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海區2024至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素養提升學業水平測試歷史試題本試卷共6頁,23小題,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第Ⅰ卷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寫在本試卷上無效。3.回答第Ⅱ卷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的指定區域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滿分60分。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3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1.古代兩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愛琴海地區等早期人類文明出現的時間不同,種植的農作物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把持國家權力。這說明早期人類文明具有A.共通性 B.延續性 C.發散性 D.多元性2.古希臘時期的錢幣發行者是各城邦,標志性圖案是城邦的保護神。亞歷山大及其后繼者以雅典幣制為基礎,制造希臘式錢幣,但發行者變為統治者本人,標志性圖案也變為國王的形象、名字、稱號等。該變化說明A.貨幣鑄造技術進步 B.民主共和理念式微C.宗教信仰日趨多元 D.錢幣經濟功能增強3.古羅馬特別重視廣場建設,廣場是一個開放性的場地,廟宇、議會、法庭也是廣場的一部分,有時還是公民集會的場所。人們也把它當作購物、參政、閑談的中心。這一布局A.強化了軍事防御能力 B.保障了宗教活動優先C.加強了內部經濟聯系 D.體現了國家治理理念4.笈多帝國將土地分封給王公貴族和僧侶,形成自食封邑,并向婆羅門、印度教神廟、佛教寺院贈送大量的土地。在廣大農村,維持古老的農村公社組織,農村公社經濟相對獨立。這些措施A.瓦解了種姓制度 B.阻滯了商品經濟的發展C.埋下了分裂隱患 D.推動了政教合一的出現5.有學者指出:阿茲特克文明一度繁榮富庶,但在對周邊地區的征服中卻舉步維艱。他們不能在擴張中保持文化的同質性,其作戰目標不是征服土地,而是抓俘虜獻祭。最終周邊部族聯合西班牙,一舉滅亡阿茲特克文明。該學者旨在強調阿茲特克A.軍事力量的脆弱性 B.生產方式的局限性C.文明擴張的無序性 D.神權與王權統一性6.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一方面被認為是貴族生命和財產的保護者,貴族是蘇丹的奴仆;另一方面蘇丹是農民的“牧羊人”,農民則是被圈養的“羊群”。蘇丹還是非穆斯林臣民的皇帝。這說明奧斯曼帝國A.屬于單一奴隸制國家 B.淡化貴族和平民的界限C.政教分離的趨勢明顯 D.實行多元化的統治策略7.1371年,(英格蘭)薩摩塞特郡奧德卡姆莊園的農奴威廉姆·布若德指控,領主不在莊園時,莊頭收了他40便士的稅金,以前只收 20 便士。莊園法庭決定在該法庭成員到齊后進行審理,此前不允許向威廉姆征收任何稅金和物品。這反映了,歐洲莊園法庭A.有利于維護莊園秩序 B.削弱了領主權力C.健全了國家司法體系 D.鞏固了自然經濟8.在中世紀,意大利人的奢華服飾僅限于教會高級人士。但在14、15世紀時,對奢華服飾和時髦潮流的追逐已經而成為一種全民時尚。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A.奢侈品在全球范圍流動 B.工商業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C.白銀流入帶來巨額財富 D.意大利人審美觀念發生變化9.有學者指出,葡萄牙關于東方的真實的地理和商業知識是在到達印度后獲得的,到達印度前,葡萄牙人并不完全了解東西方商貿的具體路徑。該學者旨在說明A.地理知識決定了航海的成敗 B.印度是東西貿易的關鍵樞紐C.葡萄牙航海冒險具有盲目性 D.傳統商路影響東西方的交流10.在菲律賓至今仍被使用的墨西哥詞有“zacate”(草)、“changue”(小市場)、“chongo”(猴子)、“sayote”(一種蔬菜)等。下列能夠解釋這一現象的是A.葡萄牙殖民侵略的結果 B.得益于大西洋三角貿易C.太平洋貿易的客觀影響 D.根植于中國的朝貢貿易11.下表為英國15-17世紀物價統計(1450-1499年物價指數為100),這說明當時時間 谷物 農產品 工業品1500-1509 112 106 1011550-1559 384 270 1601600-1609 560 463 2191640-1649 786 644 304A.貨幣供應不斷增加 B.工業化提高了生產效率C.農業生產趨向停滯 D.世界殖民體系基本建立12.英國亨利八世與妻子凱瑟琳只有大女兒瑪麗存活下來。為此亨利八世決心通過休妻的方式解決繼承人的問題,但他的離婚計劃沒有獲得羅馬教廷的支持。最終,亨利八世通過宗教改革休掉了凱瑟琳,并另娶安妮為后。這說明,英國宗教改革A.維護了資產階級的利益 B.帶有信仰政治化的趨勢C.根源于王位繼承的問題 D.推翻了羅馬教廷的統治13.17世紀末,歐洲鄉村的兒童勞動現象大量存在。兒童從幼小年齡開始就被勸誘進行勞動,被安排做家傭、學徒,勞動時間有時要超過12小時。這種現象體現了A.早期原始資本積累的殘酷性 B.工業革命對勞動力需求的迫切性C.歐洲城鄉經濟發展不平衡性 D.歐洲王權強化后呈現強大權威性14.1720年英王提議下院給兩家保險公司頒發特許狀,提交下院表決。下院隨后答復國王“感謝陛下向議會提交有關船舶和貨物保險特許狀的申請。”這反映了,當時英國A.政治體制不利經濟發展 B.分權制衡體系的形成C.專制王權受到極大挑戰 D.“議會至上”原則確立15.1775年1月,費城印刷工布拉德福德向麥迪遜報告說:一封來自倫敦的信在一家咖啡館被大聲宣讀,信件告訴當地黑人:英國人計劃宣布所有奴仆自由,他們將拿起武器對抗美國人。該報告的內容,側面反映A.美國獨立戰爭缺乏群眾基礎 B.英國反對美國黑人奴隸制C.英國政治宣傳深入美國民眾 D.黑人普遍認可英國式自由16.下圖是英國畫家吉爾雷在1793年創作的漫畫。名為《法國榮耀的頂點——自由之巔》。反映法國人將國王斬首,將法官與傳教士絞殺的畫面。據此可推知,該漫畫設計的主要意圖是A.表達對法國革命的贊賞 B.反對教皇的思想權威C.認同英國式的社會變革 D.諷刺法國的政治恐怖17.19世紀印度代替了原美洲殖民地的位置。印度提供的是原料,輸入的是工業制品,形成了“工業英國—農業印度”的國際經濟分工。這A.推動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 B.導致了印度經濟畸形發展C.促進印度民族資產階級發展 D.確立了新的國際經濟秩序18.巴黎公社期間,馬克思曾致信友人稱贊巴黎工人具有“何等的歷史主動性”,指出公社的普選制、隨時可罷免公職人員等舉措體現了“真正民主”的雛形。這反映了馬克思A.指出公社失敗的原因 B.認為公社具備社會主義性質C.直接領導了公社革命 D.肯定巴黎公社的歷史進步性19.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其要點為:盡可能地建立平等的貿易條件;各國軍備必須裁減至符合維持國內安全的最低限度;必須成立一個具有特定盟約的普遍性的國際聯盟。其主要意圖是A.維護世界和平 B.倡導自由貿易C.解決列強糾紛 D.重塑國際秩序20.1932年,蘇聯農村醫療機構數量增加到5000個,農村病床數量突破10萬張。1934年,在頓河流域等地區,農村醫療機構的絕對數量和比例都超過了城市。這表明,蘇聯A.農村發展水平超過城市 B.國民經濟比例失調C.社會主義建設成效顯著 D.基層保障體系完善二、非選擇題:滿分40分。本大題共3小題,其中21題14分,22題14題,23題12分。2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市民可以在城市里自由流動,市民享有個人自由;市民可以隨時向城市法庭提出訴訟請求和控告;市民可以控制自己的財產,承認市民的財產私有制。城市特許狀保障市民的人身安全,確認市民在城市的土地自由使用權和所有權,確認某些市民享有特定的經濟特權。——摘編自馮正好《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特許狀》材料二 在城市自治實施過程中,國王與領主的權力逐步通過新的方式滲透到城市治理結構中去,主導城市自治。……為了方便審理經貿領域的案件,城市給商人設置了特殊的法庭。……中世紀的城市普遍試驗著各種民主制度形式,“市民在百年或百年以上的時期中曾試用過各式各樣政府組織方案,也發明過幾乎一切可以想象得出的組合形式。”——摘編自陳兆旺《西歐中世紀城市自治的制度分析》(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古西歐個人擁有的“自由”及這些“自由”產生的歷史淵源。(8分)(2)根據材料二,分析中古西歐地方自治對歐洲社會產生的影響。(6分)22.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 (公元前356─前323) 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1254—1324)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 (1809-1882)建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擴大了境內各民族已知世界的范圍。 提供了當時有關中國最為全面可靠的資料,使西方人對世界的了解范圍擴大了一倍。 在環球航行中獲得感想、收集材料,從而對物種問題產生了極其與眾不同的觀點。材料二 下面是《全球通史》部分目錄摘編。第六編 新興西方的世界,1500—1763年 第22章 西歐的擴張:伊比利亞階段 第23章 西歐的擴張:荷蘭、法國、英國階段 …… 第25章 全球統一性的開始 一、新的全球性視野 二、人類、動物和植物的全球性擴散 三、全球性的經濟關系 四、全球性的政治關系 五、全球性的文化關系——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根據材料一,闡釋“隨著歷史發展,西方人眼中的‘世界’逐漸變大”這一說法。(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相關史實,分析“全球統一性開始”的表現。(8分)23.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2分)協同演化是指在一個社會系統發展進程中,各子系統或演化主體之間存在互為選擇、相互反饋、協同演進的演化機制,具有過程雙向性特征。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協同演化有重要的作用。技術變革是社會轉型的先導力量,需要社會制度文化等適配條件的系統性協同助力,創造與技術變革相適應的社會經濟環境,同時技術變革的成功擴散需要強有力的社會形塑。——摘編自鄔曉燕《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協同演化及當代啟示》概括以上材料的觀點。(4分)選取世界近代史的相關史實,就材料中的局部或整體觀點展開論述。(要求:選取觀點、觀點明確、論述清晰、史論結合)(8分)南海區2024至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素養提升學業水平測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1 2 3 4 5 6 7 8 9 10D B C C B A B B C D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A B A D C D A D D C21.(1)自由:①人身自由; ②司法自由; ③財產自由; ④身份自由。(4分,每點1分)補充:⑤流動自由;淵源:①城市自治運動的興起; ②法律文件或特許狀的保障;③羅馬法精神的影響。(可替換為:契約精神的影響)補充:④工商業復興,城市興起。(可替換為:商品經濟發展)⑤市民階級崛起及長期斗爭的結果(每點2分,任答兩點得4分)(2)影響:①強化了中世紀的王權; ②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③有利于后世民主政的發展; ④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 ⑤沖擊農奴制。(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評分細則:政治 強化了中世紀的王權;打擊了封建統治,促進封建社會的瓦解經濟 ①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或者有利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 ②沖擊了農奴制(加速封建莊園經濟的衰落)階級 有利于市民階層的壯大文化 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有利于歐洲教育的發展和大學的興起;后世 有利于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提升了城市治理水平按角度給分,每一個角度2分,經濟可以答2點4分22.(1)闡釋:①疆域范圍的擴大: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等發生,西方人的疆域范圍不斷擴大;②地理認知的擴展:新航路開辟前后,西方人接觸到更多未知的海洋和陸地,地理認知得到擴展;③微觀世界的發現:近代科學的興起,西方人通過科學的視角從宏觀世界認識到微觀世界;④世界市場的逐漸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西方人接觸的世界進一步擴大。(每點2分,任答三點得6分)評分細則:時段 世界認知擴展表現 古代(亞歷山大) ①疆域范圍的擴大:隨著亞歷山大東征等發生,西方人的疆域范圍不斷擴大; ②文化交流的擴大:建立了地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帝國,推廣希臘文化,促進東西方文化的交融。中世紀(馬可·波羅) ①地理認知的擴展:新航路開辟前后,西方人接觸到更多未知的海洋和陸地,地理認知得到擴展; ②世界市場的逐漸發展: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西方人接觸的世界進一步擴大。近代(達爾文) ①微觀世界的發現:近代科學的興起,西方人通過科學的視角從宏觀世界認識到微觀世界; ②物種認知的擴大:新航路開辟后人口遷移帶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給分細則: ①三幅圖對點給分,一幅圖1點闡釋得2分。②一幅圖回答2個點只能2分;③完整答到3幅圖3個點才能拿到6分(2)表現:①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連成一個整體;②人口遷移與物種傳播,改變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和自然環境狀態;補充:物種大交換,改變農業種植結構和飲食結構。③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世界各地區的經濟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逐漸形成;④西歐的殖民掠奪,改變了世界格局與和歷史發展進程;補充: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和完善,改變世界政治格局。⑤歐洲思想解放運動(或啟蒙思想的傳播)為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思想武器,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社會進步。補充:歐洲殖民者傳播基督教文化,不同地區文化相互碰撞、交流融合,豐富世界文化多樣性(每點2分,每一點要有史實和分析,只有史實只給1分,任答四點得8分,)23.(1)觀點:①在社會系統發展過程中,存在協同演進的機制。②在歷史發展進程中,技術變革和社會轉型的協同演化非常重要。③技術變革推動社會轉型。④社會轉型推動技術變革及其擴散。(每個觀點2分,概括2個得4分。完全照抄材料不給分)補充:協同演化機制中主體與子系統演化具有雙向性;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協同演化影響(推動、促進)歷史發展進程;技術變革是社會轉型的先導;技術變革需要相適應的社會環境(2)示例1:觀點:技術變革推動社會轉型。(觀點1分)論述:①英國工業革命的技術變革推動了社會轉型。英國工業革命以蒸汽機和機器生產為主導技術,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取代手工勞動的工廠組織模式創新,推動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步入工業社會。②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帶來更便捷的動力。化學工業的興起,推動石油化工業等產業發展。隨著電力的廣泛使用,人類進入“電氣時代”。這些技術變革推動了美國、德國等國家的工業發展,壟斷資本主義的興起等,最后帶來全方位的社會轉型。(論述6分)小結: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之間存在協同演化關系,其中兩次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變革有力地推動了社會轉型。(小結1分)示例2:觀點:社會轉型為技術變革提供動力。(觀點1分)論述:①18世紀英國人口增長與城市化加劇了紡織業需求,傳統手工生產無法滿足市場,催生珍妮紡紗機等發明,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②英國在17世紀率先建立君主立憲制,隨后不斷完善的民主政體與法制,為瓦特等工匠的技術改良與創新提供相對穩定的政治環境。(論述6分)小結:社會轉型通過市場需求、制度保障等方面,推動技術變革,并深刻改變世界面貌。(小結1分)評卷注意事項:觀點要包含“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關系或歷史事物之間“協同演化”的關系,且表達成句得1分;論述1個世界近代史“史實+說明(點題)”3分,2個則6分;論述寫中國近代史的同等給分,中國近代史也是世界近代史組成部分;用了世界古代史(15世紀以前)、世界現代史(1914年以后)的史實0分;能傾重論述其中一個因素并大致講明白技術變革與社會轉型的關系即可相應給分;論述主體與總結要對應。小結1分需有論述的基礎上方可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