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四單元 第三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四單元 第三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tǒng)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簡介

第三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理綱要
記要點
1.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
2.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成就突出,到唐朝達到新的高峰。
3.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隋唐時期經濟繁榮
農業(yè) 技術體系 到隋唐時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yè)技術體系【選擇性必修2·P4】
灌溉工具 唐朝出現(xiàn)了   ,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選擇性必修2·P20】
商業(yè) 信貸 唐朝的信貸業(yè)務,由存貸款發(fā)展到匯兌,出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代匯票的“飛錢” 【選擇性必修2·P39】
交通 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選擇性必修2·P69、70】
二、隋唐賦稅制度變革
1.魏晉時期(租調制)
前提 適應    需要,保證國家賦稅收入
內容 一夫一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繳納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調”
2.唐前期(租庸調制)
內容 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
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3.唐中后期(兩稅法)
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
內容 ①每戶按   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影響 ①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三、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
“三教合歸儒” 隋朝時期,儒學家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三教并行政策 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本土化 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選擇性必修3·P8】
儒學復興運動 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   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觀點
2.文學藝術
詩歌 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   ”和“   ”
書法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   最為有名
繪畫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xiàn)人的形態(tài),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    被尊為“畫圣”
3.科技成就
建筑 隋朝   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
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yī)學 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    》,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柜坊與“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xiàn)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實質上是一種匯兌業(yè)務。唐代柜坊和飛錢的出現(xiàn)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xiàn)又促進了商業(yè)的便利與發(fā)展。
|辯|證|看|待|
詩歌的史料價值
近代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史詩互證,開創(chuàng)了詩文證史、研究歷史的新方法。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當然唐詩作為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感彩與主觀加工因素,因而必須與其他文獻和實物史料相互印證才能夠盡可能反映歷史真相。
|史|學|前|沿|
佛像本土化
佛教造像的本土化首先表現(xiàn)在造像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時代審美。當時,人們注重表現(xiàn)內在的智慧與精神、脫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風貌,追求“言不盡意”“氣韻生動”和“以形寫神”的審美趨向,形成了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風格。瘦削的身軀,不可言說的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脫俗的瀟灑風度,這種精神面貌在印度佛教造像中并沒有模本。種種變化從東晉和南朝時就已經開始,并影響到北朝,使“秀骨清像”的佛教造像成為當時的造像趨勢。
主題(一) 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變革
[史料探究]
1.從土地制度傳承看
  材料一 北魏均田令的性質,是把被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所謂“均給天下之田”,則是為北魏在中原地區(qū)廢止按“戶”征稅,實行按“家(小家庭)”征稅,確定基本的法理依據(jù)。據(jù)此,凡屬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須向國家繳納租調。總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原地區(qū)舊有的土地剝削關系,而不從根本上去觸犯塢壁主和貴族的利益;在此基礎上迫使他們讓步,使國家獲得更多的納稅人口,是北魏實行均田制所要達到的目的。
——摘編自程念祺《 通鑒 三長制系年發(fā)微——兼論
北魏均田制的性質和作用》
探究1 依據(jù)材料一,概括“均給天下之田”的本質目的。據(jù)此說明均田令的性質。
2.從賦稅制度變革看
  材料二 唐德宗建中元年,鑒于“租庸調”稅制極為嚴重的弊端,實施了“兩稅法”改革。所謂的“兩稅”,并非是指兩種稅收,而是指田賦在夏、秋兩個固定的時間統(tǒng)一征收。而“兩稅法”實施之前的“租庸調”,往往較為混亂,征稅時間過長,效率很低。“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在當?shù)負碛刑锂a,就必須按照田產的多寡來繳納田賦。而且“兩稅法”是以錢計稅,然后再換算成實物來繳納,開了以貨幣計稅的歷史先河。
——摘編自梁盼《唐代的稅制改革》
探究2 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租庸調”稅制的弊端,并指出相比于“租庸調”稅制,“兩稅法”的不同之處。
[史論形成]
1.兩稅法改革出現(xiàn)的新變化
對象 由過去的主戶擴大到客戶,由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
內容 將各種名目的賦稅統(tǒng)一并到戶稅和地稅中
標準 每戶按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
時間 分為夏、秋兩季征收,相對集中并節(jié)省了時間
原則 “量出以制入”
2.兩稅法對古代賦役制度的影響
(1)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擴大了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3)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
(4)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5)定稅計錢、折錢納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主題(二) 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史料探究]
1.從唐代儒學的發(fā)展看
  材料一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熾,唐中期韓愈追尋“道”的本原,排斥佛道,企圖建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相傳的儒家道統(tǒng)。宋初孫復、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韓愈,指責以佛老與儒“三教皆可尊”的論調;提出以己意解經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學的“舊儒”,直追儒經義理;以《六經》義理為指導來治理和改造社會現(xiàn)實。他們亦被追尊為理學先驅。
——摘編自劉復生《北宋儒學復興要“復興”什么》
探究1 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宋儒學復興運動的基本內涵,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2.從隋唐文化發(fā)達的原因看
  材料二 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fā)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fā)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
——摘編自唐偉《文化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互動——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
探究2 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3.從唐文化的氣派看
  材料三 由 “忍冬紋”發(fā)展而來的“唐草紋”圖案
  唐草紋是我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之一,由忍冬紋發(fā)展而來。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經希臘傳到印度,后隨佛教傳入我國,并在唐朝逐漸發(fā)展為自由飽滿、富麗華美的唐草紋。唐草紋的形成,說明唐朝在對外交往過程中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經濟往來帶動文化交流。
探究3 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文化的氣派。
[史論形成]
1.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艷麗明快的色彩 既體現(xiàn)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xiàn)在盛唐詩歌中
生動自然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放達。一些供養(yǎng)人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具有不凡氣概。唐人率性,較少做作
博大恢宏的氣勢和世界領先的風范 如唐長安城規(guī)模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雍容華貴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xiàn)。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
昂揚堅定的進取精神,兼容并蓄的開放性格 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
宏大的文化體系 唐文化體系中,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組成部分,發(fā)達程度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2.魏晉至隋唐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
(1)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江南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
(2)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官僚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群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3)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安定。
(4)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
3.唐朝開放包容的表現(xiàn)及原因
(1)表現(xiàn)
①用人制度開放:唐初完善和發(fā)展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壁壘;對少數(shù)民族投誠的將領也一律重用;外國人也可以在唐朝做官;唐朝還有女性參政的現(xiàn)象,并且為數(shù)不少。
②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的開放:唐朝實行友好睦鄰的政策,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和距離較遠的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呈現(xiàn)出對少數(shù)民族和其他國家強大的吸引力。
③文化的開放:唐朝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沒有后世嚴格,儒釋道三教在唐代并行發(fā)展,宗教氛圍自由;樂舞方面充分吸收少數(shù)民族樂舞元素,將中原樂舞與胡族樂舞相融合。
④社會風氣的開放包容:唐代社會風氣和觀念開放包容,尤其是在婦女地位和婚姻習俗、服裝服飾方面限制較少,更多體現(xiàn)出“自由”的一面。
(2)原因
經濟因素 唐代前中期經濟強盛,物質基礎雄厚,在當時世界屬于領先水平,因此才導致唐朝人自信心的高漲,有海納百川的勇氣和魄力,這也正是唐代社會開放風氣興盛的基礎
政治因素 李唐皇族有鮮卑族血統(tǒng),在皇族內部對少數(shù)民族沒有過多的排斥
文化因素 唐朝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程度較高,這是唐朝文化開放的重要原因
“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tǒng)的發(fā)展”課標要求
  認識隋唐時期的經濟發(fā)展、賦稅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題組(一) 隋唐經濟繁榮與賦稅制度變化
1.(2024·湖南高考)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guī)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 (  )
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
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 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2.(2024·廣東高考)兩稅法依據(jù)田地、雜產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guī)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xiāng)村,檢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 (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強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 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
3.(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  )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 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
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 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
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4.(2024·安徽高考)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qū)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
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 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
[價值發(fā)掘]
1.命題分析:隋唐經濟在教材中采取了梗概式的方式進行處理,這就為命題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第1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提供唐朝租佃制的新情境,融合選擇性必修二的背景知識,考查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第2題在考查角度上進行了探索,讓考生依據(jù)材料認識兩稅法的缺陷,彌補了教材歷史敘述的不足。
2.拓展發(fā)掘:唐代段氏父子所著的作品均以物種傳入唐朝為例,反映唐朝文化的兼收并蓄。另外,本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選取了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花草植物切入,體現(xiàn)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2023·湖南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年代 戶籍
均田戶數(shù) 受足戶數(shù) 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shù) 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shù)
高宗時期 1 0 101.0 69.0
武則天時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時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時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國按規(guī)定受勛田3 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shù)據(jù)。
——改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xiàn)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10分)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析題要“透”
(1)注意從材料一中的表格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變化是核心。從“年代”信息中可知,玄宗以后,中央控制力下降。
(2)材料二中白居易認為兩稅法存在弊端,反映了白居易的態(tài)度,他認同租庸調制,主張恢復實行租庸調制。柳宗元指出了兩稅法存在的問題,也主張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三、表達要“范”(請在答題區(qū)內答題,拍照上傳答案,課堂互動批閱)
第三講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融通教材
一、筒車
二、1.均田制 3.戶等
三、1.韓愈 2.詩仙 詩圣 柳體 吳道子 3.李春 唐本草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目的:將被豪強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稅收;為中原地區(qū)實行按人口收稅確立依據(jù)。
性質:具有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多重性質。
探究2 提示: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并由此帶來稅收的嚴重不公平;影響政府財政收入,稅收混亂、時間長、效率低。
不同:“租庸調”稅制按照人口納稅,“兩稅法”稅制按照田產的多寡來納稅;“租庸調”稅制是以實物來計稅,“兩稅法”稅制是以錢計稅。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內涵:回歸儒家本原;排斥佛道,倡導儒學獨尊;用義理取代章句之學;將儒家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結合。
意義:應對佛道對儒學的沖擊;推動理學的興起。
探究2 提示:經濟繁榮,為文化普及提供物質保障;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成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科舉考試重視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深入普及發(fā)展,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統(tǒng)治階級政策開明,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氛圍寬松。
探究3 提示: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生動自然;富麗華美;富有生活氣息。
對“標”訓練
1.B 2.A 3.D 4.A
大題增分
(1)問題:均田戶數(shù)較少;受足戶數(shù)比例低;未受田畝的戶數(shù)多;實際授田田畝數(shù)缺口大。
原因: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減少。
(2)高分示例
評析:白居易認識到兩稅法的錢重而傷農,柳宗元認識到兩稅法實踐中容易造成貧富分化加劇,都主張恢復租庸調制。兩人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片面性。從合理性角度看,兩稅法實施中,確實給農民帶來了負擔,從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重農”情懷。另一方面,從片面性來看,兩者只看到了兩稅法的弊端,忽視了兩稅法是在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也沒有認識到稅制的演進,一定程度上使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當然,他們對兩稅法的批評也展現(xiàn)了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處,需要進行調整。
閱卷評點:
1.學答題規(guī)范:上述答案邏輯清晰,是評析類題目典范的作答示例,先表明自身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然后再分別從“合理性”和“片面性”展開評點,最后再給出結語:制度存在不完善之處,需進行調整。“總—分—總”的結構,讓答題思路、表達邏輯清晰可見。
2.學深度表達:概括兩稅法的背景,顯示出考生扎實的、全面的知識掌握能力;指出兩稅法的進步,顯示出考生能綜合運用唯物的、辯證的、發(fā)展的歷史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出考生較高的史學素養(yǎng)。
1 / 10(共82張PPT)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第三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唐朝賦稅制度的變化,反映出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放松,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
2.魏晉南北朝的文學藝術成就突出,到唐朝達到新的高峰。
3.隋唐時期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fā)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guī)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隋唐時期經濟繁榮
農業(yè) 技術體系 到隋唐時期,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兩種精耕細作的農業(yè)技術體系【選擇性必修2·P4】
灌溉工具 唐朝出現(xiàn)了______,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
【選擇性必修2·P20】
筒車
續(xù)表
商業(yè) 信貸 唐朝的信貸業(yè)務,由存貸款發(fā)展到匯兌,出現(xiàn)了類似現(xiàn)代匯票的“飛錢”【選擇性必修2·P39】
交通 唐朝驛道以長安為中心向各方輻射。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溝通了中國南方和北方
【選擇性必修2·P69、70】
二、隋唐賦稅制度變革
1.魏晉時期(租調制)
前提 適應________需要,保證國家賦稅收入
內容 一夫一婦每年向政府繳納一定量的谷物,叫做“租”;繳納一定量的布帛,叫做“調”
2.唐前期(租庸調制)
內容 服徭役的期限內,不去服役可以納絹或布代役,叫做“庸”
影響 以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
均田制
3.唐中后期(兩稅法)
原因 天寶年間,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
目的 解決政府財政困難
內容 ①每戶按_______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稅、雜役。
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兩次納稅
影響 ①簡化了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②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戶等
三、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1.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fā)展
“三教合 歸儒” 隋朝時期,儒學家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
三教并 行政策 唐朝統(tǒng)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
佛教本 土化 佛教出現(xiàn)了不同宗派,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 【選擇性必修3·P8】
儒學復 興運動 佛教和道教的發(fā)展使儒學的正統(tǒng)地位受到挑戰(zhàn)。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_______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觀點
韓愈
2.文學藝術
詩歌 詩歌創(chuàng)作進入黃金時代。李白、杜甫的詩作代表了唐詩的最高成就,他們分別被譽為“_______”和“_______”
書法 書法藝術融匯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_______最為有名
繪畫 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xiàn)人的形態(tài),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的________被尊為“畫圣”
詩仙
詩圣
柳體
吳道子
3.科技成就
建筑 隋朝______設計并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石拱橋
雕版印刷術 唐朝已經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
火藥 唐中期的書籍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zhàn)爭
天文學 唐朝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
醫(yī)學 孫思邈完成《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
李春
唐本草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柜坊與“飛錢”:柜坊專營貨幣的存放和借貸,是我國最早的銀行雛形,比歐洲地中海沿岸出現(xiàn)的金融機構要早六七百年。飛錢類似于后世的匯票,實質上是一種匯兌業(yè)務。唐代柜坊和飛錢的出現(xiàn)是商品經濟發(fā)展的結果,它們的出現(xiàn)又促進了商業(yè)的便利與發(fā)展。
|辯|證|看|待|
詩歌的史料價值
近代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史詩互證,開創(chuàng)了詩文證史、研究歷史的新方法。唐詩是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興衰、重大歷史事件及民眾生活等。如杜甫的詩被稱為“詩史”。當然唐詩作為文學作品,具有濃厚的感彩與主觀加工因素,因而必須與其他文獻和實物史料相互印證才能夠盡可能反映歷史真相。
|史|學|前|沿|
佛像本土化
佛教造像的本土化首先表現(xiàn)在造像集中反映了人們的時代審美。當時,人們注重表現(xiàn)內在的智慧與精神、脫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風貌,追求“言不盡意”“氣韻生動”和“以形寫神”的審美趨向,形成了佛教造像的“秀骨清像”風格。瘦削的身軀,不可言說的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脫俗的瀟灑風度,這種精神面貌在印度佛教造像中并沒有模本。種種變化從東晉和南朝時就已經開始,并影響到北朝,使“秀骨清像”的佛教造像成為當時的造像趨勢。
數(shù)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變革
1.從土地制度傳承看
材料一 北魏均田令的性質,是把被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所謂“均給天下之田”,則是為北魏在中原地區(qū)廢止按“戶”征稅,實行按“家(小家庭)”征稅,確定基本的法理依據(jù)。據(jù)此,凡屬私人占有的土地,都必須向國家繳納租調。總之,原封不動地保留中原地區(qū)舊有的土地剝削關系,而不從根本上去觸犯塢壁主和貴族的利益;在此基礎上迫使他們讓步,使國家獲得更多的納稅人口,是北魏實行均田制所要達到的目的。
——摘編自程念祺《<通鑒>三長制系年發(fā)微——兼論
北魏均田制的性質和作用》
探究1 依據(jù)材料一,概括“均給天下之田”的本質目的。據(jù)此說明均田令的性質。
提示:目的:將被豪強隱占的人口納入國家戶籍;最大限度地增加稅收;為中原地區(qū)實行按人口收稅確立依據(jù)。
性質:具有戶籍制度、土地制度、賦稅制度多重性質。
2.從賦稅制度變革看
材料二 唐德宗建中元年,鑒于“租庸調”
稅制極為嚴重的弊端,實施了“兩稅法”改革。所謂的“兩稅”,并非是指兩種稅收,而是指田賦在夏、秋兩個固定的時間統(tǒng)一征收。而“兩稅法”實施之前的“租庸調”,往往較為混亂,征稅時間過長,效率很低。“兩稅法”的主要原則是不管是本地人還是外地人,只要在當?shù)負碛刑锂a,就必須按照田產的多寡來繳納田賦。而且“兩稅法”是以錢計稅,然后再換算成實物來繳納,開了以貨幣計稅的歷史先河。
——摘編自梁盼《唐代的稅制改革》
探究2  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租庸調”稅制的弊端,并指出相比于“租庸調”稅制,“兩稅法”的不同之處。
提示:弊端:土地分配不均并由此帶來稅收的嚴重不公平;影響政府財政收入,稅收混亂、時間長、效率低。
不同:“租庸調”稅制按照人口納稅,“兩稅法”稅制按照田產的多寡來納稅;“租庸調”稅制是以實物來計稅,“兩稅法”稅制是以錢計稅。
史論形成
1.兩稅法改革出現(xiàn)的新變化
對象 由過去的主戶擴大到客戶,由中央政府確定總的稅額
內容 將各種名目的賦稅統(tǒng)一并到戶稅和地稅中
標準 每戶按戶等繳納戶稅,按田畝繳納地稅
時間 分為夏、秋兩季征收,相對集中并節(jié)省了時間
原則 “量出以制入”
2.兩稅法對古代賦役制度的影響
(1)簡化了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2)擴大了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3)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xiàn)象。
(4)由“舍地稅人”到“舍人稅地”,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5)定稅計錢、折錢納稅,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史料探究
主題(二)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1.從唐代儒學的發(fā)展看
材料一 有激于佛老二教的昌熾,唐中期韓愈追尋“道”的本原,排斥佛道,企圖建立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一脈相傳的儒家道統(tǒng)。宋初孫復、石介、胡瑗等人秉承韓愈,指責以佛老與儒“三教皆可尊”的論調;提出以己意解經的“新儒”取代固守章句注疏之學的“舊儒”,直追儒經義理;以《六經》義理為指導來治理和改造社會現(xiàn)實。他們亦被追尊為理學先驅。
——摘編自劉復生《北宋儒學復興要“復興”什么》
探究1 根據(jù)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唐宋儒學復興運動的基本內涵,并分析其歷史意義。
提示:內涵:回歸儒家本原;排斥佛道,倡導儒學獨尊;用義理取代章句之學;將儒家思想與社會現(xiàn)實結合。
意義:應對佛道對儒學的沖擊;推動理學的興起。
2.從隋唐文化發(fā)達的原因看
材料二 唐朝物質經濟的高度發(fā)達,庶族地主構成的新文化隊伍的結成并不斷壯大,教育的深入普及發(fā)展,再加上唐朝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氛圍,都對“俗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使參與和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精英文化被廣大群眾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應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顯示出空前活躍的氛圍。
——摘編自唐偉《文化大傳統(tǒng)與小傳統(tǒng)的互動
——試論唐朝文化的普及》
探究2 根據(jù)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
提示:經濟繁榮,為文化普及提供物質保障;庶族地主通過科舉入仕,成為唐朝文化普及的主要新興力量;科舉考試重視文化素養(yǎng);教育的深入普及發(fā)展,享受文化的社會階層逐漸下移;統(tǒng)治階級政策開明,社會環(huán)境和思想氛圍寬松。
3.從唐文化的氣派看
材料三 由 “忍冬紋”發(fā)展而來的“唐草紋”圖案
唐草紋是我國傳統(tǒng)吉祥圖案之一,由忍冬紋發(fā)展而來。忍冬紋最早產生于古埃及,經希臘傳到印度,后隨佛教傳入我國,并在唐朝逐漸發(fā)展為自由飽滿、富麗華美的唐草紋。唐草紋的形成,說明唐朝在對外交往過程中吸收了外來的文化,因此反映出經濟往來帶動文化交流。
探究3 根據(jù)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唐文化的氣派。
提示:兼收并蓄;開放包容;生動自然;富麗華美;富有生活氣息。
史論形成
1.盛唐氣象下的文化特征
艷麗明快的色彩 既體現(xiàn)在唐三彩、銅鏡、絲綢織物、金銀器、敦煌壁畫等物質性文化上,也體現(xiàn)在盛唐詩歌中
生動自然的情調 唐人自信,思想放達。一些供養(yǎng)人壁畫中,世俗人物高大,具有不凡氣概。唐人率性,較少做作
博大恢宏的氣勢和世界領先的風范 如唐長安城規(guī)模是明代西安城的六倍。科技成就領先世界
雍容華貴的風度 洛陽龍門石窟是盛唐文化典雅秀美、雍容華貴的集中體現(xiàn)。觀賞牡丹成為當時時髦的娛樂活動,也是唐人風度的一個象征
昂揚堅定的進取精神,兼容并蓄的開放性格 唐朝的時代精神,可以用開放、進取、尚武、多元等詞語進行概括,這是一種新民族、新文化的優(yōu)勢所在。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有多元化的選擇和較大的個人空間
宏大的文化體系 唐文化體系中,基本覆蓋了當時世界上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組成部分,發(fā)達程度居于當時世界領先地位
續(xù)表
2.魏晉至隋唐時期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
(1)經濟的發(fā)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xù)發(fā)展,江南得到開發(fā)。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
(2)選官制度的發(fā)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fā)展成熟,官僚成為文學藝術創(chuàng)作最主要的群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fā)展。
(3)安定的社會環(huán)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tǒng)一后政治穩(wěn)定,帶來了全國的安定。
(4)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
3.唐朝開放包容的表現(xiàn)及原因
(1)表現(xiàn)
用人制度開放 唐初完善和發(fā)展科舉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壁壘;對少數(shù)民族投誠的將領也一律重用;外國人也可以在唐朝做官;唐朝還有女性參政的現(xiàn)象,并且為數(shù)不少
民族政策與對外政策的開放 唐朝實行友好睦鄰的政策,與周邊的少數(shù)民族和距離較遠的國家進行經濟、文化交流,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呈現(xiàn)出對少數(shù)民族和其他國家強大的吸引力
文化的開放 唐朝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沒有后世嚴格,儒釋道三教在唐代并行發(fā)展,宗教氛圍自由;樂舞方面充分吸收少數(shù)民族樂舞元素,將中原樂舞與胡族樂舞相融合
社會風氣的開放包容 唐代社會風氣和觀念開放包容,尤其是在婦女地位和婚姻習俗、服裝服飾方面限制較少,更多體現(xiàn)出“自由”的一面
續(xù)表
(2)原因
經濟因素 唐代前中期經濟強盛,物質基礎雄厚,在當時世界屬于領先水平,因此才導致唐朝人自信心的高漲,有海納百川的勇氣和魄力,這也正是唐代社會開放風氣興盛的基礎
政治因素 李唐皇族有鮮卑族血統(tǒng),在皇族內部對少數(shù)民族沒有過多的排斥
文化因素 唐朝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程度較高,這是唐朝文化開放的重要原因
對“標”訓練/發(fā)掘真題價值
03
認識隋唐時期的經濟發(fā)展、賦稅制度變化與創(chuàng)新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
“1.4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與隋唐大一統(tǒng)的發(fā)展”課標要求

題組(一) 隋唐經濟繁榮與賦稅制度變化
1.(2024·湖南高考)敦煌文書多見唐中葉以后的雇工契,如唐宣宗大中八年(854)某人雇長工,契約中寫明工期和酬勞,規(guī)定受雇者必須認真勞作,不得曠工,“若先悔者,罰青麥十馱”。由此可推知當時(  )
A.雇工經營成為主要經營方式 B.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減弱
C.小農經濟仍然占據(jù)主導地位 D.商品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

2.(2024·廣東高考)兩稅法依據(jù)田地、雜產等資產評定戶等,但對雜產種類及其價值沒有明確規(guī)定。唐文宗時,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屬五縣,“自立條制,應田地、奴婢,下及竹、樹、鵝、鴨等并估計出稅,差軍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鄉(xiāng)村,檢責剩征稅錢四千九百余貫”,結果被朝廷以“擾人”罪名貶官。由此可見,兩稅法 (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強化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C.賦予地方官員加征權 D.解決了政府的財政困難
1.命題分析:隋唐經濟在教材中采取了梗概式的方式進行處理,這就為命題提供了巨大的空間。第1題的創(chuàng)新之處就在于提供唐朝租佃制的新情境,融合選擇性必修二的背景知識,考查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能力。 第2題在考查角度上進行了探索,讓考生依據(jù)材料認識兩稅法的缺陷,彌補了教材歷史敘述的不足。
價值發(fā)掘

3.(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吐魯番出土的文書中有一份蓋有唐代官印的交河郡物價表,記載了米面行、鐺釜行、帛練行等各種行鋪所售商品,商品按品質分為上、次、下三等,依等標價。《唐六典》記載:“京都諸市令,掌百族交易之事……以三賈均市(注:精為上賈,次為中賈,粗為下賈)。”這兩條史料互證,可知唐代吐魯番 (  )
A.行鋪林立商品多樣 B.推行了羈縻府州管理體制
C.商品價格同于內地 D.實施中央制定的市場制度

題組(二) 隋唐時期的思想文化
4.(2024·安徽高考)唐朝文學家段成式《酉陽雜俎》所記植物近二百種,包括唐代傳入的龍膽香、安息香、波斯棗、巴旦杏、無花果等。其子段公路《北戶錄》則主要記載了嶺南地區(qū)的動植物,其中寫道:茉莉花“本出外國,大同二年(536),始來中土,今番禺士女,多以彩縷貫花賣之”。這反映了(  )
A.唐朝文化兼收并蓄 B.大唐風俗遠播異域
C.市民生活悠閑雅致 D.文學體裁多種多樣
2.拓展發(fā)掘:唐代段氏父子所著的作品均以物種傳入唐朝為例,反映唐朝文化的兼收并蓄。另外,本題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選取了與人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花草植物切入,體現(xiàn)了濃厚的生活氣息。
價值發(fā)掘
數(shù)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xù)跟進推送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guī)范
04
(2023·湖南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 敦煌戶籍殘卷所見唐代均田戶受田情況表
年代 戶籍 均田戶數(shù) 受足戶數(shù) 平均每戶應受田畝數(shù) 平均每戶未受田畝數(shù)
高宗時期 1 0 101.0 69.0
武則天時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時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時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國按規(guī)定受勛田3 000畝,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國戶后的數(shù)據(jù)。 ——改編自王仲犖《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贈友》描述了兩稅征錢導致錢重物輕而傷農的現(xiàn)象,“胡(何)為秋夏稅,歲歲輸銅錢。錢力日已重,農力日已殫”;表達了對租庸調法的認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計桑田。不求土所無,不強人所難。量入以為出,上足下亦安”,主張“復彼租庸法,令如貞觀年”。柳宗元的《答元饒州論政理書》指出,兩稅法實行按戶等征稅,富人賄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稅,導致“貧者愈困餓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橫侈泰而無所忌”。
他認為要避免上述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只有“舍其產而唯丁田之間”,即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改編自付志宇《唐人詩文所見兩稅法變革補證》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8分)
(2)根據(jù)材料,結合所學知識,評析白居易、柳宗元對唐代稅制改革的看法。(10分)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析題要“透”
(1)注意從材料一中的表格數(shù)據(jù)分析,數(shù)據(jù)變化是核心。從“年代”信息中可知,玄宗以后,中央控制力下降。
(2)材料二中白居易認為兩稅法存在弊端,反映了白居易的態(tài)度,他認同租庸調制,主張恢復實行租庸調制。柳宗元指出了兩稅法存在的問題,也主張恢復以身丁為本的租庸調法。
三、表達要“范”
(1)問題:均田戶數(shù)較少;受足戶數(shù)比例低;未受田畝的戶數(shù)多;實際授田田畝數(shù)缺口大。
原因: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土地兼并;政府掌控的土地減少。
(2)高分示例
評析:白居易認識到兩稅法的錢重而傷農,柳宗元認識到兩稅法實踐中容易造成貧富分化加劇,都主張恢復租庸調制。兩人的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片面性。
從合理性角度看,兩稅法實施中,確實給農民帶來了負擔,從一定程度上表現(xiàn)出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重農”情懷。另一方面,從片面性來看,兩者只看到了兩稅法的弊端,忽視了兩稅法是在土地買賣和兼并之風盛行、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無法維持、政府財政收入銳減的時代背景下進行;也沒有認識到稅制的演進,一定程度上使國家對農民的人身控制逐漸松弛,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是歷史的進步。當然,他們對兩稅法的批評也展現(xiàn)了這一制度的不完善之處,需要進行調整。
數(shù)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yǎng)
閱卷評點:1.學答題規(guī)范:上述答案邏輯清晰,是評析類題目典范的作答示例,先表明自身看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然后再分別從“合理性”和“片面性”展開評點,最后再給出結語:制度存在不完善之處,需進行調整。“總—分—總”的結構,讓答題思路、表達邏輯清晰可見。
2.學深度表達:概括兩稅法的背景,顯示出考生扎實的、全面的知識掌握能力;指出兩稅法的進步,顯示出考生能綜合運用唯物的、辯證的、發(fā)展的歷史思維分析問題的能力,體現(xiàn)出考生較高的史學素養(yǎng)。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一、選擇題
1.隋煬帝時期,開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憑船只沿運河直抵北方。同時,煬帝又特意下詔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qū)之間耗資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煬帝的做法(  )
A.旨在強化對江南的管控
B.厲行專制導致施政混亂
C.提高了運河的運輸效能
D.遏止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解析:據(jù)材料“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qū)……的水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以來江南開發(fā)的加速,使南方對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日益重要,所以隋煬帝開通了從江南直達北方的大運河,同時切斷了陳朝故都與余杭地區(qū)的聯(lián)系,以便強化對江南的控制,故選A項;開通大運河是隋煬帝強化對江南控制,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舉措,并沒有“施政混亂”,排除B項;材料中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棄用了已有的丹陽與余杭之間的水道,不利于提高運河的運輸效能,排除C項;大運河的開通密切了南北聯(lián)系,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2.據(jù)《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飲茶風俗逐漸從南方蔓延至北方黃河流域。“京邑城市,多開店鋪……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
A.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 B.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C.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 D.社會生產的細致分工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材料提及唐玄宗時期飲茶風俗從南方蔓延到北方,京邑城市的店鋪所賣的茶葉來自江淮地區(qū),可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故選B項;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在安史之亂后,此時政治經濟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項;“開放包容”側重中外關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飲茶風俗與社會生產分工沒有邏輯關聯(lián),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3.下表為學者統(tǒng)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qū)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據(jù)此推測,當時 (  )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聯(lián)合家庭 (10人以上) 其他 家庭 總計
701— 769年 戶數(shù)(戶)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8 16.9 100
820— 876年 戶數(shù)(戶)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1 52.12 8.7 100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A.戰(zhàn)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瓦解 B.稅制變化推動家庭結構變遷
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qū)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不斷完善
解析:據(jù)材料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戶制,這是因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農民家庭普遍受田不足,而且在當時制度下,規(guī)模較大的家庭要承擔更多的徭役和兵役,780年,唐朝頒行的兩稅法以戶等高低和資產多少為收稅標準,一改過去以“丁身為本”的稅收原則,因此農戶隱瞞戶口的現(xiàn)象減少了,家庭規(guī)模也擴大了,故選B項;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敦煌不屬于中原地區(qū),排除C項;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的生產模式,與家庭結構的變化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4.(2024·福州模擬)唐天寶年間,高仙芝遠征中亞將柘枝舞帶入中原,舞女服飾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褲,腳著“小頭鞋履”,這更促使貴族和士民“好為胡服和胡帽”。隨著“天寶末年時世妝”風行一時,時髦人士崇尚中亞的“小頭鞋履窄衣裳”。這反映了 (  )
A.漢民胡化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
B.社會生活映射盛唐風貌
C.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鑒頻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材料中高仙芝將柘枝舞等中亞文化帶入中原,促使中原貴族和士民喜好胡服、胡帽等,這體現(xiàn)了唐代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包容,反映出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故選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5.(2024·安慶三模)兩稅法規(guī)定:根據(jù)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來制定稅賦的數(shù)額,然后再根據(jù)所轄各個州縣的人口多少、田畝面積大小以及貧富的差異,合理地分配各自所應征納的稅額。上述規(guī)定體現(xiàn)了 (  )
A.稅收確定原則 B.多勞多得原則
C.量出制入原則 D.效率優(yōu)先原則
解析:據(jù)材料“根據(jù)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來制定稅賦的數(shù)額”等內容可知,賦稅征收量的確定考慮支出量,即量出制入原則,故選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6.(2024·蘇州三模)唐高宗時,政府對官民占田標準有明確規(guī)定,并嚴禁盜種公田,即便是無主土地和荒地也須向政府申請后方可墾種。洛州刺史賈敦頤就曾沒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傾,“以給貧乏”。唐朝政府的主要意圖是 (  )
A.維系封建土地國有 B.保障兩稅法的實施
C.救助社會弱勢群體 D.取消租庸調的征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政府通過對官民占田標準進行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避免國有土地被隨意占領,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大規(guī)模的土地兼并的作用,故選A項;780年唐德宗時期開始推行兩稅法,廢除租庸調,排除B、D兩項;救助弱勢群體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7.下表是唐中期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這反映出當時 (  )
人物 主張
韓愈 “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冕 “經術尊則教化美,教化美則文章盛,文章盛則王道興。”
柳宗元 “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仆嘗學圣人之道,身雖窮,志求之不已,庶幾可以語于古。”
A.佛教實現(xiàn)了本土化 B.文學改革助推儒學復興
C.士人倡導三教合流 D.黃老之說成為主流思想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表格中列出了唐中期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韓愈、柳冕和柳宗元以及他們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們都非常重視“古道”或“圣人之道”,并希望通過文學改革(古文運動)來復興儒學,追求古道或圣人之道,故選B項;隋唐時期,佛教實現(xiàn)了本土化,但表格中并未提及佛教的本土化問題,排除A項;表格中并沒有關于佛教和道教的相關描述,不能得出士人倡導三教(儒、釋、道)合流,排除C項;唐中期,儒學復興是一個重要的趨勢,而黃老之說(道家思想)并未成為主流,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8.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說“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還特別把關于敘述財政經濟的《食貨典》放在首要地位。杜佑 (  )
A.關注了經濟與文化的關系
B.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義利觀
C.否定了傳統(tǒng)重農抑商政策
D.表達了對三教并行的不滿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材料體現(xiàn)了杜佑已經明確了經濟對文化教育的作用,故選A項;材料敘述的是經濟的重要性,與儒家的義利觀無關,排除B項;材料提倡發(fā)展經濟,沒有反映對農業(yè)和商業(yè)的態(tài)度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經濟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影響,未涉及對三教并行的態(tài)度,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9.有專家認為,唐代政府關于市場管理的制度,除了那些關于規(guī)范經營、整飭治安、征斂賦稅等一般意義的內容之外,“……與其說以唐制為代表的中古城市市場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市場,不如說它受當時城市性質的制約,不得不服從于城市作為行政中心與軍事堡壘的本質要求所致”。該觀點旨在說明唐代 (  )
A.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強 B.政府加強了城市管理
C.坊市制度逐漸被廢除 D.重農抑商政策有松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對封閉的坊市制為核心,這一制度符合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實際需求,有利于國家對城市民眾進行管理,城市受控于政府,故選B項;城市經濟職能增強主要表現(xiàn)在城市規(guī)模擴大、商業(yè)貿易繁榮、放松對商業(yè)活動的限制等,材料觀點旨在說明唐朝坊市制度是國家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具有濃厚的政治控制色彩,排除A項;坊市制度逐漸被廢除在宋朝,排除C項;唐朝固守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出現(xiàn)松動,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0.下表是根據(jù)《通典》所載的唐天寶八年(749年)諸道各倉所儲糧數(shù)。這反映出當時 (  )
正倉(石) 義倉(石) 常平倉(石)
北方 六道 關內 1 822 561 5 946 211 373 570
河北 1 822 516 17 544 600 1 663 778
河東 1 589 180 7 309 610 535 386
河西 702 065 388 403 31 900
河南 5 825 414 15 429 763 1 212 464
隴右 272 780 200 034 42 850
南方 四道 劍南 223 940 1 797 228 70 710
淮南 688 252 4 840 872 81 152
江南 978 825 6 739 270 602 030
山南 143 882 2 871 668 49 190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A.政局變化深刻影響經濟格局 B.北方經濟仍有一定優(yōu)勢
C.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D.南北經濟逐漸趨于平衡
解析: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六道的糧食儲備總量較大,尤其是河北道的義倉儲備達到了17 544 600石,遠遠超過其他各道,這反映出當時北方經濟相對南方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故選B項;安史之亂發(fā)生于755—76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唐朝開始實行兩稅法是在780年,排除C項;南北經濟逐漸趨于平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始于唐朝后期,但直到宋朝才真正實現(xiàn)了南北經濟的平衡,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1.(2024·武漢調研)顏真卿楷書因迥異于晉唐楷書傳統(tǒng)而遭到非議,李煜即有“有楷法而無佳處”“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魯”的批評;而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寫道:“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對顏真卿楷書不同的評價體現(xiàn)了 (  )
A.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 B.傳統(tǒng)史觀的影響
C.書法藝術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應用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據(jù)材料可知,不同的人對顏真卿楷書有不同的評價,李煜的批評和歐陽修的贊賞,體現(xiàn)了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對人們評價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傳統(tǒng)史觀對人們評價的影響,排除B項;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對顏真卿的贊賞,反映的是對書法藝術靈動和剛勁的追求,并不能體現(xiàn)書法藝術的提高,排除C項; 雖然對顏真卿書法的批評和贊賞來自不同的歷史人物,但材料并沒有涉及通過綜合使用多重史料進行評價,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2.柳宗元認為佛教有些內容與《論語》符合,激烈反佛的韓愈實際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論。當時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學習儒家,開始講禮義、忠孝,模仿佛教制訂教規(guī)戒條等。上述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  )
A.思想統(tǒng)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學
C.儒學主流地位喪失 D.文化呈現(xiàn)多元特征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時期,三教并行,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多元特征,故選D項;三教并行指的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而不是“統(tǒng)一”,排除A項;宋代理學才出現(xiàn),排除B項;在唐朝時期,儒學主流地位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喪失”主流地位,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到《春秋左傳》,到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從《五帝本紀》黃帝記起,至漢武帝《今上本紀》,成為一部通史。如此連續(xù)未中斷的歷史記載,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文明古國印度,關于中世紀的史書很少,有的需要依靠中國唐朝《大唐西域記》的有關記載。“孔子作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漢朝太史令司馬談曾言:“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其子司馬遷繼承父親志愿,作《史記》,流傳后世。
——摘編自戴逸《中國古代修史的傳統(tǒng)及其對國史研究的重要啟示》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材料二 西漢魏晉以來,史家輩出,各種體裁的史書不斷涌現(xiàn)。隋唐時期的史學有了重大的發(fā)展。隋文帝曾下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唐太宗重視“以古為鏡”,于禁中設置史館,調派史官專修前代和本朝歷史,并令宰相擔任監(jiān)修。唐代設館修史取得了很大成績,二十四史中,唐朝編撰的就有8部紀傳體史書,其進度之快,成書之多,在封建社會中是很少見的。唐代以后,各朝沿襲了修史制度,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
——摘編自房列曙、木華《中國文化史綱》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的原因。(6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唐統(tǒng)治者加強修史的意圖,并說明我國古代修史的意義。(8分)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根據(jù)材料一“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其子司馬遷繼承父親志愿,作《史記》,流傳后世”可知,重視修史的傳統(tǒng);根據(jù)材料二“于禁中設置史館,調派史官專修前代和本朝歷史……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可知,制度上的保障(開館修史);根據(jù)材料二“西漢魏晉以來,史家輩出,各種體裁的史書不斷涌現(xiàn)”可知,歷代史學家的努力。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以古為鏡”可知,總結經驗教訓;根據(jù)材料二“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可知,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到《春秋左傳》……成為一部通史”可知,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根據(jù)材料二“于禁中設置史館……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可知,官方修史擁有更精確的歷史信息,有利于確保歷史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根據(jù)材料一“如此連續(xù)未中斷的歷史記載……有的需要依靠中國唐朝《大唐西域記》的有關記載”可知,為其他國家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答案:(1)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歷史意識;重視修史的傳統(tǒng);制度上的保障(開館修史);歷代史學家的努力。
(2)意圖:總結經驗教訓;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tǒng)治。
意義: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官方修史擁有更精確的歷史信息,有利于確保歷史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為其他國家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課時跟蹤檢測(九) 隋唐時期的經濟與文化
一、選擇題
1.隋煬帝時期,開通江南河,使余杭(今杭州)能憑船只沿運河直抵北方。同時,煬帝又特意下詔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qū)之間耗資巨大才打通的水道。隋煬帝的做法 (  )
A.旨在強化對江南的管控
B.厲行專制導致施政混亂
C.提高了運河的運輸效能
D.遏止了南方經濟的發(fā)展
2.據(jù)《封氏聞見記》記載,唐玄宗開元年間飲茶風俗逐漸從南方蔓延至北方黃河流域。“京邑城市,多開店鋪……其茶自江淮而來,舟車相繼,所在山積,色額甚多”。該史料可用于研究唐代 (  )
A.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 B.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C.開放包容的盛唐氣象 D.社會生產的細致分工
3.下表為學者統(tǒng)計的有關唐代敦煌地區(qū)不同時期家庭結構情況。據(jù)此推測,當時 (  )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聯(lián)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總計
701— 769年 戶數(shù)(戶)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8 16.9 100
820— 876年 戶數(shù)(戶)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1 52.12 8.7 100
A.戰(zhàn)爭導致了個體小農經濟瓦解
B.稅制變化推動家庭結構變遷
C.農本觀念在中原地區(qū)影響深遠
D.精耕細作生產模式不斷完善
4.(2024·福州模擬)唐天寶年間,高仙芝遠征中亞將柘枝舞帶入中原,舞女服飾是“香衫窄袖裁”,入唐的胡旋舞女穿窄口褲,腳著“小頭鞋履”,這更促使貴族和士民“好為胡服和胡帽”。隨著“天寶末年時世妝”風行一時,時髦人士崇尚中亞的“小頭鞋履窄衣裳”。這反映了 (  )
A.漢民胡化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
B.社會生活映射盛唐風貌
C.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
D.中西文化交流互鑒頻繁
5.(2024·安慶三模)兩稅法規(guī)定:根據(jù)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來制定稅賦的數(shù)額,然后再根據(jù)所轄各個州縣的人口多少、田畝面積大小以及貧富的差異,合理地分配各自所應征納的稅額。上述規(guī)定體現(xiàn)了 (  )
A.稅收確定原則 B.多勞多得原則
C.量出制入原則 D.效率優(yōu)先原則
6.(2024·蘇州三模)唐高宗時,政府對官民占田標準有明確規(guī)定,并嚴禁盜種公田,即便是無主土地和荒地也須向政府申請后方可墾種。洛州刺史賈敦頤就曾沒收豪富之家籍外占田三千余傾,“以給貧乏”。唐朝政府的主要意圖是 (  )
A.維系封建土地國有 B.保障兩稅法的實施
C.救助社會弱勢群體 D.取消租庸調的征收
7.下表是唐中期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這反映出當時 (  )
人物 主張
韓愈 “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于今者邪 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通其辭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柳冕 “經術尊則教化美,教化美則文章盛,文章盛則王道興。”
柳宗元 “圣人之言,期以明道。學者務求諸道而遺其辭。……仆嘗學圣人之道,身雖窮,志求之不已,庶幾可以語于古。”
A.佛教實現(xiàn)了本土化
B.文學改革助推儒學復興
C.士人倡導三教合流
D.黃老之說成為主流思想
8.唐代史學家杜佑在《通典》中說“夫理道之先,在乎行教化;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還特別把關于敘述財政經濟的《食貨典》放在首要地位。杜佑 (  )
A.關注了經濟與文化的關系
B.繼承了儒家的傳統(tǒng)義利觀
C.否定了傳統(tǒng)重農抑商政策
D.表達了對三教并行的不滿
9.有專家認為,唐代政府關于市場管理的制度,除了那些關于規(guī)范經營、整飭治安、征斂賦稅等一般意義的內容之外,“……與其說以唐制為代表的中古城市市場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是‘控制’市場,不如說它受當時城市性質的制約,不得不服從于城市作為行政中心與軍事堡壘的本質要求所致”。該觀點旨在說明唐代 (  )
A.城市的經濟職能增強 B.政府加強了城市管理
C.坊市制度逐漸被廢除 D.重農抑商政策有松動
10.下表是根據(jù)《通典》所載的唐天寶八年(749年)諸道各倉所儲糧數(shù)。這反映出當時 (  )
正倉(石) 義倉(石) 常平倉(石)
北方六道 關內 1 822 561 5 946 211 373 570
河北 1 822 516 17 544 600 1 663 778
河東 1 589 180 7 309 610 535 386
河西 702 065 388 403 31 900
河南 5 825 414 15 429 763 1 212 464
隴右 272 780 200 034 42 850
南方四道 劍南 223 940 1 797 228 70 710
淮南 688 252 4 840 872 81 152
江南 978 825 6 739 270 602 030
山南 143 882 2 871 668 49 190
A.政局變化深刻影響經濟格局
B.北方經濟仍有一定優(yōu)勢
C.兩稅法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D.南北經濟逐漸趨于平衡
11.(2024·武漢調研)顏真卿楷書因迥異于晉唐楷書傳統(tǒng)而遭到非議,李煜即有“有楷法而無佳處”“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魯”的批評;而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寫道:“真卿立朝正色,剛而有禮……善正、草書,筆力遒婉,世寶傳之。”對顏真卿楷書不同的評價體現(xiàn)了 (  )
A.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 B.傳統(tǒng)史觀的影響
C.書法藝術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應用
12.柳宗元認為佛教有些內容與《論語》符合,激烈反佛的韓愈實際上吸收了佛教的一些理論。當時各佛教宗派不同程度吸收儒道精神。道教也學習儒家,開始講禮義、忠孝,模仿佛教制訂教規(guī)戒條等。上述材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  )
A.思想統(tǒng)一兼容并包 B.三教融合催生理學
C.儒學主流地位喪失 D.文化呈現(xiàn)多元特征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到《春秋左傳》,到司馬遷的《史記》。 《史記》從《五帝本紀》黃帝記起,至漢武帝《今上本紀》,成為一部通史。如此連續(xù)未中斷的歷史記載,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文明古國印度,關于中世紀的史書很少,有的需要依靠中國唐朝《大唐西域記》的有關記載。“孔子作春秋,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其義則丘竊取之”。漢朝太史令司馬談曾言:“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其子司馬遷繼承父親志愿,作《史記》,流傳后世。
——摘編自戴逸《中國古代修史的傳統(tǒng)及其對國史
研究的重要啟示》
材料二 西漢魏晉以來,史家輩出,各種體裁的史書不斷涌現(xiàn)。隋唐時期的史學有了重大的發(fā)展。隋文帝曾下詔:“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唐太宗重視“以古為鏡”,于禁中設置史館,調派史官專修前代和本朝歷史,并令宰相擔任監(jiān)修。唐代設館修史取得了很大成績,二十四史中,唐朝編撰的就有8部紀傳體史書,其進度之快,成書之多,在封建社會中是很少見的。唐代以后,各朝沿襲了修史制度,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
——摘編自房列曙、木華《中國文化史綱》
(1)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的原因。(6分)
(2)根據(jù)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隋唐統(tǒng)治者加強修史的意圖,并說明我國古代修史的意義。(8分)
課時跟蹤檢測(九)
1.選A 據(jù)材料“廢棄了陳朝故都丹陽(今屬南京)與余杭地區(qū)……的水道”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魏晉以來江南開發(fā)的加速,使南方對中原王朝的統(tǒng)治日益重要,所以隋煬帝開通了從江南直達北方的大運河,同時切斷了陳朝故都與余杭地區(qū)的聯(lián)系,以便強化對江南的控制,故選A項;開通大運河是隋煬帝強化對江南控制,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舉措,并沒有“施政混亂”,排除B項;材料中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棄用了已有的丹陽與余杭之間的水道,不利于提高運河的運輸效能,排除C項;大運河的開通密切了南北聯(lián)系,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fā)展,排除D項。
2.選B 材料提及唐玄宗時期飲茶風俗從南方蔓延到北方,京邑城市的店鋪所賣的茶葉來自江淮地區(qū),可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密切,故選B項;政治經濟重心的南移在安史之亂后,此時政治經濟重心仍在北方,排除A項;“開放包容”側重中外關系,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飲茶風俗與社會生產分工沒有邏輯關聯(lián),排除D項。
3.選B 據(jù)材料表格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前期家庭人口主要是小戶制,這是因為在均田制下,唐前期農民家庭普遍受田不足,而且在當時制度下,規(guī)模較大的家庭要承擔更多的徭役和兵役,780年,唐朝頒行的兩稅法以戶等高低和資產多少為收稅標準,一改過去以“丁身為本”的稅收原則,因此農戶隱瞞戶口的現(xiàn)象減少了,家庭規(guī)模也擴大了,故選B項;A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敦煌不屬于中原地區(qū),排除C項;精耕細作是中國古代農業(yè)的生產模式,與家庭結構的變化沒有必然聯(lián)系,排除D項。
4.選C 材料中高仙芝將柘枝舞等中亞文化帶入中原,促使中原貴族和士民喜好胡服、胡帽等,這體現(xiàn)了唐代對外來文化的接納和包容,反映出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風尚,故選C項。
5.選C 據(jù)材料“根據(jù)每年政府需要支出的多少來制定稅賦的數(shù)額”等內容可知,賦稅征收量的確定考慮支出量,即量出制入原則,故選C項。
6.選A 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政府通過對官民占田標準進行規(guī)定,一定程度上避免國有土地被隨意占領,另一方面也起到了抑制大規(guī)模的土地兼并的作用,故選A項;780年唐德宗時期開始推行兩稅法,廢除租庸調,排除B、D兩項;救助弱勢群體并非其主要目的,排除C項。
7.選B 表格中列出了唐中期古文運動的代表人物韓愈、柳冕和柳宗元以及他們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們都非常重視“古道”或“圣人之道”,并希望通過文學改革(古文運動)來復興儒學,追求古道或圣人之道,故選B項;隋唐時期,佛教實現(xiàn)了本土化,但表格中并未提及佛教的本土化問題,排除A項;表格中并沒有關于佛教和道教的相關描述,不能得出士人倡導三教(儒、釋、道)合流,排除C項;唐中期,儒學復興是一個重要的趨勢,而黃老之說(道家思想)并未成為主流,排除D項。
8.選A 材料體現(xiàn)了杜佑已經明確了經濟對文化教育的作用,故選A項;材料敘述的是經濟的重要性,與儒家的義利觀無關,排除B項;材料提倡發(fā)展經濟,沒有反映對農業(yè)和商業(yè)的態(tài)度信息,排除C項;材料反映了經濟對文化教育事業(yè)的影響,未涉及對三教并行的態(tài)度,排除D項。
9.選B 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唐城市管理制度,以相對封閉的坊市制為核心,這一制度符合當時商品經濟發(fā)展水平的實際需求,有利于國家對城市民眾進行管理,城市受控于政府,故選B項;城市經濟職能增強主要表現(xiàn)在城市規(guī)模擴大、商業(yè)貿易繁榮、放松對商業(yè)活動的限制等,材料觀點旨在說明唐朝坊市制度是國家出于鞏固統(tǒng)治的需要,具有濃厚的政治控制色彩,排除A項;坊市制度逐漸被廢除在宋朝,排除C項;唐朝固守傳統(tǒng)的重農抑商政策,并未出現(xiàn)松動,排除D項。
10.選B 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北方六道的糧食儲備總量較大,尤其是河北道的義倉儲備達到了17 544 600石,遠遠超過其他各道,這反映出當時北方經濟相對南方仍具有一定優(yōu)勢,故選B項;安史之亂發(fā)生于755—763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唐朝開始實行兩稅法是在780年,排除C項;南北經濟逐漸趨于平衡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它始于唐朝后期,但直到宋朝才真正實現(xiàn)了南北經濟的平衡,宋元時期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排除D項。
11.選A 據(jù)材料可知,不同的人對顏真卿楷書有不同的評價,李煜的批評和歐陽修的贊賞,體現(xiàn)了社會環(huán)境的變遷對人們評價的影響,故選A項;材料未涉及傳統(tǒng)史觀對人們評價的影響,排除B項;歐陽修主持編撰的《新唐書》對顏真卿的贊賞,反映的是對書法藝術靈動和剛勁的追求,并不能體現(xiàn)書法藝術的提高,排除C項; 雖然對顏真卿書法的批評和贊賞來自不同的歷史人物,但材料并沒有涉及通過綜合使用多重史料進行評價,排除D項。
12.選D 據(jù)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時期,三教并行,思想文化領域出現(xiàn)多元特征,故選D項;三教并行指的是儒、道、佛三家思想相互影響,而不是“統(tǒng)一”,排除A項;宋代理學才出現(xiàn),排除B項;在唐朝時期,儒學主流地位受到沖擊,但并沒有“喪失”主流地位,排除C項。
13.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幾千年不間斷歷史記錄的國家……在全世界是獨一無二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歷史意識;根據(jù)材料一“廢天下之史文,余甚懼焉”“其子司馬遷繼承父親志愿,作《史記》,流傳后世”可知,重視修史的傳統(tǒng);根據(jù)材料二“于禁中設置史館,調派史官專修前代和本朝歷史……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可知,制度上的保障(開館修史);根據(jù)材料二“西漢魏晉以來,史家輩出,各種體裁的史書不斷涌現(xiàn)”可知,歷代史學家的努力。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jù)材料二“以古為鏡”可知,總結經驗教訓;根據(jù)材料二“人間有撰集國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絕”可知,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tǒng)治。第二小問,根據(jù)材料一“從甲骨文、金文、《尚書》、到《春秋左傳》……成為一部通史”可知,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根據(jù)材料二“于禁中設置史館……使我國保存了較為完整的史料”可知,官方修史擁有更精確的歷史信息,有利于確保歷史的準確性和權威性;根據(jù)材料一“如此連續(xù)未中斷的歷史記載……有的需要依靠中國唐朝《大唐西域記》的有關記載”可知,為其他國家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答案:(1)中華民族有強烈的歷史意識;重視修史的傳統(tǒng);制度上的保障(開館修史);歷代史學家的努力。
(2)意圖:總結經驗教訓;加強思想控制;鞏固封建統(tǒng)治。
意義:留下了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官方修史擁有更精確的歷史信息,有利于確保歷史的準確性和權威性;為其他國家的歷史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蘊含的思想和智慧對后世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虎林市| 富顺县| 密山市| 海南省| 浙江省| 阳原县| 蓝山县| 玛曲县| 新巴尔虎右旗| 曲周县| 儋州市| 曲沃县| 衡南县| 抚宁县| 永丰县| 宣汉县| 石林| 历史| 山阴县| 大城县| 北宁市| 常山县| 会同县| 台前县| 分宜县| 南京市| 化隆| 当雄县| 屏南县| 清水河县| 饶阳县| 衡山县| 托克逊县| 民和| 临夏市| 通榆县| 卫辉市| 邵东县| 封开县| 正阳县| 拉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