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單元 第一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單元 第一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古代史

資源簡介

第一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
理綱要
記要點
1.宋初統治者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內部穩定。
2.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其統治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3.宋朝以后,理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社會基層,并以鄉約形式直接面向底層百姓宣講。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兩宋的統治
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背景
結束分裂 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     的分裂局面
歷史教訓 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
(2)措施
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行政上削實權 中央派   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
財政上制錢谷 設諸路    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軍事上收精兵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制
中央 由    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
地方 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   ,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③實行     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3)影響
積極影響 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消極影響 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     的政治風氣
2.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
(1)邊防危機
①背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宋朝出現“積貧”“積弱”局面,在處理邊疆問題時處于弱勢地位。
②概況
戰爭 和議
宋遼 關系 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兵臨黃河北岸 雙方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   ”
宋夏 關系 北宋與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 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③影響
積極影響 戰爭使各民族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客觀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議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消極影響 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痛苦與災難,和議給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財政危機
背景 ①冗兵:北宋為了社會穩定,實行養兵制度,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 ②冗官: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
表現 冗費:   、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影響 北宋出現的“三冗”“兩積”局面,逐漸發展成北宋的嚴重社會問題,導致內憂外患局面
3.挽救危機的變法——王安石變法
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時,范仲淹發起“     ”,很快歸于失敗
目的 改變積貧積弱局面,實現    
原則 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等領域的干預與控制
措施 富國 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評價 積極 達到了   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局限 ①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 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 ③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4.南宋的偏安
背景 靖康之變 1127年,北宋被   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
南宋建立 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   ,史稱南宋
表現 ①紹興和議:宋高宗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     ,南宋對金稱臣,繳納“歲貢”。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 ②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5.官員選拔與管理 【選擇性必修1·P31、32】
選官 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監察 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
6.法律與教化 【選擇性必修1·P48、103】
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教化 ①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②宋朝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丁     烦蔀榉侗?
社會 救濟 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設立義田、義學等族產,在各種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二、遼夏金元的統治
1.遼、西夏和金朝的興起
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女真族
原居地 遼河上游一帶 陜北、寧夏一帶 黑龍江、松花江流域
社會生活 游牧、漁獵 游牧 農業、狩獵、畜牧
杰出首領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
建國 916年,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 1038年,黨項首領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 1115年,金朝建立,定都會寧府
重要制度 “蕃漢分治”制度,設置南、北面官 仿宋朝建立政治制度,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    制
2.從蒙古崛起到元朝滅亡
建立政權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領土擴張 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    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重心轉移 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元朝建立 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四大汗國 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統一實現 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元朝滅亡 14世紀中葉,民族矛盾和     尖銳,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
3.元朝的國家治理
驛站制度 修筑驛道,設立驛站、急遞鋪
行省制度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吐蕃地區 由直屬中央政府的    進行管理
西域地區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經略臺灣 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     ,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4.元朝的民族關系
新民族 蒙古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后來同漢族雜居相處
回族 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四等人制 目的 保障蒙古統治者的統治利益
措施 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四等人制”
民族交融 原因 元朝時期,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進一步增強
表現 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5.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選擇性必修3·P64、65】
西征 13世紀初期到中葉,蒙古汗國對中亞、西亞、東歐廣大地區發動了三次西征
影響 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官、職、差遣體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承擔的實際職務。
2.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度產生于女真原始社會的末期,由最初的圍獵編制進而發展為軍事組織,最后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能保證軍隊有較強的戰斗力,同時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3.南、北面官制:遼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多以契丹貴族擔任,管理契丹族的相關事務,而南面官指模擬唐朝設置的官制,多為漢人擔任,管理漢族相關事務。
|辯|證|看|待|
“歲幣”的客觀進步性
因為宋朝要交納大量歲幣,必然設法增加稅收,間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歲幣維持了宋遼雙方長期的和平,為宋朝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交融,使周邊少數民族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以和議的形式結束戰爭、恢復和平有利于雙方政治經濟的穩定,有利于宋遼雙方人民生產生活的穩定和休養生息。
|史|學|前|沿|
對“穩定”的沉思:宋朝中央集權的絕對強化與其惡果
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勢力坐大,紛紛依靠武力奪取和擴張政權。北宋初年,統治者對這種局面深以為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謀求政治上的穩定,采取了以崇文抑武為基本方針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力地增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穩定”。但是這些措施矯枉過正,造成“積貧”“積弱”“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這是北宋統治者通過絕對強化中央集權追求絕對“穩定”的代價,也日益威脅著這種“穩定”。為了維護這種“穩定”,北宋中后期先后實行“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終失敗,使得北宋日益衰弱,最終被金朝滅亡。新建立的南宋政權依舊繼承北宋絕對強化中央集權以求政治“穩定”的政策,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兩宋政權雖然得到了“穩定”,但其政治上的屈辱和領土的不完整卻是對這種“穩定”的絕妙諷刺,證明了中央集權的絕對強化是一種偏頗的政策導向,只有在加強中央集權和保持地方活力之間謀求合適的平衡點,國家才能既繁榮昌盛又長治久安。對這種“穩定”的反思也促進了后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群|英|圖|譜|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最大的貢獻是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完成國家統一。與此同時,忽必烈是少數能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古統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間,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內的各項制度,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注重農桑,倡辦學校,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但其頻繁的對外征戰,以及對大量蒙古舊制的保留,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對元朝后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主題(一) 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創新
[史料探究]
1.從宋代國家治理的特點看
  材料一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摘編自田況《儒林公議》
帝(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br/>——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太宗即位詔書: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初期國家治理的特點及其作用。
2.從遼朝的制度創新看
  材料二 遼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轉徙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缽,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并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
——據《遼史》整理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朝政治統治的特點。
3.從元朝行省制的優越性看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區劃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線,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如五嶺地區被縱向切開,以江西、廣東合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廣行省。于是,五嶺不復為憑險割據的條件?!惺≈剖枪糯嗝褡褰y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擉w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元朝行省制度變化的認識。
[史論形成]
(一)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1.特點和影響
特點 影響
崇文抑武、文人治國 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教訓,它有效地鞏固了中央集權與國家統一,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斗力低下
分割權力,皇權高度集中 這樣做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強干弱枝,守內虛外 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邊疆戰爭中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2.認識
宋代的制度與前代相比,更為開放,更富理性,制度設計更趨精致,運作程序更加嚴密,解決問題和平、務實、理性,充滿智慧。制度建設為宋代發展奠定了相對穩定寬松的環境,為士大夫群體力量的形成提供了適宜的外部條件。兩宋時期人才得以涵養蘊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有了長足發展的可能,但專制集權體制的深層問題并未解決。
務實性 針對五代弊病進行調整,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適應了時代需要
政治 理性 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相權、文官、諫官、史官、儒學理念等),避免了絕對專制
時代性 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影響深遠;手段和平,政治開放,彰顯智慧
本質未變 君主專制的本質沒有改變
(二)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經濟上 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準備了條件
政策上 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
選官上 科舉制度削弱了門第血統在科舉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門士人仕進的機會
教育上 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元朝行省制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
(1)權力結構二元性:行省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2)“大而不?!?平衡了中央與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
(3)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
(4)省官互遷,防止省官任期過長而形成裙帶關系網。
2.作用
積極 采取“犬牙交錯”原則劃分地方行政區劃,加強了中央集權
調整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發揮了地方能動性
地方有適度權力,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消極 打破山川形便對行政區劃的限制,削弱了文化認同
(四)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以范仲淹、包拯、李綱、宗澤、文天祥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群體,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最熠熠奪目的存在,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愛國理想至今還為后人頌揚,集中體現著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魅力。說到士大夫的精神,宋時對于“士”的理解,已經不同于先秦儒家所倡導的士之精神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的是內在的道德修養,而宋代賦予士的除了守護精神領域和價值世界,還有一種天下情懷。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至今仍廣為流傳。無獨有偶,南宋宰相杜范說“是以天下為天下,不以一己為天下,雖萬世不易可也”,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這都是宋代士大夫兼濟天下心理的見證。宋代士大夫的這種精神訴求,可以用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格言來概括。他們堅定地把天下事當自家事,忠心于君、于國、于民,甚至不顧自己的利害得失,如宋末文天祥的那句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之后,明代的士大夫延續了這一精神內核,骨氣凜然。
主題(二) 宋元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史料探究]
1.從蒙古西征的評價看
  材料一 對于自成吉思汗開始的蒙古西征,長久以來,人們對此褒貶不一。蘇聯1957年出版的《蘇聯域外的東方中世紀史》是這樣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里,血洗了亞歐國家。前所未有的災難落到了被征服國家人民群眾的身上。征服、破壞了他們的城市,踐踏了他們的田野,消滅了他們的生產力和文化?!钡?法國學者麥撒卻這樣說道:“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中世紀滿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見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現光明。當時戰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之酣睡懶病,自夢中警醒?!?br/>——摘編自楊峻嶺《試析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
探究1 簡述材料一中關于蒙古西征的評價有何不同。
2.從各族對多民族國家的貢獻看
材料二 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以契丹的崛起為標志,從唐末五代開始,少數民族逐漸強勢起來,開始主要以征服者的角色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作用,這種改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中國從“小中國”變為了“大中國”,具體來說,就是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擴展。首先是疆域方面的擴展,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極大地擴展了中國的疆域,元朝更是將中國版圖擴張到歷史最大;其次,是中央權威的擴展,過去中原漢族王朝對邊疆游牧、漁獵經濟區不重視,僅僅采用羈縻統治,實際中央難以有效控制當地,但對遼、金、蒙古來說,漢族不重視的游牧、漁獵經濟區卻是他們的“祖宗根本之地”,他們在這些地區通過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設大大增強了中央王朝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將中央權威擴展到當地;領土擴展,中央權威在邊疆地區的增強,使得中國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增強,使得民族交融大大加強,這也是遼夏金元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擴展作出的第三方面的貢獻,就是民族交融的擴展。
探究2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作出的貢獻。
3.從華夏認同看
  材料三 下面是史書中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認同的記載
內容 出處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魏書》
“遼之先,出自炎帝……奇首(遼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濱?!?《遼史》
“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 “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
“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府、州、縣。” 《金史》
“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 《北史》
“其(孔子)道可尊,使萬世景仰?!?《金史》
探究3 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角度,評析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歷史作用。
[史論形成]
1.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1)民族政權并立,如遼、北宋、夏的并立;南宋與金的并立。
(2)兩宋政權的民族政策以妥協為主,多次用兵失敗,對遼、西夏、金給予錢物等方式換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西夏等政權都亡于民族政權的進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與遼、西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差別逐漸縮小。
(5)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
2.北方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1)民族遷徙與交錯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通過大規模的雙向流動,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進一步形成并不斷發展。
(2)勸課農桑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權逐漸適應并在適宜農耕的區域“勸課農?!?使農業經濟逐漸進入北方傳統的游牧經濟區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經濟的發展水平。
(3)尊孔習儒與政治文化制度交流與創新。北方民族政權在承襲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學習中原的漢文化和統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將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4)“海內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數民族統治者以“中國之主”自居,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的內涵。
主題(三) 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社會治理
[史料探究]
1.從宋代社會風氣看
  材料一 宋代社會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其社會管理呈現出獨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為皇權的代言人和地方社會管理主體。……在封建商品經濟和對外弱勢的雙重沖擊下,宋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官僚貴族和富商豪強瘋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雙刃劍”效應,人們為了利益的爭奪,都慢慢撕去了“溫情的面紗”。士大夫整夜宴飲,絲竹歌舞不斷,富商大賈穿戴奢靡,僭越成風,連普通百姓也跟風效仿,相互攀比。在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面前,宋代士大夫階層充分發揮了管理才能,通過宗族建設、家風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輔之以朝廷律法詔令,最終形成重德、至孝、誠信、修身的社會管理氛圍。
——摘編自韋玉瀟《宋代社會管理及其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啟示》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社會治理獨具特色的原因。
2.從宋代的法律看
  材料二 在宋代各類民事訴訟案件中,以田訟最突出,其中揚州、淮南、福建等地鄰里之間、族人之間、主客戶之間等土地之爭頻發。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斷修訂與田產相關的條法。南宋寧宗年間,有呂氏兄弟二人分戶而立。弟死無嗣,其兄呂文定向官府訟告堂叔占據其弟田產。經審理,堂叔已實際購得該田產,但呂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據“凡典賣物業,先問房親。不買,次問四鄰”條法,判田產歸呂文定所有。
——摘編自牛杰《宋代民眾法律觀念研究》
探究2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宋代民事訴訟的特點并分析其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
[史論形成]
1.宋代鄉約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 ①由人民公約,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中國農村的成訓習俗向來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見之于契約。 ③以鄉為單位而不是以縣為單位,從小處著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自覺遵守。 ⑤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淳厚風俗
影響 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②有利于發展生產。 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2.辯證認識王安石變法的作用
(1)進步性
①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③王安石能夠對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使政府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實質性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③新法在實際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人民的反對。
“1.5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課標要求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題組(一) 兩宋的制度建設與社會治理
1.(2024·廣東高考)宋代巨賈彭則愛好儒學,“為其子延接師友,不問其費”,曾捐書于州學。郡從事為之記,稱其為“販夫”,彭氏子孫皆恥之。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
A.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
C.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2.(2024·重慶高考)王安石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的,沿著自己的道路即“天道”運行和變化著,“可謂無作好,無作惡,無偏無黨,無反無側”。人也同樣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動和發展著。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
A.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傳統的倫理觀
C.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D.傳統的天命觀
3.(2024·江蘇高考)下表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
時間 支出及用途
熙寧六年十一月 3萬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饑民興修水利
熙寧七年五月 5萬石谷,真定府路減價出糶
熙寧九年二月 10萬緡錢,廣南西路轉運司以備軍需
A.力圖發展農業平抑物價 B.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
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
題組(二) 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與歷史貢獻
4.(2024·廣東高考)《大元大一統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國地理志書,記載了疆域內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風俗、里至等內容。該志書修纂時,由各行省提供所轄郡邑的圖志及各路府州縣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圖,引進了阿拉伯地圖制圖法。這反映元朝 (  )
A.建立了中原傳統影響下的統治秩序 B.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全面發展
C.地理志修纂體例發生了根本變化 D.正式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價值發掘]
1.拓展發掘:由第1題史料可以推知以下結論:
(1)由“巨賈”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的繁榮。
(2)由“販夫”可以看出當時重農抑商觀念流行。
(3)由“販夫”一詞的主觀刪除可以體現一手史料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不一定真實可靠。
2.命題分析:第2、3題沒有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內容,而是另辟蹊徑,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讓考生認識王安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政府的經濟手段,讓人眼前一亮。這些題目從側面體現出新高考“無情境不成題”“反規律化、套路化”的命題特點。
3.易錯提醒:第4題的史料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邏輯聯系比較“隱蔽”。根據材料信息“由各行省提供所轄郡邑的圖志及各路府州縣的沿革”分析,這是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成果”,體現出“傳承性”。與此同時,汲取了西域和阿拉伯等地的地圖制圖法,體現出“創新性”,其最終目的是維護統治秩序,A項正確。
(2024·安徽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農家,幼“穎異于群兒”“稍長則便能武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先為保甲體制下的保丁,后赴京應試,“天子臨軒試之,中第一”,得以“補三班差使”。哲宗紹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擔任涇源路第四將隊將、鄜延路經略司準備差使等職?;兆诮ㄖ芯竾?1101)因受改革派呂惠卿之案牽連,一度入獄,后無罪釋放,被任命為“綏德軍暖泉寨主”。
徽宗崇寧四年(1105),在宋軍收復銀州(今陜西榆林南)戰事中立有軍功?;兆谡退哪?1114)去世,享年56歲。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歷史場景的再現。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表達要“范”(請在答題區內答題,拍照上傳答案,課堂互動批閱)
第一講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
融通教材
一、1.(1)五代十國 (2)①文官 轉運司?、跇忻茉骸⊥ㄅ?br/>③崇文抑武 (3)因循保守 2.(1)②歲幣 (2)歲幣
3.慶歷新政 富國強兵 富國 4.金朝 臨安 紹興和議
6.呂氏鄉約
二、1.猛安謀克 2.吐蕃 階級矛盾 3.宣政院 巡檢司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特點:治理政策上奉行崇文抑武;治理制度上推崇守內虛外、強干弱枝;治理理念上貫徹謹守祖法、因循守舊。
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武將擅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但也造成了軍隊戰斗力低下,無法有效抵御少數民族的進攻。
探究2 提示:對本族保留巡狩制,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實行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管理不同區域;官職沿襲唐制,參照五代和宋朝官制。
探究3 提示:認識:元朝時期改變了長期以來以山川形便(自然地理界線)為主的行政區劃原則,實行犬牙交錯為主的原則。這種劃分原則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但不利于區域經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行省制下中央對行省官員的權力及其行使進行了嚴格制約與監督,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有利于發揮地方的能動性;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元代社會和后世影響深遠。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災難,對經濟文化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另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加強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為歐洲走出中世紀提供了契機。
探究2 提示:使疆域得到擴展;使中央權威得到擴展;使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總之,各少數民族政權創新制度、加強管理,與中原政權一起使中國從“小中國”變成“大中國”,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擴展。
探究3 提示:角度: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
作用:為其政權合法性尋找歷史依據,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主題(三)
探究1 提示: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治地位;崇文抑武,士大夫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經濟沖擊,社會問題復雜;理學深入到族規、家訓、鄉約之中。
探究2 提示:特點:田訟最為突出。
關系: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土地交易頻繁;北民南遷,南方人口增加,人口與資源矛盾凸顯;商品經濟發展,財富觀念和權利意識增強;門第觀念逐漸淡化。
對“標”訓練
1.D 2.C 3.B 4.A
大題增分
示例1(美中不足待優化)
論題:從田子茂的個人生平看北宋制度
闡釋:首先,宋朝大力發展科舉,積極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普通農家仍能赴京應試,充分反映了宋朝科舉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科舉向全社會開放的史實,凸顯出當時個人奮斗的價值,形成“取士不問家世”。
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長則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選擇赴京應試,這說明科舉才被認為是正途。后來科舉“中第一”,以文官的身份擔任武將職位,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觀念。
總結:田子茂的生平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能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人物定格大歷史。
閱卷評點:本答案從北宋統治危機視角進行選題和闡釋,具備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科素養,且選擇的視角是大多數考生不曾關注到的,容易引起閱卷人的關注,贏得一定的“印象分”。缺點是由于本題賦分12分,但從統治危機的視角闡釋,史料和知識依據相對較少,顯得內容不夠豐富,容易出現“分高點少”的情況而失分。示例2(高分范例多品悟)
論題:從田子茂個人經歷窺見北宋的統治危機
闡釋:首先,田子茂受改革派牽連,一度入獄,后被釋放。這反映出北宋時期,面臨著復雜的內部局勢,北宋先后進行了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危機。王安石變法后,北宋統治階級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依然激烈,從側面反映出北宋統治危機嚴重。
其次,1105年,田子茂與西夏作戰,并立有軍功,這反映了北宋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政權之間有爭戰,從“收復”一詞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動出兵,北宋深受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邊防壓力較大,外部危機嚴重。
總結:田子茂的生平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能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人物定格大歷史。
閱卷評點:本答案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結構完整,中規中矩,從制度視角進行選題和闡釋,符合絕大多數考生的基本思路,是一個“以小見大”的佳作。
2 / 16(共121張PPT)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
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五單元
|歷|史|時|空|定|位|
|整|體|印|象|感|知|
遼宋夏金元時期(916—1368年)是我國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文化繼續發展的時期;遼宋夏金元時期還是中國一個長期分裂、終歸一統的時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北宋與遼、西夏的對峙,南宋與金、西夏的并立,元朝的統一。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進一步發展,少數民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細|化|階|段|特|征|
政治上 由民族政權并立到元朝統一,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中央對地方確立起絕對的優勢。社會治理進一步完善,鄉約制度成為兩宋基層治理的典型代表
經濟上 經濟重心南移完成,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超過了前代,封建經濟高度發展,中原地區的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
思想 文化上 儒學新發展,程朱理學出現并逐漸成為官方哲學;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文學藝術逐漸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詞、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
續表
民族 關系上 一方面,宋政權在和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交戰中處于劣勢,另一方面,各民族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為持久和穩定,呈現出互相交融的趨勢
對外 關系上 海上絲綢之路持續繁榮,三大發明外傳。蒙古西征,中國與中亞、西亞的聯系更為密切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
第一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宋初統治者大力加強中央集權,成功地維護了政權的內部穩定。
2.遼和西夏與北宋鼎峙,其統治都維持了較長時間的穩定;金朝由東北入主中原;元朝完成了全國的大統一。
3.宋朝以后,理學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社會基層,并以鄉約形式直接面向底層百姓宣講。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兩宋的統治
1.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背景
結束分裂 北宋建立后,相繼滅掉南北方割據政權,結束了__________的分裂局面
歷史教訓 唐后期以來軍閥割據、政局動蕩
五代十國
(2)措施
①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行政上削實權 中央派______出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
財政上制錢谷 設諸路________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
軍事上收精兵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
文官
轉運司
②分散各級機構的權力,使其互相牽制
中央 由________專掌軍政,三司專掌財政,與宰相分權,并增設參知政事為副相;樞密院與禁軍管理機構“三衙”分權
地方 設立平行的四個路級機構,從不同方面對各州進行監控和節制;州一級增設______,與知州共同簽署文書,彼此制約
③實行__________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樞密院
通判
崇文抑武
(3)影響
積極影響 強化了中央集權,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
消極影響 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__________的政治風氣
因循保守
2.北宋中期的統治危機
(1)邊防危機
①背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使宋朝出現“積貧”“積弱”局面,在處理邊疆問題時處于弱勢地位。
戰爭 和議
宋遼 關系 北宋統一后,兩次發起奪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慘敗,后來遼軍大舉南下,兵臨黃河北岸 雙方簽訂協議,維持已有邊界;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_______”
宋夏 關系 北宋與黨項族新建立的西夏發生戰爭,也是屢戰屢敗 西夏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為“歲賜”
②概況
歲幣
積極影響 戰爭使各民族之間有了更多的交流,客觀上有利于民族的交融。和議帶來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各族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消極影響 戰爭給各族人民帶來了痛苦與災難,和議給北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③影響
背景 ①冗兵:北宋為了社會穩定,實行養兵制度,軍隊不斷擴編,導致軍費直線上升。
②冗官:政府機構設置重疊,官僚子弟入仕過濫,致使官僚隊伍不斷膨脹
表現 冗費:_____、養兵和養官成為朝廷的沉重負擔,財政狀況日益惡化
影響 北宋出現的“三冗”“兩積”局面,逐漸發展成北宋的嚴重社會問題,導致內憂外患局面
(2)財政危機
歲幣
3.挽救危機的變法——王安石變法
背景 ①北宋的政治風氣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②宋仁宗在位時,范仲淹發起“__________”,很快歸于失敗
目的 改變積貧積弱局面,實現__________
原則 加強國家對農業、商業、軍事等領域的干預與控制
措施 富國 官府通過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等手段,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
強兵 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慶歷新政
富國強兵
評價 積極 達到了______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
局限 ①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
②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激烈爭議。
③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日益嚴重,北宋逐漸走向衰亡
續表
富國
4.南宋的偏安
背景 靖康之變 1127年,北宋被______攻滅,兩位皇帝徽宗、欽宗被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變”
南宋建立 趙構在應天府稱皇帝,后定都______,史稱南宋
表現 ①紹興和議:宋高宗主動向金朝求和,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__________,南宋對金稱臣,繳納“歲貢”。岳飛也被南宋朝廷逮捕殺害。 ②此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金朝
臨安
紹興和議
選官 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
監察 承唐制設御史臺,地方劃分路作為監察區。重要變化是臺諫合一,御史擁有了諫官的議事權,諫官擁有了御史的監察權
5.官員選拔與管理 【選擇性必修1·P31、32】
說明:凡鋪灰底( )的教材相關鏈接,可一鍵鏈接教材原始語段
(呈現教材原始語段,有效化解學生的認知粗疏和理解障礙問題)
法律 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
教化 ①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與科舉,通過授徒、書院講學等方式在社會上廣泛傳播,深入族規、家訓之中。
②宋朝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禵________》成為范本
社會救濟 宋朝以后,宗族內部的救助活動逐漸興起。設立義田、義學等族產,在各種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
呂氏鄉約
二、遼夏金元的統治
1.遼、西夏和金朝的興起
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女真族
原居地 遼河上游一帶 陜北、寧夏一帶 黑龍江、松花江流域
社會生活 游牧、漁獵 游牧 農業、狩獵、畜牧
杰出首領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
民族 契丹族 黨項族 女真族
建國 916年,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 1038年,黨項首領脫離宋朝稱帝,定都興慶府 1115年,金朝建立,定都會寧府
重要 制度 “蕃漢分治”制度,設置南、北面官 仿宋朝建立政治制度,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基本沿襲唐宋制度,同時保持了_________制
續表
猛安謀克
建立政權 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尊為“成吉思汗”
領土擴張 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______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重心轉移 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
2.從蒙古崛起到元朝滅亡
吐蕃
續表
元朝建立 1271年,定國號為大元,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四大汗國 蒙古在其他統治區形成四大汗國,它們在名義上仍將元朝尊為宗主國
統一實現 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元朝滅亡 14世紀中葉,民族矛盾和__________尖銳,農民起義相繼在中原和南方爆發,不久元朝滅亡
階級矛盾
驛站制度 修筑驛道,設立驛站、急遞鋪
行省制度 除今天的河北、山西、山東地區由中書省直轄外,全國共設10個行省。它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我國省制的開端
吐蕃地區 由直屬中央政府的________進行管理
西域地區 設北庭都元帥府、宣慰司等管理軍政事務
經略臺灣 在隸屬福建晉江的澎湖設________,履行行政管理職能
3.元朝的國家治理
宣政院
巡檢司
4.元朝的民族關系
新民族 蒙古 蒙古原是漠北的一個游牧部落,鐵木真統一草原后逐漸將其他部落融入其中,后來同漢族雜居相處
回族 中亞、西亞的波斯人、阿拉伯人等移居中國,同漢、蒙古、畏兀兒等民族長期相處、不斷通婚,逐漸被吸收、融合而形成我國回族的前身——回回
四等 人制 目的 保障蒙古統治者的統治利益
措施 在很多方面對不同民族采取差別對待措施,被后人概括為
“四等人制”
民族 交融 原因 元朝時期,不同民族的交往和交融進一步增強
表現 大批留居內地的蒙古人、色目人等,逐漸與漢族相融合
續表
西征 13世紀初期到中葉,蒙古汗國對中亞、西亞、東歐廣大地區發動了三次西征
影響 ①給被征服地區的社會經濟帶來嚴重破壞,但客觀上推動了東西方的交流。
②引發了較大規模的民族遷徙,使亞歐內陸的民族分布產生了變化,一些被征服地區的文化面貌有所改變
5.蒙古西征與東西方交流 【選擇性必修3·P64、65】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官、職、差遣體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職”“差遣”的區分。所謂“官”,實際是一種等級待遇,作為敘級、分等、定薪的依據。所謂“職”,不是職務,而是加官,只是一種虛銜。上述兩種官僚,“有官無權”“有職無權”,真正負實際責任的是“差遣”。所謂“差遣”,也稱職事官(事務次官),是官僚承擔的實際職務。
2.猛安謀克制:猛安謀克制度產生于女真原始社會的末期,由最初的圍獵編制進而發展為軍事組織,最后變革為地方的行政組織,具有行政、生產與軍事合一的特點。各戶壯丁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出征。這種兵農合一的制度,不僅節約了財政開支,而且能保證軍隊有較強的戰斗力,同時加速了女真族的封建化進程。
3.南、北面官制:遼太宗耶律德光建立,“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官多以契丹貴族擔任,管理契丹族的相關事務,而南面官指模擬唐朝設置的官制,多為漢人擔任,管理漢族相關事務。
“歲幣”的客觀進步性
因為宋朝要交納大量歲幣,必然設法增加稅收,間接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海外貿易的繁榮。歲幣維持了宋遼雙方長期的和平,為宋朝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相對穩定的環境。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民族交融,使周邊少數民族加快了封建化的進程。以和議的形式結束戰爭、恢復和平有利于雙方政治經濟的穩定,有利于宋遼雙方人民生產生活的穩定和休養生息。
|辯|證|看|待|
|史|學|前|沿|
對“穩定”的沉思:宋朝中央集權的絕對強化與其惡果
五代十國時期,地方勢力坐大,紛紛依靠武力奪取和擴張政權。北宋初年,統治者對這種局面深以為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謀求政治上的穩定,采取了以崇文抑武為基本方針的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力地增強了對地方的控制能力,得到了他們想要的“穩定”。但是這些措施矯枉過正,造成“積貧”“積弱”“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這是北宋統治者通過絕對強化中央集權追求絕對“穩定”的代價,也日益威脅著這種“穩定”。
為了維護這種“穩定”,北宋中后期先后實行“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雖取得一定成效,但最終失敗,使得北宋日益衰弱,最終被金朝滅亡。新建立的南宋政權依舊繼承北宋絕對強化中央集權以求政治“穩定”的政策,偏安一隅,無力北伐。兩宋政權雖然得到了“穩定”,但其政治上的屈辱和領土的不完整卻是對這種“穩定”的絕妙諷刺,證明了中央集權的絕對強化是一種偏頗的政策導向,只有在加強中央集權和保持地方活力之間謀求合適的平衡點,國家才能既繁榮昌盛又長治久安。對這種“穩定”的反思也促進了后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政治制度的進一步完善。
|群|英|圖|譜|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之孫,元朝第一位皇帝。忽必烈
最大的貢獻是結束了中國的分裂局面,完成國家統一。
與此同時,忽必烈是少數能重視漢文化、推崇儒術的蒙
古統治者之一。其在位期間,建立了包括行省制在內的
各項制度,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注重農桑,倡辦學校,使社會經濟得以恢復、發展。 但其頻繁的對外征戰,以及對大量蒙古舊制的保留,束縛了生產力的發展,加劇了社會矛盾,對元朝后來的發展影響深遠。
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宋元時期的政治制度創新
1.從宋代國家治理的特點看
材料一 狀元登第,雖將兵數十萬,恢復幽薊,凱歌勞還,獻捷太廟,其榮亦不可及矣。
——摘編自田況《儒林公議》
帝(宋太宗)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
——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太宗即位詔書:先皇帝創業垂二十年,事為之防,曲為之制,紀律已定,物有其常。謹當遵承,不敢逾越。
——摘編自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北宋初期國家治理的特點及其作用。
提示:特點:治理政策上奉行崇文抑武;治理制度上推崇守內虛外、強干弱枝;治理理念上貫徹謹守祖法、因循守舊。
作用:有效地防止了武將擅權,有利于政權的穩定和社會的安定,但也造成了軍隊戰斗力低下,無法有效抵御少數民族的進攻。
2.從遼朝的制度創新看
材料二 遼由北方游牧民族所建。其轉徙
不定、車馬為家的游牧生活決定了皇帝的巡狩制,其政治中心不在都城,而在捺缽,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因氣候、自然條件的制約,四時各有捺缽之地。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以“本族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制,并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
——據《遼史》整理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遼朝政治統治的特點。
提示:對本族保留巡狩制,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缽隨時決定;實行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制,管理不同區域;官職沿襲唐制,參照五代和宋朝官制。
3.從元朝行省制的優越性看
材料三 自元代始,行省區劃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線,
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如五嶺地區被縱向切開,以江西、廣東合為江西行省,湘、鄂、桂并入湖廣行省。于是,五嶺不復為憑險割據的條件。……元行省制是古代多民族統一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不斷調整、完善的產物。它并非單純的中央集權或地方分權。……該體制有三個特點:行省性質具有兩重性又長期代表中央分馭各地,主要為中央收權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所握權力大而不專。元行省制引起了13、14世紀中央與地方權力結構的較大變動,對元代社會和后來的明清、近代影響至深。
——摘編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探究3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元朝行省制度變化的認識。
提示:認識:元朝時期改變了長期以來以山川形便(自然地理界線)為主的行政區劃原則,實行犬牙交錯為主的原則。這種劃分原則有利于鞏固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但不利于區域經濟、文化的融合與發展。
行省制下中央對行省官員的權力及其行使進行了嚴格制約與監督,協調了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地方分留部分權力,有利于發揮地方的能動性;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對元代社會和后世影響深遠。
史論形成
(一)北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
1.特點和影響
特點 影響
崇文抑武、 文人治國 這是吸取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武人亂政的教訓,它有效地鞏固了中央集權與國家統一,但是卻造成軍隊的戰斗力低下
分割權力, 皇權高度集中 這樣做有利于鞏固政權,但卻導致行政機構臃腫,人浮于事
強干弱枝, 守內虛外 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有效鎮壓地方和農民階級的反抗,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邊疆戰爭中屢戰屢敗的重要原因
2.認識
宋代的制度與前代相比,更為開放,更富理性,制度設計更趨精致,運作程序更加嚴密,解決問題和平、務實、理性,充滿智慧。制度建設為宋代發展奠定了相對穩定寬松的環境,為士大夫群體力量的形成提供了適宜的外部條件。兩宋時期人才得以涵養蘊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有了長足發展的可能,但專制集權體制的深層問題并未解決。
務實性 針對五代弊病進行調整,加強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適應了時代需要
政治理性 皇權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制約(相權、文官、諫官、史官、儒學理念等),避免了絕對專制
時代性 崇文抑武,文官政治,影響深遠;手段和平,政治開放,彰顯智慧
本質未變 君主專制的本質沒有改變
(二)宋代文官政治形成的原因
經濟上 封建土地私有制迅速發展,租佃契約關系日益普遍,社會流動性空前加強,為宋代士大夫階層登上政治舞臺準備了條件
政策上 吸取前代武人擁兵自重而皇權式微的教訓,確定了以文治國的方針
選官上 科舉制度削弱了門第血統在科舉中的作用,增加了寒門士人仕進的機會
教育上 官學、私學的數量和規模都超過了前代,這既提高了社會整體文化水平,也為文官政治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三)元朝行省制的特點和作用
1.特點
(1)權力結構二元性:行省具有雙重性,既是中央派出機構,又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
(2)“大而不?!保浩胶饬酥醒肱c地方勢力,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
(3)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采取“犬牙交錯”的劃分原則。
(4)省官互遷,防止省官任期過長而形成裙帶關系網。
2.作用
積極 采取“犬牙交錯”原則劃分地方行政區劃,加強了中央集權
調整了中央與地方關系,發揮了地方能動性
地方有適度權力,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消極 打破山川形便對行政區劃的限制,削弱了文化認同
(四)宋代士大夫“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以范仲淹、包拯、李綱、宗澤、文天祥等為代表的士大夫群體,成為宋代政治舞臺上最熠熠奪目的存在,他們的人格魅力和愛國理想至今還為后人頌揚,集中體現著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魅力。說到士大夫的精神,宋時對于“士”的理解,已經不同于先秦儒家所倡導的士之精神了。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強調的是內在的道德修養,而宋代賦予士的除了守護精神領域和價值世界,還有一種天下情懷。宋代的士大夫追求的是“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
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那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至今仍廣為流傳。無獨有偶,南宋宰相杜范說“是以天下為天下,不以一己為天下,雖萬世不易可也”,陸游說“位卑未敢忘憂國”,這都是宋代士大夫兼濟天下心理的見證。宋代士大夫的這種精神訴求,可以用張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格言來概括。他們堅定地把天下事當自家事,忠心于君、于國、于民,甚至不顧自己的利害得失,如宋末文天祥的那句千古絕唱“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之后,明代的士大夫延續了這一精神內核,骨氣凜然。
史料探究
主題(二)宋元時期的民族關系與對外關系
1.從蒙古西征的評價看
材料一 對于自成吉思汗開始的蒙古西征,長久以來,人們對此褒貶不一。蘇聯1957年出版的《蘇聯域外的東方中世紀史》是這樣概括的:“成吉思汗及其子孫為首的蒙古封建主,在差不多七十年的時間里,血洗了亞歐國家。前所未有的災難落到了被征服國家人民群眾的身上。征服、破壞了他們的城市,踐踏了他們的田野,消滅了他們的生產力和文化。”
但是,法國學者麥撒卻這樣說道:“蒙古人西征,將以前閉塞之路途,完全洞開,將各民族集聚一處……中世紀滿天黑云,使人不得望見天日。至是乃因蒙古西征,而重現光明。當時戰爭殺人,盈野盈城,似為人類慘禍,而不知實如空天霹靂,將幾百年之酣睡懶病,自夢中警醒。”
——摘編自楊峻嶺《試析蒙古西征對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影響》
探究1 簡述材料一中關于蒙古西征的評價有何不同。
提示: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是前所未有的災難,對經濟文化發展造成嚴重的破壞;另一種評價認為蒙古西征加強了東西方交通,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為歐洲走出中世紀提供了契機。
2.從各族對多民族國家的貢獻看
材料二 正如呂思勉先生所說,以契丹的
崛起為標志,從唐末五代開始,少數民族逐漸強勢起來,開始主要以征服者的角色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作用,這種改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中國從“小中國”變為了“大中國”,具體來說,就是使得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以擴展。首先是疆域方面的擴展,少數民族政權的興起,極大地擴展了中國的疆域,元朝更是將中國版圖擴張到歷史最大;其次,是中央權威的擴展,過去中原漢族王朝對邊疆游牧、漁獵經濟區不重視,僅僅采用羈縻統治,實際中央難以有效控制當地,但對遼、金、蒙古來說,
漢族不重視的游牧、漁獵經濟區卻是他們的“祖宗根本之地”,他們在這些地區通過卓有成效的制度建設大大增強了中央王朝對這些地區的控制,將中央權威擴展到當地;領土擴展,中央權威在邊疆地區的增強,使得中國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大大增強,使得民族交融大大加強,這也是遼夏金元為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擴展作出的第三方面的貢獻,就是民族交融的擴展。
探究2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遼宋夏金元時期各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作出的貢獻。
提示:使疆域得到擴展;使中央權威得到擴展;使民族融合得到加強。總之,各少數民族政權創新制度、加強管理,與中原政權一起使中國從“小中國”變成“大中國”,使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擴展。
3.從華夏認同看
  材料三 下面是史書中少數民族政權對華夏認同的記載
內容 出處
“昔黃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內列諸華,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魏書》
“遼之先,出自炎帝……奇首(遼先祖名)生都菴山,徙潢河之濱?!?《遼史》
“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 ” “孔子大圣,萬世所尊,宜先。” 《遼史》
“詔設御史大夫、御史中丞、翰林學士院、大宗正府、殿前都點檢……(地方)設路、府、州、縣。” 《金史》
“祀唐堯于平陽,虞舜于廣寧,夏禹于安邑,周文于洛陽?!?《北史》
“其(孔子)道可尊,使萬世景仰?!?《金史》
探究3 根據材料三,概括指出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主要角度,評析少數民族政權華夏認同的歷史作用。
提示:角度:血緣認同;文化認同;制度認同。
作用:為其政權合法性尋找歷史依據,有利于鞏固政權,穩定對中原地區的統治;有利于學習借鑒漢文化,促進本民族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
史論形成
1.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1)民族政權并立,如遼、北宋、夏的并立;南宋與金的并立。
(2)兩宋政權的民族政策以妥協為主,多次用兵失敗,對遼、西夏、金給予錢物等方式換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西夏等政權都亡于民族政權的進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與遼、西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差別逐漸縮小。
(5)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方式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
2.北方少數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作用
(1)民族遷徙與交錯居住分布格局的形成。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之間通過大規模的雙向流動,各民族間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形態進一步形成并不斷發展。
(2)勸課農桑與經濟上的相互依存。北方民族政權逐漸適應并在適宜農耕的區域“勸課農桑”,使農業經濟逐漸進入北方傳統的游牧經濟區域,提升了北方游牧民族經濟的發展水平。
(3)尊孔習儒與政治文化制度交流與創新。北方民族政權在承襲自身文化傳統的同時,不斷學習中原的漢文化和統治制度。元代更是首創行省制度,設嶺北、遼陽、云南行省,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將西藏、臺灣都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管轄之下。
(4)“海內一家”的政治理念。少數民族統治者以“中國之主”自居,拓展了傳統意義上的“中國”的內涵。
史料探究
主題(三)遼宋夏金元時期的社會治理
1.從宋代社會風氣看
材料一 宋代社會處于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轉型期,其社會管理呈現出獨具特色的一面。宋代文官成為皇權的代言人和地方社會管理主體?!诜饨ㄉ唐方洕蛯ν馊鮿莸碾p重沖擊下,宋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官僚貴族和富商豪強瘋狂兼并土地,宋代封建商品經濟的發展也產生了“雙刃劍”效應,人們為了利益的爭奪,都慢慢撕去了“溫情的面紗”。
士大夫整夜宴飲,絲竹歌舞不斷,富商大賈穿戴奢靡,僭越成風,連普通百姓也跟風效仿,相互攀比。在復雜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面前,宋代士大夫階層充分發揮了管理才能,通過宗族建設、家風塑造、宗教教化等主要手段,輔之以朝廷律法詔令,最終形成重德、至孝、誠信、修身的社會管理氛圍。
——摘編自韋玉瀟《宋代社會管理及其對現代社會治理的啟示》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宋代社會治理獨具特色的原因。
提示:兩宋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取士不問家世”,科舉成為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逐步確立統治地位;崇文抑武,士大夫地位突出;土地兼并、商品經濟沖擊,社會問題復雜;理學深入到族規、家訓、鄉約之中。
2.從宋代的法律看
材料二 在宋代各類民事訴訟案件中,以田訟最突出,其中揚州、淮南、福建等地鄰里之間、族人之間、主客戶之間等土地之爭頻發。自北宋初年起,官府就不斷修訂與田產相關的條法。南宋寧宗年間,有呂氏兄弟二人分戶而立。弟死無嗣,其兄呂文定向官府訟告堂叔占據其弟田產。經審理,堂叔已實際購得該田產,但呂文定事先不知情。官府根據“凡典賣物業,先問房親。不買,次問四鄰”條法,判田產歸呂文定所有。
——摘編自牛杰《宋代民眾法律觀念研究》
探究2 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談談宋代民事訴訟的特點并分析其與社會變化之間的關系。
提示:特點:田訟最為突出。
關系:土地私有制進一步發展,土地交易頻繁;北民南遷,南方人口增加,人口與資源矛盾凸顯;商品經濟發展,財富觀念和權利意識增強;門第觀念逐漸淡化。
史論形成
1.宋代鄉約制度的特點和影響
特點 ①由人民公約,而不是官府命令。
②中國農村的成訓習俗向來是世代相續,口頭相傳,從沒有見之于文字,見之于契約。
③以鄉為單位而不是以縣為單位,從小處著手,易收功效。
④自愿加入,自覺遵守。
⑤以聚會的形式,使鄉人相親,淳厚風俗
影響 ①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加強基層社會治理。
②有利于發展生產。
③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
2.辯證認識王安石變法的作用
(1)進步性
①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的進步。
③王安石能夠對積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這種勇于改革和敢于斗爭的精神,值得肯定。
(2)局限性
①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使政府擺脫封建統治危機。
②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實質性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③新法在實際推行中存在一些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引起人民的反對。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03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方面的新變化;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1.5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課標要求

題組(一) 兩宋的制度建設與社會治理
1.(2024·廣東高考)宋代巨賈彭則愛好儒學,“為其子延接師友,不問其費”,曾捐書于州學。郡從事為之記,稱其為“販夫”,彭氏子孫皆恥之。知州認為,彭則所為是善事,遂刪“販夫”二字。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
A.士農工商界限被打破 B.科舉制度促進了社會公平
C.地方官學教育的普及 D.文治政策提升了士人地位
1.拓展發掘:由第1題史料可以推知以下結論:
(1)由“巨賈”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經濟的繁榮。
(2)由“販夫”可以看出當時重農抑商觀念流行。
(3)由“販夫”一詞的主觀刪除可以體現一手史料受個人主觀意識的影響,不一定真實可靠。
價值發掘

2.(2024·重慶高考)王安石認為,“天”是自然的、物質的,沿著自己的道路即“天道”運行和變化著,“可謂無作好,無作惡,無偏無黨,無反無側”。人也同樣按照自己的道路即“人道”活動和發展著。這主要反映了王安石 (  )
A.樸素的辯證法思想 B.傳統的倫理觀
C.樸素的唯物論思想 D.傳統的天命觀

3.(2024·江蘇高考)下表為宋神宗熙寧年間(1068—1077)常平倉的部分支出情況。這些支出反映了北宋政府 (  )
時間 支出及用途
熙寧六年十一月 3萬石谷,淮南西路招募饑民興修水利
熙寧七年五月 5萬石谷,真定府路減價出糶
熙寧九年二月 10萬緡錢,廣南西路轉運司以備軍需
A.力圖發展農業平抑物價 B.運用經濟手段穩定秩序
C.鼓勵民間組織救濟災民 D.增加軍費緩解邊防壓力
2.命題分析:第2、3題沒有考查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內容,而是另辟蹊徑,提供新材料、新情境,讓考生認識王安石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及政府的經濟手段,讓人眼前一亮。這些題目從側面體現出新高考“無情境不成題”“反規律化、套路化”的命題特點。
價值發掘

題組(二) 遼夏金元的制度建設與歷史貢獻
4.(2024·廣東高考)《大元大一統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國地理志書,記載了疆域內路府州縣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風俗、里至等內容。該志書修纂時,由各行省提供所轄郡邑的圖志及各路府州縣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圖,引進了阿拉伯地圖制圖法。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傳統影響下的統治秩序
B.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得到了全面發展
C.地理志修纂體例發生了根本變化
D.正式確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
3.易錯提醒:第4題的史料與正確答案之間的邏輯聯系比較“隱蔽”。根據材料信息“由各行省提供所轄郡邑的圖志及各路府州縣的沿革”分析,這是繼承了中原王朝的“成果”,體現出“傳承性”。與此同時,汲取了西域和阿拉伯等地的地圖制圖法,體現出“創新性”,其最終目的是維護統治秩序,A項正確。
價值發掘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04
(2024·安徽高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田子茂出生于山西忻州一普通農家,幼“穎異于群兒”“稍長則便能武事”。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先為保甲體制下的保丁,后赴京應試,“天子臨軒試之,中第一”,得以“補三班差使”。哲宗紹圣二年(1095)前后,先后擔任涇源路第四將隊將、鄜延路經略司準備差使等職?;兆诮ㄖ芯竾?1101)因受改革派呂惠卿之案牽連,一度入獄,后無罪釋放,被任命為“綏德軍暖泉寨主”。
徽宗崇寧四年(1105),在宋軍收復銀州(今陜西榆林南)戰事中立有軍功?;兆谡退哪?1114)去世,享年56歲。
田子茂的生平是宋代某些歷史場景的再現。從材料中提取歷史信息,運用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任選角度,自擬論題,加以闡釋。(要求:論題明確,觀點正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表達要“范”
示例1(美中不足待優化)
論題:從田子茂的個人生平看北宋制度
闡釋:首先,宋朝大力發展科舉,積極提倡文治。田子茂出生于普通農家仍能赴京應試,充分反映了宋朝科舉在社會上的影響力和科舉向全社會開放的史實,凸顯出當時個人奮斗的價值,形成“取士不問家世”。
其次,宋朝崇文抑武。田子茂“稍長則便能武事”,但他依然選擇赴京應試,這說明科舉才被認為是正途。后來科舉“中第一”,以文官的身份擔任武將職位,這反映出的政府的崇文抑武政策和觀念。
總結:田子茂的生平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能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人物定格大歷史。
閱卷評點:本答案從北宋統治危機視角進行選題和闡釋,具備了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學科素養,且選擇的視角是大多數考生不曾關注到的,容易引起閱卷人的關注,贏得一定的“印象分”。缺點是由于本題賦分12分,但從統治危機的視角闡釋,史料和知識依據相對較少,顯得內容不夠豐富,容易出現“分高點少”的情況而失分。
示例2(高分范例多品悟)
論題:從田子茂個人經歷窺見北宋的統治危機
闡釋:首先,田子茂受改革派牽連,一度入獄,后被釋放。這反映出北宋時期,面臨著復雜的內部局勢,北宋先后進行了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但仍沒有從根本上解除危機。王安石變法后,北宋統治階級內部改革派與保守派的斗爭依然激烈,從側面反映出北宋統治危機嚴重。
其次,1105年,田子茂與西夏作戰,并立有軍功,這反映了北宋時期多民族政權并立,民族政權之間有爭戰,從“收復”一詞中可以看出西夏主動出兵,北宋深受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邊防壓力較大,外部危機嚴重。
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
總結:田子茂的生平再現了北宋的某些歷史場景,今天,我們能從他的生平事跡來研究北宋歷史,以小人物定格大歷史。
閱卷評點:本答案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結構完整,中規中矩,從制度視角進行選題和闡釋,符合絕大多數考生的基本思路,是一個“以小見大”的佳作。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一、選擇題
1.(2024·鹽城模擬)隋唐以來,歷朝在科舉考試內容上都圍繞儒家經典,但在科目設置上多有調整。一般認為,儒學更多的是強調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藝,依據這一標準,有學者將考試內容與行政專業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計(見下圖)。圖中宋代負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注:負值代表考試內容與行政能力無直接關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學
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
解析:據材料曲線圖可知,在宋朝時期,官員的行政專業化水準出現負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宋朝實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的方針,致使其科舉考試內容逐漸偏離行政專業能力,故選C項;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排除A項;宋朝重視思想教化,與“官員的行政能力”無關,排除B項;“三教合歸于儒”出現在隋朝,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2.下表是關于“杯酒釋兵權”故事的不同記載,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
記載來源 作者經歷重大事件 故事演變情況
丁謂(966—1037年) 《丁晉公談錄》 趙光義北伐失敗 趙普奏“石守信、王審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從之
王曾(978—1038年) 《王文正公筆錄》 楊家將北伐失敗,澶淵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優游卒歲”“守信等咸頓首稱謝”
司馬光 (1019—1086年) 《涑水記聞》 宋夏慶歷和議,王安石變法 若身臨其境,對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對話、動作描寫細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評曰:“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A.個人記載具有較強主觀性,可信度差
B.司馬光的記載最為詳細,可信度最高
C.三則史料互相佐證,證實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變反映對宋初集權措施的反思
解析:據材料可知,關于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記載,三則材料對于被罷免兵權的將領、趙普的作用以及細節描述等方面存在差異,且缺乏正史記載,雖然杯酒釋兵權其真實性存疑,但宋太祖加強皇權、削弱兵權的政策是歷史事實,這一政策對于宋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這一事件看法的演變反映了宋朝人對宋初集權措施的反思,故選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從史料的類型上看,《丁晉公談錄》《王文正公筆錄》《涑水記聞》都屬于私人談話集,雖然記載受作者立場、學識、時代等多種因素影響帶有主觀色彩,但也能傳達歷史真相、保留歷史信息,有一定參考價值,排除A項;歷史事件經過口耳相傳和書寫傳承,易受到文字加工和修辭的影響,文字的加工和修辭可能導致細節的改變,使得歷史事件的真相更加難以辨識,排除B項;三則史料皆為私人談話集,需與正史互證,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3.(2024·邯鄲模擬)宋初的“虛三級”體制——路、州、縣三級中,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長官,路一級由帥、漕、憲、倉四司共同構成,分掌軍隊、財政、刑獄、經濟。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單一的行政區劃,比如這個州的帥司、漕司、憲司是屬于某一路的,而它的倉司可能屬于另一個路。上述措施 (  )
A.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 B.旨在解決宰相專權問題
C.鏟除了分裂割據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復雜混亂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地方沒有最高的行政長官,這是通過分化地方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故選A項;宋初通過調整地方行政體制以加強中央集權,而非解決宰相專權問題以加強君主專制,排除B項;“鏟除了分裂割據的根源”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據材料“分掌軍隊、財政、刑獄、經濟”可知,其分工較為明確,管理職責清晰,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4.(2024·淄博三模)“趨時貴書”為北宋前期書壇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書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權臣的書法,形成了諸如“院體”“臺閣體”“館閣體”之類的書法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緣于 (  )
A.書法藝術成熟 B.貴族政治發展
C.商品經濟繁榮 D.崇文抑武國策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信息“學書者……效仿考官或朝廷權臣的書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故選D項;材料強調“趨時貴書”書法現象出現的原因,不是強調書法藝術本身的成熟,排除A項;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貴族政治衰弱,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受當時的政治氛圍與治國政策影響,與經濟原因無關,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5.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統》地位較高;宋神宗變法后,“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在司法領域,“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據此可知 (  )
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政府立法
B.完備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
C.社會轉型改變民間訴訟風氣
D.司法對法律干預力度增強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隨著宋代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法律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門加強了對法律的干預力度,故選D項;據材料“‘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司法領域的變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項;據材料“‘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可知,法律體系并不完備,排除B項;宋朝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尚未進入到社會轉型時期,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6.(2024·河北衡水中學三模)針對王安石的變法舉措,司馬光認為人們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貧富,強調“大地主大商人‘蠶食細民’‘侵牟編戶’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與致富無關”。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  )
A.富國政策沒有得到全面貫徹
B.承襲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
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對
D.抑商增稅方式引發朝政爭議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可知,司馬光認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財富并非是因為高額地租和高利貸盤剝,而是由他們自身才智決定的,體現了其反對對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中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對不服勞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稅,遭到司馬光等人的反對,反映了王安石的經濟政策引發朝政爭議,故選D項;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體現了其富國政策得到了有效實行,排除A項;王安石實行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改變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因此這些措施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排除B項;司馬光強調王安石變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7.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 500多處,為維持驛站的運行,特設站戶。每站約200戶,全國約30萬戶。站戶固定在驛站上,負責供應驛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飲食。該制度的實施 (  )
A.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
B.創新了邊疆治理的模式
C.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動亂的隱患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元順帝時,為了維持驛站的運行,設立站戶,負責供應驛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這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故選A項;“創新”一詞表述有誤,排除B項;“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站戶的設立有利于維護政治統治,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8.北宋時,哲宗下詔:“初除轉運判官、提舉官須實歷知縣以上親民人,提點刑獄以上須實歷知州或通判人。”意即監司的官員必須有出任知縣、知州或通判的經驗。該項措施 (  )
A.防止了地方官員濫用職權
B.致使官僚隊伍的不斷膨脹
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據勢力
D.有助于提升監察官員素質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宋朝規定監司的官員必須有出任知縣、知州或通判的經驗,說明宋朝比較重視監察官員的實踐工作經驗,要求監察官員對基層有一定的了解,這有助于提升監察官員素質,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排除A項;宋代官僚隊伍的膨脹與材料中的措施無關,排除B項;宋初地方割據勢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9.下表為元代鄉試、會試對策試題的關鍵詞統計情況,據此可知,元代 (  )
政治 經濟 文化學術 社會
重點關注 36 10 11 13
一般關注 37 26 0 17
合計 73 36 11 30
A.社會統治基礎進一步擴大 B.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C.取士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 D.科舉的實用主義傾向突出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圖表數據可知,元代鄉試、會試對策試題的關鍵詞多為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等,而文化學術方面則較少,說明元代科舉注重為國家選拔實用性人才,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試題關鍵詞統計情況,無法體現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A項;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是在隋唐時期,排除B項;元朝科舉制度時斷時續,但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無法得出取士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0.(2024·濟寧三模)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詔淮南民饑,有以男女雇人者,官為贖還之。今民間不敢雇傭人,而貧者或無以自存,望聽其便?!彼稳首诓杉{了這一建議。這反映出宋代社會治理注重以政策調整 (  )
A.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
B.追求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
C.強化政府的經濟管控職能
D.遏制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對立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宋代有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議,按照詔書的規定,對家貧而將家中的孩子賣給有錢人家當奴婢的情況,政府會代為贖回,這就導致民間不敢買賣人口,結果是貧窮的人有的都難以生存,所以希望皇帝能允許人口買賣繼續存在,宋仁宗最終采納了上述建議,這反映出宋代社會治理中注重通過政策調整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故選A項;材料肯定了貧富分化的現實,但并非追求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排除B項;材料所述并未強化政府的經濟管控職能,而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作出了政策調整,排除C項;材料所述并未遏制貧富分化,而是承認了貧富分化的現實,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1.(2024·河池二模)明道二年(1033年),歐陽修在《上范司諫書》中寫道:“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坐乎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諫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由此可見,歐陽修主張 (  )
A.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
B.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C.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
D.推行分權制衡原則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可知,歐陽修認為可以允許宰相和諫官同時并存,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故選A項;據材料“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可知,歐陽修認為宰相和諫官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要精簡機構提高效率,排除B項;材料不是強調皇權與相權的關系,而是強調宰相與諫官共同維護皇權統治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諫官與宰相之間的分權制衡關系,而是要充分發揮二者對皇帝統治的積極作用,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2.(2024·煙臺二模)描繪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缺乏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畫面上,開封的大車都用黃?;蛩M侠@一信息解讀合理的是,宋代 (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導致馬匹供不應求
B.政府嚴格執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C.文人階層對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識
D.邊患使政府加強對戰備物資的控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馬是用于戰爭與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則用于制作軍服與營帳,馬和羊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對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強對戰略物資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并未涉及與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較,無法得出交通工具落后的結論,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動,排除B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開封市民的日常生活,說明畫家對當時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3.宋史專家鄧小南談道:我們能舉出唐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比如房玄齡、杜如晦,但我們看不到他們在文章、詩作上有什么成就。宋代一流的人物,如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他們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不僅需要熟讀、解釋儒家經典,還兼具道德表率與教化的職責。這表明宋代 (  )
A.士人階層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體
B.科舉制的發展培養了德才兼備的政治家
C.知識分子注重儒家經典的解讀
D.以文治國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與唐代相比,宋代政治家在取得較高政治成就和地位的同時,在文學上也卓有成就,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以文治國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故選D項;材料只是列舉了宋代幾位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未涉及其在文學創作的總群體所占的比例,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科舉制的作用,排除B項;“知識分子注重儒家經典的解讀”只是材料其中一方面的表現,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14.(2024·??诙?元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大明一統志·圖敘》則稱元朝“內立中書省一,以領腹里諸路;外立行中書省十,以領天下諸路”。時人認為都省與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
A.元代行省具有雙重性質
B.行省本質上是中央機構
C.中書省有效統治范圍小
D.元朝官僚機構設置混亂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既是中書省派出的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的機構,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說明元代行省具有雙重性質,故選A項;行省本質上是地方機構,不是中央機構,排除B項;中書省直接有效統治范圍為“腹里”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行省的雙重性質,不能說明元朝官僚機構設置的混亂,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
材料一  南宋擇都之議(南宋建炎、紹興年間,宋金戰爭頻繁,宋高宗與大臣商議行在之所,最終,高宗于紹興八年下詔定都臨安。)
(建炎三年)呂頤浩:“虜人以騎兵取勝……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輕騎追襲。今若車駕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虜騎必不能襲我?!?br/>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建炎三年)衛膚敏:“余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遠狹隘,欲以號令四方,恢復中原,難矣。”
(紹興六年)李綱:“臣愿先定駐蹕之所……臨安、平江皆澤國褊迫,偏霸所據,非用武之地。莫如權宜且于建康駐蹕,控引二浙,襟帶江、湖,運漕財谷無不便利。然淮南有藩籬形勢之固,然后建康為可都?!?br/>——摘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道臨安志》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材料二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南宋選擇以臨安(今杭州)為都城的利弊。(不得照抄原文)。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3
14
15
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擇臨安(今杭州)為都城的利弊,需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利:政治:政治相對安定;經濟:經濟繁榮,提供較充足的財稅(經濟重心南移);地理:位于運河樞紐,交通便利;軍事:臨近海洋,便于轉移(戰略回旋空間較大)。弊:政治:此前沒有強盛的王朝定都臨安;偏居一隅,不利于收復中原;經濟:耕地資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軍事: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課時跟蹤檢測(十)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與民族關系
一、選擇題
1.(2024·鹽城模擬)隋唐以來,歷朝在科舉考試內容上都圍繞儒家經典,但在科目設置上多有調整。一般認為,儒學更多的是強調政治道德而非行政技藝,依據這一標準,有學者將考試內容與行政專業能力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統計(見下圖)。圖中宋代負值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  )
注:負值代表考試內容與行政能力無直接關系
A.以法為教,以吏為師 B.注重教化,推崇理學
C.崇文抑武,提倡文治 D.佛道融合,三教合一
2.下表是關于“杯酒釋兵權”故事的不同記載,對此合理的解釋是 (  )
記載來源 作者經歷重大事件 故事演變情況
丁謂(966—1037年) 《丁晉公談錄》 趙光義北伐失敗 趙普奏“石守信、王審琦皆不可令主兵”,太祖悟而從之
王曾(978—1038年) 《王文正公筆錄》 楊家將北伐失敗,澶淵之盟 太祖召“守信等曲宴”,提出“莫若各守外藩”“優游卒歲”“守信等咸頓首稱謝”
司馬光(1019—1086年) 《涑水記聞》 宋夏慶歷和議,王安石變法 若身臨其境,對酒宴和“屏左右”后君臣對話、動作描寫細致入微。后人常引用此版本,并評曰:“宋之弱,由削節鎮之權故?!?br/>A.個人記載具有較強主觀性,可信度差
B.司馬光的記載最為詳細,可信度最高
C.三則史料互相佐證,證實故事可靠性
D.故事演變反映對宋初集權措施的反思
3.(2024·邯鄲模擬)宋初的“虛三級”體制——路、州、縣三級中,路沒有統一的行政機構和單一的行政長官,路一級由帥、漕、憲、倉四司共同構成,分掌軍隊、財政、刑獄、經濟。其次,在州之上,不存在單一的行政區劃,比如這個州的帥司、漕司、憲司是屬于某一路的,而它的倉司可能屬于另一個路。上述措施 (  )
A.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
B.旨在解決宰相專權問題
C.鏟除了分裂割據的根源
D.造成了管理的復雜混亂
4.(2024·淄博三模)“趨時貴書”為北宋前期書壇上普遍存在的現象。學書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權臣的書法,形成了諸如“院體”“臺閣體”“館閣體”之類的書法現象。這一現象的出現緣于 (  )
A.書法藝術成熟 B.貴族政治發展
C.商品經濟繁榮 D.崇文抑武國策
5.北宋中期以前,《宋刑統》地位較高;宋神宗變法后,“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在司法領域,“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據此可知 (  )
A.商品經濟發展影響政府立法
B.完備的法律體系已經建立
C.社會轉型改變民間訴訟風氣
D.司法對法律干預力度增強
6.(2024·河北衡水中學三模)針對王安石的變法舉措,司馬光認為人們自身才性智愚的不同決定了人的貧富,強調“大地主大商人‘蠶食細民’‘侵牟編戶’的地租和高利貸剝削與致富無關”。這表明王安石變法 (  )
A.富國政策沒有得到全面貫徹
B.承襲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
C.侵害了平民利益而遭到反對
D.抑商增稅方式引發朝政爭議
7.元順帝時,全國有驛站1 500多處,為維持驛站的運行,特設站戶。每站約200戶,全國約30萬戶。站戶固定在驛站上,負責供應驛站上一切交通工具和使臣的飲食。該制度的實施 (  )
A.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
B.創新了邊疆治理的模式
C.解決了藩鎮割據的弊端
D.埋下了政治動亂的隱患
8.北宋時,哲宗下詔:“初除轉運判官、提舉官須實歷知縣以上親民人,提點刑獄以上須實歷知州或通判人?!币饧幢O司的官員必須有出任知縣、知州或通判的經驗。該項措施 (  )
A.防止了地方官員濫用職權
B.致使官僚隊伍的不斷膨脹
C.有效遏制了地方割據勢力
D.有助于提升監察官員素質
9.下表為元代鄉試、會試對策試題的關鍵詞統計情況,據此可知,元代 (  )
政治 經濟 文化學術 社會
重點關注 36 10 11 13
一般關注 37 26 0 17
合計 73 36 11 30
A.社會統治基礎進一步擴大
B.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
C.取士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
D.科舉的實用主義傾向突出
10.(2024·濟寧三模)1032年,有臣僚在奏章中提出:“比詔淮南民饑,有以男女雇人者,官為贖還之。今民間不敢雇傭人,而貧者或無以自存,望聽其便?!彼稳首诓杉{了這一建議。這反映出宋代社會治理注重以政策調整 (  )
A.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 B.追求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
C.強化政府的經濟管控職能 D.遏制貧富分化帶來的階級對立
11.(2024·河池二模)明道二年(1033年),歐陽修在《上范司諫書》中寫道:“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坐乎廟堂之上,與天子相可否者,宰相也……立殿陛之前,與天子爭是非者,諫官也。宰相尊,行其道;諫官卑,行其言。言行,道亦行也?!庇纱丝梢?歐陽修主張 (  )
A.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  B.精簡機構提高效率
C.削弱相權加強君主專制  D.推行分權制衡原則
12.(2024·煙臺二模)描繪北宋都城的水陸交通及日常生活的《清明上河圖》中,缺乏兩種市井常見動物——馬和羊,畫面上,開封的大車都用黃?;蛩M侠@一信息解讀合理的是,宋代 (  )
A.交通工具的落后導致馬匹供不應求
B.政府嚴格執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
C.文人階層對市井生活缺乏基本常識
D.邊患使政府加強對戰備物資的控制
13.宋史專家鄧小南談道:我們能舉出唐代一些重要的政治家,比如房玄齡、杜如晦,但我們看不到他們在文章、詩作上有什么成就。宋代一流的人物,如歐陽修、司馬光、范仲淹、王安石等,他們既是政治家又是文學家,不僅需要熟讀、解釋儒家經典,還兼具道德表率與教化的職責。這表明宋代 (  )
A.士人階層成為文學創作的主體
B.科舉制的發展培養了德才兼備的政治家
C.知識分子注重儒家經典的解讀
D.以文治國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
14.(2024·海口二模)元行省“凡錢糧、兵甲、屯種、漕運,軍國重事,無不領”,《大明一統志·圖敘》則稱元朝“內立中書省一,以領腹里諸路;外立行中書省十,以領天下諸路”。時人認為都省與行省“官名品秩略同”。對此理解準確的是 (  )
A.元代行省具有雙重性質
B.行省本質上是中央機構
C.中書省有效統治范圍小
D.元朝官僚機構設置混亂
二、非選擇題
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18分)
材料一  南宋擇都之議(南宋建炎、紹興年間,宋金戰爭頻繁,宋高宗與大臣商議行在之所,最終,高宗于紹興八年下詔定都臨安。)
(建炎三年)呂頤浩:“虜人以騎兵取勝……兼金人既渡浙江,必分遣輕騎追襲。今若車駕乘海舟以避狄,既登海舟之后,虜騎必不能襲我?!?br/>(建炎三年)衛膚敏:“余杭地狹人稠,區區一隅,終非可都之地,自古帝王未有作都者……其地深遠狹隘,欲以號令四方,恢復中原,難矣?!?br/>(紹興六年)李綱:“臣愿先定駐蹕之所……臨安、平江皆澤國褊迫,偏霸所據,非用武之地。莫如權宜且于建康駐蹕,控引二浙,襟帶江、湖,運漕財谷無不便利。然淮南有藩籬形勢之固,然后建康為可都。”
——摘自《建炎以來系年要錄》、《道臨安志》
材料二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南宋選擇以臨安(今杭州)為都城的利弊。(不得照抄原文)
課時跟蹤檢測(十)
1.選C 據材料曲線圖可知,在宋朝時期,官員的行政專業化水準出現負值,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宋朝實行崇文抑武、提倡文治的方針,致使其科舉考試內容逐漸偏離行政專業能力,故選C項;秦朝“以法為教,以吏為師”,排除A項;宋朝重視思想教化,與“官員的行政能力”無關,排除B項;“三教合歸于儒”出現在隋朝,排除D項。
2.選D 據材料可知,關于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記載,三則材料對于被罷免兵權的將領、趙普的作用以及細節描述等方面存在差異,且缺乏正史記載,雖然杯酒釋兵權其真實性存疑,但宋太祖加強皇權、削弱兵權的政策是歷史事實,這一政策對于宋代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這一事件看法的演變反映了宋朝人對宋初集權措施的反思,故選D項;從史料的類型上看,《丁晉公談錄》《王文正公筆錄》《涑水記聞》都屬于私人談話集,雖然記載受作者立場、學識、時代等多種因素影響帶有主觀色彩,但也能傳達歷史真相、保留歷史信息,有一定參考價值,排除A項;歷史事件經過口耳相傳和書寫傳承,易受到文字加工和修辭的影響,文字的加工和修辭可能導致細節的改變,使得歷史事件的真相更加難以辨識,排除B項;三則史料皆為私人談話集,需與正史互證,排除C項。
3.選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地方沒有最高的行政長官,這是通過分化地方權力以加強中央集權,有利于國家政局的穩定,故選A項;宋初通過調整地方行政體制以加強中央集權,而非解決宰相專權問題以加強君主專制,排除B項;“鏟除了分裂割據的根源”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據材料“分掌軍隊、財政、刑獄、經濟”可知,其分工較為明確,管理職責清晰,排除D項。
4.選D 據材料信息“學書者……效仿考官或朝廷權臣的書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故選D項;材料強調“趨時貴書”書法現象出現的原因,不是強調書法藝術本身的成熟,排除A項;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擴大科舉錄取規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貴族政治衰弱,排除B項;材料中的現象受當時的政治氛圍與治國政策影響,與經濟原因無關,排除C項。
5.選D 據材料信息可知,隨著宋代社會關系的劇烈變化,法律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致使司法部門加強了對法律的干預力度,故選D項;據材料“‘依例斷事’的現象逐漸增多,出現大量‘引例破法’的事實”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司法領域的變化,而非立法方面,排除A項;據材料“‘法不勝事’的問題較為突出”可知,法律體系并不完備,排除B項;宋朝是封建社會的上升時期,尚未進入到社會轉型時期,排除C項。
6.選D 據材料可知,司馬光認為大地主大商人得到財富并非是因為高額地租和高利貸盤剝,而是由他們自身才智決定的,體現了其反對對大商人和大地主征收重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安石變法中一些措施,如募役法,對不服勞役的官僚和商人征稅,遭到司馬光等人的反對,反映了王安石的經濟政策引發朝政爭議,故選D項;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體現了其富國政策得到了有效實行,排除A項;王安石實行募役法、方田均稅法等,改變了宋初傳統的經濟政策,因此這些措施遭到守舊派的反對,排除B項;司馬光強調王安石變法侵害了大地主大商人的利益,并非平民,排除C項。
7.選A 據材料信息可知,元順帝時,為了維持驛站的運行,設立站戶,負責供應驛站的交通工具和使臣飲食,這有利于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適應了國家疆域的統治,故選A項;“創新”一詞表述有誤,排除B項;“解決了”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站戶的設立有利于維護政治統治,排除D項。
8.選D 根據材料可知,宋朝規定監司的官員必須有出任知縣、知州或通判的經驗,說明宋朝比較重視監察官員的實踐工作經驗,要求監察官員對基層有一定的了解,這有助于提升監察官員素質,故選D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措施并不能防止地方官員濫用職權,排除A項;宋代官僚隊伍的膨脹與材料中的措施無關,排除B項;宋初地方割據勢力已被有效控制,排除C項。
9.選D 據圖表數據可知,元代鄉試、會試對策試題的關鍵詞多為與社會密切相關的政治、經濟等,而文化學術方面則較少,說明元代科舉注重為國家選拔實用性人才,故選D項;材料反映的是科舉考試的試題關鍵詞統計情況,無法體現統治基礎的擴大,排除A項;儒家的正統地位受到挑戰是在隋唐時期,排除B項;元朝科舉制度時斷時續,但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無法得出取士受到政治局勢的影響,排除C項。
10.選A 宋代有臣僚向仁宗皇帝提議,按照詔書的規定,對家貧而將家中的孩子賣給有錢人家當奴婢的情況,政府會代為贖回,這就導致民間不敢買賣人口,結果是貧窮的人有的都難以生存,所以希望皇帝能允許人口買賣繼續存在,宋仁宗最終采納了上述建議,這反映出宋代社會治理中注重通過政策調整化解社會發展衍生的問題,故選A項;材料肯定了貧富分化的現實,但并非追求社會財富分配的相對合理,排除B項;材料所述并未強化政府的經濟管控職能,而是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現實作出了政策調整,排除C項;材料所述并未遏制貧富分化,而是承認了貧富分化的現實,排除D項。
11.選A 據材料可知,歐陽修認為可以允許宰相和諫官同時并存,充分發揮其積極作用,實現士大夫與天子共治天下,故選A項;據材料“諫官雖卑,與宰相等”可知,歐陽修認為宰相和諫官都很重要,都有存在的必要,而不是要精簡機構提高效率,排除B項;材料不是強調皇權與相權的關系,而是強調宰相與諫官共同維護皇權統治的問題,排除C項;材料并未強調諫官與宰相之間的分權制衡關系,而是要充分發揮二者對皇帝統治的積極作用,排除D項。
12.選D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古代,馬是用于戰爭與交通的重要工具,羊皮則用于制作軍服與營帳,馬和羊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北宋時期民族政權對峙,使得北宋政府加強對戰略物資的控制,故選D項;材料并未涉及與其他交通工具的比較,無法得出交通工具落后的結論,排除A項;重農抑商政策在宋朝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動,排除B項;《清明上河圖》描繪了開封市民的日常生活,說明畫家對當時的市井生活有一定了解,排除C項。
13.選D 與唐代相比,宋代政治家在取得較高政治成就和地位的同時,在文學上也卓有成就,這一變化的產生主要是因為北宋推行崇文抑武政策,以文治國策略塑造了士大夫的社會責任,故選D項;材料只是列舉了宋代幾位有代表性的政治家,未涉及其在文學創作的總群體所占的比例,排除A項;材料未強調科舉制的作用,排除B項;“知識分子注重儒家經典的解讀”只是材料其中一方面的表現,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C項。
14.選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行省既是中書省派出的代表中書省處理地方事務的機構,又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主性,說明元代行省具有雙重性質,故選A項;行省本質上是地方機構,不是中央機構,排除B項;中書省直接有效統治范圍為“腹里”地區,主要包括現在的山東、山西、河北等地,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行省的雙重性質,不能說明元朝官僚機構設置的混亂,排除D項。
15.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選擇臨安(今杭州)為都城的利弊,需從政治、經濟、軍事、地理位置等方面進行回答。(從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亦可)
答案:利:政治:政治相對安定;經濟:經濟繁榮,提供較充足的財稅(經濟重心南移);地理:位于運河樞紐,交通便利;軍事:臨近海洋,便于轉移(戰略回旋空間較大)。
弊:政治:此前沒有強盛的王朝定都臨安;偏居一隅,不利于收復中原;經濟:耕地資源有限,人地矛盾突出;軍事:缺少天然屏障,易攻難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怀柔区| 达州市| 桓仁| 香格里拉县| 双江| 黄陵县| 麟游县| 宁乡县| 英吉沙县| 牡丹江市| 漾濞| 昌吉市| 江达县| 大新县| 舞阳县| 徐闻县| 奉新县| 冀州市| 敖汉旗| 靖远县| 德庆县| 无锡市| 兴安县| 太仓市| 新和县| 乌兰浩特市| 茶陵县| 雷波县| 阳泉市| 舞阳县| 舞钢市| 莱阳市| 射阳县| 富阳市| 常熟市| 清水县| 东港市| 武鸣县| 卓资县| 城口县|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