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絕密★啟用前2026屆高二年級T0P二十名校5月調研考試可動只歷史可裝全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并將條形碼粘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千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4.本卷命題范圍:選擇性必修1,2十選擇性必修3第1一13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表為1979年和1982年我國部分民族政策。這些政策的出發點在于年份政策中共中央召開全國邊防工作會議,提出七項要求:堅持民族平等、落實區域自治、培養民族干1979部、保護語言文字和風俗習慣、團結宗教人士等中央提出“培養大批少數民族共產主義干部”,教育部恢復民族學院招生1982憲法恢復了“民族區域自治”條款A.消除各民族間的發展差距B.將民族地區納入社會主義軌道C.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D.擴大民族自治地區的自治權力2.14世紀,佛羅倫薩絲綢行業的行會組建了200人的“圣約翰兵團”。該兵團承擔著宵禁期間街道巡邏的任務,還參與鎮壓了梳毛工起義等。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封建莊園趨于瓦解B.城市已擁有一定自治權力C.政府的控制力下降D.行會基層組織地位的確立3.乾隆年間,直隸總督方觀承上奏稱:“直屬民田,水地十不二三…請廣栽紅薯,以補五谷之缺。”《畿輔通志》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詔:“北地沙瘠,宜勸種紅薯、玉黍。”由此可知,該時期【高二年級5月調研考試·歷史第1頁(共8頁)】25-X-675BA.傳統農業轉型的動力不足B.美洲作物推廣提高了土地利用率C.“攤丁入畝”政策成效顯著D.人地矛盾已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4.漢朝提花織機通過穿孔竹編花本控制經線升降,可織出復雜紋樣,但需人工逐次調整經線。唐朝改進的“束綜提花”,“凡一梭過,七十二綜齊動”,使蜀錦月產量從10匹增至30匹。這一發展表明唐朝A.絲織行業迎來全面且系統的變革B.官營手工業重視生產技術革新C.手工業技術標準化程度顯著提高D.技術進步推動了生產效率提升5.甕城是中國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門、與城墻連為一體的建筑,如平遙古城主城門與甕城門的朝向呈90°夾角,形成“L”型通道,人們需先進入甕城繞行才能靠近主城門。這體現了中國古代城市A.契合軍事防御的現實需要B.嚴格遵循禮制規范的建筑傳統C.顧及民眾生活的便利考量D.彰顯突破地理限制的營造智慧6.忽必烈標榜自己與堯、舜、禹、湯等古代圣王處于同一個序列,并取《周易》中“大哉乾元”的卦辭為國號,同時根據《周禮》的記載來建筑大都城。據此可知,當時A.宋元政治制度呈現連貫統一B.民族之間的文化隔閡已消解C.理學在元朝居于正統地位D.統治者注重構建政權合法性7.古埃及法老阿蒙霍特普四世推行阿吞神(太陽神)一神教改革,在全國確立“太陽頌歌”傳唱制度。平民每日需在田間吟唱頌歌:“太陽升起時,法老的眼晴注視四方。”這一制度A.促進了太陽歷的推廣普及B.發展了人文主義精神內涵C.重塑了民族文化的核心特質D.強化了王權對社會的掌控8.下面是雅典帕特農神廟中的部分浮雕。這些浮雕泛雅典娜節游行場景對外戰斗場面【高二年級5月調研考試·歷史第2頁(共8頁)】25-X-675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