領域,從立法、執法、司法、普法等環節,加強部門間的溝通、協作,努力把該縣打造成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閃亮“明珠”。積極建設參與式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讓青少年作為“主角”參與到法治教育活動中來。縣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分為國學禮儀區、維權自護區、遵紀守法區、多功能影院區等多個部分,實現“生動普法、趣味學法、體驗用法”的有機統一。該縣在增強普法針對性和實效性的同時,創新“視、聲、網”三維傳媒普法形式,打造“三位一體”普法模式。結合材料,運用法治社會的知識,分析D縣是如何推進特色法治文化建設的。第三框 法治社會1.C “能夠解決基層治理中的各種問題”夸大了律師駐基層制度的作用,①錯誤;到2025年要實現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顯著提高,形成符合國情、體現時代特征、人民群眾滿意的法治社會建設生動局面,為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社會奠定堅實基礎,這需要搭建在線矛盾糾紛化解平臺,及時化解矛盾,促進和諧,發揮社會規范的積極作用,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管理,②④正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強化法律在解紛中的權威地位,③錯誤。2.D 材料內容不涉及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①不符合題意;由材料可知,這一做法有利于化解鄉村的矛盾糾紛,提升了基層法治建設的水平,②④符合題意;“意味著法治監督和保障體系已健全”,此說法夸大了題中做法的作用,③錯誤。3.B 開展法律援助工作,目的在于幫群眾解決困難,更好地服務群眾,而不是擴大政府工作的影響力,A項錯誤;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旨在幫助陷入困境的公民,維護社會公平正義,B項正確;我國早已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地位,C項錯誤;開展法律援助工作,有利于增強全民法治觀念,但這不是目的,D項不符合題意。4.A 這些做法增強了社會公眾的法治意識,有利于建設和諧有序的社會,①③正確;材料中的做法沒有完善基層法律援助制度,②錯誤;材料中的做法沒有健全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④錯誤。5.B 由材料可知,潿洲鎮“楓橋式工作法”旨在構建多元治理格局,優化糾紛解決機制,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助力法治社會的建設,①④正確;開通報事渠道,建立十余個“潿洲義警”和法官網格聯絡點體現了整合線上線下資源,但不是控制糾紛的發生,而是調解糾紛,②錯誤;材料沒有體現擴大有序政治參與,③錯誤。6.C 法治社會是構筑法治國家的基礎,①錯誤;“法律明白人”能夠帶動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基層治理實踐中發揮重要作用,②③符合題意;“完善了法律援助制度,維護了社會公平正義”的觀點夸大了“法律明白人”的作用,④錯誤。7.A 依據題意信息可知,新疆積極開展“憲法法律宣傳月”活動有利于強化憲法意識,弘揚憲法精神,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尊崇憲法、學習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運用憲法,推動憲法精神走進群眾生活,讓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大家的行動自覺,推動構建法治社會,①②符合題意;材料與行使自治權和保障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無關,③④不符合題意。8.A 材料強調的是執法過程要注重法治溫度與人文關懷,沒有體現嚴格依法行使自由裁量權,也未體現增強公民權利意識,①④不符合題意;通過“有限度的寬容”,讓守法者在“不得已”或“無心之失”的時候,獲得“被原諒”的機會,可以有效化解大量執法爭議和矛盾,讓群眾感受到了法治溫度與人文關懷,②③符合題意。9.答案 ①提供普法宣傳等“一站式”法律服務,可以幫助居民了解法律知識,增強法治觀念,在全社會形成對法治的普遍信仰(或樹立法治意識)。②律師駐村擔任法律顧問,為基層治理提供法律意見,協助處理相關法律問題,可以提高基層治理的法治化水平。③搭建在線矛盾糾紛多元化解平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可以及時化解矛盾,促進社會和諧。④開設線上“法律援助”“律師服務”等欄目,為居民提供法律幫助,可以更好地落實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居民合法權益。10.B 構建“1+8+30”法律援助平臺體系,實現法律援助網絡全區域、重點領域覆蓋,這有利于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增強群眾的獲得感,同時也有利于開展普法宣傳教育,增強群眾法治意識,①③符合題意;材料與嚴格規范執法無關,②不符合題意;重慶市黔江區司法局的做法與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無關,④不符合題意。11.C 某交警大隊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能夠體現法治政府的要求,①不符合題意;因航班延誤部分乘客以維權為由大鬧機場是法律意識淡薄的體現,②不符合題意;某行業協會運用行業規章自我約束體現出社會治理依法開展、公共生活和諧有序,③符合題意;某私營企業老板每年按時足額主動納稅體現出法律得到公認和普遍遵從,④符合題意。12.C 法治國家的制度前提是有法可依,①錯誤;由材料可知,建設法治社會需要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②③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④不符合題意。13.A 材料強調的是法治社會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A項正確;“確保司法公正”的說法太絕對,B項錯誤;“切實加強黨對立法工作的領導,主動適應新時代立法的新要求”強調的是黨領導立法,C項不符合題意;材料未涉及總體國家安全觀,D項不符合題意。14.答案 ①畢節市按照“誰執法誰普法”工作要求,整合各類新媒體資源,讓群眾在休閑娛樂中潛移默化地接受法治教育,啟示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法治觀念,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②畢節市通過構建“一中心一張網十聯戶”機制,探索基層自治模式,啟示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必須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③畢節市常態化開展“法律明白人”等培訓,提升其法律知識素養,提高公共法律服務專業化水平,啟示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建設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保證人民群眾在遇到法律問題或者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④畢節市將“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楓橋經驗”貫徹在基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中,啟示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必須健全社會矛盾糾紛預防化解機制,引導和支持人們理性表達訴求、依法維護權益。15.答案 ①積極建設法治文化宣傳場所,增強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在全縣形成崇尚法治的良好社會氛圍。②整合資源,聚集各方力量,形成推進法治建設的整體合力,為該縣的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③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統一,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識和道德素養,以法治文化建設護航青少年成長。④創新普法形式,以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普法宣傳,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法治宣傳教育的社會效益。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