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三二模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個小題,每題2分,共2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1.考古發現,良渚古城遺址有大面積水稻田,核心倉儲區有數量驚人的稻谷遺存及精細加工的石質“耘田器”和型形器,據此可知,這一時期A.原始農業開始產生 B.早期國家形態出現C.貧富分化程度加劇 D.稻作農業經濟興盛2.某歷史著作闡述中國歷史上某個時期寫到:一個絕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時代;一個文化上風流競逐、異彩紛呈的時代,一個各民族大遷徙(大交融的時代。這最有可能是中國歷史上哪一時期A.夏商周時期 B.秦漢時期 C.三國時期 D.魏晉南北朝時期3.梁啟超曾言:“中國南北兩大河流,各為風氣,不相屬也。自隋煬浚運河以連貫之,而兩河之下游,遂別開交通之路。自運河既通以后,由南北一統之基礎,遂以大定。”由此可知,大運河A.促進城市經濟的繁榮 B.成為航運的主要方式C.適應了鞏固國家統一的需要 D.密切了政治經濟中心的聯系4.“(某航海家)把他最崇敬最熱愛的大海作為長眠之地。確實,他是大海之子……按照他的意愿,帶回南京的只有一雙鞋子和一撮頭發,葬在南京城外的墳墓里,供后人憑吊。”因為“他’A.七下西洋 B.抗擊倭寇 C.東渡日本 D.收復臺灣5.從下列兩幅形勢圖中可以得出的推論是A.革命運動都從南到北席卷全國 B.革命中宣布獨立的省區完全相同C.兩次斗爭都反對北洋軍閥割據混戰 D.孫中山為維護共和展開了不屑斗爭6.史料是了解和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觀察圖1-3,三張圖共同說明了在抗日戰爭中圖1:1936年12月19日,中共蘇維埃中央政府及中共中央對西安事變通電圖2:《論持久戰》圖3:八路軍和民兵配合拆除正太鐵路A.正面戰場的重要地位 B.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C.敵后戰場的巨大作用 D.東方主戰場的重要地位7.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收回了被洋人控制了近百年的海關,如右圖為第一任海關總署署長孔原的《任命通知書》。這說明,中華人民共和國A.加強工必建設 B.注重民主協商C.走向獨立自生 D.踐行和平外交8.1984年,石家莊城市進行“撞擊發射式”綜合改革,引“包”字進城,解國家與企業、企業與職工的分配關系。這一現象表明,當時石家莊A.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雅廣 B.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C.走在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前沿 D.擴大了國有企業的經營自主權9.右圖是愛奧尼亞圓柱,被稱為古代希臘的建筑象征,最初起源于告代兩河流域的金教藝術。據此可知A.基督教在古代希臘廣泛傳播 B.古代兩河流域孕育了西方文明C.古代希臘成為世界文明中心 D.東西方文化得到交流與交融10.19世紀五六十年代,世界各地“一團亂麻”,戰亂不斷。俄國農奴起義不斷;美國面臨國家南北分裂的威脅;中國國門被西方的堅船利炮強行打開;印度則用戰爭回答英國的殖民侵略,導致這“一團亂麻”的共同歷史因素是A.早期殖民擴張 B.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C.第一次工業革命 D.第二次工業革命11.“述往事,思來者”。學習下列史實能夠得到的共同啟示是※1937年,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1942年,《聯合家宣言》簽署 ※1955年,萬隆精神形成 ※1961年,不結盟運動成立 ※1995年,世界貿易組織成立A.改革創新,發展經濟 B.求同存異,合作共贏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爭取自由,發揚民主12.2025年開年,Deepseek橫空出世,憑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優勢一夜之間在各行各業掀走AI巨浪,谷歌、微軟、OpenA1等科技巨頭紛紛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各國開啟了全球“A大模型競賽”。這反映出當代世界A.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如強 B.多極化趨勢沖擊兩極格局C.文化多樣性特征日益明顯 D.社會信息化水平飛速發展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13題12分,14題10分,15題14分,共36分)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中國歷史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統一的規模越來越大,統一的制度基礎越來越堅實。—趙毅《統一于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材料二 中國考古學家對古代都城遺址開展了大量的考古工作,通過對這些古代都城的考古研究,我們發現不同民族所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的一致性,其中蘊含著古代中國各個民族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摘編自劉慶柱《中國古代都城發展史與國家達同》材料三 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始終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建立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了56個民族多元一體、交織交融的融洽民族關系,形成了守望相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元大都平面圖(1)依據材料一,指出中國歷史發展的演進趨勢。(1分)結合所學知識,列舉秦漢、隋唐元明清時期分別出現了哪些政治制度創新促進了這一趨勢的發展。(3分)(2)依據材料二,概文本的觀點>從《元大都平面圖》中找出能論證此觀點的信息,并予以簡要說明。(6分)(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以識。(2分)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時間 日記具體內容1944年十月初五 我家院子里駐扎的“遭殃軍”(中央軍)走了,母親發現屋子里間的糧倉內放的麥子全不見了。我們母子倆一年也吃不完的滿滿一倉麥子,足有三四石,咋就不見了呢 1949年十月初八 新中國成立了,合陽縣的村村鄉鄉都舉行了各種各樣的慶祝活動,位于最南端的路井鄉格外熱鬧。除召開大大小小的慶祝會、座談會、報告會之外,莊稼人用民間“社火”來表達自己發自內心的喜悅之情。1954年4月14日 東北村開了選舉大會,東北村共有常住人口446人:選出侯勤江、王碧洽、靳自榮、侯生水為人民代表,靳自榮為赴縣代表。1982年7月9日 路一大隊第五生產隊在我家門口的樹底下召開社員會,討論本隊實行哪一種生產責任制。經過表決,全隊到會的人都同意大包干。—摘編自候永祿《農民日記——一個農民的生存實錄》(1)根據日記肉容并結合所學,回答新中國成立后農村生產關系的三次調整有何共同積極作用(2分)(2)侯永祿的《農民日記》記錄的這些片段,展現了不同時代下民眾生活的轉變。從材料中任選一篇日記,結合所學簡要說明這一日記內容是如何體現“時代變遷影響民眾生活”這一觀點的。(8分)1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材料一圖1:波斯坦會議英美蘇三位領導人握手 圖2:古巴導彈危機材料二:某歷史學者對1945年6月—12月美蘇關系中的重大事件進行了賦分,編制出了“1945年6月—12月美蘇關系得分量化表”。月份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美國 12 12 -10 -10 -10 -12 -16蘇聯 12 10 -8 -10 -10 -10 -10合計 24 22 -18 -20 -20 -22 -26——據丁鑫南《關于冷戰起源的多維度思考》(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兩次“握手”反映出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4分)(2)依據材料一美蘇關系得分量化表,對冷戰發生進行責任劃分。(6分)(3)綜合上述材料,歸納影響國家間關系的因素。(4分)2025年初三二模考試歷史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每題2分,共24分)1-12 DDCAD BCDDC BD二、非選擇題(共36分)13(1)演進趨勢: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或從分裂走向統一)。政治制度創新:秦漢:郡縣制、推恩令;隋唐: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元明清:行省制、軍機處(2)觀點:不同民族建立的都城布局形制具有一致性,體現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認同。信息及說明:元大都平面呈方正格局,中軸對稱,宮城位于中軸線上。體現中原傳統都城的禮制規范,說明蒙古族政權對中原文化的認同,強化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政治文化基礎。(3)認識:統一多民族國家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共同推動國家發展,多元一體格局是長期歷史積淀的結果;政治制度創新與文化認同是國家統一的重要保障。14(1)共同積極作用: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推動農業生產發展;改善農民生活,鞏固政權基礎。(2)示例:1949年十月初八日記時代背景:新中國成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人民當家作主(2分)。體現:合陽縣鄉村舉行慶祝會、座談會等活動,反映新政權建立后基層社會的動員與組織(3分)。農民用“社火”表達喜悅,體現民眾對新政權的認同,社會氛圍從戰亂轉向和平,民眾生活獲得穩定感(3分)。15(1)關系變化:圖1(波茨坦會議):美蘇作為盟友合作,共同規劃戰后秩序(2分)。圖2(古巴導彈危機):美蘇對抗加劇,冷戰達到高潮(2分)。總體:從二戰中的同盟關系轉變為戰后的敵對(冷戰)關系。(2)責任劃分:1945年6-7月:美蘇合作得分較高,雙方共同維護戰后秩序(2分)。1945年8-12月:美蘇得分均為負值且差距擴大,美國主動推行遏制政策(如杜魯門主義),蘇聯采取對抗措施(如東歐勢力范圍),雙方責任并存,但美國更具主動性(4分)。(3)影響因素:國家利益(根本因素);意識形態差異;實力對比變化;國際局勢(如戰后秩序安排)。(任答2點,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