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圖片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2024-2025學年高二下學期期中歷史試卷(圖片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四十屆基礎年級期中聯考 7.東晉以后,佛教徒一方面闡述佛教了脫生死的宗教優越感,另一方面又分別以“仁、義、禮、智、信”解釋“不殺
生、不偷盜、不邪淫、不飲酒、不妄語”。佛教華嚴宗(隋唐出現的佛教宗派)學者李通玄就以《周易》解釋《華
(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
嚴經》。這說明(  )
高二歷史試題 A.佛儒兩教實現了合流 B.佛教徒被儒家倫理同化 C.佛教逐漸實現本土化 D.復興儒學需“援佛入儒”
第 I 卷(選擇題) 8.學者羅德里格斯在談到拉丁美洲文化時認為,“自 18 世紀起,明亮奪目的西方光線在射入美洲棱鏡后形成一種新型
文化光譜。這種光譜已不再是印第安人的,也不是西方的,而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這主要反映了拉美
一、選擇題:本題共 16 小題,每小題 3 分,共 48 分。
地區(  )
一、選擇題
A.民族民主意識逐漸覺醒 B.失去了印第安文化底色 C.殖民主義主導文化發展 D.族群交融推動文化發展
1.《禮記·王制》記載:“大國三卿,皆命于天子;次國三卿,二卿命于天子,一卿命于其君;小國二卿,皆命于
9.19 世紀末,在東南亞某殖民地,當地的民族資產階級一方面積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引入工廠化生
君。”周康王時期的青銅器邢侯簋用“朕臣天子,用典王令”的銘文來表達諸侯與天子的臣屬關系。上述材料可說
產;另一方面卻在文化領域大力宣揚本土傳統文化藝術,舉辦各類民俗慶典活動,還資助傳統手工藝人的創作。這
明(  )
一行為反映出(  )
A.集權體制的萌發 B.先秦實物史料豐富多樣
A.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 B.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沖突
C.世卿世祿制建立 D.歷史研究必須多重印證
C.試圖利用文化對抗殖民 D.對現代化路徑的探索迷茫
2.西周出現過“懿王崩,立其叔辟方,是為孝王”“召公、周公二相行政,號曰‘共和’”的現象,但自武王至幽王,
10.如圖為木炭作品《炸彈商店》,是 1942 年 4 月英國畫家龐貝格在一個儲藏了萬噸炸藥的廢棄礦內創作的。該圖描繪
傳十二世十三王,基本上實行嫡長子世襲制。這反映了(  )
的是黑暗的地下炸彈庫視圖,畫面中密集堆放著炸彈,呈現了類似洞穴的內部空間。該作品意在(  )
A.統治階級權力斗爭激烈 B.原始民主對王權的沖擊
C.政權與族權的緊密結合 D.周王權威受到相權挑戰
3.唐高宗以來,隨著政治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多六部職責之外的新問題,需要不斷派遣使職處理,臨時派遣的使職
逐漸演化為固定職務,形成新的行政體系。開元十一年(723 年),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并列五房分理政事,將使
職的政務納入宰相管轄之下。這一變化(  )
A.推動了中央決策行政一體化 B.加強了六部在國家政務中的作用
C.緩和了皇帝與宰相間的對立 D.適應了安史之亂后政局變動需要
4.唐朝初年,唐高祖李淵頒布《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要求在修撰南北朝歷史時,對宋、梁、齊、陳、北魏、北
A.反思現代戰爭的毀滅性 B.推動和平運動的發展
齊、北周等各族所建政權的歷史要“一體觀之”。這(  )
C.展示英國軍事實力強大 D.表達戰爭必勝的決心
A.有助于鞏固大一統政治格局 B.開啟了民族交融的歷史進程
11.波斯帝國時期,皇帝大流士創建了 20 個行省,每個行省任命一位總督,總督人選由大流士親自從王室成員或波斯
C.樹立了皇帝“天可汗”形象 D.體現了南北之間的文化交流
貴族中挑選。有時,皇帝也會允許當地統治者履行總督職責,代表皇帝進行統治。這表明(  )
5.中國古代統治者宣揚“敬天、法祖、忠君、保民”,漢朝以后“以孝治天下”逐漸成為貫穿兩千年帝制社會的治國
A.帝國疆域范圍擴大 B.統治策略具有靈活性
綱領。這表明中國古代統治(  )
C.基層治理因俗而治 D.中央與地方相互妥協
A.儒學正統堅不可摧 B.政治與倫理相結合 C.君主皆為道德楷模 D.宗法制度得以延續
12.日本民族的主要族源是來自西伯利亞的游牧民族通古斯人,日本文化的根基元素即為通古斯文化。經過 7 世紀的大
6.程朱理學認為理“在心外”,需通過“格物致知”獲取,甚至“存天理,滅人欲”;陸王心學則認為“心即理”,無
化改新,又受到中國文化較多的影響,形成了自己的“半亞半歐式”特征。日本形成這一文化特征主要原因是
需外求,應向內求,提出“天理即人欲”。由此可知(  )
(  )
A.陸王心學更有益于主體自由 B.理學和心學是對儒學的繼承
A.日本經歷過大化改新和明治維新 B.多元文化在日本本土的匯聚交融
C.理學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 D.心學克服了程朱理學的弊端
C.日本成為東西方貿易的重要樞紐 D.日本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
13.19 世紀,伴隨生產效率的提高和醫學的進步,歐洲人口急劇增加。由此帶來的人口壓力主要是通過海外移民尋找出
路,而鐵路和汽船能夠有效地將大批的人運過大陸和海洋。這反映出(  )
A.歐洲成為移民的主要來源地 B.交通工具進步促進移民數量增加
C.工業革命推動全球人口流動 D.海外移民有效解決人口膨脹問題
14.1914 年 12 月,英國政府以土耳其加入同盟國一方參戰為借口,聲稱“埃及今后處于英王陛下的保護下”。1922 年
2 月,英國政府發表聲明“在埃及的英國宗主制度被廢止,宣布埃及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埃及和蘇伊士運河的防衛
等留作以后討論。英國對埃及政策的轉變(  )
A.順應了戰后民族自決的時代要求 B.以防范其他大國染指埃及為目標
C.體現了對外政策的現實主義原則 D.變相強化了對埃及的干涉和控制
15.1943 年,美國戰時圖書委員會遴選、翻譯并出版了 360 萬本多語種圖書,將之分發到同盟國和解放國的平民手中。
這些圖書涉及政治、軍事、文學諸多領域,如《偉大時代》《美國如何生存》《美國外交政策和美國的戰爭目標》
等。美國此舉(  )
(1)閱讀材料,指出①②③④的史料類別。(4 分)
A.推動了美國的資本輸出 B.緩解了與盟國間的矛盾
C.提升了美國的國際形象 D.扭轉了戰場的不利趨勢
16.20 世紀 80 年代,新加坡政府邀請國際知名儒學家到新加坡考察研究,為學校開設儒家倫理課程提供各種支持,支
持新加坡“亞洲研究會”“中華總商會”等社會團體開展儒學活動。新加坡此舉(  )
A.助力了國內現代化建設 B.意在提升儒學的影響力
C.抵制了西方文化的滲透 D.推動了東西方文化融合
(2)海昏侯劉賀為漢武帝之孫。從政治、經濟、思想領域中選擇兩個領域,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說明展品反映
出的西漢社會狀況。(8 分)
第 II 卷(非選擇題)
二、非選擇題:本題共 4 小題,共 52 分。
17.海昏侯墓博物館一一西漢社會狀況的“再現”。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西漢海昏侯墓博物館分展館及展品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
中國在公元前 221 年的統一、是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學家稱為周秦之變的重要標志。秦武力掃平作為宗法政
制之承擔者的周朝諸侯之后,建立了郡、縣、鄉、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統,“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原六國的貴族被廢為平
民,秦始皇按軍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
春秋戰國的儒家主張以仁義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則基于治野人的辦法,站在國家的立場上倡行“集權”“法治”。秦
選擇立足國家之維而攻擊儒學為“六虱”的法家,“舉事實,去無用,不道仁義”,把君主的意志作為法律,以秦篆的形
式“頒行天下”,不分吟域地強制實施。夏商周形成的“華夏”“諸夏”的“文化共同體”的意識,在秦朝統一六國后變
成了政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的政治意義上的緊密共同體。
——摘編自陳明《從殷周之變到周秦之變》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周秦之變”在政治方面的體現。(8 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上述變化對中華文明發展的歷史意義。(6分)
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20.戰爭給人類帶來災難,在客觀上也造成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2 分)
材料
材料
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 70 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蠶、種植等 12 個門類。徐光啟
恩格斯說:“對拿破侖的勝利就是歐洲的君主國對法國革命的勝利”。然而,法國大革命所開辟的資產階級革命時代,
撰寫 6 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
并不會因為拿破侖帝國的覆滅而停止前進的步伐。
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編寫了“救荒本草”“野菜譜”
——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
“甘薯記”,此后,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
依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以“戰爭與文化的交鋒”為題,結合世界歷史寫一篇小論文。(要求:論據充分,史論結合,
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
邏輯清晰)(字數要求:250—300 字)
1735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1738
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18~19 世紀,俄國翻譯了《農政
全書》,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
——摘編自《科學技術史》等
(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概括《農政全書》的基本特點;說明該書在國外的傳播及所起的作用。(10 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內容,簡述對明清時期中國科學技術狀況的認識。(4 分)
受到相權挑戰,排除 D 項。
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政事堂改為中書門下……將使職的政務納入宰相管轄之下”可知,原本臨時派遣使職
處理的是六部職責之外新問題,這些使職政務納入宰相管轄,意味著宰相既參與決策又管理具體政務執行,推動了
中央決策行政一體化,故選 A 項;使職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是對六部職責的補充和調整,并非加強六部作用,排除
B 項;材料中相權的變化更多的是為了適應政治經濟發展和加強皇權,與“緩和了皇帝與宰相間的對立”無關,排
除 C 項;安史之亂于 755 年爆發,與材料中“開元十一年(723 年)”時間不符合,排除 D 項。
4.【答案】A【解析】唐高祖李淵頒布《命蕭瑀等修六代史詔》,要求對南北朝時期各個政權的歷史進行編撰時采取
“一體觀之”的態度,這意味著在編寫歷史的過程中,不應過分強調各政權之間的差異和對立,而是應該將它們視
為一個整體來考慮,這種做法有助于減少因歷史遺留問題可能引發的地區間或民族間的矛盾,從而鞏固了唐朝的大
一統政治格局,故選 A 項;民族交融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并非由唐朝初年的這一詔書開啟,排除 B
項;“天可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形象,而不是唐高祖李淵直接通過這個詔書樹立的形象,排除 C 項;這一詔書主
要是關于歷史修撰的態度,南北文化交流不是該詔書的主要目的,也不是它最直接的結果,排除 D 項。
吉林地區普通高中友好學校聯合體第四十屆基礎年級期中聯考 5.【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統治者宣揚的理念融合了政治(忠君)和倫理(敬天、法祖、保民、孝)的
(2024—2025 學年度下學期) 元素,特別是“以孝治天下”作為治國綱領,更是體現了政治與倫理的緊密結合,故選 B 項;雖然儒學在中國古代
占據重要地位,但稱其“堅不可摧”過于絕對,歷史上儒學也經歷過挑戰和變革,如佛教的傳入,排除 A 項;雖然
高二歷史答題卡
古代中國強調君主的道德典范作用,但并非所有君主都能成為道德楷模,排除 C 項;宗法制度主要強調家族血緣關
一、選擇題
系和等級制度,而材料中強調的是統治者宣揚的政治倫理理念,與宗法制度的延續無直接關聯,排除 D 項。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6.【答案】A【解析】據材料,陸王心學認為“‘心即理’,無需外求,應向內求”,這一思想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更
答案 A C A A B A C D C A
有益于主體自由,故選 A 項;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是在繼承了傳統儒學思想基礎之上的新發展,但與材料無關,排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除 B 項;程朱理學具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陸王心學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排除 C 項;陸王心學和程朱理學在思
答案 B B C C C A
想體系上有所不同,但沒有完全克服程朱理學的弊端,每種哲學思想都有其獨特的價值和局限性,排除 D 項。
7.【答案】C【解析】東晉以后,佛教徒用儒家的仁、義、禮、智、信來解釋佛教教義,佛教華嚴宗學者李通玄用儒家
1.【答案】A【解析】《禮記·王制》中提到的大國、次國和小國的三卿或二卿的任命方式,表明了天子對諸侯國高級
傳統經典詮釋《華嚴經》,這說明佛教吸收和融合了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傳統哲學,逐漸實現本土化,故選 C 項;
官員的任命權,這體現了中央對地方一定程度的控制。而邢侯簋的銘文“朕臣天子,用典王令”則表達了諸侯對天
“佛儒兩教實現了合流”指的佛儒兩者相互影響,材料僅提及佛教融合吸收了儒家思想,排除 A 項;“佛教徒一方
子的臣屬關系,進一步說明了中央集權體制的萌發,故選 A 項;題干中只提到了先秦時期的實物史料——邢侯簋,
面闡述佛教了脫生死的宗教優越感”,這說明佛教徒仍保留其獨有的宗教思想,未被同化,排除 B 項;材料強調佛
并沒有提供足夠的信息來證明“豐富多樣”這一點,排除 B 項;題干只講到了諸侯國官員的任命方式,這與世卿世
教本土化的體現,復興儒學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 D 項。
祿制(即貴族世襲官職和祿田的制度)并不直接相關,且世卿世祿制在西周之前已經建立,排除 C 項;題干中的兩
8.【答案】D【解析】材料提到西方文化光線射入美洲后,形成的新型文化光譜 “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這表明西
段材料,一是文獻記載,二是實物史料,兩者相互印證,說明了諸侯與天子的關系。這確實體現了歷史研究中多重
方文化和印第安文化在拉美地區相互交融。這種交融產生了新的文化形態,即印第安美洲文化,體現了族群交融推
印證的重要性,但“必須”表述過于絕對,排除 D 項。
動文化發展,故選 D 項;材料主要是在講文化的交融形成新的文化光譜,沒有涉及民族民主意識覺醒的內容,排除
2.【答案】C【解析】從周武王到周幽王,西周基本上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相互配合,形成了政權與族
A 項;“變成了印第安美洲的文化光譜”,說明并沒有失去印第安文化底色,排除 B 項;材料重點在于兩種文化交融
權的緊密結合,故選 C 項;“懿王崩,立其叔辟方”,這是對宗法繼承制度的補充,材料沒有敘述統治階級權力斗爭
后形成新的文化,而不是殖民主義主導文化發展,排除 C 項。
的過程,排除 A 項;周厲王暴虐,引發“國人暴動”,召公、周公共同執政,這說明原始民主遺風在西周時期仍然
9.【答案】C【解析】據材料“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管理模式”“引入工廠化生產”“大力宣揚本土傳統文化藝術”“舉
有所遺存,王權受到一定的限制,排除 B 項;周召共和只是個例,結合所學,君相之爭開始于秦朝,周王權威并未
辦各類民俗慶典活動”“資助傳統手工藝人的創作”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東南亞某殖民地一方面積極吸收西方技
術、管理模式、工廠制度等,另一方面在文化上堅守、弘揚、資助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體現了該殖民地試圖利 14.【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作為協約國的英國假借土耳其加入協約國的敵對方同盟國作戰將損害英國國家利益
用文化對抗殖民,故選 C 項;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是指其革命性和妥協性,與題干表述不符,排除 A 項;材料 為借口,強化對埃及的控制。后來在 1922 年埃及的英國宗主制度被廢除的現實條件下,宣布埃及為獨立自主的國
只體現了該殖民地對民族文化的傳承與堅守,并沒有提及西方文化以及西方文化與本土文化的沖突,排除 B 項;該 家,但在埃及和蘇伊士運河防衛的關鍵問題則留以后討論,這表明英國始終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不斷調整對待埃及
殖民地對現代化路徑的探索并不迷茫,其積極倡導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和管理模式,引入工廠化生產,是符合歷史發 的政策,體現英國對外政策的現實主義原則,故選 C 項;英國在宣布埃及獨立的同時,仍然保留了防衛問題的討論
展潮流的,排除 D 項。 權,這表明其政策并非完全順應民族自決的原則,排除 A 項;英國對外政策的轉變以維護國家利益為目標,排除
10.【答案】A【解析】1942 年二戰戰火紛飛,畫面中堆積如山的炸彈直觀地展現出戰爭的巨大破壞力。畫家通過這種 B 項;宣布埃及為獨立自主的國家表明弱化了對埃及的控制,排除 D 項。
呈現,引導觀眾去思考戰爭毀滅性的后果,對現代戰爭進行深刻反思,故選 A 項;1942 年正處于戰爭白熱化階 15.【答案】C【解析】美國通過向同盟國和解放國的平民分發涉及政治、軍事、文學等諸多領域的圖書,能夠讓其他國
段,各國忙于作戰,人們的焦點是抵抗法西斯等軍事行動,此時倡導和平運動不符合當時的戰時主流觀念,排除 B 家的民眾更多地了解美國的政策、文化等,有助于提升美國在國際上的形象,讓美國在反法西斯同盟中展現出更積
項;作品只是描繪了炸彈的堆積,沒有展現如英國軍隊作戰的英勇場景、先進裝備的運用等內容來體現英國軍事實 極的角色和影響力,故選 C 項;戰時圖書委員會的行為旨在文化傳播等,與資本輸出無直接關聯,排除 A 項;在
力強大,主要是強調炸彈帶來的壓抑氛圍,排除 C 項;畫面整體氛圍黑暗、壓抑,沒有體現出戰斗的激昂情緒、戰 1943 年反法西斯戰爭的關鍵時期,各國主要致力于協同作戰抗擊法西斯,沒有明顯跡象顯示存在急需通過分發圖書
士的奮進姿態或者勝利的曙光等象征戰爭必勝決心的元素,而是突出了戰爭的沉重與危險,排除 D 項。 來緩解的盟國間矛盾,排除 B 項;1943 年戰場局勢的扭轉取決于軍事戰略、兵力部署等,美國分發圖書屬于文化
11.【答案】B【解析】據材料“總督人選由大流士親自從王室成員或波斯貴族中挑選”,“有時,皇帝也會允許當地統治 宣傳,無法直接影響戰場軍事形勢,排除 D 項。
者履行總督職責”可知,波斯帝國的總督人選不僅限于王室成員或波斯貴族,有時也允許當地統治者擔任,這種多 16.【答案】A【解析】由“邀請國際知名儒學家到新加坡”、“開設儒家倫理課程”、“社會團體開展儒學活動”可得,20
樣性的任命方式既能保證中央的控制力,又能適度吸納地方勢力,以減少統治阻力,這表明波斯帝國能夠根據實際 世紀 80 年代是新加坡經濟高速增長的時期,隨著經濟高速增長,社會價值體系的建設日益重要,新加坡華人居
情況調整政策,顯示出統治策略具有靈活性,故選 B 項;材料并沒有提到帝國疆域的擴大,只是描述了對已有疆域 多,因此傳播儒家文化有利于加強社會價值體系建設,為新加坡現代化建設助力,故選 A 項;提升儒學的影響力,
的管理方式,排除 A 項;因俗而治指國家統治者根據境內各地區種族不同、經濟發展程度不同、文化習俗不同及地 是上述舉措的結果,而不是其目的,目的是助力國內的現代化建設,排除 B 項;學習儒學有利于抵制西方文化的滲
理氣候環境不同,尊重各地傳統習俗,給予不同的治理方式,排除 C 項;雖然材料提到允許當地統治者履行總督職 透,但是抵制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 C 項;題干僅提到了儒學,屬于東方文化,并未提到西方文
責,但這更多地反映了中央政府的一種策略選擇,而不是雙方之間明確的妥協過程,此外,“相互妥協”暗示了一 化,所以據此沒法得出推動東西方文化融合的結論,排除 D 項。
種雙向互動的過程,而材料并未體現出這一點,排除 D 項。 二、非選擇題
12.【答案】B【解析】首先,日本族源多元,通古斯文化是其根基元素,這是本土文化基礎,7 世紀大化改新又大量吸 17.【答案】(12 分)
收中國文化,來自亞洲大陸的先進制度、文化、技術等融入日本,此后,隨著對外交流增多,尤其在近代與西方接 (1)【總分 4 分】①實物史料;②文獻史料;③圖像資料;④音像資料或數字資源(都可)。
觸,西方文化諸如科技、思想、政治制度等逐漸滲透,多種不同源頭的文化,包括本土的通古斯文化、亞洲大陸的 (2)【總分 8 分】任選政治經濟思想兩個領域,各 4 分。共 8 分
中華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在日本匯聚,相互碰撞、交融,才促使日本形成獨特的“半亞半歐式”特征,故選 B 項;明 政治: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貴地位,王侯們仍然享
治維新主要是日本近代向西方學習,進行全方位西化改革,推動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僅強調大化改新和明治 有諸多特權。(4 分,強調時空定位,只落在并行階段,給 2 分)
維新,忽略了本土通古斯文化根基以及前期多元文化積累融合過程,不夠全面,排除 A 項;日本成為東西方貿易樞 經濟:經過休養生息,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統一鑄幣權,官營手工業產品精
紐是近代以后的史實,選項不全面,不是主要原因,排除 C 項;社會結構變化是文化等諸多因素影響下的表現,是 美,技術高超,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4 分,兩個角度,總 4 分;貨幣與手工業)
日本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方面,并非形成獨特文化特征的根源和主因,排除 D 項。 思想: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儒學獨尊地位,尊儒學經成為風尚,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
13.【答案】C【解析】據材料“鐵路和汽船能夠有效地將大批的人運過大陸和海洋”結合所學可知,工業革命的推動, 態。(4 分,措施和結果各 2 分)
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有效地將大批的人運過大陸和海洋,進一步促進了人口的遷移和流動,故選 C 項;材料反映 【解析】
了歐洲人口的向外遷移,未與其它地區人口流動情況對比,“主要來源地”說法錯誤,排除 A 項;交通工具的進步 (1)據材料“①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劉印記’玉印”結合所學得出①為實物史料;據材料“②《漢書》記載有豫
提高了人口流動的速度,而非數量,排除 B 項;海外移民有利于緩解歐洲急劇增加的人口壓力,但人口的增長是一 章郡十八縣”結合所學得出②為文獻史料;據材料“③考古工作者繪制的墓園平面布局圖”結合所學得出③
個復雜的社會現象,需要綜合考慮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因素,制定全面、有效的政策來加以應對,“有 為圖像資料;據材料“④新聞媒體現場直播考古發掘的視頻”結合所學得出④為音像資料或數字資源。
效解決”說法過于絕對,排除 D 項。 (2)政治:據材料“②《漢書》記載有豫章郡十八縣”結合所學得出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據材料“海昏侯劉賀
第 5 頁
為漢武帝之孫”結合所學得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但仍保留王侯的尊貴地位,王侯們仍然 據材料“徐光啟撰寫 6 萬多字,皆為親身體驗所得”并結合所學可知,《農政全書》注重生產實踐經驗。第二
享有諸多特權; 小問傳播,據材料“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農政全書》傳至日本和朝鮮”“1735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
經濟:據材料“萬貫五銖錢 10 余噸,近 200 萬枚”“青銅編甬鐘、車馬具、成組盛食器、青銅雁魚燈、衣物 《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可知,17 世紀末到 18 世紀傳入
與絲織品簽牌”結合所學得出經過休養生息,西漢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出現“文景之治”;漢武帝統一鑄幣 日本、朝鮮和歐洲各國;第三小問作用,據材料“日本學者據《農政全書》整理……這些內容在日本應對歷
權,官營手工業產品精美,技術高超,社會經濟有了進一步的發展; 次大饑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后,《農政全書》仍然受到重視,為推進現代有機農業
思想:據材料“儒家經典竹簡,其中有《論語》”“孔子像漆衣鏡”結合所學得出漢武帝“尊崇儒術”,確立儒 的發展提供了重要借鑒”可知,對日本大饑荒起到了積極作用,為日本的現代農業起到借鑒作用;據材料
學獨尊地位,尊儒學經成為風尚,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 “1738 年,該書英譯本在倫敦出版,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18~19 世
18.【答案】(14 分) 紀,俄國翻譯了《農政全書》,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可知,有助于法、英、俄等國桑蠶織造技術的改
(1)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以才能代替血緣為選官標準;國家治理中以法治代替德治;由君主專制取代“天下共 進。
主”。(8 分,言之成理即可) (2)據材料“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
(2)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使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可知,明清時期科技的發展與成果以經驗總結為主,某些技術領先世界;據近代西
促進了民族交融;推動了封建經濟發展;促進了文化認同。(6 分,任答 3 點,言之成理即可) 方科技的發展和中國明清時期科技的發展可知,總體已經開始落后于西方近代科技發展潮流;據材料“1735
【解析】 年,法國人杜赫德等編寫的《中華帝國全志》出版,書中含有《農政全書》等中國科技典籍的部分內容”“轉
(1)據材料“建立了郡、縣、鄉、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統”可知以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據材料“按軍功等能力任用 錄了大量前代和同時代的農業文獻”結合農政全書的內容(借鑒了西方的泰西水法)可知,明清時期科技方
官吏”可知以才能代替血緣為選官標準;據材料“秦選擇立足國家之維而攻擊儒學為‘六虱’的法家”可知 面既有西學東漸現象,也有“中學西漸”;據材料“中國桑蠶織造技術和經驗促進了法英兩國絲織業的發展”
國家治理中以法治代替德治;據材料“事無大小皆決于上”可知由君主專制取代“天下共主”。 “推廣了中國的桑蠶織造技術”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推廣中國桑蠶技術的同時,也傳播了中國的桑蠶文化,
(2)據材料“中國在公元前 221 年的統一是歷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政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 說明科技交流同時帶動中外文化交流。
一”可知建立了統一多民族國家,使統一成為歷史發展的主流以及促進了民族交融、促進了文化認同;據材 20.【答案】(12 分)
料“建立了郡、縣、鄉、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統”可知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結 范例:戰爭與文化交鋒
合所學(秦漢時期的經濟)可知推動了封建經濟發展。 每個時代的戰爭起因不同,奴隸社會和封建時代的人們通過戰爭開疆拓土,建立帝國;資本主義興起后,各大
國為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而進行的戰爭曾發展為世界大戰。這些戰爭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破壞了世界經濟和人
19.【答案】(14 分) 類社會發展;但是戰爭又在客觀上造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與交鋒;人們在認知外來文化和反思本土文化的陣痛中,
(1)特點:內容豐富,涵蓋了農業生產諸多領域;以轉錄歷代農業文獻為主,對傳統農學技術進行了總結;注重 或被動或主動地對文化進行選擇與重構,促進了人類文化的交融與發展。例如古代亞歷山大東征,嚴重破壞了被征
生產實踐經驗(4 分兩點即可) 服地區,但客觀上推動了被征服地區逐步接受希臘文化;近代拿破侖戰爭奴役了歐洲各民族,但也傳播了啟蒙思
傳播:17 世紀末至 18 世紀傳到日本、朝鮮和歐洲各國。(2 分,.時間與地點各 1 分) 想,促進歐洲民族民主意識覺醒,先后出現 19 世紀二三十年代革命、1848 年歐洲革命,歐洲文化重構。兩次世界
作用:在日本應對大饑荒中發揮了作用,為日本農業的發展提供借鑒;有助于法、英、俄等國桑蠶織造技術 大戰給世界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但民族自決原則和十月革命影響了世界的民族解放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新興民族
的改進。(4 分,兩點即可) 國家獨立后文化發展,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
(2)認識:明清時期科技的發展與成果以經驗總結為主,某些技術領先于世界;總體已經開始落后于西方近代科 【解析】
技發展潮流;在“西學東漸”的同時也有“中學西漸”;促進了中外文化交流。(4 分,兩點即可) 首先分析題目,戰爭與文化的交鋒,即承認戰爭殘酷的同時強調戰爭在客觀上對世界文明交融和進步也產生一定的
【解析】 促進作用,在整個世界歷史發展的過程當中,發生了無數次的戰爭,每個時代戰爭的起因不盡相同,就其時間分期
(1)第一小問特點,據材料“徐光啟的《農政全書》共 70 多萬字,分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樹藝、桑 而言,還是具有一定的階段性特點,例如奴隸社會時期和封建社會時期的戰爭帶有一定的擴張性,大多是為了開疆
蠶、種植等 12 個門類”可知,內容豐富,涵蓋了農業生產諸多領域;據材料“他在書中轉錄了大量前代和同 拓土,不斷擴大國土的范圍和掠奪無盡的財富,以建立龐大的帝國系統彰顯權威作為主要目的;當資本主義興起
時代的農業文獻,并附有自己的見解或評論”可知,以轉錄歷代農業文獻為主,對傳統農學技術進行總結; 后,主要是西方國家開始踐行重商主義的政策,從國家層面進行原始的資本積累,通過不斷建立殖民地和海外貿易
的方式進行掠奪和斗爭,在此過程中西方各國為了爭奪殖民地或世界霸主地位不斷的發動戰爭,例如英國和荷蘭的
海上霸權爭奪,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斗爭,在當時都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尤其是給殖民地的人民帶去了深重
的災難,破壞了世界經濟和人類社會的發展;但與此同時,在承認戰爭殘酷的前提下,我們也必須看到戰爭在客觀
上產生的作用,戰爭使得不同地區、不同種族和不同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的人民有了最直接的接觸,從而在客觀上
造成了不同文化的交鋒和碰撞,被征服的人民開始反思自己文化和體制上的不足,同時開始主動或被動的接受先進
文明的洗禮,主動進行文化的升級和改造,從新適應世界發展的浪潮;例如古代亞歷山大東征,建立起橫跨三洲的
龐大帝國,征服了廣大地區,也對這些被征服的地區造成了重大災難,但客觀上,亞歷山大東征后促進了希臘文化
的傳播,也密切了亞非拉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與碰撞;近代拿破侖發動的一系列戰爭奴役了歐洲各民族,但卻使得
起源于法國佛羅倫薩的啟蒙思想廣泛傳播,為資產階級構建出了理想的藍圖,促進了歐洲民族民主意識的覺醒,使
得歐洲后期民主體制的形成有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兩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但也使得世界
看到了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無產階級崛起,社會主義制度誕生,新興民族國家的不斷出現,形成了本土文化與西
方文化相結合的新文化。綜上所述,戰爭無疑是殘酷的,但卻又實實在在的促進了文明的交流與融合,是世界發展
過程中的重要環節。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城县| 宜君县| 金平| 江永县| 浦东新区| 蒙自县| 资阳市| 仁布县| 册亨县| 金溪县| 冀州市| 拉萨市| 汪清县| 静安区| 新乡县| 榕江县| 景谷| 滦南县| 营口市| 兰西县| 启东市| 长海县| 介休市| 高雄市| 丁青县| 武冈市| 大田县| 临汾市| 台湾省| 竹溪县| 高陵县| 鹰潭市| 凌云县| 丹阳市| 芦山县| 海晏县| 武山县| 宁化县| 肇州县| 北宁市| 阿勒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