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二單元 第一講 辛亥革命(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近代史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二單元 第一講 辛亥革命(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打包)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中國近代史

資源簡介

(共118張PPT)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第二單元
|歷|史|時|空|定|位|
|整|體|印|象|感|知|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這段歷史,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國在政治體制、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風俗觀念方面發生的新變化,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另一方面從民國初年政壇的波譎云詭以及北洋軍閥的混戰割據、政治上的分崩離析認識到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細|化|階|段|特|征|
政治上 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中華民國建立,中國產生了新的共和政體;北洋政府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
經濟上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實業,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侵略,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續表
思想 文化上 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
社會 生活上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巨變。這一時期服飾、禮儀、婚俗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辛亥革命
第一講
理綱要
記要點
1.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在革命運動高漲之際,立憲運動也造成很大聲勢。
2.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終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但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
CONTENTS
目錄
01
02
05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課時跟蹤檢測
03
04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
01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1.清末“新政”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這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2.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興起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____________組織興中會。
(2)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創建_______________。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________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發展 孫中山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廣州_____________引起巨大震動
檀香山
中國同盟會
民生
黃花崗起義
3.預備立憲
背景 革命運動高漲
歷程 (1)1906年9月,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
(2)1908年8月,頒布《_______________》。
(3)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結果 立憲派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欽定憲法大綱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中華民國的建立
背景 1911年,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__________、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但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四川保路運動
川漢
武昌 起義 概況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_______________,推黎元洪為都督
影響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中華 民國 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_________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影響 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在中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續表
湖北軍政府
孫中山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主權在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享有自由和權利;責任內閣制
評價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
清帝 退位 南北 議和 袁世凱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孫中山被迫妥協
清朝 滅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_______________》,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袁世凱當選 臨時大總統 標志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
結果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清帝遜位詔書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意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經濟: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思想:傳播了______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民主共和
局限 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續表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民生主義: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仍歸原主所有,革命后隨著社會進步而增長的地價,則歸國家所有,由全體國民共享。孫中山把他的這套辦法理解為當時流行于歐美的“社會主義”,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清除將來爆發“社會革命”的隱患,達到“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目的。
2.湖北軍政府: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起義勝利以后,革命黨人建立的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即“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是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認為臨時中央軍政府。曾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等一系列進步意義的政策和法令。
|史|學|研|究|
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
革命顛覆了傳統的王朝統治,卻無法改變舊的政治傳統。迷信權力、漠視約法成為革命后各派政治勢力的共同趨向。民初政治的最大糾葛,是民權與國權、內閣制與總統制的爭斗,這些爭斗都圍繞著權力如何分配的問題,國民黨要求實行內閣制,掌控以議會為中心的國家權力,而進步黨希望建立總統制,借助袁世凱的勢力,建立強有力
的中央政府。然而,議會權力也好,總統權力也好,如何進行限制和分權,如何在立憲的框架下施行,這些卻被嚴重忽視,被置于次要的位置。民初的國會,雖然熱熱鬧鬧,但無論是國民黨還是進步黨,關心的重點都不是協商妥協,為民國制定一個新憲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黨爭,打擊對方的勢力,擴充自己的權力。
——摘編自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歷史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關|照|時|代|
|以|圖|證|史|
[解讀] 武昌起義成功后,全國紛紛響應,大部分省份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名存實亡。這一局面的形成,從側面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控制力下降,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革命黨人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但短時間內的紛紛“響應”,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
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
02
史料探究
主題(一)辛亥革命
1.從預備立憲與辛亥革命的關系看
  材料一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俄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同年,慈禧詔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國政治。一年之后,五大臣考察歸來,建議清政府進行“立憲”,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1906年9
月,清廷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明確宣布了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輿論嘩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探究1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清政府立憲的特點并分析與辛亥革命的關系。
提示:特點:深受日俄戰爭外部因素影響;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以強化皇權為核心;具有明顯的欺騙性。
關系:清末新政使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條件。
2.從辛亥革命的內容看
  材料二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摘自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探究2根據材料二,分析孫中山為什么要主張“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這三種革命。
提示:進行民族革命是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進行政治革命是要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進行社會革命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分化和對立,避免出現歐美革命帶來的社會弊端。
3.從辛亥革命的功績與局限看
  材料三 民國建立后……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的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男人剪辮子、女人放足、青年離家、自由戀愛、神位被黜、洋貨暢銷、西學昌盛……這些社會生活的表征,實際反映的是傳統價值觀念逐漸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材料四 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詢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
——摘編自范小方《戴季陶傳》
探究3結合材料三、四和所學知識,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與局限性。
提示:成功之處:沖擊了傳統觀念的正統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社會習俗的變遷;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局限性:辛亥革命脫離群眾,在當時農村影響有限,失敗具有必然性。
史論形成
1.全面認識三民主義
(1)進步性
①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手段來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明確提出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②推翻封建專制王朝后要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前途與方向。
③土地綱領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強烈革命愿望。所以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
(2)局限性
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地、徹底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
②民生主義的土地綱領不夠徹底,不是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辦法,即核定地價,沒有和農民的土地要求聯系起來。這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軟弱性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不徹底性。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徹底的勝利。
2.準確理解辛亥革命成敗的本質含義
(1)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以挽救民族危亡。
(2)從直接結果來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可以說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3)從最終結果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3.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化(或社會轉型)
從帝國 到民國 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臣民 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社會的面貌為之一新
從君權神授到 人民主權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從變法圖存到 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從人治 到法治 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在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續表
史料探究
主題(二)《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從臨時約法內容的變動看
  材料一 第四條 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之權。
第五條 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兼任免文武官員,但制定官制、官規,及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專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十八條 行政各部設部長一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
——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是民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后被《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條 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條 臨時大總統經參議院之同意,得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
第四十三條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探究1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關條款內容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提示:不同之處:約法取消了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的權力;約法規定總理也為國務員;約法規定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原因: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限制其權力而因人立法。
2.從約法的進步性看
材料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權憲法,第一次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等憲政理念,從而開啟了中國近代立憲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主權在民”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統治中國2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義的專制制度,從而樹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觀念,促進了民主主義潮流的大發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摘編自袁兵喜《權利與權力的規制: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憲政理念》
探究2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方面的主要體現,并指出該“約法”的歷史地位。
提示:體現:按三權分立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享有人身、言論等自由和權利。
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或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3.從約法的局限性看
  材料四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各個政府手上廢立著,反復著,掙扎著……在南京臨時政府誕生前后,革命黨人對袁世凱抱有幻想,承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同共和,就答應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中國民族資本主
義又是眾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發育不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沒有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帝國主義必須擁有殖民地附屬國,發達國家不再允許發展中的國家發達,它們只需要從屬和附庸。袁世凱已經承襲了自曾國藩以來的漢族官僚實力,總攬了清廷大權。
——摘編自張燕《淺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能實行的原因》
探究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能實行的原因及其啟示。
提示: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約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國主義的阻撓;袁世凱勢力的強大。
啟示:要善于抓住時機;要不斷發展經濟,增強力量;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不能因人設法。
史論形成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1)歷史意義
經濟上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政治上 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上 知識分子利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和權利,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法律上 中國歷史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為后來的制憲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藍本
對外上 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含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民族分裂的作用
國際上 對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續表
(2)局限性
①現實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義”色彩,損害了立憲的公平公正和嚴肅性。
②沒有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
④對實現人民的基本權利缺乏確實的保障。
⑤對責任內閣制的規定尚不完備。
⑥缺乏相應的制度措施,僅憑一紙約法就要束縛袁世凱權力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以至于約法最后成了一紙空文。
⑦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
2.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制度
(1)君主立憲制的提出與實踐
①19世紀60年代,早期維新派主張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
②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大力主張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由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維新派君主立憲的愿望破產。
(2)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發展歷程
①20世紀初開始,孫中山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成立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但終因袁世凱的上臺而失敗。
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一全國后,國民黨實行“訓政”,即國民黨一黨專政,實際上是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③1946年,國民黨召開“制憲國大”,并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確認了以蔣介石獨裁統治為核心的國家制度。
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
03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1.8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標要求

題組(一) 三民主義
1.(2024·浙江1月選考)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
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
1.命題分析:第1題通過提供新情境,考查三民主義的“局限性”,從而隱性考查辛亥革命失敗的必然性。該題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平時要加強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防止思維固化。
價值發掘
   類別
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
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
題組(二) 辛亥革命及其影響
2.(2024·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
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
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
總計 547 31 842 113 1 533
續表
2.命題分析:對于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在備考復習時往往忽視其背景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組織準備等。如第2題,在傳統認知中,清末新政編練新軍,培植形成了袁世凱等北洋軍閥勢力。該題以清末新軍軍官的來源構成創設學術情境,透過表格數據材料分析新軍對辛亥革命發展的推動作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價值發掘

3.(2024·廣東高考)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下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  )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
3.易錯提醒:第3題在材料情境中設置了一個“陷阱”,即“所示廣告”,從而引導考生誤選A項。本題必須要綜合圖中文字信息得出正確結論。
價值發掘

4.(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雜捐等不合理舊稅。但是,在現實需求面前,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 (  )
A.應對嚴重財政困難 B.全面完善稅收體制
C.有效聚攏全國稅收 D.籌集資金供給軍需
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
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
04
(2021·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小英雄”
材料 下圖為清末兒童讀物《啟蒙畫報》創刊號(1902年6月23日)刊發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思路要“清”
本題我們可分兩步解答,第一步提取材料信息,第二步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第一步,要充分利用材料全面提取有效信息。材料文字部分可以提取:清末、1902年;《啟蒙畫報》、閱報;孝、忠、圣經賢傳;慧且聰、好學、開智;雄且英,風姿豪邁等。圖片可以提取:火槍、地球儀,小英雄,世界大同等。
第二步,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解答這一問,核心思路就三點,即: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首先,回答“是什么”,通過以上提取的信息,描述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什么樣子的。經過對所提取信息的分析,我們看到,文字中介紹的小英雄,博古通今、聰慧好學,具有英雄氣概,圖片中火槍預示著小英雄要抵御外侮,小英雄英姿颯爽的立于中央,注視地球儀以及“大同世界”等字眼,預示具有開眼看世界的“世界眼光”。
其次,接下來要回答為什么,即:畫報提倡“小英雄”形象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教育上加以闡釋。
最后,對“小英雄”形象進行評價。
三、答題要“范”
(一)信息提取
清末、1902年;畫報、閱報;孝、忠、圣經賢傳;慧且聰、好學、開智;雄且英,風姿豪邁等,火槍、地球儀、小英雄、啟蒙、世界大同等。
(二)形象闡釋
晚清畫報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種新國民的形象,具有以下品質:愛國救亡、奮發圖強、博古通今、具有世界眼光。
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由晚清時期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政治上,民族危機深重,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經濟上與階級上,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上,外來先進思想和科技的傳入,啟發了民智;教育上,晚清近代教育和留學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愛國知識分子。
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
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體現了晚清時期愛國知識分子對“新國民”形象的探索和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是歷史的進步。在今天,對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教育仍然有重要意義,我們也應該學習小英雄的優秀品質,報效祖國。
課時跟蹤檢測
05
(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一、選擇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廷一方面借助“祈雨輒驗”的舉動企圖凝聚民心、宣揚“天命”,另一方面通過恢復維新變法的一些舉措,來回應士人群體的訴求。這些舉動實質上反映了清廷(  )
A.統治危機的加劇 B.反思百日維新教訓
C.天命觀念的重構 D.政治話語權的轉移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解析:據材料信息可知,八國聯軍侵華后清廷采取措施凝聚民心、爭取士人群體的支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也在不斷加深,其采取措施是為了維持其自身統治,故選A項;材料中清政府恢復百日維新時期的一些舉措,其目的是爭取士人群體對政權的支持,并不是單純在反思百日維新的教訓,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清廷對天命觀念的重構,排除C項;材料強調清政府采取措施鞏固自身統治,與政治話語權的轉移無關,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2.(2025·遵義開學考)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要求,內閣總理的人選由總統提名,但總理一經參議院通過后,全部內閣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而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內閣閣員都是經過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當時 (  )
A.三權分立原則遭到了破壞 B.總統獨攬國家行政大權
C.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 D.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可知,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內閣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但實際上卻是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臨時約法的規定未能得到執行,反映出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三權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而材料強調的是總統干涉內閣,主要涉及行政權力的集中,并不屬于三權分立的破壞,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足以證明總統獨攬了國家行政大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內閣總理及其閣員的產生方式,并未提及政黨政治的具體情況,因而無從得知政黨政治是否名存實亡,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3.1912年2月,孫中山在辭職引退致參議院咨文中提出“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并派出由蔡元培等人組成的專使團奔赴北京,歡迎袁世凱南下就職。孫中山此舉旨在 (  )
A.維護革命成果防止袁氏專權
B.彰顯革命黨人的神圣使命感
C.強調南京設為國都的重要性
D.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通過堅持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并邀請袁世凱來南京就職,試圖通過此舉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保護革命的成果,故選A項;B、C兩項不是孫中山此舉的主要目的,排除;“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與孫中山的舉動沒有直接聯系,明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所在,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4.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后,與胡漢民等乘輪西溯武漢,探訪首義之區。胡漢民談到孫中山來鄂:“一則調查戰績,憑吊忠魂;二則傷痛瓦礫,督促建筑;三則哀念流離,撫恤瘡夷。”這從側面反映了 (  )
A.革命形勢的日益嚴峻 B.辛亥革命戰斗較為激烈
C.革命領導者反思革命 D.民主進程遭遇重大挫折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調查戰績,憑吊忠魂”“傷痛瓦礫,督促建筑”可知,辛亥革命后的戰場破壞嚴重,需要重建,這從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戰斗較為激烈,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革命形勢的嚴峻性,而是描述了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后戰場和社會狀況的關注,排除A項;材料中孫中山的行為更多是緬懷和慰問,并未體現對革命的反思,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民主進程的挫折,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5.(2025·珠海摸底考)據國民黨將領張發奎回憶,20世紀30年代初,他在芝加哥拜訪美國醫生斯科特博士時,見到其家中珍藏有孫中山的相片,斯科特聲稱自己信仰三民主義;后來斯科特寫信告訴張,他在芝加哥加入了國民黨。這體現了 (  )
A.中國重新確立世界大國地位
B.三民主義具有一定普世價值
C.歐美社會同情國民革命運動
D.反法西斯逐漸成為國際共識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可知,一個美國醫生在沒有來中國的情況下能夠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加入國民黨,這說明三民主義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故選B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逐漸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一個美國醫生信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但并未反映美國醫生對國民革命運動的態度,且僅憑一個人的態度變化不能說明整個歐美社會都同情國民革命運動,排除C項;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并未包含反法西斯的內容,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6.孫中山指出:“除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上規定的五權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縣治,行使直接民權。直接民權才是真正的民權。直接民權凡四種:一選舉權、一罷免權、一創制權、一復決權。”關于縣治的規定有助于 (  )
A.提高地方的行政管理效率 B.構建直接民權的國家模式
C.踐行主權在民的價值理念 D.深化基層的分權制衡實踐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孫中山強調縣治和直接民權,就是讓民眾有更多的政治參與權,這踐行了主權在民的價值理念,故選C項;孫中山強調的是直接民權,即民眾的政治參與權,并非行政管理效率,排除A項;雖然孫中山提到了直接民權,但他的重點在于縣治和民眾的政治參與,而非構建一個全新的國家模式,排除B項;孫中山的話中并未明確提到分權制衡,他強調的是民眾的政治參與權,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7.20世紀初,有立憲派人士稱:從文化上看,“滿、漢人等,殆皆同一民族”;明代與清代這二百多年來,只有君主的姓氏不同,但都是一家一姓的專制統治,國內生活的各族并無二致。這一言論主要針對 (  )
A.邊疆危機的頻繁化 B.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
C.革命派的民族主義 D.頑固派對立憲的阻撓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革命派的民族主義往往強調排滿興漢,而立憲派人士的言論則試圖淡化滿漢之間的民族差異,強調無論滿漢,都是同一民族,這一言論主要針對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反駁,故選C項;材料中的言論并未直接涉及邊疆危機,而是從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角度出發,排除A項;“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關注的是外部列強的侵略威脅,但材料中的言論并未提及,排除B項;材料中的言論并未提及頑固派對立憲的阻撓,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8.1911年11月《民立報》報道:“先是鄂省新軍首先倡舉義旗。電傳到湘,湘省陸軍第二十五協一、二兩標,炮、馬、工程、輜重各隊新軍士兵即謀同時響應。”當月,陜西、江西、山西、云南等地新軍紛紛起義宣布獨立。這一政治局勢 (  )
A.體現新軍群眾基礎較為廣泛
B.說明新政培養了革命力量
C.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緣于民族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進行了軍事改革,編練新軍。這些新軍成員中,許多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產生了不滿,最終成為革命的重要力量,故選B項;雖然新軍起義范圍廣,但材料并未直接體現新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是強調了新軍士兵的起義行為,排除A項;材料并未直接體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確實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但材料并未提及民族資本主義與新軍起義之間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9.有學者指出:近代中國一群留學生所鼓吹的“離經叛道”的思想,此后變成“體制性遺產”,以政府的力量推行下去,原來只是文人腦內所思考的東西,現在要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列史實與該學者論述相契合的是 (  )
A.開眼看世界助推洋務運動興起
B.維新變法為清末立憲提供藍圖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新文化運動加速白話文的普及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總部在日本東京的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在中華民國建立后得以部分實現,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故選C項;“開眼看世界”的提出者是魏源,魏源是封建士大夫,與材料“留學生”相悖,排除A項;維新變法的領導者是康有為、梁啟超,他們不是“留學生”,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等人推動,反對袁世凱尊孔復古,與材料“以政府的力量推行下去”相悖,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0.下表所示為1908年清廷頒布的《資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規定。據表可知,當時
A.軍機處仍處于權力中心 B.司法獨立已是大勢所趨
C.傳統政治影響依然較大 D.政治體制改革已達共識
第一條 資政院“以取決公論,預立上下議院基礎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訂”
第十五條 前條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議案,應由軍機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擬定
第十六條 所議法案的頒布須請旨擬奪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據材料“應由軍機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擬定”“所議法案的頒布須請旨擬奪”可知,清末立憲改革中仍然突出軍機處的地位,并突顯皇權的地位與作用,說明在改革中傳統政治影響依然較大,故選C項;軍機處始終不是中央一級的法定機構,排除A項;由“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訂”可知,這是立法權的反映,與司法權無關,且當時司法權并未出現獨立的趨勢,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清廷立憲改革的目的是維護其封建統治,并不是真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排除D項。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圖中文字(部分):
圖1:將來逐漸推廣,各省通行,一如電線四通八達,上與下利賴無窮,竊不禁拭目俟之矣。
圖2:東洋,一島國耳……乃不知度德量力,兵連禍結,寇及中邦,兩國生靈,不免同遭涂炭。而究其釁之由啟,莫不歸咎于倭主,爭欲食其肉而寢其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圖3:二十世紀,一革命之時代也。革命風潮,淹及全世界。革命之人之事既多,則革命之物亦夥。吾意天下之物,無博于此者。俄政府擬設此革命博物院,當視他博物院,廣大千百倍,不然不足以示其博也。
圖4:外國有種機器,名為壓榨機,專圖它壓取果品的汁漿。現在某國政府花費了許多銀錢,把這種機器買到手,可不用它壓果品,借它的壓力,好取小民的脂膏,倒也很便利。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圖5:昨日東車站快車抵京時,有女子十五人由車而下,從身邊遺落一紙包,某站夫誤為食物,送入口中……當時暈倒于地……幸未喪命……據化學家化驗,此系極猛烈之炸彈也。遺失物之人已杳無蹤跡,系女子敢死團來京矣。
——摘編自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
(1)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或現象,并選擇其一結合所學知識闡明上述材料(至少三則)與這一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關系。(10分)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興辦鐵路》(1884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洋務運動(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晚清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據材料“《倭王小像》(1894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甲午中日戰爭;據材料“《革命博物館》(1907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俄國革命(世界革命斗爭高漲);據材料圖4、圖5及文字介紹可得出,反清革命運動(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選擇的歷史現象:反清革命運動。據材料“圖2、圖3、圖4、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闡明,最后進行總結升華。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答案:(1)歷史事件或現象:洋務運動(或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晚清鐵路運輸業的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俄國革命(或世界革命斗爭高漲);反清革命運動(或辛亥革命)。
選擇的歷史現象:反清革命運動
闡釋:結合圖2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的侵略行徑引發晚清民眾的憤慨,民族危機的加深激發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1894年年底,孫中山創立興中會,逐漸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結合圖3和圖4可知,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共同壓榨人民,導致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同時海外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清末革命運動進一步發展。結合圖5可知,1911年,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女性革命者前往北京從事革命活動,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的辛亥革命提供革命經驗。
總之,民族危機的加深、階級矛盾的激化、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實踐成為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推動力。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該歷史事件或現象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4分)
解析:第(2)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傳記、日記、報刊、書信、地方史志、官方檔案、外國新聞報道、回憶錄、研究著作、建筑遺跡、歷史影像等。
答案:(2)傳記、日記、報刊、書信、地方史志、官方檔案、外國新聞報道、回憶錄、研究著作、建筑遺跡、歷史影像等。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決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為該團隊為建立計量模型所選擇的各種變量。
類型 變量 采集數據來源
因變量 革命 參與度 各縣參與革命團體人數;革命團體人數密度(縣內革命團體的參與人數/縣域行政面積);各縣累計爆發民變(含罷工、抗捐斗爭、兵變等)次數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核心解釋 變量 鐵路建設 情況 各縣是否有鐵路經過;鐵路站點數;鐵路里程數
工具變量 最小成本 路徑 清代各地區的地理開發成本(通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高程數據進行計算)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鐵路建設大多依賴國外的工程師和資金,對鐵路線路的選取通常考慮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連接單一鐵路網內的所有站點
續表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續表
其他控制 變量 可能影響 革命團體 各縣是否為新軍駐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各縣到北京人數的相關變量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是否為蠶絲茶產地)等
——據趙勁松等《晚清鐵路建設與辛亥革命》整理
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就其對于研究辛亥革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具體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解析:首先,根據題目要求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來確定觀點。如根據材料提示的“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這個信息來選擇變量“鐵路建設情況”,進而確定觀點為: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背景,尤其是鐵路建設對清末經濟和階級變革、革命團體發展、革命思想宣傳、四川保路運動發生等方面的推動作用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主旨。若選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可從經濟、政治、組織等方面考慮,如經濟方面我們可選擇變量“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進而確定觀點為:各地革命運動受到產業根基和對外經濟聯系的影響。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背景,尤其是列強侵略對通商口岸的經濟變革、革命思想傳播、革命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主旨。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答案:示例一 變量選擇:鐵路建設情況
觀點: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
闡述:從經濟和階級基礎來看,鐵路建設加快了沿線地區自然經濟的瓦解,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與此同時,由于清末推行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鐵路沿線底層民眾與政府的矛盾更加尖銳。從組織基礎看,鐵路帶來的運輸便利,降低了革命運動的組織成本,有利于革命團體開展活動;從思想條件看,鐵路的延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展使得革命宣傳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影響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清廷收回并出賣川漢鐵路筑路權的行為,不僅阻礙了鐵路建設,也激發了沿線各地民眾對政府的強烈憤慨,四川保路運動的興起,成為武昌起義的重要導火線。
綜上所述,晚清鐵路建設的成就為辛亥革命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鐵路建設的受阻也刺激了革命的爆發,研究時應從不同歷史角度加以綜合考慮。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示例二 變量選擇: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
觀點:各地革命運動受到產業根基和對外經濟聯系的影響。
闡述:晚清時期,雖然小農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但部分縣域存在以商品經濟為主的情形,如重要的蠶絲茶產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列強的經濟侵略深入內地,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蠶絲茶產地與外界的交流愈發密切。西方的政治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思想也隨著西方商品和西方生活方式在這類縣域得到一定的傳播。與此同時,通商口岸是晚清最早受到西方經濟與文化沖擊的地區,經濟輻射作用較強,新知識、新觀念更易于被人們接受,且革命組織的分支機構在通商口岸多有分布,靠近通商口岸的縣域更容易受到革命觀念的影響。受此影響,清末革命黨除了在安慶、廣州等省會城市組織領導起義,亦在萍鄉、瀏陽、醴陵等縣域和鎮南關等靠近中越口岸的地區領導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革命起義。
1
5
6
7
8
9
10
11
12
2
3
4
總之,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經濟和思想觀念瓦解程度的地區差異,對研究革命運動興起和發展的空間格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第二單元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
|歷|史|時|空|定|位|
|整|體|印|象|感|知|
  辛亥革命與北洋軍閥的統治這段歷史,一方面我們要看到辛亥革命后近代中國在政治體制、社會經濟、思想文化、風俗觀念方面發生的新變化,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另一方面從民國初年政壇的波譎云詭以及北洋軍閥的混戰割據、政治上的分崩離析認識到中國民主革命的道路仍然任重而道遠。
|細|化|階|段|特|征|
政治上 辛亥革命爆發,推翻了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中華民國建立,中國產生了新的共和政體;北洋政府對內專制獨裁,對外投靠帝國主義
經濟上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獎勵實業,歐洲列強暫時放松了侵略,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
思想文化上 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推動了思想文化革新
社會生活上 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巨變。這一時期服飾、禮儀、婚俗等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第一講 辛亥革命
理綱要
記要點
1.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在革命運動高漲之際,立憲運動也造成很大聲勢。
2.武昌起義成功,中華民國建立,但革命成果最終落入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手中。
3.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統治,但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問題。
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興起
1.清末“新政”
1901年初,遭受重挫的清政府試圖通過“新政”進行“自救”,在官制、軍事、商業、教育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由于政權掌握在極端腐敗無能的權貴手中,清政府不可能為中國找到真正的出路。這使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只有推翻這個政府,中國才有希望。
2.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
興起 (1)1894年11月,孫中山在    組織興中會。 (2)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創建      。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3)在《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   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
發展 孫中山組織多次反清武裝起義,廣州     引起巨大震動
3.預備立憲
背景 革命運動高漲
歷程 (1)1906年9月,宣布預備立憲。立憲派成立了預備立憲公會。 (2)1908年8月,頒布《       》。 (3)1911年5月,清政府組織“皇族內閣”
結果 立憲派認識到清政府實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中華民國的建立
背景 1911年,清政府將已歸民間所有的   、粵漢鐵路筑路權收歸“國有”,但馬上又出賣給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引發四川保路運動
武昌 起義 概況 1911年10月10日晚,武昌起義爆發,起義軍很快控制了武漢三鎮,并成立       ,推黎元洪為都督
影響 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紛紛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
中華 民國 成立 成立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    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影響 中華民國成立,標志著在中國新的共和政體就此產生
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目的 防止袁世凱專權
內容 主權在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享有自由和權利;責任內閣制
評價 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3.袁世凱竊取革命成果
清帝退位 南北 議和 袁世凱以武力威脅革命勢力,又利用革命黨人急于完成統一的愿望,誘使其展開和議。孫中山被迫妥協
清朝 滅亡 1912年2月12日,清政府頒布《       》,宣告統治中國260多年的清王朝結束
袁世凱當選臨時大總統 標志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
結果 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的手中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性質 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意義 (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 (2)經濟: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3)思想:傳播了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 (4)風俗文化:促使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局限 辛亥革命并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它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能夠發動廣大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
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
|概|念|闡|釋|
1.民生主義:孫中山三民主義中的“平均地權”,即核定全國地價,現有的地價仍歸原主所有,革命后隨著社會進步而增長的地價,則歸國家所有,由全體國民共享。孫中山把他的這套辦法理解為當時流行于歐美的“社會主義”,認為這樣就可以解決社會問題,清除將來爆發“社會革命”的隱患,達到“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的目的。
2.湖北軍政府:1911年10月11日,在武昌起義勝利以后,革命黨人建立的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即“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府”。這是辛亥革命時期建立的第一個省級革命政權。在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前,被各省公認為臨時中央軍政府。曾頒布“中華民國鄂州約法”等一系列進步意義的政策和法令。
|史|學|研|究|
民國初年的政黨政治
  革命顛覆了傳統的王朝統治,卻無法改變舊的政治傳統。迷信權力、漠視約法成為革命后各派政治勢力的共同趨向。民初政治的最大糾葛,是民權與國權、內閣制與總統制的爭斗,這些爭斗都圍繞著權力如何分配的問題,國民黨要求實行內閣制,掌控以議會為中心的國家權力,而進步黨希望建立總統制,借助袁世凱的勢力,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然而,議會權力也好,總統權力也好,如何進行限制和分權,如何在立憲的框架下施行,這些卻被嚴重忽視,被置于次要的位置。民初的國會,雖然熱熱鬧鬧,但無論是國民黨還是進步黨,關心的重點都不是協商妥協,為民國制定一個新憲法和新制度,而是忙于黨爭,打擊對方的勢力,擴充自己的權力。
——摘編自李劍農《中國近百年政治史》
|關|照|時|代|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頭槍聲一響,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撼動了反動統治秩序的根基,在中華大地上建立起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歷史發展總是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進的。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以|圖|證|史|
[解讀] 武昌起義成功后,全國紛紛響應,大部分省份宣布獨立,清政府的統治土崩瓦解,名存實亡。這一局面的形成,從側面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朽和控制力下降,從一定意義上說明革命黨人取得了初步的勝利,但短時間內的紛紛“響應”,也埋下了不小的隱患。
主題(一) 辛亥革命
[史料探究]
1.從預備立憲與辛亥革命的關系看
  材料一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俄國,給清廷上下以很大震動。同年,慈禧詔派五大臣出洋,考察西方各國政治。一年之后,五大臣考察歸來,建議清政府進行“立憲”,上書指出立憲有三大利:“一曰皇位永固,二曰外患漸輕,三曰內亂可弭。”1906年9月,清廷頒發了《宣示預備立憲諭》,明確宣布了立憲的原則是“大權統于朝廷,庶政公諸輿論”。1908年,清政府頒布《欽定憲法大綱》。1911年5月,成立皇族內閣,輿論嘩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摘編自中國近代史編寫組《中國近代史》(第二版)
探究1 根據上述材料,概括清政府立憲的特點并分析與辛亥革命的關系。
2.從辛亥革命的內容看
  材料二 今者中國以千年專制之毒而不解,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吾國治民生主義者,發達最先,睹其禍害于未萌,誠可舉政治革命、社會革命畢其功于一役。
——摘自孫中山《民報》發刊詞
探究2 根據材料二,分析孫中山為什么要主張“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會革命”這三種革命。
3.從辛亥革命的功績與局限看
  材料三 民國建立后……引發了以傳統政治為基礎的舊的倫理與價值體系的松動,男人剪辮子、女人放足、青年離家、自由戀愛、神位被黜、洋貨暢銷、西學昌盛……這些社會生活的表征,實際反映的是傳統價值觀念逐漸失去在社會中的正統地位。
——摘編自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晚清民國卷》
  材料四 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詢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惶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
——摘編自范小方《戴季陶傳》
探究3 結合材料三、四和所學知識,概述辛亥革命的成功之處與局限性。
[史論形成]
1.全面認識三民主義
(1)進步性
①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手段來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統治,明確提出反對清政府的民族壓迫,具有強烈的反封建民主革命精神。
②推翻封建專制王朝后要建立的是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前途與方向。
③土地綱領體現了資產階級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的強烈革命愿望。所以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它表達了資產階級政治、經濟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
(2)局限性
①民族主義沒有明確地、徹底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的內容。
②民生主義的土地綱領不夠徹底,不是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辦法,即核定地價,沒有和農民的土地要求聯系起來。這充分反映了資產階級民主派的軟弱性和舊民主主義革命反帝反封建斗爭的不徹底性。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徹底的勝利。
2.準確理解辛亥革命成敗的本質含義
(1)辛亥革命作為一場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國主義壓迫,鏟除封建制度,使中國成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為資本主義發展開辟道路;其直接目標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以挽救民族危亡。
(2)從直接結果來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辛亥革命頒布了資產階級民主憲法,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因而可以說辛亥革命是成功的。
(3)從最終結果來看,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并沒有改變,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3.辛亥革命與中國近代化(或社會轉型)
從帝國到民國 從政治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具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
從臣民到國民 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得社會的面貌為之一新
從君權神授到 人民主權 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思想啟蒙運動。從此,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開闊了人們的視野,提高了人們的政治熱情
從變法圖存到 實業救國 辛亥革命動搖了封建的經濟基礎,在社會上掀起了一股興辦實業的熱潮,對中國工業化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從人治到法治 1912年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這是中國乃至亞洲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在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主題(二)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史料探究]
1.從臨時約法內容的變動看
  材料一 第四條 臨時大總統得參議院之同意,有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之權。
第五條 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兼任免文武官員,但制定官制、官規,及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專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十八條 行政各部設部長一人為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辦理各部事務。
——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
注:《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是民國第一部具有憲法性質的法律,后被《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取代。
  材料二 第三十四條 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條 臨時大總統經參議院之同意,得宣戰、媾和及締結條約。
第四十三條 國務總理及各部總長均稱為國務員。
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
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探究1 比較材料一和材料二有關條款內容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變化的原因。
2.從約法的進步性看
  材料三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一部典型的民權憲法,第一次比較充分地體現了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等憲政理念,從而開啟了中國近代立憲的新篇章。它以根本法的形式確認了“主權在民”的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統治中國2 000多年之久的封建主義的專制制度,從而樹立了“帝制非法”和“共和合法”的觀念,促進了民主主義潮流的大發展和人民思想的大解放。
——摘編自袁兵喜《權利與權力的規制:<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之憲政理念》
探究2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規范國家權力、保障國民權利”方面的主要體現,并指出該“約法”的歷史地位。
3.從約法的局限性看
  材料四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在各個政府手上廢立著,反復著,掙扎著……在南京臨時政府誕生前后,革命黨人對袁世凱抱有幻想,承諾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凱贊同共和,就答應他擔任中華民國總統。……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力量源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又是眾所周知的先天畸形,后天發育不良……《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沒有涉及反帝、反封建,也沒有涉及關系到“民生”的土地問題……帝國主義必須擁有殖民地附屬國,發達國家不再允許發展中的國家發達,它們只需要從屬和附庸。袁世凱已經承襲了自曾國藩以來的漢族官僚實力,總攬了清廷大權。
——摘編自張燕《淺析<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未能實行的原因》
探究3 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不能實行的原因及其啟示。
[史論形成]
1.《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歷史意義及局限性
(1)歷史意義
經濟上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政治上 廢除了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起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的政治體制,推動了中國民主化的進程
思想上 使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
文化上 知識分子利用《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的集會、結社、言論、出版等自由和權利,紛紛組織黨團和創辦報刊,為新文化運動創造了條件
法律上 中國歷史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為后來的制憲提供了有參考價值的藍本
對外上 強調中國是一個領土完整、主權獨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含有反對帝國主義侵略和反對民族分裂的作用
國際上 對亞洲的民族民主運動產生了一定影響
(2)局限性
①現實需要的因人立法反映出很大的“人治主義”色彩,損害了立憲的公平公正和嚴肅性。
②沒有廢除封建土地私有制。
③沒有明確的反帝主張。
④對實現人民的基本權利缺乏確實的保障。
⑤對責任內閣制的規定尚不完備。
⑥缺乏相應的制度措施,僅憑一紙約法就要束縛袁世凱權力的想法過于理想化,以至于約法最后成了一紙空文。
⑦沒有貫徹五權憲法的理論。
2.中國近代資產階級憲政制度
(1)君主立憲制的提出與實踐
①19世紀60年代,早期維新派主張在政治上進行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
②19世紀末,資產階級維新派大力主張設議院、開國會、定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由于封建頑固勢力的反對,維新派君主立憲的愿望破產。
(2)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的發展歷程
①20世紀初開始,孫中山用武力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成立臨時參議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實行責任內閣制。但終因袁世凱的上臺而失敗。
②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基本統一全國后,國民黨實行“訓政”,即國民黨一黨專政,實際上是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③1946年,國民黨召開“制憲國大”,并制定了《中華民國憲法》,確認了以蔣介石獨裁統治為核心的國家制度。
“1.8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課標要求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題組(一) 三民主義
1.(2024·浙江1月選考)辛亥革命時期,不少革命黨人頭腦中只有“排滿”二字,以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南北議和時,孫中山要求繼續把革命推向前進,反對向袁世凱妥協,但“黨人即起異議,謂予(孫中山)所主張者理想太高,不適中國之用,眾口鑠金,一時風靡,同志之士亦悉惑焉”。材料旨在說明 (  )
A.三民主義思想不適合中國的實際 B.南北議和改變了辛亥革命的性質
C.革命黨人尚未普遍認同三民主義 D.孫中山主張發動反袁的二次革命
題組(二) 辛亥革命及其影響
2.(2024·新課標卷)下表是清末新軍第九鎮、第八鎮及第二十一協軍官的來源構成。這可用于說明新軍 (  )
   類別 部別   
國內學生 留學生 士人 行伍 總計
第九鎮(駐江寧) 340 15 272 87 714
第八鎮(駐湖北) 154 12 497 23 686
第二十一協(駐湖北) 53 4 73 3 133
總計 547 31 842 113 1 533
A.抵制了列強入侵 B.導致了軍閥勢力擴大
C.引發了軍閥混戰 D.助推了民主革命發展
3.(2024·廣東高考)從1911年12月7日起,上海某報連續刊載如下圖所示廣告。據此可知,當時 (  )
A.民國政府獎勵工商 B.封建習俗蕩滌凈盡
C.共和理念受到推崇 D.租界權益部分收回
4.(2025年1月·陜晉寧青高考適應性演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宣布免除清朝的厘金、雜捐等不合理舊稅。但是,在現實需求面前,1912年2月臨時政府又恢復了部分地區的稅捐、鹽課、鹽厘等舊稅,同時還向海外華僑和國內民眾勸募公債。南京臨時政府改變政策意在 (  )
A.應對嚴重財政困難 B.全面完善稅收體制
C.有效聚攏全國稅收 D.籌集資金供給軍需
[價值發掘]
1.命題分析:第1題通過提供新情境,考查三民主義的“局限性”,從而隱性考查辛亥革命失敗的必然性。該題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平時要加強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防止思維固化。
2.命題分析:對于辛亥革命的相關知識,在備考復習時往往忽視其背景和資產階級革命的組織準備等。如第2題,在傳統認知中,清末新政編練新軍,培植形成了袁世凱等北洋軍閥勢力。該題以清末新軍軍官的來源構成創設學術情境,透過表格數據材料分析新軍對辛亥革命發展的推動作用,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3.易錯提醒:第3題在材料情境中設置了一個“陷阱”,即“所示廣告”,從而引導考生誤選A項。本題必須要綜合圖中文字信息得出正確結論。
(2021·山東高考)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3分)
“小英雄”
材料 下圖為清末兒童讀物《啟蒙畫報》創刊號(1902年6月23日)刊發的《小英雄歌》。
提取材料信息,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審答指導]
一、審題要“準”
二、思路要“清”
本題我們可分兩步解答,第一步提取材料信息,第二步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第一步,要充分利用材料全面提取有效信息。材料文字部分可以提取:清末、1902年;《啟蒙畫報》、閱報;孝、忠、圣經賢傳;慧且聰、好學、開智;雄且英,風姿豪邁等。圖片可以提取:火槍、地球儀,小英雄,世界大同等。
第二步,對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加以闡釋。
解答這一問,核心思路就三點,即:要回答“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首先,回答“是什么”,通過以上提取的信息,描述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什么樣子的。經過對所提取信息的分析,我們看到,文字中介紹的小英雄,博古通今、聰慧好學,具有英雄氣概,圖片中火槍預示著小英雄要抵御外侮,小英雄英姿颯爽的立于中央,注視地球儀以及“大同世界”等字眼,預示具有開眼看世界的“世界眼光”。
其次,接下來要回答為什么,即:畫報提倡“小英雄”形象的時代背景是什么 從政治上、經濟上、思想上、教育上加以闡釋。
最后,對“小英雄”形象進行評價。
第一講 辛亥革命
融通教材
一、2.檀香山 中國同盟會 民生 黃花崗起義 3.欽定憲法大綱
二、1.川漢 湖北軍政府 孫中山 3.清帝遜位詔書
三、民主共和
主題探究
主題(一)
探究1 提示:特點:深受日俄戰爭外部因素影響;以維護封建統治為根本目的,以強化皇權為核心;具有明顯的欺騙性。
關系:清末新政使立憲派人士認識到清政府無誠意推行立憲,轉而支持革命,為辛亥革命提供了有利條件。
探究2 提示:進行民族革命是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統治;進行政治革命是要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進行社會革命是為了防止資本主義帶來的貧富分化和對立,避免出現歐美革命帶來的社會弊端。
探究3 提示:成功之處:沖擊了傳統觀念的正統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了社會習俗的變遷;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局限性:辛亥革命脫離群眾,在當時農村影響有限,失敗具有必然性。
主題(二)
探究1 提示:不同之處:約法取消了臨時大總統制定官制、官規的權力;約法規定總理也為國務員;約法規定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
原因: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為限制其權力而因人立法。
探究2 提示:體現:按三權分立原則構建政治體制;實行責任內閣制;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享有人身、言論等自由和權利。
地位: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或成為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探究3 提示:原因:資產階級的局限性(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妥協性,資產階級力量的弱小);約法本身的局限性;帝國主義的阻撓;袁世凱勢力的強大。
啟示:要善于抓住時機;要不斷發展經濟,增強力量;在原則問題上不能妥協;不能因人設法。
對“標”訓練
1.C 2.D 3.C 4.A
大題增分
(一)信息提取
清末、1902年;畫報、閱報;孝、忠、圣經賢傳;慧且聰、好學、開智;雄且英,風姿豪邁等,火槍、地球儀、小英雄、啟蒙、世界大同等。
(二)形象闡釋
晚清畫報塑造的“小英雄”是一種新國民的形象,具有以下品質:愛國救亡、奮發圖強、博古通今、具有世界眼光。
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是由晚清時期的時代背景決定的。政治上,民族危機深重,救亡圖存成為時代主題;經濟上與階級上,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壯大;思想上,外來先進思想和科技的傳入,啟發了民智;教育上,晚清近代教育和留學教育的發展,培養了大批愛國知識分子。
畫報塑造的“小英雄”形象,體現了晚清時期愛國知識分子對“新國民”形象的探索和救亡圖存的時代要求,是歷史的進步。在今天,對少年兒童的愛國主義教育仍然有重要意義,我們也應該學習小英雄的優秀品質,報效祖國。
3 / 12課時跟蹤檢測(十八) 辛亥革命
一、選擇題
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廷一方面借助“祈雨輒驗”的舉動企圖凝聚民心、宣揚“天命”,另一方面通過恢復維新變法的一些舉措,來回應士人群體的訴求。這些舉動實質上反映了清廷 (  )
A.統治危機的加劇 B.反思百日維新教訓
C.天命觀念的重構 D.政治話語權的轉移
2.(2025·遵義開學考)按照《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要求,內閣總理的人選由總統提名,但總理一經參議院通過后,全部內閣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而首任內閣總理唐紹儀的內閣閣員都是經過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當時 (  )
A.三權分立原則遭到了破壞
B.總統獨攬國家行政大權
C.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
D.政黨政治已經名存實亡
3.1912年2月,孫中山在辭職引退致參議院咨文中提出“臨時政府地點設于南京,為各省代表所議定,不能更改”,并派出由蔡元培等人組成的專使團奔赴北京,歡迎袁世凱南下就職。孫中山此舉旨在 (  )
A.維護革命成果防止袁氏專權
B.彰顯革命黨人的神圣使命感
C.強調南京設為國都的重要性
D.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
4.1912年4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后,與胡漢民等乘輪西溯武漢,探訪首義之區。胡漢民談到孫中山來鄂:“一則調查戰績,憑吊忠魂;二則傷痛瓦礫,督促建筑;三則哀念流離,撫恤瘡夷。”這從側面反映了 (  )
A.革命形勢的日益嚴峻 B.辛亥革命戰斗較為激烈
C.革命領導者反思革命 D.民主進程遭遇重大挫折
5.(2025·珠海摸底考)據國民黨將領張發奎回憶,20世紀30年代初,他在芝加哥拜訪美國醫生斯科特博士時,見到其家中珍藏有孫中山的相片,斯科特聲稱自己信仰三民主義;后來斯科特寫信告訴張,他在芝加哥加入了國民黨。這體現了 (  )
A.中國重新確立世界大國地位
B.三民主義具有一定普世價值
C.歐美社會同情國民革命運動
D.反法西斯逐漸成為國際共識
6.孫中山指出:“除憲法(《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上規定的五權分立外,最重要的就是縣治,行使直接民權。直接民權才是真正的民權。直接民權凡四種:一選舉權、一罷免權、一創制權、一復決權。”關于縣治的規定有助于 (  )
A.提高地方的行政管理效率
B.構建直接民權的國家模式
C.踐行主權在民的價值理念
D.深化基層的分權制衡實踐
7.20世紀初,有立憲派人士稱:從文化上看,“滿、漢人等,殆皆同一民族”;明代與清代這二百多年來,只有君主的姓氏不同,但都是一家一姓的專制統治,國內生活的各族并無二致。這一言論主要針對 (  )
A.邊疆危機的頻繁化 B.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
C.革命派的民族主義 D.頑固派對立憲的阻撓
8.1911年11月《民立報》報道:“先是鄂省新軍首先倡舉義旗。電傳到湘,湘省陸軍第二十五協一、二兩標,炮、馬、工程、輜重各隊新軍士兵即謀同時響應。”當月,陜西、江西、山西、云南等地新軍紛紛起義宣布獨立。這一政治局勢 (  )
A.體現新軍群眾基礎較為廣泛
B.說明新政培養了革命力量
C.使得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緣于民族資本主義的蓬勃發展
9.有學者指出:近代中國一群留學生所鼓吹的“離經叛道”的思想,此后變成“體制性遺產”,以政府的力量推行下去,原來只是文人腦內所思考的東西,現在要變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下列史實與該學者論述相契合的是 (  )
A.開眼看世界助推洋務運動興起
B.維新變法為清末立憲提供藍圖
C.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深入人心
D.新文化運動加速白話文的普及
10.下表所示為1908年清廷頒布的《資政院章程》中的部分規定。據表可知,當時 (  )
第一條 資政院“以取決公論,預立上下議院基礎為宗旨”“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訂”
第十 五條 前條所列第一至第四各款議案,應由軍機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擬定
第十 六條 所議法案的頒布須請旨擬奪
A.軍機處仍處于權力中心 B.司法獨立已是大勢所趨
C.傳統政治影響依然較大 D.政治體制改革已達共識
二、非選擇題
11.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圖中文字(部分):
圖1:將來逐漸推廣,各省通行,一如電線四通八達,上與下利賴無窮,竊不禁拭目俟之矣。
圖2:東洋,一島國耳……乃不知度德量力,兵連禍結,寇及中邦,兩國生靈,不免同遭涂炭。而究其釁之由啟,莫不歸咎于倭主,爭欲食其肉而寢其皮。
圖3:二十世紀,一革命之時代也。革命風潮,淹及全世界。革命之人之事既多,則革命之物亦夥。吾意天下之物,無博于此者。俄政府擬設此革命博物院,當視他博物院,廣大千百倍,不然不足以示其博也。
圖4:外國有種機器,名為壓榨機,專圖它壓取果品的汁漿。現在某國政府花費了許多銀錢,把這種機器買到手,可不用它壓果品,借它的壓力,好取小民的脂膏,倒也很便利。
圖5:昨日東車站快車抵京時,有女子十五人由車而下,從身邊遺落一紙包,某站夫誤為食物,送入口中……當時暈倒于地……幸未喪命……據化學家化驗,此系極猛烈之炸彈也。遺失物之人已杳無蹤跡,系女子敢死團來京矣。
——摘編自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晚清畫報研究》
(1)指出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些歷史事件或現象,并選擇其一結合所學知識闡明上述材料(至少三則)與這一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的關系。(10分)
(2)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該歷史事件或現象還可補充哪些類型的史料,請至少列出兩種。(4分)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決定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下表所示為該團隊為建立計量模型所選擇的各種變量。
類型 變量 采集數據來源
因變量 革命參與度 各縣參與革命團體人數;革命團體人數密度(縣內革命團體的參與人數/縣域行政面積);各縣累計爆發民變(含罷工、抗捐斗爭、兵變等)次數
核心解釋變量 鐵路建設情況 各縣是否有鐵路經過;鐵路站點數;鐵路里程數
工具變量 最小成本路徑 清代各地區的地理開發成本(通過中國歷史地理信息系統中的高程數據進行計算)注: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鐵路建設大多依賴國外的工程師和資金,對鐵路線路的選取通常考慮如何在成本最小化的情況下連接單一鐵路網內的所有站點
其他控制變量 可能影響革命團體 各縣是否為新軍駐扎地;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各縣到北京人數的相關變量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是否為蠶絲茶產地)等
——據趙勁松等《晚清鐵路建設與辛亥革命》整理
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就其對于研究辛亥革命的價值提出一個具體的觀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闡述。
課時跟蹤檢測(十八)
1.選A 據材料信息可知,八國聯軍侵華后清廷采取措施凝聚民心、爭取士人群體的支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此時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民族危機空前嚴重,清政府的統治危機也在不斷加深,其采取措施是為了維持其自身統治,故選A項;材料中清政府恢復百日維新時期的一些舉措,其目的是爭取士人群體對政權的支持,并不是單純在反思百日維新的教訓,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清廷對天命觀念的重構,排除C項;材料強調清政府采取措施鞏固自身統治,與政治話語權的轉移無關,排除D項。
2.選C 據材料可知,根據《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規定,內閣閣員應由總理自行遴選,但實際上卻是由袁世凱指定或同意的,這表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臨時約法的規定未能得到執行,反映出政治民主化進程面臨挑戰,故選C項;結合所學可知,三權分立是指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而材料強調的是總統干涉內閣,主要涉及行政權力的集中,并不屬于三權分立的破壞,排除A項;僅憑材料信息并不足以證明總統獨攬了國家行政大權,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了內閣總理及其閣員的產生方式,并未提及政黨政治的具體情況,因而無從得知政黨政治是否名存實亡,排除D項。
3.選A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可知,孫中山通過堅持臨時政府設在南京,并邀請袁世凱來南京就職,試圖通過此舉限制袁世凱的權力,保護革命的成果,故選A項;B、C兩項不是孫中山此舉的主要目的,排除;“強調政治格局出現重大變化”與孫中山的舉動沒有直接聯系,明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所在,排除D項。
4.選B 據材料“調查戰績,憑吊忠魂”“傷痛瓦礫,督促建筑”可知,辛亥革命后的戰場破壞嚴重,需要重建,這從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戰斗較為激烈,故選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革命形勢的嚴峻性,而是描述了孫中山對辛亥革命后戰場和社會狀況的關注,排除A項;材料中孫中山的行為更多是緬懷和慰問,并未體現對革命的反思,排除C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民主進程的挫折,排除D項。
5.選B 據材料可知,一個美國醫生在沒有來中國的情況下能夠信奉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和加入國民黨,這說明三民主義具有一定的普世價值,故選B項;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中國逐漸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國,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一個美國醫生信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思想,但并未反映美國醫生對國民革命運動的態度,且僅憑一個人的態度變化不能說明整個歐美社會都同情國民革命運動,排除C項;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并未包含反法西斯的內容,排除D項。
6.選C 孫中山強調縣治和直接民權,就是讓民眾有更多的政治參與權,這踐行了主權在民的價值理念,故選C項;孫中山強調的是直接民權,即民眾的政治參與權,并非行政管理效率,排除A項;雖然孫中山提到了直接民權,但他的重點在于縣治和民眾的政治參與,而非構建一個全新的國家模式,排除B項;孫中山的話中并未明確提到分權制衡,他強調的是民眾的政治參與權,排除D項。
7.選C 革命派的民族主義往往強調排滿興漢,而立憲派人士的言論則試圖淡化滿漢之間的民族差異,強調無論滿漢,都是同一民族,這一言論主要針對革命派的民族主義思想進行反駁,故選C項;材料中的言論并未直接涉及邊疆危機,而是從文化和政治制度的角度出發,排除A項;“列強瓜分中國的陰謀”關注的是外部列強的侵略威脅,但材料中的言論并未提及,排除B項;材料中的言論并未提及頑固派對立憲的阻撓,排除D項。
8.選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末新政期間,清政府進行了軍事改革,編練新軍。這些新軍成員中,許多接受了新思想、新知識,對清政府的腐朽統治產生了不滿,最終成為革命的重要力量,故選B項;雖然新軍起義范圍廣,但材料并未直接體現新軍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而是強調了新軍士兵的起義行為,排除A項;材料并未直接體現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排除C項;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確實為辛亥革命提供了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但材料并未提及民族資本主義與新軍起義之間的直接聯系,排除D項。
9.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總部在日本東京的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在中華民國建立后得以部分實現,民主共和理念得到傳播,故選C項;“開眼看世界”的提出者是魏源,魏源是封建士大夫,與材料“留學生”相悖,排除A項;維新變法的領導者是康有為、梁啟超,他們不是“留學生”,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由陳獨秀等人推動,反對袁世凱尊孔復古,與材料“以政府的力量推行下去”相悖,排除D項。
10.選C 據材料“應由軍機大臣或各部行政大臣先期擬定”“所議法案的頒布須請旨擬奪”可知,清末立憲改革中仍然突出軍機處的地位,并突顯皇權的地位與作用,說明在改革中傳統政治影響依然較大,故選C項;軍機處始終不是中央一級的法定機構,排除A項;由“新定法典及以后修訂”可知,這是立法權的反映,與司法權無關,且當時司法權并未出現獨立的趨勢,排除B項;D項表述不符合史實,清廷立憲改革的目的是維護其封建統治,并不是真的進行政治體制改革,排除D項。
11.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據材料“《興辦鐵路》(1884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洋務運動(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晚清鐵路運輸業的發展);據材料“《倭王小像》(1894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甲午中日戰爭;據材料“《革命博物館》(1907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俄國革命(世界革命斗爭高漲);據材料圖4、圖5及文字介紹可得出,反清革命運動(辛亥革命)。第二小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選擇的歷史現象:反清革命運動。據材料“圖2、圖3、圖4、圖5”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事件之間的邏輯關系闡明,最后進行總結升華。第(2)問,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得出,傳記、日記、報刊、書信、地方史志、官方檔案、外國新聞報道、回憶錄、研究著作、建筑遺跡、歷史影像等。
答案:(1)歷史事件或現象:洋務運動(或交通運輸業的近代化、晚清鐵路運輸業的發展);甲午中日戰爭;俄國革命(或世界革命斗爭高漲);反清革命運動(或辛亥革命)。
選擇的歷史現象:反清革命運動
闡釋:結合圖2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的侵略行徑引發晚清民眾的憤慨,民族危機的加深激發了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1894年年底,孫中山創立興中會,逐漸走上了革命救國的道路。結合圖3和圖4可知,清政府與帝國主義相勾結,共同壓榨人民,導致階級矛盾進一步激化,同時海外革命思想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清末革命運動進一步發展。結合圖5可知,1911年,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女性革命者前往北京從事革命活動,為旨在推翻清朝封建專制統治的辛亥革命提供革命經驗。
總之,民族危機的加深、階級矛盾的激化、革命思想的傳播和革命實踐成為辛亥革命爆發的重要推動力。
(2)傳記、日記、報刊、書信、地方史志、官方檔案、外國新聞報道、回憶錄、研究著作、建筑遺跡、歷史影像等。
12.解析:首先,根據題目要求從材料中選取任意一個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來確定觀點。如根據材料提示的“有研究團隊為探究1902—1911年各縣響應革命程度的具體差別,尤其是鐵路對各地革命響應程度的影響”這個信息來選擇變量“鐵路建設情況”,進而確定觀點為: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背景,尤其是鐵路建設對清末經濟和階級變革、革命團體發展、革命思想宣傳、四川保路運動發生等方面的推動作用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主旨。若選取多個變量(含數據來源),可從經濟、政治、組織等方面考慮,如經濟方面我們可選擇變量“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進而確定觀點為:各地革命運動受到產業根基和對外經濟聯系的影響。然后結合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背景,尤其是列強侵略對通商口岸的經濟變革、革命思想傳播、革命活動開展等方面的影響進行論述。最后,總結升華主旨。
答案:示例一 變量選擇:鐵路建設情況
觀點:鐵路建設情況對研究辛亥革命有多方面的參考價值。
闡述:從經濟和階級基礎來看,鐵路建設加快了沿線地區自然經濟的瓦解,有利于工商業的發展和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與此同時,由于清末推行所謂的鐵路“國有”政策,鐵路沿線底層民眾與政府的矛盾更加尖銳。從組織基礎看,鐵路帶來的運輸便利,降低了革命運動的組織成本,有利于革命團體開展活動;從思想條件看,鐵路的延展使得革命宣傳得以在更短的時間內影響更廣闊的空間范圍。尤其值得關注的是,辛亥革命爆發前夕,清廷收回并出賣川漢鐵路筑路權的行為,不僅阻礙了鐵路建設,也激發了沿線各地民眾對政府的強烈憤慨,四川保路運動的興起,成為武昌起義的重要導火線。
綜上所述,晚清鐵路建設的成就為辛亥革命提供了諸多有利條件,鐵路建設的受阻也刺激了革命的爆發,研究時應從不同歷史角度加以綜合考慮。
示例二 變量選擇:到通商口岸的距離、地區貿易潛力
觀點:各地革命運動受到產業根基和對外經濟聯系的影響。
闡述:晚清時期,雖然小農經濟在全國范圍內占據主導地位,但部分縣域存在以商品經濟為主的情形,如重要的蠶絲茶產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列強的經濟侵略深入內地,中國淪為列強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蠶絲茶產地與外界的交流愈發密切。西方的政治思想也隨著西方商品和西方生活方式在這類縣域得到一定的傳播。與此同時,通商口岸是晚清最早受到西方經濟與文化沖擊的地區,經濟輻射作用較強,新知識、新觀念更易于被人們接受,且革命組織的分支機構在通商口岸多有分布,靠近通商口岸的縣域更容易受到革命觀念的影響。受此影響,清末革命黨除了在安慶、廣州等省會城市組織領導起義,亦在萍鄉、瀏陽、醴陵等縣域和鎮南關等靠近中越口岸的地區領導了具有重大影響力的革命起義。
總之,辛亥革命是一場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封建經濟和思想觀念瓦解程度的地區差異,對研究革命運動興起和發展的空間格局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仁县| 荆门市| 临邑县| 建始县| 台中县| 阿合奇县| 团风县| 马关县| 大足县| 洪湖市| 瓮安县| 浦城县| 改则县| 米林县| 安国市| 鹰潭市| 江达县| 广平县| 长兴县| 福建省| 桦川县| 南宫市| 嵊泗县| 南丰县| 沅陵县| 萝北县| 达拉特旗| 宁河县| 盐池县| 铅山县| 平邑县| 台北县| 信宜市| 容城县| 小金县| 平罗县| 体育| 东阿县| 延津县| 大荔县| 垣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