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6張PPT)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光輝歷程第三單元|歷|史|時|空|定|位||整|體|印|象|感|知|新民主主義革命是指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中的無產階級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的,在此之前的近代以來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為中國的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的、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革命。它的目標是無產階級(通過中國共產黨)牢牢掌握革命領導權,徹底完成革命的任務,并及時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的開始。|細|化|階|段|特|征|政治上 中國革命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逐漸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長征實現了戰略轉移,打開了中國革命新局面;國共第二次合作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放戰爭的勝利為新中國的成立打下了基礎續表經濟上 民族工業由較快發展到走向衰落。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了較快發展;全國抗戰時期,官僚資本主義急速擴大,民族資本主義日益萎縮;解放戰爭時期,民族資本主義陷入絕境思想 文化上 馬克思主義傳播并逐漸中國化。五四運動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孫中山與時俱進提出新三民主義,為第一次國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基礎;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國情相結合形成了毛澤東思想,指導著中國革命不斷前進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第一講理綱要記要點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強大力量。3.隨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現了轟轟烈烈、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蔣介石發動政變,汪精衛“分共”,國民革命失敗。CONTENTS目錄010205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課時跟蹤檢測0304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融通教材/全面落實基礎01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背景階級矛盾 北洋軍閥的黑暗、獨裁統治民族矛盾 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導火索 1919年1月,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2)經過爆發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高喊“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口號發展 學生的愛國運動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使得從北京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高潮 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中國________登上政治舞臺,推動著這場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結果 在巨大壓力下,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工人階級(3)意義愛國 運動 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社會 運動 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思想 運動 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中共 成立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指導 思想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____________的結合革命 階段 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續表工人運動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廣泛傳播 始于_____________后宣傳中心 北京與上海系統介紹 在1919年《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____________________》主要團體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俄國十月革命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早期活動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思想 ________________的廣泛傳播組織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階級 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國際 __________________的指導與幫助馬克思主義共產國際(2)成立時間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_______舉行內容 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上海(3)意義: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__________;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領導力量2.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背景 ①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大政策聯俄、聯共、扶助農工(2)國民革命興起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發展 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再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高潮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失敗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影響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新民主主義革命:亦稱“人民民主革命”,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內,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民主革命勝利,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其革命的任務和性質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個主要敵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因而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有許多新的特點:第一,革命的領導者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第二,革命的目的不是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第三,革命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開始。2.革命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不同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條件下,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標而建立的政治聯盟或聯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統一戰線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法寶。革命統一戰線就是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下的,為達成“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而建立的聯盟,從1924年1月建立,到1927年7月破裂。3.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4.紅船精神: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近代以來,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深重劫難,正是馬克思主義成功引領了救亡運動,指導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給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進而深刻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關|照|時|代||辯|證|看|待|問題與主義之爭五四運動后,中國思想界發生的需要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不需要革命的論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論爭之一。1919年7月,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勸說人們“多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他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中國,認為“根本解決”是“自欺欺人的夢話”“是中國思想界破產的鐵證”。1919年8月,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針鋒相對地批駁胡適的主張,聲明“我是喜歡談談布爾扎維主義的”,指出: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研究問題須有主義為指導。同時,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運動,為此就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主義作為準則,因此,談主義是必要的,不宣傳主義,沒有多數人參加,不管數智賦能:課前主干基礎知識掌握程度的隨機性抽查你怎樣“研究”,社會問題也沒有解決的希望。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闡明了中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革命主張。在這場論爭中,李大釗和各地年輕的馬克思主義者依據他們的認識水平,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實際需要,說明了對中國社會進行一次徹底革命的必要性。這場論爭對于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國社會,起了積極的作用。主題探究/深化歷史解釋02史料探究主題(一)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從五四運動對近代化的影響看 材料一 五四運動在北京發生,蔓延到全國各地,形成聲勢浩大的規??範?。這樣的斗爭如果缺少有序的組織引導是難以開展起來的。啟蒙推動了救亡,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救亡又是啟蒙的有機延伸和繼續,并最終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五四愛國運動不是被動地反抗,而是主動地抗爭,是為國家地位和民族尊嚴而戰,體現出近代國家和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br/>——摘編自齊衛平《100年后,我們為什么還要紀念“五四” 》探究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整體性覺醒”的表現。提示:全民性行動,群眾基礎廣泛;全國性規模;斗爭的組織化程度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主動的抗爭;體現了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認識深化;具有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意義。2.從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原因看 材料二 中華民國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統一并未出現。道德淪落、君主復辟和軍閥割據長期困擾著孫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軍閥,對他發展中國的計劃完全不感興趣。而受過西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紛紛鼓吹在國民生活的哲學思想領域進行激烈的變革,那些對凡爾賽和會極度失望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影響下,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研究小組開始大量涌現,以追求知識和言論自由的北京大學則成為激進主義的溫床。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公開承認信奉馬克思主義,并稱贊布爾什維克革命能媲美法國大革命,是“偉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探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傳播的主要因素。提示: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強不斷侵略;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近代教育發展與知識分子的進步追求。史論形成1.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化變革的影響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 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 巴黎和會上列強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終于忍無可忍,最終以火山爆發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了巨大的保障作用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 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張個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續表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③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2)影響①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③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干部)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史料探究主題(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1.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看 材料一 (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2)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民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摘自《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探究1根據材料指出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標。相對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有何進步意義 提示: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變化:中共二大的革命綱領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目標。意義: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2.從國民革命的指導思想看 材料二 針對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癥,又是世界性現象的貧富懸殊、經濟壓迫問題,孫中山提出了以“共享”為原則的解決思路。這一原則以土地、資本的全社會公有為前提,落腳點則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勞取酬,余利則公之社會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梢哉f,按勞分配是“共享”的底線,而全體人民免受任何剝削壓迫之苦、共同幸福安樂則是“共享”的理想境地。——摘編自宋德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再認識》探究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共享”思想產生的原因。提示:內憂外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近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土地問題突出;西方民主思想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暴露;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3.從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看 材料三 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下,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以及商人、婦女等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都被動員起來。國民黨以前基本上是一個以知識精英為主的政治集團,到1924年改組以后,開始向開放型群眾性政黨轉變。而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采取了群眾路線的革命方法,將精力主要投向民眾運動。當時的國共兩黨,一個關注上層,一個關注下層;一個重視軍事,一個重視民眾。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時論認為“槍與筆聯合起來,所以到處如入無人之境”。——摘編自王奇生《中國近代通史:國共合作與國民革(1924—1927)》探究3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國民革命運動促進中國民族主義發展與深化的集中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何北伐戰爭能夠“迅猛推進”。提示:表現:反帝反封建成為人民的共同目標;國共通過大規模社會動員推進愛國斗爭。分析: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注重發動民眾參與革命;中國國民黨改組后采取了新政策;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革命方法;軍事斗爭與民眾動員相結合。4.從國民革命的影響看 材料四 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參與黃埔軍校的創建以及參加東征、北伐的革命斗爭,從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為獨立開展武裝斗爭做了干部上的準備。——摘編自曲延春《國民革命的社會現代化價值分析》探究4根據材料四,辯證分析國民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提示:使中國共產黨吸取了教訓,認識到必須掌握對革命的領導權和必須堅持武裝斗爭。為中國共產黨開展武裝斗爭做了軍事人才和干部準備,并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史論形成1.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1)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最革命和最先進的階級,克服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局限性。(2)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舊民主主義轉向新民主主義,使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4)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5)有了新的革命目標——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6)有了新的革命綱領(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2.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和歷史功績(1)特點革命任務 “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目標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多個階級的統一戰線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革命軍隊 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了國共兩黨合作的北伐戰爭(2)歷史功績①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②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對“標”訓練/發掘真題價值03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1.9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課標要求√題組(一)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1.(2024·天津高考)1919年4月底,雖經中國代表的據理力爭,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仍然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列強的這一行徑,引發了國人“積壓已久的不滿與憤怒”。從形成原因上,對“積壓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A.五四愛國運動的激發 B.群眾愛國意識的覺醒C.近代歷史發展的結果 D.列強壓迫中國的反彈1.技法點撥:關聯信息快解題。由第1題情境信息可以梳理出兩個因果關聯:其一,由于國人對巴黎和會抱有希望,才導致了后來的極度失望;其二,正是看清了列強的行徑和面目,國人的不滿和憤怒才一發而不可收。價值發掘√2.(2024·安徽高考)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 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 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2.命題分析:第2題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是新高考的核心價值取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本題則在情境設計上把這一起點推進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開始,從而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與時俱進特征。價值發掘√3.(2022·全國乙卷)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與早期革命活動4.(2024·北京高考)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3.家國情懷:強化黨史教育是時代的需求,也是高考命題主要的內容之一,第4題是其代表。一輪復習中,要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不同階段,圍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主要任務、方針政策等內容,讓考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奮斗足跡和巨大貢獻,為增強愛黨教育提供鮮活的歷史素材。價值發掘5.(2024·湖北高考)下表是1925年中國部分省份的歲入、歲出總額及軍費數據(單位:銀元)。省份 名目 奉天 直隸 山西 江蘇 廣西 云南歲入 總額 12 393 554 9 342 1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該表可論證 ( )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 ②北洋政府收支失衡?、蹏窀锩钠惹行浴、苣媳避婇y一丘之貉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歲出 總額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軍費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續表√6.(2024·江蘇高考)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彼麄冞@樣做是為了 (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 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4.易錯提醒:第6題容易誤選C項??焖僬鐒e的方法是利用“時間線索”來排除。題干提供的時間是1924年2月,而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價值發掘數智賦能:真題分類匯編,2025各地市高考題持續跟進推送大題增分/強化審答規范04(2024·湖北高考)[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14分)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犊茖W》“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短窖蟆分饕l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8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第(1)問的概括即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概括,所學知識與之關聯不大。第(2)問的背景,既要聯系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也要發掘材料信息:五四期刊——五四運動;新文化期刊、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專制與民主的斗爭;中共刊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二、析題要“透”(1)據材料一“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北京期刊達到300種,上海期刊接近500種得出,創辦數量多;據材料一圖示數據可知,1915—1923年,安徽、浙江等24個創辦期刊省份中,期刊種類數量不均衡,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創辦期刊較多得出,地區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最多;據材料二創辦的期刊有文化類期刊、科學類期刊、政論期刊等得出,期刊種類多樣,包括思想文化、科學、政論等;據材料二可知,《新青年》主張思想啟蒙,《科學》“主張科學救國”,《太平洋》“主張政治革新”得出,具有救亡圖存與啟蒙色彩。(2)緊扣設問“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聯系當時的(1915—1923年)歷史大事,從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北洋軍閥、馬克思主義、愛國志士等角度來分析。也可從唯物史觀出發,期刊作為上層建筑的表現形式,與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提供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關聯密切。三、答題要“范”(1)特征:①創辦數量多;(2分)②地區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最多;(2分)③期刊種類多樣,包括思想文化、科學、政論等;(2分)④具有救亡圖存與啟蒙色彩。(2分)(答出三點得6分)數智賦能:隨堂閱讀,提升史學素養(2)背景:①五四運動激發了民眾的反帝愛國思想;(2分)②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主、科學等思想的宣傳;(2分)③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2分)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2分)⑤有識之士對救亡道路的不斷探索;(2分)(拓展角度)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2分)(答出四點得8分)課時跟蹤檢測05(說明:標 的題目配有精品課件,助力老師講評)12345678910111213141516√一、選擇題1.(2024·如皋二模)五四思想界歡迎“莫小姐”(道德)者同樣大有人在,他們不僅熱議個人與“國家”“世界”之類的宏大問題,也頻繁觸碰個人生活中最為鮮活和隱秘的部分,反復討論“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等話題。這可以用于說明五四運動( )A.以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 B.開始沖破封建主義藩籬C.促使新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D.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123456789101112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國家、世界、個人主義等,推動了思想解放,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五四運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沒有涉及五四運動中的先鋒問題,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沖破了封建主義藩籬,排除B項;五四運動推動了人們對于“國家”“世界”“個人主義”的認識,屬于思想方面內容,未涉及新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2.1914年以后,火柴進口不斷下降,1923年的進口量只有戰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進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進口量還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這一時期 ( )A.中國火柴工業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B.五四運動推動了火柴進口量銳減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業的發展D.國產火柴品質高于外國進口火柴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尤其是以往進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進口量還不到1919年的3%”可知,這是受到五四運動以后抵制日貨運動的影響,故B項正確;1914年以后,火柴進口量不斷下降說明國產火柴工業得到較大發展,至于發展速度是否持續加快,材料依據不足,A項錯誤;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但不會“直接促成”中國火柴工業的發展,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國產火柴品質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僅憑材料不能得出D項說法,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3.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鼓吹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解放出來,成為現代民族國家強盛所要求的健全“國民”。到五四時期,“新民”說被“新人”說取代,“新人”是“人類中的一個人”,而不是“國家”中的一個“民”,陳獨秀甚至明確提出“國家也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偶像”。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 )A.民眾民族主義意識空前高漲 B.中外文明呈現融合的趨勢C.知識界對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D.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主流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變化,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國內政治狀況及一戰的影響,知識界有所轉變,從對西方文明全盤肯定,到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體現民眾民族主義意識高漲,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并非中外文明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4.五四運動前,李大釗把“再造中華”的期望雖落到民眾身上,但仍認為“拯救國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認識到,現在“勞力者階級需要聯合起來,成為橫的組織”塑造“勞工神圣”的新倫理,“以反抗勞心者階級”。李大釗的思想轉變 ( )A.形成了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國民主革命進入到新階段C.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 D.為探索國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在五四運動之前,李大釗并沒有完全認識到中國民眾的作用,在五四運動之后,他充分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作用,并倡導“勞力者階級需要聯合起來”“以反抗勞心者階級”,這為探索國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故選D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19年,中國尚未形成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項;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述及的是李大釗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其思想發生了轉變,并沒有述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方式”,排除C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5.下表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創辦的部分紅色報刊簡表。據此可知,這些刊物的發行刊名 創刊時間 刊期 停刊時間 創辦者《新青年》 1915.9.15 月刊 1926.7 陳獨秀《每周評論》 1918.12.22 周刊 1919.8.31 陳獨秀、李大釗《湘江評論》 1919.7.14 周刊 1919.8 毛澤東《覺悟》 1920.1.20 僅出刊1期 周恩來15678910111223413141516《勞動界》 1920.8.15 周刊 1921.1.23 陳獨秀、李漢俊《勞動者》 1920.10.3 周刊 1921.1.2 廣東共產主義小組《共產黨》 1920.11.7 月刊 1921.7.7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勞動音》 1920.11.7 周刊 1920.12.5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A.奠定了國共合作基礎 B.突出宣傳馬列主義C.促進了民眾思想解放 D.深受共產國際影響√續表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從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兩種思想的傳播都促進了民眾思想的解放,故選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這次合作的基礎是國民黨新三民主義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和中共最低革命綱領具有目標一致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與其他思想的比較,無法得出B項表述,排除;第三國際是1919年建立,深受其影響是在1919年以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6.1922年,中共二大會址曾是中央局成員李達的寓所,地處深巷,前門后門都可通行,后門正對黨創辦的平民女校。中共二大以小組討論為主,每次全體會議都要更換地點,小組討論也基本安排在黨員家中。中共二大的選址安排 ( )A.保證了黨組織的純潔性 B.旨在規避國民黨的監控C.折射出革命環境的險惡 D.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中共二大以小組討論為主,每次全體會議都要更換地點,小組討論也基本安排在黨員家中,這樣安排的目的在于防止敵對勢力的干擾和破壞,中共二大的選址安排折射出革命環境的險惡,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革命環境的險惡,與保證黨組織的純潔性無關,排除A項;此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還未惡化,并不是規避國民黨的監控,排除B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156789101112234131415167.(2024·衡水一模)下圖為1923年王盡美創作的詩歌《革命天才明》摘錄。這表明當時共產黨人對工人工人白勞動,廠主吸血蟲;工人無政權,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來,革命打先鋒!15678910111223413141516對農民窮漢白勞動,財主寄生蟲;人窮并非命,世道太不公;農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A.堅持城市中心道路 B.強調黨的組織建設C.重視階級覺悟啟蒙 D.主張挽救民族危亡√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可知,共產黨人意在喚醒工農的斗爭意識,啟發其階級覺悟,動員工人反抗廠主、農民反抗財主,推翻不公的現存世界,故選C項;“城市中心道路”實施于1927年國共對峙初期,排除A項;“組織建設”不合題意,應為“群眾路線”,排除B項;“挽救民族危亡”涉及中華民族與列強的關系,與材料涉及的工人與廠主、農民與財主的關系相悖,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8.(2024·新余一模)北京長辛店作為我國北方鐵路工業的重要發源地,集聚了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1919年5月7日,長辛店鐵路機廠鐵匠工人史文彬帶領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罷工,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1921年1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長辛店建立勞動補習學校,同年5月,長辛店工會成立,被譽為“北方勞動界的一顆明星”。據此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A.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B.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C.加速了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長辛店工會成立”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是工人階級為了國家和自己命運奮起抗爭的表現,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故選B項;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項;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即北伐戰爭,發生于1926年7月—1927年4月,排除C項;“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的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9.1924年9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撰文指出,義和團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點,但也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悲壯淋漓可歌可泣的遺產”,并“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上述觀點有利于 ( )A.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封建精神 B.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C.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D.民主革命綱領正式形成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1924年9月”“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可知,蔡和森希望國民黨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革命發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因此材料中的觀點有利于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主要反對外來侵略,是反帝愛國運動,并非反封建運動,排除A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排除C項;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綱領,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0.(2024·邯鄲二模)1924年11月,孫中山指出:“中國革命的目的和俄國相同,俄國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國相同的。中國同俄國革命都是走同一條路。所以中國同俄國不只是親善,照革命的關系,實在是一家。”這表明孫中山 ( )A.主張聯合蘇聯開展民主革命 B.強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C.決定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D.號召國人積極參加國民革命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認識到中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相互關聯,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表明了他主張聯合蘇聯開展民主革命的意愿,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與俄國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中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的相似性,但沒有明確指出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排除C項;材料沒有號召國人積極參加國民革命的信息,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1.(2024·北京海淀區一模)下圖為中國刊物轉載的1926年蘇聯報紙刊登的諷刺漫畫,一只戴著英國式禮帽的惡霸犬尾部系著一柄大刀,圖畫配有文字說明:“倫敦反動的報紙,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亂了?!痹撀嬦槍Φ氖肥率? ( )15678910111223413141516√A.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 B.國民革命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C.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已被推翻 D.改訂新約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漫畫及配文“倫敦……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心慌意亂了”可知,該漫畫反映了中國革命對英國列強的打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處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進行了國民革命,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故選B項;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排除A項;此時北伐尚未結束,因此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尚未被推翻,排除C項;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2.(2024·南京二模)192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農民運動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書記。農委會制訂了《目前農運計劃》,指導各地農民運動的開展,一個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迅猛開展起來。此時農民運動的開展 ( )A.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支援了北伐軍的勝利進軍C.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D.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民運動委員會制訂了《目前農運計劃》,指導各地農民運動的開展,對北伐軍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故選B項;革命統一戰線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已經建立,排除A項;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之后開創的,是在1927年10月以后,排除C項;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成立,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3.1926年7月,中國共產黨就職工運動作出了決議,強調“中國工人階級目前的主要職任是領導全民族的解放斗爭,工會與其他階級民眾團體建立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行動的聯合戰線,就是實現這一職任的唯一策略”。該策略 ( )A.有利于中蘇友好合作 B.貫徹黨的民主革命綱領C.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 D.促進蘇維埃政權的鞏固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題干“領導全民族的解放斗爭”“建立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行動的聯合戰線”及所學知識可知,該策略貫徹了中共二大確立的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故選B項;中蘇友好合作一般指的是建國之初的中蘇關系,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A項;國共第一次合作在1924年就已開始,排除C項;中共蘇維埃政權出現于1931年,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4.(2024·寶雞三模)四一二政變后,共產國際執委會會議強調,“國民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直接同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合作的特殊組織形式”,武漢國民政府是“國民黨左派的政府……它已走上(無產階級和農民)專政的道路”。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對時局宣言》,揭露汪精衛等人“已在公開的準備政變”,但仍堅持“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這說明,此時中國共產黨 ( )A.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 B.已經成為獨立成熟的政黨C.需要調整策略以適應革命發展 D.正確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四一二政變后,中國共產黨揭露汪精衛等人的陰謀,但是仍然在維系與國民黨的合作,這導致后來中國共產黨在汪精衛“分共”中損失巨大,說明此時中國共產黨需要調整策略以適應革命發展,故選C項;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排除A項;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項;此時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并沒有正確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15.針對1928—1931年革命文學在上海的興起,魯迅說:“這革命文學的旺盛起來,在表面上和別國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揚,而是因為革命的挫折?!濒斞杆^“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國民革命的失敗 B.九一八事變的發生C.紅軍被迫戰略轉移 D.世界經濟危機爆發√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據材料“1928—1931年”“因為革命的挫折”及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革命陷入低谷,1928年革命文學興起,故選A項;九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排除B項;紅軍被迫戰略轉移發生于1934年,排除C項;世界經濟危機屬于經濟領域不是革命,與“因為革命的挫折”不符,排除D項。15678910111223413141516二、非選擇題16.(2024·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1919年5月5日,多家報刊對五四運動進行了報道。下表是其中兩份報紙的部分信息。名稱 《京報》 《順天時報》主辦方 民國進步人士 日本外務省標題 《學生界之大風潮》 《北京學生大騷動》15678910111223413141516內容 節選 當時學生舉動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學生之反抗,無意中將宅內電燈碰破,遂至宅內起火 是時章氏自公府宴會歸,身穿禮服,正在曹宅,不防該生等陡然闖入。章氏急難逃避,遂被群眾所毆,受傷甚重。群眾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舉火焚房指出上述兩份報紙對五四運動報道的不同之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報刊中尋找歷史真相的方法。續表15678910111223413141516解析:第一小問,據材料“當時學生舉動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學生之反抗”“無意中將宅內電燈碰破,遂至宅內起火”可得,《京報》肯定學生運動,表達對北洋政府的不滿和反帝愛國之情;據材料“其中暴烈份子遂舉火焚房”可得,《順天時報》站在日本的立場,對學生運動持否定態度。第二小問,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多個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如了解時代背景、選擇權威報刊、分析編者立場、注意文章細節、堅持多元互證以及保持開放和批判態度等,言之成理即可。15678910111223413141516答案:不同:《京報》肯定學生運動,表達對北洋政府的不滿和反帝愛國之情;《順天時報》站在日本的立場,對學生運動持否定態度。方法:了解時代背景;選擇權威報刊;分析編者立場;注意文章細節;堅持多元互證;保持開放和批判態度。第一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理綱要記要點1.五四運動是一次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馬克思主義得到廣泛傳播。2.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凝聚了中國人民的強大力量。3.隨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出現了轟轟烈烈、席卷全國的國民革命。蔣介石發動政變,汪精衛“分共”,國民革命失敗。整合教材——融通必修與選必修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五四運動(1)背景階級矛盾 北洋軍閥的黑暗、獨裁統治民族矛盾 日本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導火索 1919年1月,在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2)經過爆發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十幾所學校的學生齊集天安門前,舉行游行示威,高喊“ ”等口號 發展 學生的愛國運動遭到北洋軍閥政府的鎮壓,使得從北京開始的學生愛國運動迅速向全國發展高潮 1919年6月5日,上海出現大規模的工人罷工和商人罷市。中國 登上政治舞臺,推動著這場愛國運動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結果 在巨大壓力下,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參加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3)意義愛國運動 是一場以先進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徹底反帝反封建的偉大愛國革命運動社會運動 是一場中國人民為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凝聚民族力量而掀起的偉大社會革命運動思想運動 是一場傳播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的偉大思想啟蒙運動中共成立 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指導思想 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 的結合 革命階段 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廣泛傳播 始于 后 宣傳中心 北京與上海系統介紹 在1919年《新青年》“馬克思研究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 》 主要團體 1920年3月,李大釗發起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馬克思主義研究會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早期活動1.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思想 的廣泛傳播 組織 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階級 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國際 的指導與幫助 (2)成立時 間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 舉行 內 容 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3)意義: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 ;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2.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背景 ①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 ②1923年6月,中共三大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標志 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 三大政策 (2)國民革命興起 以國共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席卷全國發展 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通過再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高潮 1926年,國共兩黨合作開始北伐,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失敗 “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影響 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拓展教材——豐富歷史的理解和儲備|概|念|闡|釋|1.新民主主義革命:亦稱“人民民主革命”,是在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內,由無產階級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中國從1919年五四運動開始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民主革命勝利,屬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從其革命的任務和性質來說,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兩個主要敵人的民族革命和民主革命,因而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舊民主主義革命比較有許多新的特點:第一,革命的領導者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第二,革命的目的不是建立資本主義社會和資產階級共和國,而是建立新民主主義社會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共和國;第三,革命的前途不是資本主義,而是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轉變的開始。2.革命統一戰線:統一戰線就其廣義而言,是指不同社會政治力量在一定條件下,為了一定的共同目標而建立的政治聯盟或聯合。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歷史時期,統一戰線都是中國共產黨的重要法寶。革命統一戰線就是國民革命時期,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下的,為達成“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而建立的聯盟,從1924年1月建立,到1927年7月破裂。3.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歷史時期形成的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寶貴精神財富,脫胎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4.紅船精神:紅色革命精神之一,指的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關|照|時|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歷史,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興黨興國的根本指導思想。近代以來,面對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深重劫難,正是馬克思主義成功引領了救亡運動,指導產生了中國共產黨,給在黑暗中苦苦探索的中國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進而深刻改變了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人民革命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勝利,是毛澤東思想的勝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是20世紀人類歷史上最具影響的偉大事件之一。|辯|證|看|待|問題與主義之爭五四運動后,中國思想界發生的需要不需要馬克思主義、需要不需要革命的論爭,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過程中的論爭之一。1919年7月,胡適發表《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一文,勸說人們“多多研究這個問題如何解決,那個問題如何解決,不要高談這種主義如何新奇,那種主義如何奧妙”。他主張一點一滴的改良中國,認為“根本解決”是“自欺欺人的夢話”“是中國思想界破產的鐵證”。1919年8月,李大釗發表《再論問題與主義》一文,針鋒相對地批駁胡適的主張,聲明“我是喜歡談談布爾扎維主義的”,指出:宣傳理想的主義與研究實際的問題“是交相為用的”“是并行不悖的”,研究問題須有主義為指導。同時,社會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社會上多數人的共同運動,為此就必須有一個共同的理想、主義作為準則,因此,談主義是必要的,不宣傳主義,沒有多數人參加,不管你怎樣“研究”,社會問題也沒有解決的希望。李大釗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闡明了中國問題必須從根本上尋求解決的革命主張。在這場論爭中,李大釗和各地年輕的馬克思主義者依據他們的認識水平,論證了馬克思主義適合中國的實際需要,說明了對中國社會進行一次徹底革命的必要性。這場論爭對于擴大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推動人們進一步探索如何改造中國社會,起了積極的作用。主題(一)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史料探究]1.從五四運動對近代化的影響看 材料一 五四運動在北京發生,蔓延到全國各地,形成聲勢浩大的規??範?。這樣的斗爭如果缺少有序的組織引導是難以開展起來的。啟蒙推動了救亡,推動了五四運動的發生和發展;救亡又是啟蒙的有機延伸和繼續,并最終導致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五四愛國運動不是被動地反抗,而是主動地抗爭,是為國家地位和民族尊嚴而戰,體現出近代國家和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毛澤東指出:“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摘編自齊衛平《100年后,我們為什么還要紀念“五四” 》探究1 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五四運動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整體性覺醒”的表現。2.從馬克思主義傳播的原因看 材料二 中華民國成立后,和平、秩序和統一并未出現。道德淪落、君主復辟和軍閥割據長期困擾著孫中山,他求援的西方政府只支持各地軍閥,對他發展中國的計劃完全不感興趣。而受過西式教育的新知識分子紛紛鼓吹在國民生活的哲學思想領域進行激烈的變革,那些對凡爾賽和會極度失望的知識分子在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的影響下,開始轉向馬克思主義。馬列主義研究小組開始大量涌現,以追求知識和言論自由的北京大學則成為激進主義的溫床。圖書館主任李大釗公開承認信奉馬克思主義,并稱贊布爾什維克革命能媲美法國大革命,是“偉大的、世界性的及基本的力量”。——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600—2000中國的奮斗》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馬克思主義在近代中國傳播的主要因素。[史論形成]1.五四運動對中國近代化變革的影響(1)新式知識精英群體走上中國社會舞臺通過新文化運動和五四運動,新式知識精英群體整體地、主動地出現在中國社會現代化的舞臺上,成為一支不可忽視的巨大力量,這充分展現了他們改造中國的主動意識、集體意識。(2)近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漸覺醒巴黎和會上列強對于日本侵略中國的要求予以滿足的做法使接受近代民族國家意識的知識群體終于忍無可忍,最終以火山爆發的方式表現出來。這種意識的形成對于后來中國的民族獨立起了巨大的保障作用。(3)對現代化的探索不斷深入五四運動從根本上說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其政治運動也是在近代思想文化的長期熏陶下自然發酵出來的。五四新文化運動無論是提倡文學革命,還是提倡思想啟蒙,無論是提倡社會風俗變革,還是主張個性自由,都觸及了西學東漸下的中國文化改造命題。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及影響(1)特點①先進知識分子起了核心領導作用。②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③是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斗爭中發展傳播的。(2)影響①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相互促進,大大啟發了人們的思想覺悟,促進了人們的思想解放和愛國運動的開展。②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加速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③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干部)基礎,使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從革命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主題(二)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史料探究]1.從中國共產黨的革命綱領看 材料一 (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支援工人階級,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除為止;(2)承認無產階級專政,直到階級斗爭結束,即直到消滅社會的階級區分;(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歸社會共有……——摘自《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民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中國共產黨……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三)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摘自《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探究1 根據材料指出中共一大的革命目標。相對于中共一大,中共二大的革命目標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有何進步意義 2.從國民革命的指導思想看 材料二 針對既是典型的西方病癥,又是世界性現象的貧富懸殊、經濟壓迫問題,孫中山提出了以“共享”為原則的解決思路。這一原則以土地、資本的全社會公有為前提,落腳點則是公平合理地分配:一是要按勞取酬,余利則公之社會使人人得以分享;二是……就是國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梢哉f,按勞分配是“共享”的底線,而全體人民免受任何剝削壓迫之苦、共同幸福安樂則是“共享”的理想境地。——摘編自宋德華《孫中山民生主義的再認識》探究2 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孫中山“共享”思想產生的原因。3.從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活動看 材料三 20世紀20年代的國民革命,在“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共同目標下,工人、農民、青年學生以及商人、婦女等各個階層的廣大民眾都被動員起來。國民黨以前基本上是一個以知識精英為主的政治集團,到1924年改組以后,開始向開放型群眾性政黨轉變。而中國共產黨一開始就采取了群眾路線的革命方法,將精力主要投向民眾運動。當時的國共兩黨,一個關注上層,一個關注下層;一個重視軍事,一個重視民眾。北伐戰爭的迅猛推進,時論認為“槍與筆聯合起來,所以到處如入無人之境”。——摘編自王奇生《中國近代通史: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1924—1927)》探究3 根據材料三和所學知識,歸納國民革命運動促進中國民族主義發展與深化的集中表現。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為何北伐戰爭能夠“迅猛推進”。4.從國民革命的影響看 材料四 革命失敗,得了慘痛的教訓,于是有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進入了創建紅軍的新時期。在國民革命中,中國共產黨通過參與黃埔軍校的創建以及參加東征、北伐的革命斗爭,從而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軍事人才,為獨立開展武裝斗爭做了干部上的準備。——摘編自曲延春《國民革命的社會現代化價值分析》探究4 根據材料四,辯證分析國民革命對中國共產黨的影響。[史論形成]1.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影響(1)革命有了新的領導階級——無產階級。無產階級是最革命和最先進的階級,克服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資產階級的局限性。(2)革命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3)有了新的革命道路——由舊民主主義轉向新民主主義,使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4)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中國共產黨不僅代表工人階級的利益,而且代表中華民族的利益。(5)有了新的革命目標——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6)有了新的革命綱領(中共二大制定)——第一次在中國人民面前明確提出了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2.國民革命運動的特點和歷史功績(1)特點革命任務 “打倒列強,除軍閥”的目標說明當時中國的革命任務是反帝反封建群眾基礎 以國共兩黨合作為核心,形成了多個階級的統一戰線指導思想 馬克思主義和新三民主義兩大革命指導思想并存,其中新三民主義占主導地位革命軍隊 組建國民革命軍,并進行了國共兩黨合作的北伐戰爭(2)歷史功績①它是中國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侵略勢力。②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有重要作用。宣傳了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1.9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課標要求 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 題組(一) 五四運動與馬克思主義傳播1.(2024·天津高考)1919年4月底,雖經中國代表的據理力爭,巴黎和會上西方列強仍然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列強的這一行徑,引發了國人“積壓已久的不滿與憤怒”。從形成原因上,對“積壓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 )A.五四愛國運動的激發 B.群眾愛國意識的覺醒C.近代歷史發展的結果 D.列強壓迫中國的反彈2.(2024·安徽高考)1921年4月,《新青年》刊文指出,雖然馬克思、恩格斯“是近世科學的社會主義之始祖”,有許多獨具慧眼的見解,但“我們對于古人的學說,當參照現在的情形,加以考慮,斷不可一昧盲從,做出那‘孔趨亦趨,孔步亦步’的樣子”。由此可見,當時知識界已關注到 ( )A.革命理論傳播的廣泛性 B.儒家傳統文化的包容性C.民主主義革命的階段性 D.社會主義學說的實踐性3.(2022·全國乙卷)據某位學者回憶,“‘五四’初期,一般人多以新舊分別事物”,中國古來已有的一概稱為舊,古來未有或來自外國的一概稱為新;不久,有了“更高的判別的準繩……對于古今、中外能夠排好恰當的關系”,并不一概否定或肯定。這一轉變反映出 ( )A.東西方文化論爭由此引發 B.傳統儒學思想開始受到批判C.全盤西化的思想得以消除 D.思想解放運動方向發生變化題組(二) 中國共產黨與早期革命活動4.(2024·北京高考)1920年,在上海的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下,上海機器工會成立。與此同時,陳獨秀主編的《勞動界》也發文指出,“神圣不可侵犯的工人,竟被資本家壓迫了!真是可惱!我們此時應當要去抵抗他,我們此時就應該要有團體”。這說明 ( )A.發動工人運動是中國共產黨獨創的斗爭形式 B.成立工人組織符合當時革命斗爭的實際需要C.“勞工神圣”成為當時中國社會的共識 D.建立工會是開展國民革命的重要內容5.(2024·湖北高考)下表是1925年中國部分省份的歲入、歲出總額及軍費數據(單位:銀元)。省份名目 奉天 直隸 山西 江蘇 廣西 云南歲入總額 12 393 554 9 342 163 7 335 692 16 777 315 4 104 141 2 218 068歲出總額 10 131 248 10 961 692 8 021 263 14 892 393 7 469 452 4 260 138軍費 6 918 538 6 692 844 5 636 044 6 122 374 5 673 435 2 131 416該表可論證 ( )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诒毖笳罩Ш狻、蹏窀锩钠惹行浴、苣媳避婇y一丘之貉A.①② B.①④C.②③ D.③④6.(2024·江蘇高考)1924年2月,周恩來等人決定,將旅歐共產主義青年團在巴黎創辦的機關刊物改名為《赤光》,并在改刊宣言中強調:“我們所認定的唯一目標便是:反軍閥政府的聯合,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合?!彼麄冞@樣做是為了 ( )A.策應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 B.拓寬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途徑C.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 D.探索獨立開展武裝斗爭的道路[價值發掘]1.技法點撥:關聯信息快解題。由第1題情境信息可以梳理出兩個因果關聯:其一,由于國人對巴黎和會抱有希望,才導致了后來的極度失望;其二,正是看清了列強的行徑和面目,國人的不滿和憤怒才一發而不可收。2.命題分析:第2題充分體現了立德樹人是新高考的核心價值取向。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本題則在情境設計上把這一起點推進到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的開始,從而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與時俱進特征。3.家國情懷:強化黨史教育是時代的需求,也是高考命題主要的內容之一,第4題是其代表。一輪復習中,要結合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不同階段,圍繞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黨的主要任務、方針政策等內容,讓考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奪取民主革命勝利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奮斗足跡和巨大貢獻,為增強愛黨教育提供鮮活的歷史素材。4.易錯提醒:第6題容易誤選C項??焖僬鐒e的方法是利用“時間線索”來排除。題干提供的時間是1924年2月,而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2024·湖北高考)[五四期刊與社會思潮](14分)材料一 以五四運動為中心的前后時期(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下圖是五四時期期刊創辦情況:——摘編自杜波《五四時期期刊研究》材料二 創辦于1915年的《新青年》《科學》及1917年的《太平洋》,代表了當時思想界的動態。文化類期刊有《湘江評論》《浙江新潮》等新文化期刊,《國故》《學衡》等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偵探世界》等通俗文學期刊,《小說月報》《創造》等新文學期刊。《科學》“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職志”,主張科學救國,同類期刊有《電界》《心理》等。《太平洋》主要刊發政論文章,主張政治革新。政府及政黨亦辦期刊,如中共刊物《共產黨》《勞動界》,國民黨刊物《建設》等。——摘編自《五四時期期刊介紹》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五四時期期刊的整體特征。(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8分)[審答指導]一、審題要“準”第(1)問的概括即提取材料信息進行概括,所學知識與之關聯不大。第(2)問的背景,既要聯系當時的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也要發掘材料信息:五四期刊——五四運動;新文化期刊、保守主義文化期刊——北洋軍閥統治時期專制與民主的斗爭;中共刊物——馬克思主義的傳播等。二、析題要“透”(1)據材料一“1915—1923年”“大量期刊涌現”,北京期刊達到300種,上海期刊接近500種得出,創辦數量多;據材料一圖示數據可知,1915—1923年,安徽、浙江等24個創辦期刊省份中,期刊種類數量不均衡,其中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等省創辦期刊較多得出,地區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最多;據材料二創辦的期刊有文化類期刊、科學類期刊、政論期刊等得出,期刊種類多樣,包括思想文化、科學、政論等;據材料二可知,《新青年》主張思想啟蒙,《科學》“主張科學救國”,《太平洋》“主張政治革新”得出,具有救亡圖存與啟蒙色彩。(2)緊扣設問“五四時期期刊蓬勃發展的背景”,聯系當時的(1915—1923年)歷史大事,從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北洋軍閥、馬克思主義、愛國志士等角度來分析。也可從唯物史觀出發,期刊作為上層建筑的表現形式,與經濟基礎——民族資本主義的“黃金時期”提供的經濟基礎和階級基礎關聯密切。第一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融通教材一、1.(2)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工人階級 (3)工人運動 2.俄國十月革命 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二、1.(1)馬克思主義 共產國際 (2)上?!?3)領導力量 2.(1)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主題探究主題(一)探究1 提示:全民性行動,群眾基礎廣泛;全國性規模;斗爭的組織化程度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是主動的抗爭;體現了國家意識與民族意識的真正覺醒;對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認識深化;具有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意義。探究2 提示:辛亥革命未能取得成功;西方列強不斷侵略;民族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無產階級隊伍的壯大;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解放了思想;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近代教育發展與知識分子的進步追求。主題(二)探究1 提示: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消滅資本家私有制,建立無產階級專政。變化:中共二大的革命綱領明確提出反帝反封建、實現民族獨立的革命目標。意義:正確認識了中國國情,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探究2 提示:內憂外患,民族危機不斷加深,中國近代社會矛盾尖銳;農民土地問題突出;西方民主思想傳播;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資本主義社會弊端的暴露;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影響;共產國際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探究3 提示:表現:反帝反封建成為人民的共同目標;國共通過大規模社會動員推進愛國斗爭。分析:國共合作的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注重發動民眾參與革命;中國國民黨改組后采取了新政策;中國共產黨正確的革命方法;軍事斗爭與民眾動員相結合。探究4 提示:使中國共產黨吸取了教訓,認識到必須掌握對革命的領導權和必須堅持武裝斗爭。為中國共產黨開展武裝斗爭做了軍事人才和干部準備,并壯大了中國共產黨的力量。對“標”訓練1.C 2.D 3.D 4.B 5.D 6.A大題增分(1)特征:①創辦數量多;(2分)②地區分布不平衡,北京、上海最多;(2分)③期刊種類多樣,包括思想文化、科學、政論等;(2分)④具有救亡圖存與啟蒙色彩。(2分)(答出三點得6分)(2)背景:①五四運動激發了民眾的反帝愛國思想;(2分)②新文化運動促進了民主、科學等思想的宣傳;(2分)③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2分)④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2分)⑤有識之士對救亡道路的不斷探索;(2分)(拓展角度)民族資本主義的快速發展。(2分)(答出四點得8分)13 / 13課時跟蹤檢測(二十)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一、選擇題1.(2024·如皋二模)五四思想界歡迎“莫小姐”(道德)者同樣大有人在,他們不僅熱議個人與“國家”“世界”之類的宏大問題,也頻繁觸碰個人生活中最為鮮活和隱秘的部分,反復討論“個人主義”“人文主義”等話題。這可以用于說明五四運動 ( )A.以青年知識分子為先鋒 B.開始沖破封建主義藩籬C.促使新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 D.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2.1914年以后,火柴進口不斷下降,1923年的進口量只有戰前的8%左右,尤其是以往進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進口量還不到1919年的3%。由此推知,這一時期 ( )A.中國火柴工業的發展速度持續加快 B.五四運動推動了火柴進口量銳減C.辛亥革命直接促成火柴工業的發展 D.國產火柴品質高于外國進口火柴3.20世紀初,梁啟超發表《新民說》,鼓吹個人從各種共同體中解放出來,成為現代民族國家強盛所要求的健全“國民”。到五四時期,“新民”說被“新人”說取代,“新人”是“人類中的一個人”,而不是“國家”中的一個“民”,陳獨秀甚至明確提出“國家也不過是一種騙人的偶像”。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 )A.民眾民族主義意識空前高漲 B.中外文明呈現融合的趨勢C.知識界對西方文明有所反思 D.馬克思主義成為思想主流4.五四運動前,李大釗把“再造中華”的期望雖落到民眾身上,但仍認為“拯救國群,是在君子”。1919年后,他認識到,現在“勞力者階級需要聯合起來,成為橫的組織”塑造“勞工神圣”的新倫理,“以反抗勞心者階級”。李大釗的思想轉變 ( )A.形成了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 B.使中國民主革命進入到新階段C.創新了馬克思主義傳播方式 D.為探索國家出路提供了新方案5.下表是中國共產黨成立前夕創辦的部分紅色報刊簡表。據此可知,這些刊物的發行 ( )刊名 創刊時間 刊期 停刊時間 創辦者《新青年》 1915.9.15 月刊 1926.7 陳獨秀《每周評論》 1918.12.22 周刊 1919.8.31 陳獨秀、李大釗《湘江評論》 1919.7.14 周刊 1919.8 毛澤東《覺悟》 1920.1.20 僅出刊1期 周恩來《勞動界》 1920.8.15 周刊 1921.1.23 陳獨秀、李漢俊《勞動者》 1920.10.3 周刊 1921.1.2 廣東共產主義小組《共產黨》 1920.11.7 月刊 1921.7.7 上海共產主義小組《勞動音》 1920.11.7 周刊 1920.12.5 北京共產主義小組A.奠定了國共合作基礎 B.突出宣傳馬列主義C.促進了民眾思想解放 D.深受共產國際影響6.1922年,中共二大會址曾是中央局成員李達的寓所,地處深巷,前門后門都可通行,后門正對黨創辦的平民女校。中共二大以小組討論為主,每次全體會議都要更換地點,小組討論也基本安排在黨員家中。中共二大的選址安排 ( )A.保證了黨組織的純潔性 B.旨在規避國民黨的監控C.折射出革命環境的險惡 D.得到了共產國際的指導7.(2024·衡水一模)下圖為1923年王盡美創作的詩歌《革命天才明》摘錄。這表明當時共產黨人 ( )對工人 工人白勞動,廠主吸血蟲;工人無政權,世道太不公;工人站起來,革命打先鋒! 對農民 窮漢白勞動,財主寄生蟲;人窮并非命,世道太不公;農民擦亮眼,革命天才明!A.堅持城市中心道路 B.強調黨的組織建設C.重視階級覺悟啟蒙 D.主張挽救民族危亡8.(2024·新余一模)北京長辛店作為我國北方鐵路工業的重要發源地,集聚了數量眾多的產業工人。1919年5月7日,長辛店鐵路機廠鐵匠工人史文彬帶領100多名工人上街游行、罷工,開展反帝愛國斗爭,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1921年1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在長辛店建立勞動補習學校,同年5月,長辛店工會成立,被譽為“北方勞動界的一顆明星”。據此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 ( )A.標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B.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C.加速了國民革命運動高潮的到來D.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9.1924年9月,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蔡和森撰文指出,義和團排外的精神,存在幼稚的缺點,但也是“中國國民革命史上悲壯淋漓可歌可泣的遺產”,并“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上述觀點有利于 ( )A.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封建精神 B.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C.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D.民主革命綱領正式形成10.(2024·邯鄲二模)1924年11月,孫中山指出:“中國革命的目的和俄國相同,俄國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國相同的。中國同俄國革命都是走同一條路。所以中國同俄國不只是親善,照革命的關系,實在是一家?!边@表明孫中山 ( )A.主張聯合蘇聯開展民主革命 B.強調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C.決定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 D.號召國人積極參加國民革命11.(2024·北京海淀區一模)右圖為中國刊物轉載的1926年蘇聯報紙刊登的諷刺漫畫,一只戴著英國式禮帽的惡霸犬尾部系著一柄大刀,圖畫配有文字說明:“倫敦反動的報紙,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像尾把(巴)上系了一柄刀似的,心慌意亂了?!痹撀嬦槍Φ氖肥率?( )A.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恢復民國 B.國民革命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C.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已被推翻 D.改訂新約運動取得了一定成效12.(2024·南京二模)1926年10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成立農民運動委員會,由毛澤東擔任書記。農委會制訂了《目前農運計劃》,指導各地農民運動的開展,一個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迅猛開展起來。此時農民運動的開展 ( )A.推動了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支援了北伐軍的勝利進軍C.開創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 D.鞏固了新生的蘇維埃政權13.1926年7月,中國共產黨就職工運動作出了決議,強調“中國工人階級目前的主要職任是領導全民族的解放斗爭,工會與其他階級民眾團體建立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行動的聯合戰線,就是實現這一職任的唯一策略”。該策略 ( )A.有利于中蘇友好合作 B.貫徹黨的民主革命綱領C.推動國共第一次合作 D.促進蘇維埃政權的鞏固14.(2024·寶雞三模)四一二政變后,共產國際執委會會議強調,“國民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直接同小資產階級和農民合作的特殊組織形式”,武漢國民政府是“國民黨左派的政府……它已走上(無產階級和農民)專政的道路”。7月13日,中共中央發表《對時局宣言》,揭露汪精衛等人“已在公開的準備政變”,但仍堅持“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這說明,此時中國共產黨 ( )A.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方針B.已經成為獨立成熟的政黨C.需要調整策略以適應革命發展D.正確分析了國內國際形勢15.針對1928—1931年革命文學在上海的興起,魯迅說:“這革命文學的旺盛起來,在表面上和別國不同,并非由于革命的高揚,而是因為革命的挫折?!濒斞杆^“革命的挫折”可能是指 ( )A.國民革命的失敗 B.九一八事變的發生C.紅軍被迫戰略轉移 D.世界經濟危機爆發二、非選擇題16.(2024·莆田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 1919年5月5日,多家報刊對五四運動進行了報道。下表是其中兩份報紙的部分信息。名稱 《京報》 《順天時報》主辦方 民國進步人士 日本外務省標題 《學生界之大風潮》 《北京學生大騷動》內容 節選 當時學生舉動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學生之反抗,無意中將宅內電燈碰破,遂至宅內起火 是時章氏自公府宴會歸,身穿禮服,正在曹宅,不防該生等陡然闖入。章氏急難逃避,遂被群眾所毆,受傷甚重。群眾因搜索曹氏未得,其中暴烈份子遂舉火焚房指出上述兩份報紙對五四運動報道的不同之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報刊中尋找歷史真相的方法。課時跟蹤檢測(二十)1.選D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五四運動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國家、世界、個人主義等,推動了思想解放,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故選D項;材料強調的是五四運動在思想解放方面的影響,沒有涉及五四運動中的先鋒問題,排除A項;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沖破了封建主義藩籬,排除B項;五四運動推動了人們對于“國家”“世界”“個人主義”的認識,屬于思想方面內容,未涉及新的力量登上歷史舞臺,排除C項。2.選B 根據“尤其是以往進口量最大的日本火柴,1923年的進口量還不到1919年的3%”可知,這是受到五四運動以后抵制日貨運動的影響,故B項正確;1914年以后,火柴進口量不斷下降說明國產火柴工業得到較大發展,至于發展速度是否持續加快,材料依據不足,A項錯誤;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一些障礙,但不會“直接促成”中國火柴工業的發展,C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材料沒有涉及國產火柴品質與其他國家的比較,僅憑材料不能得出D項說法,排除。3.選C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所述變化,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受國內政治狀況及一戰的影響,知識界有所轉變,從對西方文明全盤肯定,到對民族主義、國家主義等西方文明有所反思,C項正確;僅憑材料無法體現民眾民族主義意識高漲,排除A項;材料體現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并非中外文明的融合,排除B項;材料沒有馬克思主義的相關信息,排除D項。4.選D 據材料可知,在五四運動之前,李大釗并沒有完全認識到中國民眾的作用,在五四運動之后,他充分認識到了無產階級的作用,并倡導“勞力者階級需要聯合起來”“以反抗勞心者階級”,這為探索國家出路提供了新的方案,故選D項;據所學知識可知,在1919年,中國尚未形成中國民主革命新道路,排除A項;五四運動之后,中國進入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材料內容述及的是李大釗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其思想發生了轉變,并沒有述及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方式”,排除C項。5.選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文化運動從傳播資產階級民主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轉變,兩種思想的傳播都促進了民眾思想的解放,故選C項;1924年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第一次合作,這次合作的基礎是國民黨新三民主義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和中共最低革命綱領具有目標一致性,排除A項;材料沒有與其他思想的比較,無法得出B項表述,排除;第三國際是1919年建立,深受其影響是在1919年以后,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6.選C 根據材料可知,中共二大以小組討論為主,每次全體會議都要更換地點,小組討論也基本安排在黨員家中,這樣安排的目的在于防止敵對勢力的干擾和破壞,中共二大的選址安排折射出革命環境的險惡,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革命環境的險惡,與保證黨組織的純潔性無關,排除A項;此時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系還未惡化,并不是規避國民黨的監控,排除B項;D項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7.選C 據材料可知,共產黨人意在喚醒工農的斗爭意識,啟發其階級覺悟,動員工人反抗廠主、農民反抗財主,推翻不公的現存世界,故選C項;“城市中心道路”實施于1927年國共對峙初期,排除A項;“組織建設”不合題意,應為“群眾路線”,排除B項;“挽救民族危亡”涉及中華民族與列強的關系,與材料涉及的工人與廠主、農民與財主的關系相悖,排除D項。8.選B 據材料“這是中國工人階級的第一次政治性罷工”“長辛店工會成立”可知,長辛店工人運動是工人階級為了國家和自己命運奮起抗爭的表現,實踐了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學說,故選B項;1919年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排除A項;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潮即北伐戰爭,發生于1926年7月—1927年4月,排除C項;“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奠定組織基礎”的是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的成立,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D項。9.選B 據材料“1924年9月”“希望國民黨雙肩承受這種偉大的遺產”可知,蔡和森希望國民黨繼承義和團運動反帝愛國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民革命發出了“打倒列強,除軍閥”的口號,因此材料中的觀點有利于國民革命運動的開展,故選B項;義和團運動主要反對外來侵略,是反帝愛國運動,并非反封建運動,排除A項;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于1924年1月,排除C項;1922年中共二大上提出民主革命綱領,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0.選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孫中山認識到中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相互關聯,表現出明顯的親蘇傾向,表明了他主張聯合蘇聯開展民主革命的意愿,故選A項;材料強調的是與俄國合作的重要性,而不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性,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中國革命和俄國革命的相似性,但沒有明確指出要走俄國十月革命的道路,排除C項;材料沒有號召國人積極參加國民革命的信息,排除D項。11.選B 據材料漫畫及配文“倫敦……因為中國革命軍的勝利……心慌意亂了”可知,該漫畫反映了中國革命對英國列強的打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6年處于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進行了國民革命,收回了漢口、九江英租界,打擊了列強在華權益,故選B項;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復中華民國,排除A項;此時北伐尚未結束,因此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尚未被推翻,排除C項;1928年,國民政府發表“改訂新約”的對外宣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2.選B 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農民運動委員會制訂了《目前農運計劃》,指導各地農民運動的開展,對北伐軍的勝利進軍提供了有力的支援,故選B項;革命統一戰線在1924年國民黨一大已經建立,排除A項;工農武裝割據道路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之后開創的,是在1927年10月以后,排除C項;1931年11月7日,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在江西成立,排除D項。13.選B 據題干“領導全民族的解放斗爭”“建立反帝國主義反軍閥的行動的聯合戰線”及所學知識可知,該策略貫徹了中共二大確立的黨的民主革命綱領,故選B項;中蘇友好合作一般指的是建國之初的中蘇關系,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A項;國共第一次合作在1924年就已開始,排除C項;中共蘇維埃政權出現于1931年,排除D項。14.選C 根據材料可知,四一二政變后,中國共產黨揭露汪精衛等人的陰謀,但是仍然在維系與國民黨的合作,這導致后來中國共產黨在汪精衛“分共”中損失巨大,說明此時中國共產黨需要調整策略以適應革命發展,故選C項;八七會議確立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總方針,排除A項;1935年遵義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排除B項;此時中國共產黨仍然堅持“與國民黨合作的政策”,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并沒有正確分析國內國際形勢,排除D項。15.選A 據材料“1928—1931年”“因為革命的挫折”及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國民革命失敗,中國革命陷入低谷,1928年革命文學興起,故選A項;九一八事變發生于1931年,排除B項;紅軍被迫戰略轉移發生于1934年,排除C項;世界經濟危機屬于經濟領域不是革命,與“因為革命的挫折”不符,排除D項。16.解析:第一小問,據材料“當時學生舉動非常文明,而因警察之干涉手段惹起學生之反抗”“無意中將宅內電燈碰破,遂至宅內起火”可得,《京報》肯定學生運動,表達對北洋政府的不滿和反帝愛國之情;據材料“其中暴烈份子遂舉火焚房”可得,《順天時報》站在日本的立場,對學生運動持否定態度。第二小問,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多個方面思考和組織答案,如了解時代背景、選擇權威報刊、分析編者立場、注意文章細節、堅持多元互證以及保持開放和批判態度等,言之成理即可。答案:不同:《京報》肯定學生運動,表達對北洋政府的不滿和反帝愛國之情;《順天時報》站在日本的立場,對學生運動持否定態度。方法:了解時代背景;選擇權威報刊;分析編者立場;注意文章細節;堅持多元互證;保持開放和批判態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三單元 第一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pptx 第三單元 第一講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ocx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