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高二5月聯考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意見1.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距今約6000一5000年的陜西華縣、河南三門峽、鄭州等地的先民已種植起源于南方地方的水稻,說明水稻在北方擴展,區域間存在經濟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說明階級分化現象,排除A項:“形成”夸大了稻米和稻作遺存發現的影響,排除C項:僅憑材料中“加工脫殼的粳米”不能說明原始手工業開始出現,排除D項。2.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魯人以織屨、織縞為業,欲徙于越,這說明當時民間手工業者可以自由流動,自主經營,與工商食官制度下手工業者和商人由官府統一管理、為官府服務的情況不同,反映出工商食官制度出現松動,C項正確;華夏認同觀念是指少數民族和中原華夏族的認同,材料沒有相關內容,排除A項:材料中只提及有人勸魯人不要“徙于越”,并未反映法家反對民眾遷徙,排除B項:越人“跣行”“被發”只能說明越人的生活習俗與魯人的不同,不能表明南方地區尚未開發,排除D項。3.C【解析】根據材料“茶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出現了‘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氣象”等信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大意為可以擴展萬里領土,招來不同習俗的國家,天子的威望和恩德遍布四海,并且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說明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逐漸擴大,C項正確:朝貢貿易體系指的是中國各王朝與周邊各族及海外諸國之間以“通貢”方式進行的貿易形式,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秦漢時期中華文明影響力不斷打擴大,而不是體現秦漢時期平等互惠的交往準測,排除B項:材料說的是秦漢與其他國家的交往而非民族關系,排除D項。4.A【解析】中晚唐時期,科舉制不斷發展,部分士人憑科舉做高官并定居京師以里坊為門第標識,這一變化體現了政治經濟變革下新社會階層的嫗起,這是一種社會結構的變遷,A項正確:社會身份趨于平等是宋代的社會特征,排除B項;科舉制本質是打破門閥壟斷而非強化,材料中土人以里坊替代郡望恰是傳統門閥體制衰落的體現,排除C項:材料信息與城市布局變動無關,排除D項。5.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清時期,揚州出現“士商相雜”現象,文人依附鹽商甚至棄儒從商,形成了儒商群體。這一現象的本質是隨者商品經濟的發展,傳統社會等級秩序松動,商人地位上升,士商界限模糊,B項正確:明清時期,科舉仍以八股文取士,內容限于四書五經,選拔標準未發生根本變化(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廢除科舉),排除A項:明清仍奉行重農抑商,商人需通過捐納獲取虛銜(買官),排除C項:西方平等思想傳人主要是在雞片戰爭后,且改變社會觀念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6.Bl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晚清歌謠中描述的“將身價來抵押”“出香港”等內容,反映了近代中國在受到西方侵略下,導致民眾生活苦難,再加上西方國家在禁止奴隸貿易后對勞動力的需求增加,導致列強招募華工充當苦力,即列強招募華工的苦力貿易,B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洋務派選派留學生的情況,涉及的是大眾受生活所迫和外國侵略的影響的苦力出國,排除A項:材料中提到了橫濱過太平洋,可知此時的華工出國主要目的地是美洲和大洋洲,時間是在19世紀.未涉及一戰,排除C項:材料與清政府派遣駐外公使無關,駐外公使是政府官員,地位較高,排除D項。7.D[解析】《海國圖志》是一部關于世界歷史地理的著作,而19世紀60年代前后,一些知識分子發現了其錯誤、不足之處,而錯誤之處是需要更多、更準確了解外部世界后才能發現.這從側面反映出當時士人群體開始更多關注世界大勢,世界意識增強,D項正確:這些評論表明《海國圖志》在士大夫中有一定的流傳,反響尚可,不能說社會反響寡談,排除A項;材料看不出道路轉型問題,更看不出艱難性,反而看出士大夫在關注世界,有利于道路轉型,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涉及國家的主權問題,排除C項。8.B[解析】依據材料可知,中共湖北省委和江蘇省委都認識到要到農村去,而此后中國革命的道路就是農村包圍城市,因此,這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素,B項正確:中共湖北省委認為到萬不得已時,才可以上山,可見當時并沒有放棄城市中心論,排除A項:古田會議在1929年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時間不符,排除C項;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是在中國共產黨創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斗爭中逐漸形成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一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始創建是在1927年10月,1927年8月時工農武裝制⑧第1頁(共4頁)》2024一2025學年度高二5月聯考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場號、座位號、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考試時間為90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距今約6000一5000年的陜西華縣泉護村遺址中發現了炭化稻米;河南三門峽南交口遺址中浮選出數粒炭化稻米、加工脫殼的粳米;此外鄭州大河村、澠池仰韶村的遺址也都發現了稻作遺存。這可用來佐證A.中原地區階級分化凸顯B.區域間的經濟文化交流C.中華多元一體格局形成D.原始手工業已開始出現2.《韓非子·說林上》載有一則故事:“魯人身善織屨(鞋),妻善織縞(帽),而欲徙于越。”有人勸他,越人“跣(光腳)行”“被發”,“子必窮矣”。該故事反映出這一時期A.華夏認同觀念加強B.法家反對民眾遷徙C.工商食官制度松動D.南方地區尚未開發3.秦漢以來,主動與中國交往的國家越來越多。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后,周邊諸國“思漢威德,咸樂內屬”,出現了“廣地萬里,重九譯,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的氣象。這可以用來說明,秦漢時期A.朝貢貿易體系得到長足發展B.平等互惠成為交往的準則C.中華文明的影響力逐漸擴大D.實行開放包容的民族政策4.中晚唐時期,部分被稱為“清流”的士人家族依托科舉體制成為政府高官,進而在京師營置宅第,世代定居,他們往往在郡望之外冠以所居里坊作為新型門第標 第1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識,如靖恭楊家、靖安李氏等。這一現象表明中晚唐時期A.政治變革推動社會結構的變動B.社會身份趨于平等C.科舉制推動傳統門閥體制強化D.長安城市布局變動5.明清時期,揚州社會“士商相雜”現象普遍,文人依附鹽商,或為幕僚,或司筆墨,專為商賈籌劃。甚有棄舉子業而經商者,出現了儒商群體。這一現象反映了A.科舉選拔標準發生根本變化B.傳統社會等級觀念受到沖擊C.政府重農抑商政策逐漸瓦解D.西方平等思想改變社會觀念6.19世紀晚清時期有歌謠唱道:祖國艱難無生計,時時思考走紅毛。就將身價來抵押…直出香港來寫位(買船票),落船赤體洗硫磺(消毒)。水路先從上海過,橫濱過了太平洋。這首歌謠反映了A.洋務派對留洋學生的選派B.列強招募華工的苦力貿易C.中國勞工為一戰做出貢獻D.清政府對駐外公使的派遣7.下表是19世紀60年代前后的晚清士人對《海國圖志》的評論。這些評論從側面反映出當時人物評論何秋濤《海國圖志》…卷帙既繁,不免有疏舛之處,要當分別觀之馮桂芬偶校數卷,即有此誤,恐全帙尚不止此郭嵩燾魏氏此書,征引浩繁,亦間有參差失實A.《海國圖志》的社會反響寡淡B.近代中國道路轉型之艱難C.近代國家主權觀念有所發展D.士人群體的世界意識增強8.1927年8月5日,中共湖北省委強調要通過暴動“創造一獨立之局面。最后如萬不得已時,亦須至通山、通城一帶上山”。10月,《中共江蘇省委對于江蘇農民運動計劃的修正和補充》明確指出要在蘇北“造成農民割據局面”。這些決策A.放棄了城市中心論B.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探索C.踐行了古田會議精神D.標志著工農武裝割據理論形成9.美國評論員羅伯特曾評價:“當國民黨進攻解放區時,這可激怒了翻身的農民,千百萬剛剛分到土地的莊稼漢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拿起了武器,和‘蔣家軍'拼命。”這一史料可以用來說明A.國民大革命取得成功的必然B.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的鞏固C.中共在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性D.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⑧ 第2頁(共6頁)掃描全能王創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歷史山東高二5月聯考B(答案)(1).pdf 山東省百師聯盟高二下學期5月聯考歷史.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