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下圖三件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可用于說明中華文明( )A.以中原為核心向四周擴展 B.具有多元一體的基本特征C.不同區域文明保持獨特性 D.始終領先于世界其他地區2.考古學家在遺址中發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的大量鐵制農具,如鐵犁鏵、鐵鋤等。據文獻記載,當時農民使用這些農具開墾荒地,耕作效率顯著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增加。這一現象直接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 )A.青銅器工藝技術達到巔峰 B.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C.變法確立了土地私有制度 D.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3.秦代文獻記載:“今黔首(百姓)雖居楚地、齊地,所書文字皆同;官府文書自咸陽至南海,吏民皆能通讀。”這一現象產生的歷史直接影響是( )A.推動了經濟發展 B.便利了交通往來 C.鞏固了邊疆安定 D.促進了文化交流4.《南史》記載,祖沖之經過反復測算,把圓周率精確至小數點以后的第七位數字,領先世界近千年;他還制造出水碓磨、千里船、指南車等。這體現了他( )A.注重實踐與創新 B.傳承儒家經典 C.關注百姓的生活 D.追求仕途晉升5.據史料記載:“通濟渠,西通河洛,南達江淮……其交、廣、荊、益、揚、越等州,運漕商旅,往來不絕。”這一記載主要說明隋朝大運河( )A.耗費國力,加速隋朝崩潰 B.強化了對西南邊疆控制C.貫通南北,促進物資流通 D.推動了中外貿易的興盛6.宋代,福建泉州“民物繁庶,商舶往來,貨物充盈,號為‘東南巨鎮’”;考古發現,南宋時泉州港的外銷瓷器數量遠超北方港口。《宋會要輯稿》記載,南宋兩浙、江西、福建等地“歲供絲織百萬匹,瓷、茶、鹽之利甲天下”。這反映出宋代( )A.北方手工業技術衰落 B.陸上絲綢之路仍為主導C.政府壟斷了海外貿易 D.經濟重心南移趨勢明顯7.鄭和下西洋后,蘇門答臘等國“遣使隨寶船入朝”。爪哇遺址出土大量明朝的青花瓷與錢幣。這反映鄭和下西洋( )A.強化海外軍事擴張 B.加強了明朝對邊疆的管轄C.推動美洲作物傳入 D.增進中外交往與經濟聯系8.下表為1840年和1845年中國部分地區經濟變化簡表(部分數據)。這一變化表明中國( )時間 江南農村手工紡織業占比(%) 廣東生絲出口量(千克)1840年 85 0.401845年 60 3.25A.完全淪為半殖民地社會 B.傳統經濟結構受到沖擊C.民族工業獲得初步發展 D.近代外交體制開始形成9.1918年,《新青年》刊登文章稱:“今之白話小說,如魯迅《狂人日記》,販夫走卒皆能誦讀;而昔日之文言八股,惟士大夫獨擅其術。”這一現象直接反映了新文化運動( )A.推動思想解放與文化普及 B.促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C.促進民族工業的迅速發展 D.開啟了近代政治革新的先河10.某次會議的參會者回憶:“會議激烈批評了第五次反‘圍剿’以來的軍事指揮錯誤,決定調整中央領導機構,并強調紅軍作戰必須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行動,不再機械執行上級指示。”這次會議是( )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中共七大11.歷史學家金沖及指出:“抗日戰爭的勝利,使中國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極大增強。”這一論述旨在強調抗戰勝利( )A.消除了國內的階級矛盾 B.推動國共兩黨實現長期合作C.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12.民國初年《申報》記載:“滬上男子競相剪去發辮,女子亦多放足棄簪,趨學堂、人會社者日眾。有評論云:‘辮發長袍,乃舊邦之桎梏;西裝革履,實新世之先聲。’”這一記載本質上反映了( )A.西方文化全面取代中國傳統習俗 B.政治革命推動社會思想解放C.普通民眾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 D.洋務運動引發傳統社會變革13.1954年,我國東北地區擴建鞍山鋼鐵公司。蘇聯援建中國的156個項目中的多個大型重工業基地陸續開工;同時,全國成立農業生產合作社2.4萬個。這集中反映了( )A.重點建設與社會主義改造并舉 B.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形成C.國民經濟的調整任務基本完成 D.沿海地區優先開放開發14.下圖是1982年某報刊登的新聞圖片。這一現象直接得益于( ) 安徽鳳陽農民喜獲豐收A.土地改革大大解放生產力 B.人民公社化運動全面推行C.農業科學技術的廣泛應用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15.亞歷山大東征后,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出現如下場景:來自希臘的商隊滿載橄欖油和陶器,波斯商人攜絲綢與香料在此交易;城中圖書館的學者們正將埃及的數學手稿翻譯成希臘文,同時巴比倫的天文學記錄被編入新的研究著作。這些場景反映了亞歷山大東征( )A.推動不同文明交融 B.使希臘文化完全取代東方文化C.消除各民族的矛盾 D.打破了各大洲相對隔絕的狀態16.中世紀文獻記載:“博洛尼亞大學師生組成自治團體,自行制定教學章程;巴黎大學獲得教皇特許狀,可自主開設法律、醫學等課程。”這表明中世紀大學( )A.強化教會神學統治 B.推動學術自由與教育發展C.促進歐洲政治統一 D.擺脫了宗教的束縛和控制17.歷史學家錢乘旦指出:“英國革命通過法律形式確立了議會主權,國王權力受到限制,國家治理由選舉產生的議會主導。”該論述旨在強調英國革命( )A.徹底廢除了君主制度 B.推動工業革命迅速興起C.加快了殖民擴張步伐 D.使君主立憲制得以確立18.19世紀初,英國某紡織廠記錄顯示:“原本需百名手工紡紗工完成的產量,現由十名工人操作五臺騾機即可達成;車間內蒸汽機的轟鳴聲晝夜不息,棉布日產量較二十年前增長四十倍。”這直接反映了工業革命( )A.導致工人勞動強度大幅降低 B.極大解放了社會生產力C.激化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 D.加速了殖民擴張的步伐19.列寧強調:“社會主義能否實現,就取決于我們把蘇維埃政權和蘇維埃管理組織同義最新的進步的東西結合得好壞。”體現這一思想的舉措是( )A.實行余糧收集制 B.允許私人經營中小企業C.優先發展重工業 D.實行農業集體化運動20.某國際醫療設備的傳感器由日本制造;芯片產自荷蘭,在馬來西亞組裝完成,通過:的港口銷往100多個國家。這一現象直接反映了經濟全球化( )A.推動國際分工與生產協作 B.加劇發達國家資源壟斷C.導致各國間經濟競爭消失 D.擴大了發達國家的優勢二、綜合題2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司南《復原模型》 水運儀象臺(開封博物館復原模型)司南,由天然磁石琢磨而成,置于青銅地盤中央,勺柄靜止時指向南方,是世早的磁性指南工具。水運儀象臺,北宋蘇頌等人創制,集天文觀測、天象演示和計時功能于一體驅動,被譽為“世界時鐘之祖”。材料二 中國固有的科技,注重實用與民生,如《天工開物》所言“貴五谷而 其技藝傳承皆以百姓日用為根基。后世雖經西學東漸,而中國科技之精魂——一、師法自然————仍可為今日鏡鑒。——摘編自錢臨照《論中國古代科技的傳統(1)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科技的顯著特點。(2)材料二認為中國古代科技對當今發展有何啟示?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加以說明。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改革開放后,國家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教育投入持續增加,義務教育全面普及,教育公平逐步推進。從‘有學上’到‘上好學’,中國教育實現了歷史性跨越。”——摘編自2024年教育工作報告(1)據材料一、二,概括改革開放后中國教育領域的主要變化。(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出現上述變化的主要原因。(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當前中國教育發展的認識或建議。三、材料題2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95—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簡表(部分數據)時間 企業數量(農) 資本總額(萬元) 工人總數(萬人)1895—1900年 120 2300 5.61901—1911年 340 7 500 18.31912—1919年 600 16 000 55.4材料二 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為資產階級提供了經濟力量,使其在政治上從改良走向革命;而每一次政治斗爭的結果,又為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辟了道路。這種經濟與政治的互動,構成了中國近代化的重要推力。——摘編自陳旭荿《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1)據材料一,概括1895——1919年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總體趨勢,并分析1912——1914年中國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的原因。(2)據材料一、二,分析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與民族資產階級政治斗爭之間的內在聯系。(3)綜合上述材料,簡述民族資產階級在中國近代化中的歷史作用。24.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獨立戰爭不僅使美國擺脫了殖民枷鎖,更通過《聯邦憲法》確立了分權制衡的政治框架;而南北戰爭則以鮮血重塑了‘一個不可分裂的國家’,并為工業資本主義掃清了制度障礙。——摘編自艾倫·布林克利《美國史》材料二 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美國依托愛迪生的電力系統、福特的生產線與卡內基的鋼鐵帝國,將技術創新與市場擴張結合,迅速從農業國蛻變為世界工業領袖。——摘編自沃爾特·拉夫伯《美國世紀》(1)據材料一,分別指出獨立戰爭與南北戰爭解決的主要問題。(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美國經濟崛起的。(3)綜合上述材料,概括美國19世紀至20世紀初崛起的關鍵因素。25.閱讀下面材料,圍繞其中的觀點,結合世界現代史的相關史實,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晰,語句通順,表述完整)材料 世界多極化與經濟全球化是21世紀不可逆轉的潮流。應對這一趨勢,既需各國在氣候變化、反恐等問題上深化合作,構建包容性全球治理機制,也需警惕保護主義與單邊主義對全球產業鏈的割裂,避免“新冷戰”思維重演。——摘編自約瑟夫·奈《全球化世界的治理》《2025年河南省中原名校中考二模歷史試題》參考答案1.B2.B3.D4.A5.C6.D7.D8.B9.A10.C11.C12.B13.A14.D15.A16.B17.D18.B19.B20.A21.(1)顯著特點:①注重實用性——司南用于方向辨別,水運儀象臺服務于天文歷法,均以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為目的;②技術創新——水運儀象臺融合機械制造、天文觀測等多領域技術,體現創造。(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啟示:①以民生需求為科技創新核心:繼承古代“貴五谷”理念,推動醫療、農業等關乎國計民生的技術發展; ②注重實踐與理論結合:借鑒“知行合一”思想,避免科技脫離實際應用;③生態友好型創新:學習“師法自然”智慧,發展綠色科技(如仿生技術、清潔能源)。(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2.(1)基礎設施改善,從簡陋教室(土坯房)到現代化教室(配備多媒體設備);教育普及與公平,義務教育全面普及,城鄉教育資源差距逐步縮小;教育理念升級,從滿足基本就學需求轉向追求優質教育。 (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改革開放政策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實施;改革開放后經濟快速發展,為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答出其中任意兩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需堅持公平與質量并重;加強素質教育,培養創新人才;等等。(,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3.(1)總體趨勢: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工人總數均快速增長。(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原因: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一系列鼓勵發展實業的法令;一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洲戰事,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經濟發展推動政治斗爭: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為維新變法、辛亥革命提供了階級力量和經濟支持。政治斗爭反哺經濟發展:民族資產階級政治斗爭(如推翻帝制、維護共和)為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掃除制度障礙。(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推動經濟工業化與政治民主化。(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4.(1)獨立戰爭: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建立獨立國家并確立民主共和政體。(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南北戰爭:維護國家統一,廢除奴隸制,掃除資本主義發展的制度障礙。(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電的應用、流水線生產提高生產效率,壟斷組織擴大內外市場。(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3)政治統一與制度完善;科技與經濟創新。(符合題意的其他答案也可)25.觀點:構建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體系是應對多極化與全球化的必由之路論述:冷戰結束后,隨著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成為大多數國家的要求。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利益的交匯點,推進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同時,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