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七律·長征》第二課時核心素養目標:文化自信:從文字中體會紅軍在長征途中所表現出的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邁的氣概。語言應用:正確理解詩句。背誦詩歌。思維能力:感覺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主義精神。審美創造:品讀詩歌,想象詩詞中描寫的畫面,感受紅軍戰士的偉大精神。教學重難點:感覺紅軍長征過程中經歷的艱難險阻,體會紅軍戰士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和革命主義精神。教學過程:一、復習詩句,明主線。1.找出詩中體現了遠征“難”的地方,畫上橫線。預設:五嶺逶迤、烏蒙磅礴、水拍云崖、橋橫鐵索、岷山千里雪。照樣子,把詩中描寫紅軍長征途中的五件事補充完整。(對學任務單)二、群學詩句,體“窘境”。群學小組借助閱讀材料,進行合作學習:讀一讀,說說詩句的意思和表達的情感。1.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我們一起來試著讀一讀:我們勝利了(讀)金沙水拍云崖暖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讀)金沙水拍云崖暖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面對險要重重的金沙江,我們不費一槍一彈,勝利了(讀)金沙水拍云崖暖。3.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過渡:如果說翻越五嶺、走過烏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悅,巧渡金沙江,飛奪瀘定橋就是戰勝敵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又是什么呢?預設:翻越大雪山帶給紅軍的是勝利的喜悅,充滿信心地齊讀。讓我們把紅軍的這種勝利之喜,這種萬丈豪情讀出來——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三、對比閱讀,識詩人。1.長征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奇跡,長征書寫了一首驚心動魄的史詩。這首詩氣壯山河,豪情壯志,正是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之一,毛澤東同志所作。2.對于毛澤東同志,你還有知道什么?預設:一年級下冊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講述了毛主席帶領戰士和鄉親們挖井解決沙洲壩吃水困難的問題,這篇課文的插圖石碑上有“毛主席”三個字。一年級上冊第一課《我上學了》,在天安門城樓的圖片上有毛主席的畫像。我們學過的課文《青山處處埋忠骨》,即將學習的本單元課文《開國大典》等都提到了毛澤東主席,“毛主席”是一位深受人民愛戴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是新中國第一位國家主席。讓我們帶著這種崇敬之情,再一起讀讀閱讀鏈接中毛澤東主席的另一首詞《菩薩蠻·大柏地》,進一步感受偉人毛澤東樂觀豪邁的胸襟及革命情懷。4.交流自己收集的毛澤東詩詞。板書設計:5 七律·長征英勇無畏樂觀主義群學任務單一五嶺:越城嶺、都龐嶺、萌諸嶺、騎田嶺、大庾嶺的總稱。位于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省區交界處。東西長約600公里,南北寬約200公里,詩中提到的高山均在海拔1500米以上。烏蒙:即烏蒙山,位于貴州、云南兩省交界處,烏蒙山區包括貴州六盤水和畢節以及云南曲靖和昭通兩市。烏蒙山山勢雄偉,有著12座山峰,高大險峻,海拔達到2900米之高。①從這兩段介紹中,你想到了詩中的那些詞?②試想紅軍在過這些崇山峻嶺的時候都遇到了哪些困難 ③這五嶺逶迤,烏蒙磅礴在紅軍眼中是什么樣的 你有怎樣的感受?群學任務單二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3日,長征途中,中央紅軍軍委干部團接到搶奪皎平渡的任務。他們在金沙江邊找到一條敵軍送探子來南岸探查情況的船,又在當地農民的協助下,從水里撈出一條破船。然后,他們乘坐這兩條船渡到北岸。敵人以為探子回來了,沒有在意。紅軍突然襲擊,-舉控制皎平渡兩岸渡口。后來,又找到5條船,動員36名艄公。與此同時,紅一軍團趕到龍街渡口,紅三軍團趕到洪門]渡,但這兩個渡口都沒有船只,加上江寬水急無法架橋。軍委命令他們迅速轉到皎平渡過江。5月3日至9日,在七天七夜的時間里,紅軍主力就靠這七只小船從容過江。兩天以后,敵人追兵才趕到南岸。飛奪瀘定橋: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中的一場重要戰役,發生于1935年5月29日。中央紅軍部隊在四川省中西部強渡大渡河成功,沿大渡河東岸北上,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西岸北上,紅四團戰士在天下大雨的情況下,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進,晝夜奔襲竟達240里,終于在5月29日凌晨6時按時到達瀘定橋西岸。第2連連長和22名突擊隊員沿著槍林彈雨和火墻密布的鐵索踩著鐵鏈奪下橋頭,并與東岸部隊合圍占領了瀘定橋。同樣是勝利的戰役,為什么一個用“暖”一個用“寒”?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詩人,書法家。閱讀鏈接:《菩薩蠻·大柏地》創作于1933年夏。大柏地在江西省瑞金縣城北30公里。1929年1月,毛澤東和朱德率領紅軍從井岡山出發,2月10日,同追來的國民黨在大柏地打了一仗(大柏地戰斗),大獲全勝。1933年夏天,毛澤東重新經過大柏地,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詞。這首詞以歡快的筆調,描繪了一幅色彩斑斕的大柏地雨后的壯麗景色。全詞情景交融,抒發了作者的革命豪情,表達了革命者對戰爭、對美的看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