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項城三高2024--2025學年度下期期中考試高二歷史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班級、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本試卷分第【卷(選擇題)和第川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第丨卷和第川卷的答案都寫在答題卡上,寫在試卷上無效。第I卷選擇題(共48分)一、選擇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在三星堆考古發掘實務中,考古學家們使用了小型直升機攜帶攝影設備和短波雷達設備,通過采集遺址各項數據,經過分析能夠精確地反映出遺址地表形態。與此同時,利用紅外線攝影設備進一步掃描地表下的底層構造,通過建模呈現出地下4米左右的遺址結構。這可用來說明()A.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并行不悖B.科學技術豐富了文化遺產的內容C.科技手段助推考古工作新發展D.科技手段以全面復原文物為目標2.首蓿原產西亞,漢代王逸《正部》中記載:“張騫使還,始得大蒜、首蓿”,2007年在榆林南郊的一個漢幕中,出土了東漢和帝時期(88-106年)的苜蓿籽實。這說明絲綢之路()A.推動區域間物種的傳播B.初步構建起全球化市場C.有利于中西科技的互鑒D.促進了西域經濟的繁榮3.唐代杜環所著的《經行記》現已失佚,僅有杜佑《通典》所轉引的1500余字存世,所載被俘工匠中沒有造紙工匠,因而有學者不同意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近年也有中亞學者研究指出,在怛羅斯戰役前,造紙術就以和平方式傳入中亞,10世紀時傳入敘利亞、埃及和摩洛哥等地。據此,下列最合理的理解是()A.對造紙術經怛羅斯之戰西傳的看法應存疑B.中亞學者研究結論形成較晚因而更加可靠C.文獻記載和歷史研究必須經考古發現證實D.戰爭客觀上為不同文化的交流提供了契機4.《天下郡國利病書》記載:“漕河故事,軍運一般不過淮,則民船不得行。”“白糧乃玉食之高二歷史試題第1頁(共7頁)供,各宮之膳,其視軍儲之糧尊卑輕重蓋天淵矣,安可以軍糧船而先于白糧船乎!”《明會典》也提到:“糧船如遇親王黃船(裝御用之物)二只經過,一時回避。”這反映了明代()A.官府壟斷了運河漕運權B.禮制在運河交通中的體現C.運河的通航溝通了南北D.漕運促進了商品經濟發展5.據《新寧縣志》記載,至光緒末年,廣東省臺山縣(今為臺山市)發生的臺風、地震、饑荒等災害共計30余次。當時部分沿海百姓不堪忍受侵略戰爭與社會動蕩對其生活的破壞,便選擇移民東南亞,尋找新的謀生方式。材料主要說明了晚清時期()A.自然災害沖擊傳統觀念B.政府放寬了華人出國限制C.生存危機加劇華工出海D.東南亞招募華人發展經濟6.1910一1911年,長江中下游各省連遭大水,從湖北到江蘇,災民達數百萬之巨:同時,東北三省爆發了20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流行性鼠疫,死亡人數超6萬。當時不少國內外知名人士都將災情和疫情視為對清政府來說是生死攸關的考驗。這可用于說明()A.系統的軍事防御體系亟須建立B.清政府亟須提高行政效率C.災情和疫情影響歷史發展D.傳統中醫學存在嚴重缺陷7.1936年,有學者指出,中國巡回文庫通常采用以箱裝書的方式(如下圖),將圖書輸送于偏僻而無圖書館設備之地。與固定圖書館“期待于求教的”理念相比,巡回文庫的核心是讀者需求,“遷就于求教的”,將教育的力量“打進農民的生活”。當時的巡回文庫()有片牌A喜AA.成為公民教育的主要渠道B.推動了文化的大眾化發展C.強化了基層政府的自治權D.得益于高等教育逐步普及高二歷史試題第2頁(共7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