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時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太陽對地球的影響。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質性——天體(1)類型:________________、星云、____________________、衛星、流星體、彗星等。(2)最基本的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星云。2.宇宙的運動性和層次性——天體系統(1)運動性:宇宙中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中的天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體系統。(2)層次性:目前所知的天體系統分為四級,具體如下圖所示:可觀測宇宙二、地球——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1)八顆行星分類(2)運動特征(3)地球的結構特征與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許多相同之處。2.特殊性——存在生命地球是八顆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1)和諧的外部條件——“穩定”和“安全”(2)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三、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輻射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大氣層及太陽活動①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________層,B________層,C________層。②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的____________,B層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C層的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多少和大小,可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三看法判斷天體2.四看法判斷天體系統 圖解八顆行星的特征 “四看法”判斷行星是否存在生命 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1)厚厚的大氣層可以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使地表晝夜溫差不大。(3)氧氣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 太陽輻射波長分布太陽輻射波長范圍為0.15—4微米,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三部分。太陽輻射能量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約占總能量的50%。 圖示法記憶太陽大氣層結構 太陽活動的周期太陽活動的周期指太陽活動極大(極小)年到下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極小)年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1年,而不是從太陽活動極大年到極小年的時間間隔。太陽活動的周期下圖所示:考點 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1.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1)空間分布(2)時間分布:夏季太陽輻射強于冬季。3.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布總體上看是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增強。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體分布如下圖所示:[典例] (2023·廣東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1)~(2)題。(1)在圖a中,符合圖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2)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為隨高度增加(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小嘗試解答 圖形專項突破1 太陽輻射圖的判讀類型1 太陽輻射統計圖的判讀第一步:看坐標。太陽輻射統計圖的橫坐標一般是時間;縱坐標是相關地理要素,如太陽輻射總量、日照時數等。第二步:看數值。主要說明不同季節(月份)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等)的差異,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等)最多、最少的時間。第三步:析題目。根據題目要求進行相關的計算與判斷,分析其成因。[典例1] (北京卷)下圖為“我國某地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晴好條件下輻射量日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INCLUDEPICTURE"J164.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轉word\\2026版 創新設計 高考總復習 地理(人教版)學生用書(魯京瓊閩……)\\J164.TIF" \* MERGEFORMATINET(1)代表太陽輻射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2)該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 D.釣魚島嘗試解答 類型2 太陽輻射類等值線圖的判讀[典例2] (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陽輻射,稱為光合有效輻射(PAR)。下圖示意1961—2007年我國年平均PAR強度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2)題。(1)如僅考慮光合有效輻射,我國農業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是( )A.長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C.華北平原 D.青藏高原(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高 B.植被少C.地勢高 D.云雨少嘗試解答 熱點關注2 太陽能的開發與利用1.太陽能利用形式太陽能指太陽的熱輻射能,主要表現為太陽光線。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組成。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廣泛用于太陽能路燈、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便攜式系統、太陽能移動電源、太陽能應用產品、通信電源、太陽能燈具、太陽能建筑等領域,下圖所示:2.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缺點(1)優點:清潔、可再生;分布廣;可就近供電;建設周期短;操作維護簡單。(2)缺點:受季節和天氣影響大;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積廣;儲能難;系統建設成本高;太陽能電池板制造過程中不環保。3.光伏發電的區位因素4.光伏電站對環境的影響(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玉門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范例。1957年建成我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2009年開始轉型,利用本地資源和外地煤炭,發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新能源裝備制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文化旅游五大產業。下圖為“河西走廊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簡述河西走廊年太陽輻射空間分布特征及利用的制約條件。(6分)答: 考向一 存在生命的條件比鄰星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位于南門二系統中的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比鄰星b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離最近的位于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完成1~2題。1.比鄰星b及其所在天體系統( )A.與地球公轉方向一致B.太陽為其提供光熱資源C.各行星相互吸引繞轉D.天體運行軌道相互獨立2.比鄰星b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條件是( )A.與紅矮星距離適中 B.表層由巖石組成C.自轉周期適中 D.有較厚的大氣層考向二 太陽輻射狀況分析(2025·八省聯考陜、寧、青、晉卷)為研究太陽輻射對建筑的影響,研究人員對我國某地典型民居朝南土墻外表面(無遮擋)進行了觀測。圖1為某晴天墻體溫度日變化,圖2為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年內變化。據此完成3~4題。3.該民居最可能位于( )A.拉薩(29°36′N,91°06′E)B.吐魯番(42°50′N,89°12′E)C.丹東(40°07′N,124°23′E)D.張家口(40°48′N,114°52′E)4.7月,該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時數短 B.大氣削弱作用強C.日地距離遠 D.正午太陽高度大考向三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2025·福建龍巖模擬)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可以提供實時的空間環境數據和未來一定時段的空間環境預報,被比作我國的“太空氣象站”。下圖為該中心2022年9月14日發布的過去24小時空間環境綜述。據此完成5~6題。5.下列不屬于我國“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的是( )A.太陽黑子數量與位置B.太陽耀斑的大小與級別C.太陽風的速度與影響D.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運行6.太陽活動強烈爆發時,可能產生的明顯影響不包括( )A.短波通信中斷 B.信鴿丟失C.指南針失靈 D.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第4課時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圖表自主填繪]一、1.(1)恒星 行星 (2)恒星2.(1)相互吸引 相互繞轉 (2)銀河系 太陽系 地月系二、1.(1)金星 火星 海王星 (2)自西向東 近圓 共面(3)類地行星2.(1)宇宙環境 (2)溫度 液態水 質量 大氣三、1.電磁波 核聚變 大氣運動 能量2.(1)①光球 色球 日冕?、谔柡谧印√栆摺∪甄怼∪彰嵛镔|拋射 太陽黑子[核心考點突破][典例] (1)A (2)C圖形專項突破1[典例1] (1)C (2)B[典例2] (1)D (2)D熱點關注2應用提升特征: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不均,地區差異較大;太陽輻射總量總體上自東南向西北遞增;高值區地處甘肅西北部,低值區地處甘肅東南部;中部、東部太陽輻射空間變率更大。制約條件:遠離市場,輸電距離遠;經濟落后,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技術水平低;交通和基礎設施滯后。[考向題組精練]1.D [由材料可知,比鄰星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位于南門二系統中的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其所在的天體系統天體運行軌道相互獨立,D正確;無法判斷比鄰星b公轉方向,A錯誤;太陽為太陽系中的天體提供光熱資源,不能為比鄰星b提供光熱資源,B錯誤;行星都是圍繞恒星做運動,不是行星之間相互吸引繞轉,C錯誤。]2.A [由材料可知,比鄰星b位于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說明其與紅矮星距離適中,A正確;比鄰星b是否存在生命與其表層由巖石組成無關,B錯誤;材料中沒有反映自轉周期適中、有較厚的大氣層的相關信息,C、D錯誤。]3.B [結合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晴天墻體最高溫度出現在北京時間16時前后,而一天中溫度最高出現在當地地方時14時前后,因此,該地地方時與北京時間相差兩個小時,經度相差30°,且該地位于北京以西,該地應位于90°E附近,C、D錯誤。同時,結合該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年變化可知,該地太陽輻射季節變化較為明顯,與吐魯番相比,拉薩太陽輻射季節變化較小,因此該地應位于吐魯番,B正確,A錯誤。]4.D [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該地可能位于吐魯番,此時為吐魯番夏季,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吐魯番正午太陽高度較大,照射在墻體的太陽輻射面積較小,墻體所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較少,D正確;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較長,A錯誤;吐魯番地處內陸地區,全年降水較少,大氣的削弱作用較弱,B錯誤;7月份時,太陽位于遠日點附近,日地距離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太陽輻射,但不是影響的主要原因,C錯誤。]5.D [我國“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主要是實時的空間環境數據和未來一定時段的空間環境預報,包括太陽活動狀況,如太陽黑子、太陽耀斑及太陽風變化特征,A、B、C不符合題意;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與“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無關,D符合題意。]6.D [太陽活動擾動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信中斷,A不符合題意;太陽活動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信鴿丟失,B不符合題意;太陽活動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指南針失靈,C不符合題意;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與太陽活動無關,D符合題意。](共46張PPT)第4課時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大單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核心考點 考題統計 考情分析地球的宇 宙環境 2023·江蘇卷,4題,2分 2020·江蘇卷,1題,2分 1.本章知識雖然屬于主干知識,但因為內容相對簡單,難以承載有一定思維量的試題,所以考查頻率較低。2.與太陽輻射相關的內容在高考中多次出現,多考查太陽輻射分布特點及原因。今后仍然會從新能源開發的角度考查太陽輻射能的分布。太陽輻射對 地球的影響 2023·廣東卷,9題,3分 2023·湖南卷,8題,3分 2021·全國甲卷,4~6題,12分 2021·福建卷,4題,3分 2020·北京卷,5~6題,6分地球的演化 歷史和圈層 2024·廣西卷,8題,3分 2024·北京卷,10題,3分 2019·海南卷,14~15題,6分目 錄CONTENTS圖表自主填繪01核心考點突破02圖形專項突破03熱點關注04考向題組精練05課程標準:運用資料,描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境。運用資料,說明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圖表自主填繪1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宇宙的物質性——天體(1)類型:______、星云、______、衛星、流星體、彗星等。(2)最基本的天體:______和星云。【解題通法】1.三看法判斷天體恒星行星恒星2.宇宙的運動性和層次性——天體系統(1)運動性:宇宙中的天體都在運動著,運動中的天體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天體系統。(2)層次性:目前所知的天體系統分為四級,具體下圖所示:2.四看法判斷天體系統相互吸引相互繞轉銀河系太陽系地月系【方法技巧】圖解八顆行星的特征二、地球——太陽系中一顆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普通性【解題通法】“四看法”判斷行星是否存在生命【知識鏈接】地球大氣對生命存在和發展的作用金星火星海王星自西向東近圓共面(3)地球的結構特征與其他__________ (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許多相同之處。類地行星(1)厚厚的大氣層可以減少小天體對地表的撞擊。(2)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溫作用使地表晝夜溫差不大。(3)氧氣可供生物呼吸,臭氧等可以使生物免受過多紫外線的傷害。2.特殊性——存在生命地球是八顆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級智慧生命的星球。(1)和諧的外部條件——“穩定”和“安全”【知識延伸】太陽輻射波長范圍為0.15—4微米,分為紫外光、可見光和紅外光三部分。太陽輻射能量集中在波長較短的可見光波段,約占總能量的50%。太陽輻射波長分布(2)適宜的自身條件——“三個適中”宇宙環境溫度液態水質量大氣三、太陽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輻射電磁波大氣運動能量【方法技巧】圖示法記憶太陽大氣層結構聚集變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1)太陽大氣層及太陽活動①太陽大氣層的結構:A______層,B______層,C______層。光球色球日冕【名師解惑】太陽活動的周期太陽活動的周期指太陽活動極大(極小)年到下一次太陽活動極大(極小)年的時間間隔,平均為11年,而不是從太陽活動極大年到極小年的時間間隔。太陽活動的周期下圖所示:②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A層的__________,B層的__________、______,C層的_____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的多少和大小,可作為太陽活動強弱的標志。(2)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太陽黑子太陽耀斑日珥日冕物質拋射太陽黑子核心考點突破2精講點撥1.影響太陽輻射分布的因素2.世界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3.我國年太陽輻射總量的空間分布總體上看是從東部沿海向西部內陸逐漸增強。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具體分布下圖所示:典題感悟[典例] (2023·廣東卷)2019年5月28日,某科研團隊利用往返式探空氣球,在長沙觀測站(28°07′N,112°17′E)收集了四個不同時刻釋放的氣球所記錄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信息(圖a)。圖b為其中某一時刻對應的太陽光照示意圖(陰影部分代表黑夜)。據此完成(1)~(2)題。(1)在圖a中,符合圖b示意時刻所釋放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2)這次探測結果顯示,白晝期間氣球接收到的太陽短波輻射量隨高度增加而增多,是因為隨高度增加( )A.CO2量減少 B.空氣溫度降低C.大氣越稀薄 D.人類干擾越小答案 (1)A (2)C圖形專項突破3類型1 太陽輻射統計圖的判讀讀圖流程第一步:看坐標。太陽輻射統計圖的橫坐標一般是時間;縱坐標是相關地理要素,如太陽輻射總量、日照時數等。第二步:看數值。主要說明不同季節(月份)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等)的差異,太陽輻射(日照時數等)最多、最少的時間。第三步:析題目。根據題目要求進行相關的計算與判斷,分析其成因。[典例1] (北京卷)下圖為“我國某地立秋至處暑期間天氣晴好條件下輻射量日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1)~(2)題。典題感悟(1)代表太陽輻射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2)該地最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河西走廊C.松嫩平原 D.釣魚島答案 (1)C (2)B類型2 太陽輻射類等值線圖的判讀讀圖流程[典例2] (海南卷)能被植物光合作用利用的太陽輻射,稱為光合有效輻射(PAR)。下圖示意1961—2007年我國年平均PAR強度的空間分布。據此完成(1)~(2)題。典題感悟(1)如僅考慮光合有效輻射,我國農業生產潛力最大的地區是( )A.長江中下游平原 B.四川盆地C.華北平原 D.青藏高原(2)乙地PAR值高于甲地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高 B.植被少C.地勢高 D.云雨少答案 (1)D (2)D熱點關注41.太陽能利用形式精講點撥太陽能指太陽的熱輻射能,主要表現為太陽光線。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由太陽能電池板、控制器和逆變器組成。太陽能的利用有被動式利用(光熱轉換)和光電轉換兩種方式。太陽能發電廣泛用于太陽能路燈、太陽能殺蟲燈、太陽能便攜式系統、太陽能移動電源、太陽能應用產品、通信電源、太陽能燈具、太陽能建筑等領域,右圖所示:2.太陽能光伏發電的優缺點(1)優點:清潔、可再生;分布廣;可就近供電;建設周期短;操作維護簡單。(2)缺點:受季節和天氣影響大;能量密度低;占地面積廣;儲能難;系統建設成本高;太陽能電池板制造過程中不環保。3.光伏發電的區位因素4.光伏電站對環境的影響(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應用提升玉門市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西部,為我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范例。1957年建成我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2009年開始轉型,利用本地資源和外地煤炭,發展石油化工和煤化工、太陽能和風能等新能源、新能源裝備制造、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加工、文化旅游五大產業。右圖為“河西走廊地區年太陽輻射總量分布圖”。簡述河西走廊年太陽輻射空間分布特征及利用的制約條件。(6分)答案 特征:太陽輻射總量空間分布不均,地區差異較大;太陽輻射總量總體上自東南向西北遞增;高值區地處甘肅西北部,低值區地處甘肅東南部;中部、東部太陽輻射空間變率更大。制約條件:遠離市場,輸電距離遠;經濟落后,資金不足;人才不足,技術水平低;交通和基礎設施滯后。考向題組精練5考向一 存在生命的條件比鄰星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位于南門二系統中的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比鄰星b是已知距離太陽系最近的系外行星,也是已知距離最近的位于宜居帶內的系外行星。完成1~2題。1.比鄰星b及其所在天體系統( )A.與地球公轉方向一致B.太陽為其提供光熱資源C.各行星相互吸引繞轉D.天體運行軌道相互獨立D解析 由材料可知,比鄰星b是一顆太陽系外行星,位于南門二系統中的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其所在的天體系統天體運行軌道相互獨立,D正確;無法判斷比鄰星b公轉方向,A錯誤;太陽為太陽系中的天體提供光熱資源,不能為比鄰星b提供光熱資源,B錯誤;行星都是圍繞恒星做運動,不是行星之間相互吸引繞轉,C錯誤。2.比鄰星b最可能存在生命的條件是( )A.與紅矮星距離適中 B.表層由巖石組成C.自轉周期適中 D.有較厚的大氣層A解析 由材料可知,比鄰星b位于紅矮星比鄰星宜居帶內,說明其與紅矮星距離適中,A正確;比鄰星b是否存在生命與其表層由巖石組成無關,B錯誤;材料中沒有反映自轉周期適中、有較厚的大氣層的相關信息,C、D錯誤。考向二 太陽輻射狀況分析(2025·八省聯考陜、寧、青、晉卷)為研究太陽輻射對建筑的影響,研究人員對我國某地典型民居朝南土墻外表面(無遮擋)進行了觀測。圖1為某晴天墻體溫度日變化,圖2為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年內變化。據此完成3~4題。3.該民居最可能位于( )A.拉薩(29°36′N,91°06′E)B.吐魯番(42°50′N,89°12′E)C.丹東(40°07′N,124°23′E)D.張家口(40°48′N,114°52′E)解析 結合圖示信息可知,該地晴天墻體最高溫度出現在北京時間16時前后,而一天中溫度最高出現在當地地方時14時前后,因此,該地地方時與北京時間相差兩個小時,經度相差30°,且該地位于北京以西,該地應位于90°E附近,C、D錯誤。同時,結合該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年變化可知,該地太陽輻射季節變化較為明顯,與吐魯番相比,拉薩太陽輻射季節變化較小,因此該地應位于吐魯番,B正確,A錯誤。B4.7月,該墻體獲得的太陽輻射日總量偏低的主要原因是( )A.日照時數短B.大氣削弱作用強C.日地距離遠D.正午太陽高度大D解析 結合前面分析可知,該地可能位于吐魯番,此時為吐魯番夏季,太陽直射點位于北半球,吐魯番正午太陽高度較大,照射在墻體的太陽輻射面積較小,墻體所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較少,D正確;太陽直射北半球時,北半球晝長夜短,日照時間較長,A錯誤;吐魯番地處內陸地區,全年降水較少,大氣的削弱作用較弱,B錯誤;7月份時,太陽位于遠日點附近,日地距離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太陽輻射,但不是影響的主要原因,C錯誤。考向三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2025·福建龍巖模擬)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NSSC)可以提供實時的空間環境數據和未來一定時段的空間環境預報,被比作我國的“太空氣象站”。下圖為該中心2022年9月14日發布的過去24小時空間環境綜述。據此完成5~6題。5.下列不屬于我國“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的是( )A.太陽黑子數量與位置B.太陽耀斑的大小與級別C.太陽風的速度與影響D.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運行D解析 我國“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主要是實時的空間環境數據和未來一定時段的空間環境預報,包括太陽活動狀況,如太陽黑子、太陽耀斑及太陽風變化特征,A、B、C不符合題意;地球同步軌道衛星運行與“太空氣象站”監測內容無關,D符合題意。6.太陽活動強烈爆發時,可能產生的明顯影響不包括( )A.短波通信中斷B.信鴿丟失C.指南針失靈D.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D解析 太陽活動擾動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信中斷,A不符合題意;太陽活動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信鴿丟失,B不符合題意;太陽活動擾動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使指南針失靈,C不符合題意;地球公轉速度的變化與太陽活動無關,D符合題意。第5課時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課程標準:1.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2.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一、地球的歷史1.地層和化石2.地質年代表3.地球的演化歷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宙 新生代 紀 人類出現 _____植物高度繁盛 人類出現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新近紀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古近紀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________極度興盛 末期,物種大滅絕 主要的成煤期紀三疊紀古生代 二疊紀 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展: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兩棲類形成; 晚古生代, 植物繁盛;后期,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末期,物種大滅絕 重要的成煤期紀泥盆紀志留紀 后期爬行動物出現早古生代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后期,陸地上開始出現低等的植物 — —奧陶紀紀元古宙 前寒武紀 藍細菌大爆發,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重要的成礦期,形成 、金、鎳、鉻等金屬礦產太古宙 出現了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二、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震波類型 傳播特點 用途方向 速度 介質縱波(P波) 傳播方向與震動方向一致 較 可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 運用地震波在介質中傳播速度的變化,推測其兩側物質的差異橫波(S波) 傳播方向與震動方向垂直 較 只能通過 傳播2.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__________的變化,圖中A為________,B為縱波。(2)兩個界面:在上圖中恰當的位置用虛線繪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標注名稱。(3)各圈層特征(4)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與________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3.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1)A________________: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_____。(2)B__________________: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3)C___________________: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1.古生物成為化石的形成條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殼、骨骼等不易毀壞的硬體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須盡快地被沉積物所掩埋,這樣才能避免腐爛或被其他動物所吞食。(3)埋藏下來的生物遺體必須經石化(如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2.生物的演化規律由低級到高級,由海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具有不可逆性。生物的生長過程還深受當時地理環境的影響,凸顯了地理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整體性特征。 地層和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一般而言,各個地質時代所形成的沉積巖層,如同歷史的“書頁”一樣,記錄著巖層下老上新順序排列的地球發展歷史。沉積巖中的化石保存著沉積巖形成的年代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信息,就好像是寫在巖層里的“文字”一樣,記錄著地球發展的歷史。 1.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地震預警主要是利用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在地震發生時縱波先傳到地面做出預警,在破壞力更大的橫波到來之前的數秒、甚至十幾秒對較遠地區發出預警,為人們爭取應對時間。2.地震波的應用(1)根據地震波在地球介質中傳播的規律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與大型工程建設相關的近地表地層的復雜結構。(2)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確定被研究儲層的巖性、物性及所含油氣性,從而為油田開發提供決策支持。(3)工程探測。在工程實施當中,地質條件復雜、施工環境惡劣、施工工藝不規范、工序不嚴格等諸多因素,可能導致混凝土結構存在振搗不密實、存有孔洞、出現蜂窩狀等問題,從而給隧道、橋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項目中的結構體帶來質量隱患。因此常用地震波CT對土木工程進行探測。考點一 根據地層和化石推斷地理環境1.巖石(地層)及化石對古地理環境的指示作用(1)巖石(地層)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巖石(地層) 古地理環境含煤(石油)地層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卵礫巖 河流發育,河流落差較大石灰巖 溫暖的淺海環境頁巖 靜水環境玄武巖 有火山活動有色金屬礦產 巖漿活動頻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環境三葉蟲、魚、貝殼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環境珊瑚化石 溫暖清澈的淺海環境恐龍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氣候溫暖、植被茂密鳥類或哺乳類動物化石 陸生環境2.地球演化的關鍵要點演化要點 主要內容物種大滅絕事件 地球已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其中發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幾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恐龍和海洋中50%以上的無脊椎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重要成礦、成煤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礦期,以礦種多、規模大、礦床類型復雜著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生物進化特點 植物:海生藻類時代→陸上蕨類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動物: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典例1] 讀某地地層剖面圖,回答(1)~(2)題。(1)圖中各個地層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層⑥發現了侏羅紀的化石,那么,下列對其他地層形成時間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地層形成于白堊紀B.③地層形成于三疊紀C.④地層形成于二疊紀D.⑤地層形成于寒武紀嘗試解答 考點二 地球的圈層結構[典例2] (北京卷)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題。INCLUDEPICTURE"J178.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轉word\\2026版 創新設計 高考總復習 地理(人教版)學生用書(魯京瓊閩……)\\J178.TIF" \* MERGEFORMATINET據圖可推斷(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 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 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嘗試解答 考向一 地層與化石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2年,科考人員在重慶秀山發現了一種新的魚化石類型——濱海涌洞魚(見圖1),濱海涌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形成于距今約4.36億年的志留紀。志留紀為早古生代晚期,該時期海洋面積大幅度縮小。圖2為“地質年代表簡圖”。INCLUDEPICTURE"54x.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轉word\\2026版 創新設計 高考總復習 地理(人教版)學生用書(魯京瓊閩……)\\54x.TIF" \* MERGEFORMATINET圖1圖2(1)簡述濱海涌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巖石的特征。(4分)答: (2)說出濱海涌洞魚生活的地質時期生物的演化特征。(4分)答: (3)推測志留紀時期濱海涌洞魚滅絕的原因。(4分)答: 考向二 地球的演化歷程(2025·廣東模擬預測)眾所周知,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的殷墟作為商朝后期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其中,亞長牛尊(下圖)是現今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它也是安陽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牛,已滅絕,在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據此完成2~4題。2.河南安陽發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層形成于( )A.寒武紀 B.白堊紀C.古近紀 D.第四紀3.關于圣水牛生活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特征的推測正確的是( )A.溫暖濕潤,草原廣布B.溫暖濕潤,風沙肆虐C.溫暖濕潤,湖沼遍布D.溫暖濕潤,植被稀疏4.圣水牛滅絕的原因可能是( )A.氣候轉冷、人類過度捕獵B.外來天敵、生態系統失衡C.地動山搖、火山地震爆發D.出現磁暴、太陽黑子爆發考向三 地球的圈層結構5.讀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3分)(1)圖中兩個不連續面A為______,B為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4分)答: (2)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為________,D+E為________,F+G為________。(3分)(3)自己設計圖例,并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2分)(4)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4分)答: 第5課時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圖表自主填繪]一、1.時間 層理構造 化石 低級 簡單2.古生 中生 新生3.顯生 第四 被子 侏羅 裸子植物 石炭 泥盆 寒武 蕨類 鐵二、1.快 慢 固體2.(1)傳播速度 橫波(2)INCLUDEPICTURE"X68.TIF" INCLUDEPICTURE "D:\\共享文件\\轉word\\2026版 創新設計 高考總復習 地理(人教版)學生用書(魯京瓊閩……)\\X68.TIF" \* MERGEFORMATINET(3)地殼 厚薄不一 軟流層 巖漿 鐵 鎳 液態 (4)地殼3.(1)大氣圈 氮氣和氧氣 (2)水圈 (3)生物圈[核心考點突破][典例1] (1)C (2)B[典例2] B[考向題組精練]1.(1)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巖層年齡越古老;巖層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簡單。(2)低等的植物→蕨類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現;海洋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3)氣候發生重大變化;海洋面積大幅度縮小;海水性質發生變化等。2.D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類遺址中發現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類與圣水牛同時出現,而人類出現在第四紀,因此該地層應為第四紀,D正確;寒武紀、白堊紀、古近紀地層中沒有人類遺址,排除A、B、C。]3.C [根據材料信息“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牛”可知,圣水牛生存環境為暖濕的環境,湖沼廣布,既有食物來源,又有棲息地,水牛喜歡在湖泊沼澤玩耍、生存,C正確;黃河流域溫暖濕潤,當地應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風沙較少,A、B、D錯誤。]4.A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圣水牛的滅絕,一可能是人類過度捕殺的結果,二是因為第一個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的到來,變冷的氣候改變了環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園,A正確。]5.(1)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地殼 地幔 地核(3)畫圖略(提示:軟流層以上部分)。(4)由于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傳播,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由此可以判斷:地殼和地幔屬于固態,外核可能為液態。(共35張PPT)第5課時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大單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課程標準:1.運用地質年代表等資料,簡要描述地球的演化過程。2.運用示意圖,說明地球的圈層結構。目 錄CONTENTS圖表自主填繪01核心考點突破0203考向題組精練圖表自主填繪1一、地球的歷史1.地層和化石【思維拓展】1.古生物成為化石的形成條件(1)生物本身具有硬殼、骨骼等不易毀壞的硬體部分。(2)生物死亡后必須盡快地被沉積物所掩埋,這樣才能避免腐爛或被其他動物所吞食。(3)埋藏下來的生物遺體必須經石化(如礦物質的充填或交代作用、植物的炭化作用等)才能形成化石。化石層理結構時間低級簡單2.地質年代表由低級到高級,由海生到陸生,由簡單到復雜,具有不可逆性。生物的生長過程還深受當時地理環境的影響,凸顯了地理事物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的整體性特征。古生中生新生2.生物的演化規律3.地球的演化歷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_____ 宙 新生代 _____紀 人類出現 _____植物高度繁盛 人類出現是生物發展史上的重大飛躍— 新近紀 哺乳動物快速發展古近紀顯生第四被子【知識鏈接】地層和化石是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和“文字”一般而言,各個地質時代所形成的沉積巖層,如同歷史的“書頁”一樣,記錄著巖層下老上新順序排列的地球發展歷史。沉積巖中的化石保存著沉積巖形成的年代和當時的地理環境信息,就好像是寫在巖層里的“文字”一樣,記錄著地球發展的歷史。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_____宙 中生代 白堊紀 爬行動物盛行,尤其是恐龍;中后期,一些爬行動物進化出羽毛,開始向鳥類發展;小型哺乳動物出現 _______極度興盛 末期,物種大滅絕 主要的成煤期_____紀三疊紀顯生侏羅裸子植物【思維拓展】1.地震預警系統的原理地震預警主要是利用縱波傳播速度比橫波快,在地震發生時縱波先傳到地面做出預警,在破壞力更大的橫波到來之前的數秒、甚至十幾秒對較遠地區發出預警,為人們爭取應對時間。2.地震波的應用(1)根據地震波在地球介質中傳播的規律來研究地球內部的結構、礦產資源的分布以及與大型工程建設相關的近地表地層的復雜結構。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____宙 古生代 二疊紀 晚古生代脊椎動物發展:早期魚類大量繁衍;中期兩棲類形成;晚期爬行動物出現 晚古生代,______植物繁盛;晚期,裸子植物開始出現 末期,物種大滅絕 重要的成煤期______紀______紀志留紀 早古生代早期,海洋無脊椎動物空前繁盛 后期,陸地上開始出現低等的植物 ——奧陶紀______紀顯生石炭泥盆蕨類寒武(2)在油田開發中的應用。人們通過研究地震波在地下巖石中的傳播規律來確定被研究儲層的巖性、物性及所含油氣性,從而為油田開發提供決策支持。宙 代 紀 主要生物進化 礦產形成動物 植物 其他元古宙 前寒武紀 藍細菌大爆發,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細胞生物 重要的成礦期,形成____、金、鎳、鉻等金屬礦產太古宙 出現了藍細菌等原核生物冥古宙 只有一些有機質,沒有生命的跡象鐵二、地球的圈層結構1.地震波(3)工程探測。在工程實施當中,地質條件復雜、施工環境惡劣、施工工藝不規范、工序不嚴格等諸多因素,可能導致混凝土結構存在振搗不密實、存有孔洞、出現蜂窩狀等問題,從而給隧道、橋梁以及其他土木工程項目中的結構體帶來質量隱患。因此常用地震波CT對土木工程進行探測。類型 傳播特點 用途方向 速度 介質縱波(P波) 傳播方向與震動方向一致 較____ 可通過固體、液體和氣體傳播 運用地震波在介質中傳播速度的變化,推測其兩側物質的差異橫波(S波) 傳播方向與震動方向垂直 較____ 只能通過______傳播快慢固體2.地球的內部圈層結構(1)劃分依據:地震波__________的變化,圖中A為______,B為縱波。傳播速度橫波(2)兩個界面:在上圖中恰當的位置用虛線繪出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并標注名稱。答案 (3)各圈層特征地殼厚薄不一軟流層巖漿鐵鎳液態(4)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與______都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3.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地殼(1)A________:由氣體和懸浮物質組成的復雜系統,它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__。(2)B______:地表和近地表的各種形態水體的總稱。(3)C________:地球表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的總稱,占有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大氣圈氮氣和氧氣水圈生物圈核心考點突破2精講點撥1.巖石(地層)及化石對古地理環境的指示作用(1)巖石(地層)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巖石(地層) 古地理環境含煤(石油)地層 氣候濕潤、森林茂密卵礫巖 河流發育,河流落差較大石灰巖 溫暖的淺海環境頁巖 靜水環境玄武巖 有火山活動有色金屬礦產 巖漿活動頻繁(2)化石所指示的古地理環境特征化石 古地理環境三葉蟲、魚、貝殼等海洋生物化石 海洋(水生)環境珊瑚化石 溫暖清澈的淺海環境恐龍化石、裸子植物化石 氣候溫暖、植被茂密鳥類或哺乳類動物化石 陸生環境2.地球演化的關鍵要點演化要點 主要內容物種大滅絕事件 地球已經發生過5次生物大滅絕,其中發生在古生代末期,即二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幾乎95%的物種從地球上消失;中生代末期,即白堊紀末期的生物大滅絕,恐龍和海洋中50%以上的無脊椎物種從地球上消失重要成礦、成煤期 古元古代是地史上第一次十分重要的成礦期,以礦種多、規模大、礦床類型復雜著稱;晚古生代和中生代都是重要的成煤期,晚古生代蕨類植物繁盛,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演化要點 主要內容生物進化特點 植物:海生藻類時代→陸上蕨類植物時代→裸子植物時代→被子植物時代動物:動物孕育、萌芽和發展的初期階段→海洋無脊椎動物時代→魚類時代→兩棲動物時代→爬行動物時代→哺乳動物時代→人類時代典題感悟[典例1] 讀某地地層剖面圖,回答(1)~(2)題。(1)圖中各個地層按形成由早到晚,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C.①③⑥⑤ D.③④⑤⑥(2)如果在地層⑥發現了侏羅紀的化石,那么,下列對其他地層形成時間的判斷,正確的是( )A.①地層形成于白堊紀 B.③地層形成于三疊紀C.④地層形成于二疊紀 D.⑤地層形成于寒武紀答案 (1)C (2)B精講點撥[典例2] (北京卷)莫霍界面深度不一。下圖為“長江中下游某區域莫霍界面的等深線分布圖”。讀圖,回答下題。據圖可推斷( )A.①地地殼厚度最薄B.②地金屬礦產豐富C.③地地幔深度最淺D.④地地下水埋藏深典題感悟答案 B考向題組精練3考向一 地層與化石1.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2022年,科考人員在重慶秀山發現了一種新的魚化石類型——濱海涌洞魚(見圖1),濱海涌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形成于距今約4.36億年的志留紀。志留紀為早古生代晚期,該時期海洋面積大幅度縮小。圖2為“地質年代表簡圖”。圖1圖2(1)簡述濱海涌洞魚化石所在地層巖石的特征。(4分)(2)說出濱海涌洞魚生活的地質時期生物的演化特征。(4分)圖1圖2答案 (1)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一般位置越偏下,巖層年齡越古老;巖層越古老,含有的化石越簡單。(2)低等的植物→蕨類植物繁盛→裸子植物出現;海洋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爬行類)。(3)推測志留紀時期濱海涌洞魚滅絕的原因。(4分)圖1圖2答案 氣候發生重大變化;海洋面積大幅度縮小;海水性質發生變化等。考向二 地球的演化歷程(2025·廣東模擬預測)眾所周知,安陽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安陽的殷墟作為商朝后期都城遺址,出土了大量以青銅器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其中,亞長牛尊(下圖)是現今為止,殷墟發現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銅器,它也是安陽殷墟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牛,已滅絕,在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據此完成2~4題。2.河南安陽發掘出圣水牛骨骼的地層形成于( )A.寒武紀 B.白堊紀C.古近紀 D.第四紀解析 材料信息表明,河南省安陽殷墟遺址中發現了大量圣水牛骨骼,即在人類遺址中發現含有圣水牛骨骼,因此人類與圣水牛同時出現,而人類出現在第四紀,因此該地層應為第四紀,D正確;寒武紀、白堊紀、古近紀地層中沒有人類遺址,排除A、B、C。D3.關于圣水牛生活時期黃河流域環境特征的推測,正確的是( )A.溫暖濕潤,草原廣布B.溫暖濕潤,風沙肆虐C.溫暖濕潤,湖沼遍布D.溫暖濕潤,植被稀疏C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該鎮館之寶的原型是喜暖濕環境的圣水?!笨芍ニI姝h境為暖濕的環境,湖沼廣布,既有食物來源,又有棲息地,水牛喜歡在湖泊沼澤玩耍、生存,C正確;黃河流域溫暖濕潤,當地應是森林,而不是草原,且植被茂密,A、B、D錯誤。4.圣水牛滅絕的原因可能是( )A.氣候轉冷、人類過度捕獵B.外來天敵、生態系統失衡C.地動山搖、火山地震爆發D.出現磁暴、太陽黑子爆發A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圣水牛的滅絕,一可能是人類過度捕殺的結果,二是因為第一個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的到來,變冷的氣候改變了環境,圣水牛因此失去了昔日家園,A正確。考向三 地球的圈層結構5.讀地球內部圈層示意圖,完成下列問題。(13分)(1)圖中兩個不連續面A為______,B為________,地震波通過B界面時,波速變化有何特征?(4分)答案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縱波傳播速度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2)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圈層名稱:C為________,D+E為________,F+G為________。(3分)(3)自己設計圖例,并在圖中畫出巖石圈的范圍。(2分)(4)如何推斷地球內部各圈層的物質是固態還是液態?(4分)答案 (2)地殼 地幔 地核(3)畫圖略(提示:軟流層以上部分)。(4)由于縱波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傳播,而橫波只能通過固體傳播,由此可以判斷:地殼和地幔屬于固態,外核可能為液態。強化練4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分值:48分)選擇題每題3分。【A好題精選】(2025·陜西渭南調研)木星,古稱歲星,西漢時期,《史記·天宮書》作者司馬遷將實際觀測與“五行”學說聯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木星”。木星的亮度僅次于金星,被稱為太陽系的“衛星之王”,其中木衛二冰凍外殼主要由水冰構成,它可能隱藏著液態海洋。完成1~2題。1.在太陽系中,木星衛星數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C.溫度最低 D.質量最大2.有專家稱,木衛二是太陽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據最可能是( )A.溫度 B.大氣層厚度C.液態水 D.宇宙環境(2025·遼寧鐵嶺模擬)太陽輻射強度是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陽高度、日照時間、天氣狀況和海拔等。下圖為“我國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圖”。據此完成3~5題。INCLUDEPICTURE"X63.TIF"3.圖中表示成都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C.③ D.④4.四城市中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與全球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規律差異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5.城市③7、8月份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低,太陽高度大B.受高壓控制,晴天多C.緯度高,日照時間長D.海拔高,大氣削弱作用弱(2025·湖北三校聯考)下圖中黑色區域示意某類太陽活動。據此完成6~8題。6.圖中太陽活動類型及其分布位置分別是( )A.耀斑 色球層 B.太陽黑子 光球層C.日珥 日冕層 D.太陽黑子 色球層7.圖中該類太陽活動( )A.周期一定為11年B.為太陽內部核裂變反應C.與耀斑活動常常同步D.區域溫度高于周圍地區8.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地球上( )A.無線電短波通信暢通B.低緯地區出現極光現象C.山脈雪線明顯下移D.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擾【B真題演練】 (2023·江蘇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時分,某地出現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現象。此時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與“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壯美景觀。下圖為“某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上方俯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1.“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 )A.自轉周期不同 B.體積大小不同C.自轉方向不同 D.公轉周期不同(2023·6月浙江卷)塔式光熱發電是利用成千上萬個獨立跟蹤太陽的定日鏡,將陽光聚集到鏡場中心的集熱塔,通過能量轉換來發電。下圖1為“青海某地塔式光熱發電場景觀圖”,圖2為“定日鏡工作原理示意圖”。完成下題。2.與浙江省相比,當地布局光熱發電場的優勢區位因素有( )①土地?、谔栞椛洹、蹌趧恿Α、茈娋W分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福建卷)1997年以來,寧夏閩寧鎮從一片“干沙灘”逐步發展為“金沙灘”。2012年閩寧鎮開始發展光伏大棚、光伏發電等光伏應用產業,未來將利用“照射光線自動跟蹤”技術,讓光伏面板始終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據此完成下題。3.光伏應用產業為閩寧鎮提供綠色能源的同時,還能( )A.增加年降水量 B.減少風沙威脅C.增大晝夜溫差 D.降低地下水位(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下圖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據此完成4~5題。4.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C.時段性減少 D.不發生變化5.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關鍵是發展( )A.火力發電技術B.光伏發電技術C.特高壓輸電技術D.電能儲存技術(安徽卷)下圖表示一年中大氣上界單位面積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單位為MJ/m2,圖中陰影部分表示沒有太陽輻射。讀圖,完成6~7題。6.圖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7.a、b兩點太陽輻射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為( )A.太陽高度 B.白晝長短C.海陸位置 D.天氣狀況8.(2022·上海卷)我國發射的“夸父號”太陽探測衛星,能抵近觀測到光球層、色球層的太陽活動分別是( )A.日珥和耀斑B.太陽黑子和耀斑C.日珥和太陽風D.太陽黑子和太陽風強化練4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A好題精選1.D [木星屬于行星,本身不發光,A錯誤。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錯誤。距日越遠,溫度越低,太陽系中溫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錯誤。木星是太陽系中的巨行星,體積質量大,引力最強,吸引眾多的衛星繞其運轉,D正確。]2.C [由材料可知,木衛二冰凍外殼主要由水冰構成,可能隱藏著液態海洋,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備條件,C正確。木衛二由冰凍外殼構成,說明其溫度較低,A錯誤。大氣層厚度受天體體積質量的影響,材料中沒有給出木衛二的相關信息,無法判斷,B錯誤。木衛二與太陽系中其他天體的宇宙環境相同,均處在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D錯誤。]3.D [由材料可知,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有太陽高度、日照時間、天氣狀況和海拔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多云霧天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在四個城市中太陽輻射強度應該是最小的,所以曲線④最可能表示成都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D正確。]4.A [全球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規律一般是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大,冬季太陽輻射強度小。根據圖文材料可知,城市①冬春季太陽輻射強度大,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小,與全球太陽輻射強度變化規律差異最大,故A正確。]5.B [城市③7、8月份太陽輻射強度最大,應是上海。上海在7、8月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太陽輻射強度在四個城市中最大,故B正確。]6.B [圖示黑色區域示意的太陽活動是出現在太陽光球層中的太陽黑子,它是太陽光球層表面突然變暗的部分,B正確。]7.C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其活動周期約為11年,不是一定為11年;太陽黑子發生時,在色球層相應處爆發耀斑,耀斑與太陽黑子活動常常同步;太陽內部是核聚變反應;太陽黑子出現的區域較周邊地區溫度低。]8.D [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向外拋射大量高能帶電粒子,這些高能帶電粒子若闖入地球大氣層,會干擾電離層,無線電短波通信可能中斷;高緯地區出現極光現象;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擾;山脈雪線的變化主要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與太陽活動關系較小。]B真題演練1.D [“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都有自己的軌道,公轉到一定的位置才能被同時觀測到,而各行星公轉周期不同,難得被同時觀測到,D正確。]2.A [與浙江相比,青海地廣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光熱發電場的土地廣闊,地價低,①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多晴天,太陽輻射強,②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勞動力少、素質低,③錯誤;青海電網分布稀疏,不利于電力輸出,④錯誤。故答案選A。]3.B [光伏大棚、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減弱大氣的水平運動,進而減小風力,減少風沙威脅,B正確。]4.C [根據材料“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和坐標圖信息可知,光伏發電量受陽光影響,白天有陽光照射時光伏發電會增加,此時電力凈需求量會減少,即電力凈需求量會在白天呈現時段性減少,C正確。]5.D [根據材料可知,“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應該設法將部分白天的光伏電能儲存到夜間使用,所以關鍵是發展電能儲存技術,D正確。]6.B [圖中M日北半球大氣上界獲得太陽輻射最多,應該是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晝最長的日期,即夏至日,故選B。]7.A [圖中a、b兩點以M日期(夏至日前后)為中心對稱,則a、b分別對應春分日、秋分日前后,此日晝長相差不大,排除B項。而b比a緯度高,太陽輻射少,故影響其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應選A。該圖反映的是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變化,因此海陸位置和天氣狀況不會對其造成影響,排除C、D項。]8.B [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三層,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對應的太陽活動是光球層的太陽黑子、色球層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層的太陽風,故“夸父號”太陽探測衛星能抵近觀測到光球層、色球層的太陽活動分別是太陽黑子和耀斑,B正確;日珥和耀斑都發生在色球層,A錯誤;日珥和太陽風分別位于色球層、日冕層,C錯誤;太陽黑子和太陽風分別位于光球層、日冕層,D錯誤。](共20張PPT)強化練4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大單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A好題精選B真題演練(2025·陜西渭南調研)木星,古稱歲星,西漢時期,《史記·天宮書》作者司馬遷將實際觀測與“五行”學說聯系在一起,正式把它命名為“木星”。木星的亮度僅次于金星,被稱為太陽系的“衛星之王”,其中木衛二冰凍外殼主要由水冰構成,它可能隱藏著液態海洋。完成1~2題。1.在太陽系中,木星衛星數目最多的自身原因是( )A.亮度最大 B.距日最近 C.溫度最低 D.質量最大D解析 木星屬于行星,本身不發光,A錯誤。太陽系中距離太陽最近的行星是水星,B錯誤。距日越遠,溫度越低,太陽系中溫度最低的行星是海王星,C錯誤。木星是太陽系中的巨行星,體積質量大,引力最強,吸引眾多的衛星繞其運轉,D正確。2.有專家稱,木衛二是太陽系中最有希望存在生命的星球之一,其依據最可能是( )A.溫度 B.大氣層厚度C.液態水 D.宇宙環境解析 由材料可知,木衛二冰凍外殼主要由水冰構成,可能隱藏著液態海洋,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必備條件,C正確。木衛二由冰凍外殼構成,說明其溫度較低,A錯誤。大氣層厚度受天體體積質量的影響,材料中沒有給出木衛二的相關信息,無法判斷,B錯誤。木衛二與太陽系中其他天體的宇宙環境相同,均處在安全的宇宙環境之中,D錯誤。C(2025·遼寧鐵嶺模擬)太陽輻射強度是指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的多少。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主要有太陽高度、日照時間、天氣狀況和海拔等。下圖為“我國北京、上海、成都和昆明四地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圖”。據此完成3~5題。D3.圖中表示成都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的曲線是( )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 由材料可知,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有太陽高度、日照時間、天氣狀況和海拔等。成都位于四川盆地,海拔低,多云霧天氣,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強,在四個城市中太陽輻射強度應該是最小的,所以曲線④最可能表示成都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D正確。4.四城市中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與全球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規律差異最大的是( )A.① B.②C.③ D.④A解析 全球太陽輻射強度年變化規律一般是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大,冬季太陽輻射強度小。根據圖文材料可知,城市①冬春季太陽輻射強度大,夏季太陽輻射強度小,與全球太陽輻射強度變化規律差異最大,A正確。5.城市③7、8月份太陽輻射強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緯度低,太陽高度大B.受高壓控制,晴天多C.緯度高,日照時間長D.海拔高,大氣削弱作用弱B解析 城市③7、8月份太陽輻射強度最大,應是上海。上海在7、8月份受副熱帶高壓控制,晴天多,太陽輻射強度在四個城市中最大,B正確。(2025·湖北三校聯考)下圖中黑色區域示意某類太陽活動。據此完成6~8題。B6.圖中太陽活動類型及其分布位置分別是( )A.耀斑 色球層 B.太陽黑子 光球層C.日珥 日冕層 D.太陽黑子 色球層解析 圖示黑色區域示意的太陽活動是出現在太陽光球層中的太陽黑子,它是太陽光球層表面突然變暗的部分,B正確。7.圖中該類太陽活動( )A.周期一定為11年B.為太陽內部核裂變反應C.與耀斑活動常常同步D.區域溫度高于周圍地區C解析 太陽黑子是太陽活動的主要標志,其活動周期約為11年,不是一定為11年;太陽黑子發生時,在色球層相應處爆發耀斑,耀斑與太陽黑子活動常常同步;太陽內部是核聚變反應;太陽黑子出現的區域較周邊地區溫度低,C正確。8.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地球上( )A.無線電短波通信暢通B.低緯地區出現極光現象C.山脈雪線明顯下移D.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擾解析 在太陽活動的高峰期,太陽會向外拋射大量高能帶電粒子,這些高能帶電粒子若闖入地球大氣層,會干擾電離層,無線電短波通信可能中斷;高緯地區出現極光現象;干擾地球磁場,產生“磁暴”現象,海上航行方向可能受到干擾;山脈雪線的變化主要受氣溫和降水的影響,與太陽活動關系較小,D正確。D(2023·江蘇卷)2022年4月27日黎明時分,某地出現金星、火星、木星與土星“四星伴月”的天文現象。此時中國空間站過境該地上空,與“四星伴月”同框,形成壯美景觀。下圖為“某時刻中國空間站在軌位置上方俯視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題。D1.“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 )A.自轉周期不同 B.體積大小不同C.自轉方向不同 D.公轉周期不同解析 “四星伴月”這一天文現象難得一見,主要是因為各天體都有自己的軌道,公轉到一定的位置才能被同時觀測到,而各行星公轉周期不同,難得被同時觀測到,D正確。(2023·6月浙江卷)塔式光熱發電是利用成千上萬個獨立跟蹤太陽的定日鏡,將陽光聚集到鏡場中心的集熱塔,通過能量轉換來發電。下圖1為“青海某地塔式光熱發電場景觀圖”,圖2為“定日鏡工作原理示意圖”。完成下題。A2.與浙江省相比,當地布局光熱發電場的優勢區位因素有( )①土地 ②太陽輻射?、蹌趧恿Α?br/>④電網分布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 與浙江相比,青海地廣人稀,多荒漠戈壁,可用作光熱發電場的土地廣闊,地價低,①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為高原大陸性氣候,多晴天,太陽輻射強,②正確;與浙江相比,青海勞動力少、素質低,③錯誤;青海電網分布稀疏,不利于電力輸出,④錯誤。故答案選A。(福建卷)1997年以來,寧夏閩寧鎮從一片“干沙灘”逐步發展為“金沙灘”。2012年閩寧鎮開始發展光伏大棚、光伏發電等光伏應用產業,未來將利用“照射光線自動跟蹤”技術,讓光伏面板始終保持與太陽光線垂直,以提高光能利用效率。據此完成下題。3.光伏應用產業為閩寧鎮提供綠色能源的同時,還能( )A.增加年降水量 B.減少風沙威脅C.增大晝夜溫差 D.降低地下水位B解析 光伏大棚、光伏太陽能電池板可以減弱大氣的水平運動,進而減小風力,減少風沙威脅,B正確。(全國甲卷)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后,德國宣布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下圖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凈需求的變化(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據此完成4~5題。4.隨著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凈需求量(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C.時段性減少 D.不發生變化C解析 根據材料“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和坐標圖信息可知,光伏發電量受陽光影響,白天有陽光照射時光伏發電會增加,此時電力凈需求量會減少,即電力凈需求量會在白天呈現時段性減少,C正確。5.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關鍵是發展( )A.火力發電技術 B.光伏發電技術C.特高壓輸電技術 D.電能儲存技術D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電力凈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降低夜間的電力凈需求量應該設法將部分白天的光伏電能儲存到夜間使用,所以關鍵是發展電能儲存技術,D正確。(安徽卷)下圖表示一年中大氣上界單位面積水平面上每日接收到的太陽輻射隨緯度的變化,單位為MJ/m2,圖中陰影部分表示沒有太陽輻射。讀圖,完成6~7題。B6.圖中M日最接近( )A.春分日 B.夏至日C.秋分日 D.冬至日解析 圖中M日北半球大氣上界獲得太陽輻射最多,應該是正午太陽高度最大、晝最長的日期,即夏至日,故選B。7.a、b兩點太陽輻射差異的影響因素主要為( )A.太陽高度 B.白晝長短C.海陸位置 D.天氣狀況A解析 圖中a、b兩點以M日期(夏至日前后)為中心對稱,則a、b分別對應春分日、秋分日前后,晝長相差不大,排除B項。而b比a緯度高,太陽輻射少,故影響其差異的主要因素是太陽高度,應選A。該圖反映的是大氣上界的太陽輻射變化,因此海陸位置和天氣狀況不會對其造成影響,排除C、D項。8.(2022·上海卷)我國發射的“夸父號”太陽探測衛星,能抵近觀測到光球層、色球層的太陽活動分別是( )A.日珥和耀斑B.太陽黑子和耀斑C.日珥和太陽風D.太陽黑子和太陽風B解析 太陽大氣層從內向外分為三層,依次是光球層、色球層和日冕層,對應的太陽活動是光球層的太陽黑子、色球層的耀斑和日珥、日冕層的太陽風,故“夸父號”太陽探測衛星能抵近觀測到光球層、色球層的太陽活動分別是太陽黑子和耀斑,B正確;日珥和耀斑都發生在色球層,A錯誤;日珥和太陽風分別位于色球層、日冕層,C錯誤;太陽黑子和太陽風分別位于光球層、日冕層,D錯誤。強化練5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分值:42分)選擇題每題3分。【A好題精選】觀察發現甲、乙兩地中①②③④巖層含有化石且有對應關系,下圖為“甲、乙兩地地質剖面略圖”。讀圖,完成1~2題。1.圖中屬于古生代地層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根據圖中化石,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是( )A.海生無脊椎動物 爬行動物 脊椎動物B.爬行動物 海生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C.爬行動物 脊椎動物 海生無脊椎動物D.海生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爬行動物(2025·湖南郴州質檢)H山是兀立于廣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質山丘,地層連續,極具科考價值。②地層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為主,同時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的區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為主,還有哺乳動物化石。據此完成3~4題。3.②地層形成時期可能是( )A.泥盆紀 B.白堊紀C.第四紀 D.二疊紀4.與②地層上部形成時期相比,下部形成時期的氣候較( )A.冷濕 B.干冷C.暖濕 D.干暖(2025·湖南衡陽模擬)下圖為“青島—拉薩地形起伏與相應地殼厚度變化對比剖面圖”。讀圖,完成5~6題。5.圖中甲為( )A.地表 B.軟流層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距離海洋越遠,地殼厚度越薄B.山地的地殼一般比平原的地殼薄C.地殼厚度與距大陸中心遠近呈正比D.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2025·浙江寧波調研)從當地時間2022年8月3日開始,冰島雷克雅內斯半島的法格拉達爾火山持續噴發,熔巖從火山周圍的地裂縫中流出,噴出的有毒氣體嚴重威脅著附近村莊居民的安全。下圖示意地球內部結構。據此完成7~9題。7.火山噴發對當地大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A.改變大氣成分 B.改變大氣垂直分層C.降低大氣密度 D.增加大氣層厚度8.該火山噴出的有毒氣體主要來自( )A.甲層 B.乙層C.丙層 D.丁層9.乙層以上的地球部分為( )A.地核 B.地幔C.地殼 D.巖石圈【B真題演練】(2024·廣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區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下發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現了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演化提供了新證據。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1.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歷了( )A.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成巖作用B.成巖作用—變質作用—沉積作用C.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變質作用D.變質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2.根據所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上溪群地層區( )A.屬于太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B.由寒武紀早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C.屬于元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2022·北京卷)下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讀圖,完成下題。3.圖中( )A.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B.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 588米,創亞洲陸上鉆井最深紀錄。據此完成4~5題。4.該鉆井( )A.未穿透地殼 B.深達莫霍界面C.已穿透巖石圈 D.即將穿透地幔5.該鉆井深達8 500多米表明當地擁有深厚的( )A.侵入巖 B.噴出巖C.變質巖 D.沉積巖強化練5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A好題精選1.C [恐龍化石和侏羅紀的裸子植物化石屬于中生代地層。]2.D [結合所學知識及圖示可知,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為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爬行動物。]3.C [由②地層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可知,該時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由此推測是第四紀。故選C。]4.A [由材料“②地層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為主,同時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的區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為主”可知,下部地層形成時期氣候相對于②地層上部地層更加冷濕,故選A。]5.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殼厚度不均,一般來說,大陸地殼厚度大,海洋地殼厚度小。在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結合圖中信息,可判斷曲線甲與地形曲線大致呈正相關,曲線甲表示地殼厚度,而地殼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為莫霍界面,C正確。]6.D [地殼厚度不均,一般來說,大陸地殼厚度大,海洋地殼厚度小。在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大體可以判斷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7.A [根據材料,此次火山噴發噴出大量的有毒氣體,所以改變了大氣成分,A正確;大氣層的厚度和大氣垂直分層不易改變,B、D錯誤;火山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氣密度,C錯誤。]8.B [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也就是乙層,B正確;甲層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A錯誤;丙層為下地幔,C錯誤;丁層為內核,D錯誤。]9.D [根據上題分析,乙層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的地球部分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D正確,A、B、C錯誤。]B真題演練1.C [由材料“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下發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可知,原始巖石是砂巖,砂巖由沉積作用、成巖作用形成;而后巖漿侵入砂巖,砂巖經歷了變質作用。故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歷了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變質作用,C正確,A、B、D錯誤。]2.D [材料“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該沉積巖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環境,現在為陸地,再結合題中的地質年代示意圖推測,上溪群地層區應是在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故D正確。]3.C [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奧陶紀比寒武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A錯誤;由所學知識可知,侏羅紀是大型爬行類動物恐龍所在的時代,并非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地表溫度相較之前有大幅度上升,故第三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地表升溫有關,C正確;影響生物演化的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D錯誤。]4.A [地殼是地球內部圈層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地勢較高,地殼較厚。鉆井深8 588米,因此該鉆井未穿透地殼。5.D [依據關鍵信息“順北油氣田”可知,該地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等化石燃料多儲存在沉積巖中。](共17張PPT)強化練5 地球的演化與圈層結構第一部分 自然地理A好題精選B真題演練大單元二 宇宙中的地球觀察發現甲、乙兩地中①②③④巖層含有化石且有對應關系,下圖為“甲、乙兩地地質剖面略圖”。讀圖,完成1~2題。C1.圖中屬于古生代地層的是( )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解析 恐龍化石和侏羅紀的裸子植物化石屬于中生代地層。2.根據圖中化石,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是( )A.海生無脊椎動物 爬行動物 脊椎動物B.爬行動物 海生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C.爬行動物 脊椎動物 海生無脊椎動物D.海生無脊椎動物 脊椎動物 爬行動物D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及圖示可知,動物在這一時期經歷的演化過程為海生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爬行動物。(2025·湖南郴州質檢)H山是兀立于廣袤原野上的一座孤立的土質山丘,地層連續,極具科考價值。②地層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為主,同時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的區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為主,還有哺乳動物化石。據此完成3~4題。C3.②地層形成時期可能是( )A.泥盆紀 B.白堊紀C.第四紀 D.二疊紀解析 由②地層中含有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哺乳動物化石可知,該時期有大量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由此推測是第四紀。故選C。4.與②地層上部形成時期相比,下部形成時期的氣候較( )A.冷濕 B.干冷C.暖濕 D.干暖解析 由材料“②地層上部以旱生和中旱生草本植物花粉化石為主,同時期的云杉、冷杉花粉化石分布在更高緯度或更高海拔的區域;下部以云杉、冷杉花粉化石為主”可知,下部地層形成時期氣候相對于②地層上部地層更加冷濕,故選A。A(2025·湖南衡陽模擬)下圖為“青島—拉薩地形起伏與相應地殼厚度變化對比剖面圖”。讀圖,完成5~6題。C5.圖中甲為( )A.地表 B.軟流層C.莫霍界面 D.古登堡界面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地殼厚度不均,一般來說,大陸地殼厚度大,海洋地殼厚度小。在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結合圖中信息,可判斷曲線甲與地形曲線大致呈正相關,曲線甲表示地殼厚度,而地殼是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的部分,因此甲為莫霍界面,C正確。6.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距離海洋越遠,地殼厚度越薄B.山地的地殼一般比平原的地殼薄C.地殼厚度與距大陸中心遠近呈正比D.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D解析 地殼厚度不均,一般來說,大陸地殼厚度大,海洋地殼厚度小。在陸地上,海拔越高,地殼越厚,海拔越低,地殼越薄,大體可以判斷地形起伏與地殼厚度變化基本呈正相關。(2025·浙江寧波調研)從當地時間2022年8月3日開始,冰島雷克雅內斯半島的法格拉達爾火山持續噴發,熔巖從火山周圍的地裂縫中流出,噴出的有毒氣體嚴重威脅著附近村莊居民的安全。下圖示意地球內部結構。據此完成7~9題。A7.火山噴發對當地大氣的影響,主要體現在( )A.改變大氣成分 B.改變大氣垂直分層C.降低大氣密度 D.增加大氣層厚度解析 根據材料,此次火山噴發噴出大量的有毒氣體,所以改變了大氣成分,A正確;大氣層的厚度和大氣垂直分層不易改變,B、D錯誤;火山噴出大量氣體和火山灰可能增加大氣密度,C錯誤。8.該火山噴出的有毒氣體主要來自( )A.甲層 B.乙層C.丙層 D.丁層解析 火山噴發的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也就是乙層,B正確;甲層位于莫霍界面以上,為地殼,A錯誤;丙層為下地幔,C錯誤;丁層為內核,D錯誤。B9.乙層以上的地球部分為( )A.地核 B.地幔C.地殼 D.巖石圈解析 根據上題分析,乙層為軟流層,軟流層以上的地球部分為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D正確,A、B、C錯誤。D(2024·廣西卷)分布于皖南地區的上溪群地層,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下發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早期研究認為該地層是元古宙古老大陸的一部分;后來有地質學者在該地層中發現了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為認識該地層的構造演化提供了新證據。下圖為“地質年代示意圖”。據此完成1~2題。C1.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歷了( )A.沉積作用—變質作用—成巖作用B.成巖作用—變質作用—沉積作用C.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變質作用D.變質作用—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解析 由材料“其巖石是砂巖受侵入巖漿高溫的影響,在固態下發生弱重結晶形成的,保留了原巖的部分結構”可知,原始巖石是砂巖,砂巖由沉積作用、成巖作用形成;而后巖漿侵入砂巖,砂巖經歷了變質作用。故上溪群地層巖石的形成先后經歷了沉積作用、成巖作用、變質作用,C正確,A、B、D錯誤。2.根據所發現的古生物化石,推測上溪群地層區( )A.屬于太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B.由寒武紀早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C.屬于元古宙時期形成的古老大陸D.由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D解析 材料“寒武—奧陶紀的水母等海洋古生物化石”,說明該沉積巖形成于古生代的海洋環境,現在為陸地,再結合題中的地質年代示意圖推測,上溪群地層區應是在古生代中晚期板塊碰撞隆升而成,故D正確。(2022·北京卷)下圖示意寒武紀至新近紀生物多樣性和地表溫度的變化。讀圖,完成下題。C3.圖中( )A.寒武紀比奧陶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B.侏羅紀是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C.第三次物種大滅絕與地表升溫有關D.生物演化主要依賴于地球的內能解析 從生物多樣性來看,奧陶紀比寒武紀生物種類更加豐富,A錯誤;由所學知識可知,侏羅紀是大型爬行類動物恐龍所在的時代,并非哺乳類動物的繁盛時期,B錯誤;從圖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物種大滅絕時期,地表溫度相較之前有大幅度上升,故第三次物種大滅絕可能與地表升溫有關,C正確;影響生物演化的因素較多,其形成過程較為復雜,D錯誤。(海南卷)2019年2月19日,我國在塔里木盆地順北油氣田完成某鉆井鉆探,鉆井深8 588米,創亞洲陸上鉆井最深紀錄。據此完成4~5題。4.該鉆井( )A.未穿透地殼 B.深達莫霍界面C.已穿透巖石圈 D.即將穿透地幔A解析 地殼是地球內部圈層的最外圈層,整個地殼平均厚度為17千米,大陸地殼平均厚度為39—41千米。塔里木盆地位于我國第二級階梯,地勢較高,地殼較厚。鉆井深8 588米,因此該鉆井未穿透地殼。5.該鉆井深達8 500多米表明當地擁有深厚的( )A.侵入巖 B.噴出巖C.變質巖 D.沉積巖解析 依據關鍵信息“順北油氣田”可知,該地擁有豐富的油氣資源,油氣等化石燃料多儲存在沉積巖中。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強化練4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doc 強化練4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pptx 強化練5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doc 強化練5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pptx 第4課時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doc 第4課時 地球的宇宙環境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pptx 第5課時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doc 第5課時 地球的歷史與圈層結構.ppt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