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14《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內涵和現實意義。2.理清演講者的演講思路,把握演講詞層層推進的結構。3.學習本文擺事實,講道理的論證方法。4引導學生樹立格物致知精神及樂于動手實驗的科學品質。教學重點(1)整體把握課文內容,梳理演講者的思路。(2)理解演講中事例對于觀點的印證作用。教學難點正確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內涵。教學過程導入:1.簡述演講的定義及閱讀方法。2.結合第一段及注釋,梳理演講背景。背景資料:1970年前,人們認為基本粒子都可以歸納為三種夸克。丁肇中對此持懷疑態度,他想進行實驗,這個想法卻遭到了幾乎所有國家大型實驗室的反對。最終,他們在美國布魯海文國家實驗宣開展了實驗,經過兩年多夜以繼日的實驗,發現了一種未曾預料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來自于第四夸克。他的發現推翻了過去認為世界只有三種夸克組成的理論,為人類認識微觀世界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丁肇中因此項發現在1976年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國,3個月后,父母把他帶回中國,他在中國接受了十幾年的教育,在20歲時只身赴美,進入密歇根大學,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經過他多年的實驗,發現了J粒子,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曾多次回國探親,對祖國的科學事業極為關心。在他領導的實驗小組里,中國派去的同志約占半數,這些科學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導下正從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華”征文頒獎活動中發表這樣的演講。任務一:1.逐段比讀,模仿丁肇中的風格將每段改編為一句話演講詞。在此基礎上梳理演講詞觀點的總結規律。示例:1:中國學生應當如何學習自然科學呢?(尾句)2: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實驗。(尾句)3:傳統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首句,關聯詞提示)4:傳統儒家重視內心領悟,忽視實驗。(首句+尾句)5:傳統儒家重視內心領悟,忽視實驗的觀點在當下行不通。(首句+尾句)6:我認為實驗精神在科學中很重要。(尾句)7:新的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得到。(首句)8:實驗需要積極的探測。(首句)9:實驗需要眼光、勇氣和毅力。(尾句)10:由于傳統儒家忽視實驗,實驗又需要較多品質,所以學術進展只能依賴少數人的突破。(上文+尾句)11:在今天中國學生還重理論輕實踐。(上下文+首句)12:以我為例,我發現做研究需要自己做主張、出主意。(尾句)13:格物致知精神意義重大,我們應當培養實驗精神,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首句+尾句)總結:作者觀點是學習自然科學的中國學生應當重視實驗精神。這就體現了演講的針對性。梳理規律:1.尋找事實對應的觀點;2.緊扣中心詞;3.綜合首尾句。2.解讀這13句話之間的關系,分析本文思路。梳理演講詞內部關系有多少種?示例:問答關系(問) 中國學生應當如何學習自然科學呢?(答) 因此,應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實驗。證明關系、轉折關系(觀點) 然而,傳統教育不重視格物致知。(舉例) 例如,王陽明代表的傳統儒家重視內心領悟,忽視實驗。(轉折) 這種傳統觀念在當下行不通。遞進關系(個人角度)我認為實驗精神在科學中至關重要。(歷史角度)歷史告訴我們,新知識只能通過實地實驗獲得。(并列) 實驗需要積極的探測,(遞進) 實驗更需要眼光、勇氣和毅力。因果關系(因果) 正因傳統儒家忽視實驗,且實驗對個人素質要求極高,所以學術進展長期依賴少數人突破。轉折關系(轉折) 當今中國學生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問題。分總關系(舉例) 以我為例,研究發現自主決策與創新思維不可或缺。(總結) 因此,必須重新認識格物致知精神,培養實驗能力,方能推動科學發展。邏輯結構示例:提出演講主題:1;回答解決方法:傳統教育弊病:科學中實驗精神的重要性:實驗精神的過程和要求:當下中國讀書人現狀及我的經驗:格物致知的意義,提出對中國一代人的希望:由此可知,演講稿具有思路清晰、層層推進的特點。思路大致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傳統弊病,現代社會要求,中國學生,個人經歷);解決問題(提出希望號召)思路展開。任務二:1.模擬演講下面兩個語段,分析聞一多和丁肇中的演講風格。語段1:8段:反動派挑撥離間,卑鄙無恥,你們看見聯大走了,學生放暑假了,便以為我們沒有力量了嗎 特務們!你們看見今天到會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來了,我們昆明的青年決不會讓你們這樣蠻橫下去的!語段2:3段:但是傳統的中國教育并不重視真正的格物和致知。這可能是因為傳統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尋求新知識,而是適應一個固定的社會制度。《大學》本身就說,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達到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的田地,從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為這樣,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便被埋沒了。示例:聞一多:激情澎湃,有感染力(運用情感感染)。丁肇中:旁征博引,邏輯嚴密。本文風格補充:邏輯嚴密:逐層深入機理,一氣呵成;起承轉合,關聯詞多;溫文爾雅,溫和有禮……2.選擇旁征博引(旁征博引:引事例、引名言)風格明顯的一個段落,參考教科書94頁的演講技巧,進行模擬演講。聽眾梳理觀點和材料的關系,說明理由。(理由包含所引材料的主要內容和本段主要觀點)示例:引出關系:2段:引用《大學》中的內容,指出“格物致知”的基本意思,承接“傳統教育”,引出“格物致知”的話題。證明關系:3段: 引用《大學》介紹傳統教育中“格物致知”的目的,解釋其真正意義被埋沒的原因。4段:王陽明“格”竹:論述傳統儒家把探察外界誤認為探討自己8段:做實驗了解竹子:論述實驗的過程不是消極的觀察,而是積極的探測11段:中國學生事例:論述中國學生偏向于理論而輕視實驗12段:作者親身經驗:論述埋頭苦讀應付一切,對于實際的需要毫無幫助3.對比本單元兩篇演講稿,對比分析異同。示例:同:主體內容都有事實,有觀點。結尾部分都對聽眾作了號召。中間部分都邏輯嚴謹。事實——分析——號召;問題——意義做法——號召異:聞一多激情感染,丁肇中邏輯致勝,例證更充分。聞一多針對三類人群發表觀點,觀點多樣;丁肇中針對一類人,觀點單一。聞一多觀點有的要依據事實去分析,丁肇中觀點多數在首尾句。課堂總結本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觀點,以王陽明和作者的實例為論據,針對傳統教育下的中國學生的弱點,論證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義,號召中國學生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這樣才能對世界有所貢獻。板書設計應有格物致知精神提出問題 應該怎樣學習自然科學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論證格物致知的含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