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理綱要記要點1.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唐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黃巢起義后不久,唐朝滅亡,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出現。2.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3.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4.隋唐時期以法律與教化為代表的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增強。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隋朝興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 ,是為隋文帝。 2.統一:589年, 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 3.建設廣設倉庫 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 興建洛陽城 宏偉壯麗,聞名于世開通大運河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4.滅亡原因 ①隋煬帝的暴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三次大舉征伐高麗。 ②各地起義: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標志 618年,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二、唐朝盛極而衰1.唐朝盛世建立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貞觀 之治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 ,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 標志 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武周 發展 建立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發展 武則天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 盛世 原因 唐玄宗統治前期,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表現 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2.唐朝衰落與國家分裂藩鎮割據 形成 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影響 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政治黑暗 朋黨之爭,宦官專權黃巢起義 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唐朝滅亡 907年, 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 五代十國 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五代。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加山西的 稱十國 三、隋唐的制度創新1.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背景 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 【選擇性必修1·P31】演變 形成 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 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 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特點 以分科考試方式選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價值取向作用 使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2)官員管理與監察 【選擇性必修1·P31、32】隋朝 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唐朝 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2.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東漢時,以中朝官形成的尚書臺正式成為最高權力機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握有實權,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成為三省制的雛形;隋唐時期定型機構設置 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 (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場所 運行 機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隋朝 廢郡,以 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 唐朝 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期后 在戰略重地設 。部分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 3.法律、教化與基層治理(1)法律 【選擇性必修1·P47】成就 唐高宗命人對《永徽律》律文逐條解釋,撰成《永徽律疏》,即《 》,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 特點 禮法結合,對“孝”特別重視(2)教化 【選擇性必修1·P47】提倡禮治 732年,頒行《 》,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 社會層面 推廣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3)基層治理 【選擇性必修1·P99、101】隋朝 命州縣官“ ”,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 唐朝 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互相監督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節度使與藩鎮割據: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御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后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并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節度使權力的膨脹,導致唐朝中后期出現藩鎮割據,加劇了唐朝的衰落和國家分裂。2.朋黨之爭:中晚唐時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以朋黨之爭的形式表現出來。唐代從憲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門官僚兩大集團。牛黨重科舉,李黨重門第,黨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科舉、藩鎮等問題上,兩黨相互傾軋。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辯|證|看|待|客觀認識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影響一方面,藩鎮割據期間,藩鎮與朝廷之間,藩鎮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難,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為了應對危局,唐德宗取消藩鎮征稅權,實行兩稅法。北方戰亂,進一步推動經濟重心的南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當時藩鎮強弱互有不同,雖數量眾多,但互相牽制,很長時間內沒有形成過大過強的地方勢力。即使是割據性最強的河朔三鎮,也須在形式上臣服朝廷,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才會公開與中央對抗。諸藩鎮彼此之間矛盾以及其各自的內部矛盾也都十分嚴重。唐朝中央因此才得以繼續存在百余年,勉強維持形式上的一統。|史|學|前|沿|隋朝滅亡的原因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隋朝是在盛極之后短命而亡。隋朝滅亡是社會與個人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統治階級內部斗爭對瓦解和推翻隋王朝起關鍵作用。其次,“國富民窮”是隋朝瞬間垮掉的經濟原因。最后,隋文帝立法毀法,律外決罰,自毀治國正道;用官疑官,黜置失當,自毀吏治根基;隋煬帝驕奢、嚴苛、急政、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加速了隋朝滅亡。|群|英|圖|譜|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626年即皇帝位,年號貞觀。貞觀時期(627—649年),唐太宗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勢極為強盛,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主題(一) 隋唐盛世與衰亡[史料探究]1.從唐朝盛世出現的原因看 材料一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太宗)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深惡官吏貪濁,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摘自吳兢《貞觀政要》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唐朝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2.從唐朝衰亡的經驗教訓看 材料二 天寶年間,河南、河北的民戶占全國總戶數的37%,在財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安史之亂爆發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荊州(治江陵縣)天寶年間有3萬多戶,而乾符年間“江陵城下有三十萬戶”,百年間增長了近10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僅“桑蠶倍多”,質量也是全國最好的。唐后期,在江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白居易指出:“當今國用,多出江南?!?br/>——摘編自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探究2 史學界一向認為,“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評析。[史論形成]1.辯證認識唐朝的“盛世”局面(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所謂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當時人們過于夸大統治者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功勞,當然統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武周政治“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也是經歷幾代皇帝連續執行類似的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苦努力的結果。(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這主要是由于統治者憑借“盛世”的積累大肆揮霍,大興土木,奢侈腐敗,從而消耗了國力,導致混亂,最終使國家衰敗,唐朝由盛轉衰。2.隋唐走向衰亡的原因隋朝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百姓們不滿;隋煬帝橫征暴斂,極度奢侈,朝廷腐敗,征伐無度唐朝 ①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爆發。 ②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的混亂局面。 ③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終于引發了唐末農民戰爭。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唐朝名存實亡主題(二) 隋唐政治制度創新[史料探究]1.從選官制度看 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當時用人定出一種客觀標準,還是不失此項制度所應有的傳統精神的。但后來卻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尋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這便大錯了。唐代針對此弊,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打開擴大,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之間的關系并分析概括科舉制的影響。2.從唐朝中樞機制的特點看 材料二 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監督下運行,做到理性決策,而且切實可行。以德治國的國家中樞權力機構最重要的是決策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摘編自韓昇《“三省六部制”從制度上避免腐敗》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作者有關三省六部制的觀點,并說明理由。3.從隋唐制度創新的環境看 材料三 高度發達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現和形成是諸多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僅能夠兼容并蓄,綜采漢魏南北朝以來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運用,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創造出了更為發達、燦爛的文明。——摘編自王小甫等《創新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創新的有利因素。[史論形成]1.隋唐科舉制的歷史意義社會整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模式,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展 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鞏固國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世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3.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相權三分 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執行詔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職權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詔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加強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節制君權 皇帝所頒詔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2)評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所沿用。③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惡性的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4.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1)唐朝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實行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它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避免權臣大權獨攬,提高了行政效率。(2)在選官用人上實行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提高了官民文化素質,有效保持了隋唐的繁榮穩定。(3)監察方面由門下省負責,起到保證官員高效廉潔的作用,維護了中央集權。隋唐制度創新促進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繁榮,造就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主題(三) 中國古代的法律、教化與社會治理[史料探究]1.從法律儒家化的發展過程看 材料一 秦、漢法律為法家系統,不包含儒家禮的成分在內。儒家以禮入法的企圖在漢代已開始。……曹魏一旦制律,儒家化的法律便應運而生。……魏以八議入律,晉代保留之,晉又創依服制定罪之新例。此二事為北魏所保留,而又加以留養及官當的條例。這些都為齊律所承受,又加入十惡條例。隋、唐承之?!瓪w納言之,中國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說是始于魏、晉,成于北魏、北齊,隋、唐采用后便成為中國法律的正統。——摘編自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探究1 據材料一,談談你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2.從戶籍制度的發展過程看 材料二 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漸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摘編自《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探究2 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史論形成]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演變、特征(1)法律儒家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漢代“引禮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發端。為了使儒家思想成為真正的正統思想,儒家學者通過“春秋決獄”“引經注律”“引經決獄”和“刑罰適用”原則的儒家化等途徑,“引禮入法”,逐漸實現儒家思想對立法、司法的指導地位,使漢代法律開始沿著儒家化的方向發展三國兩晉南北朝 “納禮入律” 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統治者開始直接任命儒臣來立法,儒家思想指導立法并將儒家思想法律化,從而使禮律進一步融合,實現“納禮入律”唐代“禮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確立了以“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為主的法律指導思想,以儒家主張的綱常禮教作為法律的指導原則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至此,禮與法完全融合,實現了“禮法合一”,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2)法律儒家化發展的基本特征禮法結合 一些著名的法律如《唐律疏議》已經是融禮入法,把違背道德的行為同時變成了違法行為,從而模糊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等級制度明顯 對于強調尊卑等級的儒家思想來說,只有把等級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夠保證統治階級的特權倫理法制的特征明顯 古代法律受“君臣父子關系”影響,將“親親相隱得相首匿”作為刑事司法原則,將危害父權、夫權作為違法行為2.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地域性 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等級性 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世襲性 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社會治安職能 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行為活動進行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知道唐朝時期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 題組(一) 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1.(2024·湖北高考)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鎮幕僚述及本鎮節度使更替時稱,朝廷要么立刻任命親王遙領節度使一職,要么擱置數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鎮推舉的節度使。而具體的任命,通常由宦官傳達。這說明此時 ( )A.藩鎮的獨立性受限 B.官員任免程序規范C.外重內輕局面出現 D.宦官權力有所擴大2.(2025年1月·河南高考適應性演練)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 )A.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 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3.(2024·重慶高考)唐朝為邊疆防御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而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4.(2024·黑吉遼高考)唐代宗大歷初年,國子司業歸崇敬上疏提出,明經科考試“不求其文義,及第先取于帖經”,士子為了應試,多死記硬背儒家經典,不從師不問道,遂使“專門業廢”“傳受義絕”。其所強調的是 ( )A.明經科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B.復興儒學的緊迫性C.進士科考試內容的合理性 D.官學教育的重要性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5.(2024·北京高考)“判”是古時官員斷決獄訟的文本,也是唐代銓選官吏的考試科目之一。唐代的《龍筋鳳髓判》是我國完整傳世的一部判例集,通過模擬判例的形式陳述案例緣由,給出判決意見,并進行解釋,為應試者提供了“判”的寫作程式和方法。這說明唐代 ( )A.以法為教,輕視了道德禮義 B.重視家訓,教化滲透至基層C.注重判例解讀,提升官員司法素養 D.強調司法實踐,開創律例合編體例[價值發掘]1.命題分析:新高考實施以來,對隋唐時期政治制度的考查集中在藩鎮與科舉制等。中學教材對節度使和藩鎮的總體傾向是以負面評價為主,如第3題;對科舉制的評價則以正向為主導。高考題目為了體現其創新性,更多的是反其道而行之,如第1題對藩鎮和節度使作用的考查,第4題對唐代科舉制局限性的考查等。平時復習要更加注重用發展的、辯證的、全面的觀點認識問題。2.拓展發掘:由“判”是古時官員斷決獄訟的文本可知,中國古代法律判決具有鮮明的經驗主義色彩,行政官員與司法審判官員混為一體。由“也是唐代銓選官吏的考試科目之一”可知,當時科舉考試內容具有“經世致用”的特征。(2022·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多維視角下的隋代政區改革 高祖(文帝)受終,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洎(到)于九載,廓定江表,尋以戶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乃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渾,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隋書》卷29《地理志》——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材料二 研究行政區劃至少與三個學科有基本關系,一是歷史學,二是地理學,三是政治學。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是一種歷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行政區劃既是劃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當然要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而行政區劃之中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實際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也就是說,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區劃變遷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審答指導]一、思路要“清”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從歷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實與材料二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能對材料二的觀點進行綜合評述,并提出創新性認識。二、表達要“范”(請在答題區內答題,拍照上傳答案,課堂互動批閱)第一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融通教材一、1.長安 2.楊廣 3.義倉二、1.輕徭薄賦 2.朱溫 北漢三、1.(1)隋煬帝 2.中書門下 州 節度使 3.(1)唐律疏議 (2)大唐開元禮 (3)大索貌閱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善于納諫,重視儒家思想,任用賢能;改革制度,整頓吏治等。探究2 提示:政治角度:這一觀點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導致政治腐??;安史之亂使唐朝的統治力量受到嚴重削弱。經濟角度:這一觀點有失偏頗。安史之亂后,江南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獲得長足發展,成為全國的財政和經濟的中心;唐后期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超過了唐前期。主題(二)探究1 提示:關系: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制的繼承與發展,科舉制是對九品中正制選官方式的革命。影響:打破了門閥士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把讀書、考試與做官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文化素養;促進了古代教育的發展,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探究2 提示:觀點:三省六部制體現了體制內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實現了決策、審議、行政權各自獨立,決策權與行政權相分離,形成部門協同機制,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行政效率。探究3 提示:魏晉南北朝奠定的制度基礎;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統治者的勵精圖治。主題(三)探究1 提示:是中國古代社會農耕生產、宗法家族、集權政體三合一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破壞了法律的平等原則。先秦時代法家確定的“刑無等級”的平等法律觀,被尊卑等級、封建特權、宗法倫理等一系列等級原則所取代。中華法系始終沒有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理念,與刑律儒家化關系極為密切。探究2 提示: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對“標”訓練1.A 2.B 3.A 4.A 5.C大題增分示例1(美中不足待優化)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改革結果方面:郡縣分布北密南疏;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些改革措施與結果,都與當時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政治需求有關。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能從措施、結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回答,但只列舉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不能在史實與材料二之間建立聯系,只能算低層次答案。示例2(美中不足待優化)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隋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等。這些措施是在前代郡縣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變動,更是中央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因時而動,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進行的。與此同時,行政區劃單位呈現北密南疏的特征,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既是當時經濟格局和人口分布(人文地理環境)北多南少的反映,更是政治中心處在北方,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這些改革措施與結果,都與當時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政治需求有關。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能在史實與材料二觀點之間建立起聯系,但只是從歷史、地理、政治三個角度對材料二的觀點加以印證,沒有提出創新性觀點。示例3(高分范例多品悟)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隋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等,這些措施是在前代郡縣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變動,更是中央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因時而動,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進行的。與此同時,行政區劃單位呈現北密南疏的特征,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既是當時經濟格局和人口分布(人文地理環境)北多南少的反映,更是政治中心處在北方,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行政區劃改革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單從某一方面進行解釋;除歷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民族關系也是影響行政區劃的因素之一。秦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威脅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加強對北方的控制,也成為行政區劃調整的考量。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能在史實與材料二觀點之間建立起聯系,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并且提出了自己對材料二觀點的評價與認識,可以認為是一個滿分答案。2 / 14(共111張PPT)隋唐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第四單元|歷|史|時|空|定|位||整|體|印|象|感|知|隋唐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中繁榮昌盛的階段,國力強盛,疆域拓展,經濟繁榮、內外關系和諧,在中華發展史上熠熠生輝,構筑了贊譽千年的盛世之景。但盛世局面之下,各種矛盾和問題暗中涌動,唐朝最終由盛轉衰,中國再次走向分裂。|細|化|階|段|特|征|政治上 隋唐時期先后出現“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盛世局面。從三省六部制到科舉制,封建政治制度走向成熟;安史之亂后,唐朝中央政府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挑戰經濟上 經濟政策調整,生產工具改進,封建經濟空前繁榮,北方農耕經濟遭到破壞,江南經濟得到開發;賦稅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由魏晉時期的租調制到唐朝的租庸調制和兩稅法,改變了自戰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續表思想 文化上 呈現多元特征。三教并行,出現反佛思想,儒學復興??萍碱I先世界,以唐詩為代表的文學藝術成就突出民族關系、 對外關系上 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奠定了基礎;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進一步拓展,中華文明澤被世界,中華文化圈形成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第一講理綱要記要點1.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唐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安史之亂導致唐朝由盛轉衰。黃巢起義后不久,唐朝滅亡,五代十國分裂局面出現。2.三省六部制的確立,使得中央決策和行政體系日臻完備。3.科舉制使官員選拔變得更加公開和公平,中國古代選官制度逐漸走向成熟與完善。4.隋唐時期以法律與教化為代表的社會治理效能進一步增強。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隋朝興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定都______,是為隋文帝。2.統一:589年,______率軍滅陳,結束了南北長期分裂的局面。長安楊廣3.建設廣設 倉庫 在長安、洛陽兩都和地方廣設倉庫,既包括供應朝廷糧食和物資的倉庫,又包括備水旱賑濟而遍置于鄉間的______興建洛陽城 宏偉壯麗,聞名于世開通大運河 貫通南北,對鞏固統一、促進南北經濟交流以及運河沿岸城市發展,起了重要作用義倉4.滅亡原因 ①隋煬帝的暴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又三次大舉征伐高麗。②各地起義: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民不聊生,最終引發大規模起義標志 618年,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二、唐朝盛極而衰1.唐朝盛世建立 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 貞觀 之治 原因 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___________,勸課農桑,戒奢從簡,知人善任,虛懷納諫標志 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少有的開明政治局面,史稱“貞觀之治”武周 發展 建立 武則天廢唐稱帝,改國號為周發展 武則天當權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開元 盛世 原因 唐玄宗統治前期,選賢任能,改革吏治,發展生產,大興文治,改革兵制表現 經濟有很大發展,社會空前繁榮輕徭薄賦2.唐朝衰落與國家分裂藩鎮割據 形成 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在內地增設藩鎮,有些藩鎮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影響 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政治黑暗 朋黨之爭,宦官專權 黃巢起義 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 唐朝滅亡 907年,______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唐朝滅亡 五代十國 北方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為五代。南方的九個割據政權加山西的______稱十國 朱溫北漢三、隋唐的制度創新1.官員的選拔與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背景 南北朝以來,寒門庶族地主勢力上升,希望打破門閥士族壟斷政治的局面,積極要求參政【選擇性必修1·P31】演變 形成 隋朝建立后,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_______時,始建進士科,科舉制度形成完善 唐太宗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和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擴大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特點 以分科考試方式選拔人才,具有公平、公正的價值取向 作用 使出身中下層的讀書人通過相對公平的考試參與政權,擴大了統治的基礎,提高了官員的文化素質;把選官權從世家大族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 續表隋煬帝(2)官員管理與監察 【選擇性必修1·P31、32】隋朝 九品以上官員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員向中央報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唐朝 以品德和才能為標準考核官員,分為九等。御史臺為最高監察機構。唐太宗將全國分為十道監察區,委派監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察2.行政制度三省六部制 東漢時,以中朝官形成的尚書臺正式成為最高權力機關;魏晉南北朝時期,尚書省握有實權,繼而又有中書省、門下省,成為三省制的雛形;隋唐時期定型 機構設置 中央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_________ (也叫政事堂)為三省宰相議政場所運行機制 中書省負責草擬皇帝的詔令;門下省負責審核詔令;尚書省負責執行,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是中國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對此后歷朝產生了深遠影響 中書門下地方行政制度 【選擇性必修1·P6】 隋朝 廢郡,以_____統縣,實行州、縣二級制唐朝 根據山川形勢把全國劃分為10道,后增至15道,作為中央派出的監察機構。后來,道變成州、縣以上的一級行政實體唐中 期后 在戰略重地設________。部分節度使擁兵自重,形成藩鎮割據勢力續表州節度使3.法律、教化與基層治理(1)法律 【選擇性必修1·P47】成就 唐高宗命人對《永徽律》律文逐條解釋,撰成《永徽律疏》,即《___________》,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特點 禮法結合,對“孝”特別重視唐律疏議(2)教化 【選擇性必修1·P47】提倡禮治 732年,頒行《____________》,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也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社會層面 推廣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3)基層治理 【選擇性必修1·P99、101】隋朝 命州縣官“___________”,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唐朝 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互相監督大唐開元禮大索貌閱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節度使與藩鎮割據:節度使初置時,作為軍事統帥,主要掌管軍事,防御外敵,而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職責,后來漸漸總攬一區的軍、民、財、政,所轄區內各州刺史均為其節制,并兼任駐在州之刺史。節度使權力的膨脹,導致唐朝中后期出現藩鎮割據,加劇了唐朝的衰落和國家分裂。2.朋黨之爭:中晚唐時官僚集團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以朋黨之爭的形式表現出來。唐代從憲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間,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閔為首的寒門官僚兩大集團。牛黨重科舉,李黨重門第,黨爭的內容主要集中在科舉、藩鎮等問題上,兩黨相互傾軋。牛李黨爭是唐朝末年宦官專權、唐朝腐敗衰落的集中表現,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統治危機。|辯|證|看|待|客觀認識唐朝后期藩鎮割據的影響一方面,藩鎮割據期間,藩鎮與朝廷之間,藩鎮相互之間,經常發生戰爭,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生活困難,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力量。為了應對危局,唐德宗取消藩鎮征稅權,實行兩稅法。北方戰亂,進一步推動經濟重心的南移。另一方面,我們也要認識到,當時藩鎮強弱互有不同,雖數量眾多,但互相牽制,很長時間內沒有形成過大過強的地方勢力。即使是割據性最強的河朔三鎮,也須在形式上臣服朝廷,只有當自身利益受到嚴重侵害時才會公開與中央對抗。諸藩鎮彼此之間矛盾以及其各自的內部矛盾也都十分嚴重。唐朝中央因此才得以繼續存在百余年,勉強維持形式上的一統。|史|學|前|沿|隋朝滅亡的原因與其他朝代有何不同隋朝是在盛極之后短命而亡。隋朝滅亡是社會與個人因素交織的結果。首先,統治階級內部斗爭對瓦解和推翻隋王朝起關鍵作用。其次,“國富民窮”是隋朝瞬間垮掉的經濟原因。最后,隋文帝立法毀法,律外決罰,自毀治國正道;用官疑官,黜置失當,自毀吏治根基;隋煬帝驕奢、嚴苛、急政、獨斷專行、剛愎自用,加速了隋朝滅亡。|群|英|圖|譜|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政治家、軍事家、書法家,626年即皇帝位,年號貞觀。貞觀時期(627—649年),唐太宗勵精圖治,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勢極為強盛,出現了中國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的文治武功,自古就為人所津津樂道,頌揚備至。學界對他的雄才偉略和他對中國歷史所作出的重大貢獻都給予積極的肯定。李世民是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反隋建唐的斗爭中起著領導作用,唐太宗玄武門之變的勝利,在客觀上對唐初社會歷史的發展起著積極作用。唐太宗不歧視少數民族,除對突厥的侵擾用兵外,主要是采用懷柔的政治手段處理民族問題,方法妥當,政策開明,有利于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統一。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隋唐盛世與衰亡1.從唐朝盛世出現的原因看材料一 貞觀二年,太宗謂侍臣曰:“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人以衣食為本,凡營衣食,以不失時為本。夫不失時者,在人君簡靜乃可致耳。若兵戈屢動,土木不息,而欲不奪農時,其可得乎!”(太宗)從諫如流,雅好儒術,孜孜求士,務在擇官,改革舊弊,興復制度,每因一事,觸類為善?!類汗倮糌潩?,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摘自吳兢《貞觀政要》探究1 根據材料一,分析唐朝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提示:輕徭薄賦,休養生息;善于納諫,重視儒家思想,任用賢能;改革制度,整頓吏治等。2.從唐朝衰亡的經驗教訓看 材料二 天寶年間,河南、河北的民戶占全國總戶數的37%,在財政上也居于重要地位。安史之亂爆發后,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如荊州(治江陵縣)天寶年間有3萬多戶,而乾符年間“江陵城下有三十萬戶”,百年間增長了近10倍!唐前期,河南、河北不僅“桑蠶倍多”,質量也是全國最好的。唐后期,在江淮出現了一些繁華的工商業城市。白居易指出:“當今國用,多出江南?!?——摘編自翁俊雄《唐代區域經濟研究》探究2 史學界一向認為,“安史之亂”是唐代由盛轉衰的轉折點,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對此觀點進行評析。提示:政治角度:這一觀點是合理的。地方的藩鎮割據威脅中央集權;宦官專權和朋黨之爭導致政治腐敗;安史之亂使唐朝的統治力量受到嚴重削弱。經濟角度:這一觀點有失偏頗。安史之亂后,江南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獲得長足發展,成為全國的財政和經濟的中心;唐后期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超過了唐前期。史論形成1.辯證認識唐朝的“盛世”局面(1)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是各種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是統治者的個人功勞。所謂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都是當時人們過于夸大統治者在國家治理方面的功勞,當然統治者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十分重要的,但其根本原因還是各族人民的辛勤勞動與創造。(2)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現存在著繼承與發展的關系。武則天統治時期的武周政治“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唐玄宗統治前期的“開元盛世”也是經歷幾代皇帝連續執行類似的寬松政策和幾代勞動人民艱苦努力的結果。(3)所謂的“盛世”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即都是相對于社會動亂時期而言的。即使在“盛世”時期,最大的受益者也只是封建統治階級,廣大人民的生活仍然十分艱辛,農民的負擔依然沉重,農民與地主階級之間的矛盾只是相對有所緩和,并未完全消除。(4)唐朝的“盛世”局面隱藏著動蕩的危機。如“開元盛世”之后出現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的混亂局面,這主要是由于統治者憑借“盛世”的積累大肆揮霍,大興土木,奢侈腐敗,從而消耗了國力,導致混亂,最終使國家衰敗,唐朝由盛轉衰。2.隋唐走向衰亡的原因隋朝 隋朝大運河的開鑿,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百姓們不滿;隋煬帝橫征暴斂,極度奢侈,朝廷腐敗,征伐無度唐朝 ①唐玄宗后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重用奸臣,政治腐敗,導致安史之亂爆發。②安史之亂后唐朝出現藩鎮割據、宦官專政、朋黨之爭的混亂局面。③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尖銳,終于引發了唐末農民戰爭。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唐朝名存實亡史料探究主題(二)隋唐政治制度創新1.從選官制度看材料一 九品中正制,本想替當時用人定出一種客觀標準,還是不失此項制度所應有的傳統精神的。但后來卻變成擁護門第,把覓尋人才的標準,無形中限制在門第的小范圍內,這便大錯了。唐代針對此弊,改成自由競選,所謂“懷牒自列”,既不需要地方長官察舉,更不需中央九品中正評定;把進仕之門打開擴大,經由個人各自到地方政府報名,參加中央之考試。這制度,大體說來,較以前是進步的。——摘編自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古代選官制度之間的關系并分析概括科舉制的影響。提示:關系:九品中正制是對察舉制的繼承與發展,科舉制是對九品中正制選官方式的革命。影響:打破了門閥士族的特權壟斷,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社會階層流動;選官權收歸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把讀書、考試與做官聯系起來,提高了官員文化素養;促進了古代教育的發展,有益于社會形成重學風氣。2.從唐朝中樞機制的特點看材料二 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最大的特色歸結為一句話: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政令與施政相分離,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監督下運行,做到理性決策,而且切實可行。以德治國的國家中樞權力機構最重要的是決策民主,在決策層面不是由哪一個部門單獨負責,而是由三個省共同進行,三省長官共同組成朝廷決策班子。——摘編自韓昇《“三省六部制”從制度上避免腐敗》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提取作者有關三省六部制的觀點,并說明理由。提示:觀點:三省六部制體現了體制內的民主。理由:三省六部制實現了決策、審議、行政權各自獨立,決策權與行政權相分離,形成部門協同機制,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行政效率。3.從隋唐制度創新的環境看材料三 高度發達的隋唐政治文明的出現和形成是諸多歷史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不僅能夠兼容并蓄,綜采漢魏南北朝以來不同區域、不同族群的制度文化并加以融通運用,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革創新,使之更加完善,更符合國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發展的現實需要,從而創造出了更為發達、燦爛的文明。——摘編自王小甫等《創新與再造:隋唐至明中葉的政治文明》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唐政治制度創新的有利因素。提示:魏晉南北朝奠定的制度基礎;國家的統一;經濟的繁榮;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統治者的勵精圖治。史論形成1.隋唐科舉制的歷史意義社會整 合功能 打破了歷史上世襲的傳統模式,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 學發展 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鞏固國 家統一 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意識形態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穩定推動世 界文明 早在唐朝時,科舉制就被“東亞文化圈”國家采用,并成為這些國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被西方國家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2.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演變3.三省六部制的特點及評價(1)特點相權 三分 中書省起草詔令,門下省審核詔令,尚書省執行詔令,這樣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從而提高行政效率職權 分明 三省職權按行政程序劃分,一切詔令從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加強 皇權 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互相牽制;同時,將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據勢力的產生和發展,又推動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節制 君權 皇帝所頒詔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2)評價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較為完備、嚴密的封建官僚體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減少決策失誤,防止個人權力過分膨脹,加強了中央統治力量。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權力一分為三,這就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完備,使封建中央集權制度更加完善,為此后歷代王朝所沿用。③隨著君主專制中央集權惡性的發展或朝政腐敗,權力失去制約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維護封建統治的積極作用。4.隋唐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1)唐朝在國家統一的基礎上,實行以三省六部制為代表的中央官制,它既分工明確,又相互牽制,避免權臣大權獨攬,提高了行政效率。(2)在選官用人上實行科舉制,擴大了統治基礎,促進了官僚體制的成熟,提高了官民文化素質,有效保持了隋唐的繁榮穩定。(3)監察方面由門下省負責,起到保證官員高效廉潔的作用,維護了中央集權。隋唐制度創新促進了這一時期社會經濟文化繁榮,造就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體現。史料探究主題(三)中國古代的法律、教化與社會治理1.從法律儒家化的發展過程看材料一 秦、漢法律為法家系統,不包含儒家禮的成分在內。儒家以禮入法的企圖在漢代已開始?!芪阂坏┲坡桑寮一姆杀銘\而生?!阂园俗h入律,晉代保留之,晉又創依服制定罪之新例。此二事為北魏所保留,而又加以留養及官當的條例。這些都為齊律所承受,又加入十惡條例。隋、唐承之?!瓪w納言之,中國法律之儒家化可以說是始于魏、晉,成于北魏、北齊,隋、唐采用后便成為中國法律的正統。 ——摘編自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探究1 據材料一,談談你如何看待中國古代法律的儒家化。提示:是中國古代社會農耕生產、宗法家族、集權政體三合一的社會存在所決定的。破壞了法律的平等原則。先秦時代法家確定的“刑無等級”的平等法律觀,被尊卑等級、封建特權、宗法倫理等一系列等級原則所取代。中華法系始終沒有形成法律至上的法律理念,與刑律儒家化關系極為密切。2.從戶籍制度的發展過程看材料二 戶籍制度萌芽于商朝……戰國時期,商鞅將戶籍制度發展為“什伍連坐”法。兩漢時期,口賦和算賦(人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一項主要來源,兵役與徭役則是國家要求每個丁男承擔的重負,為此,兩漢政權一直實行編戶齊民制度。編戶齊民制度的形成與完善,使大量的人丁民戶時時處在封建國家政權的直接控制之下。唐安史之亂后,土地兼并風行,政府的財政收入與徭役來源日漸枯竭,為了解決危機,唐政府改革征稅制度,不以戶籍及其登記內容而以土地和財產的多寡為征稅依據。明洪武年間,政府進行了全國范圍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運動,編制魚鱗圖冊,地籍與戶籍彼此獨立。萬歷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身丁稅與戶籍相分離。從此,地籍便成為統治者征收賦稅的主要依據,而戶籍的作用則退居其次了。清政府下令徹底廢除人丁編審,戶籍管理制度正式退出歷史舞臺。——摘編自《中國戶籍制度的歷史考察》探究2 根據材料二,概括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演變趨勢。提示: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史論形成1.古代法律儒家化的演變、特征(1)法律儒家化發展的三個階段漢代“引禮入法” 法律儒家化的發端。為了使儒家思想成為真正的正統思想,儒家學者通過“春秋決獄”“引經注律”“引經決獄”和“刑罰適用”原則的儒家化等途徑,“引禮入法”,逐漸實現儒家思想對立法、司法的指導地位,使漢代法律開始沿著儒家化的方向發展三國兩晉 南北朝 “納禮入律” 法律儒家化的完善。統治者開始直接任命儒臣來立法,儒家思想指導立法并將儒家思想法律化,從而使禮律進一步融合,實現“納禮入律”唐代“禮法合一” 法律儒家化的完成。唐朝確立了以“德主刑輔,禮法并用”為主的法律指導思想,以儒家主張的綱常禮教作為法律的指導原則和定罪量刑的基本依據。至此,禮與法完全融合,實現了“禮法合一”,中國古代法律儒家化完成續表(2)法律儒家化發展的基本特征禮法結合 一些著名的法律如《唐律疏議》已經是融禮入法,把違背道德的行為同時變成了違法行為,從而模糊了道德與法律的界限等級制度 明顯 對于強調尊卑等級的儒家思想來說,只有把等級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夠保證統治階級的特權倫理法制的特征明顯 古代法律受“君臣父子關系”影響,將“親親相隱得相首匿”作為刑事司法原則,將危害父權、夫權作為違法行為2.中國古代戶籍制度的特點地域性 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政府千方百計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等級性 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限分明。其中,特權戶籍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這些人是國家賦役的主要承擔者世襲性 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社會治安職能 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行為活動進行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續表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通過了解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知道唐朝時期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題組(一) 隋唐時期的制度變化與創新1.(2024·湖北高考)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鎮幕僚述及本鎮節度使更替時稱,朝廷要么立刻任命親王遙領節度使一職,要么擱置數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鎮推舉的節度使。而具體的任命,通常由宦官傳達。這說明此時( )A.藩鎮的獨立性受限 B.官員任免程序規范C.外重內輕局面出現 D.宦官權力有所擴大√2.(2025年1月·河南高考適應性演練)631年,朝廷詔令皇家宗室及勛賢之臣“作鎮藩部,貽厥子孫”;637年,又下詔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令子孫世襲,以功臣長孫無忌等十四人為刺史,亦令世襲。這些詔令的頒布 ( )A.加速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 B.意在維護王朝的長治久安C.體現安史之亂影響政令制定 D.推動地方制度的逐步完善√3.(2024·重慶高考)唐朝為邊疆防御設節度使,每個節度使領屬數萬軍隊,兵將形成長期而密切的關系。節度使的設置緩解了邊疆外族勢力對朝廷的壓力,然而天寶年間發生了安史之亂。這說明節度使 ( )A.制度具有重大的缺陷 B.由蕃將充任是嚴重失誤C.沒有邊地軍隊調兵權 D.打破了外重內輕的局面√4.(2024·黑吉遼高考)唐代宗大歷初年,國子司業歸崇敬上疏提出,明經科考試“不求其文義,及第先取于帖經”,士子為了應試,多死記硬背儒家經典,不從師不問道,遂使“專門業廢”“傳受義絕”。其所強調的是 ( )A.明經科考試改革的必要性 B.復興儒學的緊迫性C.進士科考試內容的合理性 D.官學教育的重要性1.命題分析:新高考實施以來,對隋唐時期政治制度的考查集中在藩鎮與科舉制等。中學教材對節度使和藩鎮的總體傾向是以負面評價為主,如第3題;對科舉制的評價則以正向為主導。高考題目為了體現其創新性,更多的是反其道而行之,如第1題對藩鎮和節度使作用的考查,第4題對唐代科舉制局限性的考查等。平時復習要更加注重用發展的、辯證的、全面的觀點認識問題。價值發掘√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法律與教化5.(2024·北京高考)“判”是古時官員斷決獄訟的文本,也是唐代銓選官吏的考試科目之一。唐代的《龍筋鳳髓判》是我國完整傳世的一部判例集,通過模擬判例的形式陳述案例緣由,給出判決意見,并進行解釋,為應試者提供了“判”的寫作程式和方法。這說明唐代( )A.以法為教,輕視了道德禮義B.重視家訓,教化滲透至基層C.注重判例解讀,提升官員司法素養D.強調司法實踐,開創律例合編體例2.拓展發掘:由“判”是古時官員斷決獄訟的文本可知,中國古代法律判決具有鮮明的經驗主義色彩,行政官員與司法審判官員混為一體。由“也是唐代銓選官吏的考試科目之一”可知,當時科舉考試內容具有“經世致用”的特征。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2·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一 多維視角下的隋代政區改革高祖(文帝)受終,惟新朝政,開皇三年,遂廢諸郡。洎(到)于九載,廓定江表,尋以戶口滋多,析置州縣。煬帝嗣位,又平林邑,更置三州。既而并省諸州,尋即改州為郡。乃置司隸刺史,分部巡察。五年,平定吐谷渾,更置四郡,大凡郡一百九十,縣一千二百五十五。——《隋書》卷29《地理志》——周振鶴《中國歷代行政區劃的變遷》材料二 研究行政區劃至少與三個學科有基本關系,一是歷史學,二是地理學,三是政治學。行政區劃不但是一種現實存在,而且是一種歷史現象。行政區劃本身是歷史的產物,而且在歷史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沒有哪一個政區不是前代的沿襲或變革。行政區劃又是一種地理區域,是一種人為的空間概念,它的存在與變遷都與其他地理因素有密切的關系。行政區劃既是劃定于地球表面之上的,當然要與自然地理環境相關;而行政區劃之中又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口,實際上包含了人文地理環境。行政區劃又是中央與地方之間發生行政關系的產物,行政區劃的變遷往往是政治過程造成的,也就是說,政治的需要往往是行政區劃變遷的主要原因。——摘自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史實分析說明材料二的觀點。審答指導一、思路要“清”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從歷史、地理和政治角度在史實與材料二之間建立起邏輯聯系,能對材料二的觀點進行綜合評述,并提出創新性認識。二、表達要“范”示例1(美中不足待優化)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改革措施方面: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改革結果方面:郡縣分布北密南疏;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些改革措施與結果,都與當時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政治需求有關。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能從措施、結果和影響因素等方面進行回答,但只列舉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不能在史實與材料二之間建立聯系,只能算低層次答案。示例2(美中不足待優化)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隋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等。這些措施是在前代郡縣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變動,更是中央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因時而動,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進行的。與此同時,行政區劃單位呈現北密南疏的特征,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既是當時經濟格局和人口分布(人文地理環境)北多南少的反映,更是政治中心處在北方,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這些改革措施與結果,都與當時的歷史沿革、地理環境和政治需求有關。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能在史實與材料二觀點之間建立起聯系,但只是從歷史、地理、政治三個角度對材料二的觀點加以印證,沒有提出創新性觀點。示例3(高分范例多品悟)觀點: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劃演變受到歷史傳統、人文地理環境和中央與地方關系變遷的影響。隋朝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改州為郡;多次增置、裁并州(郡)縣;建立了地方政區巡察制度等,這些措施是在前代郡縣制的基礎上進行的創新與變動,更是中央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因時而動,調整中央與地方的關系而進行的。與此同時,行政區劃單位呈現北密南疏的特征,黃河中下游等地區郡縣相對密集,這既是當時經濟格局和人口分布(人文地理環境)北多南少的反映,更是政治中心處在北方,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行政區劃改革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不能單從某一方面進行解釋;除歷史、政治、地理的角度外,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如民族關系也是影響行政區劃的因素之一。秦漢以來,北方少數民族一直威脅政權穩定和國家統一,加強對北方的控制,也成為行政區劃調整的考量。閱卷評點:答案觀點明確,層次清晰,結合隋代政區改革的具體史實,能在史實與材料二觀點之間建立起聯系,史論結合,邏輯嚴密,并且提出了自己對材料二觀點的評價與認識,可以認為是一個滿分答案。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1234567891011121314√一、選擇題1.隋開皇初年,梁彥光被任命為相州刺史后,不必像他的前任那樣忙于自己挑選和任命僚屬以處理各方面的事務,因為隋文帝廢除了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制度,州官的下屬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這種變動( )A.加速了陳朝的滅亡 B.說明了隋文帝知人善任C.體現隋朝政治開明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管控1234567891011121314解析:根據材料“隋文帝廢除了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制度,州官的下屬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可知,隋文帝把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權力收歸中央,這有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控,D項正確;材料信息說明的是隋文帝加強對于地方的管控,與陳朝滅亡無關,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足以說明隋文帝知人善任,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并不是政治開明的體現,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2.(2025·呼和浩特一模)致仕,又稱致事、懸車等。主要是指中國古代官員將職位和俸祿還給朝廷?!顿Y治通鑒》載,乾符三年三月,盧龍節度使李茂勛請以其子幽州左司馬可舉知留后,自求致仕,唐僖宗“詔茂勛以左仆射致仕,以可舉為盧龍留后”。這反映了 ( )A.皇權通過致仕得到了加強B.藩鎮利用致仕實現權力的交接和轉移C.致仕制度延續了唐朝統治D.造成了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持續惡化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請以其子幽州左司馬可舉知留后,自求致仕”可知,李茂勛之所以致仕是為了能夠讓他的兒子繼任,而朝廷也確實滿足了他的要求,說明藩鎮利用致仕實現權力在家族內部的交接和轉移,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藩鎮權力的交接與轉移,并未體現皇權加強,排除A項;材料僅呈現了唐僖宗時期存在致仕的情況,但并未涉及這一制度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3.(2024·淄博三模)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時期。初唐,皇帝很少親自參與單純頒布大赦的儀式;武則天以后,皇帝往往親臨頒赦,直接與萬民接觸,向民眾傳達意志。這表明唐代 ( )A.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B.統治秩序得以重構C.民眾參政程度提高 D.社會治理方式豐富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由很少親自參加大赦儀式到親臨儀式,說明唐朝武則天當政后需強化權力的正當性,加強皇權的權威性,故選A項;恩赦制度一直存在,只是內容有所革新,不能稱為統治秩序重構,排除B項;皇帝向民眾傳達自身的意志,不等于民眾參政,排除C項;社會治理方式強調國家對基層治理采取的措施,材料強調的是皇帝的個人行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4.(2024·邯鄲模擬)下表為南梁、北齊、隋文帝、隋煬帝時期門下省諸局情況表,由此可見,隋煬帝時 ( )時期 門下省諸局 南梁 公車 太官 太醫 驊騮廄 北齊 主衣 尚食 尚藥 殿中 齋帥 領左右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藥 殿內 城門 符璽隋煬帝 符璽 A.門下省的職能即將改變 B.君主集權不斷削弱C.中央行政機構趨于完備 D.行政效率逐漸提升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表格可知,隋煬帝時期門下省只剩下“符璽”一局,這表明門下省的職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與其他三個時期相比,其下轄的部門大量減少,這一變化預示著門下省在隋煬帝時期可能將承擔更為專一或特定的職能,故選A項;門下省部門的減少與行政體制的調整或集權方式的變化有關,但不一定是削弱君主集權,且隋煬帝時期君主集權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門下省,無法得出“中央行政機構趨于完備”的結論,排除C項;表格信息沒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問題,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5.唐朝初年,李素立因犯顏直諫,依法辦事,遂擢授侍御史;孫伏伽也因“既懷諒直,宜處憲司”,由舊隋小吏而晉升為新唐治書侍御史。貞觀年間,權萬紀以“悻直廉約”,自潮州刺史擢為治書侍御史。上述現象說明唐朝 ( )A.監察官員選任注重品格 B.監察制度不斷創新C.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 D.君臣矛盾較為尖銳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從材料描述可知,這些描述均體現了唐朝在選拔監察官員時,對他們的品格有很高的要求,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監察制度的創新,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標志著中央官制的成熟,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的官員都是因正直的品格和清廉的作風而得到晉升,這顯示了君臣之間的和諧關系,而非尖銳的矛盾,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6.(2024·青島三模)唐朝士人存在“覓舉”的風氣。時人薛登批評說:“方今舉士,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薄耙捙e”反映了當時 ( )A.科舉取士擴大了選官的范圍B.士族仍然把持著選官權力C.薦舉仍然是選官的重要途徑D.士人主動向官員自薦求仕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材料“唐朝士人存在‘覓舉’的風氣”反映唐代廣大舉子奔走士大夫門下,以詩文自薦以求提攜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制度,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由天子下詔,內外官舉薦,即通過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或是社會名流的舉薦而入仕,旨在選拔“非常之才”,因此薦舉也是選官的重要途徑,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選官范圍的擴大,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階層把持選官大權,唐朝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統治基礎,排除B項;材料反映士人為入仕,以文才為依托,積極進行自薦的現象,且唐代科舉考試及第后,只是取得了銓選的資格,必須經過吏部銓試,考試及格才能被授予官職,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7.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改稱為鳳閣鸞臺,并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由此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旨在 ( )A.加強專制皇權 B.提高行政效率C.削弱地方割據勢力 D.擴大官員選拔范圍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武則天增加宰相人數,使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牽制,從而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故選A項;宰相人數過多可能存在互相推諉扯皮現象,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樞權力的變化,與地方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選官制度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8.下圖是唐朝后期兩京地區和河北—河東地區出土的墓志數量(每十年)變動示意圖。造成該變動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落B.科舉選官的進一步完善C.黃巢等農民起義的沖擊D.藩鎮割據對民俗的破壞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與此前相比,871—880年以后,兩京地區墓志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881—890年以后,河北—河東地區墓志數量也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和洛陽,影響了這些地區墓志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故選C項;安史之亂發生在755—763年,排除A項;科舉選官的進一步完善是在宋朝,且主要影響的是官僚體系和社會階層流動,與墓志數量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藩鎮割據對民俗的破壞更多表現在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地方政權的割據,而對于墓志數量影響有限,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9.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書兵部之印”“安西都護府之印”等官署名稱,官印也不再由官員個人佩戴,而是由監印官保管。這一變化體現出唐代 (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 D.機構設置更加科學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官印是政府權力的體現,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變化弱化了官員的個人色彩,更重視機構、制度和體系的運作,體現了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故選A項;官印刻字和管理的變化,與用人政策無關,排除B項;中國古代社會并非法治社會,且材料并未體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機構設置,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0.唐朝科舉考生在“省試及第”后,須參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己说捻椖渴恰吧?體貌豐偉)、言(言辭辯證)、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這一舉措 ( )A.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員素質C.擴大了人才選拔范圍 D.掀起了民眾健身熱潮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考試及第之后,還需要吏部對其進行體貌、言辭、書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這客觀上促進了官員素質的提升,故選B項;“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選拔范圍,排除C項;D項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1.根據下表可知,中國古代法制 ( )“律法斷罪,皆當以法律令正文,若無正文,依附名例斷之” 《晉書·刑法志》“諸曹決事,皆令具寫律文斷之” 《隋書·刑法志》“諸斷獄,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 《唐律疏議·斷獄》A.形成了援禮入法傳統 B.杜絕了司法舞弊現象C.確立了罪行法定原則 D.維護了專制統治權威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據材料“依附名例斷之”“皆令具寫律文斷之”“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可知,三則史料均強調司法審判需要依據明確的法律條文或者判例,體現了罪行法定的原則,故選C項;材料并未體現法律儒家化的相關信息,無法體現援禮入法的傳統,排除A項;罪行法定的原則有利于司法公正,但“杜絕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依法審判,并未體現皇權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2.唐朝律令《捕亡律》對“知情藏匿罪人”有規定,藏匿罪犯的親屬因尊卑關系的不同而處罰不同。卑幼的隱匿行為,尊長雖知情縱容,但是僅論卑幼的罪名;而對于尊長隱匿罪犯的行為則可以減刑甚至免罪。這一法律規定 ( )A.損壞了法律的權威公正B.確保了司法公平正義C.彰顯了禮法結合的原則D.鞏固了特權等級制度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法律中,對藏匿罪犯的尊長可以減刑或者免罪,說明司法帶有儒家化特征,即彰顯了禮法結合的原則,C項正確;這一法律規定依據儒家倫理定罪,并不是強調對法律權威的破壞,排除A項;“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且依據尊卑關系定罪,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司法公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特權等級制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二、非選擇題13.宴會是唐朝的一種社會生活現象,皇帝賜宴是宴會的一種重要類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時期 賜宴對象 賜宴地點唐太宗時期(大多數賜宴皇帝均參加) 群臣、五品以上官員、三品以上官員、突利可汗、武功父老、近臣、東宮官署、岐州父老、蠻夷酋長、長安父老、洛陽父老、吐谷渾王、諸蕃使、并州父老、長孫無忌等數十人、洛州父老、契丹首領、軍士、太原父老、鐵勒回跎、四夷君長等。 顯德前殿、中華殿、林光殿、芳華殿、臨華殿、武德殿、百福殿、丹霄殿、兩儀殿、乾元殿、貞觀殿、觀德殿、相思殿、弘教殿、儀鸞殿、飛霜殿、芳蘭殿、天成殿、嘉壽殿、紫微殿等。1567891011122341314時期 賜宴對象 賜宴地點唐德宗時期(大多數賜宴皇帝不親自參加)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與神策金吾六軍使、六軍及神策神威諸將、宰臣與北軍諸將、左神策軍、武臣及勛戚子弟、百僚、中書門下及兩省供奉官、宰臣及兩省供奉官(唐代皇帝左右之近臣,包含部分宦官)、翰林學士、宰相及常參官等。 麟德殿、玄英門、曲江亭(國家風景勝地)、馬嶙池亭。續表——摘編自黃正建《走進日常:唐代的衣食住行》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說明唐朝皇帝賜宴變化所反映的時代變遷。1567891011122341314答案:宴會對象:太宗時期賜宴多有“父老”“群臣”、少數民族首領或使者等,反映了唐代前期皇帝與民眾、大臣之間關系相對比較密切;同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政府加強對周邊被征服各族的管理。德宗時期賜宴多是節度使和武臣、“宦官”“翰林學士”等,且皇帝不親自參加,反映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戰爭頻繁,武將勢力增強;唐朝后期中樞體系變化,政治日趨黑暗。宴會地點:太宗時期主要在各個宮殿中舉辦,德宗時期皇帝賜宴地點范圍縮小,地點較固定,出現“曲江亭”這樣的風景勝地,反映了唐朝后期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另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娛樂性成分有所增加。1567891011122341314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走向世界的唐朝法律原則、制度和內容方面的規定唐律規定對同國的外國人之間與不同國外國人之間發生的犯罪作了不同的回應,即前者適用本國的法律,后者則適用唐朝的法律。用源自佛教的“斷屠月”作為法律術語,來補充律典中原有的“秋冬行刑”制度,在中國法制史上尚屬首次。唐律規定一般犯罪主體盜毀佛像的,用刑是“徒三年”。但“僧、尼盜毀佛像者,加役流?!?僅次于死刑)1567891011122341314令、格、式方面的規定唐令對唐人自國外返歸和外國來唐人員,由“所在州鎮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即由地方政府主要解決他們的衣食和安置地問題。唐格對久居唐朝的外國人娶唐朝漢人婦女為妻妾后,回國時能否帶著她們一起回國做出答復,“準別格‘諸藩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妻妾,并不得將還藩內’”,即不能帶著唐朝的漢人妻妾回國。唐式對派往外國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保障。1567891011122341314中華法系的形成日本、朝鮮和越南等一些東亞國家派出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包括法律在內的文化。在日本古代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大寶律令》就是《永徽律》的翻版;《高麗史·刑法志》記載“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這些東亞國家從中受益并成為中華法系的成員國,最終造就了中華法系。——據王立民《論唐朝法律的開放性特征》圍繞“唐朝法律開放性”的主題,結合相關史實加以分析說明。1567891011122341314解析:首先,指出唐朝法律開放性的表現,據材料內容可得出,唐朝律、令、格、式中都含有開放性內容;回應了因開放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作了相應的規定;唐朝移植外國的法律、唐朝的法律也被外國移植。其次,分析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律實施的社會條件、對外政策、社會治理的角度展開分析。最后,對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特點進行評價,從國家治理和對后世影響的角度分析。1567891011122341314答案:(1)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的表現:唐朝律、令、格、式中都含有開放性內容,回應了因開放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作了相應的規定;唐朝移植外國的法律、唐朝的法律也被外國移植。(2)原因:唐朝法律的開放性是其社會開放的產物。唐朝對外政策開放,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給雙方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需要法律加以規制和回應。文化的開放與交流必然帶動法律的相互借鑒,對佛教內容的移植和唐律的輸出就是交流的結果;唐朝法律的開放既是對唐社會變化的回應,也是唐朝社會治理不斷提高的表現。1567891011122341314(3)評價:唐朝形成開放性法律。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調節社會關系,是我國古代法律建設的一大進步,基本適應唐朝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唐朝的繁榮創造了法律條件。唐朝法律的開放性對后世法律產生深遠影響,其開放性不同程度地為后世所傳承,對今天社會主義法律建設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課時跟蹤檢測(七)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一、選擇題1.隋開皇初年,梁彥光被任命為相州刺史后,不必像他的前任那樣忙于自己挑選和任命僚屬以處理各方面的事務,因為隋文帝廢除了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制度,州官的下屬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這種變動 ( )A.加速了陳朝的滅亡 B.說明了隋文帝知人善任C.體現隋朝政治開明 D.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管控2.(2025·呼和浩特一模)致仕,又稱致事、懸車等。主要是指中國古代官員將職位和俸祿還給朝廷。《資治通鑒》載,乾符三年三月,盧龍節度使李茂勛請以其子幽州左司馬可舉知留后,自求致仕,唐僖宗“詔茂勛以左仆射致仕,以可舉為盧龍留后”。這反映了 ( )A.皇權通過致仕得到了加強B.藩鎮利用致仕實現權力的交接和轉移C.致仕制度延續了唐朝統治D.造成了唐末藩鎮割據局面的持續惡化3.(2024·淄博三模)唐代是恩赦制度革新的重要時期。初唐,皇帝很少親自參與單純頒布大赦的儀式;武則天以后,皇帝往往親臨頒赦,直接與萬民接觸,向民眾傳達意志。這表明唐代 ( )A.專制皇權不斷加強 B.統治秩序得以重構C.民眾參政程度提高 D.社會治理方式豐富4.(2024·邯鄲模擬)下表為南梁、北齊、隋文帝、隋煬帝時期門下省諸局情況表,由此可見,隋煬帝時 ( )時期 門下省諸局南梁 公車 太官 太醫 驊騮廄北齊 主衣 尚食 尚藥 殿中 齋帥 領左右隋文帝 御府 尚食 尚藥 殿內 城門 符璽隋煬帝 符璽A.門下省的職能即將改變B.君主集權不斷削弱C.中央行政機構趨于完備D.行政效率逐漸提升5.唐朝初年,李素立因犯顏直諫,依法辦事,遂擢授侍御史;孫伏伽也因“既懷諒直,宜處憲司”,由舊隋小吏而晉升為新唐治書侍御史。貞觀年間,權萬紀以“悻直廉約”,自潮州刺史擢為治書侍御史。上述現象說明唐朝 ( )A.監察官員選任注重品格 B.監察制度不斷創新C.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 D.君臣矛盾較為尖銳6.(2024·青島三模)唐朝士人存在“覓舉”的風氣。時人薛登批評說:“方今舉士,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薄耙捙e”反映了當時 ( )A.科舉取士擴大了選官的范圍B.士族仍然把持著選官權力C.薦舉仍然是選官的重要途徑D.士人主動向官員自薦求仕7.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改稱為鳳閣鸞臺,并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由此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旨在 ( )A.加強專制皇權 B.提高行政效率C.削弱地方割據勢力 D.擴大官員選拔范圍8.下圖是唐朝后期兩京地區和河北—河東地區出土的墓志數量(每十年)變動示意圖。造成該變動的主要因素是 ( )A.安史之亂后唐朝的衰落 B.科舉選官的進一步完善C.黃巢等農民起義的沖擊 D.藩鎮割據對民俗的破壞9.唐代以前,官印刻字一般是“左丞相印”“西安丞印”等官名,而到了唐代,官印都改成了“尚書兵部之印”“安西都護府之印”等官署名稱,官印也不再由官員個人佩戴,而是由監印官保管。這一變化體現出唐代 ( )A.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 B.用人政策不斷改變C.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 D.機構設置更加科學10.唐朝科舉考生在“省試及第”后,須參加吏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授官??己说捻椖渴恰吧?體貌豐偉)、言(言辭辯證)、書(楷法遒美)、判(文理優長)”。這一舉措 ( )A.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 B.有利于提升官員素質C.擴大了人才選拔范圍 D.掀起了民眾健身熱潮11.根據下表可知,中國古代法制 ( )“律法斷罪,皆當以法律令正文,若無正文,依附名例斷之” 《晉書·刑法志》“諸曹決事,皆令具寫律文斷之” 《隋書·刑法志》“諸斷獄,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違者笞三十” 《唐律疏議· 斷獄》A.形成了援禮入法傳統 B.杜絕了司法舞弊現象C.確立了罪行法定原則 D.維護了專制統治權威12.唐朝律令《捕亡律》對“知情藏匿罪人”有規定,藏匿罪犯的親屬因尊卑關系的不同而處罰不同。卑幼的隱匿行為,尊長雖知情縱容,但是僅論卑幼的罪名;而對于尊長隱匿罪犯的行為則可以減刑甚至免罪。這一法律規定 ( )A.損壞了法律的權威公正B.確保了司法公平正義C.彰顯了禮法結合的原則D.鞏固了特權等級制度二、非選擇題13.宴會是唐朝的一種社會生活現象,皇帝賜宴是宴會的一種重要類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時期 賜宴對象 賜宴地點唐太宗時期(大多數賜宴皇帝均參加) 群臣、五品以上官員、三品以上官員、突利可汗、武功父老、近臣、東宮官署、岐州父老、蠻夷酋長、長安父老、洛陽父老、吐谷渾王、諸蕃使、并州父老、長孫無忌等數十人、洛州父老、契丹首領、軍士、太原父老、鐵勒回跎、四夷君長等。 顯德前殿、中華殿、林光殿、芳華殿、臨華殿、武德殿、百福殿、丹霄殿、兩儀殿、乾元殿、貞觀殿、觀德殿、相思殿、弘教殿、儀鸞殿、飛霜殿、芳蘭殿、天成殿、嘉壽殿、紫微殿等。唐德宗時期(大多數賜宴皇帝不親自參加) 昭義節度使李抱真、山南西道節度使嚴震與神策金吾六軍使、六軍及神策神威諸將、宰臣與北軍諸將、左神策軍、武臣及勛戚子弟、百僚、中書門下及兩省供奉官、宰臣及兩省供奉官(唐代皇帝左右之近臣,包含部分宦官)、翰林學士、宰相及常參官等。 麟德殿、玄英門、曲江亭(國家風景勝地)、馬嶙池亭。——摘編自黃正建《走進日常:唐代的衣食住行》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說明唐朝皇帝賜宴變化所反映的時代變遷。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分)材料 走向世界的唐朝法律原則、制度和內容方面的規定唐律規定對同國的外國人之間與不同國外國人之間發生的犯罪作了不同的回應,即前者適用本國的法律,后者則適用唐朝的法律。用源自佛教的“斷屠月”作為法律術語,來補充律典中原有的“秋冬行刑”制度,在中國法制史上尚屬首次。唐律規定一般犯罪主體盜毀佛像的,用刑是“徒三年”。但“僧、尼盜毀佛像者,加役流?!?僅次于死刑)令、格、式方面的規定唐令對唐人自國外返歸和外國來唐人員,由“所在州鎮給衣食,具狀送省奏聞”,即由地方政府主要解決他們的衣食和安置地問題。唐格對久居唐朝的外國人娶唐朝漢人婦女為妻妾后,回國時能否帶著她們一起回國做出答復,“準別格‘諸藩人所娶得漢婦女為妻妾,并不得將還藩內’”,即不能帶著唐朝的漢人妻妾回國。唐式對派往外國的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保障。中華法系的形成日本、朝鮮和越南等一些東亞國家派出遣唐使,到唐朝學習包括法律在內的文化。在日本古代法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地位的《大寶律令》就是《永徽律》的翻版;《高麗史·刑法志》記載“高麗一代之制,大抵皆仿乎唐”。這些東亞國家從中受益并成為中華法系的成員國,最終造就了中華法系。——據王立民《論唐朝法律的開放性特征》圍繞“唐朝法律開放性”的主題,結合相關史實加以分析說明。課時跟蹤檢測(七)1.選D 根據材料“隋文帝廢除了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制度,州官的下屬只能一律由中央吏部任免”可知,隋文帝把地方長官就地自聘僚屬的權力收歸中央,這有利于強化中央對地方的管控,D項正確;材料信息說明的是隋文帝加強對于地方的管控,與陳朝滅亡無關,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足以說明隋文帝知人善任,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并不是政治開明的體現,排除C項。2.選B 據材料“請以其子幽州左司馬可舉知留后,自求致仕”可知,李茂勛之所以致仕是為了能夠讓他的兒子繼任,而朝廷也確實滿足了他的要求,說明藩鎮利用致仕實現權力在家族內部的交接和轉移,故選B項;材料體現的是藩鎮權力的交接與轉移,并未體現皇權加強,排除A項;材料僅呈現了唐僖宗時期存在致仕的情況,但并未涉及這一制度帶來的影響,排除C項;D項表述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3.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皇帝由很少親自參加大赦儀式到親臨儀式,說明唐朝武則天當政后需強化權力的正當性,加強皇權的權威性,故選A項;恩赦制度一直存在,只是內容有所革新,不能稱為統治秩序重構,排除B項;皇帝向民眾傳達自身的意志,不等于民眾參政,排除C項;社會治理方式強調國家對基層治理采取的措施,材料強調的是皇帝的個人行為,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4.選A 據表格可知,隋煬帝時期門下省只剩下“符璽”一局,這表明門下省的職能在發生變化,尤其是與其他三個時期相比,其下轄的部門大量減少,這一變化預示著門下省在隋煬帝時期可能將承擔更為專一或特定的職能,故選A項;門下省部門的減少與行政體制的調整或集權方式的變化有關,但不一定是削弱君主集權,且隋煬帝時期君主集權不斷強化,排除B項;材料只涉及門下省,無法得出“中央行政機構趨于完備”的結論,排除C項;表格信息沒有涉及行政效率的問題,排除D項。5.選A 從材料描述可知,這些描述均體現了唐朝在選拔監察官員時,對他們的品格有很高的要求,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監察制度的創新,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是中國官制史的重大變革,標志著中央官制的成熟,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的官員都是因正直的品格和清廉的作風而得到晉升,這顯示了君臣之間的和諧關系,而非尖銳的矛盾,排除D項。6.選C 材料“唐朝士人存在‘覓舉’的風氣”反映唐代廣大舉子奔走士大夫門下,以詩文自薦以求提攜的現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統治者將科舉制作為官員選拔的制度,科舉以分科考試選拔人才為特點,分為制舉和常舉,制舉由天子下詔,內外官舉薦,即通過達官貴人、朝廷重臣或是社會名流的舉薦而入仕,旨在選拔“非常之才”,因此薦舉也是選官的重要途徑,故選C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選官范圍的擴大,排除A項;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士族階層把持選官大權,唐朝科舉制的實行,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統治基礎,排除B項;材料反映士人為入仕,以文才為依托,積極進行自薦的現象,且唐代科舉考試及第后,只是取得了銓選的資格,必須經過吏部銓試,考試及格才能被授予官職,排除D項。7.選A 據材料“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可知,武則天增加宰相人數,使他們彼此之間互相牽制,從而削弱相權以加強皇權,故選A項;宰相人數過多可能存在互相推諉扯皮現象,不一定能提高行政效率,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中樞權力的變化,與地方無關,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選官制度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8.選C 據材料數據可知,與此前相比,871—880年以后,兩京地區墓志數量呈現斷崖式下降;881—890年以后,河北—河東地區墓志數量也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875年,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爆發,起義軍橫掃大半個中國,一度攻占長安和洛陽,影響了這些地區墓志的數量和分布情況,故選C項;安史之亂發生在755—763年,排除A項;科舉選官的進一步完善是在宋朝,且主要影響的是官僚體系和社會階層流動,與墓志數量的變化無關,排除B項;藩鎮割據對民俗的破壞更多表現在社會秩序的混亂和地方政權的割據,而對于墓志數量影響有限,排除D項。9.選A 據材料信息可知,官印是政府權力的體現,唐代官署印文及管理的變化弱化了官員的個人色彩,更重視機構、制度和體系的運作,體現了官僚制度的日益成熟,故選A項;官印刻字和管理的變化,與用人政策無關,排除B項;中國古代社會并非法治社會,且材料并未體現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排除C項;材料并未涉及機構設置,排除D項。10.選B 據材料可知,唐代科舉考試及第之后,還需要吏部對其進行體貌、言辭、書法、文理等方面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能授予官職,這客觀上促進了官員素質的提升,故選B項;“實現了公正選拔人才”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中的“考核”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才的選拔范圍,排除C項;D項夸大了吏部考核的作用,排除。11.選C 據材料“依附名例斷之”“皆令具寫律文斷之”“皆須具引律令格式正文”可知,三則史料均強調司法審判需要依據明確的法律條文或者判例,體現了罪行法定的原則,故選C項;材料并未體現法律儒家化的相關信息,無法體現援禮入法的傳統,排除A項;罪行法定的原則有利于司法公正,但“杜絕了”的說法絕對化,排除B項;材料只是強調依法審判,并未體現皇權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排除D項。12.選C 根據材料可知,唐朝法律中,對藏匿罪犯的尊長可以減刑或者免罪,說明司法帶有儒家化特征,即彰顯了禮法結合的原則,C項正確;這一法律規定依據儒家倫理定罪,并不是強調對法律權威的破壞,排除A項;“確保了”說法過于絕對,且依據尊卑關系定罪,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司法公平,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特權等級制度,排除D項。13.宴會對象:太宗時期賜宴多有“父老”“群臣”、少數民族首領或使者等,反映了唐代前期皇帝與民眾、大臣之間關系相對比較密切;同時周邊各族迅速發展,政府加強對周邊被征服各族的管理。德宗時期賜宴多是節度使和武臣、“宦官”“翰林學士”等,且皇帝不親自參加,反映了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使戰爭頻繁,武將勢力增強;唐朝后期中樞體系變化,政治日趨黑暗。宴會地點:太宗時期主要在各個宮殿中舉辦,德宗時期皇帝賜宴地點范圍縮小,地點較固定,出現“曲江亭”這樣的風景勝地,反映了唐朝后期政府財政收入減少;另外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生活中的娛樂性成分有所增加。14.解析:首先,指出唐朝法律開放性的表現,據材料內容可得出,唐朝律、令、格、式中都含有開放性內容;回應了因開放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作了相應的規定;唐朝移植外國的法律、唐朝的法律也被外國移植。其次,分析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從法律實施的社會條件、對外政策、社會治理的角度展開分析。最后,對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特點進行評價,從國家治理和對后世影響的角度分析。答案:(1)唐朝法律具有開放性的表現:唐朝律、令、格、式中都含有開放性內容,回應了因開放而遇到的各種問題并作了相應的規定;唐朝移植外國的法律、唐朝的法律也被外國移植。(2)原因:唐朝法律的開放性是其社會開放的產物。唐朝對外政策開放,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發達,對外交流頻繁,給雙方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帶來許多問題,需要法律加以規制和回應。文化的開放與交流必然帶動法律的相互借鑒,對佛教內容的移植和唐律的輸出就是交流的結果;唐朝法律的開放既是對唐社會變化的回應,也是唐朝社會治理不斷提高的表現。(3)評價:唐朝形成開放性法律。有利于穩定社會秩序,調節社會關系,是我國古代法律建設的一大進步,基本適應唐朝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唐朝的繁榮創造了法律條件。唐朝法律的開放性對后世法律產生深遠影響,其開放性不同程度地為后世所傳承,對今天社會主義法律建設也有重要的啟發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四單元 第一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docx 第四單元 第一講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pptx 課時跟蹤檢測(七) 隋唐時期的政治變革.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