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安徽省安慶市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1986年,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出土了數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包括金杖、青銅樹和眾多的青銅人像。其中的青銅面具(如下圖)獨具宗教特征和地域特色。學者認為三星堆遺址見證了古蜀國是長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中國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這說明( )A.中華民族起源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B.四川地區青銅工藝水平居全國首位C.長江流域是中華文明最早的發源地 D.中華民族已形成了共同的信仰體系2.都江堰的修建,根據地形、水脈、水勢,乘勢利導;利用水位差,通過魚嘴實現“四六分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實現了“水旱從人”。這說明都江堰的修建( )A.加強了南北地區的聯系 B.體現了古代人民的智慧C.促進了江南地區的開發 D.展示了商鞅變法的成果3.史學家評論道:“秦代重在禁,采用簡單粗暴的行政手段強制解決意識形態問題;漢代重在尊,將其貫穿于學校教育和入仕途徑之中。”這里的“禁”和“尊”的共同目的是( )A.實現依法治國 B.提高儒學地位 C.強調選賢任能 D.加強思想控制4.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下列史料反映的歷史信息可用于佐證宋朝( )宋代《耕獲圖》 北宋紙幣銅板拓片 夜市直至三更盡,才五更又復開張。如要鬧去處,通曉不絕。 ———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三圖像材料 實物材料 文獻材料A.農業生產發展 B.社會經濟繁榮 C.社會風氣開放 D.文學藝術燦爛5.《本草綱目》共記載藥物1892種,其中新藥374種,插圖1160幅;《農政全書》大至農業政策制度,小至農業生產過程中的具體技術環節,都有詳盡記述;《天工開物》除介紹一般的農業生產經驗外,更著重闡述各類手工業的生產技術。可見,這三部著作( )A.都記述了手工業生產經驗 B.體現了以農為本的思想C.收錄了中西方的技術革新 D.注重總結利于國計民生6.觀察圖示坐標軸,對y軸主題解讀最準確的是( )A.近代反抗外來侵略的過程 B.中國近代化早期探索的過程C.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發展的過程7.劉伯承曾說:“(遵義)會議以后,我軍一反以前的情況,好像忽然獲得了新的生命,迂回曲折,穿插于敵人之間,以為我向東卻又向西,以為我渡江北上卻又遠途回擊,處處主動,生龍活虎,左右敵人……”據此可知,遵義會議( )A.是紅軍長征的轉折點 B.粉碎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C.是紅軍戰略轉移起點 D.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8.王紅同學朗讀了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將軍給母親的家書,并講述了左權將軍的事跡,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革命者( )母親:亡國奴的確不好當,在被日寇占領的區域內,日本人大肆屠殺,奸淫擄搶,燒房子……我軍將士,都有一個決心,為了民族國家的利益,過去沒有一個銅板,現在仍然是沒有一個銅板,準備將來也不要一個鋼板……母親!你好嗎,家里的人都好嗎?我時刻紀(記)念著!——自林(左權乳名)1937年12月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B.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C.實事求是、革命必勝的理想信念 D.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力量9.歌曲反映歷史。從下面歌曲中可以得出的歷史結論是( )藏語民歌:“金珠瑪米沒來的時候,我們從來沒有拿過銀圓……金珠瑪米來到這里以后,我們從勞動中拿到了銀圓……”(藏語“金珠”是解開鎖鏈的意思,“瑪米”指的是軍人)《英雄贊歌》:“風煙滾滾唱英雄,四面青山側耳聽,側耳聽,晴天響雷敲金鼓,大海揚波作和聲。人民戰士驅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全部生活都在兩只手上,汗水流在地主火熱的田野里……”A.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B.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C.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 D.鞏固了新生的人民共和國10.下圖是1956年我國公私經濟成分比重統計圖。該圖表明我國( )A.進入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B.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1.“這是個獨特的民族:它是戰爭狂徒,用戰車傳播宗教,從此其教徒的足跡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將東西方文化傳承、傳播,某種數字因此冠上它的大名。”這個“獨特民族”是( )A.大和民族 B.中華民族 C.阿拉伯民族 D.日耳曼民族12.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達·芬奇通過解剖了解人體結構,布魯諾指出太陽不是宇宙的中心,牛頓發明微積分。材料意在表明( )A.文藝復興波及范圍日益廣泛 B.歐洲社會孕育了轉型的力量C.自然科學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D.地理大發現推動思想解放13.“它由一個內陸國家擴張成為一個瀕臨海洋的強國。它開始告別東方,走向西方;告別中古,走向近代;告別愚昧與落后,邁進現代化的門檻。”此觀點適合評價( )A.彼得一世改革 B.美國南北戰爭C.日本明治維新 D.俄國十月革命14.如下圖所示的軍事行動( )A.加速德國法西斯的滅亡 B.加速日本法西斯的投降C.標志著歐洲戰事的結束 D.使二戰的規模空前擴大15.下圖是某同學梳理知識時畫的一幅結構圖。主題名稱應是( )A.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B.社會主義的挫折C.亞非拉國家新發展 D.二戰后世界變化二、改錯題16.思想是行動的先導,目標是前進的動力。辨別下列史實的正誤,在“答題卷”該題后的括號內正確的填“正確”;錯誤的填“錯誤”,并加以改正。(1)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 )(2)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支持,他率領起義軍于1644年推翻了元朝的統治。( )(3)1905年8月,孫中山在日本東京成立中國興中會,確定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的政治綱領。( )(4)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入新階段。( )三、材料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的國際環境,一方面為中國同蘇聯和一批人民民主國家以及周邊一些新興民族獨立國家建立新型外交關系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也意味著中國同美、英等國之間必然存在著深刻的矛盾。這主要是因為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具有反對帝國主義的性質,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抱著敵視態度。——摘編自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二卷)》材料二 20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蘇爭奪世界霸權的過程中,形成了蘇攻美守的局面。由于陷入越南戰爭等因素,美國的財政負擔日益加重,進而對中國的實際威脅也有所減弱。蘇聯乘美國經濟陷入“滯脹”之機,大力加強經濟和軍事實力,不斷向外擴張,對中國的直接威脅也在增大。為了維護國家利益,擺脫兩線作戰的不利局面,中國在外交戰略上進行了調整,提出了劃分“三個世界”戰略思想。鑒于國際形勢的變化,中國在重點反蘇的同時,調整并緩和與美日的外交關系。——摘自孫翠萍《試析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的國際形勢,指出中國為不致處于孤立地位所提出的外交戰略。(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70年代初中國改變對美外交戰略的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指出影響國家外交戰略制定的因素。四、綜合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第一組 第二組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鐵制農具 商鞅變法中的“廢井田,開阡陌” 1688年威廉和瑪麗入主英國,史稱“光榮革命” 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紡紗機——“珍妮機”(1)根據材料一,任選一組圖片說明它們的聯系。材料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初)中,德國、美國等后發國家通過政府主導的工業政策、專利法改革和科研機構建設,在電力、化學等領域實現突破,迅速超越英國,例如,德國建立“柏林工業大學”推動應用科學研究,美國通過“福特制”流水線生產實現規模效應。——《技術追趕與國家競爭力》(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德國、美國實現技術追趕的主要策略。材料三 中美AI企業數量對比與預測(2023—2025年)(數據來源于DeepSeek)年份 中國AI企業數量 增速 美國AI企業數量 增速 中美合計占比2023 4469家 — 9914家 — 49%2024 4500家(預測) +0.7% 10000家(預測) +0.9% 48%2025 4800家(預測) +6.7% 10200家(預測) +2.0% 48%(3)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技術革新與國家發展的關系。19.下列材料摘自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世界簡史》第十章的目錄。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 兩次世界大戰時期的世界1.第一次世界大戰 6.蘇維埃創造奇跡 2.社會主義的興起 7.開天辟地慨而慷 3.分贓的巴黎和會 8.法西斯主義興起 4.民族解放運動 9.第二次世界大戰 5.前所未有的經濟危機(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20世紀20年代蘇俄的經濟改革與30年代美國新政的異同。(2)依據材料中相互關聯的內容,提煉一個觀點,并對其進行簡要論述(要求:主題明確,持論有據,表述清晰。)【示例】觀點:經濟危機的打擊加速了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論述:1929年,經濟大危機沉重打擊了德國,加劇了民眾對政府的不滿,希特勒的納粹黨趁機大肆活動。1933年,希特勒出任總理,建立起了法西斯專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以上事件,反映了在經濟危機的打擊下,希特勒加快了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的步伐。《2025年安徽省安慶市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A2.B3.D4.B5.D6.C7.A8.B9.D10.B11.C12.B13.A14.A15.D16.(1)錯誤 把“以德治國”改為“無為而治”(2)錯誤 把“元朝”改為“明朝”(3)錯誤 把“興中會”改為“同盟會”(4)正確17.(1)國際形勢:兩大陣營(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立,中國面臨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敵視,但得到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支持。外交戰略:“一邊倒”(倒向社會主義陣營)。(2)原因:蘇聯擴張對中國威脅加劇;美國因越南戰爭陷入戰略收縮,對華實際威脅減弱;中國需擺脫兩線作戰(應對美蘇雙重壓力)的不利局面,維護國家安全。(3)因素:國際環境、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等。18.(1)第一組:春秋戰國時期鐵制農具的出現和進一步推廣,促進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為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實現富國強兵,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在經濟上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第二組: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結束,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君主立憲制逐漸形成,英國君主立憲制確立后政局穩定、資本主義發展,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政治前提。(2)策略:政府主導產業政策、專利法改革、建立科研機構、規模化生產模式(如福特制)。(3)關系:技術革新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國家發展;國家的政治環境有利于技術革新。19.(1)相同點:蘇俄和美國經濟都面臨危機,人民生活困苦;蘇俄和美國都從國情出發,在不改變當時社會制度下作出政策調整,使得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鞏固社會制度。不同點:蘇俄:新經濟政策是在社會主義框架下引入部分資本主義元素,但仍以公有制為主;新經濟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危機,但并未解決根本矛盾,最終被斯大林的全盤集體化政策取代。美國:羅斯福新政是在資本主義框架下加強政府干預,但并未改變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羅斯福新政成功緩解了經濟危機,穩定了社會,為資本主義制度的長遠發展奠定了基礎。(2)觀點:經濟危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論述:1929年經濟危機爆發,導致德國社會矛盾激化;納粹黨在德國建立法西斯專政,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推動世界大戰歐洲策源地的形成;德國法西斯擴軍備戰,野心膨脹,在1939年突襲波蘭導致二戰全面爆發;經濟危機使英法等國家自顧不暇,對德國法西斯的擴張采取綏靖政策,客觀上推動了二戰的全面爆發。所以,經濟危機是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