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第二講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第二講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簡介

第二講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理綱要
記要點
1.隋唐時期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活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2.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繁榮,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東亞文化圈”形成。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
嶺南 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     ,為隋朝治理嶺南起了重要作用
東南 加強與   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
唐朝 管理機構 ①中央機構:隋唐時期是尚書省的禮部及鴻臚寺。 ②邊疆機構:主要是      、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于中央政府 【選擇性必修1·P63】
突厥(西北) 唐軍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唐太宗被稱為“天可汗”;唐高宗聯合回紇滅西突厥。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和       ,統轄天山南北
吐蕃(西部) 政治聯姻: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成婚。唐蕃會盟
回紇(北部) 歸附唐朝;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靺鞨(東北) 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南詔(西南) 南詔王多經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學習【選擇性必修1·P63】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隋朝 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業務;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選擇性必修1·P66】
唐朝 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交流 ①中印交流:如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經。 ②中日交流:唐朝   六次東渡日本,日本空海來長安求法
各國的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   、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②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③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唐朝的服裝和體育活動等先后傳入日本。 ④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選擇性必修3·P10-12】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羈縻政策:羈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管理邊疆民族的一種常用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2.“東亞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國為主,包括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制度、中國佛教和律令制度。隋唐是東亞文化圈的興盛期。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東亞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更加頻繁,內容更加豐富。
|史|學|研|究|
唐朝民族“寬容政策”為何能獲得少數民族的認可
唐朝李氏家族的血統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混合體,是民族交融與文化整合造就的統治集團,西域各族活躍在唐朝的軍事文化各個領域;唐太宗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民族政策,推行以羈縻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恩威并舉的民族政策使大唐王朝威望空前鼎盛,達到了“四夷咸服”的效果。
|以|圖|明|史|
[解讀] 唐朝民族政策開明,重點處理與突厥和吐蕃之間的關系。通過設置機構、和親、冊封等“懷柔政策”,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唐代對外交往頻繁,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尤為突出,不少國家派遣遣唐使、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和中國典章制度澤被世界,“中華文化圈”逐漸形成,其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主題(一) 開明與寬容——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
[史料探究]
1.從唐代的夷夏觀念看
  材料一 李唐皇室……于所謂夷夏觀念,本甚薄弱,故建國之后,雖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則視如一國,不加猜防。唐初每定異族,即于其地置羈縻府州,以其酋長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權。甚至委異族以中央要職,與漢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東突厥,其酋長任職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
——摘編自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
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前期“夷夏觀念”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從唐朝的邊疆治理看
  材料二 
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羈縻府州制度。針對眾多的邊疆民族,唐王朝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劃的基礎,廣置羈縻府和州、縣,并以邊疆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此外,唐王朝還在邊疆廣設軍鎮,軍鎮兵力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并可隨時調派邊疆民族軍隊作為補充。唐王朝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對于因戰亂和自然災害而內徙和入唐求學的少數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周邊民族。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的特點及影響。
[史論形成]
  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及其影響
1.處理方式
(1)設立機構:東突厥舊地設置都督府,西突厥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2)冊封首領: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3)武力征服:唐初,東突厥南下侵擾。貞觀初年,唐太宗大敗東突厥,維護北部邊境安定。
(4)政治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唐肅宗與回紇和親。
(5)會盟通好:唐與吐蕃會盟鞏固了雙方友好關系。
2.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祖國統一。
(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
(4)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主題(二) 開放與包容——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史料探究]
1.從隋朝的對外關系看
  材料一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朝對外關系的特點。
2.從唐朝對外關系特點看
  材料二 唐朝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鼓勵對外交往。唐朝政府設置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不少地方設商館以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周邊鄰國紛紛遣使建交并進行正常的商業貿易,當時與唐朝通使交好的國家有七十多個,中外貿易廣泛開展,唐都長安外商云集,成為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國際性大都市。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唐政府下令保護,絕不盲目排外。在此背景下,大量外來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傳入,唐朝兼收并蓄,積極地借鑒吸收。
——摘編自許敏《唐前期的改革與興盛》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朝對外關系的特點。
[史論形成]
  隋唐對外交往盛況空前的原因和特點
(1)原因
①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②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③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暢通。
(2)特點
呈現雙向性 唐朝既向外輸出先進文化,又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如十進位記數法傳入天竺,天竺則送來郁金香、菩提樹等,玄奘、義凈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
交往的范圍擴大 從地區上看,不僅與新羅、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加強了交往,也與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擴大了聯系
形式內容多樣 不僅有使節往來、民間留學,還有技術交流、宗教往來和文化交流等
水陸并重 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今天的朝鮮,向西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和地區;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達波斯灣等
對世界影響巨大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隋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眾多國家的交流與發展,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圈
“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
  了解隋唐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隋唐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與體制。
 
題組(一) 隋唐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
1.(2023·河北高考)吐魯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亞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龍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載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華,遷播屆于交河之郡也。”這可用于證明 (  )
A.人口流動促進了邊疆開發 B.世族郡望觀念影響廣泛
C.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 D.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流行
2.(2020·全國卷Ⅰ)如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  )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
3.(2024·甘肅高考)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 (  )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 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
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 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
4.唐代宮廷的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都有多部外來樂,有來自西域的龜茲、高昌、疏勒等樂,有來自天竺、康國、安國等樂,以及來自高麗、日本、扶南等樂。促成當時音樂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唐朝軍事實力的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加強現實統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價值發掘]
1.命題分析:高考對唐代民族關系的考查,一般是圍繞“邊疆治理與文化或國家認同、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這一主線展開,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高屋建瓴地理解相關材料并得出正確結論。第1題就印證了上述觀點。
2.注重審美情趣的培養:第2題以著名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步輦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挖掘中國傳統繪畫作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史料價值,同時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考查,體現了新高考五育并舉的特點。
3.家國情懷:第3題的材料主旨是李素及其兒子在唐朝受到禮遇和重用,體現兼容并蓄的特征。
(2024·江蘇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審答指導]
一、命題立“意”
本題以南詔古道的修建為切入點,引導考生認識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培養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題情境的創設有助于考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以南詔政權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權推動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凝聚,對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析題要“透”
第(1)問,據材料“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得出,南詔政權統一了云南地區;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得出,南詔政權重視交通網的建設;據材料“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得出,南詔政權積極與中原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第(2)問,據材料“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從經濟、政治、文化、世界等角度來分析。
三、答題要“范”(請在答題區內答題,拍照上傳答案,課堂互動批閱)
第二講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融通教材
一、譙國夫人 流求 大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二、鑒真 廣州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特征:夷夏觀念淡薄,各族一視同仁。
原因:唐代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唐與周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發展,民族政策較為開明,社會風氣自信、包容、開放。
探究2 提示:特點:吸取前代經驗與教訓;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邊疆防御體系相對完善;以懷柔、招撫為主;文化政策相對開明。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邊疆開發;鞏固了國家統一。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海陸并行;中外雙向互動;設置專門的對外貿易機構(官員);交流范圍廣。
探究2 提示:唐朝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設置專門機構負責對外交往;重視發展中外貿易;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
對“標”訓練
1.C 2.C 3.A 4.D
大題增分
(1)歷史背景:南詔政權統一了云南地區;南詔政權重視交通網的建設;南詔政權積極與中原發展經濟文化交流。(6分)
(2)影響:促進了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推動了西南地區封建化進程,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周邊國家的聯系,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網絡中的地位。(7分)
2 / 8(共82張PPT)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第二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隋唐時期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活躍,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2.隋唐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繁榮,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東亞文化圈”形成。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
隋朝【選擇性必修·P63】 嶺南 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被冊封為___________,為隋朝治理嶺南起了重要作用
東南 加強與______的接觸,曾三次派人抵達
譙國夫人
流求
續表
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
(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
大都護府
北庭都護府
續表
唐朝 吐蕃(西部) 政治聯姻: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成婚。唐蕃會盟
回紇(北部) 歸附唐朝;唐玄宗冊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
靺鞨(東北) 唐玄宗封其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南詔(西南) 南詔王多經唐朝加封,多次派遣子弟入唐學習
【選擇性必修1·P63】
二、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隋朝 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掌管通商業務;隋朝常駿從南海郡出航到達赤土國【選擇性必修1·P66】
唐朝 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交流 ①中印交流:如唐朝的玄奘曾西行天竺取經。
②中日交流:唐朝______六次東渡日本,日本空海來長安求法
鑒真
唐朝 各國的 文化交流 ①唐都城長安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不少經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______、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②3—5世紀,儒學在東亞和東南亞等地區流行。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
③7世紀,日本實行大化改新,所推行的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唐朝的服裝和體育活動等先后傳入日本。
④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逐漸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
【選擇性必修3·P10-12】
續表
廣州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羈縻政策:羈縻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管理邊疆民族的一種常用政策。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2.“東亞文化圈”:在古代是以中國為主,包括了朝鮮、日本、越南等地。其主要特征包括漢字表達的文化模式、以儒學為主的政治思想和倫理制度、中國佛教和律令制度。隋唐是東亞文化圈的興盛期。隋唐社會經濟文化空前繁榮,對周邊國家形成強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東亞各國之間的文化經濟交流更加頻繁,內容更加豐富。
|史|學|研|究|
唐朝民族“寬容政策”為何能獲得少數民族的認可
唐朝李氏家族的血統是漢族與鮮卑族的混合體,是民族交融與文化整合造就的統治集團,西域各族活躍在唐朝的軍事文化各個領域;唐太宗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民族政策,推行以羈縻為主的和平民族政策,恩威并舉的民族政策使大唐王朝威望空前鼎盛,達到了“四夷咸服”的效果。
|以|圖|證|史|
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解讀] 唐朝民族政策開明,重點處理與突厥和吐蕃之間的關系。通過設置機構、和親、冊封等“懷柔政策”,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進一步鞏固。唐代對外交往頻繁,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以佛教為載體的文化交流尤為突出,不少國家派遣遣唐使、留學生到中國學習,儒家文化和中國典章制度澤被世界,“中華文化圈”逐漸形成,其深遠影響延續至今。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開明與寬容——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邊疆治理
1.從唐代的夷夏觀念看
材料一 李唐皇室……于所謂夷夏觀念,本甚薄弱,故建國之后,雖四征不服,既服之后,則視如一國,不加猜防。唐初每定異族,即于其地置羈縻府州,以其酋長任都督刺史,予以高度之自治權。甚至委異族以中央要職,與漢人比肩于朝。……太宗既平東突厥,其酋長任職中央,五品以上者百余人,殆與朝士相半,因而入居長安者近萬家。
——摘編自傅樂成《唐代夷夏觀念之演變》
探究1 根據材料一,概括唐代前期“夷夏觀念”的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提示:特征:夷夏觀念淡薄,各族一視同仁。
原因:唐代前期出現盛世局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唐與周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一步發展,民族政策較為開明,社會風氣自信、包容、開放。
2.從唐朝的邊疆治理看
材料二 
唐朝在總結秦漢邊地設置郡縣得失的基礎上,首創羈縻府州制度。針對眾多的邊疆民族,唐王朝以各邊疆民族部落的分布范圍作為羈縻府、州行政區劃的基礎,廣置羈縻府和州、縣,并以邊疆民族的首領為都督、刺史,管理府州的具體事務。此外,唐王朝還在邊疆廣設軍鎮,軍鎮兵力多者數萬,少者數千,并可隨時調派邊疆民族軍隊作為補充。唐王朝對邊疆民族采取的和親政策次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也是歷代王朝所無法比擬的,對于因戰亂和自然災害而內徙和入唐求學的少數民族同胞,唐王朝也妥善安置,并將眾多漢文經典書籍頒賜周邊民族。
——摘編自馬大正《中國古代的邊疆政策與邊疆治理》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唐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管理的特點及影響。
提示:特點:吸取前代經驗與教訓;因俗而治、因地制宜;邊疆防御體系相對完善;以懷柔、招撫為主;文化政策相對開明。
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邊疆開發;鞏固了國家統一。
史論形成
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及其影響
1.處理方式
(1)設立機構:東突厥舊地設置都督府,西突厥地區設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
(2)冊封首領:冊封回紇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3)武力征服:唐初,東突厥南下侵擾。貞觀初年,唐太宗大敗東突厥,維護北部邊境安定。
(4)政治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唐肅宗與回紇和親。
(5)會盟通好:唐與吐蕃會盟鞏固了雙方友好關系。
2.影響
(1)保持了邊疆地區的和平穩定,有利于祖國統一。
(2)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
(3)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展與物種交流。
(4)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廣泛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的血液。
史料探究
主題(二)開放與包容——隋唐時期的對外關系
1.從隋朝的對外關系看
材料一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隋朝對外關系的特點。
提示:海陸并行;中外雙向互動;設置專門的對外貿易機構(官員);交流范圍廣。
2.從唐朝對外關系特點看
材料二 唐朝在對外關系上,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鼓勵對外交往。唐朝政府設置鴻臚寺接待各國使節、賓客,在不少地方設商館以招待外商,設互市監、市舶司掌管對外貿易。周邊鄰國紛紛遣使建交并進行正常的商業貿易,當時與唐朝通使交好的國家有七十多個,中外貿易廣泛開展,唐都長安外商云集,成為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成為國際性大都市。
景教、摩尼教、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唐政府下令保護,絕不盲目排外。在此背景下,大量外來的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傳入,唐朝兼收并蓄,積極地借鑒吸收。
——摘編自許敏《唐前期的改革與興盛》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唐朝對外關系的特點。
提示:唐朝實行友好開放的政策;設置專門機構負責對外交往;重視發展中外貿易;對外來文化兼收并蓄。
史論形成
隋唐對外交往盛況空前的原因和特點
(1)原因
①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具有先進的政治制度、安定的社會環境、繁榮的經濟、光輝燦爛的文化,是當時東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對世界各國特別是周邊國家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②唐朝實行較為開放的外交政策。
③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暢通。
(2)特點
呈現雙向性 唐朝既向外輸出先進文化,又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如十進位記數法傳入天竺,天竺則送來郁金香、菩提樹等,玄奘、義凈從天竺帶回大量佛經
交往的范圍擴大 從地區上看,不僅與新羅、日本、天竺、波斯、大食等周邊國家和地區加強了交往,也與歐洲、非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擴大了聯系
形式內容多樣 不僅有使節往來、民間留學,還有技術交流、宗教往來和文化交流等
水陸 并重 陸路方面,從長安出發,向東可達今天的朝鮮,向西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歐非許多國家和地區;海路方面,從登州、揚州出發可達今天的韓國、日本,從廣州出發,經海上絲綢之路可達波斯灣等
對世界影響巨大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時期,唐朝是當時世界上文明高度發達的國家。隋唐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促進了與周邊眾多國家的交流與發展,逐漸形成中華文化圈
續表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03
了解隋唐的民族政策和邊疆管理制度,認識中國作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歷程;隋唐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與體制。
“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的發展”課標要求 

題組(一) 隋唐民族政策與邊疆治理
1.(2023·河北高考)吐魯番交河故城粟特人(中亞地區的一個古代民族)康氏家族墓地,出土了唐龍朔二年(662)康延愿墓志。志文載其家世曰:“其先出自中華,遷播屆于交河之郡也。”這可用于證明(  )
A.人口流動促進了邊疆開發 B.世族郡望觀念影響廣泛
C.華夏文化認同觀念的演進 D.各族同源共祖觀念流行
1.命題分析:高考對唐代民族關系的考查,一般是圍繞“邊疆治理與文化或國家認同、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這一主線展開,認識到這一點,就可以高屋建瓴地理解相關材料并得出正確結論。第1題就印證了上述觀點。
價值發掘

2.(2020·全國卷Ⅰ)如圖為唐代著名畫家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的情景。該作品體現了 (  )
A.西域風情與中土文化的交匯 B.文人意趣與市井風情的雜糅
C.藝術審美與史料價值的統一 D.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融合
2.注重審美情趣的培養:第2題以著名畫家閻立本的代表作《步輦圖》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挖掘中國傳統繪畫作品的藝術風格和特點,以及其中所蘊含的史料價值,同時對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行考查,體現了新高考五育并舉的特點。
價值發掘

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
3.(2024·甘肅高考)據碑志記載,李素,波斯人,唐天寶年間,其祖奉命出使中國,獲賜李姓;其父李志,任廣州別駕;李素與其子李景亮,博學攻文,恪勤奉忠,先后任翰林待詔。從李素家族的經歷可以看出,唐代(  )
A.兼容并蓄促進文化認同 B.民族遷徙改變政治格局
C.使節往來增進文明互鑒 D.科舉考試擴大統治基礎
3.家國情懷:第3題的材料主旨是李素及其兒子在唐朝受到禮遇和重用,體現兼容并蓄的特征。
價值發掘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4.唐代宮廷的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中都有多部外來樂,有來自西域的龜茲、高昌、疏勒等樂,有來自天竺、康國、安國等樂,以及來自高麗、日本、扶南等樂。促成當時音樂呈現這種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
A.唐朝軍事實力的強大 B.百家爭鳴局面的延續
C.加強現實統治的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04
(2024·江蘇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南詔古道是唐代云南地區的地方交通網。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開元二十六年(738),唐玄宗冊封南詔首領皮邏閣為云南王。作為中央治下的地方政權,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派遣大臣子弟入唐學習,參照唐朝的制度文化推行改革。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既通往中原,也連接了通往緬甸、印度的“西南絲綢之路”。
通過南詔古道,中原的絲綢、布匹、鐵器等貨物源源不斷地運往西南,海外的琉璃、寶石、翡翠等異域方物也輸入國內,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
——摘編自潘岳等《中華民族共同體概論》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南詔古道修建的歷史背景。 (6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南詔古道修建的影響。(7分)
審答指導
一、命題立“意”
本題以南詔古道的修建為切入點,引導考生認識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所作的貢獻,培養考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題情境的創設有助于考生更深刻地認識到,以南詔政權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政權推動著中國統一多民族大家庭的團結與凝聚,對當代中國的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二、析題要“透”
第(1)問,據材料“唐朝時西南各少數民族聯合建立的南詔政權興起,逐步統一了云南地區”得出,南詔政權統一了云南地區;據材料“南詔仿效唐制,大力發展交通,建成了通達四方的道路網”得出,南詔政權重視交通網的建設;據材料“南詔推崇儒家文化,學習和接受中原的生產技術”得出,南詔政權積極與中原發展經濟文化交流。第(2)問,據材料“促進了我國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文化交流”,從經濟、政治、文化、世界等角度來分析。
三、答題要“范”
(1)歷史背景:南詔政權統一了云南地區;南詔政權重視交通網的建設;南詔政權積極與中原發展經濟文化交流。(6分)
(2)影響:促進了西南地區與中原以及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交流;推動了西南地區封建化進程,加強了唐朝政府對西南地區的管理;推動了儒學文化在西南地區的傳播,增強了西南地區的民族認同,鞏固了大一統國家;加強了西南地區與周邊國家的聯系,提升了南詔在國際商貿網絡中的地位。(7分)
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一、選擇題
1.(2024·東陽模擬)唐代杜環所著的《經行記》現已失佚,僅有杜佑《通典》所轉引的1 500余字存世,所載被俘工匠中沒有造紙工匠,因而有學者不同意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亞學者研究指出,在怛羅斯戰役前,造紙術就以和平方式傳入中亞,10世紀時傳入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據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A.文獻記載和歷史研究必須經考古發現證實
B.中亞學者研究結論形成較晚因而更加可靠
C.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應存疑
D.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對于造紙術是否經怛羅斯之戰西傳,學者們提出了不同意見,所以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我們應存疑,故選C項;“必須”絕對化、不合邏輯,有些歷史研究經過文獻記載可以得出結論,排除A項;結論形成的早晚不能作為判斷其是否可靠的依據,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2.(2024·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閱武》中寫道:“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則 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據此可知,唐太宗 (  )
A.認為治國理政應該因勢而異
B.總結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
C.強調文治武功需要統籌兼顧
D.主張安不忘戰的軍事思想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通過勾踐軾蛙和徐偃棄武的例子,認為即使在國家和平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也不能忽視軍事的準備和武力的維護,故選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3.(2024·景德鎮三模)唐朝的館驛是當時西域地區最小的行政單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成為唐朝軍政人員、公文、物資往來的途徑與支撐,同時也為絲綢之路上興販貿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暢道路。據此,唐朝館驛 (  )
A.推動了唐朝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
B.加強了對基層百姓的控制
C.貿易機構設置助推內外貿易發展
D.推動了唐專制皇權的強化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館驛系統不僅是交通和通信的重要節點,還承擔著接待使節、傳遞公文、運輸物資和提供軍事信息等多重功能,這些功能對于維護唐朝的中央集權、促進地方治理、加強邊疆防御以及推動絲綢之路的繁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故選A項;材料并未體現館驛對基層百姓的控制,排除B項;館驛不是貿易機構,排除C項;館驛設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與皇權強化無關,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4.(2024·呼和浩特二模)右圖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壺面上是經過專門訓練后會跳舞的馬,銜杯進酒是它最經典的動作,舞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時成為盛大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舞馬活動的發展反映了唐朝 (  )
A.政治態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會生活的開放 D.禮樂制度的轉型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流行于西域的舞馬成為唐朝宮廷娛樂活動,反映了西域文化對中原的影響,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體現,故選B項;材料反映文化的開放包容,而非政治態度的包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生活,排除C項;唐朝的禮樂依然以中原漢族地區禮樂為主,僅憑舞馬不能斷定“禮樂制度的轉型”,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5.(2024·寧波二模)下圖為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局部圖,對其相關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  )
A.深受道教影響而逐步形成
B.展現出吐蕃游牧民族風格
C.表達出了壯闊歡騰的特色
D.成為文藝成就高峰的標志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旋舞》是敦煌壁畫中的著名作品,以其生動、歡騰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古代胡人舞蹈的魅力,表達了壯闊歡騰的特色,故選C項;胡旋舞是西域少數民族的民族舞蹈,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佛教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圖中表現的是胡人舞蹈,主要位于西域地區,并非吐蕃游牧民族,排除B項;《胡旋舞》確實是文藝成就的體現,但是“高峰的標志”的說法缺乏相應的參照,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6.(2024·撫順一模)羈縻制度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一種特殊的管理制度。羈縻,最早見于《史記》。唐朝初期,羈縻州遍布北方、東北、西北及西南邊疆等地。唐朝推行羈縻制度旨在 (  )
A.強化封建君主專制 B.加強邊疆地區管理
C.促進各民族大交融 D.傳播中原先進文化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初年在邊疆地區大量設置羈縻府州,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的統治政策,其目的是加強邊疆地區管理,故選B項;唐朝通過實行三省六部制強化封建君主專制,排除A項,C、D兩項均屬于羈縻制度的影響,并非目的,排除。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7.下圖為唐初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展現了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擊敗匈奴后帶回戰利品“祭天金人”和“漢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號故派張騫出使西域問佛”的場景。該壁畫 (  )
A.內容虛構,不具有史料價值
B.是實證漢代佛教傳入中國的史料
C.內容真實,能反映歷史事實
D.是研究唐初佛教發展的重要史料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唐初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故派張騫出使西域問佛”并結合圖片信息可知,壁畫出現于唐初,“問佛”表明當時佛教得到一定發展,因此《張騫出使西域圖》可以用來研究唐初佛教發展的情況,故選D項;漢宣帝時期張騫早已去世,因此內容虛構,但其屬于唐初壁畫,蘊含一定唐初的歷史信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排除A項;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且壁畫內容具有一定虛構性,并不能據此實證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排除B項;漢宣帝時期張騫早已去世,因此內容并不真實,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8.(2024·天津紅橋區一模)關于下表文獻材料的相關記載,主題最為準確的是 (  )
文獻材料 材料來源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 《舊唐書·吐蕃傳》
“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唐蕃會盟碑·碑文》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B.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
C.大一統國家局面得以最終奠定 D.唐朝歷史演變的風和雨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朕獨愛之如一”“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患難相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及與吐蕃友好的民族關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材料并未體現中外民族關系,排除B項;大一統局面經歷了不斷發展鞏固的過程,“最終奠定”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材料主題是唐朝的民族關系,并未描述唐朝興衰的歷史演變,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9.下表是唐朝與回紇數次和親的概況。這反映了當時唐朝 (  )
時間 概況
至德元年 (756年) 唐肅宗采納“假蕃兵以張形勢”之策,遣敦煌王李承寀和唐將出使回紇,“以修好征兵”,回紇懷仁可汗將女兒嫁給敦煌王李承寀
乾元元年 (758年) 五月,回紇可汗遣使者來朝并請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
貞元三年 (787年) 八月,回紇遣使來唐求親。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紇。回紇可汗上書曰“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A.民族交往方式多樣 B.中原王朝實力強大
C.承襲前代因俗而治 D.經略邊疆講求實效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假蕃兵以張形勢”“以修好征兵”“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可知,唐朝在經略邊疆時注重實際效用與利益,通過通婚穩定邊疆統治,故選D項;材料主要體現唐朝采用和親的方式與回紇進行交往,沒有涉及其他交往方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唐朝與回紇的民族關系以及民族交往方式,但并未涉及中原王朝與回紇的政治經濟實力對比,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因俗而治,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0.(2025·包頭開學考試)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據說使團由道士組成,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到中國來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據此可知 (  )
A.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B.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
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頻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可知,唐代文化發達繁榮,對周邊國家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使高句麗王朝邀請中國使團前往當地傳播道教,同時也允許當地學生到中國學習道教,故選A項;宗教傳播只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方式之一,且并未與其他交往方式比較,不能得出“以宗教傳播為主”的結論,排除B項;唐朝實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朝鮮向中國學習道教文化,屬于單向交流,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1.唐朝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的荒漠無人區。該遺址出土的唐代部分文物如下。據此可知,唐朝 (  )
唐朝通俗文學《韓朋賦》殘頁 士兵鎧甲殘片 記錄每日偵察所獲軍情的木簡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A.與邊疆的交流以軍事方式為主 B.開啟了西域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
C.曾對該遺址周邊實行有效管轄 D.西域地區的造紙技術領先于內地
解析:據材料可知,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唐朝在新疆設置的軍事防御和情報通信設施,遺址出土了士兵鎧甲殘片,記錄偵查軍情的木簡,可以了解唐朝在此處派兵駐守的情況,表明唐朝曾對該遺址周邊實行了有效管理,故選C項;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反映了唐朝對邊疆管理的軍事情況,但僅憑借一個遺址并不能得出唐對邊疆以軍事方式為主進行交流的結論,排除A項;漢代設西域都護,將西域地區納入版圖,開啟了新疆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排除B項;材料未將西域地區的造紙技術與內地進行對比,不能得出西域造紙技術領先于內地,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2.(2025·福州質檢)文成公主入藏后,蕃使入唐朝貢頻繁,吐蕃物產大量帶進中原,多為金銀玉器及馬駝等,一些精美貢品深受唐朝皇帝喜愛。據此可知,唐蕃 (  )
A.確立政治隸屬關系 B.基本上停止了紛爭
C.經濟力量對比轉變 D.維系雙方友好交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根據材料“蕃使入唐朝貢頻繁……一些精美貢品”可以看出,唐蕃通過入貢與回賜,加強了雙方的經濟聯系,從而維系了雙方的友好交流,故選D項;唐蕃沒有確立政治隸屬關系,排除A項;僅通過材料信息不能推出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紛爭,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提及唐蕃之間的經濟發展情況,不能得出唐蕃經濟力量對比的轉變,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3.監牧是唐代設置在地方的官方養馬機構。唐前期,監牧多分布在河西、隴右地區,即今甘肅、陜西一帶。唐中期以后,這些監牧多南遷至揚州、襄陽、泉州等地。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 (  )
A.農牧爭地矛盾加劇 B.國家防御重心轉移
C.政治軍事形勢變化 D.氣候影響牧區南遷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時期的監牧由西北地區遷往東南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唐中期藩鎮割據嚴重而做出的調整,故選C項;隋朝和唐朝前期河西、隴右地區是朝廷主要的養馬之地,這些地區多為草原,人口分布相對較少,適宜養馬,農牧爭地情況不嚴重,排除A項;東南地區政局安定,國家防御中心依然在西北、西南地區,并未發生轉移,排除B項;歷來中國養馬之地多集中于北方,因安史之亂加之邊疆民族的侵擾,使唐朝被迫將養馬之地遷移到南方,而非氣候因素,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4.貞觀初年,唐朝滅東突厥汗國后,將突厥降戶安置在西起靈州(今寧夏吳忠)、東至幽州(今北京)的沿長城地段,并在該地區實施羈縻府州體制,仍以原來的首領充任府州都督等,他們有覲見皇帝、貢賦版籍的義務,但實際事務歸政府掌握。這一做法 (  )
A.體現了唐朝因地制宜的地方管理政策
B.旨在推動突厥族的封建化進程
C.呈現出邊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趨勢
D.便利于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在該地區實施羈縻府州體制……實際事務歸政府掌握”可知,唐朝在北部邊疆地區實行羈縻政策,使用少數民族上層管理民族事務,但實際事務依然歸政府掌握,因地制宜,有利于減少統治阻力,加強邊疆管理,故選A項;唐朝政府的做法旨在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邊疆地區穩定,并非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排除B項;唐朝在內地實行道、州、縣三級制,與羈縻政策并不一致,且羈縻政策本身并不能體現邊疆與內地管理一體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突厥的治理,并非西域地區,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15.(2024·婁底模擬)831年,吐蕃內亂,其大將悉怛謀攜維州投奔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時任宰相牛僧孺認為“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成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維州,悉怛謀遭遣返后被吐蕃處死,“德裕由是怨僧孺”。這一事件 (  )
A.惡化了西川的邊境局勢
B.導致了政壇的朋黨之爭
C.加劇了唐朝國力的衰落
D.違背了三省體制的規定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據材料信息“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維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發生牛李黨爭,為權力相互傾軋,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加劇了國力的衰落,故選C項;材料反映了牛李黨爭加劇了唐朝國力的衰落,未涉及邊境局勢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的事件就是朋黨之爭的表現,“導致了”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三省體制的規定,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二、非選擇題
16.(2024·日照三模)歷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證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
序號 材料
① 吐魯番文書《唐天寶十載(751年)交河郡客使文卷》載,來自寧遠國(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使者,包括3位王子,他們至少分為8個班次前來都城長安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續表
序號 材料
② 《唐會要·雜錄》記載,武則天敕:“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國使,宜給六個月糧;尸利佛誓、真臘、訶陵等國使,給五個月糧;林邑國使,給三個月糧。”
③ 《舊唐書·儒學傳上》記載,(貞觀年間)四方學者云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
④ 唐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廣州海面上停泊來自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波斯(今伊朗)、昆侖(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一帶)等處的“南海舶”,不知其數。運來域外象牙、香料、銅錠等各種寶物,換取中國絲綢、絹帛、瓷器等大宗商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續表
序號 材料
⑤ 揚州唐城遺址多次發現波斯釉陶碎片;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18件伊斯蘭玻璃器
⑥ 唐代《楊良瑤碑》(1984年陜西涇陽出土)碑文記載,宦官楊良瑤785年奉命出使,從廣州出發,經三年有余,到達黑衣大食,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
⑦ 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上裝載6萬多件產自長沙窯、越窯、邢窯和鞏縣窯,帶有阿拉伯風格圖案和裝飾的唐朝瓷器。該船結構為阿拉伯的縫合商船
⑧ 劉長卿《同崔載華贈日本聘使》“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
薛正昌《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口》整理
(1)將上述材料按類型進行分類,并寫出每類的序號。(4分)
(2)提取材料信息,說明唐代中外交往的基本狀況。(11分)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解析:第(1)問,我們可以將題干所述史料首先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分。一手史料又可以分為原始的歷史記錄和歷史遺存,其中原始的歷史記錄為①⑥;歷史遺存為⑤⑦⑩。二手史料又包含后人的歷史記述和文學作品,其中后人的歷史記述有②③④⑨;文學作品則是⑧。第(2)問,首先,總括材料并說明其價值,題干提供的不同類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然后,依次將所涉及的史料按照對外交往相關的內容分類,歸納其反映的唐代中外交往的狀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6
答案:(1)原始的歷史記錄,①⑥;歷史遺存,⑤⑦⑩;后人的歷史記述,②③④⑨;文學作品,⑧。
(2)不同類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方式多樣,有人員往來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表明對外交往范圍很大,東到日本,南到南亞,西經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域外物品運到中國和中國手工業品大量出口海外,表明中外經濟貿易發達;中外使者頻繁往來,眾多學者來中國學習,以及長安城內的波斯邸、胡商、賣胡琴者等,反映長安是交流中心,是國際化城市;武則天敕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表明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開放包容的態度。課時跟蹤檢測(八) 隋唐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一、選擇題
1.(2024·東陽模擬)唐代杜環所著的《經行記》現已失佚,僅有杜佑《通典》所轉引的1 500余字存世,所載被俘工匠中沒有造紙工匠,因而有學者不同意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亞學者研究指出,在怛羅斯戰役前,造紙術就以和平方式傳入中亞,10世紀時傳入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據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 (  )
A.文獻記載和歷史研究必須經考古發現證實
B.中亞學者研究結論形成較晚因而更加可靠
C.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應存疑
D.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機
2.(2024·南平三模)唐太宗在《帝范·閱武》中寫道:“勾踐軾蛙,卒成霸業;徐偃棄武,終以喪邦。何則 越習其威,徐忘其備也。”據此可知,唐太宗 (  )
A.認為治國理政應該因勢而異
B.總結隋亡唐興的經驗教訓
C.強調文治武功需要統籌兼顧
D.主張安不忘戰的軍事思想
3.(2024·景德鎮三模)唐朝的館驛是當時西域地區最小的行政單位,兼有防御和交通功用,成為唐朝軍政人員、公文、物資往來的途徑與支撐,同時也為絲綢之路上興販貿易的商人提供了有安全保障的通暢道路。據此,唐朝館驛 (  )
A.推動了唐朝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
B.加強了對基層百姓的控制
C.貿易機構設置助推內外貿易發展
D.推動了唐專制皇權的強化
4.(2024·呼和浩特二模)右圖為唐代出土文物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壺面上是經過專門訓練后會跳舞的馬,銜杯進酒是它最經典的動作,舞馬最早在西域流行,玄宗時成為盛大獨特的宮廷娛樂活動。舞馬活動的發展反映了唐朝 (  )
A.政治態度的包容 B.民族文化的交融
C.社會生活的開放 D.禮樂制度的轉型
5.(2024·寧波二模)下圖為敦煌莫高窟壁畫《胡旋舞》局部圖,對其相關解讀最為合理的是 (  )
A.深受道教影響而逐步形成
B.展現出吐蕃游牧民族風格
C.表達出了壯闊歡騰的特色
D.成為文藝成就高峰的標志
6.(2024·撫順一模)羈縻制度是我國古代封建王朝統治者對少數民族地區統治的一種特殊的管理制度。羈縻,最早見于《史記》。唐朝初期,羈縻州遍布北方、東北、西北及西南邊疆等地。唐朝推行羈縻制度旨在 (  )
A.強化封建君主專制 B.加強邊疆地區管理
C.促進各民族大交融 D.傳播中原先進文化
7.下圖為唐初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展現了漢武帝(前140—前87年在位)部下擊敗匈奴后帶回戰利品“祭天金人”和“漢宣帝(前73年—前49年在位)不知祭天金人名號故派張騫出使西域問佛”的場景。該壁畫 (  )
A.內容虛構,不具有史料價值
B.是實證漢代佛教傳入中國的史料
C.內容真實,能反映歷史事實
D.是研究唐初佛教發展的重要史料
8.(2024·天津紅橋區一模)關于下表文獻材料的相關記載,主題最為準確的是 (  )
文獻材料 材料來源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 《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貞觀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禮部尚書、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節送公主于吐蕃” 《舊唐書·吐蕃傳》
“患難相恤,暴掠不作” 《唐蕃會盟碑·碑文》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
B.中外民族關系的和與戰
C.大一統國家局面得以最終奠定
D.唐朝歷史演變的風和雨
9.下表是唐朝與回紇數次和親的概況。這反映了當時唐朝 (  )
時間 概況
至德元年 (756年) 唐肅宗采納“假蕃兵以張形勢”之策,遣敦煌王李承寀和唐將出使回紇,“以修好征兵”,回紇懷仁可汗將女兒嫁給敦煌王李承寀
乾元元年 (758年) 五月,回紇可汗遣使者來朝并請婚。“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
貞元三年 (787年) 八月,回紇遣使來唐求親。唐德宗派遣自己第八女咸安公主嫁往回紇。回紇可汗上書曰“昔為兄弟,今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
A.民族交往方式多樣 B.中原王朝實力強大
C.承襲前代因俗而治 D.經略邊疆講求實效
10.(2025·包頭開學考試)公元624年以及643年前后,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據說使團由道士組成,他們帶去了道教神靈的圖像,并且講授《道德經》。高句麗的學生還被允許到中國來學習道教,正如他們的同胞以及各國人民來中國學習佛法一樣。據此可知 (  )
A.唐朝文化具有強大的影響力 B.對外交流以宗教傳播為主
C.道教在唐朝的地位高于佛教 D.中朝間文化雙向交流頻繁
11.唐朝的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位于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縣東南90公里處的荒漠無人區。該遺址出土的唐代部分文物如下。據此可知,唐朝 (  )
唐朝通俗文學《韓朋賦》殘頁 士兵鎧甲殘片 記錄每日偵察所獲軍情的木簡
A.與邊疆的交流以軍事方式為主
B.開啟了西域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
C.曾對該遺址周邊實行有效管轄
D.西域地區的造紙技術領先于內地
12.(2025·福州質檢)文成公主入藏后,蕃使入唐朝貢頻繁,吐蕃物產大量帶進中原,多為金銀玉器及馬駝等,一些精美貢品深受唐朝皇帝喜愛。據此可知,唐蕃 (  )
A.確立政治隸屬關系 B.基本上停止了紛爭
C.經濟力量對比轉變 D.維系雙方友好交流
13.監牧是唐代設置在地方的官方養馬機構。唐前期,監牧多分布在河西、隴右地區,即今甘肅、陜西一帶。唐中期以后,這些監牧多南遷至揚州、襄陽、泉州等地。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在于 (  )
A.農牧爭地矛盾加劇 B.國家防御重心轉移
C.政治軍事形勢變化 D.氣候影響牧區南遷
14.貞觀初年,唐朝滅東突厥汗國后,將突厥降戶安置在西起靈州(今寧夏吳忠)、東至幽州(今北京)的沿長城地段,并在該地區實施羈縻府州體制,仍以原來的首領充任府州都督等,他們有覲見皇帝、貢賦版籍的義務,但實際事務歸政府掌握。這一做法 (  )
A.體現了唐朝因地制宜的地方管理政策
B.旨在推動突厥族的封建化進程
C.呈現出邊疆與內地管理的一體化趨勢
D.便利于中央政權對西域的管理
15.(2024·婁底模擬)831年,吐蕃內亂,其大將悉怛謀攜維州投奔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時任宰相牛僧孺認為“吐蕃之境,四面各萬里,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比來修好,約罷成兵,中國御戎,守信為上”。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維州,悉怛謀遭遣返后被吐蕃處死,“德裕由是怨僧孺”。這一事件 (  )
A.惡化了西川的邊境局勢
B.導致了政壇的朋黨之爭
C.加劇了唐朝國力的衰落
D.違背了三省體制的規定
二、非選擇題
16.(2024·日照三模)歷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證據。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5分)
材料
序號 材料
① 吐魯番文書《唐天寶十載(751年)交河郡客使文卷》載,來自寧遠國(在今中亞費爾干納盆地)的使者,包括3位王子,他們至少分為8個班次前來都城長安
② 《唐會要·雜錄》記載,武則天敕:“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南天竺、北天竺、波斯、大食等國使,宜給六個月糧;尸利佛誓、真臘、訶陵等國使,給五個月糧;林邑國使,給三個月糧。”
③ 《舊唐書·儒學傳上》記載,(貞觀年間)四方學者云集京師,乃至高麗、百濟、新羅、高昌、吐蕃諸酋長,亦遣子弟請入國學
④ 唐劉恂《嶺表錄異》記載,廣州海面上停泊來自獅子國(今斯里蘭卡)、波斯(今伊朗)、昆侖(今中印半島南部及南洋諸島一帶)等處的“南海舶”,不知其數。運來域外象牙、香料、銅錠等各種寶物,換取中國絲綢、絹帛、瓷器等大宗商品
⑤ 揚州唐城遺址多次發現波斯釉陶碎片;陜西扶風法門寺唐代地宮出土18件伊斯蘭玻璃器
⑥ 唐代《楊良瑤碑》(1984年陜西涇陽出土)碑文記載,宦官楊良瑤785年奉命出使,從廣州出發,經三年有余,到達黑衣大食,完成使命后返回唐朝
⑦ 1998年在印尼海域打撈的“黑石號”沉船上裝載6萬多件產自長沙窯、越窯、邢窯和鞏縣窯,帶有阿拉伯風格圖案和裝飾的唐朝瓷器。該船結構為阿拉伯的縫合商船
⑧ 劉長卿《同崔載華贈日本聘使》“憐君異域朝周遠,積水連天何處通。遙指來從初日外,始知更有扶桑東”。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據中國歷史研究院《中華文明史簡明讀本》、薛正昌《唐代海上絲綢之路與廣州港口》整理
(1)將上述材料按類型進行分類,并寫出每類的序號。(4分)
(2)提取材料信息,說明唐代中外交往的基本狀況。(11分)
課時跟蹤檢測(八)
1.選C 據材料信息可知,對于造紙術是否經怛羅斯之戰西傳,學者們提出了不同意見,所以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我們應存疑,故選C項;“必須”絕對化、不合邏輯,有些歷史研究經過文獻記載可以得出結論,排除A項;結論形成的早晚不能作為判斷其是否可靠的依據,排除B項;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2.選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太宗通過勾踐軾蛙和徐偃棄武的例子,認為即使在國家和平穩定、經濟繁榮的時期,也不能忽視軍事的準備和武力的維護,故選D項。
3.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的館驛系統不僅是交通和通信的重要節點,還承擔著接待使節、傳遞公文、運輸物資和提供軍事信息等多重功能,這些功能對于維護唐朝的中央集權、促進地方治理、加強邊疆防御以及推動絲綢之路的繁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推動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完善,故選A項;材料并未體現館驛對基層百姓的控制,排除B項;館驛不是貿易機構,排除C項;館驛設置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管理,與皇權強化無關,排除D項。
4.選B 據材料信息可知,流行于西域的舞馬成為唐朝宮廷娛樂活動,反映了西域文化對中原的影響,這是民族文化交融的體現,故選B項;材料反映文化的開放包容,而非政治態度的包容,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社會生活,排除C項;唐朝的禮樂依然以中原漢族地區禮樂為主,僅憑舞馬不能斷定“禮樂制度的轉型”,排除D項。
5.選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胡旋舞》是敦煌壁畫中的著名作品,以其生動、歡騰的表現手法,再現了古代胡人舞蹈的魅力,表達了壯闊歡騰的特色,故選C項;胡旋舞是西域少數民族的民族舞蹈,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域佛教文化的影響,排除A項;圖中表現的是胡人舞蹈,主要位于西域地區,并非吐蕃游牧民族,排除B項;《胡旋舞》確實是文藝成就的體現,但是“高峰的標志”的說法缺乏相應的參照,排除D項。
6.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初年在邊疆地區大量設置羈縻府州,對少數民族地區實行特殊的統治政策,其目的是加強邊疆地區管理,故選B項;唐朝通過實行三省六部制強化封建君主專制,排除A項,C、D兩項均屬于羈縻制度的影響,并非目的,排除。
7.選D 據材料“唐初莫高窟壁畫《張騫出使西域圖》”“故派張騫出使西域問佛”并結合圖片信息可知,壁畫出現于唐初,“問佛”表明當時佛教得到一定發展,因此《張騫出使西域圖》可以用來研究唐初佛教發展的情況,故選D項;漢宣帝時期張騫早已去世,因此內容虛構,但其屬于唐初壁畫,蘊含一定唐初的歷史信息,具有一定史料價值,排除A項;兩漢之際佛教傳入中國,且壁畫內容具有一定虛構性,并不能據此實證漢代佛教傳入中國,排除B項;漢宣帝時期張騫早已去世,因此內容并不真實,排除C項。
8.選A 據材料“朕獨愛之如一”“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患難相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及與吐蕃友好的民族關系,有利于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故選A項;材料并未體現中外民族關系,排除B項;大一統局面經歷了不斷發展鞏固的過程,“最終奠定”說法不恰當,排除C項;材料主題是唐朝的民族關系,并未描述唐朝興衰的歷史演變,排除D項。
9.選D 據材料“假蕃兵以張形勢”“以修好征兵”“唐天子以可汗有功,故將女嫁與可汗結姻好”“若吐蕃為患,子當為父除之”可知,唐朝在經略邊疆時注重實際效用與利益,通過通婚穩定邊疆統治,故選D項;材料主要體現唐朝采用和親的方式與回紇進行交往,沒有涉及其他交往方式,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唐朝與回紇的民族關系以及民族交往方式,但并未涉及中原王朝與回紇的政治經濟實力對比,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因俗而治,排除C項。
10.選A 據材料“應朝鮮高句麗王朝的邀請,唐朝兩次派出使團前往朝鮮傳播道教”可知,唐代文化發達繁榮,對周邊國家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使高句麗王朝邀請中國使團前往當地傳播道教,同時也允許當地學生到中國學習道教,故選A項;宗教傳播只是中國對外交流的方式之一,且并未與其他交往方式比較,不能得出“以宗教傳播為主”的結論,排除B項;唐朝實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排除C項;材料只體現了朝鮮向中國學習道教文化,屬于單向交流,排除D項。
11.選C 據材料可知,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是唐朝在新疆設置的軍事防御和情報通信設施,遺址出土了士兵鎧甲殘片,記錄偵查軍情的木簡,可以了解唐朝在此處派兵駐守的情況,表明唐朝曾對該遺址周邊實行了有效管理,故選C項;克亞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反映了唐朝對邊疆管理的軍事情況,但僅憑借一個遺址并不能得出唐對邊疆以軍事方式為主進行交流的結論,排除A項;漢代設西域都護,將西域地區納入版圖,開啟了新疆與內地的一體化進程,排除B項;材料未將西域地區的造紙技術與內地進行對比,不能得出西域造紙技術領先于內地,排除D項。
12.選D 根據材料“蕃使入唐朝貢頻繁……一些精美貢品”可以看出,唐蕃通過入貢與回賜,加強了雙方的經濟聯系,從而維系了雙方的友好交流,故選D項;唐蕃沒有確立政治隸屬關系,排除A項;僅通過材料信息不能推出唐蕃之間基本停止了紛爭,排除B項;材料并沒有提及唐蕃之間的經濟發展情況,不能得出唐蕃經濟力量對比的轉變,排除C項。
13.選C 據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時期的監牧由西北地區遷往東南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是因為唐中期藩鎮割據嚴重而做出的調整,故選C項;隋朝和唐朝前期河西、隴右地區是朝廷主要的養馬之地,這些地區多為草原,人口分布相對較少,適宜養馬,農牧爭地情況不嚴重,排除A項;東南地區政局安定,國家防御中心依然在西北、西南地區,并未發生轉移,排除B項;歷來中國養馬之地多集中于北方,因安史之亂加之邊疆民族的侵擾,使唐朝被迫將養馬之地遷移到南方,而非氣候因素,排除D項。
14.選A 據材料“在該地區實施羈縻府州體制……實際事務歸政府掌握”可知,唐朝在北部邊疆地區實行羈縻政策,使用少數民族上層管理民族事務,但實際事務依然歸政府掌握,因地制宜,有利于減少統治阻力,加強邊疆管理,故選A項;唐朝政府的做法旨在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邊疆地區穩定,并非推動少數民族封建化,排除B項;唐朝在內地實行道、州、縣三級制,與羈縻政策并不一致,且羈縻政策本身并不能體現邊疆與內地管理一體化,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對突厥的治理,并非西域地區,排除D項。
15.選C 據材料信息“失一維州,未能損其勢”“唐文宗于是令李德裕撤出維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后期發生牛李黨爭,為權力相互傾軋,置國家利益于不顧,加劇了國力的衰落,故選C項;材料反映了牛李黨爭加劇了唐朝國力的衰落,未涉及邊境局勢變化,排除A項;材料中的事件就是朋黨之爭的表現,“導致了”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并未體現三省體制的規定,排除D項。
16.解析:第(1)問,我們可以將題干所述史料首先分為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在此基礎上,再進行細分。一手史料又可以分為原始的歷史記錄和歷史遺存,其中原始的歷史記錄為①⑥;歷史遺存為⑤⑦⑩。二手史料又包含后人的歷史記述和文學作品,其中后人的歷史記述有②③④⑨;文學作品則是⑧。第(2)問,首先,總括材料并說明其價值,題干提供的不同類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然后,依次將所涉及的史料按照對外交往相關的內容分類,歸納其反映的唐代中外交往的狀況。
答案:(1)原始的歷史記錄,①⑥;歷史遺存,⑤⑦⑩;后人的歷史記述,②③④⑨;文學作品,⑧。
(2)不同類型的材料全面反映了唐代中外交往的盛況,是寶貴的歷史研究資料。材料表明唐代中外交往方式多樣,有人員往來和政治、經濟、文化交流;表明對外交往范圍很大,東到日本,南到南亞,西經中亞、西亞直至歐洲;域外物品運到中國和中國手工業品大量出口海外,表明中外經濟貿易發達;中外使者頻繁往來,眾多學者來中國學習,以及長安城內的波斯邸、胡商、賣胡琴者等,反映長安是交流中心,是國際化城市;武則天敕令、《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等表明政府支持中外交流和開放包容的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古蔺县| 泽州县| 霍城县| 泽州县| 忻城县| 壶关县| 田阳县| 楚雄市| 玛曲县| 凤山市| 贵德县| 土默特左旗| 株洲市| 江西省| 岢岚县| 元谋县| 漳浦县| 遵化市| 新邵县| 故城县| 黎平县| 庆安县| 西林县| 温宿县| 珲春市| 丰镇市| 揭西县| 资阳市| 壶关县| 乌拉特前旗| 阿鲁科尔沁旗| 蓝山县| 翁源县| 县级市| 丽江市| 五莲县| 弥勒县| 吐鲁番市| 阿克陶县| 潜山县| 石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