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合川區(qū)初中“七校聯盟”2025年春期半期質量檢測七年級 歷史試題(全卷共18個大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與道德與法治學科合堂共用90分鐘)注意事項:1、請將答案做在答題卡上,不得在試卷上作答,只交答題卡。2、作答前認真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一、選擇題:本題共15小題,每小題1分,共15分。在備選答案中只有一項是符合要求的。1. 中國地勢西高東低,我國河流大多是從西往東流,注入大海。但隋朝有一項工程,卻溝通了南北水路交通,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在2002年被納入了“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這項工程是( )A 都江堰 B. 趙州橋 C. 大運河 D. 靈渠2. 古人有詩贊美一代帝王:“巾幗英才扭乾坤,一代女皇絕古今。功過論爭千秋去,無字碑上遍詩文。”這首詩是對誰的夸贊?( )A. 李淵 B. 唐高宗 C. 武則天 D. 唐玄宗3. 如圖是根據傅筑夫《中國經濟史論叢》編制中國古代經濟發(fā)展指數圖。圖中②的年份,處于我國古代的一個盛世時期,這是指(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興 C. 貞觀之治 D. 開元盛世五代十國是個大混亂、大破壞時期。這一時期內,上有暴君,下有酷吏,再加上常年戰(zhàn)爭征賦不斷,名都長安和洛陽都曾被毀……五代十國的局面,實質上是( )A.唐末以來藩鎮(zhèn)割據的延續(xù) B.漢族政權與少數民族政權的對立C.十國鼎立的局面 D.地主豪強勢力發(fā)展的結果5. 在西藏地區(qū),流傳著一首詩歌:“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qū)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fā)展的大門……”由此可見,唐蕃和親( )A.穩(wěn)定了西北地區(qū)邊疆局勢 B.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fā)展C.使西藏正式接受中央管轄 D.為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作出貢獻6. 遣唐使將中國的風俗習慣傳到日本,例如“端午(陽)節(jié)”“重陽節(jié)”等;舶來的奇珍異寶與日常用品成為唐朝百姓生活的一部分;各國使節(jié)、商人、僧侶云集長安,使其成為匯聚各種文明因素的大都市。以上內容反映出唐朝( )A.中外交往繁盛 B.政治制度完善C.民族關系和睦 D.詩歌創(chuàng)作繁榮7.文物是我們了解和研究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文物反映唐朝時期社會風貌的是( )A. 半兩錢 B. 殷墟甲骨 C. 京劇早期戲服 D. 三彩駱駝俑8.詩歌是社會生活的反映。“周輪排短筒,俯吸仰而沛。夾岸饒農田,接竹引其內。曲曲赴溝渠,千畝俱所賴。 ”詩人張問安描述的是唐代發(fā)明的哪一種生產工具 ( )B. C. D.9.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以下是五代、遼、宋、夏、金時期的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正確演變順序是(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10. 下表是北宋統治 167 年間科舉取士人數統計表,表中現象與當時哪一方針有關 ( )類別 取士總人數 平均每年取士人數文舉 約 6.1 萬人 約 365 人武舉 868 人 約 5 人A. 重農抑商 B.休養(yǎng)生息 C. 崇文抑武 D. 以民為本11. 下面是小歷同學在“聽歌曲,學歷史”主題學習活動中展示的一首歌的部分歌詞。歌詞描述的歷史人物是( )A.張騫 B.甘英 C.岳飛 D.文天祥12. 澶淵之盟后,宋遼邊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識干戈(戰(zhàn)爭)”。材料表明澶淵之盟( )A. 使北宋的軍事力量遭到極大破壞 B. 導致宋朝財產損失重大C. 使遼朝獲得巨大利益 D. 使宋遼之間維持了長久的和平局面13. 元朝時,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許多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遷入中國,同畏兀兒、蒙、漢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個新民族,這個民族是( )A.維吾爾族 B.回族 C.苗族 D.白族14.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一行時強調,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共同建設了包括寶島臺灣在內的祖國疆域,共同書寫了中國歷史。回顧歷史,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qū)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是( )A.澎湖巡檢司 B.北庭都元帥府 C.宣政院 D.臺灣府15. 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fā)生的歷史事實,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實的認識。以下選項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隋朝和元朝都結束大分裂,完成全國統一。B.與唐朝交流的國家和地區(qū)多達 70 多個。宋朝時開始在海港設置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市舶司。北宋崇文抑武方針有利于社會穩(wěn)定、教育發(fā)展,但也削弱了宋朝軍隊的戰(zhàn)斗力。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16題14分,第17題14分,第18題7分,共35分。請按答題卡的要求作答。16.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貞觀政治,是一座歷史的燈塔。唐太宗極為重視諫官的人選,并提高他們的地位,他規(guī)定宰相入閣議事,必使諫官隨入,遇有失誤,即行論諫。在制定政策、調整社會關系時,唐太宗始終秉承“為君之道必先存百姓”的理念。貞觀四年(630)西北各國的國君聯合起來共同給唐太宗上“天可汗”的尊號。自此,唐太宗成為一定國際范圍內的天下共主。——摘編自榮新江:《唐:中國歷史的黃金時代》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概括唐太宗的治國措施。(3分)材料二 唐代有許多國際化的大都會,而作為當時世界上唯一擁有百萬居民的都城長安堪稱“萬國都會”,城中居住著數以十萬計的外國使節(jié)、商人、留學生、僧侶。有時一年單是來華的使節(jié)就有萬人以上,其中不只有亞洲人,還有歐洲人、非洲人。唐朝人是大氣而開放的,也是崇尚新奇的。可以說,外來物品滲透到了唐朝社會的各個階層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人認可了世界,世界也認同了唐人。在外國人世代相傳的記憶里,在這塊東方古土上居住和生息著的永遠是唐人,于是,直到現今,世人將海外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之為“唐人街”,唐人成了中國人的一個代名詞。——摘編自孫英剛:《輝煌燦爛的開放世界:隋唐五代》(2)以下表述能從材料二中得出的,請在其后的括號內填“√”,違背了材料二所表達的意思的,請在括號內填“×”,材料二沒有涉及的,請在括號內填“Ο”。(3分)①來華的使節(jié)主要包括亞洲人、歐洲人、非洲人。 ( )②唐人只崇尚外來文化,所以外來物品滲透到唐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 )③唐朝的繁盛離不開統治者的勵精圖治。 ( )(3)結合所學,舉例說明“世界認同了唐人”。(要求史論結合)(2分)材料三 中國被稱為“詩的國度”,而詩之盛者莫過于唐。清代康熙年間編定的《全唐詩》收錄的詩作就有48000多首。唐詩內容豐富,作者眾多。唐詩與唐朝,盛衰與共,相輔相成,堪稱“絕配”。根據材料三,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chuàng)作的黃金時期,請分別寫出誰被譽為“詩仙”和“詩圣”。(2分)材料四 隋唐王朝是胡漢兩族融合而建立起來的一個政權。不同的民族之間一旦結成了平等的關系,就會煥發(fā)出無窮無盡的活力,國力就會增強,文化就會提高,進而才會影響至東亞諸國。胡漢兩族的融合使得隋唐國家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因此,周邊諸國向隋唐派遣了不少外交使節(jié),并送去了大量的留學生以及學問僧,致力于隋唐文化的汲取。——【日】氣賀澤保規(guī)《絢爛的世界帝國:隋唐時代》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國家繁榮的條件有哪些?(4分)17、 類的每 次進步都離不開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是中華民族 不息的不竭動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 對百年未有之 變局,唯有將創(chuàng)新進 到底。閱讀下列材料并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參政的機會……我國的這一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fā)明” 。——徐中約《中國近代史》(1)材料一中的“這種制度”指的是什么制度?結合所學回答其確立的標志是什么?(2分)材料二 唐初,以三省長官為宰相,從貞觀年間開始,皇帝開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級官員為相……加強皇權,分散相權,以便建立能為皇帝所控制的中央決策系統。——摘編自白鋼《中國政治制度史》(2)材料二反映出唐朝完善了隋朝開創(chuàng)的哪一政治制度?(1分)材料三 元朝政治制度示意圖(3)根據材料三請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圖中A、B、C分別代表的行政機構。(6分)材料四 行省于地方事務,無所不統,與宋地方長官行政、軍事、財政三權分掌的體制相比,元的行省擁有的權力要大得多,但仍是“遵成憲以治所屬,決大獄,質疑事,皆中書報可而后行。”行省制度的設置,是由當時境土遼闊、交通不便,以及蒙古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內地原來深刻的矛盾沒有緩和,而民族矛盾又尖銳的形勢需要所決定的。——摘編自周良霄等《中國斷代史系列 ·元史》(4)根據材料四,概括行省制的特點。(2 分)歸納元朝實行行省制的原因。(2 分)(5)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制度創(chuàng)新的認識。(1分)閱讀材料,完成任務。(7分)時間 事件(史實)629-646年 玄奘西行630年 遣唐使首次來華641年 文成公主入藏742-754年 鑒真東渡821-824年 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1005年 北宋與遼簽訂“澶淵之盟”1141年 南宋與金簽訂宋金和議唐宋時期大事記(部分) 請選擇表格中互相關聯的兩個事例,并結合所學自定一個你想論述的觀點,加以闡述或說明。(要求:觀點正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