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地理復習地圖三要素與等高線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三種定向法:一般定向法指向標定向法經緯網定向法面向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知識回顧·地圖三要素知識回顧·方向例題:1.乙地在丙地的( )A.西北方 B.正西方 C.東南方 D.正北方題型①:位置判斷題型②:方向描述標方向畫十字讀方向D例題:2.圖中河流流向為___________3.圖中藍色段公路走向為__________自西向東流西北-東南走向箭頭所指方向為北北(N)南(S)西(W)東(E)河流流向:自xx向XX流(例:自西向東流)山脈/公路走向:xx-xx走向或xx走向(例:東北-西南走向;東西走向)知識回顧·比例尺概念: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單位換算:1km=1000m=100000cmkm換算成厘米“+5個0”km換算成米“+3個0”厘米換算成km“-5個0”厘米換算成m“-2個0”題型①:計算圖上距離/實地距離/比例尺例題:1.若量得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為2厘米,則兩地的實際距離是____m2.若圖上距離5厘米,實地距離為5km,則該圖比例尺為________4001:100000題型②:比例尺大小與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比例尺小—范圍大,簡略(中國地圖)比例尺大—范圍小,詳細(澎揚地圖)知識回顧·比例尺題型②:大小比例尺ABA、B兩幅地圖比例尺大的是_____比大小,看分母(看后面數字)分母大,比例尺小分母小,比例尺大BA、B兩幅地圖范圍大的是____A比例尺小(1:5000)—范圍大,簡略(中國地圖)比例尺大(1:50)—范圍小,詳細(澎揚地圖)常用的圖例和注記知識回顧·圖例和注記海拔相對高度等高線等高距知識回顧·等高線地形圖EFGHD概念觀察圖1-32,比較途中甲地和乙地的等高線分布情況,回答以下問題1. _______地的等高線稀疏,坡度比較________。2. _______地的等高線密集,坡度比較________。3.從B、C兩點登山頂A,哪里出發比較省力,哪里出發比較具有挑戰性,為什么?知識回顧·等高線乙緩甲陡B點出發比較省力。因為AB等高線稀疏,坡度較緩,比較省力。C點出發比較具有挑戰性。因為AC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比較具有挑戰性知識回顧·等高線地形部位:山頂、山谷、山脊、洼地、陡崖、鞍部(1)寫出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稱:A____、C____、D____、F____。鞍部山脊陡崖山谷(2)該圖等高距為______米。(3)B點的海拔范圍____~_____米。100700800(4)C、F兩處,哪處會形成河流?為什么?F處(1分)。因為F處等高線向高處凸出(1分),是山谷(1分),山谷易發育河流(1分)等高線地圖三類問題①問:是否有河流? 區分山谷/山脊xx處有河流。因為等高線向高處凸出,是山谷,山谷易發育河流②問:河流流向? 判斷等高線高低例如: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因為東北部海拔高,西南部海拔低,水往低處流,所以河流自東北向西南流。③問:河流流速? 判斷等高線密集程度例如:A河流速更快。因為A處等高線密集,坡度較陡,所以流速快。經緯網經緯網比較點 經線 緯線長度 每一條經線都相等 每條緯線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圓弧狀況 半圓 圓相互關系 所有經線都能相交于南北兩極 所有的緯線都相互平行指示方向 南北方向 東西方向比較點 經 度 緯 度度數起點線 0°經線(本初子午線) 0°緯線(赤道)劃分方法 以0°經線為界,向東、向西各劃分180° 以0°緯線為界,向南向北各劃分90°0°經線以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 0°緯線以北為北緯度,0°緯線以南為南緯度代號 東經(E)、西經(W) 南緯(S)、北緯(N)分布規律 東經度的度數愈向東愈大,西經度的度數愈向西愈大。 北緯的度數愈向北愈大,南緯的度數愈向南愈大。180°150°W120°W90°W60°W30°W150°E120°E90°E60°E30°E0°30°W20°W160°E東半球19°W(1)19°W是___半球(2)25°W是___半球(3)170°E是____半球(4)158°E是____半球25°W170°E158°E比較點 經 度 緯 度 半球的劃分 以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劃分 以赤道為界劃分 20°W以東,160°E以西為東半球, 20°W以西,160°E以東為西半球。 赤道以北為北半球, 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低、中、高 緯度(緯度帶) 低緯度 0°—30°中緯度 30°—60°高緯度 60°—90°五帶的劃分 (熱量帶、溫度帶) 北極圈以北地區 北寒帶 66.5°N—90°N北極圈和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 23.5°N—66.5°N南北回歸線之間 熱帶 23.5°N—23.5°S南回歸線和南極圈之間 南溫帶 23.5°S—66.5°S南極圈以南地區 南寒帶 66.5°S—90°S地點 經緯度位置 半球位置、緯度帶位置、溫度帶位置① ② ③ ① (40 S、180 );南半球、西半球;中緯度;南溫帶② (20 S、140 E);南半球、東半球;低緯度;熱帶③ (20 N、180 );北半球、西半球;低緯度;熱帶南北極俯視圖ABC0°180°90°E90°W0°90°W90°E180°BA南極上空俯視圖北極上空俯視圖45°E135°E135°W45°W135°E135°W45°W45°E自轉順時針自轉逆時針20°W160°E東半球西半球20°W160°E西半球東半球南極洲南美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亞洲非洲南美洲歐洲世界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湖地形 海拔和地形特征 世界主要地形區(課本最后世界地形圖) 山地 一般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陡峻,山脈排列有序,脈絡分明, “大地的骨架”。 世界最長的山脈:( )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脈:( )世界海拔最高山峰:( )平原 一般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較緩,主要分布在大河兩岸和瀕臨海洋的地區,是人口集中分布區。 北半球最冷的平原:( )面積最大的平原、最大的熱帶雨林區:( )高原 一般在500米以上。地表起伏 不大,但邊緣處比較陡峭。 面積最大的高原:( )海拔最高的高原:( )丘陵 一般在 米以下,坡度和緩,連綿起伏。 主要種植 , 等盆地 沒一定標準 , 高, 低 面積最大的盆地:( )重要提醒:①地形/地形類型/種類:5種(例如:高原);②地形區/地形單元:具體名稱(例如:黃土高原);③地形部位:例如 山谷亞洲的地形特點:海拔:地勢中間高四周低地面起伏:地面起伏大地形種類和分布:亞洲地形種類多樣,以山地、高原為主。重要提醒:2.地形總體特點的描述:(1)海拔(地勢xx高xx低)(2)地表起伏(大?小?)(3)地形種類和分布(地形復雜多樣?單一?以xx為主,xx主要分布在x方向)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柱狀圖考點精講以溫定帶 (看曲線兩端) 以水定型 特點終年15-30攝氏度,熱帶 熱帶+年雨型,熱帶雨林氣候 熱帶+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 熱帶+夏雨型,熱帶草原氣候(降水季節差異較大) 熱帶+夏雨型,熱帶季風氣候(降水季節差異巨大) 終年高溫多雨終年高溫,降水稀少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最低月氣溫大于0攝氏度,亞熱帶 亞熱帶+年雨型,溫帶海洋氣候 亞熱帶+夏雨型,亞熱帶季風和濕潤氣候(浙江、上海、杭州) 亞熱帶+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冬溫夏涼,全年降水均勻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最低月氣溫小于0攝氏度,溫帶 溫帶+少雨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溫帶+夏雨型,溫帶季風氣候(北京) 冬冷夏熱,降水較少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終年小于0攝氏度 寒帶氣候 終年嚴寒,降水較少歸納:受到緯度位置導致氣候的變化。備注:南半球季節與北半球相反 地形影響溫度 高原山地氣候:寒冷,較多地方終年冰雪覆蓋,氣候垂直變化,海拔每上升1000米,氣候下降6攝氏度。 氣候判定:以溫定帶,以水定型完成填空p4 10 只需要判斷氣候類型21.(8分)2023年世界地球日,央視《新聞調查》點贊溫州市紅樹林引種工作。我市為什么能成功引種紅樹林?種植紅樹林的意義何在?請你參與調查研究,完成項目成果。(1)溫州緯度較低,氣溫條件與紅樹林自然生長的北界相近;溫州東臨東海,有較長的海岸線供紅樹林種植。(4 分)(2)紅樹林的種植,有助于保護沿海地區的生物多樣性,改善當地生態環境;提供了更為豐富的生物與環境資源,促進溫州經濟發展。(4 分)22.(12分)串串葡萄,譜寫共富之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鏈接:吐魯番處處可見四面通風的傳統晾房,所產葡萄干暢銷海內外。一曲《吐魯番的葡萄熟了》讓人想起曲作者施光南家鄉金華的葡萄。金華丘陵起伏、盆地平展、河流蜿蜒,標準化、智能化種植葡萄漸成規模,“浦江葡萄”獲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1)觀察圖 1、2、3,簡析吐魯番與金華海陸位置的差異對兩地降水的影響。(4分)(2)兩地葡萄各具特色。同學不由產生如下疑惑,請任選其一,結合圖文材料答疑解惑(4分)疑惑一:香甜的吐魯番葡萄為什么能夠被自然風干成美味的葡萄干?疑惑二:兩地的地理環境差異顯著,金華能出產優質葡萄的自然條件有哪些?(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勤勞智慧的金華人民該怎樣讓葡萄產業進一步助力鄉村振興。(4分)(1)吐魯番深居內陸,海洋水汽難以到達,降水稀少。(2 分)金華離海洋較近,夏季風帶來充足水汽,降水豐富。(2 分)(2)疑惑一:吐魯番光照強,晝夜溫差大,葡萄品質好;氣候干旱,多晴天,夏季氣溫高,有利于長時間晾曬;有專門晾房,晾制經驗豐富等。(4 分)疑惑二:金華地形以盆地丘陵為主,適宜種植葡萄;夏季高溫多雨,雨熱同期,利于葡萄生長;多河流,水源充足;光照充足,葡萄品質好等。(4分)(3)從引進優良品種、推廣先進技術、提升品牌知名度、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等角度回答。(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